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圖--- http://en.dpm.org.cn/dyx.html?path=/tilegenerator/dest/files/image/8831/2009/2134/img0007.xml
宋 高宗 書女孝經馬和之補圖 - https://goo.gl/vJ7bVj
《女孝經》在普通讀者中沒有《孝經》和《二十四孝》那樣高的知名度,從整部作品結構來看它也是仿《孝經》而作的,但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是一本女子道德教育的著作。
《女孝經》的作者是唐代的鄭氏,根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記,此書的作者是唐朝的朝散郎侯莫陳邈之妻鄭氏, “侯莫陳”是三個字的複姓。當時她的侄女侯莫陳超,與唐明皇李隆基的兒子第十六王永王李璘結婚,被冊立為永王妃,鄭氏寫了《女孝經》相贈,以告誡體的形式講述孝道的主旨,和作為女人應遵守的基本道德行為規範。這在鄭氏的《進<女孝經>表》中有記述。
和《孝經》一樣,《女孝經》共分十八章,第一章為《開宗明義》,借曹大家(即漢代的班昭)與諸女對話,以闡明女孝的主旨, “夫孝者,廣天地,厚人倫,動鬼神,感禽獸”。
第二章《后妃》,這是針對王室最高等級的婦人論說的。“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后妃之孝也。”這裡的“刑”通“型”即是典範的意思,作為后妃的孝道就是要以德於民,成為四海之內的典範。
第三章《夫人》,這裡的夫人是指宮廷的嬪妃, “靜專動直,不失其儀,然後能和其子孫保其宗廟,蓋夫人之孝也”。
第四章《邦君》,邦君是指地方官員,這章是為地方官員夫人寫的, “欲人不聞,勿若勿言;欲人勿知,勿若勿為;欲人勿傳,勿若勿行……蓋邦君妻之孝也”。
第五章《庶人》,這章是寫普通婦女的孝道, “先人後已,以事舅姑,紡績裳衣,社賦蒸獻,此庶人妻之孝也。”舅姑即指公婆,“社賦蒸獻”是指祭天地時要備好祭祀品,普通女子就是要服侍好公婆、織布洗衣,為大的公事活動做好後勤工作。
接著第六章《事舅姑》、第七章《三才》,第八章《孝治》、第九章《賢明》、第十章《紀德行》、十一章《五刑》、十二章《廣要道》、十三章《廣守信》、十四章《廣揚名》、十五章《諫諍》、十六章《胎教》、十七章《母儀》、十八章《舉惡》 。
《女孝經》許多章裡都引用了《詩經》、《易經》、《尚書》等經典的詩文,使文字更加生動。整本《女孝經》除了對不同地位的婦女提出孝的要求外,還從如何對待公婆、丈夫、教育孩子諸方面作了論述,還從反面的 “舉惡”來規勸婦女。而特別讓人驚奇是書中詳細地介紹了“胎教”:“人受五常之理,生而有性習也,感善則善,感惡則惡,雖在胎養,豈無教乎… …夜則誦經書,朝則講禮樂,其生子也,形容端正,才德過人,其胎教如此。”
當然,由於作者的社會地位和所處的時代,《女孝經》自然也留下了明顯的時代局限性,但從總體來看,《女孝經》勸導女子從孝、從善、從德, “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這些到現在還是有著極大的學習和借鑒意義。
書畫·賞析|《女孝經圖》 宋代女子生活正在直播- 書畫- 中國文化雲 - https://goo.gl/w6N1tM
繪畫是一種藝術,有時候也是一種教化工具,著名的《女史箴圖》《列女仁智圖》就是現存最早的以畫卷形式宣傳女德、女誡教義的作品。唐代鄭氏撰寫的重要女性教育經典《女孝經》也曾多次作為繪畫題材出現在畫家筆下,這幅由南宋佚名畫家創作的《女孝經圖》即是目前保存最好、時代最早的反映《女孝經》內容的代表作。
書畫·賞析
《女孝經》原有十八章,在承續班昭《女誡》的基礎上,仿照《孝經》的形制與用語模擬班昭與諸女的問答,以告誡體講述不同階層的婦女應該遵守的婦道以及事奉原則。
《女孝經圖》以圖解的形式分9段表現書中前九章的內容,依次為開宗明義、后妃、三才、賢明、事舅姑、邦君、夫人、孝治、庶人等章,每段圖依據表現內容的不同形成各自獨立的畫面,同時利用人物在造型、服飾、筆墨形式上的統一使各圖彼此呼應,達到形散而神聚的藝術效果。
書畫·賞析
《女孝經圖》局部場景復原
全卷採取一文一圖的形式,每段圖後都有墨題相應原文,與圖中用尊卑長幼日常相見的畫面或織布縫衣的生活場景等一一相對,整體上沒有太多戲劇性的細節,但非常真實地展現了宋代女子的日常生活內容,對於研究宋代建築、陳設、服飾、禮儀等都是非常珍貴的直觀資料。
三五成群的仕女,她們挽著高髻,戴著簪花,豐滿長圓的面形有唐風遺存,但形體上的臃腫艷肥依然不見踪影,代之以修長秀美的嬌俏身姿,細腰纖手,婀娜輕盈。
