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bai同齋。 (2)明衣:齋前沐浴后穿的浴衣。du (3)變食:改變平常的飲食。 指不飲酒,不吃蔥、蒜等有刺激味的東西。 (4)居必遷坐:指從內室遷到外室居住,不和妻妾同房。
【譯文】齋戒沐浴的時候,一定要有浴衣,用布做的。 齋戒的時候,一定要改變平常的飲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
---------------------------
「鄉黨」之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原文】
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註解】
齊:或作齋,古人臨祭之前必有齋。
變食:改常食。不飲酒,不茹葷,如蒜韭之類。
遷坐:指易常所居處。古人齋戒必居外寢,外寢稱正寢,齋與疾皆居之。內寢又稱寢,乃常居之處。
【譯文】
遇齋戒時,必有特備的浴衣,用布為之。齋時必改變日常的食品,又改變日常的居處
---------------------
鄉黨第七齊,必有明衣,布。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鄉黨第七齊,必有明衣,布。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
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
色惡,不食。
臭惡,不食。
失飪,不食。
不時,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醬,不食。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惟酒無量,不及亂。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薑食。
不多食。
祭於公,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
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語,寢不言。
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席不正,不坐。
孔子祭拜天地神祇前,必定齋戒沐浴,貼身的內衣更換為乾淨的內衣
睡覺的睡衣,要比身體長。
在齋戒的日子中一定吃簡單的食物,並且睡在齋堂中。
吃的食物不講究精美,烹調食物時也不講究細緻。
不新鮮會氣變、味變的食物,會腐爛有如魚肉的食物,不食。
菜類的顏色不新鮮,不食。
菜類本身有重味或烹飪時發出不好聞的味道,不食。
沒有烹調過的食物,不食。
不合季節時宜的食物,不食。
為了吃肉,殺害動物的生命方法不正確,不食。
加工過的食物,不食。
肉類的食物不容易與五臟相通氣,而五穀雜糧卻讓我們的五臟得以養氣。
擔心喝酒無法克制酒後亂性,所以不喝酒。
外面買回的酒肉,也不食。
薑可以生養五臟暢氣,所以菜餚不離薑。
吃飯不吃太飽。
祭典中的菜餚不會放進肉類的菜餚。
祭祀的食物絕不放置超過三天,超過三天怕食物腐壞,就不吃了。
吃飯、吃食物時,不說話。
睡覺就寢,也不與人交談。
雖然以簡單的蔬菜祭拜天地神祇,但卻懷抱恭敬的心來祭拜。
桌椅必排列整齊,否則不會坐下來。
-----------------
鄉黨→七.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齊,必有明衣布,」
「齊,必有明衣布」
,祭祀為五禮之首,是吉禮。漢儒注﹕
「布」
,沐浴衣。
「明衣」
親身衣,所以自潔清也,以布為之。以布為沐浴衣,像現今的毛巾,不要以肉身見人。一家人,也不能赤身肉體,夫婦二人是另一種說法。居室與居家,看京戲中,便可以知道了,絕沒有嬉皮笑臉的。齊家治國,要先型於髮妻,後教子女、兄弟,甚至還要講究胎教。
「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變食是與平常所食不同。居必遷坐,坐處、寢處必定換地方。平時飲食住處尚且要規矩,何況是祭祀前的
「齊」
!齋時,不吃酒不吃肉,戒五辛;睡的地方,天子還有齋宮;要齋沐三日,思惟觀想祭祀的祖先,這樣才有感應。
變食,注解多主張是戒飲酒、食肉,也不食五葷。遷坐,寢是另外到寢宮,論語後錄說:
「齊日三舉」
,殺三次牲。這種注解不對,而且不取莊子說的
「不飲酒,不茹葷」
,這有門戶之見。說文:
「葷,臭菜,其氣不潔」
,葷菜尚且不吃,何況是食肉!集解云:
「改常饌,易常處。」
金鶚求古錄禮說云:
「古人將祭必齋,齋者,致精明以交鬼神也。故君子之齋,沐浴以潔其身,嚴肅以澄其心,不御內,不聽樂,居必遷於外寢,服必明衣玄端,皆所以致其精明。而味之濁者足以亂我清明之氣,亦並戒之。」
以酒、葷並肉都要戒。周官膳夫云:
「王齊則不舉(不殺生)。」
舉者,殺牲盛饌也。三牲之肉,三牲是牛羊豕,氣味也濁,故一並要戒。
自從王莽竄改周易經文,便說是
「王齋日三舉」
這個若要吾為你們詳細說,就不止如而已此,等於是一部內經。內經的前頭,都說病原,講預防的法子。譬如﹕女子一有月信,就要講究不用冷水洗。有孕,不食兔子肉,不看戲,不上廟等等。因心一入印象,胎兒也會隨著變。所以馬要想生得白馬,交配時就要稱它為白色﹔想得黑馬,也是如此。所以子女相貌多和父母相似,從這也可以知道。懂得易經,才可以講內經,有如示諸掌。古人,一部易經,就在手掌中,掐指一算,事情就知道了。邵康節等輩,就是深得易經的人。雖然知道如此,終究也被殺,也得死。若更神的,有神通,不必卜便知道,所以說
「未卜先知」
,因為去了迷惑煩惱,心如明鏡一般,照得清清楚楚,如中庸所說﹕
「至誠之道,可以先知也。」
雖然具有神通,也不能了生死。必得于三細六粗、根本無明也斷除了,那一切事情就算完畢,所以佛學的獨步就在這裡也。
------------------------------
七.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鄉黨→七.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齊,必有明衣布,」「齊,必有明衣布」,祭祀為五禮之首,是吉禮。漢儒注﹕ 「布」,沐浴衣。 「明衣」親身衣,所以自潔清也,以布為之。以布為沐浴衣,像現今的毛巾,不要以肉身見人。一家人,也不能赤身肉體,夫婦二人是另一種說法。居室與居家,看京戲中,便可以知道了,絕沒有嬉皮笑臉的。齊家治國,要先型於髮妻,後教子女、兄弟,甚至還要講究胎教。
「齊必變食,居必遷坐。」「齊必變食,居必遷坐」,變食是與平常所食不同。居必遷坐,坐處、寢處必定換地方。平時飲食住處尚且要規矩,何況是祭祀前的 「齊」!齋時,不吃酒不吃肉,戒五辛;睡的地方,天子還有齋宮;要齋沐三日,思惟觀想祭祀的祖先,這樣才有感應。
變食,注解多主張是戒飲酒、食肉,也不食五葷。遷坐,寢是另外到寢宮,論語後錄說: 「齊日三舉」,殺三次牲。這種注解不對,而且不取莊子說的 「不飲酒,不茹葷」,這有門戶之見。說文: 「葷,臭菜,其氣不潔」,葷菜尚且不吃,何況是食肉!集解云: 「改常饌,易常處。」金鶚求古錄禮說云: 「古人將祭必齋,齋者,致精明以交鬼神也。故君子之齋,沐浴以潔其身,嚴肅以澄其心,不御內,不聽樂,居必遷於外寢,服必明衣玄端,皆所以致其精明。而味之濁者足以亂我清明之氣,亦並戒之。」所以酒、葷並肉都要戒。周官膳夫云: 「王齊則不舉(不殺生)。」舉者,殺牲盛饌也。三牲之肉,三牲是牛羊豕,氣味也濁,故一並要戒。
自從王莽竄改周易經文,便說是 「王齋日三舉」。
這個若要吾為你們詳細說,就不止如而已此,等於是一部內經。內經的前頭,都說病原,講預防的法子。譬如﹕女子一有月信,就要講究不用冷水洗。有孕,不食兔子肉,不看戲,不上廟等等。因心一入印象,胎兒也會隨著變。所以馬要想生得白馬,交配時就要稱它為白色﹔想得黑馬,也是如此。所以子女相貌多和父母相似,從這也可以知道。懂得易經,才可以講內經,有如示諸掌。古人,一部易經,就在手掌中,掐指一算,事情就知道了。邵康節等輩,就是深得易經的人。雖然知道如此,終究也被殺,也得死。若更神的,有神通,不必卜便知道,所以說 「未卜先知」,因為去了迷惑煩惱,心如明鏡一般,照得清清楚楚,如中庸所說﹕ 「至誠之道,可以先知也。」雖然具有神通,也不能了生死。必得于三細六粗、根本無明也斷除了,那一切事情就算完畢,所以佛學的獨步就在這裡也。


