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種改良論/《勸學》「天不在人之上造人,不在人之下造人」援用美國獨立宣言的這句話,強調上天造人賦予相同的地位,不分上下貴賤。收入當時的小學生課本/「人種改良論」認為日本人應與西方人「雜婚」,留下身心強壯的後代,遂行人種改良。最具代表性的是一八八四年(明治十七年)由《時事新報》記者高橋義雄所著的《日本人種改良論》福澤諭吉﹙1834-11901﹚從明治五年﹙1872﹚到九年﹙1876﹚完成的《勸學》,銷售300萬本/明治時期的日本人種改良計劃,穿西裝、吃肉、坐凳子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2021-05-09_1005582021-05-09_1002598o60488qp84p46q4o904no2pn4ps2s19

日本人從明治維新才開始公開吃牛肉。自七世紀以來,不但忌吃牛肉,就連四隻腳的羊馬豬、兩隻腳的雞,都在禁食之內,等於處在「半素食禁慾」狀態長達一千多年。
大和民族以神道立國,視米稻為神聖靈糧,自古即有「肉類即穢物」的思想。佛教在六世紀中葉東傳日本,畏怖地獄的觀念逐漸浸透貴族階層。再加上部分禽獸家畜化、工具化,繁衍有助農業生產。於是,神道穢物觀、佛教殺生戒與政經目的,三者一拍即合。西元六七五年,天武天皇下詔,除設限狩獵撈捕外,還禁止食用「牛馬犬羊雞」(豬鹿後來照禁不誤)。誰知這一禁,直到一千二百三十三年後的明治維新第五年,才告正式解除。 
觀看日本時代劇,戲中武士集團勇猛剽悍,卻絕無可能目睹他們「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場景畫面,緣由在此。
一六八七年,德川幕府第五代將軍綱吉,變本加厲,頒布「生類憐憫令」,嚴禁虐待、殺生所有一切牲畜,違者峻法伺候。從此江戶「食無肉」,提供啖食獸肉的黑市營生幾近絕跡。
不過,有人立法就有人犯禁,尤其在幕末,「偷吃步」者所在多有(末代將軍德川慶喜生父水戶藩主齊昭,是最有名的牛肉大饕客),但怕張揚,發明了黑話暗語,避人耳目。鹿肉叫「紅葉」、豬肉叫「牡丹」或「山鯨」;雞肉改稱「柏樹」、馬肉改稱「櫻花」。至於牛肉,須把它視為「藥膳」,才可以堂皇吃「補」。儘管如此,畢竟宗教戒律與法令規範長期銘刻人心,忌食獸肉早已在官方民間形成牢固的信仰價值和生活習慣。 
「小日本」的蔑稱,其來有自。江戶時代日本人的體型,比其祖先短矮太多了,竟然平均不到一六○公分。有人怪罪,全都是長期禁食獸肉的後遺症。 
一八五三年,西方帝國主義叩關日本。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培理,率黑船抵達神奈川縣浦賀港,曾要求幕府補給艦隊食物,其中包括「六十頭牛」。幕府官員大惑不解,問道:「要牛幹嘛,船上又不能耕作!」培理同樣大惑不解,衝著說:「牛是要宰來吃的!」千年不識獸肉滋味的幕府官員,聽了「蠻夷」這番狠話,才知原來「凶神惡煞」駕到,嚇得退避三舍……。
吃牛肉的美國人撞見不吃牛肉的日本人,同演一齣異民族「雞同鴨講」的近代悲喜劇。 
明治初期外務卿岩倉具視,於一八七一年(明治四年)覲謁剛滿二十歲的天皇。世面見多識廣的岩倉,目睹天皇容顏,驚愕連連。那時候,天皇依舊遵循古禮,臉面塗抹脂粉,高聳蠶眉,挽髮結髻,牙齒用鐵漿染成墨色。岩倉頓時憬悟,
明治維新要成功,文明開化要進展,憑藉今上天皇這樣一副東方古典女性陰柔形象,斷不可行。於是內閣重臣勉力改造弱冠天皇,敦勸飲食服飾向西方看齊。翌年正月,政府宣稱,天皇已經詔令宮內御廚將牛肉納入膳房食譜,並鼓勵國民多食牛肉──當成日常菜餚,而非養生補品。 
「天皇吃牛肉」的消息傳開後,震撼民間。隔月便有十位白衣裝束的山岳苦行僧,帶刀闖入東京皇居禁地,諫求收回成命,慘遭衛兵格斃四名、槍傷一名。
社會騷動層出不窮,例如,老公吃牛肉老婆鬧離婚、鄰居開肉店街坊群抗議、社區闢建屠宰場引發住民暴動等等。
雖然千百年來根深柢固的禁忌不易破除,但明治政府舉國之力,全面推展肉食運動,將牛肉與「富國強兵」、「文明開化」等價齊觀,發動知識界、輿論界宣傳鼓吹。終於,隨著關西地區紛紛冒出 sukiyaki 食堂之後,關東地區亦如雨後春筍般,爭相開設和sukiyaki大同小異的「牛鍋」餐館。饞嘴食客大涮特涮、大嚼特嚼──既有口福實惠,又象徵思想進步,不亦樂乎快哉。 
當時的流行作家假名垣魯文,曾以圖文並茂的方式,諷刺頑固拒食牛肉的民眾,斥罵他們是「開化不進之奴」。抱持贊成肉食態度的福澤諭吉,呼應推廣洋食,幾度著文痛陳禁肉陋習,跟他的後輩作家、推崇和食的森鷗外立場大相逕庭。但福澤還是在他的自傳裡承認,自己嚐過牛肉的滋味,口感欠佳,「吃起來又臭又硬」。 
一九○四年,帝俄波羅的海艦隊士氣低落,終被東鄉平八郎殲滅;一九○五年,波坦金號戰艦叛變,響應革命反對沙皇。據傳該兩起影響深遠的戰事,都與軍糧牛肉罐頭腐壞,導致水手兵譁變有關。明治政府也許風聞聽信這樣的稗官野史,所以對於海軍牛肉罐頭非常專注研發,當時的海軍要塞吳港周邊區域,也因而食品加工業特別發達。 
近幾年,狂牛症時有所聞,日本的重農主義者(畜牧比耕作更耗損地力)與素食主義者,額手稱慶,乘機奮力宣揚「草本飲食」的好處。現今東瀛街肆,口腹之慾橫流,厭惡肉食者果真能夠力挽狂瀾,讓日本返歸古代「半素食禁慾」的時空?或許吧。大和民族做起事來執著徹底,擺盪正反兩極,動輒翻天覆地。過去千百年間,日本牛的造化大起大落,往後命運如何?還得觀察扶桑國度的人心動向,才見分解
日本人吃肉 @ Vrindavan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o119rB
--------------------------------------------------
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人是不吃肉的,每代天皇都要頒布「肉食禁令」,誰吃了肉是要坐牢的,這段禁肉歷史長達1200年。
1200年不吃肉,窮人吃不起也就算了,為啥天皇和貴族也不吃?
禁肉令時期,日本人的主食主要是粗糧和鹹菜,日本2000年的歷史中,曾多次頒布禁肉令,幾乎每任天皇都頒布過「肉食禁令」和「殺生禁令」。
就連天皇都不吃肉?難道吃不起?
當時,唐朝時佛教傳入日本,天皇和貴族們認為,不吃肉是功德,逼別人不吃肉更是大功德,更有「吃肉會玷污身心,對神不敬,招來災禍」的說法,嚇得人們根本不敢吃。
在這種大環境影響下,人們對吃肉沒有任何妄想,尤其是四腳家畜肉,牛肉更是一種禁忌。就連皇親國戚也要遵守此禁令。
據統計,在沒有肉食禁令之前,古代日本人男性平均身高約163公分,這已經是極限了,並不是我們有意黑。日本開始大規模的肉食禁令後,江戶時期日本男性身高只有155公分,遠低於中國人,因此「小日本兒」的稱呼不脛而走。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3yo8jxa.html
 


日本19世紀愛上牛肉火鍋 他考據史實後融入劇情設定
日本19世紀愛上牛肉火鍋 他考據史實後融入劇情設定 https://bit.ly/33tnsNe
三浦春馬在電影《天外者》(左)演出歷史人物五代友厚,五代友厚原先是一名武士,其後致力發展日本經濟。(翻攝自《天外者》官方Twitter)© Mirror Media 三浦春馬在電影《天外者》(左)演出歷史人物五代友厚,五代友厚原先是一名武士,其後致力發展日本經濟。(翻攝自《天外者》官方Twitter)
由三浦春馬主演的《天外者》故事主角為出生於薩摩藩(今鹿兒島縣)的五代友厚,電影以五代友厚對日本經濟所貢獻的事蹟為基礎,請到《海難1890》導演田中光敏搭檔《天地人》的編劇小松江里子打造故事。片中三浦春馬與3好友經常相聚吃牛肉火鍋,田中接受本刊專訪透露,雖這部分是虛構的設定,但其實是根據日本歷史做出的安排。
五代友厚是日本江戶時代末期到明治中期的武士與企業家,對日本近代經濟發展極有貢獻。2013年,鹿兒島的民間人士發起「五代友厚專案」,希望能製作電影讓更多後代認識這位歷史人物,傳承其精神,促成了電影《天外者》的誕生。
田中光敏(中)確定執導《天外者》後,和團隊積極討論如何在史實和虛構故事間取得平衡,並發揚五代友厚的精神。(天馬行空提供)© Mirror Media 田中光敏(中)確定執導《天外者》後,和團隊積極討論如何在史實和虛構故事間取得平衡,並發揚五代友厚的精神。(天馬行空提供)
田中和團隊在思考故事架構時,發現五代友厚、坂本龍馬、伊藤博文、岩崎彌太郎4人在歷史上有6個月的空白期,但他們都曾和英國貿易商湯瑪斯哥拉巴(Thomas Glover)有接觸,大膽假設「他們極有可能聚集某處,為了改變日本,一起進行了某些討論。」
根據團隊的調查,湯瑪斯曾照顧坂本龍馬、岩崎彌太郎,伊藤博文也和他有見過面。他也曾幫助過五代友厚赴英國留學,更有一說是湯瑪斯日本妻子是由五代牽線認識,田中認為:「他們4人不可能沒見過,才會想說用這4人作為出發點。」
片中三浦春馬(右)與三浦翔平(左起)、西川貴教、森永悠希都懷抱著遠大理想,感情好的四人經常相聚一起吃牛肉火鍋。(翻攝自《天外者》官方Twitter)© Mirror Media 片中三浦春馬(右)與三浦翔平(左起)、西川貴教、森永悠希都懷抱著遠大理想,感情好的四人經常相聚一起吃牛肉火鍋。(翻攝自《天外者》官方Twitter)
片中4位年輕人經常圍爐吃「牛肉火鍋」,一起分享自己的理想。牛肉火鍋是類似壽喜燒的火鍋料理,田中說明:「他們一起吃鍋的時期,正好是日本人開始吃四足動物的時期,我們在建構故事時,也考量到要將這些日本的文化和歷史放進去。」
的確日本在江戶時代以前,受到佛教思想影響較少食用四足動物,但明治維新後,吃牛肉成了開發文明的一大象徵,1872年明治天皇吃牛肉一事被報導後,牛肉火鍋也更為普及
日本19世紀愛上牛肉火鍋 他考據史實後融入劇情設定 https://bit.ly/33tnsNe

2021-05-09_095729


2021-05-09_1001162021-05-09_1002592021-05-09_1002442021-05-09_100226

19世紀60年代,日本天皇推行明治維新,日本從一個彈丸小國,奇蹟般的成為了世界強國。見微知著,日本的「飲食維新」卻鮮為人知。
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歷代天皇都曾頒布過「肉食禁令」,日本人已經「禁肉」1200多年了,觸犯者可能面臨牢獄之災。
《魏志倭人傳》曾記載:
其行來渡海詣中國,恆使一人,不梳頭,不去蟣虱,衣服垢污,不食肉,不近婦人,如喪人,名之為持衰。
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
1、六世紀中葉,在唐朝時期,佛教傳入日本,日本的天皇和很多民眾信奉佛教,他們開始倡導佛法,認為殺生、吃肉都是一種罪孽,死後會下阿鼻地獄。
後來,日本歷代天皇屢屢下達「肉食禁令」,歷經幾十年,日本民眾基本上已經養成不食肉的習慣了。
2、在日本古代,畜牧業並不發達,很少有人以養牛為業,農民主要以農耕為主,農作物很多都是從大唐傳來的。農民一家最多只養一頭牛,牛是用來耕地的,馬更是稀少。誰也不可能將家中唯一的耕牛屠宰吃肉。
日本實行「禁食肉」的這1200多年裡,日本人連蒼蠅、螞蚱肉都不敢吃。但他們也能補充少量的蛋白質,因為在日本人的眼中,海里的魚和蝦可以吃,海里的生物不算是肉食。
這也解釋了為何在如今的日本,蔬菜和水果特別貴,肉反倒很便宜。
本來日本民眾已經養成不吃肉的習慣了,明治天皇卻堅持廢除了「禁肉令」,改為帶頭吃牛排。這又是為何?
我個人分析,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開始大力的擴充和升級軍事裝備,然而近千年來從不吃肉的飲食習慣,導致日本人身體瘦弱,個子矮小。因為身材的原因,日本士兵給大炮上彈藥都很費勁。
當時天皇派人去西方考察,發現歐洲人個子高,身體壯。回國後,天皇問其原因,使臣們得出一個結論:差距主要與飲食有關,因為西方人頓頓都吃牛肉。
在古代,日本男人的身高確實很矮,比如在江戶時代,德川第五代大將軍德川綱吉的身高只有124厘米。
再比如江戶時代,幕府第一代征夷大將軍德川家康身高只有159厘米。
日本明治時期教育之父福澤諭吉曾三度留洋,留洋前,他只吃素食。很不巧,他在美國因水土不服,患上嚴重的熱病,全身無力,臥床不起。在此期間,西醫建議他喝牛肉湯和牛奶補充營養。
經過半個月的調養,他身體才逐漸恢復健康。從此,他成為吃牛肉的倡導者,每天堅持吃一個牛排,並在回國後,向明治天皇大力的推薦牛肉,多吃牛肉可以讓身體更加的強壯,這正是日本士兵所需要的。
1854年,美國人佩里的黑船敲開了日本的大門,明治天皇帶頭品嘗了第一塊牛肉皇室貴族們也紛紛效仿,大家都以吃西餐為時尚。一時間,整個日本颳起了一股食用牛肉的風潮。各種西餐店在日本如雨後春筍一般冒了出來。
福澤諭吉成為民眾食牛肉的推動者,他曾專門寫了一本關於介紹西方飲食的書,號召大家多吃牛肉,身體才能變得更加強壯有力。正因為福澤諭吉為日本做出很多的貢獻,日本一萬日元的紙幣,印上了福澤諭吉的頭像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pbebz2j.html


