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時代的台灣 - 臺北 公共浴場

北投公園、車站站體、舊鐵道三者的相對位置,正是這座車站保存的


1916年4月1日,北投乘降場(新北投驛前身)落成啟用,為運輸北投溫泉遊客需求而特別增設的新北投線終點站,也是臺灣鐵道史上罕見的「T」字型終端式火車站。
1988年隨著淡水線結束營運,新北投車站走入歷史後,車站拆解、重組於彰化縣台灣民俗村內供遊客參觀。
20多年後在許多人努力下,新北投車站於2014年拆解回到北投,北市府最終選擇原址位移50公尺的方案,於2017年在七星公園內重組,並未回到原址。鄰地重組的保存方式很好,像奈良站也是如此

北投公園、車站站體、舊鐵道三者的相對位置,正是這座車站保存的


歷史與地景的縱深 談新北投火車站

2014-06-02
◎ 林芬郁
2014年1月23日台北市文化局召開「新北投火車站重組公民會議」,對於新北投火車站重組位置的議題未獲得共識。3月26日邀集專家學者、相關各局處代表、北投區公所、北投區三里代表召開諮詢會議。於4月21日再度召開第二次公民會議,所有與會者的發言皆圍繞在原址重組對交通衝擊大,而在七星公園內(但與車站原方位相反)重組較適切云云。但是4月21日當天與會的交通局代表卻坦承還未對交通做評估,也提不出統計數據。
從歷史觀之,1913年為發展北投溫泉產業而興建的北投公園與公共浴場(今北投溫泉博物館)啟用後,為載運日漸增多的溫泉旅客,1916年由總督府鐵道部興築新北投線鐵道,提供旅客便捷的交通設施,帶動了北投溫泉休閒產業的發展。
「新北投」驛(火車站)附近逐漸集結成市,成為「新北投」聚落地名(相對於「北投」),之後商業發展更超越了舊北投,鐵道可說是將北投溫泉產業發展推向高峰的一大助力。為發展觀光而鋪設的新北投線鐵道,刻意將新北投驛設置在北投公園對面,讓旅客一出火車站立即與溫泉產業的入口地標-北投公園銜接。
與眾不同的是,新北投驛是台灣鐵道史上最早的「T」字型終端式火車站,即鐵道與站房呈現90度角垂直。早年台灣少有這樣的設計,是因為大多數的火車站都是路線中途的通過站,又或是未來將會有擴充延長,只有新北投火車站一完工,就確定是支線「到此為止」的終點,不會再往前延伸了。
新北投驛不僅是「新北投」地名的由來,又是台灣少見的終端式火車站,與淡水線最後的一座木造火車站,更具進入北投溫泉文化入口銜接點的重要歷史意義,至此新北投火車站重組於原址的重要性不證自明了。
從文化資產保存的層面來說,新北投火車站值得保存的價值是無庸置疑的。就城鎮規劃的整體性而言,車站回到原址經由北投公園,連接北投溫泉博物館與其附近的前日軍衛戌醫院北投分院、普濟寺、北投臺灣銀行舊宿舍、吟松閣、北投文物館、不動明王石窟、長老教會北投教堂等歷史資源點,讓新北投火車站不再只是單一、孤立的歷史故事,而是能與周圍的古蹟群相互輝映,互相對話的歷史空間。北投公園、車站站體、舊鐵道三者的相對位置,正是這座車站保存的核心價值。
再者,新北投火車站見證居民過去的生活,這種個人與環境特性,以及和他人長期的互動而產生的「真實性」,與北投居民從最初對新北投火車站的辨認到認同,與場所之間的互動到產生歸屬感的「場所精神」,即是文化遺產價值的基本精神。當新北投火車站即將被重組、具體化呈現時,我們深思一下,這過程似乎遺忘了什麼?
我們解構被忽視的歷史與地景的縱深後,發現新北投火車站不再是孤單的建築物,而是自有其獨特位置與場域故事。因此在討論重組的位置時,更應尊重在地文化,回歸到場所精神的本質,將時空與在地居民的感情記憶連結,並重新建構原有的場所精神,才是文化資產保存的意義所在。
車站重組於原址所涉及的交通衝擊,終能以交通的專業知識解決。何仿效法歐美許多國家限制大型遊覽車進入古蹟區的方式,或鼓勵遊客搭乘大眾交通系統來參觀。讓新北投火車站回到「真正原址」,是迎回新北投火車站的核心價值,也才能與世界文化遺產同步。 (作者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生)


