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神/『豐田』官營移民村/豐田客家村/日本移民村/花蓮縣壽豐鄉豐山村、豐裡村、豐坪村等三村總稱/日治時代的官營移民村,以棋盤式劃分道路與住宅,每戶住宅面積為441坪格局/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曾在花、東一帶進行大規模的「移民政策」,在東台灣建立了多處頗具規模的移民村,如吉野、豐田、林田、瑞穗、鹿野等等。這些日本移民多來自日本農村地區,到東台灣建立「大和民族模範村」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花蓮壽豐鄉豐裡村日本時代曾是官營移民村,「豐田移民村」村內有日本人墓園-《佛說阿彌陀經》:「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87年歷史的「壽豐鄉豐裡村日本移民墓園」,戰後荒廢多年,縣府2009年指定為歷史建築「臺灣初代 昭和9年11月20日亡 為吉リヱ」字樣,墓碑下方基座內部就是放置骨灰罈的墓穴,不過,墓穴開口現在被蜂箱佔用/日本人一個家族立一墓碑,往生後採取火葬,再納骨至家族墓穴,「俱會一處」墓穴的家族姓氏為「松林」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碧蓮寺-花蓮豐田神社即碧蓮寺-豐田村為臺灣總督府於花蓮地區所設立的第二座官營移民村,於明治43年(1910)日本人選定在豐田這一片原野開村,隔年設立豐田「移民指導所」,大正元年(1912)豐田村正要為移民村建設作準備,就遇上大颱風,因為材料、人力不足,使建設進度落後,直至大正2年(1913)臺灣總督府招募日本移民179戶,866人入墾豐田,正式成立「豐田村」。

碧蓮寺-花蓮豐田神社即碧蓮寺-豐田村為臺灣總督府於花蓮地區所碧蓮寺-花蓮豐田神社即碧蓮寺-豐田村為臺灣總督府於花蓮地區所碧蓮寺-花蓮豐田神社即碧蓮寺-豐田村為臺灣總督府於花蓮地區所碧蓮寺-花蓮豐田神社即碧蓮寺-豐田村為臺灣總督府於花蓮地區所碧蓮寺-花蓮豐田神社即碧蓮寺-豐田村為臺灣總督府於花蓮地區所碧蓮寺-花蓮豐田神社即碧蓮寺-豐田村為臺灣總督府於花蓮地區所碧蓮寺-花蓮豐田神社即碧蓮寺-豐田村為臺灣總督府於花蓮地區所碧蓮寺-花蓮豐田神社即碧蓮寺-豐田村為臺灣總督府於花蓮地區所碧蓮寺-花蓮豐田神社即碧蓮寺-豐田村為臺灣總督府於花蓮地區所

【花蓮-豐田 碧蓮寺】
碧蓮寺,其前身是日治時期大正三年八月所興建的豐田神社,當年的台灣總督非常重視移民守護神的設立,以豐田村為例,每年六月五日均舉行盛大之例祭,移民們均須參與全村大掃除的準備工作,以示誠敬之意。
民國35年12月改為碧蓮寺,同時供奉佛祖釋迦牟尼與不動明王,民國57年4月恭迎觀音菩薩、彌勒佛、地母娘娘、天上聖母,以及五榖先帝等諸神進廟登殿,也使得碧蓮寺成為豐田三村的信仰中心。
花蓮縣壽豐鄉豐裡村民權街1號


吉野拓地開村記念碑位於花蓮縣吉安鄉慶豐市場後方一帶,吉安鄉前身為日治時代的吉野村,吉野村是日本治臺時期最早設立的官營移民村。花蓮地區早在明治32年(1899)即由賀田金三郎於今壽豐鄉設立賀田村,採私營移民方式招募拓墾,然因水土不服及原住民騷擾等問題而失敗。當時的臺灣總督府殖產局於明治38年(1905)開始官營移民階段,五年後,在花蓮港廳轄下選定了荳蘭社成立移民指導所,並陸續建立了吉野、豐田及林田三處設官營移民村。經過四年的努力,到了昭和初期,以吉野村而言,戶數達三百三十戶,人口一千七百餘人,是一個擁有道路、輕便鐵路、灌溉水圳、醫療所、小學校、郵局、派出所等完備設施的移民村。