書畫·賞析
她們的衣紋是用來了鐵線描技法,線條勻細,富有彈性,在準確地勾畫出人物的行為動態的同時,又展示出自身動作輕重急緩的節奏美。
她們的儀態端莊嫻靜,舉止規矩而不拘謹,形態謙卑而屈膝有度,在深沉凝重的氛圍中表現出浪漫的人間風情,如同一場宋代仕女生活的實況轉播,讓人們在千年之後還能一睹上至皇后下至庶人妻的靜雅風采。
書畫·賞析
這一系列畫作基本都是以府宅宮殿的庭院為背景,以樹石構成圖像的界緣,區隔圖像與文字的空間。樹石描繪中出現的斧劈皴與拖枝標示著馬夏畫風的特色。
穿插於人物中的樹木雖然不多,卻構築出了淡泊寧靜的自然環境,與端莊優雅的人物姿態相映襯,深棕色為主調中點綴著白、墨綠、青灰等冷色調,高古典雅又不失清新活潑,在處理人物與環境的關係上十分成功。
書畫·賞析
《女孝經圖》局部場景復原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文雅的時代,在昌盛文風的熏染下,這一時期的中國女性可以說呈現出了東方仕女最優雅的姿態,畫家用非常真實、生動的筆觸定格了她們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每每觀之總能從看似平凡的景物中勾起無限遐想,在腦海中重新描摹那段如詩的時光。
閻立本《孝經圖卷》_傳為南宋摹本女孝經書畫完整全卷高清大圖賞析(5)_龍軒美術網
全圖---K2A001100N000000000.jpg (15533×450)
畫裡各段的背景多設在庭園之中,依據文字的內容,刻劃其中最主要的女性應有的合宜舉止。在文章裡所闡述的為婦之道,像是事奉公婆、順從夫君、行事賢明、紡紗績麻、善與族人相處等,固然有其普遍性,但因主要的預設讀者是后妃,也特別有后妃章,畫中第二、四兩章的呈現,因而更接近於貴族婦女的生活型態。由於文字的道德教化意味濃厚,各幅所描繪的場景也多為單一活動,並不強調戲劇性。畫中女性的造型修長,動作典雅,設色溫潤,呈現出含蓄溫雅的女性世界。
【女孝經圖卷】 《女孝經圖》卷,宋,絹本,設色,縱43.8cm,橫823.7cm。 無作者款印。鈐清“曹溶秘玩”及清乾隆、嘉慶、宣統內府收藏印,共10方。作者以圖解的形式分9段表現唐代鄧氏《女孝經》前九章的內容,依次為:一、開宗明義章,二、后妃章,三、三才章,四、賢明章,五、事舅姑章,六、邦君章,七、夫人章,八、孝治章,九、庶人章。每段圖後均有墨題《女孝經》原文與之對應。 圖中人物的衣紋為鐵線描,線條勻細,富有彈性,在準確地勾畫出人物的行為動態的同時,亦展示出自身的精練並具輕重急緩的節奏美。樹葉為筆法工整的雙勾填色,枝葉相互疊加,既有層次感又不失之於瑣碎,顯示出作者細緻的觀察能力與寫實功力。畫面以深棕色為主調,配以白、墨綠、青灰等冷色調,使得畫面於高古典雅中見清新活潑,於深沉凝重的氛圍中具浪漫的人間風情。 中國人物畫的創作目的之一是強調繪畫的政治教化功能。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曾明確指出“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者也”。現存最早的以畫卷形式宣傳女德、女誡教義的作品當屬東晉顧愷之(傳)創作的《女史箴圖》、《列女仁智圖》。 《女孝經》作為繪畫的表現題材,早在五代後蜀後主孟昶執政時期,就被畫家石恪精心創作。據宋代內院奉敕編撰的《宣和畫譜》記載,當時,石恪依據《女孝經》內容僅繪製了8幅圖,可惜其作品未能流存於世。此幅由南宋佚名畫家創作的《女孝經圖》,便成為目前保存最好、時代最早的反映《女孝經》內容的代表作。 此圖卷以其較高的藝術造詣向世人展示了宋代仕女畫成熟的風貌。每幅圖依據表現內容的不同形成各自獨立的畫面,同時作者利用人物的造型、服飾及統一的筆墨形式又使各圖之間既相對獨立又彼此聯繫呼應,從而達到了形散而神聚的藝術效果。此圖卷中重點表現的對像是三五成群的仕女,她們挽高髻,飾簪花,面形長圓而豐滿,尚存唐代仕女畫的面形特徵,但形體上已沒有了唐代仕女臃腫艷肥的體態,而顯露出向明清仕女畫修長秀美體形過渡的趨向。她們身材的曲線美被作者加以充分錶現,細腰纖手,婀娜輕盈。人物的神態皆雍容大方,端莊嫻靜,動作舉止亦守規守矩,從而生動地圖解了母儀、賢明、仁智等封建婦女必須遵守的言行準則。作者在處理人物與環境的關係上十分成功,穿插於人物中的樹木枝繁葉茂,數量雖然不多,但作為人物活動的襯景構築出了淡泊寧靜的自然環境,從而豐富了人物活動的空間,並令用於說教的畫面增添了生趣。而具良好德行的賢婦烈女們在樹下談經論道或勤於女紅,又為這清幽的境地增添了幾分崇高的意趣。 此圖舊傳為唐人畫作,但據其謹細縝密的畫風和圖中所陳設的器物的造型、裝飾等,當出自南宋畫院畫家之手筆。 清內府《石渠寶笈初編》著錄。
