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敕語/奉安殿/奉安庫/御真影/1890年為日本明治天皇頒布的教育文件/伊澤並不把台灣當成和日本本國不同的殖民地,而是希望把台灣統合成本國的一部分「我們不要把台灣當成像歐美說的殖民地那樣,應該把台灣當成日本國的身體,也就是把台灣當成日本國的一部分,我們可以透過教育從人心最深處把台灣『日本化』/學校也必須興建特別的奉安殿安置教育敕語/隈本繁吉認為透過國語教育同化殖民地人民,是不可能也不必要;而伊澤修二則認為,將台灣人「日本化」是可能、而且必要的,而其方法就是教授國語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wIfPkw

-------------------------------------------

教育敕語是天皇扮佈學校校長恭恭敬敬舉得比頭高,仰望高宣,學生低頭聽宣,必恭必敬戴白手套,像宣讀聖旨,十分莊重!

《教育敕語》/軍人敕諭/1882年由明治天皇頒布的對軍人的訓


《軍人敕諭》是1882年(明治15年)1月4日明治天皇親自向日軍頒授的軍人訓誡,正式名稱為《賜給陸海軍軍人的敕諭》(陸海軍軍人に賜はりたる敕諭 ),要求軍人誓死效忠天皇,由此把武士道中效忠對象由大名與幕府將軍置換為天皇。[1]
沿革
《軍人敕諭》由西周起草,山縣有朋、井上毅、福地源一郎執筆修正。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是為了建立一個精神支柱並壓制西南戰爭、竹橋事件、自由民權運動這些日軍內部的反政府運動。
內容
“    我國軍隊世為天皇所親御。自昔神武天皇親率大伴物部之兵,以平中國,而即帝位。統治天下以來,凡二千五百有餘年矣。其間因時代之變遷,而兵制亦屢有改革。古制軍隊為天皇之所親御。有時雖以皇后或太子代之,然未有以兵權委諸臣下之例。至於中世,文武制度皆仿諸中土,而有六衛府左右馬寮防人等之設。兵制漸臻完備,惟以國內習於昇平,政務流於文弱,兵農乃分而為二。古之徵兵者消滅於無形,轉而為壯兵,以至於武士興焉。其後兵馬之權,遂歸於武士首領之手。迨及世亂之時,政權亦復歸其掌中。前後七百年間,遂成為武家之政治矣。時之所趨夫既如斯,固非人力所可挽回。惟以有違我國之國體,有背祖先之制度,殊堪浩嘆。降至弘化嘉永之頃,德川幕府政治日衰,同時又值外邦多事之秋。外侮之來殆有迫於眉睫之勢,是以皇祖仁孝天皇皇考孝明天皇日夜憂慮。不遑甯處。朕沖年踐祚,征夷大將軍歸還其政權,奉上其版籍。不經年而海內一統,恢復古制矣。雖為列祖列宗慜念蒼生之遺澤,然非我文武忠臣輔佐朕躬,全國臣民能辨順逆,曷克臻此。是以際此之時,即思改更兵制,以光我國。遂於十五年之間,規定今日陸海軍之制度、兵馬大權,由朕親統。所司之事委諸臣下。然其大綱仍歸朕總攬,不可委之於臣下。後世子孫須善體斯旨,保存天子掌握文武大權之義。勿復蹈中世以降之覆輒,是則朕所深望者也。朕既為汝輩軍人之大元帥,故即倚汝輩為股肱。汝等亦當仰朕為元首,效其親愛。朕之能否保衛國家。上應天心,以報祖宗之殊恩。全視汝輩軍人之能否克盡其職,我國威之不振。汝輩當與朕共其憂,我武惟揚光耀四海。汝輩亦當與朕共其榮,汝輩各盡其職,與朕一心,竭力衛國,則我國蒼生將享太平之福,吾國之威。亦可光耀於世矣。朕之深望於汝輩軍人也如斯,故猶有訓諭五條述之如左。
一、軍人當以盡忠盡節為本分。夫既享生於我國,其誰復無報國之心。而況於為軍人者,苟此心之不固,則何復能用。軍人報國之心既未能堅固,則雖技藝嫻熟,學術良優,亦猶木偶已耳。軍隊之隊伍雖整,節制雖嚴。然非有忠節之心,則亦等於烏合之眾。夫保護國家,維持國權。既惟兵力是賴。則當明兵力之消長。既為國運盛衰之所系,故當毋為世論所惑,不為政治所拘。惟以守己本分之忠節為主,須知義有重於泰山,死有輕於鴻毛。慎勿喪失節操,而徒受無恥之汚名可也。
一、軍人須以禮儀為重。凡為軍人者,上自元帥,下至兵卒。期間自有官職階級之分,即同列同級之中。停年亦有新舊,其新任者自當服從於舊任者。須知下級者之承上命。實無異承朕命,縱非己所隸屬,亦當視同一律。上級者固不待言,即論停年較己為舊者,亦當盡禮表示敬意。又上級者對於下級者,亦不可有輕侮驕傲之舉,除為公務必當威嚴外,其餘務須懇切慈愛,上下一致,以勤王事。為軍人者苟於禮儀有虧,而失敬上惠下一致之和諧,是不啻為軍隊之蠹毒,亦且為國家之罪人矣。
一、軍人當尚武勇。夫武勇為我國古之所重。凡我臣民自非武勇不可,況軍人以臨戰殺敵為職志,又安可一時忘乎哉。然武勇有大勇小勇之分,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是皆非謂武勇。為軍人者,當善明義理,鍛鍊膽力,曲盡思慮以謀事,小敵不侮,大敵不懼。但求盡己之武職,此則所謂大勇者也。故尚武勇者,待人接物,常能溫和,博得人類之敬愛。好勇無謀,動輒肆威,勢必至招人之忌,而使人畏之如豺狼也。
一、軍人當以信義為重。守信重義本為人類之常道,為軍人者苟無信義,即難置身隊伍之中。信者踐吾言之謂,義者盡己責之意。欲求守信重義,必先審思事之能成與否。苟一旦冒眛輕諾,以致進退維谷,莫知所從,雖悔已無及矣。故於事之始也,當辨明順逆,審思是非,以期其言可以實踐。苟知其義之不可守,則當急流勇退,以免失信義背之譏。古者嘗有守小節之信義,而大綱之順逆,或惑於公道之是非者。此殊不可。英雄豪傑,每因重私情之信義,而遭殺身之禍,以致遺臭萬年者,亦復不少,可不戒哉。
一、軍人應以質素為旨。蓋不尚質素,則必流於文弱與輕薄。徒尚奢侈,則必陷於貪汚與無恥。遂至志氣為之消沉,節操為之喪失。武勇亦為之化為烏有,而為世人所不齒,終其生不得享受人世之幸樂。其愚可謂甚矣,軍人間苟有此風,則必如傳染病之蔓延,士風兵氣即將隨之而衰頹。朕嘗以此為懼,故曾頒布免黜條例。以為此事之誡,然猶慮有此等惡習之復復生。故復為是之訓誡,願汝輩軍人,毋以等閒視之。
以上五條為軍人不可須臾忽者也,必須誠心實行。蓋此五條,即為吾輩軍人之精神,而誠心又為此五條之精神。苟不誠心,雖嘉言善行,亦為欺人之虛偽。心誠乃可成其事耳。況此五條,為天地之公道,人倫之常經,易行而且易守。願汝輩軍人善體朕意,謹守此道,以盡報國之忠。是此豈獨日本全國蒼生歡欣鼓舞,即朕亦為之欣慰焉。
明治十五年一月四日
御名
影響
《軍人敕諭》規定了天皇與士兵及臣民的基本關係
軍人敕諭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sDiX2v


