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85343fbf2b2117c6ac51eca8065380cd78e1e  

伊奘冉尊(日語:イザナミ ,又作伊弉冉、伊邪那美、伊耶那美、伊弉彌,《古事記》作伊邪那美命,《日本書紀》作伊弉冉尊)是日本神話中開天闢地的神祇,她與兄長伊奘諾尊(日語:イザナギ)被視為第七代的兄妹神祇。第一個大陸由他們所創造,其後兄妹產生眾島和諸神。

伊邪那岐(日本神話中的神祇)_百度百科 - https://goo.gl/ktsbHf

--------------------------------------------

伊奘諾尊(日本語:イザナギ ;《古事記》作伊邪那岐命,《日本書紀》作伊奘諾尊),是日本神話中開天闢地的神祇,他與妹妹伊奘冉尊(日本語:イザナミ)被視為第七代的兄妹神祇,並且是日本諸島、諸神的創造者。
伊奘諾尊與伊奘冉尊的結合及諸島的形成
自天上降臨
根據日本神話,伊奘諾尊、伊奘冉尊二神受天神的命令,把漂浮於海上的大地固定下來。二神便站在天上稱為「天浮橋」的地方,用「天之瓊矛」伸入海中攪拌,提起時,矛尖滴下的水凝聚成島,稱「磤馭慮嶋」(此據《日本書紀》;《古事記》作淤能碁呂島),兩位神靈因而「降居彼嶋」。[1][2]
結合
二神降臨後,便決定結為夫婦。於是立「國中之柱」,雙方約定,伊奘諾尊從左轉,伊奘冉尊從右轉。約好後,當繞過柱時,伊奘冉尊便唱道:「憙哉,遇可美少男焉。」伊奘諾尊認為自己是男性,應該先唱,否則不祥,便重新繞柱一次,這次由伊奘諾尊先唱道:「憙哉,遇可美少女焉。」然後,伊奘諾尊決定用自己身上的雄元之處,合於伊奘冉尊身上的雌元之處,但「不知其術,時有鶺鴒,飛來搖其首尾。二神見而學之,即得交道」,於是「陰陽始交媾合為夫婦」。[2][3]
生下萬物、諸島及眾神
二神結成夫婦後,便生下「八大洲」及多個海島,接著生下與生活上各種事物的神靈,如石頭、泥土、砂子、河、海、水、山、樹、霧、船、食物,日神、月読則較後生下,最後伊奘冉尊生下火神時卻反被燒死,伊奘諾尊遂憤而斬殺火神。[4][5]
與伊奘冉尊決裂
伊奘諾尊因捨不得妻子伊奘冉尊,追至黃泉,伊奘冉尊便警告他不要看望自己。伊奘諾尊不聽,當看到她時,已經是膿沸蟲流,面貌恐怖,伊奘諾尊大驚而逃。伊奘冉尊感到自己被羞辱,派黃泉醜女追趕,被伊奘諾尊擊退,於是親自去追。伊奘諾尊逃至「黃泉比良坂」時,用巨石堵截對方來路。二神互相對峙,說出「絕妻之誓」。伊奘冉尊便說「愛也吾夫君,言如此者,吾當縊殺汝所治國民日將千頭。」伊奘諾尊不甘示弱,回答說:「愛也吾妹,言如此者,吾則當產日將千五百頭。」又說:「自此莫過」,分隔陰陽兩界,雙方正式訣別。[6][7]
伊奘諾尊的修禊及繼續產生諸神
主條目:天照大神,月夜見尊和素盞嗚尊