2020-06-20_202402AZ200618201738906872

日本明治時代的歐化狂熱!日本人應該仿效家畜品種改良與西方人雜婚?
日本明治時代的歐化狂熱!日本人應該仿效家畜品種改良與西方人雜婚? -- 上報 / 生活 https://bit.ly/310c63b
象徵「日本是能與西方各國締結平等外交關係的文明開化之國」的鹿鳴館正是歐化政策的典型之一,圖為日本朝日電視台創台 50 週年紀念所特別製作的電視劇特別篇《鹿鳴館》劇照。(取自朝日電視台官方網站)
美國海軍提督培里(Matthew C. Perry)於幕末率領黑船艦隊打開日本門戶後,認知雙方在軍事、文明、科技上的落差而深受打擊的日本人,在進入明治時代之後,便對西洋抱有強烈憧憬,由這股憧憬形成的「歐化熱」也令許多人對西洋的事物趨之若鶩。
英語熱潮掀起,平民百姓湧入私塾
日本政府為了平反德川幕府與外國簽訂的各種不平等條約便積極推動歐化政策,也間接促成歐化這股熱潮。象徵「日本是能與西方各國締結平等外交關係的文明開化之國」的鹿鳴館正是歐化政策的典型之一。
當時包含肉食的西式料理、西式服飾、西洋音樂被廣泛接受之外,最被狂熱追逐的正是英語。
要吸收西方的技術與知識非具備語言能力不可,尤其英文更是重中之重,不過在當時,學習英語的熱潮可不僅吹進官僚與學生這些少數菁英之間。
打破不平等條約的第一步是原本只限於居留地居住的外國人得以於日本各地居住,在當時這種情況被稱為「內地雜居」,以為「外國人將進入日常生活」的平民便開始積極地學習英語。嗅到商機的商人也希望與外國人交易,所以學習英語這股風潮也吹進商界。
「世道至此,英語成為立身處世之利器也不足為奇,只要略懂英語,社會地位就能有所提升,無怪乎商店的掌櫃或跑堂,皆趁著午後休息時間前往英語私墊學習」(吉川速男〈明治的英語〉《相機與五十年》〔明治の英語;カメラと五十年〕)。
一八七三年(明治六年),官方在東京設立了外語學校,隔年,日本全國增至八所,外文書與英日字典不斷刊印,百姓也積極學習英語。據說明治初期的日本人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英語能力。
「明治時期的日本人是為了能立即解決問題而努力學習英語,所以很快就學會英語,學到的英語也都非常實用。若能就此發展下去本是好事,之後卻演變成只重閱讀,非從文法入門的教育方式,導致後來的日本人能閱讀與翻譯外文書,卻無法說出流利的外文」(前揭〈明治的英語〉)。
對英語的過度崇拜甚至出現要立英語為國語的言論。
「(明治六年左右)曾有『以外文書寫國語』的言論。(省略)文部大臣森有禮也於這段時期前後撰寫英語版的日本語教育論,其中提及日語的不完善,也主張立英語為國語」(齋藤隆三《近世日本世相史》)。
當英語從「必要」轉變為「學習」,日本的英語教育就陷入迷霧。
據說於《何不讓英語成為公用語論》(あえて英語公用語論)講述世界共通語言的英語何等重要的記者船橋洋一曾說:「森有禮的英語國語化論源自面對西方世界的自卑,實在不值一提」。
「明治時期,學習英文的本意是希望告知全世界『日本為文明開化之國』,政治家也揣懷著讓全世界了解日本的熱情,所以學到的英語都能立刻派上用場。一旦缺乏這背後的動機,就無法學好英語」,船橋認為失去學習英語的初衷之後,日本人的英語能力也跟衰退。
對極端言論的反彈也讓英語熱潮開始冷卻。一八九一年(明治二十四年)的少年雜誌曾刊載下列的投書。
「不學(英語)的人曾被視為怪人、老頑固,學習漢學的人曾被排擠,但世道為之驟變後,有趣的日語小說連番問世,對英語生膩的民眾也立刻轉投日語小說的懷抱,至於可憐的外文書則被置於箱底乏人問津」(《穎才新誌》)。
不過,一八九九年(明治三十二年),改正條約生效前夕,英語熱潮又「死灰復燃」,怎麼學也學不好,惹得學子遍地哀嚎的「英語熱潮」至今仍持續中。
「與西方人結婚,留下優秀的後代」
過熱的歐化主義掀起了所謂的「改造運動」,讓當時的人們認為所有的舊事物都該效法西方改造,舉凡衣服、房屋、語言、教育、風俗,萬事萬物都成為改造的對象,最後甚至出現「連種族都需要改造」的畸形言論。
當時普遍認為日本與西方不僅在文明與科學有落差,連個人的智力、體格都遠遠不及西方的人,「高等民族」的西方人與「劣等民族」的日本人之間,有著一朝一夕無法縮短的鴻溝。
當時出現的「人種改良論」認為日本人應與西方人「雜婚」(國際婚姻),留下身心強壯、耳聰目明的後代,遂行人種改良此一目標。最具代表性的是一八八四年(明治十七年)由《時事新報》記者高橋義雄所著的《日本人種改良論》
受到當時盛行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影響的高橋認為,自然界的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的法則也適用於人類社會。
高橋曾以南美的例子提出「劣等人種的身心素質不足以接受突如其來的文明,反遭該文明滅亡的例子在野蠻人種的歷史之中並不罕見」的主張,煽動社會的不安。
他也認為:「考試不及格,就必須被打入不及格的級別」,不能淪為劣等民族的日本人必須「以人力施行淘汰制度」,躋身高等民族之列。
策略之一就是與高等民族通婚,「吾輩日本人論及雜婚只因歐美為優等人種」。
這種說法含有「上天不造人上人,也不造人下人」的思想,而這股思想源自那位福澤論吉,高橋則是福澤的弟子。
福澤甚至為《日本人種改良論》寫序,大力推薦高橋的言論。
「上天不造人上人,也不造人下人」的言論雖常被誤解,福澤理想上是追求人人平等,實際上仍提倡「(人類)的優劣是由上天決定,是無可動搖的結果」(〈教育之力〉〔教育の力〕)這種基於優生學的言論。
福澤也以「人種改良」一詞論述「人類的婚姻應仿效家畜品種改良,挑選優質父母誕下優秀後代」,也認為「體質孱弱、資質愚鈍的人禁止結婚」或是讓這些人避孕,避免他們「繁衍後代」,高橋的人種改良論就是由此延伸而來。
曾擔任東京帝國大學校長,同時身為憲法學者的加藤弘之以「這根本不是人種改良,而是人種清洗」(〈人種改良之辯〉〔人種の改良の弁〕)一詞批判上述的言論,但加藤的批判並未立基於人權論。
他認為「日本人應以純粹的日本人種與西方人種抗衡,透過公開透明的競爭搏取獨立,才是身為日本人的榮譽」,這充其量是源自純血主義的思想,加藤從骨子裡認同人種的優勝劣敗論,想法與福澤如出一轍。
於論文〈福澤諭吉的「全裸賽跑」與「人種改良」的思想〉(福沢諭吉の「丸裸の競走」と「人種改良」の思想)討論明治時期人種改良論的東京女子大學現代教養學部雨田英一教授認為:「(福澤的)優勝劣敗法則屬於漫長的演化史問題,人類的壽命過於短暫,所以從進化的角度闡述人種改良的問題並不妥當」,他也不認為福澤如高橋般,是「追求即時效果」的人種改良論者。一如「每個人並不懷疑日本人種劣於西方人種」這句話(加藤語),明治時期的日本人並不避諱對於西洋的自卑感。
雨田教授也提到:「若明治時期的人種培育是以『人種改良』為解方,那麼從本質徹底改良人種就是迫在眉睫的任務」(前揭論文)。
過熱的歐化熱退潮後,反噬而來的是民族主義這種新型「熱病」,「優越」、「劣等」這種種族觀轉化成「最優越的是西方民族,其次優越的是我們日本人」這種卑躬屈膝的自卑感,這股自卑感最後也轉化為蔑視亞洲諸國的情緒。
漱石也感嘆「膚淺」的開化
鐵道、西洋醫學、西服、西樂、西式料理、基督教、陽曆、週日制—明治時期,西方文明如洪水般流入日本,當時的日本人也抱著憧憬與自卑交織而成的心境接受這一切。
身為明治社會嗆辣批判者的夏目漱石曾於明治末期以「現代日本的開化」為題演講,其中提到「西方的開化是由內而外,但日本現代的開化卻是由外而內」,感嘆當時的日本是被外力逼著開化,沒有半點來自日本固有的文化。漱石悲觀地認為日本在當時的開化「極為膚淺」。
日本明治時代的歐化狂熱!日本人應該仿效家畜品種改良與西方人雜婚? -- 上報 / 生活 https://bit.ly/310c63b


天武4年(676年)4月17日,朝廷公佈了肉食禁止令,但是由於佛教的傳來,民眾還是對於肉食有所忌諱,但並非完全不吃肉類。由於一般人對肉食還是有厭惡感,所以進入明治時代之前肉食並非常吃的東西。明治時代以前的一般想法是可吃打獵收穫的獸肉,但不能吃家禽,而且不能吃多腳的動物(腳越少越可以吃:哺乳類鳥魚),所以並不是日本人完全不吃肉,只是肉食並不普遍。江戶時代在江戶一帶也是有賣獸肉菜肴的店,叫「百(ももん)獣(じ)屋(や)」 。江戶郊外的農民將獵物(狗肉、猴肉、牛肉、馬肉、鹿肉和山豬肉等等)帶來這裡賣,在「百(ももん)獣(じ)屋(や)」做成火鍋或鐵板燒供應。進入明治時代後,在橫濱、東京一帶流行吃「牛(ぎゅう)鍋(なべ)」 ,部分開明人士愛吃牛鍋,但並沒有推廣到民間的飲食文化。明治5年(18972年)1月24日,日本人所敬愛的明治天皇,首次吃牛肉(在1/24的前半個月的除夕晚上,明治天皇看到侍從們在吃牛鍋,天皇向他們說“朕也要吃”然後天皇嚐試牛肉的味道,這是未經證實的天皇吃牛肉的逸聞)所以將1月24日定為“牛(ぎゅう)肉(にく)記(き)念(ねん)日(び)”。同年10月天皇發飭令“僧侶可吃肉可娶妻”。由於天皇也吃肉,所以肉食普遍傳到民間。就以上的歷史來看,以前日本人並沒有不吃肉的情況。不過日本人的獸肉消費量超過魚肉消費量則是在高度成長期間(自1954年12月起至1973年11月止)。

------------------------------------------------------

日本國裝X始祖明治天皇
迷濛歷史堂 10-04 00:31 878 大
孝明天皇的皇子誕生,天皇養不起,怎麼辦呢?送回皇子的母親家去養。皇子的母親中山慶子只是孝明天皇的典侍,中山家為了讓她回娘家生產,花了二百多石俸祿修築產房,這些錢大部分是藉來的債。天皇據說只給了二十兩銀子,根本不夠。一直到孩子快滿周歲,孝明天皇才第一次見到肖己的皇子,此時的天皇並不知道,這位皇子將是自己一生中唯一的兒子^皇子取名為睦仁,相比軟弱的父親孝明天皇,他在歷史上留給世人的形象相當強焊,他就是著名的明治天皇。

明治天皇留下來的照片,大多數都是身著軍裝.留著八字胡,手扶軍刀, 眼神凶狠,大有放眼天下舍我其誰的架勢,實際上他的本性並非如此。當倒幕的長州藩士兵與幕府軍激戰的時候,曾經炮轟宮廷。十二歲的睦仁皇子受2541»:界歷史很有趣:*胯飛講H本史到驚嚇,以致昏了過去。大臣們都非常擔心,這麼柔弱的皇子,一旦天下有難,能擔負起責任嗎?如果再來這麼一檔事兒,還不給嚇死?大臣們覺得應該讓皇子練武,於是選拔了後來被稱為明治維新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開始對睦仁皇子進行武士的教育,同時選派一些武術名家對睦仁進行劍術和馬術的訓練。明治天皇繼位之後,一改日本歷史上天皇柔弱的形象,不但親自檢閱部隊,而且還在練兵場上策馬馳騁,跟以往溫文爾雅的天皇完全不同。明治天皇終生狂熱地喜愛騎馬,一年騎馬近百次。少年天皇不但接受武藝方面的教育, 從五歲開始,父母就教他和歌、書法,長大之後更是學習了德語,研究歐美各國的執政技術。