臺灣古寫真上色x今昔時光機交流團 | Facebook

北投公園、車站站體、舊鐵道三者的相對位置,正是這座車站保存的北投公園、車站站體、舊鐵道三者的相對位置,正是這座車站保存的北投公園、車站站體、舊鐵道三者的相對位置,正是這座車站保存的北投公園、車站站體、舊鐵道三者的相對位置,正是這座車站保存的北投公園、車站站體、舊鐵道三者的相對位置,正是這座車站保存的

臺灣古寫真上色x今昔時光機交流團 | Facebook


 

北投公園、車站站體、舊鐵道三者的相對位置,正是這座車站保存的

捕捉淡水列車最後的時光
1988年7月15日,台北一淡水線火車即將停駛,許多民眾前往趕搭最後一班車,並在這條令人懷念的鐵道上留影紀念。
淡水最後一班列車徐宗懋圖文館 - 捕捉淡水列車最後的時光... | Facebook https://bit.ly/41VLigR
  當台北市建設局宣佈1988年元旦將停駛台北一淡水線(北淡線)火車,以便改建捷運系統時,立刻引來陣陣的懷舊感傷。在電氣化的時代中,這班火車的樸直、平易和人情味是台灣僅存的往日情懷,告別它不禁令人依依不捨。
北淡線不僅是沿線居民生活所依、情感所繫,也見證了時代變遷的滄桑,從晚清、日據、光復後,一直到它被拆除的一刻,反映了整個台灣社會的變遷。清咸豐年間,外國商船開始在淡水、基隆貿易。咸豐10年,淡水正式開港,商賈雲集,洋行紛紛設立,英國駐台領事館也由台北遷來淡水紅毛城。淡水城一時商店、洋樓、客棧林立,街市喧囂,淡水港成了全台最大的貿易港,出口茶葉和樟腦,極為繁榮,幾達全台總貿易額的一半。不過隨著全球海洋貿易日益昌盛,商船愈造愈大,進出淡水河已感不便,加上河道淤淺,日本佔領台灣以後,基隆港逐漸取代了淡水港,淡水城也漸漸失去原有的繁華風貌,變成純樸的商業小鎮。1900年,清光緒26年,也就是日人統治的第五年,開始著手興建北淡線,全長二十一點二公里,初設圓山、士林、北投、淡水四站,後來增設琪哩岸(石牌)、江頭(關渡)二站。1919年,因應新北投溫泉風景區的開發,增建由北投至新北投的支線,長一點二二公里。光復後,沿線共增至十二站,為淡水至台北的主要交通動脈,早期以貨運為主的形態也改變為以客運為主。此外,隨著經濟的繁榮,沿線各站也由過去的農村鄉鎮變成工商小鎮,商旅、上班族、通勤學生、販夫走卒利用這條線來往台北和淡水之間的需求大增。為了因應客運量的激增,公路逐步拓寬、客運班車班次也增加,北淡線的重要性亦跟著逐年降低。
儘管如此,由於尖峰時間不擔心塞車問題、票價便宜以及火車特有的懷舊風采,許多人還是喜歡搭乘火車。到了1987年,北淡線每天已有七十五班次,每日平均載客兩萬六千人次,到了假日,北淡線火車更如「旅遊專車」。至於北淡線的風采,文人墨客多有記載,篇篇醉人,主要是形容搭乘老火車的隋目情逸致,火車速度很慢、車廂搖晃,一路晃到淡水。夏日黃昏、車過關渡隧道,關渡大橋映在一片霞光中,淡水河面閃閃金光,靜靜依偎在觀音山旁,接著映入眼廉的是竹圍的大片紅樹林,間有飛鳥掠過。此外,隨著台北都會的興起,生活節奏變快、人情日益淡薄,北淡線的管理仍保有早年農業社會的色彩,很多月台沒有封閉,乘客可以自由進出,無從查票,同時又允許先上車後補票,所以實際上逃票現象十分普遍,很多窮學生逃票多年,搭乘北淡線彷彿成了學雜費的補助來源。也因為如此,在種種情況下,這條線無論在設備管理、山光水色以及小鎮生活上成為許多人生命體驗的一部份,回首望之有如家一般的自然、踏實和溫暖。
