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姜姓,神農氏的後代。相傳在商朝時已經有杜國,是神農氏的後裔後土的子孫,以杜樹為神樹,故稱杜,杜古國在今陝西長安東北。商末周國興起,杜人歸順於周。史書上沒有留下姜姓杜氏後裔的消息,可能完全融入進祁姓杜氏之中。


杜姓是中文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29位,2006年中國人口中杜姓人口排名第47位。
姓氏起源
出自祁姓,以邑為氏。周成王將唐杜氏移於杜城(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居者以地名「杜」為氏,據《通志.氏族略》云:杜氏亦日唐杜氏,祁姓。帝堯之後。 建國於劉,為陶唐氏,裔孫劉累能擾龍,事孔甲。故在夏為御龍氏。在周為唐杜氏,成王滅唐。而封虞,乃遷唐氏於杜,是為杜伯。居杜城者為杜氏。
為南北朝時鮮卑族姓氏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有代北三字姓獨孤渾氏,隨孝文帝遷都洛陽, 改為漢字單姓杜氏。
出自姜姓,神農氏的後代。相傳在商朝時已經有杜國,是神農氏的後裔後土的子孫,以杜樹為神樹,故稱杜,杜古國在今陝西長安東北。商末周國興起,杜人歸順於周。史書上沒有留下姜姓杜氏後裔的消息,可能完全融入進祁姓杜氏之中。
杜康後人。在《世本》中 有「杜康作酒」的記載,並注為「黃帝時人」。《酒誥》也記載到:「酒之所興,肇自上皇。」這說明黃帝時期已有杜姓。傳說杜康是黃帝的宰人(掌管膳食的官),而黃帝所居之地「軒轅丘」,在今河南新鄭。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少康是夏朝第6代國王,居住在今河南西部。所以,如果說杜康是杜姓始祖,那麼,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年了。但因年代久遠,杜康以後的世系缺乏文字記載。[原創研究?]
名人
歷史人物
杜周:西漢酷吏。
杜延年:杜周之子,西漢名臣,京兆杜氏始祖之一。
杜詩:東漢官員。
杜篤:東漢文人。
杜畿:東漢末及三國時曹魏官吏及將領。
杜恕:杜畿之子,三國時曹魏名臣。
杜預:杜恕之子,西晉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學者。
杜錫:杜預之子,西晉尚書左丞。
杜乂:杜錫之子,西晉丹陽丞,著名美男子。
杜陵陽:杜乂之女,晉成帝司馬衍的皇后。
杜如晦:唐朝名臣,與另一名臣房玄齡並列。
杜審言:杜甫之祖父,唐朝詩人,「文章四友」的一員。
杜甫:杜審言之孫,唐朝著名詩人,有「詩聖」的美譽。
杜黃裳:「慘綠少年」之詞由來
杜佑:唐朝名臣,著有《通典》。
杜環:杜佑之侄。
杜牧:杜佑之孫,唐朝詩人,與李商隱齊名。
杜悰:杜佑之孫,杜牧堂兄,官至宰相。
杜荀鶴:唐末社會寫實詩人,與皮日休等齊名。
杜秋娘:唐朝歌妓。
杜紅兒:唐末官妓,能歌善舞,羅虯以《示紅兒詩》貽之。
杜心五:清末民初時期,中國武術大師。
杜高智:越戰時期南越陸軍將領,在戰爭期間以軍事指揮能力和強硬風格著稱。
現代人物
杜月笙:上海名流
杜聿明:中華民國軍事家
杜光塤:第1屆中華民國立法委員
杜均衡:第1屆中華民國立法委員
杜希夷:第1屆中華民國立法委員
杜荀若:第1屆中華民國立法委員
杜振榮:第3屆中華民國立法委員
杜文卿:第5屆及第6屆中華民國立法委員
杜聰明:台灣醫學之父、台灣第一位博士。
杜正勝:前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2004-2009)
杜青林:中國大陸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
杜本文:香港前市政局議員、前東區區議員
杜振源:香港著名企業家
杜振安:香港著名企業家
杜麗:中國大陸射擊運動員
杜宇航:香港演員、知名武術家
杜琪峯:香港著名電影導演、監製
杜國威:香港著名舞台劇編劇
杜成義:新加坡歌手,藝名「阿杜」
杜詩梅:臺灣藝人
杜浚斌:香港新城電台DJ
杜海濤:中國大陸主持人
杜江:中國大陸演員
杜書伍:台灣聯強國際總裁
杜少榛:台灣藝人
杜德偉: 香港歌手及演員
虛構人物
杜麗娘:明代劇作家湯顯祖代表作《牡丹亭》的女主人公。