TB2ekYFfRTH8KJjy0FiXXcRsXXa_!!8387612402020-06-06_112335

2020-06-06_1125392020-06-06_112547

廣成儀制-唐末五代高道杜光庭之號《廣成先生》
  道書。道教全真派齋醮科書叢集。共有各種科書二百九十餘卷。
  今存清代至民國刻本、抄本等,藏於四川青城山古常道觀(即天師洞)。按《廣成》,指唐末、五代高道杜光庭之號《廣成先生》。杜光庭嘗謂「道法科教,自漢天師及陸修靜撰集以來,歲月綿邈,幾將廢墜」。遂考真偽,條例始末,將道教齋醮科儀統一規制,集其大成,編造科書。此部叢集乃繼廣成先生製科書之遺風而作,因以《廣成儀制》題名。晝中各卷,多題《武陽雲峰羽客陳仲遠校輯》,偶有兩本又題《武陽雲峰羽客陳復慧校輯》。於此可知陳仲遠又名陳復慧號雲峰羽客,當為龍門派第十四代玄裔弟子。本集應系陳仲遠蒐集杜光庭之後留傳下來的齋醮科書,統一編輯而成。個別文本又題《雲峰羽客陳仲遠著輯》,可證其中亦有陳仲遠本人所撰科書。
  本叢書集的正本可分三種:一種刻本為十行十九字白口四周雙邊,其中有一本卷末署為咸豐五年(1855),本叢集當初刊於是年,陳仲遠當為清代咸豐年間人物。另一種為成都二仙庵重刻本,八行十八字黑口四周雙邊,據書內題,其時限為宣統元年(1909)至民國三年(1914),還有一種系手抄本,所標時限為道光四年(1824)至宣統元年(1909),抄本部分較為雜亂,多數為《廣成儀制》,間有《清微科儀》和北京白雲觀、鶴鳴山等傳本科書竄入。似為陳仲遠所輯科書有所缺失,後來的道士便重刻續入,並加入一些抄本科書。本叢集缺乏總目,亦不作分類,各種科書年代不同、傳本不一,但其編寫格式大體一致。基本上為全真派齋醮科書之集成(個別屬於正一派科書如《清微儀制》),對於研究全真派齋醮科儀有重要的文獻價值。今此叢書集收入《藏外道書》第十三、十四、十五冊《儀範類》。