軍人敕諭

《軍人敕諭》是1882年(明治15年)1月4日明治天皇親自向陸軍卿頒授的軍人訓誡,正式名稱為『 陸海軍軍人に賜はりたる敕諭 』,要求軍人誓死效忠天皇,由此把武士道中效忠對象由大名與幕府將軍置換為天皇。[1]
沿革
此敕諭由西周起草,山縣有朋、井上毅、福地源一郎執筆修正。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是為了建立一個精神支柱並壓制西南戰爭、竹橋事件、自由民權運動這些軍隊內部的反政府運動。
《軍人敕諭》規定了日本天皇與士兵及臣民的基本關係。[2]

軍人敕諭是日本在1882年由明治天皇頒布的對軍人的訓令。敕諭的發起人山縣有朋和起草者西周都具有深厚的儒學素養,陸軍的締造者山縣有朋曾就學於松下村塾,深受吉田松陰思想的感染。早在1878年上半年他就在軍中連續發表了著名的《兵家德行》的講演,強調兵家德行除應具備一般的智勇兼備、忠誠仁愛之外,更重視軍秩之製,官階等級之差。"之後對軍人精神提出五條標準,即"忠節"(軍人以盡忠報國為本分,義重於山岳,死輕於鴻毛)、"禮儀"("須知下級奉上級之命,實為直接奉朕命之義。