 明治43年(1910)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在今吉安鄉設立「荳蘭移民指導所」,並由日本四國德島縣募集移民進駐,因移民多住在德島縣吉野川沿岸,因此特別取名為 「吉野」。「拓地開村」記念碑目前仍矗立在吉安鄉慶豐市場後方,記念碑正面有當時第十六任臺灣總督中川健藏題字「拓地開村」及時任花蓮港廳長的今井昌治撰寫之碑文,背面右下則寫有鎮座時期。
記念碑全文如下:
「明治四十三年二月臺灣總督府ト花蓮港廳下荳蘭地設置移民指導所招致內地移民六十一戶使之居住所現宮前部落是本移民村濫觴為本島官營移民嚆矢明治四十四年因德島縣吉野川沿岸移民最多稱吉野村爾來年年歲歲移民增加現戶數三百餘戶宮前清水草分三部落成此地元來蕃民蟠踞土地荒蕪開拓困難民庶疫癘異境慘苛頻或據官府保護督勵或竢民人一貫砥礪當今移民慣風土熟衛生益加諸事改良民心日惇愛鄉土著成風多年翹望吉野圳改修竣工而事業進捗寔盛世餘澤也村民日夜戮力協心躬鼓厲期萬一報效以樹邦家南瀛發展基嗚呼木瓜溪水清不盡奇萊山靈儼萬古存是建碑讚民黎苦即仰官府至仁永纘吉野村繁榮焉
昭和八年二月花蓮港廳長正六位勳六等金井昌治撰并書」。https://t.ly/7gQdo
-------------
"花蓮縣 吉安鄉 吉野拓地開村記念碑-Joy and Tom|痞客邦" https://cjyyou.pixnet.net/blog/post/229172441
花蓮縣 吉安鄉 吉野拓地開村記念碑
【花蓮縣 吉安鄉  吉野拓地開村記念碑】
花蓮的吉安地區,是台灣最早引入日本移民的地區之一。明治三十二年 (1899 年) 由賀田金三郎設賀田組,採私營移民方式招募拓墾,然因水土不服及 「蕃」害等問題而終失敗。明治三十八年 (1905 年) 開始官營移民階段,五年後,在花蓮港廳轄下選擇了壹蘭社成立移民指導所,並陸續建立了吉野村、豐田村、林田村等三處移民聚落。經過四年的努力,到了大正末年,已然規模完備,以吉野村而言,戶數達三百三十戶,人口一千七百餘人,是一個擁有道路、輕便鐵路、灌溉水圳 (吉野圳)、醫療所、小學校、郵局、派出所等完備設施的移民村。
其實,早在日本帝國進入東臺灣統治之後,因為東部地區人口稀疏以及荒地頗多的誘因下,促使總督府一直希望將這塊區域保留,作為日本內地移民的生活空間,因而採取消極的東部「閉鎖主義」,以使東部地區成為純粹的日本農業移民村。移民東台灣最大的優勢在於空地多、且勞動力不足,如能引入移民,正可提供開發東台灣時所需的勞動力,而不必擔心沒有多餘的土地可用。其次,日本移民村選擇在東部,還有兩項有利條件:一是沃野較為豐富,得以建設純日本化的農業移民村落;二是由於人口稀少,不必擔心被台灣人所「本土化」。尤其,在民族組成方面,直到清政府退出台灣為止,原住民依然占了九成多以上的比例,這對日本移民而言是頗具優勢的。
因此,在明治 41 年(1908 年)12 月下旬,「七腳川社之役」爆發之後,臺灣總督府通信局長兼總督府參事官鹿子木小五郎,即對花蓮港的警視總長大津麟平提出有關平定之後的意見:「此次七腳川社人之暴動可謂經營臺東地區之最好機會,希望平定後沒收他們之耕地,並遷至海岸或中部地區之原野從事開墾,然後招致日本人移住七腳川形成部落耕作。」。 由於日本預設官營移民政策是一個重要的試驗過程,在臺灣發展日本農民移民事業是日本向南方發展的先驅,也是日本移居熱帶地區的各種問題的研究實驗基地,臺灣總督府於明治 42 年(1909 年),十分審慎的著手實施官營移民事業。