廣成儀制   
道書。道教全真派齋醮科書叢集。共有各種科書二百九十餘卷。今存清代至民國刻本、抄本等,藏於四川青城山古常道觀(即天師洞)。按〝廣成〞,指唐末、五代高道杜光庭之號〝廣成先生〞。杜光庭嘗謂〝道法科教,自漢天師及陸修靜撰集以來,歲月綿邈,幾將廢墜〞。遂考真偽,條例始末,將道教齋醮科儀統一規制,集其大成,編造科書。此部叢集乃繼廣成先生製科書之遺風而作,因以〝廣成儀制〞題名。書中各卷,多題〝武陽雲峰 羽客陳仲遠校輯〞,偶有兩本又題〝雲峰 羽客陳復慧校輯〞。於此可知陳仲遠又名陳復慧,號雲峰 羽客,當為龍門派第十四代玄裔弟子。本集應係陳仲遠搜集杜光庭之後留傳下來的齋醮科書,統一編輯而成。
個別文本又題〝雲峰 羽客陳仲遠著輯〞,可證其中亦有陳仲遠本人所撰科書。本叢集的正本可分三種﹔一種刻本為十行十九字白口四周雙邊,其中有一本卷末署為咸豐五年(1855),本叢集當初刊於是年,陳仲遠當為清代咸豐年間人物。另一種為成都二仙庵重刻本,八行十八字黑口四周雙邊,據書內題,其時限為宣統元年(1909)至民國三年(1914)。還有一種係手抄本,所標時限為道光四年(1824)至宣統元年(1909),抄本部分較為雜亂,多數為《廣成儀制》,間有《清微科儀》和北京白雲觀、鶴鳴山等傳本科書竄入。似為陳仲遠所輯科書有所缺失,後來的道士便重刻續入,並加入一些抄本科書。本叢集缺乏總目,亦不作分類,各種科書年代不同、傳本不一,但其編寫格式大體一致。基本上為全真派齋醮科書之集成(個別屬於正一派科書如《清微儀制》),對於研究全真派齋醮科儀有重要的文獻價值。今此叢集收入《藏外道書》第十三、十四、十五冊〝儀範類〞。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道教學術發展中心】專題演講
講題:四川道教科儀傳統:《廣成儀制》科目分類與節次結構初探
講者:蔣馥蓁博士
(法國高等實踐學院[EPHE]宗教與思想體系學系博士)

17492627_786241748218365_4854461172473112929_o2020-06-06_113109MOE-105-3-3-A003蔣馥蓁

