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人記憶筆耕台灣大時代 98歲廖運潘再出茶金歲月前傳《生徒年代》 - 自由藝文網
驚人記憶筆耕台灣大時代 98歲廖運潘再出茶金歲月前傳《生徒年代》 - 自由藝文網
外孫女買回古宅 重振北埔姜家
精華簡文外孫女買回古宅 重振北埔姜家
圖片來源:劉國泰
外孫女買回古宅 重振北埔姜家
作者:林秀姿 2013-01-22 天下雜誌515期
調整字體尺寸
新竹北埔「茶葉大王」姜阿新的洋樓,歷經半世紀的抵押、荒廢,如今在兩位外孫女的奔走下,終於回到姜家懷抱。
「終於回家了,」闊別半世紀,二○一三年一月,北埔知名世家姜阿新的獨生女姜麗芝和夫婿廖運潘,偕同子女們回到姜阿新洋樓。
一九六五年,姜阿新家破產後,這座被稱為「北埔最氣派的洋樓」,被抵押給合作金庫。姜阿新後代北上,從此輾轉流離。
「四處為家,當轉學生,」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之一廖惠慶說。廖惠慶是姜阿新的外孫女,在洋樓出生、長大。她和從母姓的妹妹姜惠琳心中總期待,「有一天要把古宅買回來」。
姜惠琳,現任Nu Skin如新集團大中華商機事務區域副總裁暨台灣總裁。她形容母親姜麗芝是千金大小姐,但過著儉樸生活。逢年過節要親手蒸年糕、包粽子,還會殺雞、做女紅。直到長大後,姜惠琳才曉得,原來外祖父姜阿新是北埔世家。
姜阿新當年的田產,號稱「烏鴉飛三天也飛不完」。早年,他經營茶葉外銷,銷售至香港的怡和洋行和日本三井物產株式會社,是北埔茶葉重要的外銷推手。
戰後,姜阿新出任台灣省第一屆臨時省議會議員、新竹客運董事長,產業十分多元。一九四九年, 融合和洋風格的姜阿新洋樓完工,矗立在天水堂、慈天宮等傳統古厝旁,格外醒目。
然而,隨著六○年代姜阿新破產,洋樓遭抵押給銀行,長期遭荒廢閒置。
直到一九九五年,同是新竹子弟的新纖董事長吳東昇,發現這棟年久失修的古宅,使用檜木、烏心石木、杉木等難得建材,院牆則是從北投運來的唭哩石,外觀融合日治時期建築常見的巴洛克風格,是值得保存的古蹟。
在吳東昇的號召下,新光集團和新竹地方仕紳共同成立「金廣福文教基金會」,出資維修、管理姜阿新宅。二○○一年,古宅被新竹縣政府指定為縣定古蹟。
百倍價 買回兒時老家
「參觀自己的家還要預約,」姜惠琳笑說,她直到上小學才離開洋樓,但長大後,每年仍抽空回洋樓看看。
去年五月,廖惠慶得知合庫即將標售姜阿新洋樓時,她寫了一封電子郵件給兄弟姊妹,獲得眾人支持,大伙決定籌資,以高出當時抵押金一百倍的價錢,購回外祖父留下的家產。
顧及吳東昇過去數十年出錢出力,維護洋樓的心意,廖惠慶姐妹特地在投標前拜訪吳東昇,探問他的想法。
「老家被拍賣後,就像失了根,我們全家被迫遷移、顛沛流離。能夠買回,睡夢中都會偷笑,」廖惠慶說,吳東昇聽了他們的故事,表示「樂見其成」,還鼓勵他們買回姜阿新宅。
今年初,姜惠琳出席「二○一三CWEF天下經濟論壇」時,聽聞當年協助維修姜阿新宅的建築師謝英俊也在現場,急著與他見面道謝。姜惠琳眼眶濕潤,難掩興奮之情地握住謝英俊的手說,「感謝所有為姜阿新宅付出的人。」
反倒是謝英俊早已不掛在心上,笑說,「那是好久以前的事了。」十餘年前,他協助維修姜阿新宅。就地取材、貼近原始工藝的做法,讓洋樓免於倒塌危機,得以保存完好至今。
長期從事東海岸保護行動的廖惠慶記憶中,洋樓外的花園很大,爬樹、爬牆、抓昆蟲,是兒時的生活。
但半世紀以來,花園裡的大樹陸續遭砍光,奇花異草也乏人照顧而凋零。「兒時的記憶,對人的影響極大,」廖惠慶遠嫁至花蓮後,看到一棵番龍眼樹,和老家花園裡的樹一模一樣。熟悉的植物氣味、形貌,常讓她午夜夢迴,滿是老家的兒時場景。