首先由殖產局林務課調查全台適合移民地區,分西部(三貂角至鵝鑾鼻)及東部(中央山脈以東)二個部分,比較各地適合開墾的優劣分析。調查結果認為,西部地區具有較少風土病(瘧疾等)、衛生情況較良好、交通便利、接近市場、工商業較發達等優點。反之,東部地區完全相反。移民村的藍圖是當時臺灣總督府運用官方的力量,採用西洋的計畫手法,並考量臺灣當地的社會治安實情,規畫、設計了住宅地集中,農耕地分佈在外圍的棋盤式移民村。建築方面則採取了日式農宅最根本的原型建築形式,其宅地周遭的土地使用,完全符合日式建築的特徵。
為了撫慰移民的精神,吉野、林田、豐田等三個移民村在規劃之初除設有神社之外,並官方的布教所。按當時移民信仰比例,佛教的真宗在三個村內所佔皆為最高,初創的布教所自然也以真宗為主。吉野布教所是三個移民村中最早設立的一處。明治四十四年 (1911 年) 吉野村基礎設施大致完備時,吉野布教所也同時落成。不幸第二年九月大颱風將吉野村的建設及兩百四十戶家屋幾乎幾夷為平地,一切又需要重新開始。災後重建的布教所規模不大,構造亦顯簡略,曾由真宗派本願寺派出員岡本泰道任布教師。
「吉野神社」為住民奉秋二祭所在,尤其每午六月八日鎮座祭典更是隆重盛大。吉野袖杜祭神包括天照大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及征台戰死之北白川宮能親王等,是吉野全村之守護神。神仕於大正元年 (1912 年,民國元年)由總督府民政長官、殖產局官員及移民共同捐輸建成,不料,同年遇風暴侵襲損毀,至大正四午再度修復。神社位居今慶豐村中山路二段,慶豐十街、慶豐十一街、慶豐三街的四條道路中間,略成正方形,佔地四千五百坪,目前已成廢墟難覓。神社前一帶稱 「宮前」即因位居神社前。光復後神社成為軍營,目前僅餘 1912 年6月8日所立的鎮座紀念碑還留在荒煙蔓草間。
1910 年日本人在吉安鄉設立 「荳蘭移民指導所」,並大量由四國德島縣移民進駐,當年考慮地名時,因移民多住在德島縣吉野川沿岸,因此特別取名為 「吉野」。當年吉野村為台灣第一座官營移民村,為了管理方便及防禦考量,將農宅集中自成一區,並由當時台灣總督中川健藏 (1932-1936年) 題字「拓地開村」,昭和八年 (1933 年) 二月以高逾三公尺以上的風景石刻碑紀念。「拓地開村」紀念碑目前仍矗立在新建慶豐市場後方,紀錄著日本曾統治台灣及花蓮地區開發的歷史。吉野拓地開村紀念碑碑前有七階台階,立碑處設有石嵌砌基座,石碑矗立於基座上,碑文頗面平坦,後側未修飾,保有岩石原有之樣貌。
Joy and Tom 跑到慶豐市場內問吉野拓地開村記念碑在哪裡?熱情的歐巴桑指著市場後面大樹下的圍牆旁,並說明了「吉野拓地開村紀念碑」的大概位置與歷史。回顧七腳川事件促成全台灣第一個官營移民村吉野村的誕生,也奠定之後的吉安鄉發展的基礎。但是在認識台灣移民史或者吉安鄉時,都不能遺忘曾經嗚咽的七腳川溪。今日當 Joy and Tom 經過七腳川舊社時,已經見不到任何部落的遺跡,只有在慶豐村昔日吉野神社舊址的一隅見到「拓地開村」紀念碑,記錄著日本農民拓墾吉野村的過程,也透露著七腳川社的悲歌。眺望沙婆礑山,依舊氣勢非凡。
《附錄:吉野拓地開村記念碑碑文》
拓地開村 台灣總督 中川健藏
明治四十三年二月台灣總督府花蓮廳下荳蘭地設置移民指導所
招致內地人民六十一戶使至居住所現宮前
是本移民村濫觴為本島官營移民嚆(ㄏㄠ)矢
明治四十四年因德島縣吉野川沿岸移民最多稱吉野村
來年年歲歲移民增加現戶數三百餘戶
宮前清水草分三部落成此地
元來番民蟠踞土地荒蕪開拓困難
民庶疫癘多異境慘苛與或據官府保護督勵或端民一貫砥礪
當今移民慣風土熱衛生益加諸事改良
民心日惇愛鄉土著成風
多年翹望吉野圳改修竣工而事業進捗
寔(ㄕˊ)聖世餘澤也村民日夜戮力協心躬鼓
厲期萬一報效以樹邦家
南瀛發民基鳴呼
木瓜溪水清不盡
其奇萊山靈巖萬古
存是建碑護民黎
苦即仰官府治仁
永續吉野村繁榮焉
昭和八年二月