閻立本《孝經圖卷》_傳為南宋摹本女孝經書畫完整全卷高清大圖賞析(3)_龍軒美術網
一千多年前的育女範本 胎教寶典《女孝經》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六月 23日, 2018
《女孝經》闡述孝之真義與婦女之各種行為規範。圖為宋高宗書女孝經馬和之補圖上卷局部。(公有領域)
眾所周知,《孝經》是儒家講述孝道之書,鮮少聽說還有一部《女孝經》。說起來,這部著作還有一段來歷。
唐朝時期,侯莫陳邈(侯莫陳是複姓,邈是名)的妻子鄭氏喜歡閱讀先賢歷史故事,每次看到前人所做的義事,都會感歎不已,所以總想把一些感人的故事輯錄下來,讓這些美好的事蹟做為後人典範,留芳後世。
鄭氏的侄女嫁給永王做王妃。鄭氏擔心,侄女從小生長在深閨內閣,不熟習詩書禮義;於是鄭氏就蒐集經史正義,編纂了一部書,為即將入宮為妃的姪女,論述孝道的意涵,以及各種女性應該遵守的禮儀,叫做《女孝經》。
《女孝經》闡述孝之真義與婦女之各種行為規範。圖為宋高宗書女孝經馬和之補圖上卷局部。(公有領域)
《女孝經》仿照《孝經》的形制與用語,並模擬東漢曹大家(班昭)與諸女的問答,是女子寫給女子,傳遞教化觀點的經典作品。
《女孝經》全書共分十八章:開宗明義、后妃、夫人、邦君、庶人、事舅姑、三才、孝治、賢明、紀德行、五刑、廣要道、廣守信、廣揚名、諫諍、胎教、母儀、舉惡。每章所述內容簡潔精要。
書中講到,女子嫁入夫家,對待公公應像尊敬父親一樣;愛婆婆應像愛母親一樣。女子在家孝順父母,嫁人後,應以同樣的孝心對待公婆;女子對待姐妹以情義,情義也可以移到夫家的妯娌當中。身為人妻治理家務,要使家族親友保持安樂和睦。
古代祭祀活動是婦女的重要責任,書中提到要以敬謹的態度從事祀活,言行舉止都要依禮而行,服飾、言、行三者無虧。所以有孝德的婦人,必然有禮有義,能避免引發家庭禍亂,能保持家族之間的平和。
古代祭祀活動是婦女的重要責任,要以敬謹的態度從事,言行舉止都要依理而行。。圖為宋高宗書女孝經馬和之補圖上卷局部。(公有領域)
《女孝經》涵蓋的層面很廣,其中還包括如何做好胎教。婦人懷有身孕時,雖然胎兒在腹中,但還是能夠通過母親的言行舉止,感知外界的善與惡。
古人很重視胎教:婦人懷孕後,睡覺時不側臥,靠邊的地方不坐,不會一隻腳站著,也不吃味道不正確的食物。食物切得不正不吃,蓆子鋪得不正不坐,眼睛不看不好的顏色,耳朵不聽靡靡之音,手裡不拿有邪氣的器物。晚上誦讀經書,白天談論禮樂。通過這樣的胎教,生下來的孩子容貌端正,才智德行過人。
《女孝經》編著完成後,鄭氏另外寫了一封表章,並把書呈給皇帝。鄭氏簡明扼要地說道,天地本性重在有剛有柔,夫妻相處之道重在禮和義。仁義禮智信,這是古人常說的五常。而五常的首腦,卻是孝。仁孝之人,能感動天地,撼動鬼神,孝的精神無所不及。
《女孝經》講述的道理使人深受裨益,因此受到很多家庭的重視,紛紛收藏此書,作為教育女兒的範本,並流傳於世。 @*
事據:《女孝經》、《八德須知.四集.禮篇》卷五
責任編輯:李梅
1 進《女孝經》表
2 妾聞天地之性,貴剛柔焉;夫婦之道,重禮義焉。仁義禮智信者,是謂五常。五常之敬,其來遠矣。總而為主,實在孝乎!夫孝者,感鬼神,動天地,精神至貫,無所不達。蓋以夫婦之道,人倫之始,考其得失,非細務也。
3 《易》著乾坤,則陰陽之制有別;《禮》標羔雁,則伉儷之事實陳。妾每覽先聖垂言,觀前賢行事,未嘗不撫躬三複,嘆息久之,欲緬想餘芳,遺蹤可躅。妾侄女特蒙天恩,策為永王妃,以少長閨闈,未嫻詩禮,至於經誥,觸事面牆,夙夜憂惶,戰懼交集,今戒以為婦之道,申以執巾之禮,並述經史正義,無複載於浮詞,總一十八章,各為篇目,名曰《女孝經》。上自皇后,下及庶人,不行孝而成名者,未之聞也。妾不敢自專,因以曹大家為主,雖不足藏諸岩石,亦可以稍補閨庭。輒不揆量,敢茲聞達。輕觸屏,伏待罪戾。妾鄭氏誠惶誠恐,死罪死罪,謹言。
4 開宗明義第一章
5 曹大家閒居,諸女侍坐。大家曰:「昔者聖帝二女有孝道,降於媯,卑讓恭儉,思盡婦道,賢明多智,免人之難,汝聞之乎?」諸女退位而辭曰:「女子愚昧,未嘗接大人餘論,曷得以聞之?」大家曰:「夫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多聞闕疑,可以為人之宗矣!汝能聽其言,行其事,吾為汝陳之。夫孝者,廣天地,厚人倫,動鬼神,感禽獸,恭近於禮,三思後行,無施其勞,不伐其善,和柔貞順,仁明孝茲,德行有成,可以無咎。《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此之謂也。」
6 后妃章第二
7 大家曰:「關雎麟趾,後妃之德,憂在進賢,不淫其色,朝夕思念,至於憂勤。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後妃之孝也。《詩》云:『鼓鐘於宮,聲聞於外。』」
