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孕產婦死亡率 為日本4倍、韓1.5倍 https://bit.ly/48shrPX
2024/2/26 
台灣孕產婦死亡率近3年仍達10萬之13至14,遠高於日韓。圖為示意圖,孕婦做超音波檢查。(本報資料照片)
© 由 中時新聞網 提供
 每個孩子都是寶,每位冒著生產風險的媽媽,同樣需要被守護。衛福部統計,台灣2019年孕產婦死亡率創23年來新高,雖然近幾年略降,仍遠高於日韓,少子化隱憂恐更為嚴重。醫師指出,政府對婦幼衛生重視不夠,若能投入更多資源,孕產婦死亡率有機會減半
 孕產婦死亡率的定義是「每10萬名活產中,在懷孕期間或懷孕中止42天內的婦女死亡數」,排除外力事件。台灣在2019年創下23年新高,達10萬分之16,近3年下降到10萬之13至14。
 相較其他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日本為10萬分之3.4,韓國則是10萬分之8.8,均遠低於台灣。紐西蘭和土耳其各為10萬分之13.6和13.1,與台灣相近。美國則高達10萬分之23.8。
 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主任王鵬惠說,台灣表現比日韓差,確實需要反省,但這牽涉到很多面向,例如對於活產定義不同。台灣周產期醫學會理事長詹德富則提醒,各國統計方式可能有些微差異,不建議和其他國家直接比較,但可參考。
 台灣孕產婦死亡率高,和生育高齡化、少胎次化有關。詹德富表示,孕產婦年紀越長,合併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中風、肺栓塞等疾病風險越高。另外,初產婦出現併發症風險也高,而現代人多半只生一胎,也是影響孕產婦死亡率的因素之一。
 王鵬惠指出,台灣的高危險妊娠轉診流程還不夠成熟,衛福部自2021年推動「周產期照護網路計畫」,針對高風險的孕產婦,希望在產前轉診到醫療資源較完備的醫院
 詹德富強調,現行產檢制度下,有很多產檢項目被忽略,因此有些疾病未及早發現,且有些孕婦為了顧全胎兒,往往犧牲或忽視不適感,例如子癲前症一旦發作,血壓飆高造成肺水腫或中風,就來不及了,若能及早處理,就有機會避免憾事。
 「一年若能減少3個媽媽的問題,孕產婦死亡率就可以降低10萬分之2到3。」詹德富表示,台灣去年新生兒僅13萬名,任何1個案都很容易牽動整體孕產婦死亡率,換言之,只要多做一點努力就會有很大的成果。他認為,政府對孕產婦和新生兒投注資源太少,若能提升投入並適度修正,估計一半的個案可及早發現問題並治療,孕產婦死亡率可望減半。
台灣孕產婦死亡率 為日本4倍、韓1.5倍 https://bit.ly/48shrPX

婦女生產如「一腳踏在棺材內」,甚至有「生得過雞酒香,生不過四塊板」/從穩婆到產婆/特殊身份與職業的女性,總稱為三姑六婆。其中代表特殊身份的三姑,為尼姑、道姑、卦姑。而從事特殊職業的六婆,則為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與穩婆。其中穩婆指的就是替人接生的助產士、產婆/蔡阿信,不但是臺灣第一位女醫師,且專攻婦產科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產褥熱在18、19世紀的歐洲四處肆虐,一般而言,產婦於醫院分娩後的死亡率大概是20%,在某些時段的醫院還曾達到100%,一整年下來竟然沒有一個產婦存活下來。台灣的孕婦死亡率在1957年時約十萬分之126,在2011年時約十萬分之5。

2015年,發展中國家的孕產婦死亡率是每10萬例活產有239名孕產婦死亡,而發達國家則為每10萬例12人-2016年至2030年期間,作為可持續發展議程的一部分,具體目標是使全球孕產婦每10萬例活產的死亡率降至70人以下。孕產婦死亡率 - https://goo.gl/WvuLq5

表格: 新生兒、嬰兒及孕產婦死亡率-年 - https://goo.gl/HMc22p


1.在產婦辛苦生產後,送上一碗蛋花湯,有關此一習俗的解釋有不同說法,第一個說法是在生產後,為產婦準備「打破蛋殼的料理」,象徵生命已經平安、健康地誕生了,是給予產婦和新生兒的祝福。
2.為產婦準備「有兩顆蛋的湯」,且蛋黃不可以破,藉由兩顆蛋象徵男性,是祝福產婦下一胎能夠生下男孩
https://t.ly/skrt

生得過麻油香、生不過四塊板-婦產科醫師“平均壽命69歲/從穩生得過麻油香、生不過四塊板-婦產科醫師“平均壽命69歲/從穩


曾歷喪女之慟!接生嬰子死母命危 醫師哽咽:不敢說完全沒有疏失列印
分享曾歷喪女之慟!接生嬰子死母命危 醫師哽咽:不敢說完全沒有疏失到Facebook分享曾歷喪女之慟!接生嬰子死母命危 醫師哽咽:不敢說完全沒有疏失到Line
2019-09-25 13:55
〔記者王宣晴/新北報導〕新北市蘆洲某間婦產科發生醫療糾紛,產婦生產過程中大量出血命危、男嬰夭折,家屬不滿院方不聞不問,今晨找來百名親友包圍診所,撒冥紙抗議,負責接生的黃姓醫生今日上午在院方的安排下出面說明,表示自己「不敢說完全沒有疏失,自己也還在學習」,今晨得知家屬抗議時就要返回診所跟家屬溝通,但院方擔心因此導致家屬情緒更加激動而勸退,強調絕不會逃避。
黃姓醫師今天出面說明時數度哽咽。(記者王宣晴攝)
面對家屬指控,主治的黃姓醫師今天上午9點30分出面說明,表示產婦選擇自然產,卻因前一晚沒睡,導致進產房時力氣不足生產,過程中發現胎兒心音異常,協助推生的過程中研判應是產婦子宮破裂,才緊急決定開刀。
黃姓醫師說,開刀後2分鐘,便發現胎兒的腳跳出來,因此藉由剖腹產把胎兒生出來,同時也發現產婦左側的子宮底到子宮頸、陰道已有20公分破裂,此時趕緊通知院長前往協助縫合,保住產婦子宮及穩定生命跡象,隨後陪同產婦及家屬搭救護車趕到馬偕醫院觀察。
黃姓醫師接受媒體採訪時數度哽咽落淚,他表示,生產本來就有風險,死亡率更是有萬分之5到8,每一年更有10位新生兒是因為生產過程而死掉,昨日就碰到孕婦發生子宮破裂的情況。
黃姓醫師也掩面哭泣表示自己也面對過喪子之痛,他說:「我的大兒子後面有一對雙胞胎女兒,其中一個出生時就沒有心跳」、「我一直很喜歡當婦產科醫生,去迎接生命,有時騎機車停紅綠燈看到小蘿蔔頭跑過馬路,我覺得好開心喔!」
黃姓醫師也針對產婦狀況表示:「子宮破裂較常見是前胎剖腹產或是子宮有開過刀,因為自然產發生的情況是極少數的。」黃姓醫師也強調,醫病關係是來自信任,若造成家屬沒有信任,院方應該要再跟家屬做溝通。

