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李斯嶧山碑及其筆法》學習書法基礎+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李斯拜荀子(稷下學者)為師-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書法家。他在文字上有一項非常大的成就--上書始皇帝《倉頡篇》,將大篆變為小篆,統一了自春秋之後就混亂的文字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1000 (6)0 (18)1000 (12)1000 (11)1000 (10)1000 (9)1000 (8)1000 (7)

筆法重要還是結構重要——談《嶧山碑》的臨摹
筆法重要還是結構重要——談《嶧山碑》的臨摹_騰訊新聞 http://bit.ly/35jKy7q
對於任何書體的臨摹,將筆法與空間解決到位是最重要的。然而對於這兩者來說,應該先求筆法還是先求空間則是眾說紛紜。
“筆法”簡單來說就是用筆的方法。“空間”一詞則是“舶來品”,因為在西方藝術中,才有“空間”一詞的描述,那麼對應在中國書法中更為恰當的詞應該是“結構”,所以解決“空間”就需要解決“結構”的問題。
那麼“結”與“構”又是兩大體系,類似一個建築物,每一塊磚、每一個梁就是“結”,組成的建築是“構”,如此來談“空間”就不難理解了,也就是說如果在臨摹中逐步將整體分解來觀察,似乎就能更方便地解決“空間”問題。那麼空間決定什麼呢?就是臨得像不像的問題,其中包括點畫的方向、角度、位置以及線條長短、粗細這些問題。
小篆碑刻以秦、唐兩個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眾所周知,小篆書體的完備在秦代(形成期在秦統一六國之前),所以秦代將小篆作為官方書體,但我們發現,秦代同時期除官方書體小篆之外還有東周時期各地域書體同時使用,且比例不低於小篆。既然是官方書體,那麼其用途也多具有官方性質,所以秦代大臣李斯所留下來的重要碑刻都具有極強的“政治性”,如同當今的紅頭文件一樣。而署名李斯的小篆碑刻中尤以《嶧山碑》最為著名。所以對於當今書法愛好者來說,學習《嶧山碑》似乎是學習小篆的必選碑刻之一
小篆的產生,是在秦國自身書體的基礎上,融合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書體所形成的一種獨立的書體表現。在《嶧山碑》的空間表現上,多少能看到秦《石鼓文》的造型特徵。《嶧山碑》在秦之後遭到了毀滅,拓本在民間流傳,直到宋代,為了恢復《嶧山碑》的面貌,便有了宋仿《嶧山碑》,這也是我們通常所看到的《嶧山碑》的面貌,所以在當今學術界存在著《嶧山碑》的“偽”與“仿”的兩種觀點,無論哪種觀點,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嶧山碑》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夠體現秦代小篆的大體面目的。
《嶧山碑》體現出小篆的基本結字方法,諸如對稱關係,在該碑中體現較為明顯,尤其是某些字形表現上趨於含蓄,很少在字形上有誇張的空間表現。但對稱絕對不是《嶧山碑》的唯一空間表現,在該碑中,能看到大多數的字都是在空間上做到了左右結構的對稱,但是“對稱中的不對稱”卻是《嶧山碑》的高水平造型特徵。《嶧山碑》中一些字中軸線兩側的筆劃都在有意識地做一點點擺動或者長短、高低的對比,所以在臨摹過程中關於“不對稱”的表現,恰恰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如果忽略了這些變化,所臨摹出來的字就存在呆板、僵硬等弊端,沒有將《嶧山碑》的特徵表現完整。
清代的篆書字形都是以長方為主,以這種觀念來理解秦代的篆書,便會有失偏頗。現在更多人相信“篆書是長方形、隸書是扁方形、楷書是正方形”的觀點,然而仔細觀察《嶧山碑》,無論是通篇表現,還是單個字的表現,都很難與“長方形”掛上鉤。該碑的通篇章法是很空靈的,無論字距還是行距都較為舒朗,這種章法體現出來的每個字的造型就不可能是長方形的。
單獨看每個字,所趨向的形狀是豐富的,方形是常規表現,除此之外也可看到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扁方形、梯形等。所以在臨摹《嶧山碑》時,需要觀察的是每個字的造型特徵,在造型中去體會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關係,並在觀察中體悟這種變化所具有的作用,從臨摹中汲取某些要素,運用在創作中就是寶貴的財富。
賀進節臨《嶧山碑》條幅
臨摹要盡量寫得像,所以在臨摹中,尤其是小篆,每一個點畫的變化都不能忽略,如果總是“丟三落四”,臨摹中丟一點,創作中便可能失去一片。《嶧山碑》的點畫變化是該碑的重要體現,所謂的點畫變化就是字內的線與線的關係,因為小篆是沒有“點”的形態的,每一個字都是由線組成。認真觀察《嶧山碑》的每一條線至關重要,觀察線的哪些方面呢?長短、粗細、角度、位置、曲直等,《嶧山碑》中這些變化處處都有體現。這種變化能體現字的靈活性,要將這種靈活性臨出來。筆法重要還是結構重要——談《嶧山碑》的臨摹_騰訊新聞 http://bit.ly/35jKy7q


665431867_m

普陀山自由行~ 不肯去觀音院 @ 喜心緣~歡喜心來結緣 :: 隨意窩 Xuite日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