道教科儀《廣成儀制》的編撰、傳佈與實踐 – HKR人文及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改寫專書暨編纂主題論文集計畫/教育部資科司 https://bit.ly/2XAuGgn
博士論文主題與摘要
  我的論文題目是「道教儀式經典的範式: 類型、傳佈與使用。以四川《廣成儀制》及其傳統為例」,作為第一部專以四川地方道教科儀叢書《廣成儀制》為研究對象的博士論文,在研究上採取文本與田野工作並重的方法,致力理解《廣成儀制》其科儀書本身及其實踐。
  在章節的安排上亦分成兩大部分,即科儀書本身的歷史,以及當前廣成科儀的實踐情形。雖然四川地方在清之後的相關史料並不多見,我盡可能從各種方面收集呈現,輔以對年長道士的訪談,歸結幾個基本又還無定論的問題,如其「校輯者」、地方諸宗派、收集刊刻、相關道教經書手本等的發展過程;並針對幾處顯得空白的地方道教史疑問,比如《廣成儀制》的編纂背景、時隔近百年後才出現的首次刻版等,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質疑。對科儀的研究則從科本出發,一方面針對文本解讀分類,同時也從觀看和與道士的問答中理解印證,體會廣成道士如何形成獨特的內化的儀式邏輯與結構構成;這就是我以為廣成科儀的節次安排能如此活潑,強調專門設計次次不同的獨到之處。
line2
論文改寫計畫說明
  本次論文改寫有兩大主要方向,首先是對論文答辯時四位委員的評論與意見將要做的回應與修改;其次是論文撰寫期間對田野資料與文獻資料感到不足,所欲補強及擴充之處。
  首先展開的是將回到四川補充田野工作,首要之務是增加對廣成道士的認識。除了加強與認識多年的報導人持續的互動,希望能擴展關係網絡,認識並看到更多道士及其科儀。而不論是在田野地的資源或是目前(主要是)院裡的資源,努力收集舊時手本與地方文史資料,盡量做到沒有遺漏。
  目前需要較多更動改寫的地方,主要在糾正原本行文不夠精確的地方,如多處將歷史與口述資料混用併呈之處,應該更區分清楚,不使讀者混淆;道教與科儀專有名詞的使用應該再更精確,同時也要再精確檢討其實使用的情境、與其他省分情況的關係等。
  對文本的整理會基於原本論文附錄表格,再添加更多一些的成果,並且校對回朔文本諸卷帙中對詞彙採用的不夠嚴謹,探問具有何種意義,在更統一的脈絡語境下呈現。希望提供後續研究基本的宏觀式了解,以及方便的檢索。文中對《廣成》裡意義或頻率上較受重視的科目,如「供天」、「還受生」等作細緻的分析,將再加強個案式研究與整體儀式的節次安排邏輯的說明。
  最後,回應我這兩年在台灣不同的田野經驗,想酌量添加與台灣相關的篇幅討論,當然主題仍會緊扣著《廣成儀制》與全真道教科儀相關的在台灣的傳佈發展。這個面向是原本論文較少談及的部分。道教科儀《廣成儀制》的編撰、傳佈與實踐 – HKR人文及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改寫專書暨編纂主題論文集計畫/教育部資科司 https://bit.ly/2XAuGgn