伊邪那岐(伊奘諾尊)、伊邪那美(伊奘冉尊)後代圖
伊奘諾尊返回地面後,認為自己「親見泉國,此既不祥」,於是在筑紫日向進行一次「禊祓」(袪除污穢的淨化儀式)。在洗濯過程中,從他拋棄的衣物及身上的穢物,生成三位污穢之神,他們是八十枉津日神、神直毘神、大直毘神,另外又生海神、船神,以及三位「貴子」天照大神、月夜見尊、素盞嗚尊等神靈。之後,伊奘諾尊安排天照大神管治「高天原」、月夜見尊「配日而知天事」,又命素盞嗚尊管治「海原國」,素盞嗚尊不從,遭到放逐。到此伊奘諾尊功德圓滿,《日本書紀》說他最後「神功既筆,靈運當遷。是以,構幽宮於淡路之洲,寂然長隱者矣。亦曰,伊奘諾尊,功既至矣。德亦大矣。於是,登天報命。留宅於日之少宮矣。」[8][9]
關於天照大神、月夜見尊、素盞嗚尊三神的誕生的傳說,在《日本書紀》裡出現兩次,一次是伊奘諾尊與伊奘冉尊所生(《日本書紀》又附有另一說法,是伊奘諾尊「左手持白銅鏡」而化出天照大神、「右手持白銅鏡」而化出月夜見尊、「廻首顧眄之間」而化出素盞嗚尊)。[10],另一則是伊奘諾尊這次修褉的時候所生

File:Emperor family tree0.png

伊奘諾尊與伊奘冉尊
又叫伊邪那美命,伊奘冉尊是日本神話中開天闢地之祖的神只,是天地渾沌初開后出現的第八對兄妹。第一個大陸由他們所創造,其後兄妹產生眾島和諸神。

天神創造了兩個兄妹:哥哥伊奘諾尊和妹妹伊奘冉尊,他們站在原始海洋的一個漂浮橋樑上,使用天神的珠寶長矛在原始海洋中攪拌形成了第一個島Onogoro,在這個島上,他們兄妹結婚生活。天神對此責怪他們違反協議,這兩位夫婦便開始用珠寶長矛在原始海洋中形成了日本島和許多神靈,然而在誕生火神時,伊奘冉尊死亡了,伊奘諾尊十分悲痛跟隨伊奘冉尊的靈魂來到由Yomi掌管的地獄,伊奘冉尊吃下了Yomi的食物不得再次超生。當伊奘諾尊突然看到伊奘冉尊腐爛的屍體時異常驚懼並開始逃離,伊奘冉尊的靈魂非常憤怒便一直追趕伊奘諾尊。最終,伊奘諾尊從地獄洞窟中逃脫出來,他將自己與一塊巨石捆在一起,永久地與死亡進行分離,他不想再去地獄。

2 伊奘冉尊 -與伊奘諾尊決裂

伊奘諾尊因捨不得妻子伊奘冉尊,追至黃泉,伊奘冉尊便警告他不要看望自己。伊奘諾尊不聽,當看到她時,已經是「膿沸蟲流」,面貌恐怖,伊奘諾尊大驚而逃。伊奘冉尊感到自己被羞辱,派「黃泉醜女」追趕,被伊奘諾尊擊退,於是親自去追。伊奘諾尊逃至「黃泉比良坂」時,用巨石堵截對方來路。二神互相對峙,說出「絕妻之誓」。伊奘冉尊便說「愛也吾夫君,言如此者,吾當縊殺汝所治國民日將千頭。」伊奘諾尊不甘示弱,回答說:「愛也吾妹,言如此者,吾則當產日將千五百頭。」又說:「自此莫過」,分隔陰陽兩界,雙方正式訣別。

學者闡釋:日本武光誠認為,伊奘諾尊夫婦的生離死別,反映了古代日本人對死亡的觀念。伊奘諾尊堵塞黃泉比良坂,代表生人世界與黃泉是對立的,不可能任意往來。另外,伊尊冉尊說「吾當縊殺汝所治國民日將千頭」,以及伊奘諾尊說「吾則當產日將千五百頭」,是要說明每天都有超過死者數量的新生命誕生,讓人們明白「因為有死亡才能造就人類繁榮昌盛」的觀念

-------------------------------

圖片搜尋結果

天岩戶在《古事記》裡也被稱為天岩屋戸(あまのいわやと),是《日本書紀》所記載關於日本神話中的一處地方。傳說素盞嗚尊(須佐之男命)前往眾神居住的高天原後,四處惹是生非,令他的姊姊天照大神憤怒之極,決定把自己關進天岩戶裡,於是整個世界日月無光。高天原的眾神為了解決這問題,在天岩戶外載歌載舞,並獻上八咫鏡及八尺瓊勾玉,天鈿女命(天宇受賣命)則露出胸部和陰部跳舞。天照大神對外面發生的喧嘩感到好奇,便悄悄將天岩戶開了一條縫偷看,天手力雄神(天手力男神)便藉機將天照大神從洞裡拖出來,世界遂重新恢復光明。
有人說這故事來自卑彌呼死後的日蝕;為了讓太陽恢復光明,古代日本人會以熱鬧的歌舞儀式,來祈求太陽神天照大神重新露面