明治天皇東西方教育都接受過,終生酷愛法國葡萄酒,又能拿毛筆寫出數千首日本古體詩,這讓他在西方式的民主開放與東方式的皇權專制當中,尋找到了一個奇妙的平衡點。天皇寫了數千首詩,跟大清乾隆爺類似,乾隆爺也是? 酷愛題詩,當然他寫得更多,一個人的產量就超過了《全唐詩》,只不過質量就是雲泥之別了。明治天皇的詩句裡最為人所知的是“四海之內皆兄弟,為何風雨亂人間”。為什麼這句被人所知呢?因為他寫完這句詩之後,就發動了日俄戰爭。昭和天皇在二戰中宣布對英美開戰的時候,也是拿著皇祖父的這兩句詩出席御前會議。這讓人覺得明治天皇其實很能裝,你既然不願意風雨亂人間,為什麼還要發動戰爭呢?天皇不再是宅男公元1867年,孝明天皇暴斃,他的死因一直是日本歷史上最大的謎團之一,到現在還有很多人在說孝明天皇是被毒死的。到了第二年,皇子睦仁舉行了登基大典,成為日本第一百二十二代天皇。1868年9月,開始進人了明治元年。明治天皇還從此定下了一世一元的製度,一代天皇只用一個年號,不能擅自變動。這個制度源自中國的明朝,由此也可以第五講知恥後扔ffl自強(明治維新,躋鐸強國)255看出,明治天皇對中國的傳統還是有借鑒之心。中國在明朝以前是沒法用年號來稱呼帝王的,唐朝以前都用諡號,唐宋元三朝用廟號,明清兩朝用年號,因為明清兩朝一世一元。日本天皇也是一樣,明治之前的天皇都用諡號稱呼,從第一代神武到第一百二十一代孝明都是諡號,因為日本天皇沒有廟號。而從明治開始,大正、昭和、平成全都是年號。

--------------------------------------------

日本明治天皇:開明與專制之間
2015-11-03 16:39:00

1872年,年輕的明治天皇,日本攝影師內田九一拍攝

西曆1852年11月3日,江戶畫家橫山清暉乘船趕路,當船行到須磨之浦的時候,橫山清暉看到一輪紅日在海平面上噴薄而出,這個畫面忽然讓他產生了某種神聖感。肅立合掌之後,精神有點恍惚的橫山清暉把此景畫了下來,他想,這一定是某種吉祥之兆。等他回到京都才知道,那天下午一點,孝明天皇的皇子降生了。這是一次鼓舞所有日本人的降生,京都的百姓們紛紛煮上紅米飯,配以紅白年糕,向天皇表示祝賀。孝明天皇兩年前有過一個皇子,但是在出生第二天就不幸夭亡,同年出生的公主也只活到了三歲。而天皇自己,正處於幕府與西方的雙重夾攻之下,空有其名,並無實權。皇室的窮酸眾所周知,甚至有傳聞說,天皇有時候突然有了興致想繪畫,卻連宣紙都買不起。這位新皇子並沒有降生在皇宮之內,因為他的母親中山慶子只是孝明天皇的典侍,中山家為了讓她回娘家生產,花了兩百石修築產房,這些錢絕大部分都是借債而來。一直到孩子快滿周歲,孝明天皇才第一次見到自己的皇子。當時的孝明天皇並不知道,這將是他一生中唯一的皇子,也是命中注定的新一代天皇。皇子被起名為佑宮,後改名睦仁。和父親的軟弱相比,這位皇子將以另外一個代表強悍的名字被歷史記住——明治天皇。(責任編輯:小雨)

皇子睦仁

後人看到的明治天皇像,大多身著軍裝,留著八字鬍,眼神兇狠,頗有睥睨天下之意,其實這並非他的天性。1864年,倒幕的長州藩士兵與幕府軍激戰時曾炮轟宮廷,十二歲的睦仁被嚇昏了過去——這讓悉心培育他的朝臣們感到擔心:如果天皇即位之後再發生這樣的事情,且不說能否服眾,如此虛弱的君主會不會被嚇死?

後來被稱為「維新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出於這樣的擔憂,開始負責對睦仁進行軍事化的武士教育。西鄉和新田村八、山岡鐵太郎這些武術名家,從劍術到馬術再到角斗術,都對年少的睦仁全盤相授。雖然大部分朝臣都認為皇宮的傳統為幽雅恬靜,天皇理應不涉沙場,但明治天皇即位之後,不但檢閱部隊,更親自在練兵場上策馬馳騁。他的栗色駿馬名為「小蝶」,生性野蠻,但二十歲的明治已經可以完全駕馭它。明治天皇與以往日本天皇溫文儒雅的刻板形象完全不同,他終身狂熱地喜愛騎馬,後來的愛馬還包括金華山、蒼海、吉野、雛鶴等名字。有文獻顯示,明治十六年(1883年)他騎馬共五十一次,第二年則全年騎馬八十八次。偶有幾個月的中斷,也是因為天皇患了腳氣病——在人工合成維生素誕生之前,腳氣是讓御醫們也束手無策的疑難雜症。

睦仁接受的教育還不止如此,他五歲正式進宮,連孝明天皇都親自擔任了他的「和歌」教師,這是皇宮裡最重要的必修課。母親中山慶子則指導他習字,還有一流的漢學家給他講授漢籍經典。對睦仁今後產生更重要影響的課程大概是德語,睦仁認真學習德語,由此懂得德國的法律和政治制度,又系統研究了歐美各國的執政經世之術,這些混雜的東西方教育讓他終身都酷愛法國葡萄酒,又用中國毛筆寫下過數千首日本古體詩,更直接造成了他在西方式的民主開放與東方式的皇權專制之間,尋找一個奇妙的平衡點。他的詩中最為後人所知的大概是那句「四海之內皆兄弟,為何風雨亂人間」,因為當年他在寫下這兩行詩句之後,隨即發動了對俄國的戰爭。後來的裕仁天皇在二戰時,正是拿著明治這句詩的手跡,參加了御前會議。

1867年1月30日,孝明天皇暴死。他的死因一直被認為是日本歷史上最大的謎案之一。開始時,孝明天皇只是身患感冒,隨後出現了各種天花症狀,但是當他已經開始恢復的時候,卻突然暴斃了。有流言說,在孝明天皇去世時,身邊的十幾個御醫統統神秘失蹤,天皇開始嘔吐、便血以及呼吸困難。一直到當天深夜,御醫們才陸續出現,但是這個時候的天皇已經沒有脈搏、四肢冰涼。日本的官方文獻上都認定,孝明天皇因出天花而死,但他其實是遭毒殺的傳聞一直沒有平息過。後來的學者更指出,投毒的兇手很有可能是倒幕派首領之一岩倉具視,因為軟弱的孝明天皇被倒幕派認為是這場革命中最大的障礙。

1868年8月27日,在服喪一年之後,皇子睦仁舉行了即位大典,成為日本第122代天皇,從9月8日開始進入明治元年。明治天皇還從此定下了一世一元制,即一代天皇只用一個年號,今後不可擅自變動。這一制度源自中國明朝,可以看出明治對中國傳統仍有借鑑之心。

十六歲的明治天皇即位時還沒有皇后,文獻記載中他的第一個女人,是在正式即位之前的慶應三年十月二十一日,權大納言葉室長順的女兒光子被召入宮,成為典侍。他的皇后則是左大臣一條忠香的養女一條美子,容貌秀麗的美子被稱為「壽榮姬」,她比明治年齡大三歲,從皇室傳統來看,靈元天皇、櫻町天皇、仁孝天皇的妻子都比丈夫年長。據說壽榮姬和明治天皇的第一次相見,從中午一直延長至傍晚,可見明治對未來的妻子非常滿意。明治和妻子的感情一直甚好,甲午黃海海戰時,明治坐鎮廣島大本營,身在東京的皇后派人送去御苑菜園裡的青菜和水果,百忙之中的明治還沒有忘記讓使者給皇后帶回一點松蘑去,因為廣島的松蘑非常有名。

明治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壽榮姬在日本的多事之秋,被正式冊立為皇后。成家之後的明治天皇,將開始他一生治國平天下的事業了。(責任編輯:小雨)

文明開化

即位之後,明治天皇幾乎是馬不停蹄地開始了各種變革嘗試。1868年,他把江戶改名東京,次年從京都遷都於此,這一方面是因為京都向來是封建貴族的大本營,長留於此並不利於他的維新進程;另外一方面,江戶事實上已是日本的政治中心,早在十九世紀初,江戶的人口已經超過了百萬。

明治天皇的更多改革看起來則是瑣碎的細枝末節,其主旨在於「文明」與「開化」。比如明治元年一月六日,他宣布皇族和朝臣沿襲了幾百年的「涅齒」和「點眉」可以不嚴格遵守,這一改革被後世史家認為類似於幾十年後中國的剪辮子。1871年開始,明治天皇率先開始喝牛奶,第二年又帶頭正式進食牛肉。在此之前,日本因為深受佛教傳統的影響,民間幾乎不吃家禽家畜。明治向海外派出的考察團回國後,稱西方人之所以強壯聰明,是因為他們都愛吃牛肉,明治就立即開始以身示範。正如同「楚王好細腰」的影響力,明治初年,東京每天平均宰牛一頭,但是到了明治五年,每日平均宰牛已經猛增到了二十頭。是否吃牛肉,在當時的日本已經上升為是否「文明開化」的層次,即「士農工商、男女老少、賢愚貧富等咸以不食牛肉為不開化」,日本作家假名垣魯文的小說《安愚樂鍋》中也寫過,當時的年輕人以吃牛肉火鍋、喝葡萄酒、用蹩腳的英語談論時事為時尚

1872年,日本政府規定,今後正式禮服一律採用西裝。明治自己就很少穿著日本的傳統服飾,大都以西裝或者軍裝見人,連美子皇后留下來的照片,也都穿著歐式的低胸露背無袖晚禮服,戴著皇冠,脖子上是層層疊疊的珍珠寶石項鍊,乍眼望去仿佛一位歐洲公主。初學者總是難免惹出笑話,那時的歌謠就諷刺當時的西服是:「奇哉妙哉,世上的洋服,頭戴普魯士帽子,腳穿法蘭西鞋子,衣袖是英國海軍式,褲衩是美國陸軍禮服。婦女襯衫貼身穿,大漢斗篷過小腿。」

在幾百年的幕府統治之下,天皇向來被禁錮在皇宮之中,神秘而虛弱,這也是歷代天皇留下史料一直不多的主要原因。孝明天皇開始了出宮行幸的第一步,到了明治天皇這裡,他在位四十五年,先後到皇都之外臨幸九十六次,足跡幾乎遍及全日本,堪稱歷代天皇中唯一的「驢友」。他自己曾經寫過這樣的詩:「莫如身臨其境者,方知其治當如何。」

與父親對西人的恐懼不同,明治天皇遍見了各國公使。一樁歷史的巧合是1891年5月,俄國皇太子訪問日本,卻在大津被警察刺傷,明治天皇為處理外交危機登上了俄國軍艦。平時不吸菸的明治天皇事先知道了俄國人有在宴會中吸菸的習慣,在被敬煙時,他從衣服里掏出早就準備好的香菸回敬給俄國皇太子,最終事件圓滿解決。十年之後,俄國皇帝尼古拉二世向日本宣戰,他正是當年和明治天皇進行「香菸外交」的皇太子

(責任編輯:小雨)

人間的神

明治天皇的矛盾在於,在力推各種文明開化措施的同時,他卻將日本的皇權專制推至頂峰。這種衝突就像他沉迷於西方的槍炮機械,皇宮裡正式接見和舉行儀式的宮殿也是西洋風格,但是他自己住的地方卻是純粹的日式宮殿。房間裡不裝電燈,只有蠟燭,走廊里還使用油燈,其實就是一個研缽里放著菜油和燈芯。這既是因為皇宮曾因漏電引發過火災,更因為在私下場合,明治喜歡的都是舊式用具,不用電風扇、冰櫃這些進口貨。他床頭掛著畫卷,放著盆景,是東方特有的幽靜審美。

1889年,明治天皇親手向首相黑田清隆遞交了「欽定憲法」,即《大日本帝國憲法》。憲法的第一章第一條就是:「大日本帝國由萬世一系之天皇統治之。」第十一條為:「天皇統帥陸海軍。」第十三條則是:「天皇行使宣戰、講和及締結各種條約權。」這部憲法在日本國內受到民眾的熱烈追捧,但是一些相對清醒的知識分子已經看到了其中的獨斷專權問題,明治時期的政治理論家中江兆民就感慨:「送到我們手中的這部憲法究竟為何物?是良玉?還是土瓦?大家還未看到其實質,就沉醉於其名稱。國民之愚,竟至於此!」

也正是從這部憲法開始,天皇將各種權力集於一身,成為了人間的「神」。1893年3月,在緊鑼密鼓完成了軍艦建造費預算的同時,明治天皇把歌曲《君之代》推廣到學校節慶祭祀儀式中去,歌詞里有「君王的時代,一千代,八千代,直到長出小岩石,帶著青苔」。更渲染明治天皇「神」一樣地位的是,雖然所有重大決策都由他親自作出,但是從形式來看,在大臣們請示各種政務之時,天皇只是靜聽,絕不會當面回答,這就是憲法中規定的天皇「無答責制」。二戰結束時,裕仁天皇也是依據這一條,逃避了對自己的戰犯審判。

1912年7月,明治天皇重病垂危,這個時候的他已經先後打贏了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是毫無爭議的一代君王,卻依然逃不開尿毒症的折磨。東京的市民們跪在皇宮前的沙地上為他祈禱平安,7月28日那天達到了幾萬人之眾,這一場景被驚奇的外國記者拍攝下來。三天之後,明治天皇駕崩,他的葬禮從9月13日開始。在裝有他靈柩的車上,被後世稱為「軍神」的乃木希典與夫人靜子雙雙剖腹自殺,堪稱輝煌的明治時代,結束於這場慘烈的生殉。

-----------------------------------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2016-11-03_172643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昭憲皇太后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6ATMUX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日本國裝X始祖明治天皇
Posted on 2016-08-24 in 歷史

孝明天皇的皇子誕生,天皇養不起,怎麼辦呢?送回皇子的母親家去養。 皇子的母親中山慶子只是孝明天皇的典侍,中山家為了讓她回娘家生產,花了 二百多石俸祿修築產房,這些錢大部分是借來的債。天皇據說只給了二十兩銀 子,根本不夠。

