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前姜太公時代的周朝子弟在學校學什麼?西周貴族教育,分為小學和大學(辟雍)。生員是公、卿、大夫、士人的子弟,統稱為國子-小學修建在王宮附近,大學(太學)修建在郊區。周朝貴族兒童從十歲起,就要離開父母長輩,到外舍讀書,十五歲束髮為成童,就要進入大學/貴族子弟離開大學時,就已是國中精英,或輔佐天子,或統帥軍隊,王朝需要的棟梁之材幾乎都從貴族中產生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YEg4Xq
嶧山刻石高218厘米、寬84厘米 。兩面刻文,共15行,滿行15字,相傳為李斯所書。《嶧山刻石》高218厘米、寬84厘米。嶧山刻石書體是小篆,也就是僅存不多的小篆刻石,傳說是李斯的書法手跡,但於史無據。
歷史
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出巡嶧山(今山東鄒縣東南)時所刻。《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二十八年東行郡縣,上鄒繹山,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
原石已被後來曹操登山時毀掉,但留下了碑文。(一說為北周武帝所為)。
現在的摹本比較有名的是「長安本」。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鄭文寶根據五代南唐徐鉉的拓本重刻於長安,碑陰有鄭文寶題記。現存西安碑林。[1]
全文
《金石萃編》嶧山刻石
玆據王昶《金石萃編》錄其全文如下,原文無標點:嶧山刻石
皇帝立國,維初在昔,嗣世稱王。討伐亂逆,威動四極,武義直方。戎臣奉詔,經時不久,滅六暴強。廿有六年,上薦高號,孝道顯明。既獻泰成,乃降專惠,寴𨊩遠方。登於繹山,羣臣從者,咸思攸長。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功戰日作,流血於野。自泰古始,世無萬數,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復起,𤉣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羣臣誦畧,刻此樂石,以著經紀。
皇帝曰:「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爲也,今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爲之者,不稱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德昧死言:「臣請具刻詔書,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請。制曰:「可」。
嶧山刻石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bit.ly/2QGhYIf
解讀《嶧山碑》對今人學篆書會有怎麼樣的幫助?
小篆是秦代官方的標準字體,秦代書法家代表是丞相李斯,他為推廣小篆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其代表作有《嶧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會稽刻石》等。
在眾多代表作中,《嶧山刻石》最為被學習篆書的人所鍾愛、臨摹。《嶧山刻石》也稱《嶧山碑》,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東巡嶧山,丞相李斯等為頌其功德而立碑,為始皇東巡第一刻。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中說:「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可見原石在唐代已被野火燒毀。現在流傳下來的是宋淳化年間鄭文寶的刻本。雖然後來有許多不同的刻本,但是鄭文寶的刻本歷來被認為是翻刻本第一。宋以來,學小篆的人大多選擇此刻本。此刻本中鋒用筆,結體穩健,講究均衡對稱,尤其不難想見秦篆的體貌。
鄭文寶的刻本是由他與其老師徐鉉合作摹刻。鄭文寶字忠賢,寧華人。宋朝太平興國八年,登進士第,管至兵部員外郎。能詩,善鼓琴,工於篆書。徐鉉稱讚其篆書「李陽冰不及,若大篆可兼爾。」徐鉉為南唐著名《說文》研究學者,小篆家,揚州人。黃庭堅曾稱讚他的小篆「與陽冰並趨爭先」。
徐鉉和鄭文寶的師徒的篆書水平都被認可與李陽冰媲美。從李斯撰寫的《嶧山刻石》到徐鉉所見的摹本,再到徐鉉的摹本,還有鄭寶文的刻本,其間經過了數次變易,神韻自然有所不同。即便如此,我們還能通過摹刻本去揣度秦篆的規範,其特點也十分突出,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 中鋒行筆,起筆收筆均為藏鋒。所有的起筆和收筆都是渾圓的筆畫形態,這種筆畫形態與金文《牆盤》類似,每一筆畫都圓勁有力,說明其行筆純用中鋒。
第二、 節奏平緩,勻速用筆。從筆畫形態上,還可以看出筆畫輕重一致,沒有明顯的起伏。因為所有的筆畫都是一個速度,節奏幾乎沒有變化所致。與金文相比,《牆盤》、《散氏盤》相比,《嶧山碑》與《散氏盤》的隨意起伏大不相同,更接近為《牆盤》的用筆速度和節奏。
第三、 突出結構的勻稱。不管是空白處理,還是筆畫弧度的對稱,上下關係和左右關係的弧度對稱,上下關係和左右關係的弧形筆畫,在彎曲度上都基本保持對稱和呼應。
第四、 單字處理上,大都採用長方形構圖,出了第一行「初」字外略方外,其餘都是長方形。單字所占用的空間都一樣,字距、行距大致相等,章法整齊美觀。從整體來看,橫豎之間基本相等的距離,每一個字幾乎都在預先設定的方框內布置妥當。正因為單字外形的接近,而且字間距離的相近,保證了整體章法的整齊。
《嶧山碑》這些明顯的特徵跟徐鉉和鄭文寶所處的時代也是有相當大的關係。現存的石刻跟鄭文寶的《嶧山刻石》也是有區別的。《嶧山刻石》字形方整甚至略顯呆滯,而秦刻石則多用弧形或者斜曲筆畫,顯得流暢、自然一些。
總之,我們在學習篆書的時候,要深刻的讀帖讀碑,看清楚起筆和收筆的不同,字與字之間的布白和呼應,還應該把同時期的刻本拿來進行對比分析,熟悉每一本碑文的歷史背景和文字傳輸的內容,這樣對學習好字體有更好的幫助和提升。學習書法是個漫長的學習過程,更應該有博大的胸懷去容納更多的字外知識。
------------------
皇帝立國,維初在昔。
嗣世稱王,討伐亂逆。
威動四極, 武義直方。
戎臣奉詔, 經時不久。
滅六暴強,廿有六年。
上薦高號,孝道顯明。
既獻泰成,乃降專惠。
親巡遠方,登於繹山。
群臣從者,咸思攸長。
追念亂世,分土建邦。
以開爭理,功戰日作。
流血於野, 自泰古始。
世無萬數,陀及五帝。
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
一家天下,兵不復起。
災害滅除,黔首康定。
利澤長久,群臣誦略。
刻此樂石,以著經紀。
皇帝日:「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為也。
今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
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
昧死言,臣請具刻詔書,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請,制日可。
秦篆《嶧山碑》全文 http://bit.ly/39BqW2c
嶧山碑
皇帝立國,維刻在昔,嗣世稱王。
