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龍簡,是道教齋醮儀式中的一個環節。封建帝王在舉行黃籙大齋、金籙大齋之後,為了酬謝天地水三官神靈,把寫有祈請者消罪願望的文簡和玉璧、金龍、金鈕用青絲綑紮起來,分成三簡,並取名為山簡、土簡、水簡。山簡封投於靈山之諸天洞府絕崖之中,奏告天官上元;土簡埋於地里以告地官中元;水簡投於潭洞水府以告水官下元。這天地水三官又稱三元。這種告請三元的投簡活動目的是祈求天地水神靈保護社稷平安,人民幸福長壽。
投龍祈雨
這是乾旱之年,杭州民間祈雨的一種古老風俗。西湖,古稱錢塘湖,傳有錢塘湖龍君。唐時,建有嘉澤廟,春秋祭祀,以求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唐宋以來,除春秋祭祀外,每逢天旱之年,都要到嘉澤廟,向錢塘湖龍君祈雨。特別,是吳越和南宋時,每逢大早年間,皇帝都要親臨嘉澤廟舉行隆重的"投龍"儀式,敬獻三牲,宣讀祭文,然後向錢塘湖龍君跪拜,擲"投龍簡"。
這種投龍簡,銀質,上刻祈雨祭文,及皇帝年號、時間。解放後疏浚西湖時曾發現五代錢謬、錢弘俶、錢弘佐時期的五枚"投龍簡"。杭州除西湖龍王廟外,還有兩處祈雨的龍王廟。一處在龍井,三國時龍井已為民間投龍祈雨之處,宋時建龍王祠,又名惠濟廟。另一處在吳山,又稱龍神廟,清康熙南巡杭州,曾親筆書"靈佑安閣"匾額。
南嶽開元投龍簡
投龍簡,即投金龍玉簡,此物原為道教符篆之變體。
唐宋時期,道教達到鼎盛,帝王貴族尤為推崇道教,道教的齋醮儀式也成為了官方祭祀岳瀆的典禮,而"投龍簡"便是專屬為皇家舉行的一種齋醮儀式。
唐玄宗投龍所用的"金龍",實為銅質簡牘,南嶽志及學者多稱其為"南嶽投龍告文"、"南嶽告文"或"投紫蓋仙洞告文銅簡"。
在唐朝濃厚的崇道氣候中,唐玄宗李隆基對南嶽衡山情有獨鍾,欽定五嶽之一的南嶽衡山為投龍地,依照道教儀軌,於唐開元二十六年,即公元738年,特派朝廷內侍張奉國及道士孫智涼專程來到南嶽朱陵洞投放金龍玉簡。
銅簡全文如下:
大唐開元神武皇帝李隆基,本命乙酉,八月五日降誕。夙好道真,願蒙神仙長生之法。謹依上清靈文,投刺紫蓋仙洞。位忝君臨,不蕕朝拜。謹令道士孫智涼,齎信簡以聞,惟金龍驛傳。 太歲戊寅六月戊戌朔廿七日甲子告文(正面)。
內使朝散大夫行內侍省掖庭局令上柱國張奉國,本命甲午八月十八日生。道士塗處道。判官王越賓,壬寅八月七日。傔人秦延恩(背面)
銅簡文首說"大唐開元神武皇帝李隆基"即唐玄宗,俗稱唐明皇,其信奉道教,晚年尤甚。《舊唐書·禮儀志四》載:"玄宗御極多年,尚長生輕舉之術,於大同殿立真仙之像,每中夜夙興,焚香頂禮……


武則天所制的投龍簡

武則天除罪金簡上陰刻有63字。 "上言:'大周國主武曌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謹詣中岳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 '太歲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謹奏

24be050d2bed1511c2bf27u0l9555SGYQv

武則天投龍金簡

河南博物院 https://bit.ly/2UfxGwp
武則天金簡,金質,長36.20,寬8釐米,品質 223.5克,含金量96%以上,整體無紋飾,其上雙鉤鏨刻銘文3行63字。 發現在嵩山峻極峰,現藏河南博物院。
1985年5月,登封唐庄一農民,在嵩山太室山峻極峰發現一個金質的長條片,上書有文字。 上交登封人民政府,並由登封人民政府撥交河南省博物館。 經鑒定,這件長方形金片長36.2、寬8釐米,重223.5克,含金量96%以上,整體無紋飾,其上雙鉤鏨刻銘文3行63字。 上言:「大周國主武曌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謹詣中岳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迄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歲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謹奏。 "這件文物最初被命名為"武則天除罪金簡",後改名為"武則天金簡"。 武則天金簡是武則天所遺留的唯一一件與她本人有關的可移動文物,對於研究唐代歷史、武則天的政治思想、武則天書法、古代投簡制度、古代封禪等都有重要價值。
武則天金簡的簡文傳遞了許多文化與歷史資訊:武則天金簡上所書主要內容為"謹詣中岳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迄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 ""三官九府"是道教天、地、水三神及其所配宮府。 《儀禮•覲禮》篇稱;"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群組"。 道教產生后將治病驅邪的「三官手書」確立為天、地、水三神,三官各有三府共為九府。
根據這段文字,我們可以認定這是武則天所制的投龍簡,是武則天向三官九府投送的名刺,其中的"除武曌罪名"是道教請求解除災禍,獲得長生的用語。 投龍活動是道教進行法事活動的重要議程,古代帝王舉行道教祭祀活動,為了溝通神界,祈求平安,免除災禍,往往會在三個簡上書寫祈願內容,奏告三官,即投龍簡。 投龍簡分別為山簡、土簡、水簡,山簡投於高山之中;土簡埋於地裡;水簡投於潭洞水府。
從簡文「好樂真道長生神仙」中可看出武則天對道教的信仰。 武則天在稱帝以前以崇信佛教為主,稱帝之後逐漸轉向道教,特別是武則天晚年對道教的偏愛達到了癡迷的程度。 她在登基前藉助道教符讖的形式偽造《大雲經》和《大雲經疏》,為她的登基製造輿論。 登基以後她多次進行投龍活動。 《岱岳觀碑》天授二年(691年)題記記載了"二月十日,金台觀主,中岳先生馬元貞等奉聖神皇帝敕,緣大周革命,往五嶽四瀆投龍作功德。 "《奉仙觀老君石像碑》也有一則題記"天授三年歲次壬辰正月戊辰朔廿四日辛卯,大周聖神皇帝緣大周革命,奉敕:遣金台觀主馬元貞往五嶽四瀆投龍作功德。 十六日至奉仙觀,沐浴醮齋,行道懺悔。 "此後,聖曆元年(698年)、長安元年(701年)、長安四年(704年)9月和11月,都派人進行投龍活動。 聖曆二年(699年)武則天路過缑氏,還親自擬文並撰寫碑額立《升仙太子碑》於升仙太子廟,表達她對道教的崇慕和升仙的嚮往。
金簡最後紀年為「太歲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 太歲庚子是中國古代的太歲紀年法。 中國古代常用紀年法有三種,一是年號紀年,主要根據古代帝王繼位的年號排列歲次,中國古代大約有八百多個年號。 二是太歲紀年法,又稱歲星紀年法。 人們設想太空有一個歲星,每年運行一個歲次,將天空分成十二份稱十二太歲,與將十個歲陽名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年名,六十年周而復始,這種紀年法始於周初,盛行於春秋戰國,東漢時終結,為干支紀年法打下了基礎。 干支紀年法始於東漢,成為今天農曆紀年仍然使用的紀年法。 古代簡牘紀年以年號紀年較多,太歲紀年唐代較盛行。 除武則天金簡外,唐玄宗投龍銅簡也用太歲紀年,五代吳越國錢氏國65歲是投的銀簡用太歲紀年,77歲時所投改為年號與太歲紀年合用。 這種合用的紀年法在濟瀆廟發現的宋代神宗投龍玉簡上也有體現。
此外,金簡上有五個武則天自造字,為"群組"(國)、"箇曆"、日、月、臣。 武則天稱帝以後為了彰顯她的標新立異,表達她的政治意圖,先後創造了19個自造文字。 這些自造文字基本是在原有文字基礎上加以改造。 所造文字一是武則天年號如:載初、天授、聖曆、證聖等。 二是年、月、日、星、天、地、人、臣、君、國等國家公文、書信、文章常用字。 三是武則天自己的名"準則"。 這些字體現了武則天的統治思想,如她自己的名"準則及"字,為日月當空,光照萬物。 據《正字通》載:"有言國中或者,惑也,請以'武'鎮之。 "但改後像武氏被困,於是又改成"類型",意為國家統禦八方,八方之民悉為掌握。 臣字為一中心,作人臣的要對君主一心,對萬民一心。 武則天通過造字宣揚她的治國方略,傳達她的對於國家、人臣、天地的思想,樹立她作為人君崇高的地位。 由於她所造的字背離中國傳統的漢子成字原則,過於複雜難懂,所以武則天死後,這些字就被拋棄,成為死字。
武則天金簡是武則天所遺留的唯一一件與她本人有關的可移動文物,對於研究唐代歷史、武則天的政治思想、武則天書法、古代投簡制度、古代封禪等都有重要價值。