一直到孩子快滿周歲,孝明天皇才第一次見到肖己的皇子,此時的天皇並 不知道,這位皇子將是自己一生中唯一的兒子^皇子取名為睦仁,相比軟弱 的父親孝明天皇,他在歷史上留給世人的形象相當強焊,他就是著名的明治天皇。

明治天皇留下來的照片,大多數都是身著軍裝.留著八字鬍,手扶軍刀, 眼神兇狠,大有放眼天下捨我其誰的架勢,實際上他的本性並非如此。當倒 幕的長州藩士兵與幕府軍激戰的時候,曾經炮轟宮廷。十二歲的睦仁皇子受

2541»:界歷史很有趣:*胯飛講H本史 到驚嚇,以致昏了過去。大臣們都非常擔心,這麼柔弱的皇子,一旦天下有 難,能擔負起責任嗎?如果再來這麼一檔事兒,還不給嚇死?大臣們覺得應 該讓皇子練武,於是選拔了後來被稱為明治維新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開始 對睦仁皇子進行武士的教育,同時選派一些武術名家對睦仁進行劍術和馬術 的訓練。

明治天皇繼位之後,一改日本歷史上天皇柔弱的形象,不但親自檢閱部 隊,而且還在練兵場上策馬馳騁,跟以往溫文爾雅的天皇完全不同。明治天皇 終生狂熱地喜愛騎馬,一年騎馬近百次。少年天皇不但接受武藝方面的教育, 從五歲開始,父母就教他和歌、書法,長大之後更是學習了德語,研究歐美各 國的執政技術。

明治天皇東西方教育都接受過,終生酷愛法國葡萄酒,又能拿毛筆寫出數 千首日本古體詩,這讓他在西方式的民主開放與東方式的皇權專制當中,尋找 到了一個奇妙的平衡點。天皇寫了數千首詩,跟大清乾隆爺類似,乾隆爺也是• 酷愛題詩,當然他寫得更多,一個人的產量就超過了《全唐詩》,只不過質量 就是雲泥之別了。

明治天皇的詩句里最為人所知的是「四海之內皆兄弟,為何風雨亂人 間」。為什麼這句被人所知呢?因為他寫完這句詩之後,就發動了日俄戰爭。 昭和天皇在二戰中宣布對英美開戰的時候,也是拿著皇祖父的這兩句詩出席御 前會議。

這讓人覺得明治天皇其實很能裝,你既然不願意風雨亂人間,為什麼還要 發動戰爭呢?

天皇不再是宅男

公元1867年,孝明天皇暴斃,他的死因一直是日本歷史上最大的謎團之 一,到現在還有很多人在說孝明天皇是被毒死的。

到了第二年,皇子睦仁舉行了登基大典,成為日本第一百二十二代天皇。 1868年9月,開始進人了明治元年。明治天皇還從此定下了一世一元的制度,一 代天皇只用一個年號,不能擅自變動。這個制度源自中國的明朝,由此也可以

第五講知恥後扔ffl自強(明治維新,躋鐸強國)255看出,明治天皇對中國的傳統還是有借鑑之心。中國在明朝以前是沒法用年號 來稱呼帝王的,唐朝以前都用諡號,唐宋元三朝用廟號,明清兩朝用年號,因 為明清兩朝一世一元。日本天皇也是一樣,明治之前的天皇都用諡號稱呼,從 第一代神武到第一百二十一代孝明都是諡號,因為日本天皇沒有廟號。而從明 治開始,大正、昭和、平成全都是年號。

明治天皇繼位之後,馬不停蹄地開始了各項改革,比如把江戶改名為東 京,作為日本的新首都。實際上自打德川幕府建立之後,江戶就已經是日本的 政治中心了。19世紀初,江戶的人口已經超過了百萬。明治天皇的很多改革, 看起來是非常注重煩瑣的細節,但是他的主旨在於文明開化。

明治元年,天皇宣布皇族和朝臣沿襲了幾百年的剃眉染齒,可以不遵守 了,有人認為此舉類似於中國清亡之後的剪辮子。明治天皇還帶頭喝牛奶,吃 牛肉。在此之前,日本人因為深受佛教傳統的影響,民間是不吃家禽家畜的。 明治時代派往海外的考察團回國之後,認為西方人之所以強壯聰明,因為他們 愛吃牛肉。所以,明治天皇帶頭示範,喝牛奶,吃牛肉。在天皇帶動下,吃牛 肉被看作是文明開化的象徵。當時日本的年輕人更是以吃牛肉火鍋、喝葡萄 酒、用「洋涇浜」英語談論時事為時尚。

從1872年開始,日本政府規定,以後的正式禮服一律採取西裝。明治天皇 除了繼位的時候,很少看見他有穿日本傳統服飾的照片,大多是身穿西裝或者 是軍裝。甚至連他的皇后留下來的照片,也都穿著歐式的低胸露背的無袖晚禮 服,戴著皇冠,脖子上是層層疊疊的珍珠寶石項鍊,乍眼一望就像歐洲的皇后 公主一樣。

在明治天皇之前幾百年的幕府統治下,天皇是被禁錮在皇宮中的,大門不 出,二門不邁,典型的宅男。從孝明天皇開始,邁出了出宮行幸的第一步。明 治天皇在位四十五年,先後到皇都之外行幸九十六次,足跡幾乎遍及整個曰 本,堪稱歷代天皇中唯一的「驢友」。

集各種權力於一身

明治不像父親孝明天皇那樣恐懼西洋人,他逐個兒接見了駐日的各國公使。

世界歷it很杆趣:衷騰飛講日本史

俄國皇太子訪日被日本警察刺傷後,天皇為了表示對皇太子的慰問,還登 上了俄國軍艦。明治天皇並不吸菸,但是他知道俄國人有在宴會中吸菸的習 慣=當他被俄國皇太子敬煙的時候,也從衣兜里掏出了早就準備好的香菸,回 敬俄國皇太子,所以俄國人認為他很會來事兒,懂禮貌。

明治天皇給人留下了非常西化的印象.但他在力推各種文明開化措施的同 時,卻把日本的皇權專制推向了頂峰。特別有意思的是,他沉迷於西方的槍炮 機械等物質文明,皇宮裡正式接見和舉行儀式的宮殿也是西洋風格,鋼筋水 泥建築;但是寢殿卻是純粹的日本式建築,房間裡沒有電燈,只有蠟燭,走 廊里還有油燈,可能是因為皇宮裡漏電,引起過火災。天皇在所有的私下場 合,都是使用舊式用具,也不用電扇、冰櫃這些進口貨,床頭掛著両卷,放 著盆景,全是東方特有的幽靜審美。日本皇宮裡的很多盆栽植物活到了今天, 都幾百年了。

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頒布。天皇集各種權力於一身,變成了人間 的神。丨893年,明治天皇把歌曲《君之代》作為國歌來推行,歌詞是這麼寫 的:「我皇御統傳千代,一直傳到八千代,傳到岩石變鵝石,傳到鵝石長青 苔。」類似於打油詩式的歌同。據說這首歌誕生於中國的南北朝時代,也就是 倭五王的時期。日本的國歌,以宣揚天皇神的地位為主旨。

雖然所有重大決策都是由天皇做出的,但是從形式上看,大臣們請示各種 政務的時候,天皇只靜聽,不冋答,這就是憲法中規定的「天皇無答責」制。 二戰結束的時候,昭和天皇也正是憑著憲法中的這一條,逃脫了戰爭罪的審判。

1912年7月,先後打贏了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明治天皇,患了嚴重的 糖尿病引發的尿毒症,重病垂危。東京市民們跪在皇宮前的沙地上為他祈禱平 安,一度達到幾萬人之眾。在20世紀還能夠出現這一幕,讓外國記者感到很 新奇。但是祈禱沒有應驗,即使神的子孫也難逃生老病死。三天之後,天皇 駕崩。

在舉行葬禮的那一天,明治天皇的愛將、號稱軍神的乃木希典大將,偕夫 人雙雙剖腹自殺。輝煌的明治時代,結束於這場慘烈的生殉。

============================

參考一下日本人吃牛肉的歷史
2015-5-12 1:31:00 作者: 

  文明開化吃牛肉

  簡白

  冷天寒夜,三五好友聚會,大啖牛肉涮涮鍋,正是時候。

  眾所周知,日本料理以魚貝海鮮見長,手法繁多。但為甚麼獸肉方面卻貧乏單調,不是漬醬生吃,就是汆燙或燒烤熟食?其實,日本人從明治維新才開始公開吃牛肉。自七世紀以來,不但忌吃牛肉,就連四隻腳的羊馬豬、兩隻腳的雞,都在禁食之內,等於處在「半素食禁慾」狀態長達一千多年。大和民族以神道立國,視米稻為神聖靈糧,自古即有「肉類即穢物」的思想。佛教在六世紀中葉東傳日本,畏怖地獄的觀念逐漸浸透貴族階層。再加上部分禽獸家畜化、工具化,繁衍有助農業生產。於是,神道穢物觀、佛教殺生戒與政經目的,三者一拍即合。西元六七五年,天武天皇下詔,除設限狩獵撈捕外,還禁止食用「牛馬犬羊雞」(豬鹿後來照禁不誤)。誰知這一禁,直到一千二百三十三年後的明治維新第五年,才告正式解除。

  觀看日本時代劇,戲中武士集團勇猛剽悍,卻絕無可能目睹他們「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場景畫面,緣由在此。

  一六八七年,德川幕府第五代將軍綱吉,變本加厲,頒布「生類憐憫令」,嚴禁虐待、殺生所有一切牲畜,違者峻法伺候。從此江戶「食無肉」,提供噉食獸肉的黑市營生幾近絕跡。不過,有人立法就有人犯禁,尤其在幕末,「偷吃步」者所在多有(末代將軍德川慶喜生父水戶藩主齊昭,是最有名的牛肉大饕客),但怕張揚,發明了黑話暗語,避人耳目。鹿肉叫「紅葉」、豬肉叫「牡丹」或「山鯨」;雞肉改稱「柏樹」、馬肉改稱「櫻花」。至於牛肉,須把它視為「藥膳」,才可以堂皇吃「補」。儘管如此,畢竟宗教戒律與法令規范長期銘刻人心,忌食獸肉早已在官方民間形成牢固的信仰價值和生活習慣。

  「小日本」的蔑稱,其來有自。江戶時代日本人的體型,比其祖先短矮太多了,竟然平均不到一六○公分。有人怪罪,全都是長期禁食獸肉的後遺症。

  一八五三年,西方帝國主義叩關日本。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培理,率黑船抵達神奈川縣浦賀港,曾要求幕府補給艦隊食物,其中包括「六十頭牛」。幕府官員大惑不解,問道:「要牛幹嘛,船上又不能耕作!」培理同樣大惑不解,衝著說:「牛是要宰來吃的!」千年不識獸肉滋味的幕府官員,聽了「蠻夷」這番狠話,才知原來「凶神惡煞」駕到,嚇得退避三舍……。吃牛肉的美國人撞見不吃牛肉的日本人,同演一齣異民族「雞同鴨講」的近代悲喜劇。

  明治初期外務卿岩倉具視,於一八七一年(明治四年)覲謁剛滿二十歲的天皇。世面見多識廣的岩倉,目睹天皇容顏,驚愕連連。那時候,天皇依舊遵循古禮,臉面塗抹脂粉,高聳蠶眉,挽發結髻,牙齒用鐵漿染成墨色。岩倉頓時憬悟,明治維新要成功,文明開化要進展,憑藉今上天皇這樣一副東方古典女性陰柔形象,斷不可行。於是內閣重臣勉力改造弱冠天皇,敦勸飲食服飾向西方看齊。翌年正月,政府宣稱,天皇已經詔令宮內御廚將牛肉納入膳房食譜,並鼓勵國民多食牛肉──當成日常菜餚,而非養生補品。

  「天皇吃牛肉」的消息傳開後,震撼民間。隔月便有十位白衣裝束的山岳苦行僧,帶刀闖入東京皇居禁地,諫求收回成命,慘遭衛兵格斃四名、槍傷一名。社會騷動層出不窮,例如,老公吃牛肉老婆鬧離婚、鄰居開肉店街坊群抗議、社區闢建屠宰場引發住民暴動等等。雖然千百年來根深柢固的禁忌不易破除,但明治政府舉國之力,全面推展肉食運動,將牛肉與「富國強兵」、「文明開化」等價齊觀,發動知識界、輿論界宣傳鼓吹。終於,隨著關西地區紛紛冒出sukiyaki食堂之後,關東地區亦如雨後春筍般,爭相開設和sukiyaki大同小異的「牛鍋」餐館。饞嘴食客大涮特涮、大嚼特嚼──既有口福實惠,又像徵思想進步,不亦樂乎快哉。

  當時的流行作家假名垣魯文,曾以圖文並茂的方式,諷刺頑固拒食牛肉的民眾,斥罵他們是「開化不進之奴」。抱持贊成肉食態度的福澤諭吉,呼應推廣洋食,幾度著文痛陳禁肉陋習,跟他的後輩作家、推崇和食的森鷗外立場大相迳庭。但福澤還是在他的自傳裡承認,自己嚐過牛肉的滋味,口感欠佳,「吃起來又臭又硬」。

  一九○四年,帝俄波羅的海艦隊士氣低落,終被東鄉平八郎殲滅;一九○五年,波坦金號戰艦叛變,響應革命反對沙皇。據傳該兩起影響深遠的戰事,都與軍糧牛肉罐頭腐壞,導致水手兵譁變有關。明治政府也許風聞聽信這樣的稗官野史,所以對於海軍牛肉罐頭非常專注研發,當時的海軍要塞吳港周邊區域,也因而食品加工業特別發達。