2020-06-06_113922


流通齋醮符篆目錄-齋醮服務


齋醮疏文的規範與應用
一、齋醮中“疏文”的重要性  
 齋醮、章表、疏文是演道的一種形式。現存的齋醮有開壇、奏請、灑凈、符水、誦經、神像開光、上疏奏表、存思、焚表;陰事的有:攝招、破獄、寶籙符等內容,可謂博大精深。疏文則為齋醮重中之重。  
 “疏文”簡單地說:“就是凡人祈求於神仙的文函”,它與人之間交往的書信相同;疏文是信仰神仙,敬天祭祖語言資訊的表達形式,是人們將自己所求的事由,通過叩拜,存思天神恩佑;用筆墨于紙,徹于瑯函,焚化後由神職司(年月日時)四值功曹,飛云捧送天尊,再上達天庭,架起仙凡之間的橋梁,從而溝通人與神所表達的願望,來實現人們所祈求的目的。  
 常言道“頭頂三尺有神靈”,更不要說“三十六天界”的神仙了,因此,人們通過齋醮、章表,希望得到神仙的默佑。表示的方式有祈福還願、上章拜表、誦經懺悔等齋醮科儀;再加上靜思悔過,積德行善,從而擺脫苦難,消除魔障,自然“祈福福至,禳禍禍消”。  
 至於疏文最早應用淵源於古代“天子祭天地,或五嶽四瀆”。東漢祖天師將祭天、地、水的祭祀儀式最初的範本《三官手書》繼承應用,《三官手書》內容要求在上元節(正月十五),將所求“祈願”寫成文函,再經過焚化,意存上天到“天官”那裏,以求天官賜福。在中元節(七月十五),將“消罪”事寫成文函,再經過焚化埋于山上,存想到達“地官”宮殿處,以赦其一切罪業(罪過)。在下元節(十月十五),將釋冤事寫成文函,再經過焚化投于水中,以求水官除一切災難厄劫。因為,天、地、水三官主宰人間、陰間之禍福,故將疏文呈遞三官的宮殿“三元妙緯宮”與“三元都會府”。  
 張道陵創教以後,道教承襲了這種符與“疏文”的表達方法,後來,齋醮、章表、疏文經過北魏寇謙之、南北朝的陸修靜高道的整理,道教齋醮、科儀體系已是非常龐大,而且分門別類;直到五代時,號“廣成先生”的杜光庭進行匯集。從此,開始有表詞,奏疏申用文,編篡成《靈寶文檢》與《廣成集要》。內容包括符籙、章表、奏箋牒紥(札)之屬,也唯“消災度厄,祈嗣延生,祈晴禱雨,禳蝗及滅度煉屍”等內容,此書對後世的道教齋醮、科儀有很大影響。  
 《靈寶文檢》和《心香妙語》是道教疏文的集大成,在這兩書疏文序中則知疏文起因:“上古之人,草衣木食,崖居穴外皆壽百歲而正寢,遂人氏出,鑽木取火,人們烹飪。火食則損傷精血,不加修持,致百病叢生,不盡天年”。因此,祝融畫符,分上中下病因以《祝由科》咒誦治病。這也是齋醮“疏文”的前身。  
 “疏文”是以文字形成的章表文函,是溝通仙凡之間的橋梁,不論個人所求,還是國家大事都可為之。從疏文類型可分為兩個大的部分,即陽事與陰事道場。
 疏文的書寫格式、字的大小都有嚴格的規範要求,其內容語言也比較嚴謹。更要注意寫清神仙的宮闕與其聖號,必須相稱。一般“疏文”在神仙的聖誕日都要祝壽慶賀,上章拜表,或黃道吉慶日為善信做祈福等齋醮活動。《靈寶文檢》與《心香妙語》是專門涉及寫“疏文”的書籍,但在今天來說需要變革,既要有適用性,又要不失古之遺風。不但通俗易懂,而且理論嚴謹,保持書寫規範等。  
 《靈寶文檢》一書認為疏文的宗旨為“宣演道法,利世之津梁也”。其中的請禱之詞、表奏、牒札已經分門別類,條文清楚。此書得到後人的整編,併為道經談及悉為嘆賞。另一冊《心香妙語》要求疏文“園融條暢,敷詞要于確切,議意主于懇誠”。這樣一來,使人捧而讀之未嘗不嘆斯道之大有,而神天之無不可格也。  
 拜叩神仙其旨在於請禱,必須以憑藉者疏意也;蓋意感自內心懇誠,意以疏動格神明,固心則必誠,故有《心香妙語》一書,其內容對請禱、齋醮分門別類,理明詞暢,各適其用以此所祈申義,致神天而可應。道以誠心為本,以疏文表奏為媒介,可見疏文在道教信仰中具有的重要性。  
 二、齋醮、章表、疏文的注意事項  