曾歷喪女之慟!接生嬰子死母命危 醫師哽咽:不敢說完全沒有疏失 - 社會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tinyurl.com/yxgm86rm

生得過麻油香、生不過四塊板-婦產科醫師“平均壽命69歲/從穩


台灣1906-1942年嬰兒死亡率有14%-18%/台灣1906-1942年平均壽命28歲-40歲

生得過麻油香、生不過四塊板-婦產科醫師“平均壽命69歲/從穩

台灣1906-1942年嬰兒死亡率有14%-18%

生得過麻油香、生不過四塊板-婦產科醫師“平均壽命69歲/從穩

台灣1906-1942年平均壽命28歲-40歲

 


媽媽的代價》2015年台灣孕產婦死亡率飆增8成 原因竟然是這個…-風傳媒 - https://goo.gl/8ErU5Q

生得過麻油香、生不過四塊板-婦產科醫師“平均壽命69歲/從穩生得過麻油香、生不過四塊板-婦產科醫師“平均壽命69歲/從穩

5.孕產婦死亡率- 統計處 - https://goo.gl/wuNyv1
3.1-03_嬰兒與孕產婦死亡數及死亡率各縣市死亡概況- 統計處 - https://goo.gl/q92mAE

生得過麻油香、生不過四塊板-婦產科醫師“平均壽命69歲/從穩生得過麻油香、生不過四塊板-婦產科醫師“平均壽命69歲/從穩生得過麻油香、生不過四塊板-婦產科醫師“平均壽命69歲/從穩生得過麻油香、生不過四塊板-婦產科醫師“平均壽命69歲/從穩生得過麻油香、生不過四塊板-婦產科醫師“平均壽命69歲/從穩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最新調查,婦產科醫師“平均壽命”隻有69歲,比一般人要短命。但“衛生署”統計發現,西醫及牙醫的平均壽命分別比民眾多了8歲與7歲﹔而且應該最懂養生的中醫師,反倒比牙醫及西醫短命6、7歲﹔不過,中醫師還是比民眾平均長命1歲。
台灣最新調查:牙醫、西醫比一般人長命7、8 歲  https://goo.gl/cqBs1a
-------------------------------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去年調查國內兩千五百多位婦產科醫師發現,平均執業年齡為53歲,比起其他科別醫師的44歲,婦產科醫師普遍較老;調查也發現,婦產科醫師69歲的“平均壽命”,比起國內男性平均餘命76歲,還短了近7年。不過,統計專家對婦產科醫學會的算法並不認同,因為醫學會是以醫師的死亡年齡平均後,求出平均數。這應該是“平均死亡年齡”,並非平均壽命(或正式稱為“平均餘命”),這種“只算死不算生”的算法,本來就會比平均壽命(即零歲的平均餘命)來得短命。…專家指出,所有的研究統計都已證明,社經地位、教育程度愈高者,平均壽命愈長,醫師自然較一般人長壽。 https://goo.gl/y2WgcP
-----------------------
看看新聞。他們所引述”國內婦產科醫師「平均壽命」只有69歲,明顯比一般國人都還要短命”(4)。這邊很明顯的就是”平均死亡年齡”,而非”平均壽命”了。又從第一張表可知,我們的”平均死亡年齡”都大大地低於”平均壽命”,因此一比較之下,醫生的壽命看起來短很多。
拿醫生的”平均死亡年齡(偏低)”去比人民的”平均壽命(偏高)”,自然覺得醫生很短命。最讓人覺得疑惑的是,許多被證明有誤 https://goo.gl/Btfapc
-------------------
醫師較命短?比常人多活8年
2014-09-23 14:19聯合新聞網 聯合新聞網
【Upaper╱記者陳惠惠】
醫師壓力大,相對「命短」?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最新的調查,國內婦產科醫師「平均壽命」只有69歲,明顯比一般國人都還要短命。過去在醫師圈也有外科醫師較一般醫師短命,醫師又比一般人短命10年的怨歎;部分中醫師又流傳,中醫師比西醫師懂得養生,所以較長命的說法。不過,這些說法都大錯特錯了。衛生署分析國人壽命顯示,所有醫師,不管西醫、牙醫或中醫師,都比國人平均壽命高;而且與西醫、牙醫相比,中醫師還相對較短命。
衛生署曾統計醫師族群的真正平均壽命。西醫師及牙醫師的平均壽命差不多,分別比國人多了8歲與7歲。讓外界驚訝的是,普遍認為比較懂得養生的中醫,反倒比較西醫及牙醫短命6、7歲;不過,還是比國人平均長命1歲。
不願具名的專家認為,醫師工作壓力大、時間也長,但跟一般人相比,醫師還是比較懂得如何保養身體,生病時,也知道該找那些醫師,沒有一般民眾資訊不對等的問題。所有的研究統計都已證明,社經地位、教育程度愈高者,平均壽命愈長;一般而言,醫師均屬高社經地位階層,自然較一般人長壽。
--------------------------
衛生署統計:牙醫、西醫 比一般人長命7、8 歲
2010/08/23 15:08瀏覽2,204迴響0推薦0引用0
牙醫、西醫 比一般人長命7、8 歲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
2010.08.23 01:28 pm
醫師壓力大,相對命短?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最新調查,婦產科醫師「平均壽命」只有六十九歲,比一般人要短命。
但衛生署統計發現,西醫及牙醫的平均壽命分別比國人多了八歲與七歲;而且應該最懂養生的中醫師,反倒比牙醫及西醫短命六、七歲;不過,中醫師還是比國人平均長命一歲。
過去在醫師圈也有外科醫師較一般醫師短命,醫師又比一般人短命十年的怨歎;部分中醫師又流傳,中醫師比西醫師懂得養生,所以較長命的說法。不過,這些說法都大錯特錯了。衛生署分析國人壽命顯示,所有醫師,都比國人平均壽命高,而中醫師比西醫師短命。
醫界以往認為自己比一般人來得短命,一來是因人命關天,工作壓力大,加上工作時間長,跟病人接觸,感染傳染病的機率也比較高,自我感嘆醫師是在「折壽」看病。但其實不見得如此。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去年調查國內兩千五百多位婦產科醫師發現,平均執業年齡為五十三歲,比起其他科別醫師的四十四歲,婦產科醫師普遍較老;