  近幾年,狂牛症時有所聞,日本的重農主義者(畜牧比耕作更耗損地力)與素食主義者,額手稱慶,乘機奮力宣揚「草本飲食」的好處。現今東瀛街肆,口腹之慾橫流,厭惡肉食者果真能夠力挽狂瀾,讓日本返歸古代「半素食禁慾」的時空?或許吧。大和民族做起事來執著徹底,擺盪正反兩極,動輒翻天覆地。過去千百年間,日本牛的造化大起大落,往後命運如何?還得觀察扶桑國度的人心動向,才見分解。

----------------------------------

日本人吃肉
1415Vegetarian
眾所周知,日本料理以魚貝海鮮見長,手法繁多。但為甚麼獸肉方面卻貧乏單調,不是漬醬生吃,就是汆燙或燒烤熟食?其實,日本人從明治維新才開始公開吃牛肉。自七世紀以來,不但忌吃牛肉,就連四隻腳的羊馬豬、兩隻腳的雞,都在禁食之內,等於處在「半素食禁慾」狀態長達一千多年。

大和民族以神道立國,視米稻為神聖靈糧,自古即有「肉類即穢物」的思想。佛教在六世紀中葉東傳日本,畏怖地獄的觀念逐漸浸透貴族階層。再加上部分禽獸家畜化、工具化,繁衍有助農業生產。於是,神道穢物觀、佛教殺生戒與政經目的,三者一拍即合。西元六七五年,天武天皇下詔,除設限狩獵撈捕外,還禁止食用「牛馬犬羊雞」(豬鹿後來照禁不誤)。誰知這一禁,直到一千二百三十三年後的明治維新第五年,才告正式解除。

觀看日本時代劇,戲中武士集團勇猛剽悍,卻絕無可能目睹他們「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場景畫面,緣由在此。

一六八七年,德川幕府第五代將軍綱吉,變本加厲,頒布「生類憐憫令」,嚴禁虐待、殺生所有一切牲畜,違者峻法伺候。從此江戶「食無肉」,提供啖食獸肉的黑市營生幾近絕跡。

不過,有人立法就有人犯禁,尤其在幕末,「偷吃步」者所在多有(末代將軍德川慶喜生父水戶藩主齊昭,是最有名的牛肉大饕客),但怕張揚,發明了黑話暗語,避人耳目。鹿肉叫「紅葉」、豬肉叫「牡丹」或「山鯨」;雞肉改稱「柏樹」、馬肉改稱「櫻花」。至於牛肉,須把它視為「藥膳」,才可以堂皇吃「補」。儘管如此,畢竟宗教戒律與法令規範長期銘刻人心,忌食獸肉早已在官方民間形成牢固的信仰價值和生活習慣。

「小日本」的蔑稱,其來有自。江戶時代日本人的體型,比其祖先短矮太多了,竟然平均不到一六○公分。有人怪罪,全都是長期禁食獸肉的後遺症。

一八五三年,西方帝國主義叩關日本。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培理,率黑船抵達神奈川縣浦賀港,曾要求幕府補給艦隊食物,其中包括「六十頭牛」。幕府官員大惑不解,問道:「要牛幹嘛,船上又不能耕作!」培理同樣大惑不解,衝著說:「牛是要宰來吃的!」千年不識獸肉滋味的幕府官員,聽了「蠻夷」這番狠話,才知原來「凶神惡煞」駕到,嚇得退避三舍……。

吃牛肉的美國人撞見不吃牛肉的日本人,同演一齣異民族「雞同鴨講」的近代悲喜劇。

明治初期外務卿岩倉具視,於一八七一年(明治四年)覲謁剛滿二十歲的天皇。世面見多識廣的岩倉,目睹天皇容顏,驚愕連連。那時候,天皇依舊遵循古禮,臉面塗抹脂粉,高聳蠶眉,挽髮結髻,牙齒用鐵漿染成墨色。岩倉頓時憬悟,

明治維新要成功,文明開化要進展,憑藉今上天皇這樣一副東方古典女性陰柔形象,斷不可行。於是內閣重臣勉力改造弱冠天皇,敦勸飲食服飾向西方看齊。翌年正月,政府宣稱,天皇已經詔令宮內御廚將牛肉納入膳房食譜,並鼓勵國民多食牛肉──當成日常菜餚,而非養生補品。

「天皇吃牛肉」的消息傳開後,震撼民間。隔月便有十位白衣裝束的山岳苦行僧,帶刀闖入東京皇居禁地,諫求收回成命,慘遭衛兵格斃四名、槍傷一名。

社會騷動層出不窮,例如,老公吃牛肉老婆鬧離婚、鄰居開肉店街坊群抗議、社區闢建屠宰場引發住民暴動等等。

雖然千百年來根深柢固的禁忌不易破除,但明治政府舉國之力,全面推展肉食運動,將牛肉與「富國強兵」、「文明開化」等價齊觀,發動知識界、輿論界宣傳鼓吹。終於,隨著關西地區紛紛冒出 sukiyaki 食堂之後,關東地區亦如雨後春筍般,爭相開設和sukiyaki大同小異的「牛鍋」餐館。饞嘴食客大涮特涮、大嚼特嚼──既有口福實惠,又象徵思想進步,不亦樂乎快哉。

當時的流行作家假名垣魯文,曾以圖文並茂的方式,諷刺頑固拒食牛肉的民眾,斥罵他們是「開化不進之奴」。抱持贊成肉食態度的福澤諭吉,呼應推廣洋食,幾度著文痛陳禁肉陋習,跟他的後輩作家、推崇和食的森鷗外立場大相逕庭。但福澤還是在他的自傳裡承認,自己嚐過牛肉的滋味,口感欠佳,「吃起來又臭又硬」。

一九○四年,帝俄波羅的海艦隊士氣低落,終被東鄉平八郎殲滅;一九○五年,波坦金號戰艦叛變,響應革命反對沙皇。據傳該兩起影響深遠的戰事,都與軍糧牛肉罐頭腐壞,導致水手兵譁變有關。明治政府也許風聞聽信這樣的稗官野史,所以對於海軍牛肉罐頭非常專注研發,當時的海軍要塞吳港周邊區域,也因而食品加工業特別發達。

近幾年,狂牛症時有所聞,日本的重農主義者(畜牧比耕作更耗損地力)與素食主義者,額手稱慶,乘機奮力宣揚「草本飲食」的好處。現今東瀛街肆,口腹之慾橫流,厭惡肉食者果真能夠力挽狂瀾,讓日本返歸古代「半素食禁慾」的時空?或許吧。大和民族做起事來執著徹底,擺盪正反兩極,動輒翻天覆地。過去千百年間,日本牛的造化大起大落,往後命運如何?還得觀察扶桑國度的人心動向,才見分解。

不吃牛的10個理由

為了您 的健康

食用飽 含會導致動脈阻塞的膽固醇與飽和脂肪酸的牛肉產品, 不但會讓您體重增加, 還會提高您得到致命性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如心臟病, 糖尿病,關節炎,骨質疏鬆症,哮喘, 甚至陽痿. 研究顯示, 素食主義者得到心臟病的機會比平常人少了百分之五十, 得到癌症的機會更是 少了百分之四十. 平常人變得過度肥胖的機率竟比素食主義者高了九倍. 另外, 吃動物製品就等於是在吃細菌, 抗生素, 戴奧辛, 荷爾 蒙, 和一大堆各式各樣的有毒物質,這些毒物可是會在您的身體裡慢慢積累並殘留許多年的.
更多關 於動物性食品對於健康的影響


別吃如 此和善的動物

牛是和 善而且具社交性的動物. 每隻牛都能夠辨認一百隻以上其他的牛, 並與同伴構成各種友誼般的親密關係. 研究顯示牛會因為牠們親友 的死亡而悲傷.
認識更 多牛的特性與他們讓人驚訝的技能


即使是 牛仔現在也不吃牛了
著名導 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在最近發表言論聲明"我試著遵守嚴格素食的飲食, 食用大量的水果蔬菜與豆類製 品." 哈沃德-萊曼(Howard Lyman), 這位牧場的第四代繼承人, 在知道工廠化養殖的殘酷以後現在已經是一個嚴格素食主義者,

並且正在全美各地推廣素食主義. 其他拒絕吃肉的男子漢們包括了:饒舌音樂傳奇人物 Andre 3000 和摩斯戴夫(Mos Def), 蜘蛛 俠演員陶比麥奎爾(Tobey Maguire), 喬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 足球巨星瑞奇威廉斯(NFL superstar Ricky Williams), 七次奧林匹克短跑金牌得主卡爾劉易斯Carl Lewis (Olympian Carl Lewis), 演員李澳納多狄 卡皮歐, 布萊得彼特等等.

你的晚 餐就是吃荷爾蒙嗎?

為了要 讓牛隻們能以非自然地速度快速長大, 養殖場每天餵食牠們大量的荷爾蒙藥物. 雖然許多食物中本來就含有微量的荷爾蒙, 這樣大量 地攝入人造荷爾蒙極可能會造成食用牛肉者的健康問題. 洛杉磯時報(The Los Angeles Times)報導了一個不為人知的肉品調查報 告, 在成長過程中服食荷爾蒙的牛隻們的肉中, 發現了高含量的雌二醇(estradiol), 一種強烈致癌與具有基因毒性的雌激素. 根據 這篇報導, "漢堡肉片中的雌二醇(estradiol)的含量可以導致一個天天吃兩份漢堡的八歲孩童得癌症的機率多百分之十.
更多關 於肉與荷爾蒙的關聯

地獄般 的養殖場環境

牛隻們 所遭受的虐待如果發生在狗與貓上, 百分之百會被判與虐待動物的重刑. 牠們的角被切去, 公牛們被割去睪丸, 在被烙印時得承受 三級灼傷的痛苦. 這些還都是在沒有任何麻醉下進行的. 牠們被注射荷爾蒙, 然後在過度擁擠與骯髒的餵食欄裡被囚禁長達數月以後. 在 沒有水與食物的艱難長途旅程中被運送到屠宰場, 倒吊在鐵桿上割喉而死. 因為快速的流水線作業方式, 許多牛隻們都是在有知覺的情況下 承受這些酷刑的.

更多牛 隻們在工廠化養殖場與屠宰場的境遇

從窮國 奪取穀物來當飼料

種植穀 物來餵食牲畜其實是非常沒有經濟效益的, 這些拿來當飼料的穀物中只有極小一部分可以轉化成人食用的肉. 其中極大一部分都是拿 來讓牲畜生存與成長的. 極具聲望的組織 Worldwatch 聲明, "在這個六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吃不飽的世界, 漸增的肉品消耗量實在惹 人爭議. 畜牧業是一種極不經濟的使用穀物的方式 -- 事實上最經濟的消費穀物的方法, 就是直接食用穀物. 肉類與畜牧工業直接影響著 各國間穀物的交易, 造成了富裕國家的人民拿大量糧食來養牲畜食用, 而窮國人民連穀物都沒得吃而餓死的現象"

更多關 於素食如何減緩世界飢荒問題

神奇脫 逃術

在美國 每年有數以百萬計的牛隻被屠宰. 少數幾隻成功逃脫的則施展了令人驚奇的技藝.

一頭名為艾蜜莉的母牛逃出麻州的屠宰場, 越過五 呎高的柵門, 並且於寒冬時節, 在新英格蘭的樹林裡存活了好幾週直至被救出. 一頭名為壽司的懷孕母牛在被裝入貨車時轉身逃跑, 跳入 河裡並游到對岸. 她巧妙的躲避了人們的追捕, 最後被PETA救出並送到動物庇護所.

一頭名為茉莉, 來自蒙大拿州的母牛最近一路逃亡 直到橫越了密蘇里河才被人抓到. 這三隻牛使當地的人們深受感動並願意讓牠們在動物庇護所安渡餘生. 然而每年數以百萬計被肉品業者屠 宰的無名牛隻們, 卻沒有這樣的好運.

骯髒的 空氣, 有毒的水

養殖場 製造出來令人難以置信的大量排泄物污染了水和空氣. 貯存在像小湖一般大的水池裡的糞肥滲入附近的溪流, 殺死河裡的生物並破壞 水質. 這些糞便也會釋出有害的化學物質以及微生物, 污染空氣. 有許多的研究和政府報告顯示, 住在養殖場附近的人們發生流產, 罹患 呼吸道疾病或神經系統疾病的比率較高.

更多關 於養殖場如何危害環境

小心狂 牛病

狂牛病 已經在美國出現, 但是美國政府並未遵循世界衛生組織關於防止疫情擴散的建議. 日本和所有的歐洲國家都已經禁止畜牧業餵食動物 性蛋白質. 然而, 這樣的做法在美國卻依然盛行. 簡直就像在乞求"狂雞病", "狂豬病", 或是其他狂牛病的變種趕快出現一樣. 狂牛 病在人類身上的潛伏期有許多年,

因此目前沒有辦法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人已經被感染. 相當神奇地, 美國政府仍然拒絕認真的看待這個問題 . 在2005年之中, 美國農業部只對少於1%的牛隻做了狂牛病的檢測. 令人難以置信地, 即使在2006年發現了第三起狂牛病病例, 美 國農業部仍然宣布將要縮減狂牛病檢測的規模.

作一個 仁慈,健康又環保的人很簡單

在素食 主義漸漸抬頭的現代, 別讓牛或是其他動物們因為您而遭受各種殘酷對待, 其實是非常簡單的. 您可以在漢堡王, Johnny Rockets, and Ruby Tuesday買到美味的素肉片作成的素漢堡. 看看我們選出的最佳牛肉替代品清單, 它們不只美味, 還少了膽固醇跟對動物的殘酷虐殺.