杜十娘:明清小說警世通言中《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女主人公。杜澤羽
杜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PJdTLh
------------------------------------
杜姓的來源,杜姓起源,杜姓氏的由來 - https://goo.gl/aDLzXS
---------------------------------------------------
杜蒯後裔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杜蒯,屬於以先祖官職稱謂為氏。“杜”字作為植物解釋,是中原地區魯、楚國對某一類植物的稱謂,非晉、秦、衛國所據地區的稱謂。在晉、秦、衛國所據地區,“杜”就是牡宰,亦稱灶宰,通“屠”字;“蒯”就是一種專門屠宰犧牲的刀劍。杜蒯,是春秋時期晉、秦、衛諸國掌管膳食和祭祀犧牲的官吏,是官職稱謂,通稱宰夫。後來戰國時期的魏、趙、韓、秦諸國仍以“杜蒯”為內宮宰夫的官稱,歷史上著名的“杜蒯”有數人。在杜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省稱杜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杜氏正確讀音作tú(ㄊㄨˊ),今音讀作dù(ㄉㄨˋ)亦可。
始祖編輯
杜康、姬伯、羋囏(熊艱)、杜蒯。帝堯裔孫劉累之後。上古時代,帝舜封堯的兒子丹朱在唐(今山西省翼城),丹朱的子孫在夏和商時都是諸侯。到了周初成王時,唐國不敬當朝天子,被當時攝政的周公旦滅掉,而把其弟叔虞封於唐,把唐國原國君後裔遷到杜,因此改稱唐杜氏。周宣王時,唐杜國君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稱杜伯。杜伯風流瀟灑,使周宣王的寵妃女鳩著迷,於是設法勾引他,但正直的杜伯不為所動,惱羞成怒的女鳩惡人先告狀,反誣杜伯欺負她,周宣王於是斬殺了杜伯。杜伯死後,其子孫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遺族便以國為氏,稱為杜姓,他們尊杜伯為杜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編輯
先秦時期,杜姓主要活動於陝西地區。秦漢時期杜姓已經散播到河南、山西、湖北、四川、山東等地。到了唐朝杜姓在長江南北都有分佈,明末杜姓始入台灣。
宋朝時期,杜姓大約有54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7%,為宋朝第二十九位大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河北、四川、山東、浙江,這四省杜姓大約佔杜姓總人口的64%,其次分佈於河南、陝西兩省。河北為杜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杜姓總人口的22.7%。全國形成了北方冀魯、西部四川、東面浙江三大塊杜姓人口聚集區。
明朝時期,杜姓大約有38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1%,為明朝第六十位大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浙江、江蘇,這三省杜姓大約佔杜姓總人口的35%,其次分佈於山西、四川、河北、山東,這四省的杜姓又集中了36% 。江西為杜姓第一大省,約佔杜姓總人口的13.5%。全國形成了東面贛浙蘇、北部晉冀魯、西部四川三大塊杜姓人口聚集區。宋元明期間,杜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不大,但其人口的流動主要由北向東南移動。
當代分佈