調查也發現,婦產科醫師六十九歲的「平均壽命」,比起國內男性平均餘命七十六歲,還短了近七年。
不過,統計專家對婦產科醫學會的算法並不認同,因為醫學會是以醫師的死亡年齡平均後,求出平均數。
這應該是「平均死亡年齡」,並非平均壽命(或正式稱為「平均餘命」),這種「只算死不算生」的算法,本來就會比平均壽命(即零歲的平均餘命)來得短命。
在死因部分,所有醫師均與一般人相同,主要還是命喪癌症。不過,中醫師惡性腫瘤、心臟病的死亡率,都比西醫、牙醫來得高;腎炎及高血壓性疾病的死亡率也比國人來得高。
一位不願具名的專家認為,醫師雖工作壓力大、時間長,但跟一般人相比,醫師還是比較懂得如何保養身體;生病時,也知道該找那些醫師,沒有一般民眾資訊不對等的問題。
專家指出,所有的研究統計都已證明,社經地位、教育程度愈高者,平均壽命愈長,醫師自然較一般人長壽。
【2010/08/23 聯合報】
*********************************
國人平均餘命 增至78.97歲
國人平均餘命表
較97年增加○.四歲
〔記者羅添斌、謝文華/台北報導〕內政部昨天公布九十八年國人零歲平均餘命估測結果,兩性零歲平均餘命七十八.九七歲,男性為七十五.八八歲,女性八十二.四六歲。女性明顯比男性壽命長,多六.五八歲。
根據內政部昨天發布的估測結果,九十八年兩性零歲平均餘命預估為七十八.九七歲,比九十七年的七十八.五七歲,增加○.四歲。比起八十四年的七十四.五三歲,共增加四.四四歲。
女比男多活六.五八歲
在男女性零歲平均餘命方面,內政部指出,九十八年男性零歲平均餘命預估為七十五.八八歲,比九十七年的七十五.五九歲,增加○.二九歲;女性零歲平均餘命預估八十二.四六歲,也比九十七年的八十一.九四歲,多了○.五二歲。
所謂平均餘命,係指當年各年齡層人口,依當年的死亡率,按生命表函數換算後,預期尚可存活的年數;至於平均壽命,則係指當年死亡人口平均生存年數。
內政部分析,隨著國民醫療保健支出增加、就醫環境改善,台灣死亡率逐年降低,以致平均壽命逐年增加。
學者憂長照制度被延宕
台大社會工作系教授林萬億表示,日本是最長壽國家,平均餘命八十二歲,女性約八十六歲,六十五歲以上人口佔二十至二十一%,學界預估台灣在十五年後,即二○二五年,將達到日本目前數字,老年人口也會從現在的十.三%,倍增至二十%,佔五分之一強。
林萬億說,台灣兩百三十萬老年人口,有五%至十%失能,包括身心障礙者,近三十萬須長期照顧。但國民黨上台後,卻急著推長照保險,長照服務系統的建立被延宕。
「服務系統都沒建立,空有保險,專業服務人力從那裡來?」他預言,政府推卸責任的結果,造成畸形的長照制度,到時將淪為大財團、大機構的賺錢工具!
林萬億並指出,人口高齡化,包括健康、長期照顧、住宅、交通運輸、公共設施都需要大改造,老人休閒娛樂的提供也很重要,老人有退休金、年金,是國家消費主力。
註:有關詳細資訊請上本部內政統計資訊服務網查閱,
網址為:
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x
(點選我國生命表)。衛生署統計:牙醫、西醫 比一般人長命7、8 歲 - 雲水人間的分享部落格 - udn部落格 - https://goo.gl/cqBs1a
--------------------------------------------------
2010年08月23日10:53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論壇    網摘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據台灣《聯合報》報道,日前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最新調查,婦產科醫師“平均壽命”隻有69歲,比一般人要短命。但“衛生署”統計發現,西醫及牙醫的平均壽命分別比民眾多了8歲與7歲﹔而且應該最懂養生的中醫師,反倒比牙醫及西醫短命6、7歲﹔不過,中醫師還是比民眾平均長命1歲。
  據報道,過去在台灣醫師圈也有外科醫師較一般醫師短命,醫師又比一般人短命十年的怨嘆﹔部分中醫師又流傳,中醫師比西醫師懂得養生,所以較長命的說法。不過,這些說法都大錯特錯了。“衛生署”分析民眾壽命顯示,所有醫師,都比民眾平均壽命高,而中醫師比西醫師短命。
  台灣醫界以往認為自己比一般人來得短命,一來是因人命關天,工作壓力大,加上工作時間長,跟病人接觸,感染傳染病的機率也比較高,自嘆是在“折壽”看病。但其實不見得如此。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2009年調查島內2500多位婦產科醫師發現,平均執業年齡為53歲,比起其他科別醫師的44歲,婦產科醫師普遍較老﹔調查也發現,婦產科醫師69歲的“平均壽命”,比起島內男性平均余命76歲,還短了近7年。
  不過,統計專家對婦產科醫學會的算法並不認同,因為醫學會是以醫師的死亡年齡平均后,求出平均數。這應該是“平均死亡年齡”,並非平均壽命(或正式稱為“平均余命”),這種“隻算死不算生”的算法,本來就會比平均壽命(即零歲的平均余命)來得短命。
  在死因部分,所有醫師均與一般人相同,主要還是命喪癌症。不過,中醫師惡性腫瘤、心臟病的死亡率,都比西醫、牙醫來得高﹔腎炎及高血壓性疾病的死亡率也比民眾來得高。
  一位不願具名的專家認為,醫師雖工作壓力大、時間長,但跟一般人相比,醫師還是比較懂得如何保養身體﹔生病時,也知道該找那些醫師,沒有一般民眾資訊不對等的問題。
  專家指出,所有的研究統計都已証明,社經地位、教育程度越高者,平均壽命越長,醫師自然較一般人長壽。
台灣最新調查:牙醫、西醫比一般人長命7、8 歲--台灣頻道--人民網 - https://goo.gl/7pL5xn


生得過麻油香、生不過四塊板-婦產科醫師“平均壽命69歲/從穩生得過麻油香、生不過四塊板-婦產科醫師“平均壽命69歲/從穩生得過麻油香、生不過四塊板-婦產科醫師“平均壽命69歲/從穩生得過麻油香、生不過四塊板-婦產科醫師“平均壽命69歲/從穩生得過麻油香、生不過四塊板-婦產科醫師“平均壽命69歲/從穩生得過麻油香、生不過四塊板-婦產科醫師“平均壽命69歲/從穩生得過麻油香、生不過四塊板-婦產科醫師“平均壽命69歲/從穩生得過麻油香、生不過四塊板-婦產科醫師“平均壽命69歲/從穩