 齋醮科儀有一定的規範,章表、疏文更需嚴謹,關鍵應該注意哪些內容呢? 做到文詞樸實簡練,“辭質而不文,掘而不乙,樸而不穢,實而不偽,直而不肆,辨而不煩,清而不濁,真而不邪,簡要而輸,誠則感天地,動鬼神,銜上天曹,報應立至。書寫者,須通達經典科儀,明曉申表格式,楷書恭恭敬敬以整治,勿褻瀆神靈”。  
 寫文奏表,須用軟綿的黃表,“當用潔凈紙張,殘壞油污之墨跡上者不納”。同時,“書寫不得令外人觀視及雞犬等入室;不得與外人語言,勿使筆畫分裂,遺漏脫誤。紙張規格長1.2尺,上寬8分,下通蟻走”。這就是疏文的天地格式,應該注意“祖師(天尊)聖號不能落腳;第子,稱臣者不居頭,鬼字不居首,也不得懸生露死,抽破人姓名。至於字的大小,要求為二或二分半,最後的年月向左空三格、四格都行,當然‘牒文’的文字大一些,為三分半至四分,如若任意大小不成款式”。  
 給祖師上表,寫天尊聖號,必須落在黃道之格,從“今據”開始,按黃道日青龍,明堂,天刑,朱雀……。為記憶方便,可用:“道遠幾時,通達路遙,何日還鄉”十二字,偏旁為“走”者為黃道,如:道,遠。余者為黑道。如果神號落在無走字者,可寫“中謝”二字,直到聖號落于下格黃道格。  
 《靈寶文檢》說:“章表奏申關牒符撽,又必假天府之印,以示信也,印則各有師傳者,欲天地神祇人鬼知所行之法,有所受之也,無施而不可也。”  
 寫好的“疏文”最後蓋上印,以水(酒)用印,忌諱用油印,一般浮水印上大之疏,油印則為下達,而油污者神不納。最後的年月要蓋印“道經師”。如在太歲(丙午)即端正不印,此印在年月(者)知出於向書,殊不取矣。現在全真道對於印的位置,基本上在“年”的下半“午”字,如遇“牒文”在謹封蓋印封字“留下土”。  
 用硃筆對牒札榜文的點,為其中的死名數目可以點殊,餘學者不得擅點。特別強調:文疏宣讀完畢,入焚化爐,“燒表文不得有油物,更不能用油燭直接焚化”
  三、進表上疏吉日  
 據東晉許真君(239-374)《玉匣記》說,上疏吉日:“宜天月德,天月德合,月空,聖心,母倉,解神,定成日”,均為天開黃道,或吉神值日。  
 如天德擇吉日口訣:“正丁二坤(申)宮,三壬四辛同,五乾(亥)六甲上,七癸八艮(寅)逢;九丙十居乙,子巽(巳)醜庚中。  
 天德合擇吉日:天德正月在丁(丁巳,丁未),與壬相合,凡正月見壬,既是天德合。(按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分別與己庚辛壬癸相合;凡正月這一月遇見壬子,壬寅……壬戌皆為天德合吉日)其他二月……十二(醜)月依此類推。  
 凡做道場法事活動,開壇必須選擇吉日,避丙寅、丁卯、丙申、丁酉、戊戌、戊辰及受死龍虎兇敗日。為什麼要注意呢? 據呂樸庵《定制集》中《玄都律》云:“上章表切忌戊戌,戊辰。為何? 辰為天門,戌為地戶,辰將龍,戌將狗,其日,太上丈人詣太上老君,九炁丈人詣九老仙都君,對效天下男女各應生,應死之籍。並且天帝對效男女罪過,故天門不開。齋醮開壇時須避雷霆‘庭’,白虎大煞;如果白虎入中宮,其日忌正廳動用鐘鼓法樂,犯則大兇,並且不得為十惡五逆之人上章,大風大雨不得上章,身有六疾不得為善士上章。設立齋醮三會,八節,五臘,小會,四始,本命日許願,奏章,懺悔,設醮則存亡兩利。”  
 道教在齋醮方面一般逢“戊”不朝聖,特殊情況,祖師聖誕,或三天,或七天以上法會者,如逢“戊子”日,就須避過“子”時,除大型法會的特殊性,一般地說“戊不朝真”更不能上章奏表。  
 對於道教齋醮科儀、疏文的研究中所謂的“牒札符命”規範的書寫格式,基本是早期道教的延續和繼承。對於聖誕祝壽,上“北斗疏”消災,奏“文昌疏”祈求司祿、仕途等各有專職的疏文內容,其中一些文字性的個別字可以增減外,其餘如開頭、結尾都是無法改變的,而且規定,如要不是這樣的話,就會招致“罪孽”。因此,在做齋醮科儀時,盡可能完美地運用疏文這一道教文化