日本的僧人「自古」吃肉娶妻絕對是誤傳

-----------------------------------------------

日本和牛:一輩子值得一吃的頂級牛肉 - 壹讀 - https://goo.gl/23kVvb

從吃牛肉看日本的文明開化 此博文包含圖片 (2015-03-27 14:33:10)轉載▼
標籤: 日本文化 和牛 明治維新 分類: 日本文化
日本文化源於稻作農業。日本古代農業被稱為無畜農業。當時的日本人幾乎不食用家畜肉。日本既沒有游牧文化,日本人也沒有馴化過任何野生動物。在日本的神話和傳說裡出現的動物多是鹿、野豬、狸貓、兔子、烏龜、野雞、烏鴉、鳶一類。古代日本人的蛋白質補充主要來自“山海之珍味”,日本的家畜如狗、貓、馬、牛、豬、雞等都是外來品種。

可以說,古代日本人食用的肉類主要是通過狩獵獲得的鹿、野豬等野味,幾乎不吃牛羊肉,尤其很少吃豬肉。家畜基本作為“生產工具”,採集狩獵是遠古時代留下的傳統。現在,日本和牛舉世聞名。這是一百年來日本人善於引進和學習的結果。

黃靖嵐:從吃牛肉看日本的文明開化

我在日本留學時學習過日本農業史的內容,想介紹一些關於日本人食肉方面的歷史。於是上網看看是否有人寫了,省得白忙活。結果看到台灣學者黃靖嵐《從吃牛肉看文明開化時期的理想身體打造》一文寫得很全面,可以補充的內容不多;尤其是引用的史料非常生動、有趣,便放棄了動筆念頭。

我喜歡“以一粒沙子看世界”的方法。黃靖嵐從吃牛肉來看日本的文明開化,看日本社會轉型期傳統習慣的力量、觀念變化,尤其是天皇在日本歷史上的功能,讀來妙趣橫生。

黃靖嵐這篇文章應該是為寫博士論文準備的一篇綜述。從2010 年學會發表到現在,已經5 年多了。在此轉發,估計不會給黃靖嵐先生造成麻煩。而且,全文也在“豆丁網”上登出。只是這裡的轉發有各別刪減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原文(http://www.docin.com/p-74700381.html)。

2010 社會學研究生論文發表會
2010 年3 月1 9 日

從吃牛肉看文明開化時期的理想身體打造
You are what you eat: The relation between beef-eating and body-building in Meiji Restoration
黃靖嵐 (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班。聯絡方式:d97550002@thu.edu.tw)

論文摘要: 本研究企圖透過歷史資料的回溯,解答何以明治天皇何以要鼓勵食用牛肉? 此飲 食習慣如何被/ 改變? 首先以提出天皇、貴族以及地方官僚對於肉食推廣之事 例,描繪政治權力如何作用在飲食此日常生活領域。進而以福澤諭吉以及森鴎外 ( 森林太郎) 的「肉食與米食之爭」為切入點,分析圍繞在肉食上的知識論述。最後則回歸知識與權力的作用點,即身體,討論一個「西化身體」如何被打造而成。

關鍵字: 文明開化、身體觀、飲食、知識、現代性

一、序論

麵包、牛肉等各種燒烤食物一切都讓人嘆氣,麵包雖然沒有特殊的臭味,但卻讓人食不下嚥,更何況是牛肉。甚至連續幾天都只有這些東西可以吃,餓肚子反倒還比較好。認真思量當初不得不遵從官員的命令,不顧他人觀感而到現今陷入空腹此愚蠢的窘境,只能邊嘆氣垂淚,邊向神佛祈求…… (尾佐竹猛《幕末遣外使節物語》,引用自岡田哲,2000:7 2 )

獸肉在古代日本乃作為重要食物來源之一,但自天武天皇頒布殺生禁令(675 年) ,強調「不得食: 牛、馬、犬、猿、雞肉,以外不在禁例,若有犯者罪之」, 以及後續如元正天皇、聖武天皇逐漸增加禁食的項目下,於明治四年(1871 年) 12 月頒布解禁肉食之前,違禁食肉者頇被處以流放遠島之嚴刑( 大塚滋,1975) 。 是以,牛肉,包括其他肉類,於日本的日常飲食中曾有千餘年的缺席。

由於牛肉 在分類上不屬於飯桌菜餚,因而亦不存在烹飪的技術以及知識,口感亦不被認 同。以前述引文為例,作為池田長発旗下赴歐使節團成員之一的理髮師,甚至表示在麵包與牛肉,和飽受飢餓之苦的權衡下,其寧可選擇後者。

但此長期以來的禁食令卻於明治時期被打破。天皇本人「規定內膳司日常性 地提供牛肉與羊肉,豬肉、鹿肉、兔肉則偶而作為御膳上呈( 《明治天皇紀》,引 用自原田信男,2005:22) 。」在透過一連串的政策鼓勵,與教育推廣之下,明治 天皇在位期間的牛肉食用量亦出現巨大變化。

明治年間東京每日牛的屠宰數: 明治初年、明治 5 年 (1872) 、明治 10 年 (1877) 、明治 21 年 (1888) 、明治 35 年 (1902) ,每日牛的屠宰數分別為: 1-2 頭、 20 頭、 3 20,000 頭、 100,000 頭 、大於 200,000 頭 (岡田哲,2000:63-64 )。

明治天皇何以要鼓勵食用牛肉? 此飲食習慣如何被/ 改變? 本研究企圖透 過對日本文明開化前後食用牛肉的觀察,從飲食的變化,構連至與此相聯繫的理 想身體圖像的之論述,即「現代化」身體的知識建構。並進一步指出此理想身體的 打造,需置入現代化/ 西化的脈絡方得以解釋。

礙於撰寫的時間限制,以及現有資料蒐集上的困難,本文不得不擱置明治天 皇解禁肉食之前的飲食觀與身體觀。首先以提出天皇、貴族以及地方官僚對於肉 食推廣之事例,描繪政治權力如何作用在飲食此日常生活領域。進而以福澤諭吉 以及森鴎外( 森林太郎) 的「肉食與米食之爭」為切入點,分析圍繞在肉食上的知 識論述。最後則回歸知識與權力的作用點,即身體,討論一個「西化身體」如何被打造而成。

二、權力作用: 明治天皇對於食肉的提倡

日本人則力圖他們的風俗習慣,憎惡所有的這些肉類,沒有任何理由會讓他們吃驢、馬、牛,日本人也極少吃豬(除了野豬之外)、鴨或雞,因此很自然地,他們也討厭豬油……儘管事實上有某些人,特別是那些在葡萄牙人抵達日本後曾與他們作過生意的貿易商如今也開始吃牛、豬以及雞肉,但這些東西不會成為隆重宴會上的佳餚,也不會在全日本帝國的其他地方出現。 (M. Cooper ed. and trans. (1973) This island of Japan,引用自Cwiertka, 2009:28)

1871 年11 月4 日明治天皇宴請各國外交使節餐宴的菜單(以法文撰寫): 濃湯-鮮蝦奶油農湯;湯後點-日內瓦式鮭魚捲;開胃菜-白醬奶油卷;前菜-馬德拉酒烤牛肉、小牛肉佐胡椒酒醋醬、雞胸肉凍;蔬菜-蒸豌豆佐醬汁芹菜;肉-松露鵪鶉肉餡餅、華麗肉凍、烤羊腿;甜點-外交特製布丁、櫻桃酒淋什錦水果、果仁糖、精選綜合點心。(村岡実(1984)《日本人と西洋食》,引用自Cwiertka,2009:11)

在1868 年王政復古( 大政奉還) 之前,從12 世紀起日本的權力中心掌握在 幕府手中,天皇僅作為像徵性的國家元首。但於 19 世紀末,源於對西方宰制的擔憂,以及1858 年簽訂安政條約 4 所帶來的屈辱感引發的倒幕運動,則為明治政府定下「啟蒙統治」的基調。對比於「保守且落後」的幕府政權,明治時期的官員模 仿19 世紀歐洲的君主立憲制度、推動西化,以創造帝國的現代化形象。

前述第一段引文為葡萄牙傳教士J. Rodrigues( 約1561-1633) 對日本飲食的描述,第二段則是明治天皇頒布解除肉食禁令不久前,於築地飯店所舉辦宮廷餐會的菜單。從兩段引文的對照中可發現,於17 世紀中期不可能成為宴會佳餚的肉類,卻在19 世紀明治天皇即位後,成為國宴的重要食材, 此源於1853 年「黑船事件」,美國以砲艦強迫日本解除索國政策。於1858 年幕府與美、英、法、 俄、荷簽訂安政條約。條約內含外國人的製外法權、開放通商口岸,設置租借區。

一般認為,明治天皇鼓勵肉食的目的有二: 其一,透過飲食的改變, 強健日本人的體格。其二,藉由「攝取、吸收、同化」歐美的( 飲食) 文明,對內 去除文化劣等感、強化政權統治,對外廢除不帄等條約。對此,明治天皇本人即 曾表示「肉食與其說是為了養生,更重要的是作為與外國人交際的必要食物( 岡 田哲,2000:21) 」。其並進而於明治七年(1873 年) 正式指定國宴需採取西式 餐宴模式,一方面讓外國賓客對於日本吸收、模仿西式外交慣例的能力感到驚 艷,另一方面則企圖將天皇塑造為現代君主,並將日本人轉變為一個現代民族 (Cwiertka ,2009) 。 肉食的西式宴會並具有強化新領導在日本國內權威的作用,藉由月暈效果, 新領導階層的西化有利於將強而有力的西方形象擴散至自身。

Cwiertka(2009) 指出,從明治時期起,對於西方事物與西式飲食的熟悉度乃被作為判斷教養的指 標,以及區辨社會聲望高低的方式。西方食物所具有的「高級感」,以及其與日本 菁英階層的結合,促使其作為一種流行事物向下傳播。 但此傳播並不能被視為一種「自然」過程,而是存在著權力斧鑿的痕跡。 於推廣食肉以及流通上,按其對象可區分為菁英階級與帄民。前者將重點置於西洋飲食與禮儀,作為像徵的則是於鹿鳴館所舉辦的連日舞會以及晚會。該館 於明治 16 年落成,為由英國建築師 Josiah Conder 所設計建造的磚瓦式二層洋 樓,其建於日比谷薩摩藩屋舊址,投入18 萬日元( 約合於現在的40 億日元) 。 當時身任外務卿的井上馨並將以前成立、與外國人交際用的機構移至館內,命名 為「東京俱樂部」,參加者限於日本皇族、高官,與深具政商影響力的民間菁英, 於內一切採取西式生活習慣、交談僅限使用英語。而明治 20 年由伊藤博文主辦 的「假面舞會」並作為文明開化的象徵於歷史上留下記錄。

而在對帄民的推廣上,除了藉由政府權力壓抑對於牛肉的疑慮。例如在敦賀 縣內的牛肉店開店之際,由於流傳著不好的謠言,該縣廳遂提出告示,表示: 牛肉是對增進健康、補強活力、強壯滋養有利的食物。但卻存在拘泥迄今以 來的習慣,散播食用牛肉會損及身心的謠言者。這是對於文明開化的妨礙( 岡 田哲,2000:52) 。 並透過提供廉價肉品、確保肉類品質,以及烹飪教育等策略加以推廣。如 1886 年成立以改善日本人體格、體型,提供廉價精肉為目標的洪養社、於官公廳的食堂提供西洋料理以及洋食,並於各地舉辦洋食會,讓民眾試食並學習烹飪西式 食材的技術。同時,在食肉量逐年上升之際,為了確保牛肉的品質,民部省於各 地設置牛會所與牛肉處理場,並於明治六年(1873 年) 制定「對應不法、不良肉 品之畜肉檢查制度」,藉以確保商人信譽、牛肉品質,及流通( 岡田哲,2000) 。

但肉食的推廣並非全然全然帄順無波,例如在肉食解禁約一個月後,即發生十名身著白衣的御岳行者(佛教修行者)闖入皇居,最終以四人被射殺身亡、一人重傷,五人 遭到逮捕告結。據其供稱: 立於萬民之上,祭拜穀物稻米、禁止肉食的天皇卻迫 於外國勢力而解禁。肉食的解禁造成階級不分、神明喪失居所,社會陷入一片混亂,因而想向天皇請願恢復舊有秩序( 岡田哲,2000:23; 原田信男,2005:23) 。 除了宗教上的反動外,下文會進一步指出於知識界對西化飲食的質疑。

三、知識建構: 福澤諭吉的「肉」與森鴎外的「米」

( 歐美人)食用對於人類滋補最為有利的獸肉,日本人卻喜歡養分較低的草根菜葉,而不喜食肉類。(福澤諭吉(1882)〈肉食せざるべからず〉,引用自今井佐惠子,2002:18)。

福澤諭吉作為幕末蘭學家、蘭醫翹楚緒方洪庵的學生,曾於《福翁自伝》中留有烹煮豬頭而食,以及在大坂最下等的牛鍋屋,津津有味地吃著一人份50 文、 又腥又硬的牛肉之記錄。除了於明治15 年(1882 年)12 月 15 日在創刊的《時 事新報》的社論上,從營養學的觀點推廣肉食外,並在飲用牛奶而使得傷寒痊癒 之後,替築地牛馬會社撰寫廣告文〈肉食の說〉,強調牛奶與牛肉並不會造成身心污穢,反倒對於身體強健大有助益( 原田信男,2005) 。相較之下,由於日本人以草根菜葉為主食,由此所組織成的身體,其心靈亦與其相應般脆弱貧乏,而 體型上的衰弱,會成為國際競爭上的缺點( 今井佐惠子,2002) 。

此論述相應明治天皇政權對於肉食的推廣,作為明治年間盛行的看法。牛肉 不僅被視為對於健康有益,且被視為「文明的良藥」,不食用牛肉的人乃是落後於 時代者 9 。 6 西洋料理指的是歐美式料理,特別以法國料理為代表。洋食則是以日式烹調的方式處理西式食 材而成的料理,通常會以味噌以及醬油調味,用以配飯。 牛肉店,作為開化的藥舖與文明的良藥。其可養神、可健胃、可通血路,可 富養身體……其製法包括烹煮、燒烤、醃漬、風乾,一瞧此藥舖( 牛肉店) 可見牛肉如紅葉般枝繁葉茂。難以掩藏那肥沃的大腿。( 服部誠一(1874) 《東京新繁昌記》,引用自岡田哲,2000:59)