8 夫人章第三
9 居尊能約,守位無私,審其勤勞,明其視聽,詩書之府可以習之,禮樂之道可以行之,故無賢而名昌,是謂積殃;德小而位大,是謂嬰害。豈不誡歟!靜專動直,不失其儀,然後能和。其子孫保其宗廟,蓋夫人之孝也。《易》曰:「閒邪!存其誠,德博而化。」
10 幫君章第四
11 非禮教之法服,不敢服;非詩書之法言,不敢道;非信義之德行,不敢行。欲人不聞,勿若勿言;欲人不知,勿若勿為;欲人勿傳,勿若勿行。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祭祀,蓋幫君之孝也。《詩》云:「於以採蘩,於沼于汕。於以用之,公侯之事。」
12 庶人章第五
13 為婦之道,分義之利,先人後己,以事舅姑,紡績衣裳,社賦蒸獻,此庶人妻之孝也。《詩》云:「婦無公事,休其蠶織。」
14 事舅姑章第六
15 女子之事姑舅也,敬與父同,愛與母同。守之者義也,執之者禮也。雞初鳴,咸盥漱衣服以朝焉。冬溫夏清,昏定晨省,敬以直內,義以方外,禮信立而後行。《詩》云:「女子有行,遠兄弟父母。」
16 三才章第七
17 諸女曰:「甚哉!夫之大也。」大家曰:「夫者天也,可不務乎!古者女子出嫁曰歸,移天事夫,其義遠矣。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天地之性而人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防閒執禮,可以成家。然後先之以泛愛,君子不忘其孝慈;陳之以德義,君子興行;先之以敬讓,君子不爭;道之以禮樂,君子和睦;示之以好惡,君子知禁。《詩》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18 孝治章第八
19 大家曰:「古者淑女之以孝治九族也,不敢遺卑幼之妾,而況於娣侄乎!故得六親之歡心以事其舅姑。治家者不敢侮於雞犬,而況於小人乎!故得上下之歡心以事其夫。理閨者,不敢失於左右,而況於君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九族和平,萋菲不生,禍亂不作。故淑女之以孝治上下也如此。《詩》云:『不愆不忘,率由舊章。,」
20 賢明章第九
21 諸女曰:「敢問婦人之德,無以加於智乎?」大家曰:「人肖天地,負陰抱陽,有聰明賢哲之性,習之無不利,而況於用心乎!昔楚莊王晏朝,樊女進曰:『何罷朝之晚也,得無倦乎?』王曰:『今與賢者言樂,不覺日之晚也。』樊女曰:『敢問賢者誰歟?』曰:『虞丘子。』樊女掩口而笑。王怪問之。對曰:『虞丘子賢則賢矣,然未忠也。妾幸得充後宮,尚湯沐,執巾櫛,備掃除,十有一年矣。妾乃進九女,今賢於妾者二人,與妾同列者七人。妾知妨妾之愛,奪妾之寵,然不敢以私蔽公,欲王多見博聞也。今虞丘子居相十年,所薦者非其子孫,則宗族昆弟,未嘗聞進賢而退不肖,可謂賢哉?』王以告之,虞丘子不知所為,乃避舍露寢,使人迎孫叔敖而進之,遂立為相。夫以一言之智,諸侯不敢窺兵,終霸其國,樊女之力也。《詩》云:『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又曰:『辭之輯矣,人之洽矣。』」
22 紀德行章第十
23 大家曰:「女子之事夫也,緬笄而朝,則有君臣之嚴;沃盥饋食,則有父子之敬;報反而行,則有兄弟之道;受朝必誠,則有朋友之信;言行無玷,則有理家之度。五者備矣,然後能事夫。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居上而驕則殆,為下而亂則辱,在醜而爭則乖。三者不除,雖和如琴瑟,猶為不婦也。」
24 五刑章第十一
25 大家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妒忌,故七出之狀標其首焉。貞順正直,和柔無妒,理於幽閨,不通於外,目不徇色,耳不留聲,耳目之欲,不越其事,蓋聖人之教也,汝其行之。《詩》云:「令儀令聲,小心翼翼。占訓是式,威儀是力。」
26 廣要道章第十二
27 大家曰:「女子之事舅姑也,竭力而盡禮,奉娣姒也,傾心而罄義。撫諸孤以仁,佐君子以智,與娣姒之言信,對賓侶之容敬,臨財廉取與讓,不為苟得。動必有方,貞順勤勞,勉其荒怠。然後慎言語,省嗜欲。出門必掩蔽其面,夜行以燭,無燭則止。送兄弟不逾於閾。此婦人之要道,汝其念之。」
28 廣守信章第十三
29 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陰陽剛柔,天地之始;男女夫婦,人倫之始。故乾坤交泰,誰能間之。婦地夫天,廢一不可。然則丈夫百行,婦人一志。男有重婚之義,女無再醮之文,是以苤苡興歌,蔡人作誡。匪石為嘆,衛主知慚。昔楚昭王出游,留姜氏於漸台,江水暴至,王約迎夫人必以符合,使者倉促,遂不請行。姜氏曰:「妾聞貞女義不犯約,勇士不畏其死,妾知不去必死,然無符,不敢犯約;雖行之必生,無信而生,不如守義而死。」會使者還取符,則水高台沒矣!其守信也如此,汝其勉之。《易》曰:「鶴鳴在陰,其子和之。」