當代杜姓的人口已近520萬,為全國第四十七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41%。在全國的分佈如今主要集中於河北、河南、遼寧、湖北四省,大約佔杜姓總人口的31.5%。其次分佈於山東、四川、廣西、山西、安徽、甘肅、廣東七省區,大約佔杜姓總人口的34%。河北居住了杜姓總人口的9.4%,為杜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冀豫魯鄂、川甘、遼寧三大塊杜姓人口聚集區。杜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見圖47)表明:在冀京津、陝晉、內蒙古中部、遼寧大部、吉林南部、山東北端、河南西部、鄂渝北端、寧夏東部、甘肅中部和東部、新疆喀什地區、廣西南部,杜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66%以上,中心地區可達1.6%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2.8%,居住了大約38%的杜姓人群。在河南東部、山東大部、湖北大部、皖蘇北部、湖南北端、川渝大部、雲南東部、貴外I西部、廣西中部、廣東東南、甘肅南部和西部、寧夏東端、內蒙古西部和東部、黑龍江北部、吉林北部和中部、遼寧東北、新疆西北,杜姓在當地人群中的分佈比例在0.44%一o.66%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5.7%,居住了大約36%的杜姓人群。 [4] 
台灣地區
明神宗萬曆年間(1573—1619年),福建、廣東等地的杜姓人開始向台灣謀生。明思宗崇禎年間(1628—1643年),大臣杜三策曾奉命出使台灣。之後,杜姓人便有進入台灣謀生的,至清代始有記載。
清康熙六十年(1722年),在台灣苗栗縣墾耕的移民中就有杜姓人。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福建的杜瑞莪、杜鸞成等攜家人遷入台北縣淡水鎮深奧里墾耕謀生。清嘉慶元年(1796年),福建人杜伯瑞又攜家人進入台灣淡水鎮硬石裡進行墾耕。近代,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前,又有不少杜姓人從大陸移居台灣。杜姓人多分佈台灣苗栗、新竹、台南、彰化、台中地區。
大陸遷居台灣
據《陝西海外人》( 侯丹編著,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輯錄資料:杜銓,美籍華人,原籍為今陝西省佳縣店鎮鄉杜家溝,生於1934年農曆二月二十六日。祖父杜重華曾隨愛國人士於右任參加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活動。後來返回佳縣從事地方教育事業三十多年。父親杜衡,是中華民國國民大會憲政研討委員會的召集人。杜銓出生在杜家溝名門富裕家庭。
杜銓有弟弟杜奎、杜瑜,妹杜筱蘭,新中國成立前均隨父母去台灣。杜銓生於1934年,大學畢業後留學美國,獲威斯康辛大學食品工業博士學位。他曾在美國工作、成家,生有五個兒子,後返回台灣。大陸改革開放後,他多次表示,要帶在美國出生的孩子們回鄉認祖;他的小弟杜瑜,生於1943年,中興大學畢業後赴加拿大留學,獲得生化博士學位,返回台灣後自辦電腦公司;他的妹妹杜筱蘭,1935年生,台灣中學畢業後,赴日本山野美容專修學校學習。1968年,她又到美國紐約市美術學校學習。返回台灣後,專門從事鑽石檢驗工作。1993年她專程回大陸,為母親實現落葉歸根的夙願作安排,對故土十分熱愛。
新中國成立前去台灣的國民黨官員及各方人士中杜姓甚多,知名者前已述。新中國成立後,也有移居台灣的杜姓人
杜姓_百度百科 - https://goo.gl/7HCS7y
--------------------------------
杜姓的由來與人口分布 杜氏的始祖及家族字輩排行
2016-12-01 由 國史留香 發表于歷史
杜姓的得姓歷史,從史籍文獻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
杜姓的圖騰:
杜本是一種樹木的名,也稱甘棠,即杜梨,屬古代的陝西長安地區生長一種杜梨枝,是神農氏中一支氏族所擅長栽培的樹,已經成為該氏族的社樹,即神樹。這支氏族崇拜杜梨樹為氏族的原始圖騰,以杜命氏族名,以杜命居地名,建立國家後稱杜城,最終形成國和姓,這應該是杜姓最早的起源。
杜姓氏的由來:
第一支出自祁姓