所以,購回姜阿新洋樓後,她們決定先植樹,把記憶中的橄欖樹、番龍眼、蘋婆等植物,一一種回來,讓後代子孫也能有相同的記憶。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6798#sthash.3P6Xsats.dpuf
姜蕙英(姜振驤三女)、姜蓮英(姜振驤四女)與姜麗芝(姜阿新獨女)的合影。1945-1955
姜阿新的獨女姜麗芝的個人照。美麗的麗芝後來嫁給了廖潘運,同樣也是攝影的愛好者。
--------------------------------------------------------------------------------
姜振驤拍下姜家兒童在天水堂內的模樣,左起為烘樞(次子)、旋璣、秋月(六女)、玉采(七女)及姜麗芝(姜阿新女兒)。
-------------------------------------------------------------------------
姜阿新伉儷與子女親戚
姜阿新、姜麗芝、詹蒜妹、廖運潘、姜麗芝、姜鳴鐸
----------------------------------------------------------
姜麗芝、姜蕙英
-----------------------------------------------------------------------------
姜清漢61歲大壽與孫女合照。右一(祖父)姜清漢;左姜麗芝。
------------------------------------------
姜蘭英、姜蕙英
近代台灣女性史──日治時期新女性的誕生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近代台灣女性史》中文版即將問世之此時,距離2001 年本書在日本出版已有十六載。做為本書底稿的博士論文,撰寫於1990年代戰爭責任與慰安婦問題在日本引起高度矚目的時期,當時,主張日本官方應為加害行為道歉負責的論者,和保守右翼人士之間展開了激烈的論戰。從事日治時期台灣社會史研究的我,始終認為這樣的論述並沒有真正察覺到,日本帝國殖民統治的問題背後,對台灣、朝鮮社會整體產生的結構性制約與影響。然而,這個面向在日本社會並不容易被省察。日本戰敗後面對緊接而來的美軍占領,從舊帝國領地數百萬人流回歸本土產生的社會問題,並隨即進入了冷戰體制,內外政治因素的交錯影響下,使得戰後日本,一再錯過正面清算舊殖民地歷史問題的時機。即使曾經統治台灣半世紀,戰後日本社會對台灣做為殖民地的過去其實極為陌生,長久以來,蔣介石與中華民國,始終是戰後日本人想像台灣的重要代名詞。90年代日本的時代氛圍,不斷促使我對近代台灣社會變遷進行思考,特別是屬於人的部分;而女性群體經歷的變化,在殖民與近代化的議題上,又格外具有啟示性。
近代,到底意味著什麼?就台灣而言,1895年《馬關條約》之後遭受割讓的命運,轉使台灣的近代與帝國日本的殖民統治史緊密相連,但卻也不時與對岸中國變革遙遙相應。1945年脫離日本統治至今超過半世紀,殖民地台灣的近代圖像,依然如霧中之花,似近還遠,熟悉又陌生。學界稱之「重層近代化」,正表現出它多重變數下的複雜性格。