30 廣揚名章第十四
31 大家曰:「女子之事父母也孝,故忠可移於舅姑;事姊妹也義,故順可移於娣姒;居家理,故理可聞於六親。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32 諫諍章第十五
33 諸女曰:「若夫廉貞孝義,事姑敬夫,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婦從夫之令,可謂賢乎?」大家曰:「是何言歟?昔者周宣王晚朝,姜后脫簪珥待罪於永巷,宣王為之夙興。漢成帝命班婕妤同輦,婕妤辭曰:『妾聞三代明王,皆有賢臣在側,不聞與嬖女同乘。』成帝為之改容。楚莊王耽於游畋,樊女乃不食野味,莊王感焉,為之罷獵。由是觀之,天子有淨臣,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諍臣,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淨臣,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諍友,則不離於令名;父有諍子,則不陷於不義;夫有諍妻,則不入於非道。是以衛女矯齊桓公不聽淫樂,齊姜遣晉文公而成霸業。故夫非道則諫之,從夫之令,又焉得為賢乎!《詩》云:『猷之未遠,是用大諫。』」
34 胎教章第十六
35 大家曰:「人受五常之理,生而有性習也,感善則善,感惡則惡,雖在胎養,豈無教乎!古者婦人妊子也,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跛;不食邪味,不履左道,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惡色,耳不聽靡聲,口不出傲言,手不執邪器;夜則誦經書,朝則講禮樂。其生子也,形容端正,才德過人,其胎教如此。」
36 母儀章第十七
37 大家曰:「夫為人母者,明其禮也。和之以恩愛,示之以嚴毅,動而合禮,言必有經。男子六歲教之數與方名,七歲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歲習之以小學,十歲以從師焉。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習必有業。居不主奧,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門。不登高,不臨深,不苟訾,不苟笑。不有私財,立必正方;耳不傾聽,使男女有別;遠嫌避疑,不同巾櫛。女子七歲教之以四德,其母儀之道如此。皇甫士安叔母有言曰:孟母三徙,以教成人,買肉以教存信,居不卜鄰,令汝魯鈍之甚。《詩》云:『教誨爾子,式似之。』」
38 舉惡章第十八
39 諸女曰:「婦道之善,敬聞命矣!小子不敏,願終身以行之。敢問古者亦有不令之婦乎?」大家曰:「夏之興也以塗山,其滅也以妹喜;殷之興也以有莘氏,其滅也以妲己;周之興也以太任,其滅也以褒姒。此三代之王,皆以婦人失天下,身死國亡,而況於諸侯乎!況於卿大夫乎!況於庶人乎!故申生之亡,禍由驪女,愍懷之廢,戮起南風。由是觀之,婦人起家者有之,禍於家者亦有之。至於陳御叔之妻夏氏,殺三夫,戮一子,弒一君,走兩卿,喪一國,蓋惡之極也。夫以一女子之身,破六家之產,籲可畏哉!若行善道,則不及於此矣!」
《女孝經》唐鄭氏撰。鄭氏,唐朝散郎侯莫陳邈之妻。侯莫陳,三字複姓也。前載進書表,稱侄女策為永王妃,因作此以戒。《唐書·藝文志》不載,《宋史·藝文志》始載之。宣和《書譜》載,孟昶時有石恪畫《女孝經》像八,則五代時乃盛行於世也。其書仿《孝經》分十八章,章首皆假班大家以立言。進表所謂不敢自專,因以班大家為主,其文甚明。陳振孫《書錄解題》直以為班昭所撰,誤之甚矣。
女孝經圖
《女孝經》為唐代侯莫陳邈(三字複姓)妻鄭氏撰,共為十八章,內容多宣揚男尊女卑的封建禮教。《女孝經圖》(上卷)畫前九章內容,此處所選為其中的第一開宗明章,二、后妃章,五、事舅姑章,九、庶人章四幅畫面。各圖後有楷書《女孝經》原文,字體學高宗趙構一派。圖上有清“曹溶秘玩”及乾隆、嘉慶、宣統內府收藏印多方。此圖書法工整,畫人 物衣紋採用織線描,設色濃麗,略師唐人書法。作樹木、花石、屋宇,筆法平穩,具有一定的藝術水平。該圖經《石渠寶笈初編》著錄。
------
進女孝經表