據傳,皇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個叫祁的,堯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堯的後代。遠古的時候,人們以封地之名稱堯為陶唐氏。陶唐氏的後裔曾建國於劉。當時夏後氏的六世孫孔甲為夏王,他好方鬼神。傳說天降雌、雄二龍,孔甲不會養,陶唐氏的裔孫劉累就向豢龍氏學擾龍。豢龍氏畜龍以事帝舜,因而被賜姓。而劉累因為學擾龍而事孔甲,也被賜姓為御龍氏。到西周時,劉累的後代建唐國,人稱唐杜氏。後周成王把唐國滅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國國君遷到杜,稱為杜伯。周宣王時,杜國又被滅,作為周大夫的杜伯也無罪而被殺害。杜伯的子孫大多投奔其他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為姓氏了。
第二支出自外姓和外族的改姓。
由於民族之間的不斷交流,互有基因流動。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獨孤渾氏族改為杜氏;北宋金國女真族徒單氏族改為杜氏;清朝滿洲八旗都善氏、圖克坦氏等氏族均集體改為杜氏。
有學者認為,杜氏子孫是上古杜康之後。相傳杜康是上古黃帝時期的人,善於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麼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歷史了。另外,後魏時代北人獨孤渾氏有的也改為杜氏。
始祖
杜康、姬伯、羋囏(熊艱)、杜蒯。帝堯裔孫劉累之後。上古時代,帝舜封堯的兒子丹朱在唐(今山西省翼城),丹朱的子孫在夏和商時都是諸侯。到了周初成王時,唐國不敬當朝天子,被當時攝政的周公旦滅掉,而把其弟叔虞封於唐,把唐國原國君後裔遷到杜,因此改稱唐杜氏。周宣王時,唐杜國君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稱杜伯。杜伯風流瀟洒,使周宣王的寵妃女鳩著迷,於是設法勾引他,但正直的杜伯不為所動,惱羞成怒的女鳩惡人先告狀,反誣杜伯欺負她,周宣王於是斬殺了杜伯。杜伯死後,其子孫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遺族便以國為氏,稱為杜姓,他們尊杜伯為杜姓的得姓始祖。
杜氏人口分布
當代杜姓的人口已近520萬,為全國第四十七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41%。在全國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於河北、河南、遼寧、湖北四省,大約占杜姓總人口的31.5%。其次分布於山東、四川、廣西、山西、安徽、甘肅、廣東七省區,大約占杜姓總人口的34%。河北居住了杜姓總人口的9.4%,為杜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冀豫魯鄂、川甘、遼寧三大塊杜姓人口聚集區。杜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見圖47)表明:在冀京津、陝晉、內蒙古中部、遼寧大部、吉林南部、山東北端、河南西部、鄂渝北端、寧夏東部、甘肅中部和東部、新疆喀什地區、廣西南部,杜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66%以上,中心地區可達1.6%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22.8%,居住了大約38%的杜姓人群。在河南東部、山東大部、湖北大部、皖蘇北部、湖南北端、川渝大部、雲南東部、貴外I西部、廣西中部、廣東東南、甘肅南部和西部、寧夏東端、內蒙古西部和東部、黑龍江北部、吉林北部和中部、遼寧東北、新疆西北,杜姓在當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44%一o.66%之間,其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25.7%,居住了大約36%的杜姓人群。
杜姓的字輩排行(以下為部分地區的字輩排行)
浙江寧波杜氏字輩:「聖功端蒙養,萬世佐朝廷」。