分娩死亡率竟達100% 他如何拯救全世界的母親?分娩死亡率竟達100% 他如何拯救全世界的母親?-志志的醫界奇觀-良醫健康網 - https://goo.gl/ZYj2zn
 志志的醫界奇觀 志志的醫界奇觀 About 撰文者劉育志、白映俞 2013-06-28瀏覽數:40922
 分娩死亡率竟達100%   他如何拯救全世界的母親?
「醫師,請你幫幫忙,讓我轉到第二分部吧。」大腹便便的婦女跪倒在地,眼淚撲簌簌地滾下。塞麥爾維斯(Ignaz Semmelweis,1818/7/1~1865/8/13)醫師無奈地看著淚光中透著恐懼的孕婦。
塞麥爾維斯任職於維也納綜合醫院產科第一分部,他非常了解孕婦的恐懼,因為在產科第一分部孕婦及新生兒的死亡率實在太高了,每五個孕婦進來生產,就會有一個回不了家,與剛出生的小娃兒天人永隔。甚至有婦女寧願在街上產子,也不要進產科第一分部。當時婦女心目中較理想的生產場所,是被分配到孕婦死亡率較低的產科第二分部。
當時是1846年,塞麥爾維斯醫師28歲。他從小在匈牙利長大,大學時代來到維也納求學,當時的匈牙利人被視為奧匈帝國的次等公民,所以他的求學過程並不順利。在醫學系畢業之後,塞麥爾維斯本來打算爭取自己最喜愛的病理解剖學職位,但這是當時最搶手的科別,當然輪不到他這個外地人,最後他只能進入乏人問津的產科執業。不過,正因為這份工作得來不易,所以塞麥爾維斯每天都兢兢業業地帶領實習醫學生查房、了解病情、再與頂頭上司克萊恩(Klein)教授報告。他所任職的產科第一分部,只訓練男性醫科學生。
極高的孕婦死亡率
在今天,懷孕生產是件喜事,不過在當時極高的孕婦死亡率是塞麥爾維斯醫師心中永遠的痛。
這些婦女還真是死得不明不白,她們明明都是健健康康地走進醫院,也生下了健康的嬰兒,但卻在生產後的幾個小時,開始出現心跳加速、高燒不斷、有的人肚子腫脹、有人胡說囈語並從陰道流出帶有腐臭氣味的液體,在短短幾天內就會導致死亡。當時,這樣的疾病被稱為「產褥熱」。
產褥熱在18、19世紀的歐洲四處肆虐,一般而言,產婦於醫院分娩後的死亡率大概是20%,在某些時段的醫院還曾達到100%,一整年下來竟然沒有一個產婦存活下來。台灣的孕婦死亡率在1957年時約十萬分之126,在2011年時約十萬分之5。
為什麼健康的產婦進入醫院生產之後會迅速惡化並死去,在當時是難解的謎題。各種學說、各種臆測,都曾有人提過,有人認為是瘴氣,有人認為是空間太擁擠,有人認為是因為孕婦沒有及時排出惡露。也有人認為這是因為被男性醫師接生,使得孕婦們覺得過於羞愧而死亡。也有人認為,這就是宿命。
時間一久,醫師們開始習以為常,認為這種孕婦的高死亡率就是「常態」。
尋找產褥熱的病因
塞麥爾維斯醫師卻很不能接受這樣的狀況,他每日早起,先至解剖室研究因產褥熱死亡婦女的表現,下班後也孜孜不倦地研究期刊論文。在他眼中,那些死亡不是統計數據,而是一個個無法親手扶養孩子長大的母親們,他急著想要突破產褥熱的困境。首先,他發現嬰兒身上的病變竟與死亡母親的病變很相似,也就是說,媽媽和小孩是因為同一種疾病死亡。原來,「產褥熱」並非「產婦限定」的疾病。
塞麥爾維斯醫師努力想找出第一分部和第二分部在分娩接生時,究竟有什麼差異?
剛開始,他發現兩個分部的產婦在生產時所用的姿勢不同,第一分部採仰臥生產,第二分部採側臥生產,因此塞麥爾維斯醫師要求醫學生在替婦女接生時,改為側臥生產。但是姿勢改變之後,產婦死亡率依舊居高不下。
某次度假完回到醫院,塞麥爾維斯醫師驚訝地發現,他的好朋友竟然暴斃了。傳聞說身為解剖專家的朋友,於解剖屍體時被手術刀戳到,在傷口惡化之後,旋即死亡。塞麥爾維斯醫師讀著朋友的驗屍報告,愈看愈覺得報告上出現的字眼非常熟悉,這根本就是他每天在死亡孕婦身上看到的表現啊!
塞麥爾維斯醫師推測,屍體中應該藏著某種「死屍微粒」,這種「死屍微粒」從手術刀造成的傷口進入他朋友的體內後,造成死亡;另外,醫師在做完大體解剖後,手上也帶著「死屍微粒」。當醫生的手替婦女接生或進行產後檢查,「死屍微粒」就會進入孕婦的身體,造成產褥熱和婦女的死亡。
塞麥爾維斯醫師又想到,只有第一分部的男性醫科生才會進行解剖,他們每天早上替孕婦接生之前的例行工作,就是接觸屍體和研究病理解剖;而第二分部的女性助產士並不需要進行大體解剖,也就不會接觸到「死屍微粒」。所以,賓果,產褥熱的謎題似乎就要破解了!


由來自於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聯合國人口基金會(UNFPA)、聯合國人口司、世界銀行的專家,以及世界知名學者組成的聯合國孕產婦死亡率評估機構小組,將孕產婦死亡定義為:
「女性在孕期內或在產後42天以內,因任何與孕期、懷孕管理相關因素導致的死亡,其死亡並非由孕期長短、懷孕地點以及意外事故造成。」
孕產婦死亡病發率是通過三個因素計算的,即孕產婦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的終生危險性、孕產婦死亡在育齡婦女死亡中所占比例。
導致孕產婦死亡的因素有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間接的。一般來說,孕產婦直接死亡與孕產婦間接死亡[2]有所區分。直接死亡是指因懷孕、分娩或二者管理期內產生的併發症導致的結果,而間接死亡是指患者在懷孕期間因其自身病史或新導致的,通常與懷孕本身無關。非孕期死亡通常定義為因意外事故、突發事件以及非孕產期導致的死亡。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2016年全球孕產婦死亡的直接原因主要有:產後出血(27%)、感染(11%)、不安全的墮胎(8%)、孕期造成的高血壓(先兆子癇及妊娠毒血症)(14%)、難產(9%)、栓塞(3%)以及有病史的病情(28%)。[3]間接因素有瘧疾、貧血[4]、愛滋病,以及心血管疾病,這些病都有可能增加懷孕難度或因懷孕而加重病情。
孕產婦死亡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D6YwrL


