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綠營軍旗
北台灣姜姓宗族居於新屋與新豐一帶,其唐山祖為明代軍戶姜世良,來自福建省彰州府龍溪縣使用閩語,後來移居軍事重地碣石衛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6ZE452
郭光天+郭振掬-郭振岳+姜勝本/尹士俍-台灣府知府升台灣道在台任職十年纂《臺灣志略》/ 1720 年代初期,有兩大房支分別從臺南和福建原鄉來到桃園近海的臺地地區,占據北自八里坌,南至鳳山崎等大片草埔地權。其中一支由郭振掬(1687~1763)領頭,於雍正元年(1722)自臺南府城搬遷到桃園芝芭里庄近鄰,創立「郭振岳」墾號,並以大溪墘地區(位於今桃園縣新屋鄉崁頭厝)為中心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mghR71
台灣歷史文化地圖 - https://goo.gl/oHTB9e
台灣歷史文化地圖 - https://goo.gl/6sNVXN
清代臺灣綠營陸路汛塘分佈變遷
清代臺灣綠營陸路汛塘分佈變遷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web3) - https://goo.gl/iuKkN6
北台灣姜姓宗族居於新屋與新豐一帶,其唐山祖為明代軍戶姜世良,來自福建省彰州府龍溪縣使用閩語,後來移居軍事重地碣石衛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6ZE452
乾隆54年(1789)大清一統輿圖總圖--顯示當時桃園新屋大溪墘庄為小單位軍事地設兵為汛--大溪墘汛
清代汛塘分布 - https://goo.gl/w3unGq
------------------------------------
清代汛塘分布 - https://goo.gl/w3unGq
清代汛塘分布 清領時期
康熙年間臺灣汛塘分佈圖
乾隆年間臺灣汛塘分佈圖
汛塘是清代臺灣地方統治最末稍的機構,在數量上也最多。如何有效地部署營兵,以達平時防治盜匪、亂時又能靈活調度的功用,是統治者的重要課題。清朝平定臺灣之初,議定駐臺軍隊的規模與部署。臺灣府城以南,主要由南路營駐守。南路營本部與鳳山縣署同駐興隆里,縣治以外地區,分別由康蓬林汛、觀音山汛、鳳彈汛、下淡水汛等四汛駐守,各汛於自己的管區中又布置若干個塘。至於府城以南屬臺灣縣的地區,則由鎮標營的中港崗汛、舊社汛、桶盤棧汛等三汛駐防。總計臺灣府南路,共有陸路一營、七汛駐防。北路方面,雖然全島名義上屬於清廷版圖,但初期北路官方統治所及之處,最北只到半線、大甲溪一帶。半線以北,官方只能藉由通事管理番社。
康熙以後的歷次部署變動,大抵都盡量將官兵配置在重要道路的交通要衝上。即使是幾次為了防番或防匪,在比較偏遠的山區設置重兵,最後也都會被遷移到南北道路的要衝上。此外,真正報請中央兵部核准的營制改革並不多見,而且大多在大亂之後,藉著善後的名義更動,但地方往往自行重新分配兵力,以符合最實際的防務需求。
-----------------------------
汛為中國明清時期的基層軍事單位或駐地。例如香港的九龍汛、大埔頭汛、麻雀嶺汛,台灣的笨港汛。與行政單位設置相同,汛的設置常是漢人開墾鄉鎮或城市主要因素。
汛編制於明朝時設立,清朝時歸漢人所屬的綠營,其上還有鎮、協、營,其下有塘及堆[1],而所屬士兵為世兵制,父死則子繼,負責統領的將領稱為千總或把總,統帥士兵由十數名到數百名。例如斗六門汛設有千總一員,兵士一百名。
《臺灣文獻叢刊》. 第一八種《臺灣志略》. 李元春:設弁帶兵曰汛,(如汛千總署或汛把總署),僅安兵者曰塘,城內置兵宿守者曰堆
汛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EZ6qjj
--------------------------------------------
塘汛
明清時駐軍警備的兩種大小不同的關卡。亦泛指關卡。《清史稿 ·食貨志一》:“各省民人無故擅入苗地,及苗人無故擅入民地,均照例治罪。若往來貿易,必取具行戶鄰右保結,報官給照,令塘汛驗放始往。”《天雨花》第十四回:“原來是塘汛上兵丁,因官船上亂烘烘哭聲震地,特來訪問船家,得知此事,故此走來查問。”參閱《六部成語·兵部·塘兵》。