圖片搜尋結果

宮崎縣高千穗 日本神話之里 天岩戶神社與天安河原 天照姐姐藏龍去 | 林氏璧和美狐團三狐的小天地 - https://goo.gl/pJxGeF

962bd40735fae6cd1a411e820db30f2443a70f5f  

天岩戶(あまのいわと),在《古事記》裡也被稱為天岩屋戸(あまのいわやと),是岩石形成的洞窟。傳說太陽女神天照大御神躲進天岩戶,世界陷入一片黑暗。
天岩戶是日本神話中的一個地方。傳說素盞嗚尊去到高天原後,四處惹是生非,令他的姊姊天照大神憤怒之極,決定把自己關進天岩戶裡,令整個世界日月無光。高天原的眾神於是在天岩戶外載歌載舞,又獻上八咫鏡及八尺瓊勾玉,天宇受賣命則露出胸部和陰部跳舞。天照大神對外面發生的事感到很好奇,便將天岩戶開了一條縫偷看,天手力男神便藉機將天照大神從洞裡拖出來,世界遂重新恢復光明。
有人說這故事來自卑彌呼死後的日蝕;為了讓太陽恢復光明,古代日本人會以熱鬧的歌舞儀式,來祈求太陽神天照大神重新露面。

-----------------------------------------------------

為什麼全日本人民都深深敬愛著天皇?你不可不知的領導人權力包裝學
Posted on 2016/02/04

「天皇神聖不能侵犯。」一八八九年頒布的《大日本帝國憲法》這樣寫著。

負責撰寫這部憲法的伊藤博文相信,日本要崛起,必須有一位能夠領導國家前進、受到眾人信仰的領袖。至於在日本,能夠扮演這種角色的人,非天皇莫屬。所以,天皇在日本帝國中的地位必須至高無上,不可懷疑,也不可動搖。伊藤博文將這個想法,寫進了憲法之中,讓天皇的地位,與國家最高的法律體系結合在一起了。

可是,日本歷史上,天皇的形象並非一直都是如此。就在不久之前的德川時代,天皇不過是沒有實際權力的虛位元首,實權掌握在江戶的幕府手上。到了明治新政府成立之後,天皇才搖身一變,成為國家真正的統治者。只是,拿回權力的天皇,並不見得就會自動地變得如此神聖,如此不可侵犯。

在那個沒有廣播、沒有電視的年代,一般老百姓如何知道國家的領導已經換人,時代已經不同了?對於明治新政府而言,這成了一個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更重要的是,該怎麼樣讓民眾不但認識天皇,而且能夠尊敬他、服從他,甚至是崇拜他?

為了要讓全民都能信服,一場宣傳戰與包裝術就此展開
權力需要包裝,天皇也是一樣。

為了讓他們所擁護的明治天皇,能夠成為全民信服的政治領袖,新成立的明治政府,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政治宣傳戰。

明治元年,天皇由京都搬遷到東京的過程,就是一個絕佳的宣傳時機,明治政府也把握住了這個時機,開始了宣傳的第一部曲。

廣告

當天皇進入東京時,他一個人坐在轎子當中,前前後後則由許多隨從簇擁著,路旁更是擠滿了想要一睹天皇模樣的百姓,塑造了一種萬人擁戴的形象。

政治宣傳的基本原則,是要塑造好人與壞人的對抗。在這一次的劇本裡,德川幕府必須扮演壞人的角色,他們不會治理國家、不懂民心,造成天下大亂,所以非下臺不可。至於天皇,就是以取代德川幕府、解救萬民於苦難之中的形象現身的。

所以,當天皇抵達東京後,官方更加積極地塑造他推行德政的形象。天皇先是提供福利金給需要的民眾,同時大宴天下,讓東京的市民大吃大喝。因為天皇的到來,整座城市沉浸在歡愉的氣氛中。這樣的領袖,怎能不受人愛戴?