討伐亂逆,威動四極,武義直方。
碑文四字一句,三句一韻
嶧山碑
皇帝立國,維刻在昔,嗣世稱王。
討伐亂逆,威動四極,武義直方。
碑文四字一句,三句一韻
蒙學的「三百千千」童蒙開始學習受教的階段,要讀「三、百、千、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和《千家詩》/古時對幼兒啟蒙教育的統稱。最早的蒙學論述出自《易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註解云:「童蒙之來求我,欲解所惑也。」這裡的「童蒙」指年幼無知、需要教師教誨的兒童/古代宗族有族學,村有村塾,家有家教,這些都是保存傳統、傳承文化的地方。即使王朝滅亡,只要家族不滅,留在人心中的理念不滅,文化就會一直傳承下去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6vCnTk
荀子是齊國稷下學者中最出色的一位,以博學雄辯著稱,傾向現實主義,認為孟子人性本善之說過於天真樂觀,忽略了禮法穩定社會的作用。他強調人性本惡,心卻有認知功能,人們自我約束,按禮法行事,並接受教育,就能成為有德之人。他亦提倡仁政和王道,人要學習經書典籍,以及官府的法規,傾向權威主義,與法家學說有相通之處,其弟子韓非和李斯,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3]:36-37,但荀子仍被尊為儒者的典範。孟、荀二子深化和開拓了儒家思想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fbYxzo
秦篆即'小篆'/小篆,作為秦始皇制定推行的「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政策的一部分/秦篆修長圓挺的字型與風格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zFWVtF
鳥蟲書/秦書八體/蟲書:是寫在旗幟或符節上的字體。因這些字體有的像鳥,有的像蟲,而鳥也稱羽蟲,所以稱為蟲書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adKgXU
秦李斯撰《嶧山碑》明拓篆體宋鄭文寶摹刻長安本----------------PDF-------------------
《蒼頡篇》,又名《倉頡篇》,是秦朝丞相李斯所作,共有七章,是秦始皇用以統一文字的課本。漢朝初年曾經合《蒼頡》、趙高所作《爰歷》、胡毋敬所作《博學》三篇五十五章[1],仍稱《蒼頡篇》。經過整理以後的《蒼頡篇》,共三千三百字[來源請求]。
漢平帝時,徵召天下通小學者百餘人,令說文字於未央宮,由黃門侍郎揚雄取其有用者,撰成《訓纂篇》,作為《蒼頡篇》的續篇,並改易《蒼頡篇》中的重複之字,共計八十九章,五千三百四十字。東漢章帝時,班固又作續篇,計十三章,七百八十字。和帝時,賈魴又繼作《滂憙篇》。至晉代,張軌將《蒼頡篇》作為上卷,《訓纂篇》作為中卷,《滂憙篇》作為下卷,稱之為《三蒼》。
《蒼頡篇》在南宋就已經失傳。20世紀民國時期,英國人斯坦因從敦煌漢代烽燧遺址中獲得一批漢簡,內有《蒼頡篇》殘簡共四十餘字。其中最長的一段有二十個字:「游敖周章黚黶黯黮黖黝黭黲黓黤赫赧儵赤白黃」。這是《蒼頡篇》亡佚千年後第一次新發現。羅振玉的《流沙墜簡》、王國維的《重緝蒼頡篇》都收錄了這批材料,羅振玉慨嘆道:「國朝任孫諸家,采緝古籍所引《蒼頡篇》所得皆單字,罕有成文句者,此雖僅存四十言,然均文句相屬,恨任孫諸家不得見也。」
羅、王通過對出土殘簡的研究回答了《蒼頡篇》亡佚後長期沒有弄清的幾個基本問題:
四字一句;
有韻可尋;
首句是「蒼頡作書」故「蒼頡」兩字作為篇名。
1972—1976年間,甘肅省居延考古隊在破城子出土的漢簡中,發現有《蒼頡篇》殘簡。其中基本完整的《蒼頡篇》第一章。
1977年安徽阜陽縣第二代汝陰侯夏侯灶墓中出土的五百四十多字《蒼頡篇》。
1979年在敦煌馬圈灣發掘發現漢簡一千二百餘枚,其中也有《蒼頡篇》的內容。
2008年在甘肅省永昌縣紅山窯鄉水泉子村漢墓群發掘出一批漢代木簡。這批木簡每百五字為一章,每章十五句,每句七字,是一種新出的七言本的《蒼頡篇》[2]。
2009年北京大學接受一批從海外捐贈的西漢竹簡。約1600餘枚。其中70餘枚竹簡為《蒼頡篇》,保存完整字約1230個,且大多數字跡清晰,是存字較多的古本。
第一章
蒼頡作書,以教後嗣。幼子承詔,謹慎敬戒。
勉力諷誦,晝夜勿置。苟務成史,計會辯治。
超等軼群,出尤別異。初雖勞苦,卒必有意。
愨願忠信,微密倓塞。奸佞
第五章
琖表書插,顛熲重該。已起臣僕,發傳約載。
趣遽觀望,步行駕服,逋逃隱匿,往來前□。
漢兼天下,海內庰廁。飭端修法,□□□類。
菹醢離異,戎翟給賨,但致貢諾,
小篆書法之祖的最美小篆!
2017-01-09 由 沃德利成書畫院 發表于文化
李斯(?—前208)。也是秦代政治家,歷任丞相。曾為秦統一全國文字。李斯作《倉頡篇》、趙高作《爰歷篇》,胡母敬作《博學篇》,以大篆為基礎,經過省減,成為小篆。
李斯被後代書法家尊崇為小篆書法之祖。
晉衛桓《四體書勢》載,李斯擅長篆書,諸山及銅人銘皆其所書。北朝王忄音《古今文字志目》、南朝羊欣《采古耒能書人名》,均列李斯為秦漢書法家之首。
傳世的書跡有《泰山刻石》和《琅牙台刻石》。
李斯泰山刻石還是中國碑刻制度演變的重要見證。經過兩千多年的風雨滄桑,屢遭劫難,極富傳奇色彩。
觀其書法,用筆似錐畫沙,勁如屈鐵,體態狹長,結構上緊下松,平穩端嚴,疏密勻停,雍容淵雅,有廟堂之概。
唐張懷瓘則稱頌李斯的小篆是:「畫如鐵石,字若飛動」,「骨氣豐勻,方圓妙絕」。並非過譽。《泰山刻石》的篆書,世稱「玉筯篆」,對後世影響深遠,歷來習小篆者無不奉為圭臬。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g24mz9y.html
秦李斯嶧山碑及其筆法的歷史意義---秦李斯撰《嶧山碑》明拓篆體宋鄭文寶摹刻長安本 - 每日頭條 - https://goo.gl/dcNaw1
2016/03/08 來源:武林軍事
秦李斯嶧山碑及其筆法
秦朝時期的李斯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書法家。他在文字上有一項非常大的成就--上書始皇帝《倉頡篇》,將大篆變為小篆,統一了自春秋之後就混亂的文字局面,為以後漢字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秦李斯嶧山碑
《李斯嶧山碑及其筆法》就現在而言,是學習書法文字的基礎,很多了解文字歷史的人都要買這本書來入門。這本書詳細的描述了秦朝李斯因為什麼統一六國的字形,他是如何統一字形的,以及他的字形,筆鋒等等特點。這些對於學習書法有重要的作用。小篆最終沒有進入正統的漢字系列中而是作為碑文雕刻的主要字體。
據《李斯嶧山碑及其筆法》說秦時的小篆雕刻在碑文上線條委婉婉轉,而且寫出的字粗細勻稱。另外,這些字雕刻在碑文上斷筆清晰,字跡清晰可見,並且方方正正。在線條上,曲線,直線上面也能看出他們帶有明顯的符號性,所以使得字更加好看。作為碑文、殿堂、印刷等方面更加容易讓人一目了然。雖然它不能作為正統的文字得到使用,但是它的綿延不絕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據了非常突出而且重要的地位。
《秦李斯嶧山碑及其筆法》成為後世供人們學習的材料,是李斯為中國書法史做出的卓越貢獻,當然這在當時的秦朝來講也是有莫大益處的,極大的推動了中國文明的進步,中國文化的發展。
李斯是誰
如果你喜歡書法作品或者在你身邊有喜歡書法作品的朋友,那麼你們一定會知道一種字體,那就是小篆,但是你知道是誰創造了小篆這種字體嗎?沒錯就是李斯,他寫的小篆當時是全天下最好看的字,被人廣為模仿。那麼問題來了,這個李斯是誰呢?