「彼時」殖民地台灣近代圖像如何呈現,往往制約於戰後每個歷史時間所駐足的「現在」。二十一世紀之後關注近代台灣的焦點,多集中於可視層面,也就是屬於硬體的「物」。誠然,從鐵道、百貨公司、咖啡廳,到唱片,啤酒,洋裝等,無一不是近代台灣的摩登場景;但過於把物聚焦放大,卻可能模糊了當時置身殖民地近代化現場的台灣「人」,也忽略了台灣人面對外在環境變遷時,思考與苦惱的心路歷程。本書關注對象在於人,尤其是觀念與價值體系的變遷。從新女性的出現,考察與統治當局,台灣家庭與兩性之間的相互關係。期盼拙作能提供台灣讀者一個觀察點,理解上個世紀前半,在台灣社會的個人與家庭經歷的近代變革,女性如何被期待,以及她們的自我期許。
為何選擇「新女性」做為考察對象?本書序章和後記中,對研究課題的意義、作者在詞彙使用上採取的價值立場、以及源自個人生活經驗的問題意識都已經有詳細說明。即使如此,本書在日本出版後仍有讀者反應內容偏向社會上層,或認為欠缺對原住民等族群的敘述。事實上,一個鉅細靡遺,涵蓋各族群與階層的女性「通史」敘述,本非此書之寫作動機。跨越半世紀追溯新女性的形成與定位,目的是為了解析日本統治下近代台灣的社會變遷,究竟如何呈現於個人、家庭與在地社會。在階層問題上,無可諱言,新女性集團呈現之社會位階屬於中上,但本書所試圖建構的,是一個具有批判觀點的新菁英階層文化之實證研究,釐清殖民地政治結構與在地傳統規範產生的複數推力與制約下,它所呈現的集團特徵與局限性。我所極力關切的是,它被賦予與代表的社會價值指標性。完成描劃新女性之後,我們才能藉由她的界線,理解到社會階層與菁英文化的交集與流動關係,進一步思考殖民地近代化情境下,女性學歷與菁英文化取得的可能/不可能性。至於族群議題,本書雖著墨不多,但考察過程已確認到,「新女性」形成過程與特徵,普遍見於福佬、客家與原住民新菁英階層,價值指標性的意義亦為各族群所共有,今後若有機會再以專文討論。
2001年之後,我的研究大致朝三個方向進行。第一個方向,是本書「新女性」延伸線上的問題群,首先針對台北女子高等學院進行實證研究,指出殖民地女子高等教育的跛行性;另一是探討日治時期台灣女性「流行時尚」的歷史意義,近代摩登與殖民地政治之間錯雜的關係。
第二個方向是屬於勞動階層的社會史,主要處理本書未完的課題,即被排除在知識邊緣的廣大台灣民眾如何面對殖民地近代化,我分別從識字問題、勞動問題、媳婦仔習俗等人口買賣問題,探討了勞動階層對外在變遷的理解與對應。
第三個方向主要關照的是戰爭與歷史記憶,一是針對日本社會普遍流傳的「親日台灣」之說詞,從世代、階層、戰後東亞政治結構的角度,提出批判性的見解。二在思考「灣生」與在台日人台灣經驗的意義。三則分析戰爭與歷史記憶在台灣社會呈現的斷裂現象,並進一步思考文學與教育在重構歷史記憶傳承上的可能性。
本書在日本出版之後,生活中增添了許多廣結善緣的機會。首先是本書主角的「新女性」長輩們,在閱讀拙著後主動與我聯繫,如1925年基隆出身的簡淑循女士,她是基隆高等女學校畢業生,1941年留學於昭和女子藥學專門學校,戰後移居東京至今,由於住家鄰近,我們成了無所不談的好友。經由她的介紹,我又結識了台北女子高等學院同窗會成員,如楊千鶴、杜潘芳格、羅陳惠、黃采霞(穎川霞)、姜蘭英、姜蕙英、黃秋燕等各位女士。當我繼續從事「新女性」延伸線上的研究時,她們都爽朗熱心地接受訪談,並給予許多資料上的協助,實際接觸這一世代的台灣女性們,讓我有了更深的體會與感受。
此外,不能不提的是杜祖健(Anthony Tu)教授,他是本書屢次提到的林雙隨女士與杜聰明博士的三男,他在從東京準備返美之際讀到本書,並主動經過出版社與我取得聯繫,之後每次杜教授來日演講的緊湊行程中,都特別抽空會晤賜教。承蒙杜教授推薦,本書在2010年榮獲林誠道先生主持的財團法人林宗毅博士文教基金會頒發文化獎章。也透過杜教授引薦,有幸先後認識本書第四章所提到韓石泉醫師與莊綉鸞女士的後代,即旅美數學權威的韓良信教授、成大醫學院韓良誠教授、台大牙醫專業學院韓良俊教授、台南第二高女畢業的韓淑馨女士、以及旅居夏威夷的韓良憲醫師等。這十幾年來研究上的相關疑問,得以直接求教於上述前輩,可謂受益良多。