浙江衢州杜氏字輩:「太時宏一世尚本道...」
山東菏澤杜氏字輩:「啟玉承守親......」
山東泰安杜氏字輩:「潤培煥敏慶……」
山東莘縣杜氏字輩:「英茂潤達……」
山東萊州杜氏字輩:「炳寶宏健……」
山東淄博杜氏字輩:「榮業所基曰嚴與敬」。
山東濟寧杜氏字輩:「尚培市西紹明現寶傳如甲運文官富禮昌」。
山東臨沂沂南蒲旺杜氏字輩:「振玉詳修永(一)中正..」。
山東臨沂莒南大店杜氏字輩:「懷振玉建立新中國」。
山東鄒城杜氏字輩:「經思守王承(士生)金宗國文培錫長春(子樹廷)榮顯(恩en)忠寶善家聲振修德世業昌」。
山東德州、江蘇徐州、新疆烏魯木齊、伊犁: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孝友承先訓,文章奕代顯。
山東棲霞杜氏字輩:「永寶廣……」
江西上高杜氏字輩:「傳家唯禮樂華國在文章書香詩克肇百世定流芳」。
江西宜春杜氏字輩:「維本芝隆世美克少經文緯武輝光遠照」。
江西杜氏一支字輩:「家學淵源照祖德世傳忠孝印文章」。
遼寧朝陽杜氏字輩:「天永向世耀,英澤照萬方」
遼寧丹東杜氏字輩:「萬世永國……」
遼寧蓋縣杜氏字輩:「元首永方成,維文啟吉生,佳興允克許,庭國慶洪明。」
遼南杜氏字輩:「文永奈國景成全萬世英日新傳道德」。
四川巴中、湖北孝感杜氏字輩:「文金國正天星元明崇賢登良」。
四川西充杜氏字輩:「三生仁澤仕永照國家祥」。
重慶開州杜氏字輩:華先長做發,朝廷正毓芳,之子蓮花美,時延定啟良
重慶雲陽杜氏字輩:「亭治征折春方國穆文印忠懷福祿壽山海萬聯新」。
重慶雲陽杜氏一支輩:許文志柳左思美伯輝廷元學世永芳來將聖道行功名皆可就忠孝自能成親顯楊馨名前光裕後生。
重慶銅梁雙山、沙田壩、聖燈鋪杜氏字輩:「天朝登仁延世澤流芳久忠孝培德深傅家有禮義萬代賜昌寧永遠榮華盛乾元亨利貞」。
重慶涪陵杜氏字輩:萬應乾坤立,德澤永世傳,正大光明先,今朝在國新。
陝西榆林杜氏字輩:「儒浩元良益修成芳善樹培禮(應)慶玉功昌」。
陝西打鍋杜杜氏字輩:「耽思乎經籍圖像於凌煙」。
安徽貴池杜氏字輩:「元七世重魁已辰寅祖彥克必邦文應宗尚善芳以遠伯仲惟和德可榮守正謙恭誠有志安朝康國曰良臣思昌一本傳貽永懋繼純禧景萬齡」。
貴州赫章杜氏字輩:「子元開進興文發照禮廷祖宗恩德厚」。
浙江玉環杜氏字輩:
行派:「崇宗世永文昌華國俊敏盈廷書香馥郁」;
字派:「聖廣兆明英宜恆獻道學儒生蘭桂榮顯」
河南鄧州杜氏字輩:「志林永廣建國德廷人澤走傳申成心」。
河南社旗杜氏字輩:「堂、先、學、華...」。
內蒙古喀喇沁旗杜氏字輩:「廣傳偉(萬)業在崇輝錫成基治世長發桂泰燦生榮培」。
杜氏一支字輩:「正應用光文才得世志春方國勝顯名直至上朝廷」。
杜氏一支字輩:「敬孝戶吉祥萬年廣傳茂」
杜氏一支字輩:「忠厚肇基啟佑榮昌敦崇禮義扶正綱常遵守祖訓世繼賢良求錫爾福長發其祥」。
杜氏一支字輩:「春芳升映秀朝廷友大光」。
杜氏一支字輩:「遠世如正大光宗德安全少祖仁孝忠維保善幸字作田耕霧雲天開啟興傳自逢遵承家能有道富貴此長」。
河南新鄉杜氏字輩:「繼來世常發興學習好可傳宗善勇慶孝國忠克明德振家聲」。
貴州銅仁松桃杜氏字輩:才德世志春仁義忠正亨天地永開國光明大道心。
安徽宿州杜氏字輩:振兆元學林春重暖耕讀百占先。
河南周口一支字輩:「心仁明付廣,有葉趙春更」。
徐淮地區一支字輩:「大廷公士履培基毓慶長文明尚隆運權承永世昌」。
河北邯鄲胡賈溝杜氏字輩:「成、克、萬、鴻、禧、景、良、照、太、新「
河南信陽平橋一支字輩:「曹天秀明安,正春道祖成」。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history/l8rog8g.html
-----------------------------
杜姓的來源_姓杜的名人有哪些_起名叫什麼好
2014/08/25 來源:我愛檯球網
杜甫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吧,但是你知道百家姓中杜姓的來源,姓杜的名人還有哪些嗎?這些對寶寶起名都有很大的幫助哦,下面請爸爸媽媽一起來看下這個姓的百家姓起源吧。
杜姓來源
一、姓氏源流
杜姓的得姓歷史,從史籍文獻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