唐玄宗南嶽投龍告
大唐開元神武皇帝李隆基,本命乙酉,八月五日降誕。 夙好道真,願蒙神仙長生之法。 謹依上清靈文,投刺紫蓋仙洞。 位忝君臨,不歌詞朝拜。 謹令道士孫智諒,歌詞信簡以聞,惟金龍驛傳。
太歲戊寅六月戊戌朔廿七日甲子告文(正面)。
內使朝散大夫行內侍省掖庭局令上柱國張奉國,本命甲午八月十八日生。 道士塗處道。 判官王越賓,壬寅八月七日。 子秦延恩(背面)。


"武则天除罪金简 · 武曌金简

2020-06-06_124055

所處時代:唐代早期
器物規格:長36.2釐米、寬8釐米、厚0.1釐米、重223.5克
出土時間:1982年
出土地點:登封市中岳嵩山峻極峰
收藏單位:河南博物院
價格:220元/個、260元/個
武則天除罪金簡上陰刻有63字。 "上言:'大周國主武曌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謹詣中岳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 '太歲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謹奏。 "武则天除罪金简 · 武曌金简 https://bit.ly/3dElvBa

武则天除罪金简 · 武曌金简

10680007qqn879nnqp2n1467837672020-06-06_133142p7r40050o2584no091q9or9003sq8sp3 (1)2020-06-06_1330222020-06-06_1330032020-06-06_132957qpsp65s5r4p24rss9014849sr0157658o1235qs352s44952n7560s69r7s67q11379722q0p0rs45n8or86433562pqs9q3sqp1qqpo9r124rss907n1q6s933q2pq445q5rpq9q4934s9989r2oon0spq811rr48rrn543073q48s6o718p8pr3pqp15r19414r341302n451sn696r79nqon4q534q3sprr9477p34s44o03329090o0s338090n9p6ps6o58471r88r2p726o3o62093p7r40050o2584no091q9or9003sq8sp3


武則天投龍金簡+唐玄宗南嶽投龍告
----------------------------
唐玄宗南嶽投龍告
大唐開元神武皇帝李隆基,本命乙酉,八月五日降誕。 夙好道真,願蒙神仙長生之法。 謹依上清靈文,投刺紫蓋仙洞。 位忝君臨,不歌詞朝拜。 謹令道士孫智諒,歌詞信簡以聞,惟金龍驛傳。
太歲戊寅六月戊戌朔廿七日甲子告文(正面)。
內使朝散大夫行內侍省掖庭局令上柱國張奉國,本命甲午八月十八日生。 道士塗處道。 判官王越賓,壬寅八月七日。 子秦延恩(背面)。


道教圖像、考古與儀式: 宋代道教的演變與特色 - 黎志添 - Google 圖書

2020-06-06_1334402020-06-06_1337582020-06-06_1337422020-06-06_1337262020-06-06_1337032020-06-06_1336272020-06-06_1335542020-06-06_1335482020-06-06_133456