《楚漢傳奇》李斯劇照
李斯出生於公元前280年,字同古,他是戰國末期的出國人,年輕的時候做過郡里的小官,後來拜著名的荀子為師,學習帝王之術,業有成有就去了秦國。他勸說親王嬴政想要成就大的功業就必須滅掉六國,嬴政讓他擔任了長史,之後他建議秦王派人帶著重金去各國離間他們的君臣關係。之後在公元前237年,秦王驅逐六國的士子,李斯寫了一篇著名的蚊子阻止嬴政這一行為,結果被採納了,這篇文章就是《諫逐客書》,後來他又擔任了秦國的廷尉。可以說李斯在秦國統一六國的過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秦國統一後,他被任命為第一任丞相,他制定一系列嚴苛的刑法,還幫助秦王嬴政制定相關禮儀,統一貨幣度量衡和車軌,設立郡縣制,加強和秦始皇的中央集權。秦始皇死後,他和趙高合謀害死公子扶蘇,把少子胡亥推上帝位,也就是秦二世。最後他被趙高以謀反的罪名陷害,被腰斬而死,族人也跟著遭殃了。
李斯不但在政治上有突出貢獻,是秦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而且他還是非常有名的文學家,他的《諫逐客書》、《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等作品一直流傳至今,這些作品文學功底深厚,敘事和說理手法精鍊準確,被後人稱讚應模仿。此外他還是當時的書法家,創造了小篆字體。造型優美,線條明快,並被漢朝延用。
李斯統一文字
公元221年,秦王掃六合,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開始了中央集權的統治,在這期間法家思想是秦朝的正統思想,而丞相李斯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楚漢傳奇》李斯劇照
李斯原是楚國人,是地方上的一個小吏,但是他不甘平庸,拜師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學成以後就去了秦國。後來李斯結交了呂不韋,深的重視,經引薦,有機會見到了秦王嬴政,而後一直輔佐秦王,直到完成帝國的統一,官拜相國。
秦朝統一後,李斯建議「書同文,車同軌」,秦始皇採納了他的意見,並下令全國禁止使用各諸侯國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小篆作為統一的書體。在此之前,中國的文字從甲骨文開始,再到金文的出現,經歷了一個漫長發展和演變的過程,戰國時期群雄割據,禮崩樂壞,各諸侯國的文字各不相同,這一時期漢字產生了地域性的差異。因此秦朝統一後,急需要一種官方的文字使得全國上下統一,李斯便奉秦始皇的命令製作這種標準的字,這就是小篆。
李斯為了推廣統一的文字,親自寫下了《倉頡篇》七章,作為學習的課本,供人臨摹。此後不久,李斯又採用了秦代一個叫程邈的官員創作的另外一種書體,打破了篆書的曲折迴環,形成新的一種書體,這就是隸書。後來隸書就作為官方的正式書體,開始於秦朝,興盛於漢朝。直到魏晉時期被楷書所替代。李斯的功勞,身在千秋,福澤萬代。
李斯與秦帝國
說到秦帝國,人們都會想起千古一帝秦始皇,認為是他的雄才大略才成就了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的豐功偉績。但秦帝國的建立卻和另外一個人分不開,這個人就是丞相李斯,可以說沒有李斯,至少秦的統一至少會推遲若干年。那麼李斯和秦帝國到底有怎樣的聯繫呢?他為秦帝國到底做了什麼貢獻呢?
秦相李斯
李斯出生於戰國末期,他是楚國人,他和韓非子都師出荀子。學業有成之後他便來到了秦國,首先他建議親王嬴政派謀士帶著重金去山東六國,去幹什麼呢?那就是離間各國重要大臣和他們君主的關係。這一建議得到嬴政的採納,當然實施之後也是很有成效的。李斯也因為得到秦王的賞識被委任長史一職。之後李斯又幫助秦王嬴政制定了一系列的策略和部署,而且在實施的過程中,他都是非常積極的。只用了短短的十年時間就幫助秦國滅掉了山東六國,他的作用和貢獻是不言而喻的。
在秦國統一六國之後,李斯也被任命為第一任丞相。他首先幫助秦始皇廢除分封制,設立郡縣制,加強了秦帝國的中央集權。此外,他先後幫助秦始皇統一貨幣、文字、度量衡以及車軌,為秦國的經濟民生做出了很大貢獻。還有就是他主張法制,制定了一系列刑法措施,對於秦帝國根基的鞏固具有非凡的意義。同時,他還創造了小篆字體,為人們的交流及文化的傳承提供了媒介。
可以說,李斯作為秦帝國的丞相是不辱使命的,他在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等諸多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當然,他也有敗筆,那就是幫助秦始皇焚書坑儒,嚴重破壞了各國的文明,阻礙了文化的發展,此外,他和趙高害死公子扶蘇,讓胡亥當了皇帝,直接導致了秦帝國的滅亡。
總的來說,李斯對於秦帝國的建立和繁榮是做出了突出貢獻的,他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容忽視的。
李斯怎麼死的
眾所周知中國第一個皇帝是秦始皇,在他統一六國,制定秦國一系列政策法律的過程中有一個人是不容忽視的,這個人就是丞相李斯,李斯不但是個有名的政治家而且他在文學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是秦國頂尖的文學家,此外他的書法更是聞名天下,是秦國寫字最好看的人,小篆就是他發明的。那麼這麼有名的丞相李斯到底是怎麼死的呢?
李斯像
這得從秦始皇死於最後一次東巡歸途說起,當時秦始皇知道自己長生不死的夢想破滅即將歸天,就下詔讓長公子扶蘇回咸陽,但詔令還沒有發出去,他就死了。此時趙高找到李斯,向他說明了扶蘇如果繼位,他們就沒有好日子過了,不如立公子胡亥為帝。因為當時秦始皇的玉璽是由李斯掌管的,所以他們發布矯詔,害死了公子扶蘇以及大將軍蒙恬,讓胡亥繼位做了二世皇帝。
胡亥當上皇帝以後昏庸而且殘暴,連續製造了一系列慘案,殺死了自己二十多個兄弟和十幾個姐妹,對於朝中掌握大權的大臣也是一個不放過,時間秦國上下人心惶惶。趙高接著又慫恿秦二世大興土木修建阿房宮等宮殿,死於徭役的人民不計其數,天下人都是敢怒不敢言。此時的李斯雖然明白自己曾經的做法是錯的,但也是無可奈何。後來趙高又誣陷李斯和他的兒子密謀造反,李斯鋃鐺入獄,在嚴刑拷打之下被迫承認造反。最後李斯死於他自己制定的法律之下,臉上被刺字,割掉了鼻子,砍了雙腳;最後在咸陽被腰斬了。他的家人親戚也被連坐,被殺了三族。
用自食其果這個成語形容李斯的死再也合適不過了,嘗到了自己制定的嚴苛刑法;秦王朝第一任丞相李斯也就這樣冤枉悲慘了的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dneaae.html
《倉頡篇》 [1] 是我國古代繼《史籀篇》之後的又一部啟蒙識字課本,它最初由三篇文字構成,分別是秦丞相李斯的《蒼頡篇》、中車府令趙高的《爰歷篇》和太史胡毋敬的《博學篇》,共20章,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 書同文 ”政策的產物。習慣上,人們把李斯等人編寫的《蒼頡篇》原本稱之為“秦三蒼”。蒼頡也作倉頡。
漢初,閭里書師合“秦三蒼”為一篇,斷60字為一章,共55章,合計3300字,仍稱《倉頡篇》。漢代學者在此基礎上屢有續作,班固《漢書 ·藝文志》記載:“至元始中,徵天下通小學者以百數,各令記字於庭中。揚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訓纂篇》,順續《蒼頡》,又易《蒼頡》中重複之字,凡八十九章。臣复續揚雄作十三章,凡一百二章,無復字。六藝群書所載略備矣。”東漢和帝時,郎中賈魴又將班固所續的13章擴充為34章。
晉代的張軌將秦本《倉頡篇》作為上篇(55章,3300字),以揚雄所續《訓纂篇》34章(2040字)為中篇,以班、賈二人所續《滂喜篇》34章(2040字)為下篇,合稱《三蒼》,習慣上也稱之為“漢三蒼”。至此,《倉頡篇》由初最的識字課發展演變為一部包含123章共計7380字的大型工具書,所以後世也把它視為字書。
《仓颉篇》在流传过程中还产生了一些释词解义的训释之作,汉代有扬雄《苍颉训纂》和杜林的《苍颉训纂》《苍颉故》。晋代以后,又有张揖《三苍训故》和郭璞《三苍解诂》之作,都是训释之作。《隋志》只著录郭璞的《三苍》三卷。