------------------------------------
弁
古代的一種帽子。例:弁髦。
古代貴族子弟行加冠禮時用弁束住頭髮,禮成後把弁去掉不用,喻無用之物。
猶輕視。
〔弁言〕書籍或長篇文章的序文、引言。
舊時稱低級武官。例:馬弁、武弁。
-------------------------
弁ㄅㄧㄢˋbiàn
名
古代男子所戴的帽子。
《文選·曹植·七啟》:「冠皮弁,被文裘。」
《文選·顏延年·皇太子釋奠會作詩》:「肴乾酒澄,端服整弁。」
古時候的一種低級軍官,或軍官的侍從。
如:「武弁」、「馬弁」。
《儒林外史·第 三九回》:「傳下將令,叫各弁在轅門聽候。」
姓。如春秋時魯國有弁嚴子,明代有弁志中。
古時候的一種低級軍官,或軍官的侍從。
【例】武弁、馬弁
----------------------
明清軍隊駐防地,設驛站關卡。汛地:清代兵制,凡塘汛鎮千總把總、外委所統率的綠營兵都稱訊,其駐防巡邏的地區稱汛地;而“塘”據《六部成語兵部·塘兵》: “比汛狹小曰塘,比塘狹小曰鋪。”塘汛因此得命,又據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坤部》稱:“汛,假借為訊。”因此,稱“塘汛”或“塘訊”都可以。由於鎮上有“肖楊氏節孝坊”,故老百姓都習慣稱“塘坊”
------------------------------
明 清 時駐軍警備的兩種大小不同的關卡。亦泛指關卡。
《清史稿·食貨志一》:“各省民人無故擅入苗地,及苗人無故擅入民地,均照例治罪。若往來貿易,必取具行戶鄰右保結,報官給照,令塘汛驗放始往。”《天雨花》第十四回:“原來是塘汛上兵丁,因官船上亂烘烘哭聲震地,特來訪問船家,得知此事,故此走來查問。”參閱《六部成語·兵部·塘兵》。
塘汛,táng xùn,泛指關卡,出自《清史稿·食貨志一》
-------------------------------------
明 清 時駐軍警備的兩種大小不同的關卡。 亦泛指關卡。
▶ 《清史稿‧食貨志一》: “各省民人無故擅入苗地, 及苗人無故擅入民地, 均照例治罪。 若往來貿易, 必取具行戶鄰右保結, 報官給照, 令塘汛驗放始往。”
▶ 《天雨花》第十四回: “原來是塘汛上兵丁, 因官船上亂烘烘哭聲震地, 特來訪問船家, 得知此事, 故此走來查問。”參閱《六部成語‧兵部‧塘兵》。
塘: táng ㄊㄤ�@1)堤岸,堤防:~壩。~堰。河~。海~。2)水池:池...
汛: xùn ㄒㄩㄣ�A1)江河定期的漲水:~期。~情。防~。桃花~(桃花盛...
-------------------------
《大清一統輿圖》(Atlas of Qing Dynasty),據《皇輿全覽圖》和《乾隆內府輿圖》改編而成的中國地圖冊
初為胡林翼在湖北巡署任內請鄒世詒、晏啟鎮繪製。圖成胡林翼死,嚴樹森繼任,遂請李廷簫、汪士鐸校訂,於同治二年(1863)刊行。
它除吸收《皇輿全覽圖》、《乾隆內府輿圖》的長處外,還參照了李兆洛的《皇朝一統輿地全圖》的畫法,將經緯網與畫方融於一圖之中。內容比李兆洛圖詳細,增加了一些山川城邑及重要鎮堡地名;區域範圍也比李兆洛圖大,北抵北冰洋,西及里海,東達日本,南至越南,遠超出中國范圍,故又名《皇朝中外一統輿圖》。此圖採用書本形式,冠以總圖,下分31卷,以南北400里為l卷,每卷包括緯差2°。該圖流傳較廣,影響較大。 [1]
鐵證
《大清一統輿圖》南七卷東二/三圖,圖上只有釣魚島和黃尾嶼。作為中國領土地圖的《大清一統輿圖》,每一張圖必然全部或部分為中國領土,既然此圖中只有釣魚島和黃尾嶼,它們必然全部或部分為中國領土。這對於
標的“釣魚嶼(島)”和“黃尾嶼”。
標的“釣魚嶼(島)”和“黃尾嶼”。
確定釣魚島的歸屬有著決定性的意義。作者在跋文中還特意註明,“名從主人,如屬於四裔,要雜用其國家語”。這是我國對釣魚島擁有主權的重要依據之一。日本外務省也只能認定釣魚島劃入其版圖是1895年。這便是中國政府最早將釣魚島劃入我國版圖的鐵證。
大清一統志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p9D3o1
---------------------------