道教圖像、考古與儀式: 宋代道教的演變與特色 - 黎志添 - Google 圖書


你不知道的道教科儀——投龍簡
投龍簡,是道教齋醮儀式中的一個環節。 封建帝王在舉行黃箓大齋、金箓大齋之後,為了酬謝天地水三官神靈,把寫有祈請者消罪願望的文簡和玉璧、金龍、金鈕用青絲捆紮起來,分成三簡,並取名為山簡、土簡、水簡。 山簡封投於靈山之諸天洞府絕崖之中,奏告天官上元;土簡埋於 地裡以告地官中元;水簡投於潭洞水府以告水官下元。 這天地水三官又稱三元。 這種告請三元的投簡活動目的是祈求天地水神靈保護社稷平安,人民幸福長壽。
道教投龍活動基本形成於東晉南北朝時期,流行於民間。 唐代帝王崇道,投龍活動始走入宮廷,成為一項法定的國家大典。 史籍、碑刻多有唐代帝王投龍的記載,以武則天、唐玄宗為最,在實物資料中也有所反映。 目前所知實物中,最早的帝王投簡就是唐武則天投於中岳嵩山的金簡,是為求長生、削罪名
中岳嵩山武則天金簡
其後是唐玄宗投於南嶽衡山的銅簡,亦為求長生之法。 五代沿襲唐制,吳越國錢氏諸王為盛,其所投銀簡為歷代帝王投簡之大宗。
唐玄宗開元投龍銅簡影印本
吳越(國)王錢魔羯座、錢元峰會、錢弘佐、錢(弘)國台辦先後在杭州、越州、蘇州等地水府山洞中投送大量金龍、銀簡。 簡文多是祈求風雨順時、壽?延長、國家興隆、子孫繁盛等。 銀簡現存9件,在吳越國都所在地杭州西湖發現最多,浙江省博物館和紹興博物館分藏7件和2件。
宋帝信奉道教,热衷修建宫观、章醮投龙,还命人编辑道藏。宋代投龙简为金龙、玉简。目前见诸报道的宋代帝王玉简有:苏州林屋洞出土三枚玉简,其中一枚为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玉简;浙江仙居括苍洞出土两枚玉简,惜已完全风化;浙江省博物馆藏宋英宗治平元年玉简;丁辅之曾藏宋神宗赵顼熙宁□年玉简,实物不知今在何处;浙江省博物馆藏宋哲宗元祐五年玉简;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北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玉简。
道教在元代衰落,至明代有所复兴。迄今所见最晚的投龙活动实物是武当山出土明湘王朱柏玉简、金龙和玉璧。
明湘王朱柏玉簡、金龍和玉璧
《投龍告簡》源自三官手書,現存最早記載是簡寂先生陸修靜編寫的《太上洞玄靈寶眾簡文》。 《三元玉簡》即《天官簡》、《地官簡》、《水官簡》,雖名玉簡,實則是槿木為之。 投簡的目的一是祈求三官削落罪籍,二是將修齋的善功告盟上真,並祈願學道升仙、長生度世。 按古法,簡常一尺二寸,象徵十二時辰,寬二寸四分,效法二十四真氣。 簡的內容,根據《玉匱明真科》之要求,要寫明為何人修齋,所在國家,時間,法師姓名,投奠龍簡的靈壇(地官簡)、洞府(天官簡)、靈源(水官簡),以此才能告盟於天地水官,使整個"大齋"的功德完滿,齋主、法眾,各進道業。
唐末廣成先生杜光庭在《太上黃箓齋儀》中稱:"龍者,乘雲氣,御陰陽。 合則成體,散則成章。 變化不測,入地升天。 ...... 是以上天以龍為驛騎,往來人間矣。 ...... 故以上金鑄之,取法龍形。 投之洞府,告盟三元也。 "
茅山道院"上清宗壇傳度大齋"時,《投龍告簡》恭依《靈寶領教濟度金書》所載之文式、符形制,並旁參武當山紫霄宮明湘王玉簡實物,以木為簡,墨字朱符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kyav388.html
----------------------------------
所處時代:唐代早期
器物規格:長36.2釐米、寬8釐米、厚0.1釐米、重223.5克
出土時間:1982年
出土地點:登封市中岳嵩山峻極峰
收藏單位:河南博物院
----------------------------
武則天除罪金簡上陰刻有63字。 "上言:'大周國主武曌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謹詣中岳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 '太歲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謹奏。 "武则天除罪金简 · 武曌金简 https://bit.ly/3dElvBa
一代女皇武則天留下的唯一文物: 重見天日的除罪金簡
中嶽嵩山藏金簡
位於中原大地河南登封境內的中嶽嵩山,因位居“天下之中”,而頗受歷代帝王的青睞,因此,登封也就成了古代帝王常常涉足之地。
自漢武帝劉徹嵩山封禪之後,中嶽嵩山一度沉寂了幾百年。直到西元六九六年的臘月,武則天以中國第一位女性帝王的身份前往嵩山。這一年,她已是七十三歲的古稀老人。本是嚴冬季節,呵氣成冰,嵩山上下卻是一片錦繡。每到險處,武則天就下轎步行,一覽嵩岳美景……為了紀念登封中嶽這一盛大典禮,武則天遂將年號改為“萬歲登封元年”,並傳旨改嵩陽縣為登封縣,改陽城縣為告成縣,取“登封告成”之意。可見當時一代女皇的春風得意、威風八面。
四年之後,七十有七的武則天再次駕臨嵩山,在嵩山玉女台下的平洛澗石淙河旁邊大宴群臣。不料,在這次登封嵩山會飲之後,古稀之年的武則天忽然患了一場重病。不久之後,武則天的病奇跡般的陡然轉好,她非常高興,認為是登封嵩山的保佑,立即大赦天下。七月七,又特派太監胡超帶上金簡,前往中嶽山祭祀祈福,向三官、九府稟告來意,並在“進山門時投下金簡,目的是為自己消災除罪”。其作用相當於後世的名刺(名片),名片以金製成,足以顯示出女皇至高無上的身份。
一千二百多年後,武則天投下的除罪金簡,這個神奇的歷史物證以不可思議的方式重見天日。1982年5月,登封縣唐莊公社一個名叫屈西懷的小夥子,奉上級之命在嵩山太室山主峰峻極峰一帶植樹造林。收工之後,屈西懷看天色尚早,就約夥伴們一起在山上玩遊戲。所謂的遊戲也就是把山頂的石頭一塊一塊滾下山坡,以聽取石頭與山體碰撞後發出的轟鳴聲為樂。當屈西懷使勁摳下一塊一方左右的巨石時,奇跡出現了——一張明晃晃的“紙片”從石縫中露了出來。屈西懷拿起“紙片”順勢在胳膊上一擦,“紙片”上的塵土紛紛灑落,露出它光彩奪目真實的一面。儘管那金燦燦的東西晃得屈西懷睜不開眼睛,但他沒敢把這像“拾荒”一樣被他撿起來的東西當做金子,更無法把它和流傳千古、聲名赫赫的武則天聯繫在一起,只當撿了片銅塊回家。
第二天一早,心存疑惑的屈西懷揣著“銅片”找到時為鄉黨支部副書記的表叔求證,表叔雖然認識些字,看出那東西上隱隱約約刻著什麼“上、大周”之類的字眼,但也推斷不出這究竟是個什麼玩意兒,只是推測說:“這有可能是金子,銅會生銹,金子不會生銹。”表叔的話嚇了屈西懷一大跳,他慌慌張張拿著東西跑回家去,再不敢輕易拿出來在眾人面前露上一面。
但屈西懷在山裏拾到寶貝的消息還是不脛而走,引來了兩位千里之外的山東人要出高價買走。那兩個山東人一張口就給了屈西懷五萬元,還寫下血書說若今後賣上好價錢,還可與屈西懷共分。山東人的豪爽和信誓旦旦反而嚇著了屈西懷。“這人敢寫血書,會不會也敢殺人?會不會拿走東西再殺了我,讓我人財盡失?”屈西懷心裏七上八下,接連做了好幾個晚上的噩夢。幾經權衡,屈西懷決定把東西上交政府。