《倉頡》一系的字書,後世都亡佚了。
李斯簡述
李斯(約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李斯生於戰國末年,是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縣西南)人,年輕時做過掌管文書的小吏 。後師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 。在秦王政滅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然後任丞相,其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死後,他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 。後為趙高所忌,於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斬於鹹陽鬧市,並夷三族 。
2、倉鼠廁鼠論
司馬遷在《史記·李斯列傳》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有一次,他看到廁所裡的老鼠,遇人或狗到廁所來,它們都趕快逃走;但在米倉看到的老鼠,一只只吃得又大又肥,悠哉遊哉地在米堆中嬉戲,沒有人或狗帶來的威脅和驚恐。 於是,他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人之賢不尚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一個人有沒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樣,是由自己所處的環境決定的。)
李斯認為人的聰明才智本來就差不多,富貴與貧賤,全看自己是否能抓住機會和選擇環境。
3、師於荀子
為了改變自己的環境,在戰國時期人人爭名逐利的情況下,李斯辭去小吏,到齊國求學,拜荀子為師。
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張,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國家的學問,即所謂的「帝王之術」。李斯學完之後,經過對各國情況的分析和比較,決定到秦國去。
4、佐於贏政
李斯到了秦國以後,很快就得到秦相呂不韋的賞識,當上了秦國的小官 。有了接近秦王的機會。
一次,李斯對秦王說:「凡是幹成事業的人,都必須要抓住時機。現在秦國力量強大,大王賢德,消滅六國如同掃除灶上的灰塵那樣容易,現在是完成帝業,統一天下的最好時機,千萬不能錯過。」
對於六國,李斯還提出了「先滅韓,以恐他國」的吞並順序。秦王很賞識他,於是提拔他為長史。李斯勸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國收買、賄賂,離間六國的君臣,果然也收到了效果,他又被封為客卿。
5、諫逐客令
正當秦王下決心統一六國的時候,韓國怕被秦國滅掉,派水工鄭國到秦鼓動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國的人力和物力,牽制秦的東進。後來,鄭國修渠的目的暴露了。這時,東方各國也紛紛派間諜來到秦國做賓客,群臣對外來的客卿議論很大,對秦王說:「各國來秦國的人,大抵是為了他們自己國家的利益來秦國做破壞工作的,請大王下令驅逐一切來客。」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給秦王寫了一封信,勸秦王不要逐客,這就是有名的《諫逐客書》。他說群臣議論逐客,這是錯誤的。從前秦穆公從外地求賢任賢,兼並了二十國,稱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衛國人),秦國強大起來。 秦惠王用張儀的計謀,拆散了六國的合縱抗秦,迫使各國服從秦國。 秦昭王得到范雎,削弱貴戚力量,加強了王權,蠶食諸侯,秦成帝業。這四代王都是由於任用客卿,對秦國才做出了貢獻。如果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只會使國家沒有富利之實,秦國也沒有強大之名。
秦王明辨是非,果斷地采納了李斯的建議,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為廷尉。事實上這是明智的,不能因噎廢食,鄭國渠還是有利於農業發展的。
6、位相後主要成就
秦統一後,李斯升任丞相。
他繼續輔佐秦始皇,在鞏固秦朝政權,維護國家統一,促進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李斯認為周統一以後,周文王、周武王封的子弟很多,後來一個個都疏遠了,互相視為仇敵,經常發生戰爭,周天子也不能禁止。所以郡縣,天下才得以安寧。
所以他建議秦始皇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又提出了統一文字的建議,之後又在統一法律、貨幣、度量衡和車軌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
廢分封、行郡縣,這一整套中央集權制度,從根本上鏟除了諸侯王國分裂割據的禍根,對鞏固國家統一,促進社會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所以,這一制度在秦以後的帝制社會裡一直沿用了近兩千年。
李斯還建議在中國範圍內統一貨幣,此舉被後人認為是經濟史上的一個創舉。而當初他所主持鑄造的圓形方孔的半兩錢(俗稱秦半兩)因其造型設計合理、使用攜帶方便,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
7、書法鼻祖
統一後的中國急需一種統一的官方文字。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書同文字」的建議,命令這個禁用各諸侯國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為統一書體。
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製作這種標準字樣,這便是小篆。
李斯的小篆寫的比較好,為了推廣統一的文字,李斯親作《倉頡篇》七章,每四字為句,作為學習課本,供人臨摹。
魯迅曾稱讚李斯:「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然子文字,則有殊勛。」他的書法「小篆入神,大篆入妙」,被稱為書法鼻祖。
雖然李斯以小篆著稱,其實他也寫隸書。隸書是秦代一個叫程邈的小官吏創造的一種書體,隸書始於秦,盛於漢,直到魏晉楷書流行才漸被取而代之。
8、被殺滅族
李斯在受到秦王政的重用後,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遠見,輔助秦王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大業,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可是卻無法善終。
始皇逝後,秦二世胡亥為了修好阿房宮,征發徭役,把人民推向苦難的深淵。
當時中國人民的反秦起義已經風起雲湧,為了統治階級的共同利益,李斯同右丞相去疾、將軍馮劫勸秦二世胡亥停建阿房宮,減少一些徭役。
當時,秦二世正與宮女宴飲作樂,見李斯等人上書十分惱怒,下令將他們逮捕入獄。李斯在獄中多次上書,都被趙高扣留。
趙高忌憚李斯,便借機說李斯與其兒子李由謀反(這個借口被歷代使用),對李斯嚴刑拷打,刑訊逼供。李斯被迫承認謀反,被腰斬。夷三族。
「牽犬東門,豈可得乎?」這是秦相李斯在腰斬前,對他一起俯首就刑,一起奔赴黃泉的兒子,既是臨終,也是臨別的一句有名的話。死在當頭,能有心思說出這番言語者,非常人也。
意譯過來就是:「小二子,你還記得嘛,那時候,我領著你們哥兒幾個,牽著一串黃犬,出上蔡東門去獵兔的情景麼?看來,這樣的閒情逸致,大概是不可再得了。」