【即時新聞】生得過麻油香、生不過四塊板,產婦最怕遇到這件事…
【即時新聞】生得過麻油香、生不過四塊板,產婦最怕遇到這件事…
www.mombaby.com.tw查看原始檔二月 20日, 2019
「延禧攻略」女主角因擔心懷孕生產死亡風險,私下服用避孕中藥方,而被趕入冷宮,醫療進步,絕大部分產婦均能免於「生得過麻油香、生不過四塊板」恐懼,衛福部「2018生產事故救濟報告」顯示,孕產婦死亡原因大多為羊水栓塞及產後大出血,醫師指出,只要接受產檢,幾乎均能母子均安。
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司長石崇良指出,台灣為亞洲第1個立法實施生產事故救濟之國家,也是世界上少數涵蓋所有生產事故的不責難救濟制度,「生產事故救濟制度」上路後,確實有助於促進醫病關係改善、減少司法訴訟、改善執業環境、吸引年輕醫師回流,以及提升整體醫療品質等。
衛福部於101年開辦「鼓勵醫療機構辦理生育事故爭議事件試辦計畫」,因成效顯著,立法院於104年12月三讀通過「生產事故救濟條例」,自105年6月30日正式施行。
衛福部統計,101年試辦迄105年6月,共受理494件申請案,補助427件,總金額4億1,551萬元。國內參與試辦的醫療院所約300家,占所有婦產科執業登記並提供接生服務醫療機構的9成。
「生產事故救濟條例」規定,由國家承擔女性生產的風險,產婦、胎兒及新生兒若不幸於生產過程死亡或造成中度以上障礙者,由政府提供最高200萬元救濟金。
分析國內第1份生產事故救濟報告試辦階段427個案,共受理孕產婦99人死亡,造成中度以上身心障礙者則有24人。新生兒死亡123人,中度以上身心障礙新生兒105人,至於胎兒死亡76人。
進一步區分孕產婦死亡案件事故原因,以羊水栓塞為最大宗,有63件,其次為產後大出血,血管栓塞。(推薦文章:走過夢魘.陪伴羊水栓塞產婦的22天)
分析新生兒死亡及重大傷害案件事故原因,新生兒死亡前3名原因為胎兒窘迫(29件)、胎盤併發症(25件)、呼吸窘迫(15件)。新生兒重大傷害案件中,前3名主要原因依序為周產期窒息、肩難產及臂神經受損、胎兒窘迫。
「生產事故救濟條例」上路後,至106年年底,共受理286件申請案,282件獲得救濟(通過率98.6%),審定總救濟金額為1億3,080萬元。核予救濟的21件孕產婦死亡案件中,主要死因仍為羊水栓塞、產前或產後大出血等。
石崇良司長指出,孕產婦死亡原因大多為羊水栓塞及產後大出血,雖然難以生產前預防,但只要加強臨床人員的急救訓練與緊急應變能力,並建立高危險妊娠孕婦轉診機制,還是能夠避免悲劇發生。
文/《媽媽寶寶》編輯部 
採訪諮詢/ 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司長石崇良-
----------------------------
從穩婆到產婆—臺灣專業助產婦養成計畫
傳統中國將幾種特殊身份與職業的女性,總稱為三姑六婆。其中代表特殊身份的三姑,為尼姑、道姑、卦姑。而從事特殊職業的六婆,則為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與穩婆。其中穩婆指的就是替人接生的助產士、產婆。
在現代醫學進步之前,婦女生產大多由村里間生產過的婦女協助接生,即便是專門接生的產婆,也未具有相關醫療知識,致使婦女因生產而死亡的案例佔婦女死亡率的絕大多數。因此,古來形容婦女生產如「一腳踏在棺材內」,甚至有「生得過雞酒香,生不過四塊板」的臺語俗諺,藉以描述婦女如果生產順利,就能在坐月子時喝燒酒雞調養身體,但若生產過程不順利,則以四塊板形容棺材,來比喻有可能死亡的風險。
日治時期,現代醫學知識與教育透過政府西化的腳步而傳入臺灣。即便早在1897年臺北醫院即設立「看護婦養成所」,開始了公立護士的養成教育,但並未制定產婆培養的管道。1902年,臺北醫院制定產婆養成規則,以看護婦畢業而成績優良者,再進行相關訓練修業一年而成為產婆。但受限於日籍婦女才可進入看護婦養成所,此時的看護婦與產婆,都僅限於日籍女性。
1927年江氏阿鳳畢業於臺北醫院助產婦速成科之畢業證書
圖1:1927年江氏阿鳳畢業於臺北醫院助產婦速成科之畢業證書 (圖像來源: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檔案,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因日籍護士與臺籍病患之間的語言隔閡,1907年臺灣總督府接受臺北醫院院長的建議,制定〈助產婦講習生規程〉,規定臺北醫院除培養日籍產婆的本科之外,另以公費招募臺籍女性,設置培養臺籍產婆的速成科,修業期限為一年。1923年10月,總督府將看護婦與助產婦的訓練規程統一,並合併看護婦及助產婦講習所,而分置看護婦科與助產婦科。其中,助產婦講習仍以日、臺籍區分,分為本科與速成科,其修業年限略有差別,即區分為2年、1年。圖1即為江氏阿鳳畢業於臺北醫院看護婦、助產婦講習所助產婦速成科的畢業證書。
除了講習所畢業後可直接從事看護婦、助產婦工作之外,日治中期以後,為了開放更多就業管道,1924年總督府便修訂相關規則,指出若自行參加產婆考試及格,或畢業於指定的私立助產婦學校、產婆講習所等,皆可透過官方考試,取得經地方長官許可的合格證書後,從事相關工作。如圖2,林氏菊子在其履歷書中提出,自己在1936年畢業於臺北市私立蓬萊產婆講習所,並於1937年通過產婆學說試驗、1938年通過產婆實地試驗,1941年獲取產婆執業許可證明的過程。
1942年林氏菊子因應總督府專賣局產婆資格調查所提出之個人履歷書
圖2:1942年林氏菊子因應總督府專賣局產婆資格調查所提出之個人履歷書 (圖像來源: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檔案,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另一方面,直至1920年代,臺灣接受過完整醫學教育訓練而執業的醫生仍然不多,婦產科醫師更是少數,而就算有婦產科醫生,傳統婦女受到禮教影響,生產時仍習慣找村里間未受過專業醫療訓練的產婆接生,造成婦女生產死亡案例仍然居高不下。1921年,甫由日本學成歸國的蔡阿信,不但是臺灣第一位女醫師,且專攻婦產科。她認為自己每天只能接生五個小孩,如果能有多一點受過專業知識的產婆,將減少許多女性於生產時死亡的危險。
因此,1926年蔡阿信在臺中開設清信醫院之後,1927年隨即成立清信醫院產婆講習所,每半年招收30個學生,修業期限為1年,一邊上課、一邊在醫院實地實習。清信醫院每年培養出50名以上的產婆,不僅為婦女提供就業機會,更對於降低產婦及胎兒死亡率有極大的助益。因蔡阿信在醫療上的貢獻,使其在1931年11月至1936年2月期間,獲頒日本宮內省「獎勵私立產院」(獎勵私立婦產科醫院)的賞金獎勵。圖3即為1934年時,清信醫院產婆講習所畢業生的合影留念,其中藍點標示者為蔡阿信,紅點標示者為曾任霧峰一新會衛生部委員的楊桂桃。
1934年清信醫院產婆講習所紀念留影
圖3:1934年清信醫院產婆講習所紀念留影 (圖像來源:郭双富集藏—臺灣人文與社會活動圖像,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1930年總督府臺北醫院助產婦協助產婦生產的工作情景
圖4:1930年總督府臺北醫院助產婦協助產婦生產的工作情景 (圖像來源:臺北醫學專門學校畢業紀念冊,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不管是蔡阿信或是從事看護婦、助產婦等需要專業技能的其他職業女性(如圖4),女性地位在日治時期,由於女性開始接受專業教育及社會環境民風漸開等因素影響,不再只能是傳統觀念中的「賢妻良母」,更成為貢獻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流轉年華 - 臺灣女性檔案百年特展 - 檔案故事 - https://goo.gl/7MpZSa


