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門八字開
旗後礮臺即旗後砲臺,是位於臺灣高雄市旗津區旗後山上的砲臺遺址,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中華民國內政部公告為二級古蹟,後在民國108年(2019年)文化部公告升格為國定古蹟
旗後礮臺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bnrTcX
拱北砲台拱北砲臺 https://bit.ly/4eFL6tk
拱北砲臺位於湖西鄉大城北南側高地拱北山,位處澎湖島中央,拱北山海拔高52公尺,是澎湖島的最高點。拱北山舊稱大城山,1624年(明天啟4年)荷蘭人曾在此構築瞭望城堡,澎湖島民稱之為大城山。
拱北砲臺初建於1885(光緒元)年,依「清代臺灣砲臺表」記載:「大城北砲臺:在媽宮之西十里,光緒元年建,13年修。駐兵千五百名,為媽宮犄角。」其形式應屬傳統的舊式砲臺,其火炮配備亦屬舊式前膛砲,俗稱「紅夷砲」。由於此傳統舊式大砲配備防禦火力薄弱,在1895(光緒11)年清法戰爭,澎湖島的戰役中無法發揮火砲防禦威力,致使法軍於三日內攻陷澎湖。
清法戰爭後,清廷命台灣巡撫劉銘傳積極籌辦台灣和澎湖的10座新式砲臺,1886(光緒12)年命澎湖總兵吳宏洛構建金龜頭砲臺、西嶼東臺、西嶼西臺和大城北砲臺四座新式阿姆斯壯後膛砲砲臺,並於媽宮築城來防禦來自海上的敵艦攻擊。據林豪的《澎湖廳志》卷五「武備.海防」記載:「海口原有砲臺,光緒13年春正月,總兵吳宏洛拆建西嶼東、西兩砲臺。其金龜頭、大城北新造兩臺,式樣較高,與前迥異。金龜頭砲臺後約數里之地造大火藥庫。庫前造水雷局一所,十五年正月工竣」。又「附考」載:……大城北大砲臺,安設後膛砲三尊(在大城山頂,六寸、七寸、八寸口徑各一尊)。由此記載可知大城北砲台建於1887(光緒13)年,配備英製阿姆斯壯後膛砲6吋、7吋、8吋各一尊,砲臺的形式為磚石砌三合土穹窿式。
1895(光緒21)3月23日,日軍由龍門裡正角登陸,拱北砲臺與日艦發砲互擊,惜因清軍戰力鬆懈,加上澎湖鎮總兵周振邦與候補知府朱上泮不合,日軍亦於三日內攻陷澎湖。日軍佔據澎湖島後,隨即於8月2日起調查和測繪澎湖島各砲臺標高和配備,臺灣總督伯爵樺山資紀乃依據此調查報告於1896(明治29)年2月23日向參謀總長彰仁親王提出《基隆及澎湖島防禦整備及砲臺修築意見書》以便改善澎湖島及基隆的防備。同年6月25日參謀總長向陸軍大臣上呈《澎湖島防禦計畫書》,其中建議將拱北砲臺改築成「拱北山堡壘砲臺」。配置28珊榴彈砲4門,12珊加農砲4門,9珊加農砲4門、9珊線臼砲4門及機關砲6門並同時配備2小隊(相當於2個排)兵力駐守。依此計畫,原清制拱北砲臺整修為輕砲砲座和機關砲座,新式砲臺則建於拱北砲臺西南側高地和西側高地兩處並命名為拱北山第一砲臺和第二砲臺。整個拱北山堡壘即構成備有機關砲及步兵火線的閉鎖堡。其火砲威力亦為澎湖之冠。並於1901(明治34)年起開始構建。拱北山第一、第二砲臺及框舍竣工於1904(明治37)年10月,拱北山堡壘則於1904(明治37)年8月竣工,並於1907(明治40)年1月完成各砲台配砲。
由於兵器的革新,戰爭形勢的改變,日軍參謀本部於1917(大正6)年8月重新研擬「要塞再整理案」,其中澎湖島要塞部份係於1920(大正9)年8月19日由參謀本部所研擬。依此要塞建設內容,廢除了拱北山第一砲臺、拱北山第二砲臺、拱北山第一框舍、拱北山第二框舍、西嶼東堡壘附屬砲臺、內垵社砲臺、天南砲臺(金龜頭砲臺),至此拱北砲臺正式退出防禦澎湖的第一線任務。