花蓮港廳長正六位勳六等 今井昌治撰井書
"花蓮縣 吉安鄉 吉野拓地開村記念碑-Joy and Tom|痞客邦" https://cjyyou.pixnet.net/blog/post/229172441
"1378730208-3916249207.jpg (500×375)" https://pic.pimg.tw/cjyyou/1378730208-3916249207.jpg


花蓮縣 壽豐鄉 碧蓮寺 (豐田神社) @ Joy and Tom :: 痞客邦 ::

【花蓮縣 壽豐鄉 碧蓮寺 (豐田神社)】

碧蓮寺-花蓮豐田神社即碧蓮寺-豐田村為臺灣總督府於花蓮地區所碧蓮寺-花蓮豐田神社即碧蓮寺-豐田村為臺灣總督府於花蓮地區所
「碧蓮寺」外的狛犬。狛犬與石獅和的差異最明顯的是在尾部,狛犬的尾部是粗粗上翹的三角錐狀,耳朵的樣子會像狗的耳朵耷拉著折起來,而不是圓圓張著的模樣。柏犬的擺設方式和中式石獅子不一樣,柏犬是兩隻面對面(中式石獅是面向外)
碧蓮寺的前身是大正三年八月所興建的豐田神社,為供當時日本移民日常參拜、心靈感化、及精神寄託之太皇神社。日人設立神社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期望從日常生活中,培養人民崇仰敬神的精神,是國家教化的重要機制。當年的台灣總督非常重視移民守護神的設立,以豐田村為例,每年六月五日均舉行盛大之例祭,移民們均須參與全村大掃除的準備工作,以示誠敬之意。
碧蓮寺在國府接收台灣後次年(民國三十五年),豐田三村的居民聚會決議,將神社原址改奉佛祖「釋迦牟尼佛」及「不動明王」神位,並於民國三十六年,決定將該神社暫時命名為「豐田碧蓮寺」,取其宏揚佛理、信眾潔身自愛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之意。豐田三村還共同協約,自民國三十六年度開始,每年由三村輪流舉辦三大節慶活動,分別是農曆四月八日的佛誕節、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以及農曆十月十五日的謝平安,以答謝眾神恩並表至誠。
民國四十七年溫妮颱風來襲,豐田神社倒塌,於是由地方人士共同出資興建供奉小屋。後來又在熱心人士的捐助下,碧蓮寺幾經改建及擴增,始有碧蓮寺今日的規模。而碧蓮寺內原先是供奉佛祖釋迦牟尼,同祀不動明王。比較特別的是不動明王,又名不動金剛名王、不動使者、無動尊菩薩,為日本佛教密宗的一位法王,造型非常特殊,成為碧蓮寺特色之一。碧蓮寺於民國五十七年四月,寺方另外恭迎觀音菩薩、彌勒佛、地母娘娘、天上聖母、五榖先帝等諸神進廟登殿。
由於碧蓮寺是豐田三村長久以來共同的信仰中心,許多迎神賽會或公眾事務活動、會議恉在此舉行,民國六十年鄉公所又在寺廟旁興建中正公園,使得該寺廟成為獨幟一格的公園化寺廟,園內幾梱參天的古木,配合園藝規劃、公園長椅以及籃球、網球埸設置,再配置兒童遊樂園及地球礦物岩石等設施,碧蓮寺儼然已是豐田三村的村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碧蓮寺』中仍留有日據時的兩尊石獅、石牌等,寺前之一對狛犬,左側狛犬側面下方台座文字遭水泥塗抹後已不易辨識,顯然是改朝換代之後的魯莽舉動。早期神社的狛犬,如今取代台灣寺廟傳統的石獅,成為鎮守碧蓮寺的守護靈獸。
國民政府來台後曾大舉摧殘留在台灣的日本神社建築。那這些石燈和鳥居是怎麼保留下來的呢? 聽說早在以前要拆神社門口的石燈時,被當地的耆老阻擋,說建物本身無罪,應要讓後代子孫知道這段歷史。也就因為如此,石燈和鳥居才得以保留下。『石燈籠』是台灣在日據時代所留下來的產物,其實這種石燈籠的形式是唐朝時代日本人向中國學習,後來被日本的神社大量的採用。