在屈西懷得到1500元的獎金、一面錦旗和獎狀之後,東西被登封縣人民政府移交到河南博物院。經過專家們一番鑒別論定,這東西就是當年武則天派人投擲於嵩山的除罪金簡!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為數極少的和武則天直接有關的歷史文物之一,堪稱稀世珍寶,價值極高。
金簡的“廬山真面目”
在河南博物院的二樓,我們可以見到這枚除罪金簡的“廬山真面目”。金簡為豎長方形,長36.3釐米,寬8.2釐米,重247克,黃金純度在96%以上。金簡上鐫刻雙鉤銘文三行63字,曰:“上言:大周圀主武曌,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謹詣中嶽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等字樣,這“上”當然是指女皇武則天了,“圀”則通“國”字,“曌”字取日月當空之意,是武則天的名字。道家稱天、地、水為“三官”,“九府”泛指各方神仙洞府。
  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女皇帝,她標新立異,除了改變唐代的典章文物制度外,還創造了二三十個武周字在全國使用,將原有的部分漢字複雜化甚至篆化了,金簡銘文中的“圀”、“曌”就是其中的兩個字。武則天去世後,她造的那些字從此被歷史淘汰。所以,今天的考古學家看到金簡上那些怪誕的字,就能斷定那是武則天當政時的文物。這通金簡反映了上述一些歷史事實,為今人研究唐代社會風貌、一窺女皇武則天獨特的個性和內心世界,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
----------------
袁天罡相面後,驚呼武則天是天子。
後則天入宮做了唐太宗的小老婆,呼為媚娘。
李淳風告誡太宗將來有武姓女子奪李唐天下。太宗不疑此人近在眼前,遍尋之下將一名綽號「五娘」的將領殺掉。媚娘君臨天下後,定期祭拜替死鬼「五娘」。
太宗英雄白頭,力不從心。媚娘與太宗兒子李治彼此愛慕。
太宗死。李治登皇位為唐高宗,立刻立媚娘為後。父子倆做了連襟。
高宗死,媚娘第二次成了寡婦。
寡婦門前是非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全國都在武寡婦的門裡面。
民間傳說媚娘每天白天派人將年輕俊俏的後生搶進,晚上消費,然後殺掉以免走漏消息。
天帝知道了,派一個驢精化作潘安貌送入宮裡與媚娘雲雨。後媚娘誕下一子,長了個驢腦袋。媚娘羞憤得幾乎自殺。
這倒是無良人編排媚娘了。每晚殺掉與自己偷情的是賈南風。賈南風丑的一逼,怎麼能與媚娘比呢?
媚娘敢作敢當。媚娘做了皇帝也用一眾俊男充實後宮。並驕傲地對狄國老說:七十多了白髮變黑,以前掉落的牙齒又長出來了,完全是後宮美男的功勞。狄國老還勸她節制呢。這都是有史書記載的。
媚娘多少還是做了一些虧心事,後來派道士到五嶽請求天帝的寬恕。1982年,在嵩山偶然發現了一千多年前媚娘送給天帝的純金檢討書。
這是一件國寶,藏於河南省博物館。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895plnn.html
-------------------
80年代武當山紫霄宮發現了一組金龍、石簡、玉璧,這是一套比較完整的道教"投龍"法器,現存於武當山博物館。 這組投龍法器,金龍為赤金,玉璧為圓形,石簡為長方形,象徵天圓地方。 石簡正面背面都有文字,正面為篆書,內容為咒語;背面豎刻文字六行,一百五十字:
"今謹有上清大洞玄都三景弟子湘王(朱柏),以今上元令節開建太暉觀太暉三景靈壇,啟修太上洞玄靈寶崇真演教福國裕民濟生度死普天大齋,計一千二伯(百)分,通五晝宵。 今則行道事竟,投簡靈山。 願神願仙,長生度世,飛行上清。 五嶽真人,至聖至靈,乞削罪錄,上名九天,請旨靈山,金龍驛傳。 建文元年歲次己卯正月壬申朔十五日丙戌。 上清大洞經箓法師臣周思禮於武當山福地告聞。 "
道家奠灵简,自昔仰神仙:揭秘古代国家级的道教投龙仪式
道教「投龍」法器,現存於武當山博物館(資料圖)
這組文物為湘王朱柏為避建文帝"削藩之災"而祈求消災賜福、天下太平所投。
投龍簡儀式是道教齋醮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唐代舉行金謬普天大醮、金謬羅天大醮、河圖大醮以及黃謬大齋,都要舉行投龍簡儀式。 投龍儀式既可以在大醮壇場舉行,也可以先在道教宮觀建大醮,然後另赴名山洞府投龍。
道教投龍的文簡有山簡、土簡、水簡之分:山簡封投於靈山諸天洞府絕崖之中,關告靈山五嶽,以奏告天官上元;土簡埋於壇宅月辰方位上,或投於壇天井之上,以告盟地官中元;水簡投於三江靈泉潭洞水府,以告盟水官下元。
道家奠灵简,自昔仰神仙:揭秘古代国家级的道教投龙仪式
投龍簡儀式(資料圖)
其投龍簡的形式則如《太平御覽道部》卷下引《黃箓簡文經》所說:"投金龍一枚,丹書玉札,青絲纏之,以關靈山五帝升度之信,封於絕岩之中,一依舊法。 "即把文簡和玉璧、金龍、金鈕用青絲捆紮起來,投入山嶽水潭之中。
投龍儀式的歷史淵源
道教的投龍活動源於古代時山川土地神靈的自然崇拜,到南朝劉宋時代就形成了道教的一種天、地、水三官信仰。 關於投龍活動的明確記載,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 劉宋時期陸修靜所編《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中就有關於投龍的記載:"用金龍、金鈕各三枚,投山、水、土,為學仙之信。 不投此三官,拘人命籍,求乞不達。 有違,考屬九都曹。 "
道家奠灵简,自昔仰神仙:揭秘古代国家级的道教投龙仪式
山川土地神靈的自然崇拜 泰山(資料圖)
道教投龍儀式的興盛則是在唐代。 李唐皇室尊道教教主老子為遠祖,道教成為頗受尊崇的國家宗教。 唐代帝王崇信齋醮祈福為你的經濟的功效,為求自身的福壽和國家的太平,對道教齋醮活動頗為重視。 在近代的考古挖掘中,發現了唐皇室的五嶽投簡告文和文物,如河南登封武則天投龍金簡、南嶽衡山唐玄宗投龍告文。
道家奠灵简,自昔仰神仙:揭秘古代国家级的道教投龙仪式
武則天投龍金簡(資料圖)
投龍活動的興盛流行和隆重浩大,在唐代當時的文人詩歌中,也有所表現。 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在其《和微之春日投簡陽明洞天五十韻》一詩中說:"去為投金簡,來因挈玉壺","前驅駐旌旆,偏坐列關係馬必須竽。 "岑參詩《冬夜宿仙遊寺南涼堂》雲:"石潭積黛色,每歲投金龍。 "
道家奠灵简,自昔仰神仙:揭秘古代国家级的道教投龙仪式
金龍(資料圖)
其中還有皇帝的詩句,如唐玄宗《送趙法師還蜀因名山莫簡》:"道家奠靈簡,自昔仰神仙。 真子今將命,蒼生福可傳。 江山尋故國,城郭信依然。 二室遙相望,雲回洞里天。 "唐代帝王以道教李聃為遠祖而對道教倍加尊崇,通過投龍儀式以祈求國運,這是唐代投龍開始盛行的原因
投龍儀式的功能與意義