據傳,黃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個叫祁的,堯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堯的後代。遠古的時候,人們以封地之名稱堯為陶唐氏。陶唐氏的後裔曾建國於劉。當時夏後氏的六世孫孔甲為夏王,他好方鬼神。傳說天降雌、雄二龍,孔甲不會養,陶唐氏的裔孫劉累就向豢龍氏學擾龍。
豢龍氏畜龍以事帝舜,因而被賜姓。而劉累因為學擾龍而事孔甲,也被賜姓為御龍氏。到西周時,劉累的後代建唐國,人稱唐杜氏。後周成王把唐國滅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國國君遷到杜,稱為杜伯。周宣王時,杜國又被滅,作為周大夫的杜伯也無罪而被殺害。杜伯的子孫大多投奔其他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為姓氏了。
還有學者認為,杜氏子孫是上古杜康之後。相傳杜康是上古黃帝時期的人,善於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麼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歷史了。
另外,後魏時代北人獨孤渾氏有的也改為杜氏。
二、遷徙分布
先秦時期,杜氏播遷繁衍於今山西、山東、湖北、句容,江蘇淮安,河北臨漳、正定,山東濰坊、章丘等地,也都有杜氏的聚居點。
杜氏在宋元期間有族人徙居福建、廣東,清代有遷至台灣的,有的又進而遠徙海外。而堯祖居江蘇金湖。
三、郡望堂號
【堂號】杜氏的堂號主要有「詩聖堂」或「少陵堂」。由來是唐代大詩人杜甫自號「少陵野老」,而歷史上稱他為「詩中之聖」。另外還有「京兆堂」、「寶田堂」,「寶蓮堂」等。
【郡望】杜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襄陽郡、濮陽郡等。其中,京兆郡最為著名。
京兆郡是漢太初元年改右內史設置的,執掌相當於郡太守,是三輔之一。相當於今天的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的地方。三國魏時改稱京兆郡。
襄陽郡分南郡、南陽兩郡,相當於今天的湖北襄陽、南漳、宜城、遠安、當陽等地。濮陽郡相當於今天的河南渭縣、濮陽、范縣,山東郭城等地。西晉末年改為郡。
杜姓歷史名人
杜姓出自帝王,輝煌千古,一直是受人矚目的大家族。杜氏在歷史上的表現,歷來十分出色,出將入侯,不僅出了很多以功武略揚名青史的傑出人物,在學術和文學方面也是人才濟濟,為中國的傳統文化立下功勞。
東漢有兩位著名的杜氏大臣,杜林和杜密。杜林在光武帝時曾官至大司空。他更大的成就是在學術方面。他博學多聞,被譽為通儒,後世推崇他為「小學之宗」。杜密,先後事恆帝和靈帝,都是位及人臣。「噤若寒蟬」這個成語就是他創造的。
到了唐朝,杜氏的表現尤為出色。大詩人杜甫,人稱詩聖,可謂家喻戶曉。為了和杜牧相區別,人稱「老杜」。杜牧,唐代又一個著名文學家。由於他為時稍稍晚於杜甫,所以被稱之「小杜」。但他在文學上的造詣比起老杜並不遜色。他的文字優美,寓意警拔。被譽為中國文壇的不朽之作的《阿房宮賦》正是出自杜牧之手。杜牧的兒子杜苟鶴,在唐代末葉也是詩名滿天下。他的「風暖鳥聲碎,日高光鼎重」的佳句,多少年來,傳誦不絕。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DnxzEa.html
-------------------------------------
歷史來源
1.出自祁姓,以邑為氏。周成王將唐杜氏移於杜城(在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南),居者以地名「杜」為氏,據《通志.氏族略》雲:杜氏亦日唐杜氏,祁姓。帝堯之後。建國於劉,為陶唐氏,裔孫劉累能擾龍,事孔甲。故在夏為御龍氏。在周為唐杜氏,成王滅唐。而封虞,乃遷唐氏於杜,是為杜伯。居杜城者為杜氏。
2.為南北朝時鮮卑族姓氏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有代北三字姓獨孤渾氏,隨孝文帝遷都洛陽,改為漢字單姓杜氏。
    據考證,杜姓的起源主要有三大支。第一支出自祁姓。商朝後期,丹朱後裔劉累的後裔封為豕韋國君。西周初期改為唐公。周成王時,唐公遷於杜,降公爵為伯爵,遂稱唐杜氏。後來,周宣王殺死無辜的杜伯,杜伯的子孫出逃。杜國滅,杜姓自此問世。