台灣在日治時期,日本人把這種石燈籠引進台灣,燈台凹處是用來放置煤油燈心,可以防止被風吹熄。古時沒有電力,石燈籠可作為照明之用,自然的昏黃燈光讓四周呈現朦朧神秘美感。傳統的石燈籠樣式繁多,精緻的造型也成為庭園中值得欣賞的景物之一。碧蓮寺位於中正公園內,也因為石燈籠而成為獨幟一格的公園化寺廟,使碧蓮寺除了在節慶期間香火鼎盛之外,平日裡也是村民們休閒運動的好去處。
1890 至 1913 年間 (明治 31 年至大正 2 年),日本人口激增,農民農耕地狹小,生活日益困苦,日本政府為此開始找尋解決的辦法,因此展開日本的海外移民政策。台灣總督府針對台灣作了一系列的評估調查,並有計畫地引進日本移民。因考慮台灣西部大片土地取得不易,還有被台灣人「同化」的可能。於是自大正初年起,在花蓮地區先後建立了吉野村(今吉安)、豐田村、林田村(今鳳林大榮、北林),一來抒解日本本島擁擠的人口,二來以此作為將來前進南洋的試驗地。
豐田,是一個東洋味十足的地名。大正二年(1913 年)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因鯉魚尾南方地區(今壽豐鄉)的土地豐饒,又多水田,故以「豐田」命名 ,有『豐足之田』之意。當時的豐田村包含三個村落,大平(即今豐坪村)、中里與森本(兩者合為今豐裡村)。大正四年(1915 年)新編入山下村落(即今豐山村),即是現在的壽豐鄉豐山、豐裡及豐坪三村。 現今雖無「豐田」此行政分界,但當地人仍習慣用「豐田」來稱呼自己的地名。
時光荏冉,當年東台灣的日本移民村,歷經聚落的變遷和政權的轉換,如今唯一還能完整勾勒的地方僅剩豐田村了。原名為「田驛」的豐田火車站,由於當時日本人來探勘時,發現到豐田肥沃寬廣的的土地,適合移民建設與開墾,於是命為「豐田」且設驛站。光復後,站名還是沿用日治時期「豐田」的名稱。豐田移民村,也是日本當初移民到台灣的第二個移民村(同時也是花蓮的第二個)。
來到似生疏又熟悉的村落裡,整齊的社區街道上,錯落著幾幢殘存的日式木造舊民房,經過一甲子,斑駁的痕跡,半圮的牆,似乎在述說著這些昔日在大時代動盪下的日本移民村的故事。一棟優美的木造日式建築,原來是「豐田文史館」。這一座原本是日治時期的警察官吏派出所,一幢原本棄置已久、破舊不堪的日式建築,2001 年 1 月整修完成為「豐田文史館」,成了當地居民的休閒空間,同時也成為外來客探訪豐田風情的重要據點。
位於豐田文史館旁的豐裡國小,原來是豐田小學校,成立於大正二年 (1913 年),專供日本人子女就讀,國府接收台灣後更名為豐裡國小。遊客可在「豐田文史館」購買一本便宜卻豐富的解說手冊,便可造訪豐田風情的歲月點滴。漫遊豐田,單車巡禮是最佳方式,由「豐田文史館」出發,踩在寧靜的鄉間小路,走訪豐裡國小、「醫生的家」、「哭牆」、廣島式煙樓等等,緬懷當年豐田移民村的生活過往。
由舊警察駐在所改建的壽豐鄉豐田文史館,低矮的圍牆視覺無障礙,木造屋簷下數桌茗茶雅座。扶桑花圍籬修剪整齊,幾朵新鮮墬,似在細訴著一段扶桑國移民史,過去的歷史尚未灰飛湮滅,現代居民卻以社區總體營造賦予新意。整個移民村能參觀的地方非常多,整個豐田社區的人民都很用心的在維護,並推廣他們社區總體營造。
金黃的油菜花田,與另一邊翠綠的稻田,相互輝映著,彷彿為大地沾上了水彩那般,搭配著遠方綿延壯闊的中央山脈,最自然的山水畫,盡現眼前。
=================我是分隔線=================
【花蓮縣 壽豐鄉 壽神社】
壽豐原為泰耶魯族(泰雅族之一支)聚居的地方,舊名為「里鬧」,係泰耶族語「叢林」意思;後來漸為阿美族狩獵的地區,因位於鯉魚潭之南,故又叫做「鯉魚尾」。民國六年時,本地疫癘肆虐,居民畏懼,便改名「壽村」以圖吉利,後日人改稱「壽庄」;復後,政府因此地物產豐饒,便以豐字相連,乃有「壽豐」之名。