每一次看到東門犬,就難免惆悵,千古一相,「倉鼠」一生。
9、道德爭議:妒殺韓非
上面我們對李斯的描述和評價多處於政治和社會作用方面,關於李斯有一個關於道德層面的爭議,那便是妒殺韓非。
《史記》記載:李斯、姚賈害之,毀之曰:「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並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遺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秦王以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遺非藥,使自殺。韓非欲自陳,不得見。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很明顯,李斯姚賈是同謀,一起害死了韓非。李斯說韓非身份太特殊了,若是入朝為官,他作為韓國的公子必定阻礙秦國攻韓(這是韓王遣韓非去秦國的目的),拖延秦國統一的步伐。若是回國,作為韓國的公子而且很有才華也必定協助韓國防禦秦國,到時候又會成為秦國的阻礙。總之在李斯看來,韓非是早晚要除掉的,既然自己走上門來,就趁機借秦王之手殺害他(「以過法誅之」)。
但秦王沒有立即殺死韓非,李斯姚賈是同謀逼迫韓非自殺。
關於韓非子之死,有人說是李斯嫉妒韓非子的才能,有人說是李斯替秦始皇背黑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們也無從考證,因為別人心裡怎麼想的,面對面尚不可完全知曉,何況相隔幾千年。
就像現在這個社會,如果老夫少妻,丈夫比較有錢,我們就說妻子是看上丈夫的錢才嫁給他的,而不認為他們會是真愛。
所以李斯就這樣被貼上了妒才的標籤,成為了爭議的焦點。
但是我們知道,不管評價一個人物,還是一件事件,簡單從一個方面評價肯定是有失偏頗的。對於人物,我們不看怎麼想,怎麼說,更多看他做了什麼,做的事情是否有意義
倉ㄘㄤcāng頡ㄐㄧㄝˊjié篇ㄆㄧㄢpiān
書名。秦李斯撰,一篇。為統一文字,罷去一切與秦文不合的文字,將大篆省改作小篆的字書。漢·許慎〈說文解字序〉:「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也作「蒼頡篇」。
(殘缺) 第一部分: 倉頡作書,以教後嗣。幼子承昭,謹慎敬戒。勉力風誦,晝夜勿置。苟輯成史,計會辨治。超等軼群,出元別異。 傲悍驕裾 誅罰耐 豐盈熾 而乃之於 □□邑里,縣鄙封疆。徑路□,街巷垣牆。開閉門閭,闕□□□。□□室內,窗戶房 □□,廩倉 □□杞芑 □□挾 賞向尚
第一章 蒼頡作書,以教後嗣。幼子承詔,謹慎敬戒。 勉力諷誦,晝夜勿置。苟務成史,計會辯治。 超等軼群,出尤別異。初雖勞苦,卒必有意。 愨願忠信,密 言賞。□□□□ 說文解字: 幼子承詔 居延漢簡: 蒼頡(19)97、8 蒼頡作書,以教後詣。(276)185、20 □計嗣。幼子承詔。(447)260、18 蒼頡作書,以□□□(B13)85、21 嗣。幼子承詔,謹慎敬戒。(178)167、4 蒼頡作書,以教後嗣,幼子承昭,謹慎敬戒,勉力風誦,晝夜勿置,苟務成史,計會辯治,超等軼群,出尤別異。EPT50:1A 初雖勞苦,卒必有意,愨願忠信,密 言言賞賞。1B 敦煌馬圈灣漢簡: 蒼頡作書,以教後嗣。幼子承詔,謹慎(T9:76) 玉門花海漢簡: 蒼頡作書,以教後嗣。幼子承諷(A) 晝夜勿置。勉成史,計會辯治。超等(B) 蒼頡作書,以教後嗣。幼子承諷,謹慎敬戒。勉力諷誦(A) 晝夜勿置。苟勉力成史,計會辯治。超等(B) 蒼頡作書,以教後嗣。幼子承諷,謹慎敬戒。勉力諷誦,晝夜(A) 勿置。苟勉力成史,計會辯治。超等(B) 第五章 □表書插,顛願重該,已起臣僕,發傳約載, 趣遽觀望,步行駕服,逋逃隱匿,往來前□, 漢兼天下,海內並廁,飭端修法,□□□類, 菹 離異,戎翟給賨,但致貢□。 居延漢簡: 第五:□表書插,顛願重該,已起臣僕,發傳約載,趣遽觀望(543)至(544)9、1(甲面) □類,菹 離異,戎翟給賨,但致貢(545)至(546)9、1(乙面) 行步駕服,逋逃隱□,往來□□,漢兼天下,海內並廁(547)至(548)9、1(丙面) 阜陽漢簡: 己起臣僕,發傳約載,趣遽觀望,行步駕服,逋逃隱匿,□兼天下,海內並廁,飭端修法。 顏氏家訓: 漢兼天下,海內並廁,豨黥韓覆,畔討滅殘。
《蒼頡篇》爲秦丞相李斯所著,是秦統一後實行“書同文”的基本教材,對我國蒙學教育,影響極其深遠。對其研究也具有相當大的價值。特別是近百年來,數批漢簡《蒼頡篇》材料的出土,極大地豐富了《蒼頡篇》的研究資料。迄今爲止,出土《蒼頡篇》簡書材料有:敦煌漢簡、居延漢簡、居延新簡、阜陽漢簡、尼雅漢文木簡、水泉子漢簡以及北大漢簡七種。現分別概述如下。
一、敦煌漢簡《蒼頡篇》
敦煌漢簡,是指20世紀初至80年代在甘肅西部疏勒河流域漢代關塞烽燧遺址中陸續出土的漢代簡牘,因以漢代敦煌郡範圍發現的時間最早、數量最多,故稱爲“敦煌漢簡”[1]。至今爲止,敦煌漢簡主要包括八批出土漢代簡牘,經整理研究,其中三批包含有《蒼頡篇》殘簡。它們分別是:
1.1913至1915年,英人斯坦因在敦煌一帶發掘漢塞遺址時,獲得的一批漢簡。原簡現藏于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詳見斯坦因著《西域考古記》。其中有數枚《蒼頡篇》殘簡,包括一枚整簡,四枚殘簡,學者通過考釋一枚簡上的字數最多達二十個,全部竹簡共四十餘字。這是《蒼頡篇》亡佚千年後,第一次發現的出土材料。羅振玉、王國維《流沙墜簡》(中華書局,1993年版)一書,收錄了這些材料,幷對其做了更加精確地分類和詳盡的考釋,被視爲首次全面解讀漢簡的開山之作。王國維又著《蒼頡篇殘簡跋》(《觀堂集林》,中華書局,1959年版)指出敦煌漢簡出土的殘簡當是《蒼頡篇》五十五章本的內容,而非《訓纂》諸篇。陳直作《蒼頡急救篇的殘簡》一文,就敦煌漢簡和居延漢簡中發現的《蒼頡篇》的遺存進行討論。
2.1977年8月,嘉峪關市文物保管所在今玉門市漢代烽燧遺址中獲得一批漢簡,原簡現藏于嘉峪關市長城博物館。其中有三枚《蒼頡篇》的殘簡文,存35字。[2]據胡平生《漢簡<蒼頡篇>新資料研究》(《簡帛研究》第2輯)一文介紹,還有另外三枚漢簡上文字的行文風格與《蒼頡篇》極爲相似。這批材料由嘉峪關市文物保管所在《玉門花海漢代烽燧遺址出土的簡牘》(收錄于甘肅省文物文物工作隊和甘肅省博物館合編的《漢簡研究文集》中)一文中首次公布。整理後的釋文和圖版現均收錄在《敦煌漢簡》(中華書局,1991年版)一書中。《敦煌漢簡釋文》(甘肅省文物考古所編,吳礽驤等校釋,1991年出版)也記錄了這批漢簡的出土情况。
3.1979年6月,甘肅省文物工作隊和敦煌縣文化館在敦煌西北小方盤城以西十一公里的馬圈灣發現一座斯坦因當年考察時被遺漏的漢代烽燧遺址,新編號爲D21,出土簡牘1217枚。原簡現藏于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其中有《蒼頡篇》殘文17個字。《敦煌漢簡》收錄了這部分簡牘的全部照片和釋文。
以上出土漢簡《蒼頡篇》材料,包括釋文和圖版。主要集中收集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的《敦煌漢簡》(中華書局,1991年版),和甘肅省考古研究所編的《敦煌漢簡釋文》(甘肅省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中。還有,中國簡牘集成編輯委員會主編出版的《中國簡牘集成·甘肅卷》(敦煌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對敦煌出土簡牘的收錄也較爲完備。
另外,2008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斯坦因所獲未刊漢文簡牘》,其中最少有一千餘件《蒼頡篇》習字削衣。[3]這批英藏《蒼頡篇》削衣已經有裘錫圭和胡平生分別做文章發表意見。[4]還有籾山明教授針對這批削衣,討論了習字選用《蒼頡篇》幷且在觚上書寫的原因等問題。[5]張德芳、郝樹聲又對這批習字削衣上的字形是篆意很濃的篆隸體作了解釋。[6]裘錫圭、胡平生和籾山明三位先生一致肯定這批英藏的字書削衣是依據《蒼頡》或《三蒼》,還包括可能和《蒼頡》同時代形式相近的字書,練習書寫而削下的殘片。裘先生從字體判斷這批削衣大概屬西漢時代。胡平生先生利用這批削衣進一步復原和推定出許多過去所不知的《蒼頡篇》內容,包括書人名姓、和《世本》相似的內容、干支表等。