投龍儀式主要是為了祭拜天地水三官神靈,而其功能在個人方面則主要是為了祈福長壽,懺悔消災等,在國家層面則是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唐代杜光庭《太上黃齋儀》中《投龍壁儀》說:大道以一氣生化三才,陶鈞萬有,故分三元之曹,以主張罪福,即天地水三官,實司於三元也。 人之生死壽夭,罪善吉凶,莫不系焉。 三箓簡文,亦三元之典格也。 "
道家奠灵简,自昔仰神仙:揭秘古代国家级的道教投龙仪式
天地水三官神靈(資料圖)
《太平御覽道部》卷下引《赤書玉訣》說將龍簡"沉之於清冷之泉,埋本命之岳。 三官九府,書人功過,其理甚明"。 道教《上清靈寶大法》認為"於五嶽投簡送龍,滅過消愆,乃其本旨。 "這都是通過投龍儀式,告知神靈,替自己贖過。
唐代投龍儀式作為國家的祭奠儀式,也表現為社稷祈雨的活動,體現了中國傳統天人合一與天人感應的思維方式。 在中國古代的宗教觀念中,龍被認為是興雲起雨之靈物,其潛藏於深水淵潭之中,可通過祈告而顯示其靈應。
道家奠灵简,自昔仰神仙:揭秘古代国家级的道教投龙仪式
龍被認為是興雲起雨之靈物(資料圖)
唐代投龍儀式之水府,就多稱為龍潭、龍池、龍井等,為祈雨的投龍儀式選擇水府,以龍的精靈感應來興雲起雨。 投龍儀式其實是夏商週三代天地山川崇拜的延續,唐代帝王因應時代以神道設教,通過道教溝通神靈的特殊儀式化象徵手段,來表達祈求國家社稷與天地山川長存的願望。
後世五代與宋朝依然熱衷於投龍,後世不斷發現其所投龍簡,如五代吳越王錢更重要的是必須投龍簡、河南登封武則天投龍金簡、蘇州林屋洞真宗投龍簡等重要的實物材料,進一步豐富了我們對於投龍簡具體形態的認知。 從上古三代早期的山川崇拜,到周秦之間的祭典及秦漢時期的"三官"崇拜,再經道教中人的吸收和改造,形成了兩晉以來道教重要齋醮科儀—道教投龍儀。
---------------------
‧ 唐 代 道 教 齋 醮 ‧
  唐代道教已成為國家宗教,道教齋醮也作為國家祭祀活動,受到唐代帝王的重視,道教齋醮也就豋上了國家祭祀的大雅之堂。
  唐太宗即位之初,即敕命著名道士李含光建茅山壇宇,為國齋醮。唐太宗多次派中使赴茅山壇場,巡視齋醮,賞賜茅山修醮道士,令「依河圖內篇,奉修齋謝」。唐代茅山上清宗壇為國醮祭,名揚天下。唐五代著名文士徐鉉就稱讚茅山華陽洞天,金陵福地,群仙之所都會,景福之所興作,「故其壇館之盛,薦享之殷,修奉之嚴,樵牧之禁,冠於天下。」
   武則天執政時期,多次敕命舉行金籙齋會和投龍簡儀式,為武周政權拜天謝過,鎮安社稷。大周天授三年(692年),武則天以大周革命,敕令金台觀主馬元貞往五嶽四瀆投龍,作功德。馬元貞等奉命赴東嶽泰山章醮投龍,作功德12晝夜,而唐高宗顯慶六年(661年)在東嶽舉行投龍儀式,僅齋醮7晝夜,說明武則天此次投龍儀式規模更大。
  大周聖歷元年(698年),大弘道觀主桓道彥,奉敕於東嶽設金籙寶齋河圖大醮七晝夜,兩度投龍,儀式有加。
  大周長安元年(701年),金台觀主趙敬,奉敕於泰山岱嶽觀靈壇修金籙寶齋三晝夜,又設五嶽120槃醮禮,奉金龍玉璧投山。 大周長安四年(704年),大弘道觀威儀師邢虛應等,奉敕於東嶽岱嶽觀建金籙大齋四十九晝夜,行道設醮,奏表投龍荐璧。
  1982年5月,在嵩山峻極峰發現一枚武則天時期投龍時的金簡,有很高的文物價值,此《中嶽投金簡文》稱:
上言:大周國主武曌,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謹詣中嶽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
   此簡系太歲庚子七月,即大周聖歷三年(700年)中元節投放。
   唐玄宗尊崇道教,對齋醮儀式尤感興趣。「每中夜夙興,焚香頂禮。天下名山,令道士、中官合煉醮祭,相繼於路。」5 開元天寶年間,投龍奠玉,絲毫不遜則天武后,當時茅山華陽洞、天台山玉京洞、王屋山玉陽洞、青城山天師洞、南嶽朱陵洞等名山洞府,醮祭投龍,歲歲不絕。
  唐代道教齋醮中的投龍儀式,一般要舉行金籙齋會,設1200星位的羅天大醮,舉行地點多在道教的洞天福地。杜光庭《天壇王屋山聖跡序》說:
國家保安宗社,金籙籍文,設羅天之醮,投金龍玉簡於天下名山洞府。
  道教的投龍簡儀式源於天、地、水三官信仰,劉宋時已初步形成投龍祭祀儀式。至唐代、祭天、祭地、祭水的投龍簡儀式,已成為國家齋醮祭祀大典。
  唐代京城長安和東都洛陽,是道教齋醮活動最盛之地。唐代長安有43座道觀,洛陽有12座道觀,唐政府設崇玄署,「掌京都諸觀之名數,道士之帳籍,與其齋醮之事。」開元十年(722年),唐玄宗詔兩京及諸州各置玄元皇帝廟一所,每年依道法齋醮,天寶初更改廟名,長安為太清宮,東都洛陽為太微宮。長安太清宮設御齋院和公卿齋院,成為國家齋醮的重要法壇。唐宋崇祀九宮貴神,九宮太乙所居之宮,司九州水旱災福,太清宮即設九宮神壇。李德裕《論九宮貴神壇狀》說:
九宮貴神,實司水旱,功佐上帝,德庇下民。冀嘉谷歲登,災害不作,每至四時初節,令中書門下攝祭者,准禮。九宮次昊天上帝,壇在太宮太廟,上用牲牢幣璧,類於天地神祇。天寶三載十二月,元(玄)宗親祀。乾元元年正月,肅宗親祀。
  李德裕還撰《論九宮貴神合是大祠狀》,說九宮貴神上佐天極,下輔人極,輔相神道,實為國之大祠。
  太清宮供奉的李氏皇帝遠祖老子,被尊為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在唐人詩文中,還可見太清宮舉行齋醮的記載。唐代詩人張仲素《上元日聽太清宮步虛》詩曰:
  仙客開金籙,元辰會玉京。
  靈歌賓紫府,雅韻出層城。
  磬雜音徐徹,風飄響更清。
  唐元和進士封敖撰有《太清宮祈雪青詞》、《祈雨青祠》,祈求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降雨雪以福佑群生。青詞是齋醮時獻給天神的奏章祝文,此文即創始於太清宮齋醮法事。
  唐代皇帝誕生日、忌日,要專門舉行齋醮法事,敬修功德,為皇帝祈禱。封敖撰《慶陽節玉晨觀嘆道文》、《憲宗忌日玉晨觀嘆道文》、《立春日玉晨觀嘆道文》,即為皇帝慶誕齋醮而作。《立春日玉晨觀嘆道文》說:
女道士等奉為皇帝稽首齋戒,焚香莊嚴。伏以冥鑒照臨,神功保衛,精誠上感,至道潛通,高明廣被於無窮,福佑庶垂於有感。南山比壽,將聖祚而齊隆;東海量恩,與天波而長潤。旁沾動植,溥救幽陰,咸保乂寧,水綏多福。
  玉晨觀在長安大明宮,傳世之唐大和三年(829年)刻石《唐大明宮玉晨觀故上清大洞三景弟子東嶽青帝真人田法師玄室銘並序》,即可為證。
 唐王室的齋醮並不限於承平之世。安史之亂,唐玄宗避難入蜀,車駕入成都,驚魂未定,即敕令青城山道士王仙卿在黃帝壇為國齋醮,祈請太上老君佑護,早日平息戰亂。100多年後,黃巢起義軍逼近長安、唐僖宗步其祖後塵,亦入蜀避難,並敕命青城山道士修靈寶道場,周天大醮。周天大醮設星位2400,祭祀法壇名延祚保生壇。杜光庭形容青城靈寶道場之夜「神燈千餘,輝灼林表。」
   要特別提到的是,唐代實行道舉制度,道士經法科試義十道,講論科試經論,文章應制科試詩,表白科試聲喉,聲讚科試步虛三啟,焚修科試齋醮儀。齋醮法事中,道士要念頌祝咒,以聲音宏亮為佳。故表白、聲讚、焚修三科都與齋醮有關,此亦見唐代齋醮之重。