《軍人敕諭》的頒布標誌著以儒學理念為核心的傳統武士道精神的新發展,為日本軍國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廣泛而堅實的思想基礎。民俗學家柳田國男曾指出:"明治維新以後,過去只佔日本人小數的武士階級的生活方式成了日本全體國民的理想。""日本全體國民的武士化,涵蓋了明治以後所有日本知識分子的生活方式。"《軍人敕諭》的確具有像徵的意義。敕諭的發起人山縣有朋和起草者西周都具有深厚的儒學素養,陸軍的締造者山縣有朋曾就學於松下村塾,深受吉田松陰思想的感染。西周被譽為"日本近代哲學之父",作為啟蒙主義和自由主義思想家活躍一時,但其思想的根基是植於儒學的沃土中。早在1878年上半年他就在軍中連續發表了著名的《兵家德行》的講演,強調兵家德行除應具備一般的智勇兼備、忠誠仁愛之外,更重視軍秩之製,官階等級之差。為確保軍中"忠良易直"之風尚而嚴格將其與當時社會上風行的"民權家風"、"狀師家風"(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的權利的風氣)、"貨殖家風"相峻別。同年10月,山縣有朋發布了《軍人訓誡》,其思想精神都體現在後來的《軍人敕諭》中。
意義/軍人敕諭
《軍人敕諭》開宗明義,"我國軍隊世世代代為天皇所統率",此乃日本的"國體"。在強調天皇對軍隊的絕對統率權,宣布"朕是爾等軍人的大元帥"的同時,也指出天皇與軍人一心相連,榮(譽)辱(憂)與共,朕賴爾等為股肱,爾等仰朕為頭首,其親特深。"之後對軍人精神提出五條標準,即"忠節"(軍人以盡忠報國為本分,義重於山岳,死輕於鴻毛)、"禮儀"("須知下級奉上級之命,實為直接奉朕命之義。"《軍人訓誡》中規定:"為部下者,其長官所命,縱有不合情理之處,亦不可有失恭敬奉戴之節。")、"武勇"、"信義"、 "質樸"。在結尾處將這五條標準歸為一點,即是"誠心","心誠則無不成"。並推而廣之,提而升之,說這五條標準是"天地之公道、人倫之常經",這樣,"軍人精神"便具有了"普遍的"、"永恆的"意義。

軍人敕諭

日本在1882年由明治天皇頒布的對軍人的訓令。

《軍人敕諭》的頒布標誌著以儒學理念為核心的傳統武士道精神的新發展,為日本軍國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廣泛而堅實的思想基礎。民俗學家柳田國男曾指出:"明治維新以後,過去只佔日本人小數的武士階級的生活方式成了日本全體國民的理想。""日本全體國民的武士化,涵蓋了明治以後所有日本知識分子的生活方式。"《軍人敕諭》的確具有像徵的意義。敕諭的發起人山縣有朋和起草者西周都具有深厚的儒學素養,陸軍的締造者山縣有朋曾就學於松下村塾,深受吉田松陰思想的感染。西周被譽為"日本近代哲學之父",作為啟蒙主義和自由主義思想家活躍一時,但其思想的根基是植於儒學的沃土中。早在1878年上半年他就在軍中連續發表了著名的《兵家德行》的講演,強調兵家德行除應具備一般的智勇兼備、忠誠仁愛之外,更重視軍秩之製,官階等級之差。為確保軍中"忠良易直"之風尚而嚴格將其與當時社會上風行的"民權家風"、"狀師家風"(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的權利的風氣)、"貨殖家風"相峻別。同年10月,山縣有朋發布了《軍人訓誡》,其思想精神都體現在後來的《軍人敕諭》中。

