馬王堆帛書版道德經-道經_嗶哩嗶哩(゜-゜)つロ乾杯~-bilibili

2022-07-04_145439eb36e9f312734e38862420ab03bc0928

馬王堆帛書版道德經-道經_嗶哩嗶哩(゜-゜)つロ乾杯~-bilibili


道德經-孝經-心經/道教-儒教-佛教

道德經
觀妙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觀徼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安民章第三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盈章第四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守中章第五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谷神章第六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無私章第七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若水章第八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持盈章第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玄德章第十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道德經:觀玅章-玄德章 https://bit.ly/2N1zzZz

道教齋日齋期/老子道德經全文《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文》《五千言》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唐太宗自認是老子李耳之後,尊《道德經》與《孝經》並為上經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道教經典/老子 道德經 全文/道教與佛教的不同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一部《道德經》,短短五千言,就將萬事萬物的誕生、發展和長盛不衰的規律以及人如何返本歸真揭示得淋漓盡致;一部《論語》,也不過一萬多字,就被奉為儒家的圭臬,士人學習的經典以及執政者政略的範本,而且迄今沒有哪本書可以超越;而一部不到六千字的《孫子兵法》在今天仍是軍事家們的必讀書目。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孝經全文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脩厥德。』」
天子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諸侯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卿大夫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詩》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庶人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孝治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聖治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後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紀孝行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
五刑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廣要道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廣至德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廣揚名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諫諍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感應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事君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詩》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喪親
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踴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孝經全文 https://bit.ly/3cYheHx
孝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e0dqH9


親先於君+孝先於忠/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 - 呂妙芬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胎教寶典《女孝經》古人很重視胎教:婦人懷孕後,睡覺時不側臥,靠邊的地方不坐,不會一隻腳站著,也不吃味道不正確的食物。食物切得不正不吃,蓆子鋪得不正不坐,眼睛不看不好的顏色,耳朵不聽靡靡之音,手裡不拿有邪氣的器物。晚上誦讀經書,白天談論禮樂。通過這樣的胎教,生下來的孩子容貌端正,才智德行過人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學堂課本之編撰/《孝經》為古倫理學-《論語》為古修身教科書/莊子稱「孔子內聖之道在《論語》」,極有見。《爾雅》為古辭典,為國小必讀之書。讀此再讀古籍,自有左右逢源之樂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女孝經》 胎教寶典/孝子傳/姜詩/列女傳/《列女仁智圖》/多宣揚男尊女卑的封建禮教/胡孝子傳/聖諭廣訓以孝治天下(1724年)出版的官修典籍訓諭世人守法和應有的德行、道理。源於滿清康熙皇帝1670年的《聖諭十六條》,雍正皇帝繼位後加以推衍解釋/為強調統治的合理性,把忠列於孝前,在《聖諭廣訓》的宣傳中,則多把父子放在君臣之前,使於移孝作忠。以孝治天下的強化,是為了加強異民族君主及王朝的統治。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般若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全文翻譯)/日本法隆寺貝葉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梵文本《心經》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乾隆御筆觀音大士像及《心經》書法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地藏王菩薩心經/搬新家時誦《地藏經》和地藏菩薩心咒/目犍連神通第一 蓋不過亡母業力-神通第一的弟子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2020-06-14_100710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 三藏法師玄奘 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解釋、注音、朗讀) https://bit.ly/2ArbCbM