現存拱北堡壘砲臺建築為日治時期重建,砲臺略呈四方封閉式,四周由高起胸牆圍成之閉鎖堡,牆上設有砲座,兵舍設於部份胸牆下方呈穹窿狀之空間。堡壘砲臺內設有三座觀測所,砲側庫及穹窖砲座一處,半地下砲具庫三間,右側間有一地下坑道通往新設之觀測所,砲具庫左側有一地下坑道,貫通整個營地。在入口處道路左前端石牆邊有一口井,並配置兩處地下貯水槽,右側有一地下坑道可通往第一砲臺。戰後拱北砲臺由國軍接收並派兵進駐,營地內設施亦有部份更動及增建。
資訊來源|澎湖文化資產手冊
拱北砲台的歷史悠久,早在荷蘭時期就有築城的歷史,胡建偉纂「奎壁澳有社名大城者,相傳亦云紅毛時築城於山頂之上,以為瞭望之所。」繼荷蘭人之後,光緒元年(1875)清朝一改過去對台澎之態度,開始加強對台澎的武備,以防患外國勢力的介入,因此重新興建大城北砲台。隨後日治與戰後,拱北砲台一直是軍方所控制,直至今日拱北砲台仍為陸軍總司令部所管轄,一般民眾無法見到它的盧山真面目。
拱北砲台於民國90年(2001),被內政部指定為國家古蹟。究竟拱北砲台有何特別之處,根據《澎湖縣國定古蹟湖西拱北砲臺調查硏究與修復計畫》的調查中提到,拱北砲台為清朝大城北礮台所在處,經過日軍的統治,變成後來的拱北砲台,國軍接收後大致維持原貌,只作少部分增建與修改,一個砲台歷經三個政權交替,並且皆為軍事重地,一般人無法一探究竟。這座歷史建築,可讓我們瞭解到清朝、日本與國府對於砲台的修建有何不同,並且觀察為何會在此地興建砲台。在國軍管理之後,許多地方仍維持原始樣貌,礮台配置維持日治時期興建原型,不論是建築監守衛舍、砲具庫、砲座、砲側庫、儲彈槽、觀測所,都保持相當完整。除此之外,尚有無駐軍之堡壘,雖然經過國軍改建,但完整的營舍,仍維持戰地的設施,如果將來開放,不僅可掀開拱北砲台神祕的面紗外,還可以體驗戰地風情,為湖西增加一座具有意義的歷史建築。
砲台為清光緒13年(1887)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新築十座新式砲台之一,也是澎湖地區唯一的一座內陸砲台,因而格外具有歷史價值。拱北砲台位於馬公東北方的拱北山上,拱北砲台完工後裝置有英製阿姆斯壯後膛砲10吋一尊、8吋二尊,是掩護馬公港背面的重要砲台。
文字來源|湖西鄉志拱北砲臺 https://bit.ly/4eFL6tk
八字影壁-官契符號出自-影壁-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八字影壁還保留著舊時的樣子。 影壁,也稱照壁,古稱蕭牆,也就是“禍起蕭牆”的那個蕭牆,泛指禍事從家裡出的意思,影壁是中國傳統建築中用於遮擋視線的牆壁,有內影壁和外影壁之分。內影壁比較多見,一般都設在大門以里,舊時人們認為自己的住宅中夜晚會有孤魂野鬼溜進宅子,就要給自己帶來災禍,如果有了影壁,鬼看到自己的影子就會被嚇走。當然,影壁也有其功能上的作用,那就是遮擋住外人的視線- 設在大門之外的影壁叫做外影壁 影壁也分一字和八字的兩種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JY5nCh
影壁牆也稱為照壁-古代很風行影壁牆,尤其是有錢人家講究多怕犯煞氣就建了影壁牆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Jy8A4G