洋女婿陪老婆坐月子 改變產後3天出院觀念 列印
 分享洋女婿陪老婆坐月子 改變產後3天出院觀念到Facebook 分享洋女婿陪老婆坐月子 改變產後3天出院觀念到Line
2019-07-27 10:56
[記者黃旭磊/高雄報導]美國女婿來台陪老婆坐月子,原以為產後3天就出院,後來入境隨俗,陪吃中藥膳,稱讚台灣傳統習俗。
屏東東港女子Bonnie與美國籍丈夫Alex在日本結婚,7月初住進高雄阮綜合醫院生產,Alex遵循美國婦女不坐月子傳統,原以為妻子產後3天即可出院,聽勸後入境隨俗,向美國公司請假2週陪老婆做月子。
 Bonnie(中)說,丈夫改變對婦女生產觀念。(記者黃旭磊攝)
Bonnie(中)說,丈夫改變對婦女生產觀念。(記者黃旭磊攝)
產後護理之家說明照護過程。(記者黃旭磊攝)
Bonnie今天表示,丈夫不了解坐月子觀念,堅持產後住五星級飯店,隨後帶寶寶回美國,所幸產後護理之家有管理師、營養師提供飲食諮詢,不需東港娘家煮中藥膳,從此改變對婦女生產觀念。
陪伴期間,Alex陪吃中藥膳,並由產後護理之家營養師調配餐食,有空就到附近咖啡店、景點閒晃,身心健康獲得改善,視訊向美國家人稱「坐月子好」,也稱許台灣醫療護理水準。
阮綜合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陳聰富,為Bonnie進行產檢、產中與產後醫療和護理照護;陳聰富說,女性過渡到媽媽角色,心情難免不安,尤其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妊辰風險,需由婦產科、內科系專科醫師會診照護,醫院恰可提供完善服務。
護理長劉秀玲表示,產後護理之家與坐月子中心不同,護理之家須符合衛生局立案標準,並由具備專業醫護資格者進行衛教和育兒指導,指導產婦哺乳並評估產後惡露等不適徵狀。https://tinyurl.com/yxrdrnwv


必學雞肉料理 https://youtu.be/FqfdVhLwxgw?t=9

每個坐月子的媽媽,都希望看到這份菜單 - 每日頭條 - https://goo.gl/M1cbfJ

坐月子 麻油雞要吃對時機 - 健康醫療 - 自由電子報 - https://goo.gl/Ugp6q3


伊格納茲·塞麥爾維斯
伊格納茲·菲利普·塞麥爾維斯(Ignatius Philipp Semmelweis,1818年7月1日-1865年8月13日),匈牙利產科醫師,現代產科消毒法倡導者之一,被尊稱為「母親們的救星」。
他在維也納(1847-1849年)和布達佩斯(1850年)醫院產科工作時,經過細緻觀察,證實了產褥熱是由於接生人員的手或器械受到污染傳染產婦引起的敗血症;於是他提倡使用漂白粉溶液消毒接生人員的手和器械;後來採用這種方法的醫院產褥熱死亡率顯著減少。當他提出醫生接生前要洗手時,冒犯了所有接生不洗手的同行,無法在醫學界立足。最終被送去精神病院直到死亡[2]。據驗屍記錄,他應為傷口感染敗血症而死(有說法指,他是遭病院職員毒打的傷口感染而死;也有說法指出他是在給產褥熱的病人做屍體解剖時劃傷了自己的手指,感染了產褥熱病菌而引發的敗血症。)。伊格納茲·塞麥爾維斯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bit.ly/2UPwa5r