因此,當1987年傳出北淡線將拆除的消息時,許多人不禁發出歲月無情的惋惜之聲,覺得一段浪漫悠閒的感覺終於被迫走入歷史。在各界的要求以及準備尚未周全的考量下,台北市長許水德三次順延北淡線停駛的日期,最後一次是為了方便大專和高中高職考生,決定順延過考季於1988年7月16日全面停駛北淡線。停駛之前,各媒體均以「淡水最後一班列車」為題做了一系列的回顧報導,文字間充滿了歲月的感傷。7月15日這一天,從一大早開始,絡繹不絕的乘客湧向北淡線各站,從早到晚,列車幾乎班班客滿,將連月來民眾趕搭淡水最後列車的懷舊情緒帶到最高點,許多年老的民眾帶著相機前來留影,以留下童年起趕搭淡水火車的回憶。甚至還有日本遊客攜帶兒女前來回味昔日光景。子夜十二點,最後一班列車在眾人目光簇擁下,緩緩駛離淡水車站,也駛過一段不再回頭的歲月,十二點四十八分,火車在台北站靠站後,北淡線鐵路正式成為歷史名詞。
雖然停駛了,但鐵路拆除工作卻遲遲無法執行,導致各界對台灣省鐵路局的強烈指責,認為早知如此,何必急著停駛。一直到了9月5日,捷運局才開始拆遷北淡線沿途的違章建築,由台鐵和北市捷運局主導的拆除清理工作才算正式開始。告別了淡水老火車,捷運局描繪的遠景是,1993年6月,北淡線捷運系統將通車營運,屆時將是台灣第一條高運量捷運系統,捷運列車內將有現代化的空調系統,溫度宜人,不復以往擠火車汗流浹背的情形,車上並有電腦和安全系統,走在專用的路軌上,暢通飛馳,不受任何干擾。此外,每一車站造型均由專家精心設計,配合沿途景觀展現獨特風貌。總之,取代北淡線鐵路的捷運系統將是新穎、舒適、安全、迅速的電車,也是台灣往現代化更跨一大步的象徵。
雖然如此,在諸多行政缺失的影響下,有關北淡線捷運的美景一直到1997年底才完全實現,此時離火車停駛已近十年之久。捷運確實帶來了進步的承諾,沿途風光依然旖旎迷人,但那老火車的慵懶漫步,乘客的自然無拘,配合著沿途小鎮的古樸、淡水的夕陽餘暉始終活在幾代人的心目中,成為老台灣的情感,以至於到了1990年代中期,還能產生如金門王和李炳輝口中「流浪到淡水」那悠閒溫情而又帶著鄉土風味的曲調。
(徐宗懋文)徐宗懋圖文館 - 捕捉淡水列車最後的時光... | Facebook https://bit.ly/41VLigR


萬新鐵路-台鐵新店線-中和線及淡水線/新店站開業時間-1921年-全線於1965年停止營運-從新店出發,沿途經過大坪林、七張、十五分、公館、古亭、螢橋等地至萬華/大部分路基改建為公路,是台鐵最早停駛的鐵路支線-新店線的鐵道改建為公路,也就是現在的臺北市汀州路、羅斯福路五、六段以及新北市新店區北新路。至於現在的臺北捷運新店線,行駛路線主要就是沿著原本新店線鐵路的地下而行,而且萬隆站到新店站的路線與站名段大致與台鐵新店線路線相同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