妾聞天地之性,貴剛柔焉。夫婦之道,重禮義焉。仁義禮智信者,是謂五常。五常之教,其來遠矣。總而為主,實在孝乎?夫孝者,感鬼神,動天地,精神至貫,無所不達。蓋以夫婦之道,人倫之始,考其得失,非細務也。《易》著乾坤,則陰陽之制有別;《禮》標羔雁,則伉儷之事實陳。妾每覽先聖垂言,觀前賢行事,未嚐不撫躬三複,歎息久之。欲緬想餘芳,遺蹤可躅。妾侄女特蒙天恩,策為永王妃。以少長閨闈,未嫻詩禮。至於經誥,觸事麵牆。夙夜憂惶,戰懼交集。今戒以為婦之道,申以執經之禮,並述經史正義,無複載乎浮詞。總一十八章,各為篇目,名曰《女孝經》。上至皇後,下及庶人,不行孝而成名者,未之聞也。妾不敢自專,因以曹大家為主,雖不足藏諸岩石,亦可以少補閨庭。輒不揆量,敢茲聞達。輕觸屏扆,伏待罪戾。妾鄭氏誠惶誠恐死罪死罪!謹言。
-------------
中國婦女生活史 - 陳東原 - Google 圖書 - https://goo.gl/r7td3i
孝子傳
孝友舜子姓姚,字仲(重)華,父名瞽叟,更取後妻,生一子,名蒙(象)。舜有孝行,後母嫉之,語瞽叟曰:「為我煞舜。」叟用妻言,遺舜●(泥)知母意,手持雙笠上舍。叟從後放火燒之,舜乃與雨(以兩)腋挾笠投身飛下,不損毫毛。後右(又)使舜濤(淘)井。舜既父與灌(罐)承(承)泥,又感天降銀錢致於井中。舜見銀錢,上語父曰:「泥中有銀錢,可以收取。」父母見銀錢,淨(爭)頭競覓,如此往返,銀錢已盡。舜見井中傍有一龕,可以容身。上告父曰:「井泥已盡,可以索出我。」父母遂生噁心,與大石鎮之,將土填塞,驅牛而踐。夫妻相謂曰:「舜之(子)已亡。」於是舜傍搯一穴,內得以東家井連,從井中出,便投曆山,躬耕力作。時饑歉,舜獨豐熟。父坐填井,兩目失明,母亦頑禺(愚),弟複史(失)音,如此辛苦,經十年不自存立。後母負薪向市易米,值舜●(●)米,於是舜見識之,遂便與〔米〕,佯不取錢,如是非一。叟怪之,語妻曰:「氏(是)我重華也。」妻曰:「百尺井底,大石鎮之,豈有治(活)理。」叟曰:「卿但牽我至市,觀是何人。」其妻於是將叟至,叟曰:「據子語音,正似我兒重華。」舜曰:「是也。」於是前抱父大哭,哀動天地。以手拭其父淚。兩目重開,母亦聽(聰)惠,弟複能言。市人見者,無不悲歎稱舜至孝。堯帝聞知,娉與二女,大者俄(娥)皇,小者女英,堯王於是禪位與舜子。女英生子,號曰商均,成人不肖,不肖似像也,不堪嗣位。舜仍禪帝位而歸於禹。出太史公本記。
舜子者,冀邑人也。早喪慈母,獨養老父瞽叟。父取後妻,妻譖其夫,頻欲殺舜。令舜濤井,與石壓之,孝感於天,澈東家井出。舜奔耕曆山。後聞米貴,將來冀都而糶。及見後母,就舜買米。舜識是母,密與其錢及米置囊中,如此數度,〔後母〕到家,具說上事。〔瞽〕腴〔叟〕擬是舜,令妻引手,遂往市都。高聲喚雲:「子之語聲,以(似)吾舜子。」舜知是父,遂撥人向父親抱頭而哭,與(以)舌舔其父眼,其眼得再明。市人見之,●不驚怪。詩曰:
瞽叟填井自目盲,舜子從來歷山耕,
將來冀都逢父母,以舌舔眼再還明。
又詩曰:
孝順父母感於天,舜子濤井得銀錢,古人很重視胎教:婦人懷孕後,睡覺時不側臥,靠邊的地方不坐,不會一隻腳站著,也不吃味道不正確的食物。食物切得不正不吃,蓆子鋪得不正不坐,眼睛不看不好的顏色,耳朵不聽靡靡之音,手裡不拿有邪氣的器物。晚上誦讀經書,白天談論禮樂。通過這樣的胎教,生下來的孩子容貌端正,才智德行過人
父母拋石壓舜子,感得穿井東家連。
姜詩字士游,廣漢人也。母好食江水,其妻取水不及時還。詩怒遂(逐)其妻。亦孝婦,□猶寄鄰家,不歸父母之弟(第)。詩母好食生魚,□□□□還家,於是舍傍忽生湧泉,味如江水,水中並□□□□魚,母得食之。此蓋孝子至誠,天所酬也。出列女□(傳)。
蔡順字君長,汝南平●人也。少失其父,獨養老母,王奔(莽)末,天下饑荒。緣桑擿揕(椹),赤黑易器盛之。赤眉賊見,向前問之。答曰:黑者奉老母,赤者自供。賊等見,知是孝子,遂不煞順。給米三升,牛蹄一雙,將奉賢母。順母曾至婚家,飲酒過度,嘔吐顛到(倒),順恐母中青(毒),自嘗其口吐。母後命終,停喪堂上,東家火起,與順屋相連,獨身不能移動。乃伏棺號泣,火遂飛過,越燒西家,一時蕩盡。順母生時怕雷,每至大震雷電,順便走繞墳大哭曰:「順在此,願娘莫驚。」太守聞之,若遇天雷,給順車馬,令往墓所。太守韓置用順為南閣祭酒。出後漢書。
老萊子,楚人也,至孝。年七十,不言稱老,恐傷其母。衣五彩之服,示為童子,以悅母請(情)。至於母前為兒童之戲。或眠伏,或眠與母益養腳,跌化(僕)地作嬰兒之啼。楚王聞名,與金帛徵之,用為令尹,辭而不就。六國時人。出孝子傳。
王循,字叔治,北海〔營陵〕人也。年七歲,至孝。母以社日亡,白秋鄰里會,循憶念其母,哀墓(慕)號絕,鄰里為之罷社。仕至青州別駕,漢末魏初人。出孝子傳。
吳猛字世雲,豫章人也。年七歲,有孝行。每至夏日,則伏於父母床下。〔二〕親問其故。答曰:「兒恐蚊虻來集父母,兒願代之。」晉時人,官至卿相。出孝子傳。又雲:猛扇枕令冷,以進父母,冬則溫席,以奉二親。街得果者,實中不自食,抱持皈家,以獻老親。及長大甚有才俊也。