生得過麻油香、生不過四塊板-婦產科醫師“平均壽命69歲/從穩

「醫學叛徒」的微生物預言:錯誤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願意正視錯誤本身。塞麥爾維斯決定提高漂白水的濃度,從原來的0.1% 提高到0.5%,還將醫療器械、繃帶等都用漂白水嚴格消毒。奇蹟出現了,醫院產褥熱的病死率從18.27%降低到了0.19%
對抗細菌、病毒要勤洗手!但第一位提倡洗手的醫生,卻被認為是「醫學叛徒」 http://bit.ly/37rSODI
維也納的中心廣場上,矗立著一座紀念雕像。高高的雕像下,環繞著天真可愛的孩子和抱著孩子的婦女。這座雕像,是為了紀念一位被尊稱為「savior of mothers(母親們的救星)」的醫生。他的發現拯救了千千萬萬個可能死在產床上的產婦。
伊格納茲.塞麥爾維斯(1818—1865)。
© 由 華人健康網 提供 伊格納茲.塞麥爾維斯(1818—1865)。
100多年前,當他說:「是醫生們自己受污染的雙手和器械,把災難帶給了產婦。」等待著他的卻是無邊的謾罵、諷刺與迫害,47 歲的他英年早逝,在精神病院中去了天堂。他是一位平凡的產科醫生,也是一位勇敢的鬥士。他將自己發現的謬誤公之於世,並為改正這個謬誤奮鬥了一生。
伊格納茲.塞麥爾維斯(Ignaz Semmelweis),來自匈牙利的產科醫生。在那個還沒有「微生物」概念的時代裡,他揭開了人類產科醫學無菌手術的序幕。1818 年7 月1 日,塞麥爾維斯出生在美麗的匈牙利布達(現與佩斯合併為布達佩斯)。塞麥爾維斯是家中的第五個孩子,父親的生意一直紅紅火火,殷實的家境讓他從未憂心過長大後的生活。
遵從父母的意願,高中畢業後的塞麥爾維斯來到了維也納大學學習法律。聰明伶俐的他在學校裡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畢業後回到家鄉,依舊衣食不愁的他卻成天悶悶不樂。他才22歲,他不想就這樣庸庸碌碌地過完一生。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了醫學。醫學和法律不一樣,人體是個神祕而精巧的世界。塞麥爾維斯被深深地吸引了,他決定要學習醫學。1840 年的某天清晨,微風拂面,細雨綿綿。
塞麥爾維斯告別了父母,獨自一人踏上了離鄉的馬車。經過4年的刻苦學習,他拿到了維也納大學的醫學博士學位。在導師的推薦下,他來到了維也納總醫院,成了一名產科醫生。
他很喜歡小孩子,每當看到這些鮮活的小生命呱呱墜地,他總是感到無比欣慰。可在那個時候,有一種可怕的疾病—產褥熱,使產婦的死亡率高達20%~30%,讓這三個字如同惡魔一般令人感到恐懼。高燒、打寒戰、小腹疼痛難忍,號啕掙扎,最後產婦淒慘地離開人世,只剩下剛出生的寶寶和在一旁眼噙淚水的丈夫。
產褥熱這個詞成了籠罩在歐洲上空的巨大陰影。塞麥爾維斯所在的維也納總醫院是當地數一數二的研究型醫院,僅僅他負責的206 位產婦中,就有36 位因產褥熱而離開人世。有的產婦向他下跪,希望他能救下她的生命。高得可怕的死亡率讓產婦們對醫院望而卻步,維也納總醫院的名聲也因此而日漸下降。有些婦女寧願在街邊小診所,甚至是家中生下孩子以後,才去醫院。
對抗細菌、病毒要勤洗手!但第一位提倡洗手的醫生,卻被認為是「醫學叛徒」
© 由 華人健康網 提供 對抗細菌、病毒要勤洗手!但第一位提倡洗手的醫生,卻被認為是「醫學叛徒」
一個深秋的雨夜,又一名產婦死在了他的面前。悲慟的丈夫在一旁痛哭,剛出生的寶寶彷彿感應到了媽媽的離去,也哇哇地哭著。
塞麥爾維斯焦急地搓著手,喃喃說道:「這是我們產科醫生的責任啊⋯⋯」
實習醫生無奈地說:「沒辦法啊,我們已經努力了,這是上帝的安排。」
塞麥爾維斯堅定地說:「不,這不是命運!一定有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
當時的醫學,只針對患者的症狀進行單獨治療。如果患者發炎了,醫生會認為是血液多了造成的腫脹,醫生就會給患者放血,甚至用水蛭把血液吸出來。患者如果發高燒,也是用類似的方法治療。倘若患者呼吸困難,那就說明空氣不流通,改善通風條件就好。可這些方法,對於患上產褥熱而瀕臨死亡的產婦一點用處都沒有,半數以上患產褥熱的產婦在幾天內便死亡了。
按照慣例,患者死亡後,醫生要對其屍體進行病理解剖,因產褥熱而死亡的患者也不例外。
在仔細地解剖了因產褥熱而死的產婦屍體後,醫生們發現在產婦的體內充滿了一種難聞的白色液體。醫生們對此提出了多種假設:難聞的氣體來自醫院,產褥熱可能與磁場有關,白色的液體是產婦腐敗的母乳,產褥熱不過是由於產婦的恐懼心理造成的。
這些不著邊際的說法當然沒辦法說服塞麥爾維斯,他決定用自己的方法,解決這個困擾醫生與產婦的難題。
他所任職的維也納總醫院的產科分為兩個科,第一科負責培訓醫學院學生,第二科則培訓助產士。令他感到不解的是,在第一科,產婦的死亡率是第二科的2~3 倍,甚至是10 倍,僅在1846 年,第一科就有451 名產婦死亡,而第二科,只有90 名產婦死亡。
困惑不解的塞麥爾維斯儘量讓兩個病房的情況保持一致—通風設備、飲食,甚至接生的姿勢,當他把所有的環節都標準化後,兩個病房的死亡率卻依然沒有變化,他做的所有嘗試都無法解釋產房死亡率差異巨大的現象。
絞盡腦汁仍一無所獲的他請了4 個月的假,去參觀另一所醫院。當他回來的時候,卻驚奇地發現,在他離開的這段日子裡,第一科產房的死亡率明顯下降了。他找不到原因,可是死亡率確實下降了。冥思苦想的塞麥爾維斯實在不明白還能有什麼原因會導致死亡率的變化。
這時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他的好友勒什克醫生,因為意外突然逝世。
對抗細菌、病毒要勤洗手!但第一位提倡洗手的醫生,卻被認為是「醫學叛徒」
© 由 華人健康網 提供 對抗細菌、病毒要勤洗手!但第一位提倡洗手的醫生,卻被認為是「醫學叛徒」
塞麥爾維斯注意到,勒什克醫生在死亡前曾對死於產褥熱的產婦進行過屍檢,並且不慎劃破了自己的手指,而勒什克醫生死亡的症狀幾乎和那些患上產褥熱死亡的產婦一模一樣。
想到這裡,塞麥爾維斯腦中彷彿劃過一道閃電,他發現了一個被大家也被他自己所忽略的事實:第一科的醫生和實習生們常常在解剖完屍體後就來到產科查房,也經常用觸摸過屍體的手為產婦體檢,而第二科的助產士,則從未參與過屍體解剖。
塞麥爾維斯想,或許是某種「屍體顆粒」(當時微生物學尚未發展)害死了產床上的產婦。醫院裡發生的產褥熱,或許主要是來自於醫生們自己受污染的雙手與器械,醫生沒有經過充分洗刷與消毒的雙手,將「毒物」帶給了產婦。
為了驗證他的推論,他要求第一科的所有醫生在解剖後用漂白水洗手。年輕的麗莎是第一個接受這種新方法接生的產婦,麗莎仍然發了燒,但是相對來說病情輕了很多。
塞麥爾維斯決定提高漂白水的濃度,從原來的0.1% 提高到0.5%,還將醫療器械、繃帶等都用漂白水嚴格消毒。奇蹟出現了,醫院產褥熱的病死率從18.27%降低到了0.19%。這是個令人振奮的消息,產婦們紛紛讚揚塞麥爾維斯醫生是救命恩人。
1850年,在維也納醫生公會的演講上,塞麥爾維斯報告了他的發現。他說:「我認為,正是我們產科醫生自己受污染的雙手和器械,把災難帶給了產婦⋯⋯」話音未落,本來安靜的會場裡秩序大亂,在場的醫生紛紛指責塞麥爾維斯。
頑固守舊的醫生們無法接受塞麥爾維斯的說法。他的頂頭上司,克萊因教授尤其反對他的觀點與研究工作,幾乎處處與他作對。與醫院的合約到期後,醫院拒絕與他續約。無奈之下,他只好申請無薪的教師職位。作為醫學院的教師,他卻不能解剖屍體,只能接觸人體模型,他甚至沒有權利為他課堂上的學生頒發聽課證明(相當於學生白上了課)。
實在無法繼續在維也納生活的麥爾維斯,回到了故鄉布達。回到故鄉的他接手了布達的羅切斯醫院的產科,成了產科主任。他要求自己管轄的病房醫生和護士們嚴格執行消毒雙手與器械的要求。這使得病房產褥熱的發生率急劇下降,平均死亡率僅為0.85%。與此同時,維也納總醫院產科產婦的死亡率卻直線上升。
塞麥爾維斯也從未放棄過將自己的理論公之於眾的想法。他先是發表了3 篇論文,可論文都是用匈牙利文寫的,很難被主流醫學界看到。
顯微鏡下的「屍體顆粒」。
© 由 華人健康網 提供 顯微鏡下的「屍體顆粒」。
1861 年,他用德文出版了《產褥熱的病原、症狀和預防》,這本書詳細地描述了他的理論與實驗,也針鋒相對地回應了那些攻擊他的言論。這本被後人稱為「科學史上最有說服力、最具革命性的作品之一」的書,當時卻遭到了反對者的壓制,幾乎所有的醫學期刊都決定不再發表他的文章。
孤獨與悲憤之下,塞麥爾維斯的言辭愈加激憤,性格變得固執好鬥,他一次次地發表公開信,一次次地批判產科的醫生,說他們是「婦女屠殺的參與者」。
1865年,精神狀態越來越不穩定的他被認為患上了精神疾病,妻子與好友將他送到了維也納的精神病院。7月,塞麥爾維斯遭到了精神病院的守衛毆打,受傷的他不幸傷口感染,半個月後,死於敗血症。
只有他的導師等寥寥幾人參加了他的葬禮,甚至他的妻子也以抱恙在身為由缺席葬禮。
然而,在他去世之後,巴斯德發展了微生物學的基礎理論。塞麥爾維斯提出的「屍體顆粒」終於能在顯微鏡下被人們看到,而在此之前,塞麥爾維斯只是憑藉著現象推斷有「屍體顆粒」(也就是細菌)的存在,並未真正觀察到「屍體顆粒」。而李斯特的論文與理論也決定性地確定了消毒的重要性,外科手術術前消毒的步驟在全世界推廣開來。
被人們稱為「醫學界叛徒」的塞麥爾維斯終於得以正名,被譽為「母親們的救星」。而被人們逼死的塞麥爾維斯更像是一位悲劇英雄。倘若能早點利用顯微鏡證明「屍體顆粒」的存在,或許他就不會落得如此悲慘的結局。
在他的遺書裡,有這樣一段話:
「回首往事,我只能期待有一天終將消滅這種產褥感染,並用這樣的歡樂來驅散我身上的哀傷。但是天不遂人願,我不能目睹這一幸福時刻,就讓堅信這一天早晚會到來的信念作為我的臨終安慰吧。」
對抗細菌、病毒要勤洗手!但第一位提倡洗手的醫生,卻被認為是「醫學叛徒」 http://bit.ly/37rSODI