金龍驛傳,上達九天——道教投龍簡儀源流略考

2020-06-06_134457t2-99W4BMH2_cNUgF5t7d2-89W4BMH2_cNUg95tE2020-06-06_1346482020-06-06_1346422020-06-06_1346242020-06-06_1346152020-06-06_1346042020-06-06_134524MG-89W4BMH2_cNUgwJsWLW-89W4BMH2_cNUgu5vL

金龍驛傳,上達九天——道教投龍簡儀源流略考

你不知道的道教科儀——投龍簡
投龍簡,是道教齋醮儀式中的一個環節。 封建帝王在舉行黃箓大齋、金箓大齋之後,為了酬謝天地水三官神靈,把寫有祈請者消罪願望的文簡和玉璧、金龍、金鈕用青絲捆紮起來,分成三簡,並取名為山簡、土簡、水簡。 山簡封投於靈山之諸天洞府絕崖之中,奏告天官上元;土簡埋於 地裡以告地官中元;水簡投於潭洞水府以告水官下元。 這天地水三官又稱三元。 這種告請三元的投簡活動目的是祈求天地水神靈保護社稷平安,人民幸福長壽。
道教投龍活動基本形成於東晉南北朝時期,流行於民間。 唐代帝王崇道,投龍活動始走入宮廷,成為一項法定的國家大典。 史籍、碑刻多有唐代帝王投龍的記載,以武則天、唐玄宗為最,在實物資料中也有所反映。 目前所知實物中,最早的帝王投簡就是唐武則天投於中岳嵩山的金簡,是為求長生、削罪名。
中岳嵩山武則天金簡
其後是唐玄宗投於南嶽衡山的銅簡,亦為求長生之法。 五代沿襲唐制,吳越國錢氏諸王為盛,其所投銀簡為歷代帝王投簡之大宗。
唐玄宗開元投龍銅簡影印本
吳越(國)王錢魔羯座、錢元峰會、錢弘佐、錢(弘)國台辦先後在杭州、越州、蘇州等地水府山洞中投送大量金龍、銀簡。 簡文多是祈求風雨順時、壽?延長、國家興隆、子孫繁盛等。 銀簡現存9件,在吳越國都所在地杭州西湖發現最多,浙江省博物館和紹興博物館分藏7件和2件。
宋帝信奉道教,热衷修建宫观、章醮投龙,还命人编辑道藏。宋代投龙简为金龙、玉简。目前见诸报道的宋代帝王玉简有:苏州林屋洞出土三枚玉简,其中一枚为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玉简;浙江仙居括苍洞出土两枚玉简,惜已完全风化;浙江省博物馆藏宋英宗治平元年玉简;丁辅之曾藏宋神宗赵顼熙宁□年玉简,实物不知今在何处;浙江省博物馆藏宋哲宗元祐五年玉简;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北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玉简。
道教在元代衰落,至明代有所复兴。迄今所见最晚的投龙活动实物是武当山出土明湘王朱柏玉简、金龙和玉璧。
明湘王朱柏玉簡、金龍和玉璧
《投龍告簡》源自三官手書,現存最早記載是簡寂先生陸修靜編寫的《太上洞玄靈寶眾簡文》。 《三元玉簡》即《天官簡》、《地官簡》、《水官簡》,雖名玉簡,實則是槿木為之。 投簡的目的一是祈求三官削落罪籍,二是將修齋的善功告盟上真,並祈願學道升仙、長生度世。 按古法,簡常一尺二寸,象徵十二時辰,寬二寸四分,效法二十四真氣。 簡的內容,根據《玉匱明真科》之要求,要寫明為何人修齋,所在國家,時間,法師姓名,投奠龍簡的靈壇(地官簡)、洞府(天官簡)、靈源(水官簡),以此才能告盟於天地水官,使整個"大齋"的功德完滿,齋主、法眾,各進道業。
唐末廣成先生杜光庭在《太上黃箓齋儀》中稱:"龍者,乘雲氣,御陰陽。 合則成體,散則成章。 變化不測,入地升天。 ...... 是以上天以龍為驛騎,往來人間矣。 ...... 故以上金鑄之,取法龍形。 投之洞府,告盟三元也。 "
茅山道院"上清宗壇傳度大齋"時,《投龍告簡》恭依《靈寶領教濟度金書》所載之文式、符形制,並旁參武當山紫霄宮明湘王玉簡實物,以木為簡,墨字朱符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kyav388.html
----------------------------------
所處時代:唐代早期
器物規格:長36.2釐米、寬8釐米、厚0.1釐米、重223.5克
出土時間:1982年
出土地點:登封市中岳嵩山峻極峰
收藏單位:河南博物院
----------------------------
武則天除罪金簡上陰刻有63字。 "上言:'大周國主武曌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謹詣中岳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 '太歲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謹奏。 "武则天除罪金简 · 武曌金简 https://bit.ly/3dElvBa
一代女皇武則天留下的唯一文物: 重見天日的除罪金簡
中嶽嵩山藏金簡
位於中原大地河南登封境內的中嶽嵩山,因位居“天下之中”,而頗受歷代帝王的青睞,因此,登封也就成了古代帝王常常涉足之地。
自漢武帝劉徹嵩山封禪之後,中嶽嵩山一度沉寂了幾百年。直到西元六九六年的臘月,武則天以中國第一位女性帝王的身份前往嵩山。這一年,她已是七十三歲的古稀老人。本是嚴冬季節,呵氣成冰,嵩山上下卻是一片錦繡。每到險處,武則天就下轎步行,一覽嵩岳美景……為了紀念登封中嶽這一盛大典禮,武則天遂將年號改為“萬歲登封元年”,並傳旨改嵩陽縣為登封縣,改陽城縣為告成縣,取“登封告成”之意。可見當時一代女皇的春風得意、威風八面。
四年之後,七十有七的武則天再次駕臨嵩山,在嵩山玉女台下的平洛澗石淙河旁邊大宴群臣。不料,在這次登封嵩山會飲之後,古稀之年的武則天忽然患了一場重病。不久之後,武則天的病奇跡般的陡然轉好,她非常高興,認為是登封嵩山的保佑,立即大赦天下。七月七,又特派太監胡超帶上金簡,前往中嶽山祭祀祈福,向三官、九府稟告來意,並在“進山門時投下金簡,目的是為自己消災除罪”。其作用相當於後世的名刺(名片),名片以金製成,足以顯示出女皇至高無上的身份。
一千二百多年後,武則天投下的除罪金簡,這個神奇的歷史物證以不可思議的方式重見天日。1982年5月,登封縣唐莊公社一個名叫屈西懷的小夥子,奉上級之命在嵩山太室山主峰峻極峰一帶植樹造林。收工之後,屈西懷看天色尚早,就約夥伴們一起在山上玩遊戲。所謂的遊戲也就是把山頂的石頭一塊一塊滾下山坡,以聽取石頭與山體碰撞後發出的轟鳴聲為樂。當屈西懷使勁摳下一塊一方左右的巨石時,奇跡出現了——一張明晃晃的“紙片”從石縫中露了出來。屈西懷拿起“紙片”順勢在胳膊上一擦,“紙片”上的塵土紛紛灑落,露出它光彩奪目真實的一面。儘管那金燦燦的東西晃得屈西懷睜不開眼睛,但他沒敢把這像“拾荒”一樣被他撿起來的東西當做金子,更無法把它和流傳千古、聲名赫赫的武則天聯繫在一起,只當撿了片銅塊回家。