二、居延漢簡《蒼頡篇》
1930-1931年,中國、瑞典學者合組的西北科學考察團在甘肅、內蒙古額齊納河兩岸和內蒙古額齊納旗黑城東南的漢代邊塞遺址中,發現1萬枚左右的漢簡,因發現地點屬漢代居延地區,所以稱其爲“居延漢簡”。[7]原簡現存于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其中有《倉頡篇》部分殘簡,去其重複,共110個單字。在這批簡中,考釋出《蒼頡篇》首章的部份文字,如:“倉頡作書,以教後嗣,幼子承詔,謹慎敬戒”。恰好印證了王國維對《蒼頡篇》篇首及篇題的推測。更重要的發現是,在一條三棱觚上抄寫了《蒼頡篇》的第五章,每面二十字,共六十字。恰與《漢書·藝文志》“斷六十字爲一章”的記載相吻合,也與羅振玉、王國維在《流沙墜簡》中的推想相符合[8]。
居延漢簡出土時多爲散亂狀態,不少簡文筆劃殘缺不全,整理和校勘工作量大、難度大,自發掘以來,就不斷有學者對其進行全面的整理和校勘,至今,比較重要的著作有以下幾部:首先是勞乾等人對這批漢簡進行整理,出版了《居延漢簡·考釋之部》和《居延漢簡·考證之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0年版),爲我們提供了居延漢簡節本的文字數據。之後是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居延漢簡甲乙編》(中華書局,1980年版),收錄了最早發現的1萬余枚簡牘的全部照片和釋文,幷附有中文的考古發掘報告。還有謝桂華等學者編的《居延漢簡釋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它以《甲乙編》爲底本,利用相關數據,對前人的釋文予以校補訂正,只是沒有圖版。劉增貴等編的《居延漢簡補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發行,1998年),借助遠紅外先進技術設備,核對原文,訂正錯誤。陳直的《居延漢簡研究》(中華書局,2009年版)對釋文進行了校訂。中國簡牘集成委員會《中國簡牘集成(第一輯)》(敦煌文藝出版社,2001年)可以說是目前相對最好的釋文版本,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錯誤。
三、居延新簡《蒼頡篇》
1972-1976年,甘肅居延考古隊又在額齊納河流域,調查和發掘了破城子甲渠候官、甲渠塞第四燧、肩水金關三處遺址,新獲漢代木簡2萬多枚,學界稱其爲“居延新簡”。經整理研究,發現有一些《蒼頡篇》的殘簡,存150多字。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文化部古文獻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居延新簡——甲渠候官、甲渠塞第四燧》(中華書局,1994年版)[8]收錄了全部簡影和釋文。另外,還有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文化部古文獻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居延新簡——甲渠候官與第四燧》(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10],中國簡牘集成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簡牘集成——甘肅省·內蒙古自治區卷(居延新簡)》(敦煌文藝出版社,2011年版)[11]。也存有居延新簡的相關釋文。
四、阜陽漢簡《蒼頡篇》
1977年,在發掘安徽阜陽雙古堆1號漢墓時,獲得一批竹簡,稱“阜陽漢簡”,也有研究者稱其爲“雙古堆漢簡”。其中出土《蒼頡篇》殘簡近200枚,據統計完整的字達541個[12]。內容十分豐富,包括《蒼頡》、《爰曆》、《博學》三篇。出土漢簡儘管比較殘破,但是“四字爲句,有韵可循”。對《蒼頡篇》的研究價值更大。這也是《蒼頡篇》失傳之後一次重大發現,曾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先有阜陽漢簡整理組及時地做了整理和釋讀工作,1978年《文物》第8期刊登了安徽省文物工作隊,阜陽地區博物館、阜陽縣文化館寫的《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候墓發掘簡報》,其中報到了《蒼頡篇》的部份照片。之後,又發表了《阜陽漢簡<蒼頡篇>》和44枚殘簡的摹本(《文物》,1983年第2期),對出土漢簡做了全面的介紹。胡平生、韓自强在同期刊物上刊載了《<蒼頡篇>的初步研究》。林素清《<蒼頡篇>研究》(《漢學研究》,1987年,5輯1期),寧赫《<蒼頡篇>研究》(東北師範大學,2005年碩士畢業論文),張標《阜陽出土<蒼頡篇>的若干問題》,日本學者福田哲之《阜陽漢簡<蒼頡篇>研究》等研究成果相繼問世。
五、尼雅漢文木簡《蒼頡篇》
1901年1月,斯坦因一行到達尼雅遺址,發掘得到40余枚漢文木簡。但是由于當時圖版文字不清楚,出土情况也未說明,所以一直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直到1998年,王樾在《略說尼雅發現的<蒼頡篇>漢簡》(《西域研究》,第四期)一文中說:在《夢幻尼雅》一書中,曾經發表過兩件值得重視的漢文木簡。編者只稱“斯坦因之後首次發現的漢文木簡”[13]。後經王樾先生精心考證,釋讀出其中一枚簡,文爲:黔谷阪險丘陵故舊長緩肆延渙……。過去出土的漢簡《蒼頡篇》中也有這些文字,所以,這枚殘簡屬《蒼頡篇》[14]。我們在此稱其爲“尼雅漢文木簡《蒼頡篇》”。這是第一次在新疆地區發現的漢代小學字書木簡,有著極其重要的文獻學價值。
六、水泉子漢簡《蒼頡篇》
2008年8月,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甘肅省永昌縣紅山窑鄉水泉子村漢墓群發掘出一批木簡,稱爲“水泉子漢簡”。據介紹共出土140多枚字書殘簡,保存字數1000餘個。[15]這批木簡的題目殘損不全,基本內容與敦煌、居延以及阜陽出土的《蒼頡篇》相似,如:“幼子承詔”、“以教後嗣”、“漢兼天下”等,不同之處是,它是七言句的。這批漢簡出土之初,吳葒《甘肅永昌水泉子漢墓》[16]及吳葒、張存良等《甘肅永昌水泉子漢墓群》(《中國文物報》,2009年4月,第四版)就對此作了簡單介紹,幷公布了一枚字書簡。接著《文物》2009年第10期發表了《水泉子漢簡發掘簡報》,幷刊載了張存良、吳葒的《水泉子漢簡初識》,公布了22枚七言漢簡《蒼頡篇》的釋文。此後陸續有專家學者進行研究,包括張存良的《水泉子漢簡<蒼頡篇>蠡測》(《出土文獻研究》,第九輯,2010年);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讀書會《讀水泉子簡<蒼頡篇>札記》和《水泉子漢簡<蒼頡篇>討論記錄》(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兩篇文章,主要對已經公布的釋文進行討論,訂正了一些釋讀中的錯誤;胡平生《讀水泉子漢簡七言本<蒼頡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2010年)一文,對已公布簡文逐一進行比勘和解讀;日本學者福田哲之《水泉子漢簡七言本<蒼頡篇>考——在<說文解字>以前小學書中的地位》(島根大學教育部,2010年)一文,從四個方面討論了水泉子漢簡《蒼頡篇》的相關問題。 這是迄今爲止《蒼頡篇》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爲研究《蒼頡篇》的內容、版本和流傳提供了新的數據。
七、北大漢簡《蒼頡篇》