姜太公後裔-文天祥-正氣歌/「文天祥是『忠孝廉節』碑書法原作者」/玉帶生硯是南宋名臣文天祥生前所用的硯台-傳入宮中,為乾隆帝所珍愛見到「激切盡節易,從容盡節難」這樣的詞句,表明了乾隆對文天祥氣節的賞識,藏於三希堂內。乾隆賦《御製玉帶生歌》一首,鐫刻於硯背。後又成《御銘》、《御識》等作/硯整體呈鞋形,也稱履硯。硯台整體呈紫灰色,周邊有一圈白色環繞紋理,從而得名「玉帶生」。硯堂與墨池相連,極為樸素。「玉帶生」三字篆刻於墨池正上方,周側有篆書精刻文天祥所做的硯銘,硯背鐫有乾隆為其所做的《御製玉帶生歌》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GGTfkG
武聖文化/正氣歌,出師表,滿江紅詞/武聖祭祀大典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NX1fWJ
北京文天祥祠(上)_乐龄网手机版 - https://goo.gl/ntAf42
北京文天祥祠(上)_乐龄网手机版 - https://goo.gl/ntAf42
姜太公後裔-文天祥-正氣歌/「文天祥是『忠孝廉節』碑書法原作者」/玉帶生硯是南宋名臣文天祥生前所用的硯台-傳入宮中,為乾隆帝所珍愛見到「激切盡節易,從容盡節難」這樣的詞句,表明了乾隆對文天祥氣節的賞識,藏於三希堂內。乾隆賦《御製玉帶生歌》一首,鐫刻於硯背。後又成《御銘》、《御識》等作/硯整體呈鞋形,也稱履硯。硯台整體呈紫灰色,周邊有一圈白色環繞紋理,從而得名「玉帶生」。硯堂與墨池相連,極為樸素。「玉帶生」三字篆刻於墨池正上方,周側有篆書精刻文天祥所做的硯銘,硯背鐫有乾隆為其所做的《御製玉帶生歌》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GGTfkG
衙門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nKnpam
臺南孔廟大成坊
【寧壽門】衙門八字開
時代:清乾隆
分類:門
區域:內廷外東路
寧壽門在皇極門北,是寧壽宮區建築的第二道宮門。 這一區域原為明代一號殿舊址,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建為寧壽宮。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改建寧壽宮時,門制依乾清門制度改建,門名仍沿舊稱。
寧壽門為屋宇式建築,黃琉璃瓦歇山式頂,面闊5間,進深3間。 前檐正中3間建為敞廳,兩梢間下砌檻牆,上置三交六菱菱花槛窗各4扇,中安方格風窗。 兩側山牆接八字影壁。 後檐以金柱為界,明間和左、右次間設門,兩梢間以牆封堵,牆為素面飾砂綠邊。 門建於漢白玉石台基上,中設丹陛,三出階,左右置鎏金銅獅各一。 門內設高台甬路與皇極殿相連,周飾欄板。
寧壽門彩畫曾發生過較大變異。 根據應有制度並參照門的歷史遺迹考察,早期建築為金龍和璽彩畫,光緒朝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改為枋心蘇式彩畫,1979年重修時,恢復為乾隆時期風格。宁寿门 - 故宫博物院 https://bit.ly/2L4vRRN
鹿港台灣玻璃廟/台灣玻璃館-護聖宮(玻璃廟)/台灣玻璃館。玻璃媽祖廟「護聖宮」/彰化鹿港「台灣護聖宮」/全球第一座的玻璃媽祖廟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