  第二支出自外姓和外族的改姓。由於民族之間的不斷交流,互有基因流動。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獨孤渾氏族改為杜氏;北宋金國女真族徒單氏族改為杜氏;清朝滿洲八旗都善氏、圖克坦氏等氏族均集體改為杜氏。
  還有學者認為,杜氏子孫是上古時善釀酒的杜康之後。
  杜氏經數千年的生息繁衍,遍布大江南北,但尤以京兆(今陝西西安東北)、漢陽(今湖北長江以北地區)、南陽(今河南南陽)之地的杜姓家族最為繁盛。
  一、杜姓多詩人
  歷史上的杜姓名人層出不窮。秦朝有大將軍杜赫。東漢有南陽太守杜詩、北海相杜密、經學家杜子春、經學家兼文字學家杜林、書法家杜操。西晉有名將杜預。隋朝有農民軍首領杜伏威。說到杜甫,大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杜牧是唐代的又一著名文學家。其他的唐朝杜姓名人還有宰相杜如晦、史學家杜佑、詩人杜審言、杜荀鶴。杜荀鶴是杜牧的兒子,在唐代末葉亦是詩名滿天下,他吟詠的“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的絕句,一直傳誦不絕。明朝畫家杜瓊擅山水,多用平筆皴擦,淡墨烘染,設色清淡,風格雋秀。清朝有詩人杜、雲南迴民起義首領杜文秀。近現代有上海青幫頭子之一的杜月笙,曾任全國政協常委的杜聿明,哲學家、歷史學家杜國庠,圖書館學家杜定友等。
  二、杜姓名人
  1.“詩聖”杜甫
  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陽。自幼好學,知識淵博,頗有政治抱負。開元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第一次是南游吳越,江浙的山水人物,引發他無限想像。第二次到燕趙平原,過了四五年“裘馬輕狂”的“快意”生活,這個時期他留下的《望岳》,結尾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流傳千古的名句,流露了詩人少年時代不平凡的抱負。天寶三載(公元744年),杜甫同李白同遊梁、宋,會見了詩人高適。杜甫一生引為“快意”的讀書遊歷時期,到34歲時就結束了。後寓居長安將近10年,未能有所施展,反而飽嚐飢寒疾病之折磨,這使他認清了以皇帝為首的封建統治集團貴族的腐化面目,對廣大勞動人民的苦難,對國運的危機,也有了越來越深刻的感受和認識。至德二載(公元757年)四月,杜甫靠獻賦得官,任左拾遺,後貶為華州司功參軍。由於看出肅宗小朝廷已經無法容納正言德論,綱紀已亂,杜甫不久即棄官往秦州、同谷。
  後杜甫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薦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他攜帶家小出蜀,在湘江舟中病死。
  杜甫善於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反映出當時政治的腐敗,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願望。著有《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三吏》、《三別》等,被稱為“詩史”。
  2.賢相杜如晦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市東南)人。他年輕時才能出眾,性格豪爽,好讀書,以風流儒雅自詡。有臨難不苟的氣節,能當機立斷。高祖李淵平定京城後,杜如晦被李世民引為秦王府屬官。
  杜常隨秦王李世民征伐,參與機要、軍國之事,剖斷如流。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世民建天策府,以如晦為從事郎中。秦王立為皇太子後,他被授職左庶子。太宗即位,如晦遷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李世民對杜如晦十分器重。杜如晦因病辭職,太宗詔令給他原俸祿在家養病;他病危時,太宗詔令皇太子前去問候,並親自到他家去。逝世時,太宗極其悲痛,追贈他開府儀同三司銜;安葬時,又加司空銜,諡號“成”,並親手詔令虞世南撰文刻於石碑,以便記載君主痛悼臣子之意。有一件小事即可看出如晦在太宗心中的分量:某日,太宗吃瓜,瓜味甜美,便留下一半祭奠杜如晦。