上清靈寶大法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s://bit.ly/2Y7e3b5
-----------------

2Q (2)50214466d0ceee13bde6fe9634100a51c981fbc743171cdc
三法印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0c0SZ0
道教表文牒文寫法結構
道教疏文要求和禁忌很多,不同的事情、不同的宮闕、不同的神靈寫法都不一樣。主要分表文、疏問、符文、官文等格式,在道教儀式中,與神明溝通的文疏在隨紙金箔燒化呈給神明,以示恭敬。
道教疏文的寫法結構
道教文疏、牒文分為:
疏文:
即文疏、奏疏,疏文者,則信徒對眾神疏通之意。
文體明辯云:按奏疏者,群臣論諫之總名也
奏御之文、其名不一,故以奏疏括之也
道教科儀,用處最廣,通稱疏文或稱文疏有時僅謂之文
用紙則依所奏之事、神而別之,通常以黃、紅最多
章奏:
齋醮儀式中給帝尊的文書。章奏原是世俗文章,漢書雜事:凡群臣之書通於天子者 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駁議
文心雕龍釋:章以謝恩,奏以案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章者明也,奏者進也
章者是道教徒遇事情,祭酒奏章,乞恩求福
寫奏章,臣字不得為頭,鬼字不得居首,不得懸生露死及抽破人姓名
表:
下言上,曰表。思之於內,施於外也,表者、白也,言以情旨表於外也,原為章奏之屬,標著事理,使之明白,以曉主上,得盡其忠者,旨在陳情,內容公開, 故不憚被人所知
申:
申述之意,下級對上級的官府行文為申
狀:
向眾神陳述、概用狀僅焚化,不用宣讀為下司對上司陳述事實之文字,謂之狀呈
牒:
.建修齋醮牒文,系指問天廷之呈文稟式,及神與神所行移文
原為舊時官文書之名,系指上司移文。
鄭字通云:說文,札也,廣韻,書版曰牒, 古人書板手簡,許詞皆曰牒,宋元豐以後,始改訟詞為狀,神前誓詞曰:誓狀,惟官府公移曰牒
在道教神霄玄雷壇中正奏、預告之中,向一系列神靈發遞文書,問這些神靈報告舉行齋醮,請其協助,因神格之高低,故分為奏狀、申狀、牒狀
奏狀:
神霄玄雷壇向發奏狀之神:三清、玉皇,勾陳星官,紫微大帝,東極太乙,南極長生大帝,后土皇地只,九幽 拔罪天尊,朱陵度命天尊,十方靈寶天尊,洞淵三昧三洞天尊,九天採訪君,靈 寶自然九天生神上帝,三十二天帝君,五靈五老五帝天君,木公尊神,金母元君等
申狀:
神霄九師、三官、日宮太陽帝君、月宮太陰皇君、五星四曜五斗、南斗六司星君、北斗九天星皇君、黃籙院知院真君、正一三師、四相、四聖、靈寶監齋大法師真君、九天、天曹太皇萬福真君、三洞經籙符命上聖高真仙靈將吏,三清上境天真皇人,三元真君,十真人,五府真宰,南昌上宮受煉司府真宰,玉府玉樞五雷院使真君,十方無極飛天真王,北陰玄天酆都大帝,十宮東霞扶桑丹林大帝,三元水府真宰,蓬萊都水監真人,五嶽、五嶽上真司命佐命儲副真君,清虛洞天仙官,地府九壘土皇君,龍虎君功曹金童玉女香官使者,太歲尊神等
牒狀:
天下都大城隍、州城隍、縣城隍、九州島社令、諸獄主者、十方道都大主者、冥關幽路主者、五嶽蒿里相公,土地里域真官,酆都六道都案,三界直符神虎使者等神
申狀不稱臣,不貼簽
表申 之類在道教儀式中,是給付日月星辰、天曹、山川、地獄等官府文書的總稱
關:
神霄玄雷壇建修齋醮,神霄大法司所發牒、表、疏等文件,委功曹使者投遞於眾神時,如件數多少必作目錄,向其使者點清,並囑其投遞妥當為要,切勿延誤失落等情,而將此旨 寫為文件者,謂之關
原為官府所用公文之一種,百官互相質詞用之
文體名辯公移云:諸司自相質問, 其議有三、一曰關:謂關通其事也故亦稱關文
榜:
道教齋醮儀式中,在壇前告貼之文書
意其告諭信眾,法事節次,約束將吏、孤魂、羅列 齋醮典儀念誦演法全部經典,科儀程序,通知神將仙吏來壇供職,曉諭各路孤魂來神霄玄雷壇受度
悃意:
即至誠之意悃愊、懇誠也
系道士備忘錄,俗稱手疏,每一科儀節次,向神申述 醮意
科儀範本中有註明入意、意文者皆是。
悃意內容,是簡述信徒建醮酬神之懇誠至意,因系僅做備忘錄之用,故非公文之 類,而與關、牒、表、疏回異,寫於紅紙,不用封套。
印:
行法用印,猶人間行政施行必用官印,象徵天界,神仙攘威的印章
靈寶玉鑒卷一:法者之為言,正也,正其邪也,亦猶德禮之有政刑以導之齊之也
故章表申關牒符 檄又必假天府之印以示信也
印則各有師傳者,欲天地神祇人鬼所行之法有所受之也
故神印不僅代表仙界職司的威權,也是各道派傳授有緒的信物,凡上章奏申、書符、制籙皆須依式用印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6lz35q3.html
------------------------
杜光庭(850年-933年),字賓聖,一說字賓聖,號東瀛子,處州縉雲(今中國浙江)人[1]。唐朝上清派著名道士。
生平
唐懿宗咸通(860年-873年)年間,由於九次科舉考試不第,感慨古今沉浮,遂至天台山學道,拜應夷節為師,為司馬承禎五傳弟子(承禎傳薛季昌、季昌傳田虛應,虛應傳馮惟良,惟良傳應夷節)。修習上清派吞日月氣諸法(服氣之法)。後來唐僖宗聞名召見,賜給紫袍,任麟德殿文章應制,為內供奉。
中和元年(881年),隨唐僖宗入蜀,後留在成都。
隨後被前蜀王建所用,任光祿大夫尚書戶部侍郎上柱國蔡國公,賜號廣成先生。後主王衍時,為傳真天師,崇真館大學士。被譽為「傳真天師」、「山中宰相」。
晚年居於青城山,潛心悟道,死後葬在清都觀。著有《歷代崇道記》。
著作
傳奇小說《虯髯客傳》傳為他所作。
杜光庭精通儒、道典籍,又對道教作過不少實地調查,生平著述極豐。收入《正統道藏》的有二十七種,《全唐文》收有三百二篇。
杜光庭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0djFDn
杜光庭精注重研究《道德經》。他將以往關於老子(太上老君)的神話傳說進行系統化,樹立了老子在道教中的牢固地位。他還編錄了關於洞天福地的宗教神學地理