心經白話     

  觀照自在的覺有情菩薩( 此指觀世音),歷經深般若智慧的圓滿修行後,在觀照中明瞭色、受、想、行、識等五蘊,都是本性空虛不實的,因而得到大智慧,能夠以此救度一切生死輪迴中的苦難眾生。
          佛陀對他的大弟子舍利弗說,所有顯現的色相與空虛的實相是沒有不同的,也是沒有名義上之分別的;故所有的色相就是虛空本相的呈現,虛空本相也如是同於所有色相;不單是色與空沒有不同,五蘊中其他的受與空、想與空、行與空、識與空,也一樣是如此不 變的道理。
          智慧第一的弟子舍利弗啊!這是所有法皆具空性實相的道理,沒有所謂出生和滅亡,沒有垢穢和潔淨的分別,也不會增加和減少。故此,虛空中不存在色相,也不存在受相、想相、行相、識相等等相;人在虛空中是不存在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的實相,當然也不存在色、聲、香、味、觸、法等 相對應的六塵幻相。在虛空中沒有所謂眼根的域界,乃至於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識的域界都不存在。虛空中沒有 「十二因緣」中所謂過去世的”無明”,也就沒有無明的結束,乃至於十二因緣中所稱的:行、識、名色、六根六入、觸、受、愛、取、有 、生、老死等等,皆是緣起於性空,因此虛空中沒有這十二因緣的開始,自然也沒有十二因緣的結束。
         虛空中沒有所謂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合稱為「四聖諦」),連菩薩所修的「空智」與「果位」,也都是虛幻不實,因此也沒有所謂的智慧或是佛法、佛道可以執取獲得。因為了知生命一切沒有所得、所有的緣故,才能真正的走上有情覺悟的菩薩道。依照圓滿的般若智慧 修行的緣故,因此心如虛空,了無掛礙,因為沒有絲毫掛礙,也就不會有恐懼驚怖的心,才得以遠離 人世間顛三倒四 、醉生夢死,以及遠離分別心、執著心、妄想心,而得到最終究竟的涅槃寂靜。同樣的,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覺悟成佛者,也是依此種圓滿的般若智慧去修行的緣故,最後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成為佛陀。
         故此我們知道,般若智慧波羅 蜜的咒語,是偉大的神咒,是光明智慧的咒語,是最尊貴的咒語,是無可匹敵或超越的咒語,能夠滅除一切的苦惱,是真實的、絕對沒有虛妄的真言。故而說出般若波羅密多的真言即是:「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真言: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依圓滿的六度波羅蜜修行而到解脫彼岸,讓覺悟的人都能到彼岸吧)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心經音樂-心經手抄本-英文版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翻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注音(心經注音) @ Time waits for no one :: 痞客邦 ::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 
觀世音菩薩說依『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修行至高深的竟界時,你能洞悉世間的ㄧ切人事物原來都是空的,還能超渡ㄧ切的苦難。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通達稱著):一切的色相,它的本質都是空,因世間的一切事物都由心生(或說經由人的意識)而創造,但當証悟空性的道理以後你就會體會:諸色相其實就等於是空,諸色相是經由人的觀感意識所產生所以ㄧ切的色它原本就是空的,反之亦然,感受、思想、行為、意識,也是相同的道理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舍利子:空性是萬法的基礎,它能讓你體會出人世間的一切都是幻(暫)有所以沒有所謂的生始滅絕骯髒乾淨增加或減少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一切既然都是幻有,空中自然無一物可觀得,故說空中無色,一切既然都是空,當然我們就無任何的思想行為意志,也就是六根徹底的清淨。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這時你所觀看的世界就是空的,甚至整個人進入無意識的境界,也沒有黑暗和黑暗盡頭的差別了。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也無生老病死、痛苦產生和設法消滅痛苦的煩惱,也無聰明巧詐和得失心 ,既然無得失心你就是活菩薩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所以依著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能讓我們的心毫無牽掛、憂慮、惶恐,也因而變得清明、自主、理性 所以就能遠離所有是非妄想到達極樂世界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的佛都是依這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所以能到達佛的境界,所以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是最有神力、能到達大光明處、至高無上、超優等的咒,能消除ㄧ切的苦厄。真的。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所以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等於就是咒語,這咒語有說:修行去吧!修行去吧!修、行到極樂世界吧!全部修、行到極樂世界吧!覺悟阿!但願。 