本人特別感謝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吳佩珍教授、國立中正大學吳亦昕教授,在研究、教學與校務繁忙之中,不吝撥冗進行拙著的翻譯計畫。2014年6月,吳佩珍教授蒞臨一橋大學,我和敝校100多名師生一起聆聽她的精彩演講,在會後寒暄短敘中,吳教授忽然問起拙著是否有中譯計畫,並表示願意擔任翻譯相關工作。當時我又驚又喜,但心底又提醒自己也許只是一種禮貌性的學術問候,出乎意料地,數週後即收到吳教授來信商議,本書的中譯計畫於是逐一展開。她言之必行、實事求是的研究態度與敬業精神,一直是我尊敬與學習的榜樣。再次向吳佩珍教授表達我衷心的謝意,由於她的努力,本書才能順利在台出版與各位讀者結緣。
記得當年本書在日本出版時,母親笑著說:「沒有中文翻譯看不懂啦。」而中譯本即將刊行的此刻,母親卻已離開了好多年,哼唱〈紅蜻蜓〉的外祖母也在2016年辭世。但是她們的身影與足跡,依然陪伴著我,不斷去思考二十世紀台灣民眾所經歷的社會變遷。
謹以此書獻給我的母親魏阿雲、父親洪武俊,把我從小帶大的外祖母魏江香,以及不斷關愛我的家人們。
羅醫院原本在北埔戲院旁邊
如今 戲院和羅醫院都拆掉了
但羅阿姨說最近家父告訴她 雖然羅醫院拆掉了但有一堵牆 還在
於是82歲的羅阿姨便跑去她家舊址找到那片牆撫摸憑弔 ----
幸好留下這道牆來緬懷童年舊事 想念故人
聽老人家說來多麼感傷
我們能多留些老東西下來嗎?
新竹縣 古蹟.歷史建築同學會 - 貼文 https://bit.ly/2Ooxgkh
姜麗芝(姜阿新獨女)+姜蘭英、姜蕙英+姜蕙英(姜振驤三女)、姜蓮英(姜振驤四女)與姜麗芝(姜阿新獨女)的合影。1945-1955+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之一廖惠慶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客家茶商與茶工廠;姜瑞昌(台灣茶葉株式會社)、姜阿新(永光公司)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新光集團購買新竹不少文化古蹟,凍結古蹟可能的商業破壞,雖看不出新光財團始終目的,但暫時擋下商人的不當開發,已是功德一件,當政府文化單位或文人團體善意介入時卻能急流勇退,不求土地投資報酬,精神令人敬佩,新光在地企業在地默默奉獻保存文化古蹟,應讓社會效法善行義舉。
案例一 新竹州圖書館- https://goo.gl/Lt0cEx
案例二 北埔「忠恕堂」+姜阿新洋樓 https://goo.gl/C6RxB2
-------------------------------------
北埔「忠恕堂」曾學熙故居建於1922年,1875年考取文科秀才-曾學熙的後代曾成統所興建/國定古蹟金廣福公館◎歷史建築北埔忠恕堂 雙館聯營計畫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s://bit.ly/37JYuvQ
---------------------------------
姜家後代一直以來都沒有放棄洋樓,洋樓後來被同鄉新光集團、新纖董事長吳東昇承租,成立金廣福基金會、開放參觀,姜惠琳苦笑,回自己家,還要買票進去。