武則天所制的投龍簡

24be050d2bed1511c2bf27

河南博物院 https://bit.ly/2UfxGwp
武則天金簡,金質,長36.20,寬8釐米,品質 223.5克,含金量96%以上,整體無紋飾,其上雙鉤鏨刻銘文3行63字。 發現在嵩山峻極峰,現藏河南博物院。
1985年5月,登封唐庄一農民,在嵩山太室山峻極峰發現一個金質的長條片,上書有文字。 上交登封人民政府,並由登封人民政府撥交河南省博物館。 經鑒定,這件長方形金片長36.2、寬8釐米,重223.5克,含金量96%以上,整體無紋飾,其上雙鉤鏨刻銘文3行63字。 上言:「大周國主武曌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謹詣中岳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迄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歲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謹奏。 "這件文物最初被命名為"武則天除罪金簡",後改名為"武則天金簡"。 武則天金簡是武則天所遺留的唯一一件與她本人有關的可移動文物,對於研究唐代歷史、武則天的政治思想、武則天書法、古代投簡制度、古代封禪等都有重要價值。
武則天金簡的簡文傳遞了許多文化與歷史資訊:武則天金簡上所書主要內容為"謹詣中岳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迄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 ""三官九府"是道教天、地、水三神及其所配宮府。 《儀禮•覲禮》篇稱;"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群組"。 道教產生后將治病驅邪的「三官手書」確立為天、地、水三神,三官各有三府共為九府。
根據這段文字,我們可以認定這是武則天所制的投龍簡,是武則天向三官九府投送的名刺,其中的"除武曌罪名"是道教請求解除災禍,獲得長生的用語。 投龍活動是道教進行法事活動的重要議程,古代帝王舉行道教祭祀活動,為了溝通神界,祈求平安,免除災禍,往往會在三個簡上書寫祈願內容,奏告三官,即投龍簡。 投龍簡分別為山簡、土簡、水簡,山簡投於高山之中;土簡埋於地裡;水簡投於潭洞水府。
從簡文「好樂真道長生神仙」中可看出武則天對道教的信仰。 武則天在稱帝以前以崇信佛教為主,稱帝之後逐漸轉向道教,特別是武則天晚年對道教的偏愛達到了癡迷的程度。 她在登基前藉助道教符讖的形式偽造《大雲經》和《大雲經疏》,為她的登基製造輿論。 登基以後她多次進行投龍活動。 《岱岳觀碑》天授二年(691年)題記記載了"二月十日,金台觀主,中岳先生馬元貞等奉聖神皇帝敕,緣大周革命,往五嶽四瀆投龍作功德。 "《奉仙觀老君石像碑》也有一則題記"天授三年歲次壬辰正月戊辰朔廿四日辛卯,大周聖神皇帝緣大周革命,奉敕:遣金台觀主馬元貞往五嶽四瀆投龍作功德。 十六日至奉仙觀,沐浴醮齋,行道懺悔。 "此後,聖曆元年(698年)、長安元年(701年)、長安四年(704年)9月和11月,都派人進行投龍活動。 聖曆二年(699年)武則天路過缑氏,還親自擬文並撰寫碑額立《升仙太子碑》於升仙太子廟,表達她對道教的崇慕和升仙的嚮往。
金簡最後紀年為「太歲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 太歲庚子是中國古代的太歲紀年法。 中國古代常用紀年法有三種,一是年號紀年,主要根據古代帝王繼位的年號排列歲次,中國古代大約有八百多個年號。 二是太歲紀年法,又稱歲星紀年法。 人們設想太空有一個歲星,每年運行一個歲次,將天空分成十二份稱十二太歲,與將十個歲陽名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年名,六十年周而復始,這種紀年法始於周初,盛行於春秋戰國,東漢時終結,為干支紀年法打下了基礎。 干支紀年法始於東漢,成為今天農曆紀年仍然使用的紀年法。 古代簡牘紀年以年號紀年較多,太歲紀年唐代較盛行。 除武則天金簡外,唐玄宗投龍銅簡也用太歲紀年,五代吳越國錢氏國65歲是投的銀簡用太歲紀年,77歲時所投改為年號與太歲紀年合用。 這種合用的紀年法在濟瀆廟發現的宋代神宗投龍玉簡上也有體現。
此外,金簡上有五個武則天自造字,為"群組"(國)、"箇曆"、日、月、臣。 武則天稱帝以後為了彰顯她的標新立異,表達她的政治意圖,先後創造了19個自造文字。 這些自造文字基本是在原有文字基礎上加以改造。 所造文字一是武則天年號如:載初、天授、聖曆、證聖等。 二是年、月、日、星、天、地、人、臣、君、國等國家公文、書信、文章常用字。 三是武則天自己的名"準則"。 這些字體現了武則天的統治思想,如她自己的名"準則及"字,為日月當空,光照萬物。 據《正字通》載:"有言國中或者,惑也,請以'武'鎮之。 "但改後像武氏被困,於是又改成"類型",意為國家統禦八方,八方之民悉為掌握。 臣字為一中心,作人臣的要對君主一心,對萬民一心。 武則天通過造字宣揚她的治國方略,傳達她的對於國家、人臣、天地的思想,樹立她作為人君崇高的地位。 由於她所造的字背離中國傳統的漢子成字原則,過於複雜難懂,所以武則天死後,這些字就被拋棄,成為死字。
武則天金簡是武則天所遺留的唯一一件與她本人有關的可移動文物,對於研究唐代歷史、武則天的政治思想、武則天書法、古代投簡制度、古代封禪等都有重要價值。


"武则天除罪金简 · 武曌金简

2020-06-06_124055

所處時代:唐代早期
器物規格:長36.2釐米、寬8釐米、厚0.1釐米、重223.5克
出土時間:1982年
出土地點:登封市中岳嵩山峻極峰
收藏單位:河南博物院
價格:220元/個、260元/個
武則天除罪金簡上陰刻有63字。 "上言:'大周國主武曌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謹詣中岳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 '太歲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謹奏。 "武则天除罪金简 · 武曌金简 https://bit.ly/3dElvBa

武则天除罪金简 · 武曌金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