《軍人敕諭》開宗明義,"我國軍隊世世代代為天皇所統率",此乃日本的"國體"。在強調天皇對軍隊的絕對統率權,宣布"朕是爾等軍人的大元帥"的同時,也指出天皇與軍人一心相連,榮(譽)辱(憂)與共,朕賴爾等為股肱,爾等仰朕為頭首,其親特深。"之後對軍人精神提出五條標準,即"忠節"(軍人以盡忠報國為本分,義重於山岳,死輕於鴻毛)、" 禮儀 "("須知下級奉上級之命,實為直接奉朕命之義。"《軍人訓誡》中規定:"為部下者,其長官所命,縱有不合情理之處,亦不可有失恭敬奉戴之節。")、"武勇"、"信義"、 "質樸"。在結尾處將這五條標準歸為一點,即是"誠心","心誠則無不成"。並推而廣之,提而升之,說這五條標準是"天地之公道、人倫之常經",這樣,"軍人精神"便具有了"普遍的"、"永恆的"意義。

----------------------------------

File:Imperial Rescript on Education.jpg

《教育敕語》(日語:教育勅語〔敎育勅語〕/きょういくちょくご Kyōiku Chokugo,英語:The Imperial Rescript on Education),是日本明治天皇頒布的教育文件,其宗旨成為戰前日本教育的主軸。《教育敕語》由山縣有朋內閣的內閣法制局長官井上毅等人負責起草,於1890年10月30日頒布。
《教育敕語》當時不只在日本本土,海外殖民地也一體適用,以朝鮮教育令、臺灣教育令等規範之。由於天皇下詔為「敕語」(勅語,如同中國皇帝用「敕諭」)形式,所以日本政府機關稱「敎育勅語」或「敎育ニ關スル勅語」與其它敕語作區別。
《教育敕語》以漢文訓讀體編寫。文部省《漢英法德教育敕語譯纂》(漢英佛獨敎育勅語譯纂)的標準漢譯至1909年才出爐,在此之前臺灣總督府於1897年2月18日以訓令第十五號發布漢譯教育敕語。

《教育敕語》的主要目的,是糾正當時日本教育偏重於歐美器物的介紹,而忽略道德教育的問題。而道德教育為日本所固有,不可輕言廢棄。故《教育敕語》要求學生在學習時也必須培養、鍛鍊自身的道德與修養,成為小學在固定慶典時必須朗讀的文件。
但是從明治時期,西園寺公望等人都批評過,《教育敕語》的內容過度側重於國家主義;也曾經發生過內村鑑三拒絕向《教育敕語》行禮的「不敬事件」。至昭和年間,《教育敕語》變得絕對化與神聖化、並且強制學生背誦,學校必須興建特別的奉安殿安置《教育敕語》。而且在日本於1938年通過《國家總動員法》後,《教育敕語》的內容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的教典。

 

標準漢譯(原文無標點)
“ 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國宏遠、樹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億兆一心、世濟其美。此我國體之精華、而敎育之淵源、亦實存乎此。爾臣民、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夫婦相和、朋友相信、恭儉持己、博愛及衆、修學習業、以啓發智能、成就德器。進廣公益、開世務、常重國憲、遵國法、一旦緩急、則義勇奉公、以扶翼天壤無窮之皇運。如是者、不獨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顯彰爾祖先之遺風矣。
斯道也、實我皇祖皇宗之遺訓、而子孫臣民之所當遵守、通諸古今而不謬、施諸中外而不悖。朕庶幾與爾臣民、俱拳拳服膺、咸一其德。 ”
——文部省,《漢英法德教育敕語譯纂》
漢文翻譯
“ 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國宏遠,樹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億兆一心,世濟厥美。此我國體之精華,而教育之淵源,亦實存乎此。爾臣民,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夫婦相和,朋友相信,恭儉持己,博愛及眾,修學習業,以啟發智能,成就德器。進廣公益,開世務,常重國憲,遵國法,一旦緩急,則義勇奉公,以扶翼天壤無窮之皇運。如是,不獨為朕之忠良臣民,亦足以顯彰爾祖先之遺風矣。
斯道也,實我皇祖皇宗之遺訓,而子孫臣民,所宜俱遵守焉。通之古今不謬,施之中外不悖。朕與爾臣民,拳拳服膺,庶幾咸一其德。 ”
——臺灣總督府官定漢譯教育敕語

------------------------------------------

為什麼全日本人民都深深敬愛著天皇?你不可不知的領導人權力包裝學
Posted on 2016/02/04

「天皇神聖不能侵犯。」一八八九年頒布的《大日本帝國憲法》這樣寫著。

負責撰寫這部憲法的伊藤博文相信,日本要崛起,必須有一位能夠領導國家前進、受到眾人信仰的領袖。至於在日本,能夠扮演這種角色的人,非天皇莫屬。所以,天皇在日本帝國中的地位必須至高無上,不可懷疑,也不可動搖。伊藤博文將這個想法,寫進了憲法之中,讓天皇的地位,與國家最高的法律體系結合在一起了。