第二天一早,心存疑惑的屈西懷揣著“銅片”找到時為鄉黨支部副書記的表叔求證,表叔雖然認識些字,看出那東西上隱隱約約刻著什麼“上、大周”之類的字眼,但也推斷不出這究竟是個什麼玩意兒,只是推測說:“這有可能是金子,銅會生銹,金子不會生銹。”表叔的話嚇了屈西懷一大跳,他慌慌張張拿著東西跑回家去,再不敢輕易拿出來在眾人面前露上一面。
但屈西懷在山裏拾到寶貝的消息還是不脛而走,引來了兩位千里之外的山東人要出高價買走。那兩個山東人一張口就給了屈西懷五萬元,還寫下血書說若今後賣上好價錢,還可與屈西懷共分。山東人的豪爽和信誓旦旦反而嚇著了屈西懷。“這人敢寫血書,會不會也敢殺人?會不會拿走東西再殺了我,讓我人財盡失?”屈西懷心裏七上八下,接連做了好幾個晚上的噩夢。幾經權衡,屈西懷決定把東西上交政府。
在屈西懷得到1500元的獎金、一面錦旗和獎狀之後,東西被登封縣人民政府移交到河南博物院。經過專家們一番鑒別論定,這東西就是當年武則天派人投擲於嵩山的除罪金簡!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為數極少的和武則天直接有關的歷史文物之一,堪稱稀世珍寶,價值極高。
金簡的“廬山真面目”
在河南博物院的二樓,我們可以見到這枚除罪金簡的“廬山真面目”。金簡為豎長方形,長36.3釐米,寬8.2釐米,重247克,黃金純度在96%以上。金簡上鐫刻雙鉤銘文三行63字,曰:“上言:大周圀主武曌,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謹詣中嶽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等字樣,這“上”當然是指女皇武則天了,“圀”則通“國”字,“曌”字取日月當空之意,是武則天的名字。道家稱天、地、水為“三官”,“九府”泛指各方神仙洞府。
  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女皇帝,她標新立異,除了改變唐代的典章文物制度外,還創造了二三十個武周字在全國使用,將原有的部分漢字複雜化甚至篆化了,金簡銘文中的“圀”、“曌”就是其中的兩個字。武則天去世後,她造的那些字從此被歷史淘汰。所以,今天的考古學家看到金簡上那些怪誕的字,就能斷定那是武則天當政時的文物。這通金簡反映了上述一些歷史事實,為今人研究唐代社會風貌、一窺女皇武則天獨特的個性和內心世界,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
----------------
袁天罡相面後,驚呼武則天是天子。
後則天入宮做了唐太宗的小老婆,呼為媚娘。
李淳風告誡太宗將來有武姓女子奪李唐天下。太宗不疑此人近在眼前,遍尋之下將一名綽號「五娘」的將領殺掉。媚娘君臨天下後,定期祭拜替死鬼「五娘」。
太宗英雄白頭,力不從心。媚娘與太宗兒子李治彼此愛慕。
太宗死。李治登皇位為唐高宗,立刻立媚娘為後。父子倆做了連襟。
高宗死,媚娘第二次成了寡婦。
寡婦門前是非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全國都在武寡婦的門裡面。
民間傳說媚娘每天白天派人將年輕俊俏的後生搶進,晚上消費,然後殺掉以免走漏消息。
天帝知道了,派一個驢精化作潘安貌送入宮裡與媚娘雲雨。後媚娘誕下一子,長了個驢腦袋。媚娘羞憤得幾乎自殺。
這倒是無良人編排媚娘了。每晚殺掉與自己偷情的是賈南風。賈南風丑的一逼,怎麼能與媚娘比呢?
媚娘敢作敢當。媚娘做了皇帝也用一眾俊男充實後宮。並驕傲地對狄國老說:七十多了白髮變黑,以前掉落的牙齒又長出來了,完全是後宮美男的功勞。狄國老還勸她節制呢。這都是有史書記載的。
媚娘多少還是做了一些虧心事,後來派道士到五嶽請求天帝的寬恕。1982年,在嵩山偶然發現了一千多年前媚娘送給天帝的純金檢討書。
這是一件國寶,藏於河南省博物館。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895plnn.html
-------------------
80年代武當山紫霄宮發現了一組金龍、石簡、玉璧,這是一套比較完整的道教"投龍"法器,現存於武當山博物館。 這組投龍法器,金龍為赤金,玉璧為圓形,石簡為長方形,象徵天圓地方。 石簡正面背面都有文字,正面為篆書,內容為咒語;背面豎刻文字六行,一百五十字:
"今謹有上清大洞玄都三景弟子湘王(朱柏),以今上元令節開建太暉觀太暉三景靈壇,啟修太上洞玄靈寶崇真演教福國裕民濟生度死普天大齋,計一千二伯(百)分,通五晝宵。 今則行道事竟,投簡靈山。 願神願仙,長生度世,飛行上清。 五嶽真人,至聖至靈,乞削罪錄,上名九天,請旨靈山,金龍驛傳。 建文元年歲次己卯正月壬申朔十五日丙戌。 上清大洞經箓法師臣周思禮於武當山福地告聞。 "
道家奠灵简,自昔仰神仙:揭秘古代国家级的道教投龙仪式
道教「投龍」法器,現存於武當山博物館(資料圖)
這組文物為湘王朱柏為避建文帝"削藩之災"而祈求消災賜福、天下太平所投。
投龍簡儀式是道教齋醮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唐代舉行金謬普天大醮、金謬羅天大醮、河圖大醮以及黃謬大齋,都要舉行投龍簡儀式。 投龍儀式既可以在大醮壇場舉行,也可以先在道教宮觀建大醮,然後另赴名山洞府投龍。
道教投龍的文簡有山簡、土簡、水簡之分:山簡封投於靈山諸天洞府絕崖之中,關告靈山五嶽,以奏告天官上元;土簡埋於壇宅月辰方位上,或投於壇天井之上,以告盟地官中元;水簡投於三江靈泉潭洞水府,以告盟水官下元。
道家奠灵简,自昔仰神仙:揭秘古代国家级的道教投龙仪式
投龍簡儀式(資料圖)
其投龍簡的形式則如《太平御覽道部》卷下引《黃箓簡文經》所說:"投金龍一枚,丹書玉札,青絲纏之,以關靈山五帝升度之信,封於絕岩之中,一依舊法。 "即把文簡和玉璧、金龍、金鈕用青絲捆紮起來,投入山嶽水潭之中。
投龍儀式的歷史淵源
道教的投龍活動源於古代時山川土地神靈的自然崇拜,到南朝劉宋時代就形成了道教的一種天、地、水三官信仰。 關於投龍活動的明確記載,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 劉宋時期陸修靜所編《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中就有關於投龍的記載:"用金龍、金鈕各三枚,投山、水、土,為學仙之信。 不投此三官,拘人命籍,求乞不達。 有違,考屬九都曹。 "
道家奠灵简,自昔仰神仙:揭秘古代国家级的道教投龙仪式
山川土地神靈的自然崇拜 泰山(資料圖)
道教投龍儀式的興盛則是在唐代。 李唐皇室尊道教教主老子為遠祖,道教成為頗受尊崇的國家宗教。 唐代帝王崇信齋醮祈福為你的經濟的功效,為求自身的福壽和國家的太平,對道教齋醮活動頗為重視。 在近代的考古挖掘中,發現了唐皇室的五嶽投簡告文和文物,如河南登封武則天投龍金簡、南嶽衡山唐玄宗投龍告文。
道家奠灵简,自昔仰神仙:揭秘古代国家级的道教投龙仪式