孟宗甚有至孝之心,母歿,冬節時至,筍上未生。宗入林,欲筍為之樹列驚風,怨結吾丘之氣。
丘吳子大哭於道,為母孝,孔子來詢之也。
相投●(抒)以傷懷。曾參為人孝,有人以(與)曾參同名。忽有人告雲:「曾參煞人。」其母自知子孝,必無此事。三度來告,母始投杼踰猛(牆)而走觀之。出史記。
思負●(米)而流涕。子路常孝,為親百裡外負米。後於父母前,乞遊行楚國尊官,願欲負米為親,不可得也。
閔子騫,名捐(損),魯人也。父取後妻,生二子,騫供養父母,孝敬無怠。後母嫉之,所生親子,衣加綿絮,子騫與蘆花絮衣。其父不知,冬月,遣子禦車,騫不堪甚,騫手凍,數失韁靷,父乃責之,騫終不自理。父密察之。知騫有寒色,父以手撫之,見衣甚薄,毀而觀之,始知非絮。後妻二子,純衣以綿。父乃悲歎,遂遣其妻。子騫兩淚前白父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願大人思之。」父慚而止。後母悔過,遂以三子均平,衣食如一,得成慈母。孝子聞於天下。魯哀公召騫為費邑宰,名列孔子之從,周敬王時,出春秋也。
董永,千乘人也。少失其母,獨養於父,家貧傭力,篤於孝養。至於農月,永以鹿車推父至於畔上,供養如故。後數載,父●,葬送不辦。遂〔與〕聖人〔貸〕錢一萬,即千貫也,將殯其父。葬殯已畢,遂來償儥(債)。道逢一女,願欲與永為妻。永曰:「僕貧寒如是,父終無已殯送,取主人錢一萬,今充身償債為奴,烏敦(敢)屈娘子。」婦人曰:「心所相樂,誠不恥也。」永〔不〕得已,遂與婦人同詣主人。主人曰:「汝本言一身,今二人同至,何也?」永曰:「買一得二,何怪也。」「有何所解也?」答曰:「會織絹。」主人〔雲〕:「但與〔織〕絹三百疋,放汝夫妻皈還。」涓(織)經一旬,得涓(絹)三百疋。主人驚怪,遂放二人歸回。行至本期之處,妻辭曰:「我是天之織女,見君至孝,天帝故遣我助君償債。今既免子之難,不合久在人間。」言訖,昇天。永掩淚不已。天子徵永,拜為御史大夫,出孝子傳。
董●,字孝理,會越州勾章人也。少失其父,獨養老母恭甚敬,每得甘果美味,馳走獻母,每(母)常肥悅。此(比)鄰有王寄者,其家劇富。寄為人不孝,每於外行惡,母常憂懷,形容羸瘦。寄母謂●母曰:「夫人家貧年高,有何供養,恆常肥悅如是?」母曰:「我子孝順,是故●(爾)也。」●母後語寄母曰:「夫人家富,美膳豐饒,何以羸瘦?」寄母答曰:「故瘦●。」寄後聞之,乃煞三牲,致於母前,拔刀脅●(抑)令吃之。●伺(專伺)候董●出外,直入●家,〔令〕他母下母床,苦辱而去。●尋知之,即欲報怨,恐母憂愁,嘿然含愛。及母壽終,葬送已訖,乃斬其頭●(持)祭於母。日(自)縛詣官,會赦得免。後漢人,出會稽錄。
●(薛)苞,不得字孟常,汝南人也。後母增(憎)之,今(令)苞在外。至於夏日,踰垣●(竊)入門內,灑掃而去。父母怒,複更趁之。苞不得已,結草奄(庵)於裡巷之首,經營美味,輒請人送上父母。父母悔過,呼苞還家。漢時書也。
郭巨字文舉,河內人也。家〔貧〕,養〔母〕至孝,妻生一子,年三歲。巨謂妻曰:「家貧如此,時歲饑虛布德老飲食,供養孝母,猶不充飽,更被嬰●(孩)分母飲食。子可再有,母不可得。共卿埋子以全母命不?」妻不敢違,從夫之意。巨自執●,妻乃抱兒來入後園。後令妻殺子,巨即掘地,才深一丈尺,掘著一鐵器,巨低腰顧視,乃見一釜,釜中滿盈黃金。巨連(速)招妻。妻曰:「抱兒則至。」兒且猶活,妻不忍下手。夫謂妻曰:「卿見此釜之金,其上有一鐵券雲:『天帝賜孝子黃金,官不得奪,移(私)不許侵』。」巨既得〔金〕,驚怪不以(已),乃陳於懸(縣),懸(縣)已(以)申州,州與表奏天子。天子不(下)詔曰:「金還郭巨供養其母。」乃表門以彰孝德。〔孝〕子傳。
郭巨者,河內人也,養母至孝。時遇饑荒,夫人與人傭作,每至吃食,盛飲將歸,留餧老母。巨有一兒,常奪阿婆飯食,遂不得飽。巨告妻曰:「兒死再有,母重難得,你可煞兒存母。若不如是,母餓死。」遂令妻抱兒,巨自將鍬穿地三尺,擬欲埋之。天湣其孝,乃賜黃金一釜,並有一文,詞曰:「金賜孝子,官不得侵,私不許取。」詩曰:
郭巨專行孝養心,時年饑儉苦來侵,
每被孩兒奪母食,生埋天感似(賜)黃金。
江革字次翁,齊國臨淄人也。老母年邁,次載母不使牛馬,乃自居轅中,挽車令不動搖,恐母不安。後漢人也。出漢書。
鮑出字交才,京兆人也,家貧時亂,出於田拊得蓬子數升,令弟走送皈家以(與)母食。母在家中,被嚴賊數十人,以繩貫母掌,驅劫而去。弟見惶懼,走來報兄,具陳上事。出聞已大怒,便持刀逐賊,奔三五裡趁跌狂賊。於是數級賊相謂曰:「推母還他。」出既得母,欲卻回。北鄰有一婦人亦落賊中,婦人遙●(叫)●(頭)向,出知其意,回更斬賊。賊曰:「子何無智,還母已了,而更煞人。」出指鄰婦,此是我●,賊複推與。出既免母死難,將母避亂,欲往南陽。每曆山險,出次母,母年老不使搖動,乃與籠盛母,背負如(而)行,〔避於險難〕。出有力,不畏險阻,路人見者,無不稱歎。前漢靈末。魏文帝初時人也,出漢書。