孩子越生越少 婦產科跌破千家
出生數不見止跌,全台婦產科去年首度跌破千家,10年內大減逾百家。圖中人物與新聞事件無關。(資料照)
孩子越生越少 婦產科跌破千家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dhfT0l
2020/10/12 05:30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政府投入重金卻仍止不住少子化惡化,衛福部統計醫療機構最新報告指出,傳統五大皆空的內科、外科等科別都出現不減反增的成長,婦產科、兒科家數卻持續減少,尤其婦產科去年首度跌破千家,十年內大減逾百家。醫師警告,今年一至八月新生兒較去年同期已減約一萬名,全年恐跌破十七萬名防線,更將牽動醫療版圖變化。
少子化惡化 10年大減逾百家
行政院二○一八年核定「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去年編列經費三六○億元、今年五○四億元,明年將增到六○七億元。不過,出生數持續下滑,去年跌破十八萬名,而今年一至八月僅十.五萬寶寶出生,又較去年同期減一萬名,即使九至十二月出生數與去年相同,全年估計恐僅十六.八萬名,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直言,下半年雖通常出生較多,且今年期待有疫情寶寶,但恐難逃十七萬名新生兒的保衛戰。
今年新生兒 面臨17萬保衛戰
出生數不見止跌,婦產科、兒科也減少。衛福部統計,截至去年底,國內醫療院所共二.三萬家,醫院四百八十家、診所逾二.二萬家,相較十年前,幾乎各科都見成長,但僅兩科別減少,婦產科減一一一家、減幅十.一%,去年更跌破千家、僅剩九八八家,兒科則少七十三家、減逾四.一%,剩約一千七百家。
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表示,行政院已核定明年起推行優化兒童醫護四年計畫,短期將推動每縣市至少一家重點醫院、共同生活圈則有核心醫院,還有開放醫院等規劃,長期則期透過公費醫師等補強需求。
其中,開放醫院想法提出多年,讓開業醫師在診所作產檢服務,接生則到醫院用產房設備,減少診所成本並可讓醫師產檢到接生,但劉越萍坦言,台東等地因診所太少而難推動,政策需再調整,先以大醫院醫師支援偏鄉不足。孩子越生越少 婦產科跌破千家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dhfT0l


在台灣的民間習俗中,有些已因為時代變遷已經逐漸消失,例如今天要介紹的送流蝦。古早時期因為醫療不發達,懷孕婦女在生產時最怕血崩,一旦發生這種情況很可能母子都不平安,因而有了這種習俗。
習俗百科/古早科儀送流蝦 祈求孕婦順產母子均安 https://bit.ly/3vdOy6Y
送流蝦科儀用的符紙。(圖/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賴貫一攝)
舊時代因為醫療水準不高,孕婦要能平安順產並不容易,因而有了「生得過雞酒香,生不過四塊板」的俗諺。當時的人們對於無法控制的重大問題,多會解釋為陰德不夠、沖犯神煞等無形界的因素,乃會祈求神明幫忙度過難關。
流蝦也稱作流霞,有兩個意義:第一個指的就是孕婦在生產時的血崩現象,流蝦就是流血的諧音,即使是醫療發達的現代,孕婦產後血崩依然是個不可輕忽的現象。第二個意義則是流產。無論是哪一個意涵,都對母子雙方有所傷害,所以要在孕婦生產前就舉行這項科儀,將流蝦送走,便不會危害產婦與腹中胎兒。
舊時代的送流蝦儀式需請來註生娘娘、臨水夫人等專司孕婦順產之神坐鎮,並由法師主持,除了要準備供品、金紙、小三牲,還要準備孕婦的衣服鞋子,以及活蝦與火爐。待法師念咒作法後,孕婦將衣服鞋子換上,再將活蝦放入已經升好火的火爐上,待活蝦被烤成通紅之後,再讓孕婦跨過這個火爐,才算是壓制住流蝦之煞。但這還不算結束,最後還須將供品與蝦子送到家門外的遠處,焚燒一種印有流蝦圖案的紙錢,才算大功告成。不同的地區送流蝦的流程未必相同,但最終目的都是祈求神明壓制煞氣,保祐孕婦平安生產。
在台灣地區的婚禮中,新娘在婚禮當天進入男方家門時有跨火爐的習俗,其中亦有破除流蝦的意義,也祈求新娘未來懷孕生產時能平安順利
習俗百科/古早科儀送流蝦 祈求孕婦順產母子均安 https://bit.ly/3vdOy6Y

生得過麻油香、生不過四塊板-婦產科醫師“平均壽命69歲/從穩生得過麻油香、生不過四塊板-婦產科醫師“平均壽命69歲/從穩生得過麻油香、生不過四塊板-婦產科醫師“平均壽命69歲/從穩


生得過麻油香、生不過四塊板-婦產科醫師“平均壽命69歲/從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