2009年初,北京大學接受捐贈,獲得一批西漢竹簡,稱爲“北大漢簡”。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北京大學藏西漢竹簡概說》(《文物》,2011年,第6期)首次對這批竹簡作了初步的整理和研究,得到約1600枚完整簡,1700余枚殘簡。其中有《蒼頡篇》86枚,約1300字。同時還保存了少數完整的章節。[17]朱鳳瀚在《北大漢簡<蒼頡篇>概述》(《文物》,2011年,第6期)仲介紹:北大漢簡《蒼頡篇》現存82枚,整簡69枚,殘簡13枚,保存完整字約1325個,殘字11個。絕大多數簡字迹清晰。此後,梁靜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上發表《由北大漢簡查考<蒼頡篇>流傳中的一處异文》和《出土本<蒼頡篇>對讀一則》,針對朱鳳瀚先生的釋文進行討論。蔡偉也以朱鳳瀚先生公布的部份內容爲依據,發表了《讀北大漢簡<蒼頡篇>札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一文。2013年張世超又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上發表了《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的文字學啓示》,從文字學的角度,論述了《蒼頡篇》的相關問題。這是至今所見存字最多、保存狀况最好的西漢《蒼頡篇》傳本,對于漢字發展史的研究是極爲寶貴的資料[18]。
李斯與小篆- 寶港大江的日誌- 網易博客 - https://goo.gl/e6xJBJ
李斯才華過人,一篇《諫逐客書》,氣韻生動,千古傳頌;由李斯書寫的《泰山封山刻石》、《瑯琊刻石》和《嶧山刻石》、《會稽刻石》等刻石更是名垂千古
篆書字體在線生成器篆書字體轉換器篆體字在線轉換 - https://goo.gl/TahdXf
篆書在線轉換篆體字轉換器 - https://goo.gl/EeB3m7
--------------------------------------
篆書字體的由來 分析中國的文字改革歷史
2015/11/17 來源:伊秀女性網
篆書字體
到了西周后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
到了西周后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範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漢字的起源是一個未解之謎。說到漢字,不得不提甲骨文,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現在3300年前,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至今共發現了5000個以上的甲骨文單字,其中可以認識的約有1700字。從一定程度上講,同樣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沒有理由落於人後那麼多!思索的同時,我們發現最早的甲骨文就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會意和形聲成分,在這些甲骨文中,「會意字」不到80%,形聲字占20%多。這與古代埃及人、蘇美爾人等其他早期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認為中國古代的科技水平,遠遠不如古埃及、古希臘文明。在古埃及人早已經用巨大的石塊建造宏大的金字塔時,中國卻只有夯土建築。在古埃及人已經在堅硬的石頭上刻下精美的象形文字圖案時,中國卻只能在獸骨或龜甲上刻出粗糙的劃痕。但是看看中國的甲骨文的抽象程度,卻又遠遠高於古埃及那些具象的圖形。似乎漢字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早期階段,直接進入了一種更抽象的較高級階段。漢字發展經歷的象形階段:表意—形聲的途徑中,象形階段幾乎沒有,所謂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階段就已經被高度抽象了。後來,隨著漢字的演變,漢字更不再是純粹的表意文字了,當希臘人建造帕台儂神廟的精美雕塑,羅馬人建立萬神廟的巨大穹頂時,中國還只有秦漢時期夯土的長城,和陶制的殉葬兵馬俑,但是秦朝的小篆已經是一種全國統一的規範文字了,漢朝的隸書與今天的漢字已很接近。無論是跳躍著前進的文字文化,還是中國漢字這一龐大的複雜語言文字符號系統,都可以說是一個奇蹟。
篆書字體
在文字出現的早期,象形文字可以工作得不錯。可是隨著語言的不斷豐富,有些語言不能用形象表達了。古埃及人和蘇美爾人開始創造一些僅代表發音的符號來記錄這些語言。中國人卻選擇了另外一種解決辦法:
會意字,如「日+月=明,女+子=好」;
表音字,如「阿」,沒有任何意義,只表示一個音節;
通假字,如「說-悅」;開始出現於漢字中。
提及漢語,免不了令人聯想到同樣占文化課很大分量的英語。同時,我們也想了很多。學習一種語言的最高境界就是用這種語言思考,就想用母語思考一樣。但是,最能發揮個人思想創造性的還是母語,更何況要學好「外語」需要耗費極大的精力。古羅馬人並不因為羨慕希臘文明,而改用希臘語——儘管兩種語言十分接近。阿拉伯人同樣要把拉丁文、希臘文翻譯成阿拉伯文,而不是改用拉丁文或希臘文。同樣,文藝復興時的歐洲人也不是自己改用阿拉伯文,而是把阿拉伯文翻譯成拉丁文。到了啟蒙運動時期,更進一步地翻譯成本民族的語言並加以普及。
對於外語好的個人而言,直接看外文原文根本不費勁。但要他翻譯出來,效率就要低很多。但是對於整個社會來講,如果人人都化大量精力學外文,那效率就很低了。最極端的情況就是——像歷史上那些失去了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民族一樣,徹底消失了。最好的選擇就是象阿拉伯人、或文藝復興時的歐洲人那樣,以少數擅長語言的人進行大量的翻譯工作之後,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傳播、普及。只有這樣,本民族中才能更多的人用母語進行高效率的思考、創新。
篆書字體
漢語;也不象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人面對的是正走向衰落的伊斯蘭文明。英語,作為當今世界事實上的國際社交語言,它取得的成功是史無前例的。從使用它的人口來說,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數僅次於漢語而居世界第二位,大約有4億多人。然而以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英語的人數,要遠比這多得多,可以說分布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各個民族。所以,光學好英語是不夠的,全民學英語也不表明就能提高素質,但也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
如果從利馬竇、徐光啟向中國傳播西方文藝復興思想算起,已經幾百年了;如果從鴉片戰爭,從林則徐翻譯西方書籍、報紙算起,也有160多年了;即便從五四新文化運動算起,應該正處於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的轉折關頭。與翻譯並重;最重要的是要開始用母語思考、創新。提高科研、新聞等行業從業者的英語水平,與普及基礎教育,普及先進科學文化思想並重。不應該在中國把英語變成象歐洲中世紀或文藝復興時期的拉丁文那樣的「貴族語言」。
文字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歷史的痕跡,中國文字的演變是跳躍式的,是華麗的,是耐人尋味的,就如同中國的歷史一樣。中國人創造中國文字,中國文字也同樣引導著中國人前進。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J8e688.html
篆體字轉換器-篆書在線轉換生成-小篆篆刻字體轉換查詢-久久篆書網 - https://goo.gl/nn5o8T