鮑永字君長,上黨人也。永為人至孝。妻以母前叱孔狗,永責非禮,便即遣之。漢光武時,官至可●(司隸)校尉,今之禦史是也。魯郡太守。出後漢書。
王祥字休徵,琅玡〔臨沂〕人也。事後母〔孝〕。夜中伺祥臥,後母持刀欲往害祥,值祥少出,內逼少出是也。誤斫其被。祥心知之,口終不言,色養無殆。家庭有果樹一林,其子繁多,恐蟲鼠及他人所食,令祥守人。時風雨大至,祥抱樹經宿徹旦,雪濕寒凍,母見惻然。祥以孝著稱奇,〔官〕至太傅。魏時人。出魏書。
〔王褒〕字元偉,王修之孫也。晉高貴公司馬文王為大將軍秉政,褒父母渧淚所沾著之樹,樹色慘以(與)語(餘)樹不同。
王褒,字元緯,修之孫之。魏高貴卿(鄉)公時,司馬文王為將軍,改褒父儀為大將軍司口,為文王所害。褒葬●(其)父廬前有柏樹,褒涕泣,所著之樹,樹色慘悴,與餘樹不同。及晉室踐祚,褒痛不已。命終,未常西向坐,視不臣於晉。晉初人,出□陽春秋記。
王褒者,魏郡人也。養〔母〕至孝,母後命終,日〔夜〕培墳。墳側有松柏樹,褒若向墳啼哭,〔其樹〕為之變色,枯●(悴)不同常日。母生在之日,常怕雷聲。王褒每聞雷驚,即便奔赴墓所告曰:「褒今在此,願娘勿驚。」詩曰:
王褒慈母怕雷聲,每至春間不得寧,
及至百年亡沒後,語墳猶怕阿娘驚。
(首缺)義將軍,司馬趙孝,字長平,沛國人也。宋死貞潔去首(守)。扶風馬融之女,字珠也。其為妻,一名顏也。●其夫已,守志不嫁。時有董貞秉國政,將璧兩雙,雜彩千疋,奴婢百人,求欲娶之。父母見利慾許。珠俄歎曰:「六安夫存立以五德,貞蘭執志,何忘烏(夫)家。」聞婦人之不更,與王平原對戰,當為君三舍。三舍者,兩軍對戰,與三度迴避,不放戰也。及至重耳歸晉,立為文公。楚將子王(玉)與(興)師伐宋。王生(告)急於晉。文公興兵救宋,以(與)楚軍對戰,文公為三舍退以報,往(楚)軍遂(逐)之三舍。文公縱兵大哭戰楚,王平、子玉被煞。
楚成王季紮(劄)吳之公子說也。使於鄰國,北過除(徐)君。除(徐)君見紮寶劍,不言欲之。紮之(知)其意,口不言許之。以往使未士●(達),不受劍於徐君之墓去。書日(曰):延陵之信也。出說夢。
孟子名軻,齊人也。孟子嬰孩之時,聞東家殺豬聲,聞其顏舜。(原文至此缺)
戊子年四月十日學郎員義寫書故記。寫書不飲酒,恆日筆頭乾,且作隨疑過,即與後人看。
伯夷叔齊者,親兄弟。是遼東孤竹君之子。其父薨,伯夷當立為君,乃讓位與弟叔齊。叔齊不受,複讓與異女兄伯(僚)。僚立為□(君),夷齊二人俱歸。□□阻武王伐紂,夷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而興兵眾,豈……諫曰:「此人俱未通……不忠於湯……(原文至此缺)
(首缺)由不足,更被孩兒減奪,老母眼見消瘦。遂於將兒半路賣與王將軍。其〔妻〕見兒被他〔賣〕去,隨後連聲喚住,肝腸寸斷,割你身亡。詩曰:
明達載母遂(逐)農糧,每被孩兒奪剝將,
阿□(耶)賣卻孩兒去,賢妻割你遂身亡。
文讓者,河三人也。至行孝道,今古聞,供承老母,未常離側,母終之後,讓乃誓身不仕,毀形坯墳。墳土未成。日夜不止,哀泣墳側。慟〔動〕●(穹)蒼,遂感飛鳥走獸,銜土捧塊,助讓培墳。踰數朝,其墳乃成。天子聞之,遂與金帛,禮躬為相,讓終退辭不就。詩曰:
至哀行孝感天聞,事母惶惶出眾群,
乃至阿娘亡歿後,能令鳥獸助倍墳。
向生者,河內人也。慈母年老,兩目俱盲,時遇賊寇相陵。向生遂被討征。新婦在家,向生厭賤,好食自餐,粗食將與向母。向母自嗟歎雲:「不種善因受艱苦。」新婦大怒,乃取豬糞和食與餐,又更罵辱。天貝(見)不孝,降雷霹靂至死。又書背上曰:「向生妻五逆,天雷霹靂打煞。」阿家再明。詩曰:
向生養母值艱苑(危),被射(征)邊●(疆)未得歸,
新婦家中行不孝,天雷霹靂背上亡。
王武子者,河陽人也。以開元年中征涉湖州,十年不歸。新婦至孝,家貧,日夜織履為活。武母久患勞(癆)瘦,人謂母曰:「若得人肉食之,病得除差。」母答人曰:「何由可得人肉?」新婦聞言,遂自割眼(股)上肉作羹,奉送武母。母得食之,病即立差。河南尹奏封武母為國太夫人,新婦封郢郡夫人,仍編史冊。開元廿三年行下。詩曰:
武子為國遠從征,母病餐人肉始輕,
新婦聞之方割股,阿家吃了得疾平。
(首缺)丁蘭列(刻)木作慈親,孝養之心感動神,
圖舍忽然偷斬卻,血流灑地真如人。
●(閃)字者,嘉夷國人也,父母年老,並皆●(喪)亡。閃子晨夕侍養無闕,常著鹿皮之衣,與鹿為伴,擔瓶取水,在鹿群中,時遇〔國王出城游獵,乃見間下有鹿郡(群)行遂(逐),王張弓射之。悟(誤)中閃子,失聲號叫雲:「一箭煞三人。」王聞之有人叫聲,下馬而問。閃子答言:「父母年老,又俱喪明,侍養●人,必應餓死,」語了身亡。詩曰:
閃子行尊孝老親,不恨君王射此身,
父母年老失兩目,誰之一箭煞三人。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