  杜如晦為相時,和房玄齡共掌朝政。典章制度皆兩人所定。每次在太宗的處所商議政事,房玄齡必定說:“非如晦來不能籌劃。”等如晦來到,又盡都採用房玄齡的計謀,時稱如晦長於斷,玄齡善於謀,兩人配合默契,同心輔佐太宗。當時人們談到良相,必定房、杜並稱。
  3.杜康 相傳是周代善於釀酒的人。《漢.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4.杜牧(803~852)
  字牧之,號樊川,唐代詩人,京兆萬年人。為人剛直有奇節,曾指時弊,深憂藩鎮、吐番的驕縱,後果言中。其詩風骨遒上,豪邁不羈,文尤縱橫奧衍,多切經世之務,在晚唐成就頗高,時人稱其為小杜,以別於杜甫。著有樊川集,代表作品有《阿房宮賦》、《泊秦淮》等。
  5.杜秋娘
唐代金陵人。原為鎮海節度使李錡之妾。錡謀叛被殺後入宮,善詩詞及唱金縷衣曲,受唐憲宗寵愛,後賜歸鄉,窮老無依。因此古代以杜秋娘泛指年老色衰的婦女。
地望分佈陜西省西安,湖北省漢陽,河南省洛陽
------------------------------------
姓氏起源-杜姓
     姓氏起源          
     杜姓的得姓歷史,從史籍文獻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據傳,皇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個叫祁的,堯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堯的後代。遠古的時候,人們以封地之名稱堯為陶唐氏。陶唐氏的後裔曾建國於劉。當時夏后氏的六世孫孔甲為夏王,他好方鬼神。傳說天降雌、雄二龍,孔甲不會養,陶唐氏的裔孫劉累就向豢龍氏學擾龍。豢龍氏畜龍以事帝舜,因而被賜姓。而劉累因為學擾龍而事孔甲,也被賜姓為御龍氏。到西周時,劉累的後代建唐國,人稱唐杜氏。後周成王把唐國滅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國國君遷到杜,稱為杜伯。周宣王時,杜國又被滅,作為周大夫的杜伯也無罪而被殺害。杜伯的子孫大多投奔其他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為姓氏了。還有學者認為,杜氏子孫是上古杜康之後。相傳杜康是上古黃帝時期的人,善於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麼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歷史了。另外,後魏時代北人獨孤渾氏有的也改為杜氏。     
     聚集地(遷徙分佈)          
     先秦時期,杜氏播遷繁衍於今山西、山東、湖北、四川等省。漢代到南北朝時期,杜氏在今河南境內分佈較為普遍,如南陽、內黃、衛輝、登封、偃師、許昌、林縣、鄧州、林寶、洛陽、新野等地均有其族人;陝西西安的杜氏比較興旺。此外,今四川、德陽、彭山、綿陽、成都,山西、永濟、太原,安徽廬江霍山,浙江杭州,湖北襄陽,江蘇高郵,河北臨漳、正定,山東濰坊、章丘等地,也都有杜氏的聚居點。杜姓是台灣的第五十三個大姓,主要分佈在台北一帶,其次是苗栗、新竹、台南、彰化、台中等地。大致明末永曆年間(公元1647年)開始。在雲林鬥六一帶有姓杜的鄭工屯升,到達該地開墾。清康熙末年(公元1722年),還有杜姓的到現在的苗栗縣後龍鎮開基;進乾隆末年福建的杜瑞茂和杜鑾成,入墾現在的台北淡水鎮深奧里等等。有的又進而遠徙海外。有的又進而遠徙海外。


杜心五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tinyurl.com/y4ud2lvw
杜心五(清末民初武術家)_百度百科 http://tinyurl.com/y5l67t4t
古暗器行刺慈禧 因這動作驚險閃過 - Yahoo奇摩新聞 http://tinyurl.com/y6b5sou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