可是,日本歷史上,天皇的形象並非一直都是如此。就在不久之前的德川時代,天皇不過是沒有實際權力的虛位元首,實權掌握在江戶的幕府手上。到了明治新政府成立之後,天皇才搖身一變,成為國家真正的統治者。只是,拿回權力的天皇,並不見得就會自動地變得如此神聖,如此不可侵犯。

在那個沒有廣播、沒有電視的年代,一般老百姓如何知道國家的領導已經換人,時代已經不同了?對於明治新政府而言,這成了一個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更重要的是,該怎麼樣讓民眾不但認識天皇,而且能夠尊敬他、服從他,甚至是崇拜他?

為了要讓全民都能信服,一場宣傳戰與包裝術就此展開
權力需要包裝,天皇也是一樣。

為了讓他們所擁護的明治天皇,能夠成為全民信服的政治領袖,新成立的明治政府,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政治宣傳戰。

明治元年,天皇由京都搬遷到東京的過程,就是一個絕佳的宣傳時機,明治政府也把握住了這個時機,開始了宣傳的第一部曲。

廣告

當天皇進入東京時,他一個人坐在轎子當中,前前後後則由許多隨從簇擁著,路旁更是擠滿了想要一睹天皇模樣的百姓,塑造了一種萬人擁戴的形象。

政治宣傳的基本原則,是要塑造好人與壞人的對抗。在這一次的劇本裡,德川幕府必須扮演壞人的角色,他們不會治理國家、不懂民心,造成天下大亂,所以非下臺不可。至於天皇,就是以取代德川幕府、解救萬民於苦難之中的形象現身的。

所以,當天皇抵達東京後,官方更加積極地塑造他推行德政的形象。天皇先是提供福利金給需要的民眾,同時大宴天下,讓東京的市民大吃大喝。因為天皇的到來,整座城市沉浸在歡愉的氣氛中。這樣的領袖,怎能不受人愛戴?

當然,天皇必須得到全民擁戴,宣傳也不能只停留在東京一座城市。因此,從明治五年(一八七二年)開始,天皇便出巡全國各地,在他的子民們面前亮相──名之為「巡幸」。

明治五年的第一次出巡,目標是南方的九州;明治九年的第二次出巡,則是往北走,到了北海道;接下來的出巡,則分別到了北陸、東海道、東山道、山形、秋田、山口、廣島、岡山等地,涵蓋範圍非常之廣。

這和過去天皇的作風很不一樣。德川時代的天皇大多只待在京都一地,不像明治天皇的足跡,遍及各地。

明治天皇每次出巡,時間都長達幾十天,而且和當年進入東京的時候一樣,有大批人馬隨行。天皇所到之處,也往往聚集了許多民眾,爭睹出巡的隊伍。

每到一個地方,天皇不僅會與地方官員與重要人物會面,更會發給年長者撫卹金,同時表彰地方上品德卓越的人。這些都是政府額外的開銷,而且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但是從營造天皇正面形象的角度來看,這算是十分值得的投資。

12-01

除了出巡外,媒體的配合也是相當重要的
天皇出巡也成為新聞報導的焦點,有些報紙會透過連載的方式,記錄天皇的一舉一動。

這樣的媒體報導,放大了天皇出巡的效應;就算沒有親眼見到天皇的人,透過報紙,也能身歷其境,共同感受天皇的偉大。

政治領袖受人愛戴、受人追隨,這都是很常見的現象。可是天皇不是一般的政治領袖,他的地位更加崇高,和日本人的信仰──神道結合在一起。

與宗教信仰結合在一起,天皇的地位更加崇尚
神道是日本的傳統宗教,但跟其他的宗教相比,它沒有嚴格的組織,也沒有像佛經或聖經那樣的經典。在歷史上,它反映著日本人對於自然的崇敬,有時候又跟佛教信仰混雜在一起。

不過,明治政府上臺後,立刻頒布官方命令,要把神道跟佛教清清楚楚地分別開來:神道是國家的信仰,佛教不是。

在國家所支持的神道中,天皇有著最高的地位。根據官方的版本,他是「天照大神」的後代,而天照大神是由開天闢地、創造世界的天神「伊奘諾尊」所生下的。換句話說,天皇跟一般人不一樣,他是帶有神性的。