(1)『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自在菩薩,有許多學者直接把它翻譯為觀世音菩薩,這一種翻譯是非常不恰當的翻譯!原因是把它翻譯為指定人物時,會失去了經文的廣義性!變成偏狹的小乘作品!
所以方老師認為、應該把翻譯文字轉變成大乘佛法的觀念,可以翻譯為:「一切佛菩薩都要進入禪觀之中,追求一切觀自在無所障礙的法門修持佛法!」
「只有在深入禪觀的訓煉過程中,了解般若波羅蜜多的心法,在觀照的過程中,達到色、受、想、行、識的五蘊皆空狀態,才可以度一切人類的痛苦和厄運!」
(2)『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的印度意譯是指鷺鷥鳥的眼睛,剛好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舍利弗佛經上也稱之為舍利子,所以有不少人翻譯的時候,就會直接翻譯為舍利弗!但是方老師以為這樣的翻譯,會打斷了文字的流暢性和氣韻!
其實回到舍利子的基本定義看,鷺鷥鳥的眼睛是一顆小小的圓光,在修持密法的過程中,修行者身上是會看到這一種圓光,因此這一種圓光又可以稱之為明點,如果套上道家的修持方式來檢視,這一種圓光其實在修煉內丹的時候也會出現,如果直稱這種圓光就是道家修煉的『內丹』!因此應該直接翻譯為內丹,對於修持者來說會更為確切!
原因是心經是一篇修持的經典,與修持無關的東西都可以全部被剔除!如果佛教的舍利子其實就是道家所指的內丹,把它連接起來之後再作解譯,全文就通暢無礙!所以翻譯如下:
「內丹在人體的特色,是在若有若無之間,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一種般若的心法,就是對立與圓融之間的一種變化,也稱之為是非對錯平等論,在佛法的五智之中,稱之為『平等性智』!
這種平等性智的概念,不但在色陰之中是如此方式存在,同時在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之空間中,也是以此這樣同樣的性質存在!」
(3)『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舍利子這樣的一顆內丹,它所代表的意義是一切佛法的般若空相!般若佛法的特點是對立與圓融同在,因此「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種表面上是對立的名相,而事實上都可以圓融無礙的存在。由「色即是空」的意義推而廣之,因此「聲即是空」、「香即是空」、「味即是空」、「法即是空」亦同一意義存在。
所以從眼根開始發展,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都可以演變成諸法皆空,六根十八界轉成空相之後,自然色、受、想、行、識的五蘊皆空,也就可以轉入空相。這些修持方法都屬於般若佛法的修持特色,諸法皆空的真正意義。
(4)『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般若法門的諸法皆空,可以由無眼界為起點一直推演到無意識界,六根十八界的空間都可以完全被般若佛法化為空無一物,所以小乘佛法的十二因緣,也就可以從無明為起點,(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十二因緣只要繞一個圈就可以回過頭來,一直推回到無無明滅的境界之中,這種推理在禪修的過程中,有如推骨牌一樣,經過十二因緣的直行關係接通順行之後,再來的則是消滅關係把它們一個一個的推倒!所以最後出現的一張盡頭牌必然就是「老死憂悲苦惱滅!」
(5)『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苦集滅道四種修持方法,簡稱之為「四聖諦」!這一種修持方式流行於小乘佛法之中,如果用白話文作最簡單的解釋就是:「把人生的各種痛苦、在禪觀之中集中起來、然後在禪觀之中把它們消滅、這樣就可以得道!」
因為個人在禪觀中,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看破,財富權貴的夢想如浮雲消散,所以能夠進入四大皆空的心態之中,成就菩薩果位。
(6)『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依據般若波羅蜜多的心法渡登彼岸,無所謂有、無所謂得、自然就無所謂失;既然沒有「得失之心」自然就沒有所謂「恐怖」,所以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就可以心無罣礙,最後當然可以萬緣放下,順利進入涅槃!
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諸佛菩薩,都是依照這一種般若密多的心法,而成就進入涅槃,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無上正等正覺果位。
(7)『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由於上述種種的修持功能,故知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具有大神咒的功能!所以心經是大明咒!心經也是無上咒!甚至心經可以說是無等等咒的功能,可以消除民間疾苦,具有真實不虛的作用。
(8)『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帝揭帝、般羅揭帝、般羅僧揭帝、菩提薩婆訶』
所以我們要以「般若波羅蜜多心咒」:「揭帝揭帝、般羅揭帝、般羅僧揭帝、菩提薩婆訶」來讚嘆「般苦波羅蜜多心經」的功能。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注音(心經注音) @ Time waits for no one :: 痞客邦 ::