直到2012年聽聞合庫有意拍賣洋樓時,姜惠琳跟姊姊廖惠慶本來還想悄悄去投標,沒想到廖運潘斥責她們,吳東昇守護洋樓有恩,怎麼可背信忘義。
因而兩姊妹硬著頭皮向吳東昇詢問意願,所幸吳東昇展現成人之美,願意退讓棄標,六兄妹籌資以高出當年抵押金逾10倍的金額買回。洋樓終於「回家」了,再次回到姜家懷抱,也罕見地造就屋主後代成功買回古蹟建物的佳話。
重溫「茶金歲月」!姜阿新孫女姜惠琳體悟:失志也別喪志 | 沈瑜 | 遠見雜誌 https://bit.ly/3n5hBbm
姜家於1967年轉移產權予合作金庫,直到2012年法拍由姜阿新後人等集資8,000萬元買回。 https://is.gd/5DOPx2
新光放手不買姜阿新宅 廖運潘:吳東昇有恩於我們
周刊王CTWANT |李蕙璇
2022年1月22日
茶金貴人1/新光放手不買姜阿新宅 廖運潘:吳東昇有恩於我們 https://bit.ly/3p4U1MS
公視改編新竹北埔茶商姜阿新人生故事的《茶金歲月》戲劇,收視率開紅盤,也讓人再度關注新光集團吳家維護古蹟的成果與禮讓之舉。圖為新纖董事長吳東昇。(圖/報系資料照、公視提供)
[周刊王CTWANT] 公視時代生活劇《茶金歲月》改編新竹縣知名茶商姜阿新勵志故事,網路收視一舉奪得Nexflix等7影音平台冠軍,除了又悲又喜的劇情,屋齡75年風華絕代的姜阿新洋樓更令人印象深刻。
姜家古宅一度流入債權銀行手中,能列入古蹟,甚至峰迴路轉由子孫買回接手管理,「這要感謝許多貴人相助。」姜阿新孫女廖惠慶說,「最關鍵貴人,即是金廣福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吳東昇。」
1月8日,廖惠慶在新北市翫雙溪書苑新書分享會後受訪,開頭就跟CTWANT記者提到吳東昇。原來姜阿新結束家族事業將洋樓抵押給合作金庫後,金廣福文教基金會於1995年租用洋樓至2014年交接給姜阿新後代子孫,維護管理近19年。
2016年金廣福文教基金會遷至新竹北埔忠恕堂,吳東進(左二)與吳東昇(右二)兄弟檔一同主持揭牌剪綵儀式。(圖/報系資料照、翻攝金廣福文教基金會臉書)
2012年合庫要法拍姜家古宅收回債權,「當時的承租者金廣福,才是擁有出標買阿公老宅的第一順位人!」現為荒野保護協會監事的廖惠慶說。後來吳東昇慷慨允諾放棄競標。
據客委會官網,姜阿新洋樓1946年興建,為新竹北埔旺族茶商姜阿新所有,委由竹東建築師彭玉理設計,採洋式風格得名。姜家於1967年轉移產權予合作金庫,直到2012年法拍由姜阿新後人等集資8,000萬元買回。
復原姜阿新洋樓經費龐大,新竹縣政府遂向客委會申請經費2,968萬元,加上縣府補助與所有權人自籌數百萬元等,於2017年展開修繕,2019年開放,現由姜阿新教育基金會管理,對外提供民眾參觀古蹟導覽。因此,也吸引《茶金歲月》時代劇在此開拍。
「新光吳家是新竹之光,洋樓物歸原主回到姜家,蔚為地方一樁美事。」身為北埔人、新竹縣古蹟文化環境再造協會會長古武南說,他也提到北埔是全國首波社區營造據點,即金廣福文教基金會與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開始,奠定北埔古蹟重鎮,基金會出版的《北埔光景》還挨家挨戶贈送,讓居民印象深刻。
吳東昇擔任董事長的金廣福文教基金會於1995年成立,由新光集團創辦人吳火獅夫人梁桂蘭擔任理事長,後由么子吳東昇接任,他也是吳家於中壢起家的新纖(1409)董事長,事業還包括瑞興銀行(5863)、大台北瓦斯(9908)等。