中山公園位於壽豐村,佔地約三‧七六公頃,現址原是日據時期之壽神社,壽神社係於昭和七年(民國二十一年,西元 1932 年),在『壽公學校』(日治時期壽豐公學校)校長中島真澄之提議,並獲得壽第二監視區監督古賀民助警部補、鹽糖會社花蓮港製糖所所長松原徹、壽區役場區長野口佐次郎、地方有志者,以及各部落頭目之贊助而興建。
壽豐鄉的『壽神社』是有被日本官方單位認定具有『神社』地位稱謂的建築,獲得當時社會團體與日本私人企業一致支持興建,可想而知當然是為了『皇民化』教化民眾的目的而建。壽神社的主體建築『坐西面東』腹地寬廣,聳立在縱谷裡的饅頭小丘上,就像許多日治時期的神社一樣。這個位在聚落附近的小山頭,成為神社設立的最佳地點,俯瞰整個花東縱谷的景色,壽神社位於風光明媚風水好的地理位置,神社地高面廣建築於小山頭,自然有種『君臨天下』的建築風格。
政權移轉後,指標性的建物就會被改正成當代的產物。壽神社現今已改建為壽豐鄉中山公園,以保護自然環境為主要基本原則,公園內主要設施有車道、步道木棧道、休憩亭、野營場停車場、為村民昏時之運動休閒場所。當年的壽神社,現在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中山公園,只留下山腳下一塊小小的告示牌,說明這裡曾經有過的一段神社記憶。雖然如今壽神社的遺跡完全不存,但是可以想像當年參拜神社的懷舊之感。一步一步拾階而上,對著神龕虔誠的祈禱著。而山頂的孫文,在不同時空代替著神社裡的日本神明,以當年創立同盟會的豪氣,繼續看護著壽豐這塊土地。

花蓮縣 壽豐鄉 碧蓮寺 (豐田神社) @ Joy and Tom :: 痞客邦 ::


花蓮紀行(三):豐田村.碧蓮寺(豐田神社)(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1086篇)

花蓮縣壽豐鄉
碧蓮寺
電話:03-8653579
地址:壽豐鄉豐裡村民權街一號
文章來源:玩全台灣旅遊網
碧蓮寺的前身是大正三年八月所興建的豐田神社。日人設立神社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期望從日常生活中培養人民敬神崇仰的精神,是民眾教化的重要機制。當年的台灣總督非常重視移民守護神的設立,以豐田村為例。每年六月五日均舉行盛大之例祭,移民們均須參與全村大掃除的準備工作,以示誠敬之意。1946年十二月改稱碧蓮寺,供奉佛祖釋迦牟尼,同祀不動明王。1968年四月恭迎觀音菩薩、彌勒佛、地母娘娘、天上聖母、五榖先帝等諸神進廟登殿。在前往碧蓮寺的路上,可見鳥居、石燈籠、石狗等神社遺址,這皆為豐田重要文化資產,值得保存。現”碧蓮寺”中仍留有日據時的兩尊石獅.石牌等,另外,因”碧蓮寺”正位於中正公園內,旁有老人會.槌球場.網球場.兒童遊樂園及地球礦物岩石等設施,常可見老人.小孩嬉戲笑鬧的畫面,讓”碧蓮寺”不僅是村民的信仰中心,儼然已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

碧蓮寺-花蓮豐田神社即碧蓮寺-豐田村為臺灣總督府於花蓮地區所碧蓮寺-花蓮豐田神社即碧蓮寺-豐田村為臺灣總督府於花蓮地區所碧蓮寺-花蓮豐田神社即碧蓮寺-豐田村為臺灣總督府於花蓮地區所碧蓮寺-花蓮豐田神社即碧蓮寺-豐田村為臺灣總督府於花蓮地區所
壽豐鄉的「豐田村」,探訪豐田神社遺跡。
「豐田村」,是日治時代的村名,範圍相當於今日壽豐鄉的豐山、豐裡、豐坪三個村落。
直到今天,當地人還是習慣舊名,火車站、派出所也仍然沿用「豐田」這個舊稱呼。