1280px-Frontispiece_of_The_Class


般若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全文翻譯)/日本法隆寺貝葉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梵文本《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jTkgcB

File:Prajnyaapaaramitaa Hridaya by Zhao Meng Fu Main Part.jpgFile:Prajnyaapaaramitaa Hridaya by Ouyang Xun.jpgFile:Falongsibeiye.png

日本法隆寺貝葉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梵文本《心經》

----------------------------------

般若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全文翻譯)/日本法隆寺貝葉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梵文本《心經》

般若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jTkgcB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稱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經典,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現以唐代三藏法師玄奘譯本為最流行

經文
心經經文以“觀自在菩薩”開頭,以“菩提薩婆訶”結尾(薩婆訶本為祝頌語,亦有觀自在的意思,與經文開頭相呼應)。“ 舍利子(舍利弗)”是心經全文關鍵字詞之一。
起源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先說四聖諦,即苦集滅道。滅諦中提及涅槃,為了闡釋涅槃的內涵及意義,佛陀更深入說明空性之理。第二轉無相法輪,藉由對空性的認知,證明煩惱是可以斷除的,從色法到一切遍智空,一切法皆無自性。有些論師不了解甚深空性,佛陀便對無自性再做解釋,第三轉善分別法輪的《解深密經》、《如來藏經》、慈氏菩薩的《相續本母經》 ,詳細說明心的體性是惟明惟知,具有原始自然之光明。
《般若經》及諸部般若,為佛陀在二轉無相法輪時所宣說,乃大乘佛法中之深法。在藏傳的經論中經常提到:“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中,般若法門最為殊勝。”
《般若經》的內涵以空性為主,透過對空性的了解能斷除煩惱障而 ​​得到小乘的涅槃,即聲聞及獨覺的菩提果位;也能夠透過對空性的認識,再加上福德資糧的圓滿,能徹底斷除所知障而獲得大乘的涅槃,即無上的菩提果位。因為解了空性貫穿三乘,故解空被稱為三乘之母,詮釋它的般若經亦稱為母般若。《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即是《大般若經》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義皆設於此經[2] ,故名為《心經》。
佛說《心經》的緣起,是在靈鷲山中部,為諸菩薩聲聞弟子所圍繞,當時觀自在菩薩正在觀修般若波羅密多、專注思惟觀修而照見五蘊皆自性空。心經主要內涵是捨利子與觀自在菩薩有關空性的問答。佛出定後,認可菩薩所說,歡喜讚歎。
心經內涵可分兩種,顯義與隱義。顯義為觀空正見,為龍樹菩薩的《中論》所闡釋。隱義則為現觀道次第,間接顯示空性所依的有法,為彌勒菩薩所造的《現觀莊嚴論》所詮釋。
有學者認為《心經》經文結構之來源,大部分出於《大般若經》第二會觀照品第三之二,即《大品般若》習應品第三)。“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一段,出於《大般若經》第二會功德品第三十二,即《大品般若》勸持品第三十四。咒文則出於《佛說陀羅尼集經》第三卷,般若大心陀羅尼第十六。故《心經》是出自《般若經》的精髓,附加密咒真言,同時奉請觀自在菩薩為其說法主,才完成現今《心經》組織的型態[3] 。
《大般若經》中所開示之般若法門是專為已發菩提心之眾菩薩們所宣說的。其最重要的觀 ​​念在於以空性智慧覺悟諸法實相(即一切外在事物的名相,皆是自心的虛妄分別而已),既不體證、進入涅槃而自願生生世世輪迴生死救度眾生,其行為看似有違一般所認知的脫離輪迴觀念,而實際上這才是《大般若經》開悟菩薩的主旨所在。因為以慈悲喜捨之心平等救護一切眾生才是真菩薩行,而自己逃離生死輪迴卻棄眾生於不顧則有違菩薩自度度他之初衷誓願。
在《大般若經》中數度出現“菩薩摩訶薩普為利樂諸有情故,求趣無上正等菩提”與“觀諸法皆空,不捨一切有情”字句。此即表示若離開對眾生的慈悲濟度,則一切修行的意義則大打折扣,不能最終成就無上菩提正果。
版本
《心經》是所有佛經中翻譯次數最多,譯成文種最豐富,並最常被念誦的經典。有廣本及略本兩種本子。廣本具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略本只有正宗分。至今仍不斷有新的譯本出現,下面列出部分重要版本。
梵文本
日本法隆寺藏兩片貝葉經鈔本
日本法隆寺藏兩片貝葉經鈔本
日本法隆寺貝葉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梵文本《心經》,原本現收藏於東京博物館。相傳此本原為迦葉尊者手寫,後由菩提達摩傳給慧思禪師,再經由小野妹子於推古天皇十七年(西元609年)傳入日本[5] 。淨嚴和尚於1694年以梵文悉曇體手寫抄錄。穆勒(Max Muller)於1884年轉寫成天城體及羅馬拼音,傳至歐美國家。1957年及1967年,孔睿校訂梵文本。
巴黎,菲爾(HL Feer)校訂之梵文本。原本現藏於法國巴黎帝國圖書館,Catalogue No.967,為梵藏漢蒙滿五本對照本,其梵文為蘭札(lan-dza)字體。