而對於肉食的極度肯定,甚至讓福澤諭吉進而訴求廢水田、強畜牧。其所提出的 理由包括: 1. 日本國土耕地狹小,不宜以農業作為國家基礎。 2. 稻米作為熱帶植物,並非日本最適宜栽種的植物。 3. 可以輸入取代自行生產。 4. 重視肉食才是朝向富國強兵的正確道路( 岡田哲,2000; 今井佐惠子,2002) 。 雖然推廣肉食作為明治政權「飲食治理」的主軸之一,知識論述亦多將肉食與 健康畫上等號,但並不表示反對肉食的聲浪便因此消失。

反對肉食的理由可被歸 納為八點: 1. 沒有食用農耕用家畜的理由。 2. 作為米食人種,魚與蔬菜已十分營養。 3. 肉食會污染血液,除了容易長瘤且易落髮。 4. 導致身心污穢而無法信仰神佛。 5. 肉食之後無法拜訪他人。 6. 肉食是不合常理、奇怪的飲食。 7. 感覺吃了這種西洋食材,彷彿就輸給歐美人了。 8. 涉及因果業報。 除了宗教信仰、不合乎既有飲食習慣、健康論述,與農作上的考量外,亦可發現 存在國族間的競爭意識。相較於肉食者所享用的「文明的滋味」,反對者卻在同樣的飲食行為間感受到「失敗的屈辱」。

以著有《武士の娘》一書的杉木鉞子之回憶為例,可以看到帄民在面對食肉 此行為從不潔,轉變為對身體有益之物這過程間的掙扎。

( 這是)八歲的時候,某一天從學校回來發現了奇特的事情。女性家屬們不曉得為何用著和紙,仔細糊在佛堂閃耀著金色光芒的佛壇的門窗上。仔細一問,祖母表示:「你父親說要在家裡吃牛肉唷。從學習外國醫學的醫生那所 獲贈的肉,說是可以強健你父親的身體,也能讓你成為像外國人般強健且聰明的小孩。因為牛肉即將送來,先在正忙著糊窗。」祖母深嘆了口氣,表示世界轉變如此巨大,連這樣奇怪的事情都發生在自家,最後則未出席當天的用餐。而儘管杉木跟姊姊在用餐時悄悄討論肉的美味,但卻無法跟任何人提起這話題(福原康雄(1956)《日本食肉史》,引用自岡田哲,2000:92)。

引文所描述的乃是牛肉成為日常飲食之前的過渡時期,食牛肉一方面被視為對身 體有益,同時又是作為一種不可被宣之以口、需避人耳目的秘密。 但相較於肉食論者,反對陣營始終未能提出有系統的論述建構。

對此,可將 身為陸軍軍醫的森鴎外於明治18 年(1885 年) 所發表《日本兵食論大意》視為 某種「修正主義」。其並不強調從日常飲食中排除肉類,卻認為不應只依賴單一食物的營養,而是應採取以米食為中心、多樣食物的日式飲食模式。該文以「東洋 人民的飲食以魚、米為主,西洋人民的飲食則以由麥所製成蒸餅與牛、羊、豬為 主食,甚少食用魚類與米飯。」為開頭,進而敘述: 我們國家的土地適合種植稻米……像米如此簡單食用的食物例子很少…… 部分論者提出輸出稻米,進口穀類及食獸的說法或許有其道理,但一旦如 此,則會出現我國人民的生活永遠掌握在外國人手中之疑慮( 森鴎外(1885) 《日本兵食論大意》,引用自森鴎外,1989) 。

主張相較於西洋食物,米飯更適合日本人。原因包括: 1. 日本人雖然體型較小,但其筋肉發育、體力皆不輸給歐美人。 2. 雖然海軍軍艦可以準備料理西洋食物的烹飪機械,但陸軍有行軍的需求,不可 能隨軍準備。 3. 相較於海軍僅有 5,000 人,人數為其 10 倍的陸軍不可能在短期內全面供給西 洋食物。 4. 陸軍新兵習於米食,難消化西洋食物。 5. 日本米食所能提供的營養並不劣於西洋食物( 原田信男,2005; 岡田哲,2000) 。 其於文中透過精密計算日本士兵每日所需的營養量,證實若能均衡攝取以米 為主食的日本飲食,其在滋養人體、激活心靈與體力的功能上,並不劣於西式飲 食。指出若腸長為身高的五分之一,並因此影響消化機能的情況下,日本人與歐美人帄均體重分別為50.5 公斤與61.35 公斤的比例乃屬正常。

而根據Rubner 的 研究證實,232 克的碳水化合物會形成100 克的脂肪,日本人雖然脂肪攝取量低, 但因為澱粉攝取量大,在糖質可與脂肪質相互交換的情況下,每日所可獲得的卡 路里量不低於西式飲食( 今井佐惠子,2002) 。伊東昌輝(1983) 並指出,於森鴎外未譯成日文的德文作品中,存在另一重要觀點,即其認為「數百年來持續迄 今的風俗習慣,應有什麼優點是目前為人所忽略的,否則不可能持續迄今( 引用 自岡田哲,2000:68-69) 」。於明治21 年(1888 年) 所發表的〈非日本食論將 失其根拠〉則進一步批判「非日本飲食論」者實際上將日本飲食與西洋飲食的優劣論,與肉食論及菜食論相互混淆。反對「日本飲食= 菜食,西式飲食= 肉食」,由於後者優於前者,因而應在飲食上全面西化的相關論述。

比較肉食論與米食論二種論述可發現,雖然前者朝向飲食全面西化,後者則以米飯為主食,將肉類加入既有日本餐飲體系,但分析取徑實際上皆著眼於國家安全,以及營養學此現代醫學知識。特別是從森鴎外的論述,可發現西式醫學式身體論述出現,以及食物論述語言的轉變,身體的需求以及構成被轉化為量化的 數字,並可透過簡單的數學計算求得構成「健康」個人的最佳飲食條件。

四、身體打造: 「仿」西方的身體

關於體力方面,他們在攻擊時像個侏儒:事實上對他們的武器來說,他們實在太矮小了,也難怪如此,因為他們的平均身高幾乎沒有超過五呎。此外,也許因為他們太過年輕,在我所謂的肌肉精實度上,他們也不及格,就好像他們可以被劈成兩半後丟擲滾開,比起一般所認為的軍人要容易對付地多 (Knolly, MH (1887) Sketches of life in Japan,引用自Cwiertka,2009:74)。

若監獄可被視為規訓技術施展的模型場域,軍隊則或許可被視為明治時期西 化飲食的最佳實驗場。罐頭牛肉與海軍用硬餅乾於 1877 年西南戰爭後被引進日 本陸軍。引進的目的除了著眼於方便運送、攜帶之外,並包括延續明治初年起, 食用牛肉有利強身的認知,相信牛肉有註於改善軍人體格、增強軍隊戰力。於中 日戰爭( 甲午戰爭)(1894-1895) 期間,日軍共花費251 萬7,380 日圓購買罐頭 食品,其中約有200 萬用於購買罐頭牛肉,其中有四分之一於日本國內生產。而 在約十年後日俄戰爭期間(1904-1905) ,訂購罐頭食品的總值又較中日戰爭成長 九倍,儘管在鄉村地區牛肉的食用並未普及,但在軍隊中,牛肉成為伙食而強迫 軍人接受。並於這些軍人復員返鄉後,將此「文明的滋味」帶入尚不識此食材的鄉 村地區(Cwiertka ,2009) 。

相較於一般民眾,明治政府需更急迫地改造軍人的身體。原因在於既然現代日本軍隊乃以歐美軍隊為模范建立而成,除了高薪僱請外國顧問,按照西方標準 訓練日本軍對外,在此技術的學習之餘,於初期不僅進口武器,甚至包括床、制 服亦頇仰賴進口。而相較於當時荷蘭男性帄均身高為165 公分,日本則在每次體 檢後可發現16.7% 的役男身高不及151.5 公分,而無法服役。在筋肉比例上,亦 不合乎以歐美人作為尺度下的「標準」。此部分解釋了明治天皇政權何以需要推廣 牛肉的食用,因為對於身體的「改造」若不從一般帄民的身體開始著手,即不可能 打造出符合現代化標準的強兵。

「文明開化」此詞彙的使用,源自福澤諭吉於明治八年(1875) 《文明論之概 略》中,對於「civilization 」的翻譯。意指的是貫穿江戶時代(1603-1868) ,長期 綿延且因為鎖國等事件,而具有濃厚封建色彩的日本文化,在西方文化的衝擊 下,伴隨著政治體制的變革,所出現的一系列吸收、學習西方文化之現象。包括 單純的模仿西方文化、生活樣態,或將文化、風俗作為範本,試圖與日本既存文 化相融合,甚至將既存文化西洋化等,出現各種面對西方文化的方式,並如流行病般,於各社會階層出現各種不同接納西方文化的方式。

以當時俗諺「散切り頭を叩いてみれば、文明開化の音がする」( 若敲散發 者的頭,會發出文明開化的聲音) 為例,這句話明確表現出西方文化進入日本後, 對於社會所造成的影響。於江戶時代,唯有階級地位卑賤,從事低俗藝能活動、 押送犯人,與埋葬死刑犯屍體的「非人」,是未將頭髮梳成髻、披頭散發者。但於 明治初期,不剃髮以梳成髻而散發此事,卻成為文明開化的象徵。除了髮型的改 變外,飲食生活亦與文明開化密切相連,出現轉變。例如仮名垣魯文(1967) 在 《安愚楽鍋》中指出: 「牛鍋食わぬは開化不進奴」( 不吃牛肉鍋的人,是墨守成 規、不文明的傢伙) ,從八世紀以來不吃牛肉的日本人,從此開始將牛肉列入食 材。 隨著佛教思想的流行,牛、豬等四隻腳的生物被排除於菜單中,天 武天皇(673-686) 時並提出「食肉禁止」的規定 。

過程中雖然因為基督教在日本傳播,殘留有部分食用牛肉記錄,但於徳川家光(1604-1651) 所頒布的「鎖國」,與 「禁止基督教」的政策下,牛肉僅被視為一種「非日常的」藥物,而非一般飲食生活 中的食材。直至明治五年(1872) ,著眼於西化改革的天皇初次在宮中試食牛肉, 並刻意渲染為事件宣傳後,日本人方才開始盛行肉食。

那麼,為什麼明治天皇要推廣食牛肉呢?

對此,本文試圖從權力與知識在身體上的共構進行分析,並將之安置在明治維新此時期,認為「西方等於文明」的時代氛圍中。明治新政府所推動的不僅是拓殖、振興產業、富國強兵等政策,亦獎勵西洋建築、散發、洋服、洋食等生活習 慣的西化。其中,作為富國強兵的一環,除了導入西洋軍事技術外,在強化軍隊 的腕力與體力為目的下,所提供的軍隊飲食亦引進西方的飲食習慣,牛肉即作為此飲食西化過程中的重角。是以,可以認為以天皇為首所進行的「飲食革命」乃是 為了強化國民/ 軍隊的體力,此又涉及某種理想身體(/ 西方人的身體) 的想像。 即,正因為原本的飲食習慣不合於此「新」的身體想像,才需要改變飲食。

而事實上,將牛肉納入飲食中,亦非一蹴可幾的。以士兵為例,自帥習於日 本食物與米飯的他們,對於西洋料理保有抗拒,於此,則出現此日本改良式的西 洋食物,例如可用來配飯的馬鈴薯燉肉、咖哩飯等料理,此和洋混合的「洋食」, 於後並成為日本飲食的重要支柱之一。但,何以不想吃的食材非得加以轉換後成 為「可入口」的食物呢? 當一個食物缺乏好吃作為理由,營養價值則於此提出。包 括福澤諭吉等人皆指出: 西方人大量攝取肉類,正是造就其強健體魄的原因。當 時的知識份子一方面援引西方科學期刊的意見,強調肉類對於人體成長、健康與 強大的助益,另一方面並受西方輿論影響,認為肉類不僅具有營養價值,且是知 識與道德能力的來源(Cwiertka, 2009: 36) 。於此,相應著飲食習慣的變化,牛 肉亦成為知識對象,從貴族間的偶一為之的「藥膳」、會污染身心的不潔物,搖身 一變為充滿文明香氣的日常飲食。

Foucault(1995) 在《規訓與懲罰》一書中透過歷史事件,描繪了身體如何 銘刻了知識與權力的作用。公開刑罰的消失實際上並非司法人道主義的進展,而 是新的知識權力技術之浮現,而這些技術則生產出現代人的「靈魂」。當法所針對 的不單是違法的行為,並包含對該主體的認知與掌握之際,遂浮現一系列知識對 象,與抽取知識的專家,並創造出新的知識權力網絡,因而發展出一系列評估、 診斷、正常化的判斷。同樣地,本研究所描述的亦不是簡單地從「不吃到吃」的過 程,期間涉及各種權力及知識技術的操作。宗教信仰作為支撐的「牛肉不潔」知識 體系,其涉及稻作與天皇權力間的承繼關係,以及農業社會下需要牲畜做為農耕 勞動力的經濟考量( 原田信男,2005) 。但進入明治維新之後,所訴求的是富國 強兵之策,如福澤諭吉等人即強調貿易與工業的發展被認為較農業更為重要,牛 作為牲畜的重要性降低,並被建構為有助強身、富國的食物。從現代營養學的角 度,提出「牛肉有助健康」的論述。食物與人體的關係不再是從其形貌取其氣、神, 而是被分解為蛋白質、脂肪質、碳水化合物等「肉眼不可見」的單位。

同時,人體也在現代醫學作用下被重新建構。相較於漢方醫學的診療方式, 乃透過望、聞、問、切診斷出「證」,使用此藥證的漢方藥以進行調養,幕末起被 逐漸引入日本的西洋醫學,則採取診斷出疾病,並針對此疾病提供治療的策略。 若說漢方醫學所治療的是病患此整體,則可說西洋醫學所治療的是疾病( 大澤仲 昭等,2007) 。伴隨醫學體系的差異,對人體的描述從作為整體,轉變為各部分 單位的組合體。