草書、行書、隸篆書、鋼筆、毛筆、POP等任君選擇的免費線上文字產生器 - 挨踢路人甲 - https://goo.gl/8zPYHE
繁體篆字轉換器在線轉換-繁體篆字在線生成器-第一字體網 - https://goo.gl/LUf1tS
篆書字體轉換器在線轉換-篆書字體在線生成器-第一字體網 - https://goo.gl/fDfE6L
篆書字體轉換器篆書在線轉換 - https://goo.gl/eo13zp
書藝灼灼其華 天下第一銘文毛公鼎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六月 17日, 2018
毛公鼎 銘文重寶
青銅器與銘文,能夠耐得起長時間的考驗,所以極具有歷史與文獻價值。同時,在文化史、藝術範疇上,也具有難以磨滅的光輝。
目前所知道的最早的青銅器銘文是商朝中期的;西周時很盛行鑄造青銅器雋刻銘文,內容記錄的大多是當時的王公貴族的活動,比如祭祀、賜命、征伐、狩獵及契約等等。在中國,鑄有銘文的青銅器已知的就超過一萬件,其中,周宣王時期鑄造的毛公鼎銘文,保有最多的銘文文字紀錄,被認為是青銅器銘文最典型的代表。
西周晚期 毛公鼎。(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青銅器與銘文
中國青銅時代開始於夏朝晚期(約西元前十七世紀初),歷經商代、西周、至東周,前後大約一千五百年左右。
在商、周時代,「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所以青銅除了鑄造兵器,主要鑄成祭祀禮器、樂器,用來祀祭神靈,祭拜祖先,祈求國家、家族都能平安並且綿延不絕。所以,對國家、對家族來說,在商、周時代,青銅器的意義非凡、分量非凡,代表的是「子子孫孫永寶用」的鎮國之寶、傳家之寶。
打造永世保用的吉祥神器、寶物--青銅器,當然在鑄造上,展現的就是那時代的工藝登峰造極的成就。
青銅器鴞尊,是商朝人喜愛的中大型酒器。(中央社)
青銅器是銅錫合金,鑄造者根據不同種類器具的硬度要求,精準把握銅錫比例,使器皿質量優良。在中國商、周時代,已經鑄造出許許多多質量優良的青銅器,造型和紋飾具有極高的藝術特色,這是中國以外的地方望塵莫及的。
金文 青銅器銘文
青銅器銘文鑄或刻在青銅器上,因為青銅器是金屬,而且具有金文光澤的本色,所以其上鑄刻的文字也被稱為「金文」,是廣義的大篆書體的一種。另外,很多銘文是鑄在鐘、鼎上,所以青銅器銘文也稱「鐘鼎文」。
西周的青銅器。(大紀元)
毛公鼎銘文的藝術風格
毛公鼎銘文典麗,有著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字體結構逐漸走出圖象式的架構,用筆多圓勻勁利且工整簡潔,布局寬疏有序。
毛公鼎銘文字形稍長,書法線條則呈「圓」「曲」狀態,婉蜒曲轉,堅韌含蓄,筆觸或輕或重,各隨機而有所變化,帶給人內蘊緻密的感受,同時兼又展現出雄肆輕勁的風韻。
金文。(公有領域)
在雄肆輕勁的筆勢中,毛公鼎通篇的銘文布局工整有致,散發著理性色彩,展現了高度的藝術成就。字與字之間隱約可見凸起的方格,那是作為界線用的,叫「界格」,這是西周中晚期鑄作銘文的慣用手法。現代人練習書法也是依著九宮格來臨帖寫字。這個習慣在將近三千年後的今天還延續著,可謂是一脈相承了。
優美圓潤的字體乘著端正嚴謹的筆法而生,莊重諧調的結構駕馭著通篇雄肆輕勁的氣勢,金文在毛公鼎銘文中,已發展到成熟圓融的階段。自毛公鼎出土以來,令許多書法家為之傾倒。
清末著名書法家李瑞清曾說,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可見毛公鼎在書法史上具有的典範高度。(中華重寶毛公鼎系列~完)
筆法重要還是結構重要——談《嶧山碑》的臨摹
筆法重要還是結構重要——談《嶧山碑》的臨摹_騰訊新聞 http://bit.ly/35jKy7q
對於任何書體的臨摹,將筆法與空間解決到位是最重要的。然而對於這兩者來說,應該先求筆法還是先求空間則是眾說紛紜。
“筆法”簡單來說就是用筆的方法。“空間”一詞則是“舶來品”,因為在西方藝術中,才有“空間”一詞的描述,那麼對應在中國書法中更為恰當的詞應該是“結構”,所以解決“空間”就需要解決“結構”的問題。
那麼“結”與“構”又是兩大體系,類似一個建築物,每一塊磚、每一個梁就是“結”,組成的建築是“構”,如此來談“空間”就不難理解了,也就是說如果在臨摹中逐步將整體分解來觀察,似乎就能更方便地解決“空間”問題。那麼空間決定什麼呢?就是臨得像不像的問題,其中包括點畫的方向、角度、位置以及線條長短、粗細這些問題。
小篆碑刻以秦、唐兩個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眾所周知,小篆書體的完備在秦代(形成期在秦統一六國之前),所以秦代將小篆作為官方書體,但我們發現,秦代同時期除官方書體小篆之外還有東周時期各地域書體同時使用,且比例不低於小篆。既然是官方書體,那麼其用途也多具有官方性質,所以秦代大臣李斯所留下來的重要碑刻都具有極強的“政治性”,如同當今的紅頭文件一樣。而署名李斯的小篆碑刻中尤以《嶧山碑》最為著名。所以對於當今書法愛好者來說,學習《嶧山碑》似乎是學習小篆的必選碑刻之一。
小篆的產生,是在秦國自身書體的基礎上,融合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書體所形成的一種獨立的書體表現。在《嶧山碑》的空間表現上,多少能看到秦《石鼓文》的造型特徵。《嶧山碑》在秦之後遭到了毀滅,拓本在民間流傳,直到宋代,為了恢復《嶧山碑》的面貌,便有了宋仿《嶧山碑》,這也是我們通常所看到的《嶧山碑》的面貌,所以在當今學術界存在著《嶧山碑》的“偽”與“仿”的兩種觀點,無論哪種觀點,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嶧山碑》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夠體現秦代小篆的大體面目的。
《嶧山碑》體現出小篆的基本結字方法,諸如對稱關係,在該碑中體現較為明顯,尤其是某些字形表現上趨於含蓄,很少在字形上有誇張的空間表現。但對稱絕對不是《嶧山碑》的唯一空間表現,在該碑中,能看到大多數的字都是在空間上做到了左右結構的對稱,但是“對稱中的不對稱”卻是《嶧山碑》的高水平造型特徵。《嶧山碑》中一些字中軸線兩側的筆劃都在有意識地做一點點擺動或者長短、高低的對比,所以在臨摹過程中關於“不對稱”的表現,恰恰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如果忽略了這些變化,所臨摹出來的字就存在呆板、僵硬等弊端,沒有將《嶧山碑》的特徵表現完整。
清代的篆書字形都是以長方為主,以這種觀念來理解秦代的篆書,便會有失偏頗。現在更多人相信“篆書是長方形、隸書是扁方形、楷書是正方形”的觀點,然而仔細觀察《嶧山碑》,無論是通篇表現,還是單個字的表現,都很難與“長方形”掛上鉤。該碑的通篇章法是很空靈的,無論字距還是行距都較為舒朗,這種章法體現出來的每個字的造型就不可能是長方形的。
單獨看每個字,所趨向的形狀是豐富的,方形是常規表現,除此之外也可看到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扁方形、梯形等。所以在臨摹《嶧山碑》時,需要觀察的是每個字的造型特徵,在造型中去體會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關係,並在觀察中體悟這種變化所具有的作用,從臨摹中汲取某些要素,運用在創作中就是寶貴的財富。
賀進節臨《嶧山碑》條幅
臨摹要盡量寫得像,所以在臨摹中,尤其是小篆,每一個點畫的變化都不能忽略,如果總是“丟三落四”,臨摹中丟一點,創作中便可能失去一片。《嶧山碑》的點畫變化是該碑的重要體現,所謂的點畫變化就是字內的線與線的關係,因為小篆是沒有“點”的形態的,每一個字都是由線組成。認真觀察《嶧山碑》的每一條線至關重要,觀察線的哪些方面呢?長短、粗細、角度、位置、曲直等,《嶧山碑》中這些變化處處都有體現。這種變化能體現字的靈活性,要將這種靈活性臨出來。筆法重要還是結構重要——談《嶧山碑》的臨摹_騰訊新聞 http://bit.ly/35jKy7q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