---------------------------------------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全文翻譯)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 一切苦厄,
觀世音菩薩說 依『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修行至高深的竟界時你能洞悉世間的ㄧ切人事物原來都是空的還能超渡ㄧ切的苦難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佛 陀 的 十 大 弟 子 之 一 , 以 智 慧 通 達 稱 著):一切 的 色 相 , 它 的 本 質 都 是 空,因世間的一 切 事物都由 心生(或說經由人的意識)而 創 造 但當証悟空性的道理以後你就會體會:諸色相其實就等於是空,諸色相是經由人的觀感意識所產生所以ㄧ切的色它原本就是空的,反之亦然感受、思想、行為、意識,也是相同的道理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舍利子:空性是萬法的基礎 它能讓你體會出人世間的一切都是幻(暫)有所以沒有所謂的生始滅絕 骯髒乾淨 增加或減少
是故空中無色,無 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一切既然都是幻有,空中自然無一物可觀得,故說無空中色,。一切既然都是空 當然我們就無任何的思想行為意志也就是六根徹底的清淨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這時你所觀看的世界就是空的 甚至整個人進入無意識的境界 也沒有黑暗和黑暗盡頭的差別了。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也無生老病死、 痛苦產生和設法消滅痛苦的煩惱也無聰明巧詐和得失心 既然無得失心你就是活菩薩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所以依著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能讓我們的心毫無牽掛、憂慮、惶恐,也因而變得清明、自主、理性 所以就能遠離所有是非妄想 到達極樂世界
三世諸佛,依般 若波羅密多故,得亞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的佛 都是依這般 若波羅密多心經,所以能到達佛的境界所以般 若波羅密多心經是最有神力 、能到達大光明 處、至高無上、超優等的咒能消除 ㄧ切的苦厄。 真的。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所以 般 若波羅密多心經等於就是咒語這咒語有說:修行去吧!修行去吧!修、行到極樂世界吧!全部修、行到極樂世界吧!覺悟阿! 但願。


(二)原文翻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1)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2)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3)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

聲香味觸法。

(4)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5)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6)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

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7)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8)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帝揭帝 般羅揭帝 般羅僧揭帝 菩提僧莎訶


(1)『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自在菩薩,有許多學者直接把它翻譯為觀世音菩薩,這一種翻譯是非常不恰當的翻譯!

原因是把它翻譯為指定人物時,會失去了經文的廣義性!變成偏狹的小乘作品!

所以方老師認為、應該把翻譯文字轉變成大乘佛法的觀念,可以翻譯為:「一切佛菩薩都要進入禪觀之中,追求一切觀自在無所障礙的法門修持佛法!」

「只有在深入禪觀的訓煉過程中,了解般若波羅蜜多的心法,在觀照的過程中,達到色、受、想、行、識的五蘊皆空狀態,才可以度一切人類的痛苦和厄運!」


(2)『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的印度意譯是指鷺鷥鳥的眼睛,剛好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舍利弗佛經上也稱之為舍利子,所以有不少人翻譯的時候,就會直接翻譯為舍利弗!但是方老師以為這樣的翻譯,會打斷了文字的流暢性和氣韻!