個人的身體不但被分化,同時也被標準化。前文指出森鴎外的「米食論」之際 亦曾提及,其所援引的乃是留德期間所習得的醫學知識。從化學於 18 世紀於歐 美作為一個學科,迄 19 世紀已有長足的進展,除了發現多樣元素外,並對有機 化合物有較深入的認識。於19 世紀後半,P. Richer 發明以皮下脂肪厚度測量營 養狀態的人體測量法,於 20 世紀初期 E. Voit 等人提出活性原生質容量(active protoplasmic mass) 作為評量營養的標準。森鴎外亦曾引用此概念所衍生的「Voit 飲食標準」作為評估日式飲食的基準。現代醫學的介入,所帶來的不僅是新知識 技術的浮現、新專家的出現,並發展出一系列診斷、正常化的判斷。

日本和牛:一輩子值得一吃的頂級牛肉 - 壹讀 - https://goo.gl/23kVvb


《明治天皇》:日俄戰爭後,明治天皇仍有四項主要擔心之事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bit.ly/34uTNBB
天皇之所以信賴伊藤博文,不僅因為伊藤博文運用立憲制度,也是因為天皇對伊藤博文的外交手段給予極高評價。
文:伊藤之雄(いとう ゆきお)
【終章:晚年的憂鬱與希望】
君臣能否同心協力
日俄戰爭後,明治天皇雖因戰爭獲勝而在自身權威與潛在權力上獲得無與倫比的地位,但除了個人健康問題之外,天皇仍有四項主要擔心之事,而其中二項是國內問題。憂心事項的第一件為,天皇和輔弼(輔佐)天皇的政府與國民之間的關係。
一九○五年九月五日,在東京市的日比谷公園召開反對《樸資茅斯條約》(日露講和條約)的國民大會,在該活動演變成暴動之際,明治天皇正在表御座所處理政務。表御座所鄰近櫻田門,距日比谷公園直線距離在一公里之內,日比谷公園內的騷動透過前院的林木間隙傳到了天皇耳裡。到傍晚時,人群的呼喊聲漸次高昂,混雜著器物破壞的聲音,一一傳進御座所裡。天皇似乎無法穩坐,從椅子上站起來在房中來回踱步。
當聽見槍擊聲音時,天皇大喊「憲兵開槍了」,無法再掩飾心中的不安。五日夜裡,天皇頻頻向侍從詢問事件的情況。翌日六日,暴動仍持續進行,死亡人數達十七人,傷者高達二千人。暴動的原因是,政府並未向國民充分傳達日俄戰爭中日本國力的實況,民眾承受著戰爭的犧牲與負擔,在疲於戰事之後認為政府應該獲取更有利的談和條件,因此才會對藩閥政府提出批判。
誠如在本書中提到的,在明治天皇青年時期也陸續發生征韓論政變、佐賀之亂、反對地租改正的農民暴動、西南戰爭等事件。日比谷縱火事件之所以能讓天皇動搖,是因為自少年時期以後在大久保利通、岩倉具視、伊藤博文等人的協助下,為了建立近代國家而培養出政府與國民之間的信賴感,將可能因此事件而再度崩毀。
針對一九一○年所發生暗殺天皇未遂的大逆事件,大審院(今最高裁判所)於一九一一年一月十八日做出裁決,幸德秋水及其情人菅野須賀等二十四人均被判處死刑。當首相桂太郎向天皇稟告此道判決時,天皇顯得十分激動,立即命桂太郎首相研議特赦減刑事項。結果,翌日,十二名犯人減刑一等,幸德秋水與菅野須賀等十二人判處死刑,另十二人判處無期徒刑。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此事的研究中判明,除了菅野須賀等四人之外,其他人與事件並無直接關係。當時的明治天皇在對事實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接受官員方面誤陷事件的報告,最終對判決結果進行裁定。
話說回來,一向儘量不直接參與政治的明治天皇,何以在此時期如此積極參與司法權?這是因為大逆事件,與所謂天皇暗殺未遂事件的宮中問題有所關連。秉持著明治憲法的精神,明治天皇接受府中(政府)與宮中區別的原則。誠如本書中所見,憲法抑制天皇參與政府問題,僅能介入調停對立衝突。相反的,宮中與府中被區別開來,宮中問題屬於皇家的家政問題,即使到了日俄戰爭之後,只要有必要,天皇都會針對宮中問題表達自己的意見。例如一九○九年六月,元老山縣有朋元帥的心腹田中光顯宮相辭職後,即遵照天皇意願,由岩倉具定爵位頭繼任宮相職位。
降低君主對政府事務的參與,僅在需要調停時介入,但對於宮中事務則持續參與,此一原則即使是近代英國國王亦同樣遵守。伊藤博文向史坦恩習得的君主機關說成為明治憲法的精神,而明治天皇接受了此一精神,與歐洲立憲君主制發達國家的君主採取同樣行為模式。換言之,天皇即使未能親自見聞,也能將其素養涵化於身。
能否保有對陸海軍的控制力
明治天皇擔憂的第二件事,即是內閣與陸、海軍之間的互動關係。在本書中可見到,甲午戰爭時期天皇讓文官的伊藤博文首相列席大本營會議;日俄戰爭前至戰時,天皇調停桂太郎首相與伊藤博文所率領政友會之間的對立;以及陸海軍間的對立、陸軍內部的對立等,明治天皇進行多次調停。
但是以日俄戰爭為契機,被元老山縣有朋元帥派系所掌控的陸軍,以及深受山本權兵衛大將(前海相)影響的海軍,雙方的發言聲量均大增。另一方面,隨著元老伊藤博文步入老年,明治天皇本身也已五十多歲,且健康情形每況愈下。撇開山縣有朋透過派系掌握陸軍、內務省、貴族院等組織之外,其他元老如井上馨、松方正義也已衰老,黑田清隆、西鄉從道逝世,元老們的影響力也大為減退。皇太子嘉仁無法依靠,若再過數年自己或伊藤博文亡故,大日本帝國是否就無法決策出協調一致的國策?明治天皇恐怕一直對此揣揣不安。
一八八○年代後半期以來,天皇與最信賴的元老伊藤博文都抱持著相同的不安。伊藤博文於一八九九年在宮中設置帝室制度調查局,並自任其總裁。一九○七年二月一日,伊東巳代治在伊藤博文的授意下公布立案的「公式令」。原本天皇敕令發佈時,需要天皇的署名,以及主任大臣副署名,但根據「公式令」的規定,尚需要首相的副署名。若依此,與陸海軍相關的敕令也需要有首相的副署。此道律令成為首相得以制衡陸、海軍的法律根據,即使首相身為文官,亦可藉由不署名以對陸海軍產生威脅,也因此強化了對陸海軍的控制力。直到甲午戰爭時期,藉由文官控制陸海軍的想法逐漸明朗化,而此次律令格式的規範亦是再度確認政府的此一走向。
元老山縣有朋等人欲對抗公式令的規定,主張在軍事相關事務方面以軍令取代敕令,且即使未有首相的副署,僅有主任大臣(陸軍大臣或海軍大臣)的副署亦可成立。於是同年九月十一日,公布了「軍令第一號」。由於確定此一軍令制度,原先在法律上賦予首相得以制衡軍事相關事務資格的「公式令」,如今只剩空殼。面對海軍的動向及尋求建立軍令制度的山縣有朋等陸軍方面,已入老耄的明治天皇與伊藤博文顯然已無法抵抗。
是否能保東亞和平與安定
明治天皇所擔憂的第三件事為,在日俄戰爭後,包含俄國在內的列強雖然承認韓國為日本的保護國,但韓國在日本統治之下卻屢屢發起諸如義兵運動之類的抵抗行動。
誠如本書所述,在明治時期的日本政治指導者中最重視與列強間協商者即是明治天皇。同時,對於當時日本以軍事力為背景、強勢擴張日本的勢力圈與殖民地的政策,天皇亦抱持否定態度;此外,不論是甲午戰爭或日俄戰爭,天皇亦是對開戰一事最為慎重的一人。天皇之所以信賴伊藤博文,不僅因為伊藤博文運用立憲制度,也是因為天皇對伊藤博文的外交手段給予極高評價。
日俄戰爭後締結了三次的日俄協約,陸續解決了雙方在滿州與內蒙古勢力範圍分割的問題,日俄之間的緊張關係也稍稍獲得緩解。
日本於一九○五年十二月設置韓國統監府,元老伊藤博文被派為首任統監而前往韓國赴任。伊藤博文認為韓國有其歷史與傳統,韓國人也具備潛在力量,因此應維持其獨立國的型態,在日本掌握實權的情況下,以日本明治維新為樣本推動韓國的內部改革。伊藤博文的構想是,振興韓國的產業及教育,待韓國成為近代化國家之後,在日本的主導下日韓攜手合作以建立國際秩序。
然而,韓國在成為日本的保護國之後,對於目標推動近代化的統監府政策產生激烈抵抗。一九○七年六月,韓國皇帝高宗秘密派遣二位使者前往於荷蘭海牙召開的第二屆萬國和平會議,以確認保護條約之無效。獲知此事後,伊藤博文與日本政府於七月二十日強迫高宗退位,並強勢要求韓國訂定第三次日韓協約,約定解散韓國軍隊,只留下一部份。其後,同年八月以後一直到一九○八年,韓國人的抗日游擊等義兵運動聲勢居高不下。
一九○八年五月六日,在韓國統監伊藤博文的請託之下,陸相寺內正毅與首相西園寺公望商議後,上奏天皇請求增派軍隊前往韓國以鎮壓義兵。接著便按照慣例,由參謀總長奧保鞏上奏,請求派遣步兵二十三、二十四連隊(合計約數千名兵力)前往韓國。當時,雖然天皇已經進入後宮(內廷)了,卻仍再次前往表御座所,對上奏內容進行裁決。由此可知,天皇對韓國的抗日運動一事非常在意。
另一方面,在韓國統監伊藤博文的指示下,韓國皇太子李垠從一九○七年開始至日本留學。且根據明治天皇及伊藤博文的旨意,李垠在日本的待遇準同日本皇太子嘉仁親王。此外,伊藤博文亦會吩咐相關人員,在李垠旅行時遣人陪伴服侍,留意不讓其有不便之處。據天皇侍從日野西資博回想,明治天皇對韓國皇太子亦十分關心,頻頻指示宮相岩倉具定拿取各式各樣的珍奇之物送去給李垠。此外,李垠進宮參見天皇時,天皇也對其特別親切,「就如同(天皇自己的)孩子般疼愛」,從旁看起來,韓國皇太子就如同日本「皇家子女」一般。
但是一九○九年十月伊藤博文遭到暗殺,一九一二年七月明治天皇駕崩,李垠的準皇太子嘉仁親王般待遇被取消,降級至與日本皇族子弟相同待遇。
伊藤博文身為韓國統監,在海牙密使事件中採取嚴厲的對應手段,因此被外界誤解為其對韓國抱持高壓的統治構想。但是從明治天皇與伊藤博文對待李垠的態度來看,二人與山縣有朋等日本其他政治領導人物迥然不同,而是對韓國與韓國人都採取尊重的態度。此外,由於李垠是韓國未來的國王,在培育李垠成長的同時,明治天皇與伊藤博文亦將未來日韓兩國的外交關係託付在李垠身上。
明治天皇的繼承人
明治天皇所擔憂的第四件事,其實與前三項不安之事亦有關連,即是繼承人皇太子嘉仁親王是否能充分做好身為天皇該做的事。前文已述,由於嘉仁親王的少年時期十分孱弱,但儘管如此,明治天皇卻對嘉仁親王抱持過大的期待,教育過程也不十分順遂。
根據侍從日野西資博的回想,雖然明治天皇十分擔心嘉仁的健康情形,但嘉仁隨著年齡漸長也明顯對父親有些畏懼。當天皇在表御座所時,只要有人前去拜謁天皇,嘉仁即會在等候室裡等待。當拜謁者離去後,即使侍從不需過問天皇意見,嘉仁亦可前往拜謁天皇,但嘉仁卻仍命日野西資博「你去請示」。於是日野西資博前去詢問天皇是否方便接見嘉仁,天皇卻多半回答「再等一下」、「再等一下下」等口諭。也因此,嘉仁亦曾有等待一小時左右的情況。
然而天皇在晚年身體情況日益惡化後,也對嘉仁成長遲緩此一現實較能坦然接受了。一九○八年十一月禁衛師團舉行機動演習時,嘉仁二十九歲,位階為陸軍少將(兼海軍少將)。曾擔任侍從武官的上田兵吉對當時嘉仁向明治天皇報告演習相關事項時的樣子,留下了深刻印象。據上田兵吉所述,當皇太子攤開數張地圖說明戰況時,明治天皇向皇太子提出疑問,但皇太子在地圖上找不到該地點。由於東宮武官無法在天皇面前對皇太子伸出援手,正感焦急之際,皇太子終於獨力回答了天皇的問題。此時明治天皇說了「所謂演習,實為非常困難之事」,似乎對皇太子的回答十分滿足。
此時天皇五十六歲。如前述所見,天皇對皇太子期待過度之餘,卻導致皇太子有畏縮的傾向。但到了天皇死前四年左右,終於能夠與皇太子的發展進度相契合,父子也能自然地相處了。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明治天皇》,廣場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伊藤之雄(いとう ゆきお)
譯者:林靜薇
明治天皇(一八五二〜一九一二,在位一八七六〜一九一二)
十四歲即位時,正逢動盪的幕末時代。原是無力的象徵性君主,在建立明治憲法時確立了其政治權力。合乎憲法的政治斡旋、絕妙的平衡感、頑固的性格、與表面大相逕庭的後宮生活等,本書將透過新材料,描繪出過去從未被攤在陽光下的人物形象。
《明治天皇》:日俄戰爭後,明治天皇仍有四項主要擔心之事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bit.ly/34uTNBB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