吳東昇曾擔任過荒野保護協會顧問。2012年4月,廖惠慶聽堂兄說合庫董事會決定要釋出姜阿新洋樓法拍,「與家人商量後,決定也參與投標,我問了律師才知道,後代子孫並不能有優先出標權,我想到可以透過荒野共同認識的前輩,轉交一封信給吳東昇。」
「這封信是我用電郵發出的,信中描述小時候和阿公、阿嬤住在一起的童年時光,還有父母常常提起掛念的過去種種,家人們得知洋樓要被法拍了,想要把握機會合力買回。」廖惠慶並於信中附上多張童年與姜阿新阿公、阿嬤、父母、手足共同居住洋樓生活點滴照。
姜阿新孫女廖惠慶一提起童年跟著阿公阿嬤生活點滴,臉上洋溢欣喜滿足笑容。(圖/方萬民攝)
「發出電郵的那一天,前輩說已轉達給吳東昇董事長,沒想到也就在同一天,吳東昇就給了回覆,允諾說金廣福不會參加洋樓的法拍會。」廖惠慶收到口訊當下,心中震撼到熱淚盈眶。
「如果不是吳董事長的成人之美,我們可能沒有機會重回阿公家,一圓父母日夜所思的願望。」她娓娓道來與貴人吳東昇的這段緣份。《茶金歲月》從去年11月上映至今觀眾回響不小,也帶旺銷售姜阿新女婿廖運潘原著《茶金歲月》-北埔姜阿新洋樓的故事,目前已進入第五刷。
茶金貴人1/新光放手不買姜阿新宅 廖運潘:吳東昇有恩於我們 https://bit.ly/3p4U1MS
北埔鄉長莊明增持別介紹細人普供桌上精緻的小蛋糕。(北埔鄉公所提供)
2024/09/01 17:17鬼門關前竹縣北埔辦「細人普」 兒童慶典傳承慈悲心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AVqHkp
〔記者廖雪茹/新竹報導〕明天鬼門關,新竹縣北埔鄉家戶在今天的農曆7月29日,會準備貢品普渡普施幼魂,鄉長莊明增翻轉傳統,將這個傳統儀式,創造了「專屬北埔的兒童節」,在昨天舉辦「細人普:與傳統相遇的兒童慶典」,期傳承北埔人的慈悲胸懷。
北埔鄉長莊明增表示,「細人仔」為客家話小孩之意,「普」則是普渡,意指為幼靈辦理的普渡,因擔憂小孤魂在中元普渡期間搶不過大鬼,而餓肚子,因此農曆7月29日這天,北埔人會貼心的為幼魂準備祭品普渡。
根據文史工作者姜信淇先生的訪調,此普渡傳說與北埔姜家的姜振驤伯母有關,樂善好施的姜夫人在一次義民普渡過後,半夜聽到小孩子的哭聲,經過問神卜卦後才知道,原來是幼魂在普渡時搶不到食物才會哭鬧,因此在姜家的領頭下,每年於農曆7月29日,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貢品普渡。慈天宮前廣場也有普渡儀式,這種普施幼魂的儀式,北埔人稱「細人普」,意在祈求鄉境的平安。
以往細人普供桌上,常見在地師傅精心製作的「看碗」、「看果」,小小碗盤盛裝以水果、肉品、麵粉等捏製的傳說故事人物、動物、玩具等,專為「孩童」所設計的貢品,其裝置藝術手法細緻,可看性極高,是細人普的一大亮點。
昨天在慈天宮前登場的「細人普:與傳統相遇的兒童慶典」,有充滿魔幻的魔術、折氣球、街頭演出、巨型小丑、吹泡泡,還有國際級的果雕看碗裝置藝術,另外還邀請國際級大師教授大家玩捏麵人、童玩DIY,讓許多鄉親在參與過程中喚回童心。
莊明增說,這項傳承活動是從去年開始舉辦,感謝客委會連續兩年經費補助,除了期望傳統祭典不要為人所忘記以外,更希望大家深入了解客家文化,打破禁忌,鬼月也可以是慈悲和歡樂的!
北埔鄉公所翻轉傳統舉辦「細人普:與傳統相遇的兒童慶典」,期傳承北埔人的慈悲胸懷。(北埔鄉公所提供)
鬼門關前竹縣北埔辦「細人普」 兒童慶典傳承慈悲心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AVqHkp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