我在十幾年前,就聽聞花蓮有一個豐田村,時常會有一些日本觀光客來到這裡遊覽。豐田村並沒有稀奇的風景, 例如太魯閣的壯麗峽谷,或七星潭的浩瀚大洋,只是花東縱東平原上的一個鄉村聚落而已。
讀資料,才知道這裡曾經是日本移民村。日治時代大正初期,由於日本內地人口增長,耕地相對不足, 於是日本政府鼓勵民眾遷移前來新領地台灣開墾定居。當時的花蓮、台東,因地廣人稀,而成為設置日本移民村的首選之地。 吉野、豐田、林田,成為當時花蓮的三大日本移民村。
由於移民村的設置,來自政府的政策導及計劃,因此有完整的移民村規劃, 耕地的分配,道路的興建,灌溉水圳的開闢,公共設施的建設,移民指導所、警察派出所、醫療所、學校、佈教所及神社陸續設立, 讓這些遠來的日本移民可以在花蓮這塊新土地安身立命。
圖:豐田村的稻田(碧蓮寺附近)
豐田村開村於大正二年(1913),歷經三十多年的開墾, 而結束於昭和二十年(1945)。
當初移民們懷抱著夢想,在此建立新家園, 卻在這一年的八月十五日化為泡影。
花蓮的好山好水,並沒有辜負豐田村的日本移民。辜負人的是日本政府,當年錯誤的發動了大東亞侵略戰爭。
豐田村的日本移民承受了日本政府戰敗的苦果,數十年的辛苦因此付諸流水。戰後,日本結束在台灣的統治, 在台灣的日本僑民一一被遣返回國,僅能隨身帶走簡易的行李財物, 在台的產業都被國民政府接收。在台灣各地的所有日本移民村也就跟著一一消失了。
豐田村的土地,其實最早屬於原住民阿美族所有。清代文獻記載崇爻八社之一的薄薄社就居住於這片原野。 日治初期,日本政府以武力征服此地,規劃設立日本移民村。二次大戰之後,移民村的土地被國民政府接收, 後來實施土地改革,透過「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等政策,發放給台灣的農民。
圖:豐田移民村(壽豐鄉文史館)
我抵達豐田村,首先來到了中山路豐裡國小斜對面的壽豐鄉文史館。
豐裡國小,前身是「豐田尋常高等小學校」,設立於大正二年(1913),提供豐田移民村的子弟就讀。
壽豐鄉文史館,前身是「豐田移民村警察廳舍 」,曾經荒廢數十年,屋瓦破敗。後來經過翻修整理之後, 設立「壽豐鄉客家生活館」,現在改名為「壽豐鄉文史館」,入口處新立了一座「豐田移民村」的石碑。
到訪的時候正值中午休息時間,文史館未開放參觀。我們只好直接轉往碧蓮寺。車子行駛到中山路、民權街口, 看到民權街口立著一座鳥居,寫有「碧蓮寺」,這就是昔日豐田神社三座鳥居中僅存的一座。
從鳥居出發,前行約600公尺,民權街底,就是碧蓮寺了。碧蓮寺,是昔日豐田神社的遺址。 原有神社建築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棟純中國式的廟宇。
圖:碧蓮寺(豐田神社遺址)
豐田神社在戰後改名為「碧蓮寺」,神社舊建築毀於民國四十七年(1958)溫妮颱風期間。
民國五十一年(1962),碧蓮寺重建完成,改為今日的模樣。 後來鄉公所將廟前的廣場及周遭空地整建為「中正公園」,規劃成為一處遊憩景點。
昔日豐田神社,主體已消失,僅存一些石燈籠(御神燈),放置於入口參道的兩側。神社狛犬(石獅子), 如今放置於碧蓮寺門口的左右側,基座刻著奉納者日本人的姓名,昭和二年(1927)的紀元,清楚明白的表明牠的身世。
豐田神社創建於大正四年(1915),而現場所見的石燈籠則多是昭和三年(1928)時民眾所奉納的,可見神社應是在那個時期有所擴建, 成為現成的規模。中正公園內立有一塊「開村三十周年記念」的石碑,立於昭和十七年(1942),題字人是當時台灣總督長谷川清。 當時正值太平洋戰爭期間,三年之後,豐田神社、豐田移民村就隨著日本戰敗投降而消失。
圖:豐田神社狛犬