當然,天皇必須得到全民擁戴,宣傳也不能只停留在東京一座城市。因此,從明治五年(一八七二年)開始,天皇便出巡全國各地,在他的子民們面前亮相──名之為「巡幸」。

明治五年的第一次出巡,目標是南方的九州;明治九年的第二次出巡,則是往北走,到了北海道;接下來的出巡,則分別到了北陸、東海道、東山道、山形、秋田、山口、廣島、岡山等地,涵蓋範圍非常之廣。

這和過去天皇的作風很不一樣。德川時代的天皇大多只待在京都一地,不像明治天皇的足跡,遍及各地。

明治天皇每次出巡,時間都長達幾十天,而且和當年進入東京的時候一樣,有大批人馬隨行。天皇所到之處,也往往聚集了許多民眾,爭睹出巡的隊伍。

每到一個地方,天皇不僅會與地方官員與重要人物會面,更會發給年長者撫卹金,同時表彰地方上品德卓越的人。這些都是政府額外的開銷,而且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但是從營造天皇正面形象的角度來看,這算是十分值得的投資。

12-01

除了出巡外,媒體的配合也是相當重要的
天皇出巡也成為新聞報導的焦點,有些報紙會透過連載的方式,記錄天皇的一舉一動。

這樣的媒體報導,放大了天皇出巡的效應;就算沒有親眼見到天皇的人,透過報紙,也能身歷其境,共同感受天皇的偉大。

政治領袖受人愛戴、受人追隨,這都是很常見的現象。可是天皇不是一般的政治領袖,他的地位更加崇高,和日本人的信仰──神道結合在一起。

與宗教信仰結合在一起,天皇的地位更加崇尚
神道是日本的傳統宗教,但跟其他的宗教相比,它沒有嚴格的組織,也沒有像佛經或聖經那樣的經典。在歷史上,它反映著日本人對於自然的崇敬,有時候又跟佛教信仰混雜在一起。

不過,明治政府上臺後,立刻頒布官方命令,要把神道跟佛教清清楚楚地分別開來:神道是國家的信仰,佛教不是。

在國家所支持的神道中,天皇有著最高的地位。根據官方的版本,他是「天照大神」的後代,而天照大神是由開天闢地、創造世界的天神「伊奘諾尊」所生下的。換句話說,天皇跟一般人不一樣,他是帶有神性的。

為了加強神道做為官方信仰的地位,明治政府甚至推行消滅佛教的運動,避免它和神道競爭。在這股風潮中,許多佛寺被燒壞、搗毀,許多僧侶也被迫還俗。至於基督教,同樣因為跟神道信仰有所衝突,遭到官方的取締和管制。

但這樣還不夠,明治政府又強調,神道和其他的宗教不一樣,因為它不是「宗教」,不是個人可以選擇信或不信;它是屬於國家的「信仰」,是全民都需要參與的義務,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

滲入老百姓的第一步——制定一系列的天皇紀念日
信仰不能停留在理論或文字的層面,而是必須深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當中。為了達成這一點,明治政府上臺之後,又訂定了一系列新的紀念日。

其中最重要的日子,莫過於明治天皇的誕辰(十一月三日),這一天被命名為「天長節」,借用「天長地久」的意思。每到這一天,全日本上下必須熱烈慶祝,而全國的日本人也會被提醒一次:這是一個屬於天皇的國家。

一八七四年十一月二日,日本知名的《讀賣新聞》創刊,正好在天長節的前一天。《讀賣新聞》發刊號,因此特別為讀者介紹了天長節的由來。政治領袖打造形象,媒體總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除此之外,明治政府還訂立了另一個名為「紀元節」的節日,選在二月十一日,用來紀念傳說中第一任天皇──神武天皇的即位。根據官方說法,神武天皇也是天照大神的後代,他在西元前六六○年建立了政權,成為日本歷史上的第一位天皇。

每到這一天,日本放假一天,天皇會在宮殿中舉拜盛大儀式,遙拜創造了日本國的神武天皇。民眾當然也不能忘記,必須一同歡慶。後來,官方甚至為紀元節量身訂做了一首歌曲,讓全國的小學生都能以唱歌的方式,一同參與紀念的儀式。從小開始,日本人便深深地沉浸在神道信仰的洗禮中。