其實回到舍利子的基本定義看,鷺鷥鳥的眼睛是一顆小小的圓光,在修持密法的過程中,修行者身上是會看到這一種圓光,因此這一種圓光又可以稱之為明點,如果套上道家的修持方式來檢視,這一種圓光其實在修煉內丹的時候也會出現,如果直稱這種圓光就是道家修煉的『內丹』!因此應該直接翻譯為內丹,對於修持者來說會更為確切!

原因是心經是一篇修持的經典,與修持無關的東西都可以全部被剔除!如果佛教的舍利子其實就是道家所指的內丹,把它連接起來之後再作解譯,全文就通暢無礙!所以翻譯如下:

「內丹在人體的特色,是在若有若無之間,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一種般若的心法,就是對立與圓融之間的一種變化,也稱之為是非對錯平等論,在佛法的五智之中,稱之為『平等性智』!

這種平等性智的概念,不但在色陰之中是如此方式存在,同時在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之空間中,也是以此這樣同樣的性 質存在!」

(3)『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舍利子這樣的一顆內丹,它所代表的意義是一切佛法的般若空相!般若佛法的特點是對立與圓融同在,因此「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種表面上是對立的名相,而事實上都可以圓融無礙的存在。由「色即是空」的意義推而廣之,因此「聲即是空」、「香即是空」、「味即是空」、「法即是空」亦同一意義存在。

所以從眼根開始發展,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都可以演變成諸法皆空,六根十八界轉成空相之後,自然色、受、想、行、識的五蘊皆空,也就可以轉入空相。這些修持方法都屬於般若佛法的修持特色,諸法皆空的真正意義。

 

(4)『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般若法門的諸法皆空,可以由無眼界為起點一直推演到無意識界,六根十八界的空間都可以完全被般若佛法化為空無一物,所以小乘佛法的十二因緣,也就可以從無明為起點,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十二因緣只要繞一個圈就可以回過頭來,一直推回到無無明滅的境界之中,這種推理在禪修的過程中,有如推骨牌一樣,經過十二因緣的直行關係接通順行之後,再來的則是消滅關係把它們一個一個的推倒!所以最後出現的一張盡頭牌必然就是「老死憂悲苦惱滅!」

(5)『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苦集滅道四種修持方法,簡稱之為「四聖諦」!這一種修持方式流行於小乘佛法之中,如果用白話文作最簡單的解釋就是:「把人生的各種痛苦、在禪觀之中集中起來、然後在禪觀之中把它們消滅、這樣就可以得道!」

因為個人在禪觀中,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看破,財富權貴的夢想如浮雲消散,所以能夠進入四大皆空的心態之中,成就菩薩果位。

(6)『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依據般若波羅密多的心法渡登彼岸,無所謂有、無所謂得、自然就無所謂失;既然沒有「得失之心」自然就沒有所謂「恐怖」,所以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就可以心無罣礙,最後當然可以萬緣放下,順利進入涅槃!

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諸佛菩薩,都是依照這一種般若密多的心法,而成就進入涅槃,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無上正等正覺果位。

(7)『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由於上述種種的修持功能,故知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具有大神咒的功能!所以心經是大明咒!心經也是無上咒!甚至心經可以說是無等等咒的功能,可以消除民間疾苦,具有真實不虛的作用。

(8)『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帝揭帝、般羅揭帝、般羅僧揭帝、菩提薩婆訶』

所以我們要以「般若波羅蜜多心咒」:「揭帝揭帝、般羅揭帝、般羅僧揭帝、菩提薩婆訶」來讚嘆「般苦波羅蜜多心經」的功能。

----------------------------------------------------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波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三世諸佛。依波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藐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波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art5050012057  

【篆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鏡心水墨紙本】拍賣品_圖片_價格_鑑賞_書法_雅昌藝術品拍賣網 - http://goo.gl/KvAZOq


梵文符號/梵藏符號

1592195533-3730348385_n2020-06-17_084357

梵文

2020-06-17_0913072020-06-17_091246fn13bo (1)

2020-06-17_091725

梵文


KVI2C7W8fbqJlNEl9eqrfO-Og99VlJpLcGcq5iYjRTNwADMkNGZ4YGZzMTOhBjM2 (1)fn13bocGcq5iYjRTNwADMkNGZ4YGZzMTOhBjM2201712070024552020-06-17_085132


imagesunnamed2020-06-17_08550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