「台灣」一詞首次出現於中國的文獻中,是在明朝泰昌元年(1620);在此之前,台灣有許多古名,從周代的「彫題國」、秦代的「瀛洲」、漢代的「東鯷」、三國的「夷州」、隋唐的「流求」、宋代的「毗舍耶國」、元代的「琉求」,一直到明代的「小琉球、雞籠山」。可以看出中原人士對於台灣這個孤懸海外的蕞爾小島要如何稱呼,一直拿不定主意。
除了名稱之外,台灣在中國古地圖中的形狀也是一變再變。從最早以一個小黑點的形式出現在「唐十道圖」上開始,到清朝的最後一幅台灣地圖為止,台灣島的外貌造型不下十幾種。同樣也可看出中國古人對於台灣這個地處偏遠的蠻荒之島長什麼模樣,始終搞不太清楚。
《你不知道的台灣古地圖-從古地圖探索早期台灣發展與多變面貌》由夏黎明教授撰寫之「清代台灣地圖的演變」做為總論,主文則分「古代天下輿圖中的台灣」、「古代中國地圖中的台灣」、「清代的台灣全島地圖」三部分,以年代排序,從元朝與明朝少數的古地圖談起,一直談到眾多清代地圖。
《你不知道的台灣古地圖》本書蒐錄數十幅重要、精采的台灣古地圖,每張地圖皆用簡明生動文字說明該圖的來龍去脈,提供研究台灣歷史的線索,也呈現出古代人們對台灣地理的理解;書中詳細說明古時測繪地圖的各種方式,以及不同年代的地圖內容特色。欣賞這些精緻呈現、超乎想像的各式各樣台灣古地圖,讓讀者從中體驗時空交錯的無比趣味。
《你不知道的台灣古地圖-從古地圖探索早期台灣發展與多變面貌》目錄
總論-清代台灣地圖的演變╱夏黎明
地圖的繪製方式
繪製的方式演變
地圖內容的演變
古代天下輿圖中的台灣
嘉靖36年(1557)東南海夷圖
萬曆21年(1593)乾坤萬國全圖
乾隆8年(1743)乾坤萬國全圖
萬曆29年(1601)西半球圖
萬曆37年(1609)山海輿地全圖
萬曆41年(1613)周天各國圖四分之一
萬曆30年(1602)坤輿萬國全圖
萬曆31年(1603)兩儀玄覽圖
康熙13年(1674)坤輿全圖
乾隆25年(1760)坤輿全圖
雍正8年(1730)四海總圖
乾隆54年(1789)大清一統輿圖總圖
道光22年(1842)東南洋各國沿革圖
咸豐2年(1852)澳大利亞及各島圖
咸豐2年(1852)東西兩半球圖
古代中國地圖中的台灣
元符3年(1100)古今華夷區域總要圖
元符 3 年(1100)唐十道圖
咸淳10年(1274)輿地圖墨線圖
天順 5 年(1461)大明一統之圖
嘉靖8年(1529)大明一統輿圖
雍正元年(1723)天下地輿圖
正德 8 年(1513)輿地圖摹繪本
嘉靖34年(1555)古今形勝之圖
崇禎16年(1643)華夷古今形勝圖
嘉靖40年(1561)輿地全圖
天啟元年(1621)輿地總圖‧日本入犯圖
康熙61年(1722)萬里海防圖
萬曆33年(1605)乾坤一統海防全圖
天啟6年(1626)輿地圖摹繪增補本
雍正8年(1730)沿海全圖
乾隆21年(1756)封舟出洋順風針路圖
雍正 8 年(1730)著色十排圖
乾隆32年(1767)大清萬年一統天下全圖
嘉慶16年(1811)福建全圖
道光17年(1837)明地理志圖
道光24年(1844)皇輿全圖
道光19年(1839)福建全圖
光緒25年(1899)皇輿全圖
清代的台灣全島地圖
康熙20年(1681)台灣略圖
康熙23年(1684)台灣府三縣圖
康熙35年(1696)《台灣府志》總圖
乾隆2年(1737)《福建通志》台灣府圖
康熙43年(1704)台灣輿圖
康熙61年(1722)澎台海圖
雍正元年(1723)台灣府疆域圖
雍正元年(1723)台灣輿圖
雍正8年(1730)《海國聞見錄》台灣圖‧台灣後山圖
乾隆7年(1742)《重修福建台灣府志》台灣府總圖
乾隆24年(1759)台灣輿圖
乾隆25年(1760)台灣番界圖
乾隆54年(1789)《大清一統輿圖》台灣圖附
同治2年(1863)《皇朝中外一統輿圖》台灣圖
光緒25年(1899)《欽定大清會典圖》台灣全圖
乾隆60年(1795)《七省沿海圖》台灣圖
道光15年(1835)台灣前山圖‧後山圖
道光19年(1839)台灣府山險水道關隘古寨疆域圖
道光19年(1839)台灣海口大小港道總圖
道光29年(1849)台灣輿圖
同治12年(1873)台澎山海輿圖
光緒6年(1880)全台前後山小總圖
光緒4年(1878)全台前後山輿圖
光緒17年(1891)全台前後山總圖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書藉 - https://goo.gl/Lokuqf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