為了加強神道做為官方信仰的地位,明治政府甚至推行消滅佛教的運動,避免它和神道競爭。在這股風潮中,許多佛寺被燒壞、搗毀,許多僧侶也被迫還俗。至於基督教,同樣因為跟神道信仰有所衝突,遭到官方的取締和管制。

但這樣還不夠,明治政府又強調,神道和其他的宗教不一樣,因為它不是「宗教」,不是個人可以選擇信或不信;它是屬於國家的「信仰」,是全民都需要參與的義務,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

滲入老百姓的第一步——制定一系列的天皇紀念日
信仰不能停留在理論或文字的層面,而是必須深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當中。為了達成這一點,明治政府上臺之後,又訂定了一系列新的紀念日。

其中最重要的日子,莫過於明治天皇的誕辰(十一月三日),這一天被命名為「天長節」,借用「天長地久」的意思。每到這一天,全日本上下必須熱烈慶祝,而全國的日本人也會被提醒一次:這是一個屬於天皇的國家。

一八七四年十一月二日,日本知名的《讀賣新聞》創刊,正好在天長節的前一天。《讀賣新聞》發刊號,因此特別為讀者介紹了天長節的由來。政治領袖打造形象,媒體總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除此之外,明治政府還訂立了另一個名為「紀元節」的節日,選在二月十一日,用來紀念傳說中第一任天皇──神武天皇的即位。根據官方說法,神武天皇也是天照大神的後代,他在西元前六六○年建立了政權,成為日本歷史上的第一位天皇。

每到這一天,日本放假一天,天皇會在宮殿中舉拜盛大儀式,遙拜創造了日本國的神武天皇。民眾當然也不能忘記,必須一同歡慶。後來,官方甚至為紀元節量身訂做了一首歌曲,讓全國的小學生都能以唱歌的方式,一同參與紀念的儀式。從小開始,日本人便深深地沉浸在神道信仰的洗禮中。

神武天皇與天照大神一樣,都是屬於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可是在這個時代,為了創造天皇的神聖性,他們的存在是不可質疑的,任何有意見的人,都可能被指責是對天皇不敬。

當學者考察出神道的真實歷史,想不到遭到群眾的撻伐
有位名叫久米邦武的歷史學者,對神道的由來特別有興趣。他在一八九一年發表了一篇文章,就事論事,考察了神道的歷史。他在文章中主張,神道最早的起源,只是傳統日本人對於自然的崇拜。

沒想到,這番言論卻引起許多愛國人士的批評,認為他貶低神道,對天皇、對整個國家,都是無禮。

在眾人圍勦下,久米邦武甚至不得不辭去他在東京帝國大學的教職。維持天皇崇拜無比重要,因為它在很多地方都能發揮作用,比如軍事訓練。

明治十一年(一八七八年),日本發生一起士兵叛亂事件,為了避免類似的事件再次發生,日本官方便頒布名為「軍人訓誡」的公告,鼓吹軍人應該「忠實、勇敢、服從」,嚴格遵守軍紀。更重要的是,要絕對尊崇天皇。

四年之後,日本政府又頒布另一個「軍人敕神話中從天岩戶現身的天照大神諭」,敕諭就是天皇的命令。這個時機點,正好是自由民權運動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日本官方擔心反政府的思想在軍中蔓延,因而必須做出因應,確認軍隊的穩定。

天皇的命令,在軍中的訓練下更加強化
軍人敕諭內容和軍人訓誡稍有不同,但大致精神是一樣的。這份天皇的命令,要求軍人追求忠誠、禮儀、武勇、信義、簡樸等目標,並且明白表示:天皇擁有軍隊統率權,軍隊直屬於天皇。

透過軍隊中的訓練,這樣的思想日復一日地灌輸在日本軍人腦中,逐漸內化,最終成為了不可動搖的信念。

軍人敕諭公布的同一年,日本政府還向公立學校發放天皇與皇后的照片──名為「御真影」──同時要求學校在國定的節日,率領學生向照片敬禮。

隨著政府的推行,天皇的肖像照慢慢普及在各級的學校中,漸漸地變得好像無所不在,人人都籠罩在天皇的視線之下,無可遁逃。

一八九○年,日本政府更進一步地頒布了所謂的「教育敕語」。教育敕語的功能,與軍人敕諭有些類似,不過這一次是出現在教育體系中。

除了軍事以外,教育才是內化所有百姓的重要起始點
教育敕語用古典的日文寫成,對沒有受過訓練的人而言,並不見得能夠一字一句地理解。但正是因為它的內容艱澀,在日本的學校裡,老師會反覆地向學生解說其中的意義,透過這種方式,將敕語要傳達的訊息,一遍又一遍地告訴學生。