神武天皇與天照大神一樣,都是屬於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可是在這個時代,為了創造天皇的神聖性,他們的存在是不可質疑的,任何有意見的人,都可能被指責是對天皇不敬。

當學者考察出神道的真實歷史,想不到遭到群眾的撻伐
有位名叫久米邦武的歷史學者,對神道的由來特別有興趣。他在一八九一年發表了一篇文章,就事論事,考察了神道的歷史。他在文章中主張,神道最早的起源,只是傳統日本人對於自然的崇拜。

沒想到,這番言論卻引起許多愛國人士的批評,認為他貶低神道,對天皇、對整個國家,都是無禮。

在眾人圍勦下,久米邦武甚至不得不辭去他在東京帝國大學的教職。維持天皇崇拜無比重要,因為它在很多地方都能發揮作用,比如軍事訓練。

明治十一年(一八七八年),日本發生一起士兵叛亂事件,為了避免類似的事件再次發生,日本官方便頒布名為「軍人訓誡」的公告,鼓吹軍人應該「忠實、勇敢、服從」,嚴格遵守軍紀。更重要的是,要絕對尊崇天皇。

四年之後,日本政府又頒布另一個「軍人敕神話中從天岩戶現身的天照大神諭」,敕諭就是天皇的命令。這個時機點,正好是自由民權運動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日本官方擔心反政府的思想在軍中蔓延,因而必須做出因應,確認軍隊的穩定。

天皇的命令,在軍中的訓練下更加強化
軍人敕諭內容和軍人訓誡稍有不同,但大致精神是一樣的。這份天皇的命令,要求軍人追求忠誠、禮儀、武勇、信義、簡樸等目標,並且明白表示:天皇擁有軍隊統率權,軍隊直屬於天皇。

透過軍隊中的訓練,這樣的思想日復一日地灌輸在日本軍人腦中,逐漸內化,最終成為了不可動搖的信念。

軍人敕諭公布的同一年,日本政府還向公立學校發放天皇與皇后的照片──名為「御真影」──同時要求學校在國定的節日,率領學生向照片敬禮。

隨著政府的推行,天皇的肖像照慢慢普及在各級的學校中,漸漸地變得好像無所不在,人人都籠罩在天皇的視線之下,無可遁逃。

一八九○年,日本政府更進一步地頒布了所謂的「教育敕語」。教育敕語的功能,與軍人敕諭有些類似,不過這一次是出現在教育體系中。

除了軍事以外,教育才是內化所有百姓的重要起始點
教育敕語用古典的日文寫成,對沒有受過訓練的人而言,並不見得能夠一字一句地理解。但正是因為它的內容艱澀,在日本的學校裡,老師會反覆地向學生解說其中的意義,透過這種方式,將敕語要傳達的訊息,一遍又一遍地告訴學生。

教育敕語說,人們應該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信任朋友等等。表面上看來,是一些很普通的道德教化內容。不過,教育敕語的核心觀念,其實是把日本當成一個大家庭,而天皇就是握有權力的父親,全國人民則是他的兒女;百姓要效忠天皇,就好像兒女要孝順父母,是理所當然的。

透過這種信仰的推行,日本創造了一個以天皇為頂點的家庭,它讓人民在天皇面前變得忠誠,變得順從,也讓人民變得容易團結、容易動員。只要有來自天皇的命令,全國上下就要朝著一個目標前進。

教育敕語的思想,後來推行到了日本帝國的殖民地,包括朝鮮與臺灣。換句話說,殖民地的人民,也被吸收進了天皇制的大家庭中,如果有需要,他們同樣需要為天皇出生入死。

雖然,大多數時候,他們只不過是這個大家庭中次等的成員。

和世界上其他的國家一樣,日本在進入現代世界的過程中,創造出了許多神話。天皇崇拜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是力量最為強大、影響力也最為深遠的一則神話。一直到今天,它依然以不同的面貌,活躍在日本社會的各個角落。

除了天皇崇拜外,還有另外一則神話在日本現代歷史上影響深遠,那就是:日本是個單一民族的國家。不論在日本國內還是國外,都有很多人相信,日本人很特別,和其他人種不同,但他們內部擁有相同的血緣、相同的語言、相同的文化,而所有這塊土地上的居民,都是「大和民族」,都是日本人。

不過,真的是如此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