走訪歷史遺址,看見殘存的遺跡,總會令人有歷史滄桑之感。
個人的命運,隨著時代而浮沉,並非個人所能完全掌握。
台灣人經歷過百年以來曲折的歷史命運,所以對於豐田村的日本移民能夠有一分同情的理解。
豐田村第一代的日本移民,當初懷抱著夢想,選擇來到這塊土地追求新的人生。 不料幾十年之後,因為命運的轉折,一生的努力,化為烏有。對他們來說,台灣,應是不堪回首的傷心之地。
對於豐田村日本移民的第二代來說,心情感受就不一定樣了。日本是異鄉,而台灣才是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 戰後,被遣返日本,是被迫離開故鄉。正因為如此,所以這麼多年來,一直有日本觀光客來到豐田村,其中很多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家, 他們回來探訪故鄉,連流於昔日的鄉間小路,或撫摸昔日舊家的殘牆,淚流憶想兒時生活的點滴往事。
來訪碧蓮寺時,日正當中,天氣正熱,園內沒有任何的遊客。孩子們剛吃飽飯,對於碧蓮寺, 遊興闌珊。日治或日據時代的往事,對他們來說,已然遙遠。他們寧願待在車子裡吹冷氣,等我回來。
碧蓮寺入口旁,立有一塊「豐田地區體驗動線圖」,列出豐田村幾十個景點或歷史遺跡,若想一一走訪,需要不少時間, 既不適合今天的團體,也不適宜今天的天氣。在烈日下,走訪豐田神社遺跡,一身汗流浹背,其實有點辛苦。如此熱中懷古, 太陽應笑我多情

花蓮紀行(三):豐田村.碧蓮寺(豐田神社)(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1086篇)


碧蓮寺-花蓮豐田神社即碧蓮寺-豐田村為臺灣總督府於花蓮地區所

豐田神社即現今豐田的碧蓮寺。豐田村為臺灣總督府於花蓮地區所設立的第二座官營移民村,於明治43年(1910)日本人選定在豐田這一片原野開村,隔年設立豐田「移民指導所」,大正元年(1912)豐田村正要為移民村建設作準備,就遇上大颱風,因為材料、人力不足,使建設進度落後,直至大正2年(1913)臺灣總督府招募日本移民179戶,866人入墾豐田,正式成立「豐田村」。
豐田移民村分為「大平」、「山下」、「森本」及「中里」聚落,山下聚落位於今臺九線公路的西側,中里則為豐田村的中心所在,當時包括移民指導所、診療所、小學校、派出所皆位於今中里這一聚落,目前仍保有部分遺跡。
當時為了這些來自日本內地的日本移民在宗教上的需要,在豐田村的森本聚落內建有一座日本神社─豐田神社。豐田神社於大正4年(1915)6月5日鎮座,社格為無格社,祭神為開拓三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例祭日為每年的10月25日;豐田神社例祭日最初為6月5日 ,不過因為這個時間剛好是農民最忙碌的期間,且又因天氣酷熱,恐怕有衛生上的疑慮,於是從大正11年(1922)開始將例祭日改為10月25日。
戰後,當地居民將豐田神社改為碧蓮寺,同時改奉祀釋迦牟尼佛,也使得碧蓮寺成為豐田三村的信仰中心。
碧蓮寺原本沿用日本時代豐田神社之建築,後來毀於民國47年的溫妮颱風。目前仍保留鳥居一座、石燈籠數座、狛犬一對及參拜道,另外還有一座由第18任臺灣總督長谷川清之「開村三十周年記念碑」、水井等日治時期的古蹟。
參考資料:
1. 神社殘跡─豐田移民村 -「森本」及「中里」聚落(今豐裡村)(2006.2.5 & 2008.11.2)。
2. 臺灣に於ける神社及宗教。
3. 阿榮的花蓮人文、美食情報部落格─豐田神社

豐田神社參道與遺構(碧蓮寺之週邊設施)-花蓮縣文化局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