教育敕語說,人們應該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信任朋友等等。表面上看來,是一些很普通的道德教化內容。不過,教育敕語的核心觀念,其實是把日本當成一個大家庭,而天皇就是握有權力的父親,全國人民則是他的兒女;百姓要效忠天皇,就好像兒女要孝順父母,是理所當然的。

透過這種信仰的推行,日本創造了一個以天皇為頂點的家庭,它讓人民在天皇面前變得忠誠,變得順從,也讓人民變得容易團結、容易動員。只要有來自天皇的命令,全國上下就要朝著一個目標前進。

教育敕語的思想,後來推行到了日本帝國的殖民地,包括朝鮮與臺灣。換句話說,殖民地的人民,也被吸收進了天皇制的大家庭中,如果有需要,他們同樣需要為天皇出生入死。

雖然,大多數時候,他們只不過是這個大家庭中次等的成員。

和世界上其他的國家一樣,日本在進入現代世界的過程中,創造出了許多神話。天皇崇拜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是力量最為強大、影響力也最為深遠的一則神話。一直到今天,它依然以不同的面貌,活躍在日本社會的各個角落。

除了天皇崇拜外,還有另外一則神話在日本現代歷史上影響深遠,那就是:日本是個單一民族的國家。不論在日本國內還是國外,都有很多人相信,日本人很特別,和其他人種不同,但他們內部擁有相同的血緣、相同的語言、相同的文化,而所有這塊土地上的居民,都是「大和民族」,都是日本人。

不過,真的是如此嗎?

《教育敕語》/軍人敕諭/1882年由明治天皇頒布的對軍人的訓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File:Houanden in Makabe.jpg

奉安殿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8Xyxhh

《教育敕語》/軍人敕諭/1882年由明治天皇頒布的對軍人的訓

原新化尋常小學校御真影奉安殿
300南瀛訪古
在苗栗建中國小也有這樣一座奉安殿,也被登錄為歷史建築。

原以為尋常小學就是新化國小,後來以為是新化國中,但都不是,這個建築是在民生路和信義路交叉口,有一棟已廢棄的日式校舍前面。

圖片搜尋結果

御真影奉安殿(原新化尋常小學校)

原新化尋常小學校御真影奉安殿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tc92T7

圖片搜尋結果


竹東公學校畢業紀念冊(1936昭和11民國25

(1) 新竹竹東懷舊篇 | Facebook

《教育敕語》/軍人敕諭/1882年由明治天皇頒布的對軍人的訓《教育敕語》/軍人敕諭/1882年由明治天皇頒布的對軍人的訓《教育敕語》/軍人敕諭/1882年由明治天皇頒布的對軍人的訓《教育敕語》/軍人敕諭/1882年由明治天皇頒布的對軍人的訓《教育敕語》/軍人敕諭/1882年由明治天皇頒布的對軍人的訓《教育敕語》/軍人敕諭/1882年由明治天皇頒布的對軍人的訓《教育敕語》/軍人敕諭/1882年由明治天皇頒布的對軍人的訓《教育敕語》/軍人敕諭/1882年由明治天皇頒布的對軍人的訓《教育敕語》/軍人敕諭/1882年由明治天皇頒布的對軍人的訓《教育敕語》/軍人敕諭/1882年由明治天皇頒布的對軍人的訓《教育敕語》/軍人敕諭/1882年由明治天皇頒布的對軍人的訓《教育敕語》/軍人敕諭/1882年由明治天皇頒布的對軍人的訓《教育敕語》/軍人敕諭/1882年由明治天皇頒布的對軍人的訓《教育敕語》/軍人敕諭/1882年由明治天皇頒布的對軍人的訓《教育敕語》/軍人敕諭/1882年由明治天皇頒布的對軍人的訓《教育敕語》/軍人敕諭/1882年由明治天皇頒布的對軍人的訓《教育敕語》/軍人敕諭/1882年由明治天皇頒布的對軍人的訓


軍國主義/國族主義/民族主義/戰爭之框/靖國神社/新歷史教科書編纂會-日本歷史教科書問題/遊就館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