武則天投龍金簡(資料圖)
投龍活動的興盛流行和隆重浩大,在唐代當時的文人詩歌中,也有所表現。 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在其《和微之春日投簡陽明洞天五十韻》一詩中說:"去為投金簡,來因挈玉壺","前驅駐旌旆,偏坐列關係馬必須竽。 "岑參詩《冬夜宿仙遊寺南涼堂》雲:"石潭積黛色,每歲投金龍。 "
道家奠灵简,自昔仰神仙:揭秘古代国家级的道教投龙仪式
金龍(資料圖)
其中還有皇帝的詩句,如唐玄宗《送趙法師還蜀因名山莫簡》:"道家奠靈簡,自昔仰神仙。 真子今將命,蒼生福可傳。 江山尋故國,城郭信依然。 二室遙相望,雲回洞里天。 "唐代帝王以道教李聃為遠祖而對道教倍加尊崇,通過投龍儀式以祈求國運,這是唐代投龍開始盛行的原因
投龍儀式的功能與意義
投龍儀式主要是為了祭拜天地水三官神靈,而其功能在個人方面則主要是為了祈福長壽,懺悔消災等,在國家層面則是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唐代杜光庭《太上黃齋儀》中《投龍壁儀》說:大道以一氣生化三才,陶鈞萬有,故分三元之曹,以主張罪福,即天地水三官,實司於三元也。 人之生死壽夭,罪善吉凶,莫不系焉。 三箓簡文,亦三元之典格也。 "
道家奠灵简,自昔仰神仙:揭秘古代国家级的道教投龙仪式
天地水三官神靈(資料圖)
《太平御覽道部》卷下引《赤書玉訣》說將龍簡"沉之於清冷之泉,埋本命之岳。 三官九府,書人功過,其理甚明"。 道教《上清靈寶大法》認為"於五嶽投簡送龍,滅過消愆,乃其本旨。 "這都是通過投龍儀式,告知神靈,替自己贖過。
唐代投龍儀式作為國家的祭奠儀式,也表現為社稷祈雨的活動,體現了中國傳統天人合一與天人感應的思維方式。 在中國古代的宗教觀念中,龍被認為是興雲起雨之靈物,其潛藏於深水淵潭之中,可通過祈告而顯示其靈應。
道家奠灵简,自昔仰神仙:揭秘古代国家级的道教投龙仪式
龍被認為是興雲起雨之靈物(資料圖)
唐代投龍儀式之水府,就多稱為龍潭、龍池、龍井等,為祈雨的投龍儀式選擇水府,以龍的精靈感應來興雲起雨。 投龍儀式其實是夏商週三代天地山川崇拜的延續,唐代帝王因應時代以神道設教,通過道教溝通神靈的特殊儀式化象徵手段,來表達祈求國家社稷與天地山川長存的願望。
後世五代與宋朝依然熱衷於投龍,後世不斷發現其所投龍簡,如五代吳越王錢更重要的是必須投龍簡、河南登封武則天投龍金簡、蘇州林屋洞真宗投龍簡等重要的實物材料,進一步豐富了我們對於投龍簡具體形態的認知。 從上古三代早期的山川崇拜,到周秦之間的祭典及秦漢時期的"三官"崇拜,再經道教中人的吸收和改造,形成了兩晉以來道教重要齋醮科儀—道教投龍儀。
---------------------
‧ 唐 代 道 教 齋 醮 ‧
  唐代道教已成為國家宗教,道教齋醮也作為國家祭祀活動,受到唐代帝王的重視,道教齋醮也就豋上了國家祭祀的大雅之堂。
  唐太宗即位之初,即敕命著名道士李含光建茅山壇宇,為國齋醮。唐太宗多次派中使赴茅山壇場,巡視齋醮,賞賜茅山修醮道士,令「依河圖內篇,奉修齋謝」。唐代茅山上清宗壇為國醮祭,名揚天下。唐五代著名文士徐鉉就稱讚茅山華陽洞天,金陵福地,群仙之所都會,景福之所興作,「故其壇館之盛,薦享之殷,修奉之嚴,樵牧之禁,冠於天下。」
   武則天執政時期,多次敕命舉行金籙齋會和投龍簡儀式,為武周政權拜天謝過,鎮安社稷。大周天授三年(692年),武則天以大周革命,敕令金台觀主馬元貞往五嶽四瀆投龍,作功德。馬元貞等奉命赴東嶽泰山章醮投龍,作功德12晝夜,而唐高宗顯慶六年(661年)在東嶽舉行投龍儀式,僅齋醮7晝夜,說明武則天此次投龍儀式規模更大。
  大周聖歷元年(698年),大弘道觀主桓道彥,奉敕於東嶽設金籙寶齋河圖大醮七晝夜,兩度投龍,儀式有加。
  大周長安元年(701年),金台觀主趙敬,奉敕於泰山岱嶽觀靈壇修金籙寶齋三晝夜,又設五嶽120槃醮禮,奉金龍玉璧投山。 大周長安四年(704年),大弘道觀威儀師邢虛應等,奉敕於東嶽岱嶽觀建金籙大齋四十九晝夜,行道設醮,奏表投龍荐璧。
  1982年5月,在嵩山峻極峰發現一枚武則天時期投龍時的金簡,有很高的文物價值,此《中嶽投金簡文》稱:
上言:大周國主武曌,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謹詣中嶽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
   此簡系太歲庚子七月,即大周聖歷三年(700年)中元節投放。
   唐玄宗尊崇道教,對齋醮儀式尤感興趣。「每中夜夙興,焚香頂禮。天下名山,令道士、中官合煉醮祭,相繼於路。」5 開元天寶年間,投龍奠玉,絲毫不遜則天武后,當時茅山華陽洞、天台山玉京洞、王屋山玉陽洞、青城山天師洞、南嶽朱陵洞等名山洞府,醮祭投龍,歲歲不絕。
  唐代道教齋醮中的投龍儀式,一般要舉行金籙齋會,設1200星位的羅天大醮,舉行地點多在道教的洞天福地。杜光庭《天壇王屋山聖跡序》說:
國家保安宗社,金籙籍文,設羅天之醮,投金龍玉簡於天下名山洞府。
  道教的投龍簡儀式源於天、地、水三官信仰,劉宋時已初步形成投龍祭祀儀式。至唐代、祭天、祭地、祭水的投龍簡儀式,已成為國家齋醮祭祀大典。
  唐代京城長安和東都洛陽,是道教齋醮活動最盛之地。唐代長安有43座道觀,洛陽有12座道觀,唐政府設崇玄署,「掌京都諸觀之名數,道士之帳籍,與其齋醮之事。」開元十年(722年),唐玄宗詔兩京及諸州各置玄元皇帝廟一所,每年依道法齋醮,天寶初更改廟名,長安為太清宮,東都洛陽為太微宮。長安太清宮設御齋院和公卿齋院,成為國家齋醮的重要法壇。唐宋崇祀九宮貴神,九宮太乙所居之宮,司九州水旱災福,太清宮即設九宮神壇。李德裕《論九宮貴神壇狀》說:
九宮貴神,實司水旱,功佐上帝,德庇下民。冀嘉谷歲登,災害不作,每至四時初節,令中書門下攝祭者,准禮。九宮次昊天上帝,壇在太宮太廟,上用牲牢幣璧,類於天地神祇。天寶三載十二月,元(玄)宗親祀。乾元元年正月,肅宗親祀。
  李德裕還撰《論九宮貴神合是大祠狀》,說九宮貴神上佐天極,下輔人極,輔相神道,實為國之大祠。
  太清宮供奉的李氏皇帝遠祖老子,被尊為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在唐人詩文中,還可見太清宮舉行齋醮的記載。唐代詩人張仲素《上元日聽太清宮步虛》詩曰:
  仙客開金籙,元辰會玉京。
  靈歌賓紫府,雅韻出層城。
  磬雜音徐徹,風飄響更清。
  唐元和進士封敖撰有《太清宮祈雪青詞》、《祈雨青祠》,祈求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降雨雪以福佑群生。青詞是齋醮時獻給天神的奏章祝文,此文即創始於太清宮齋醮法事。
  唐代皇帝誕生日、忌日,要專門舉行齋醮法事,敬修功德,為皇帝祈禱。封敖撰《慶陽節玉晨觀嘆道文》、《憲宗忌日玉晨觀嘆道文》、《立春日玉晨觀嘆道文》,即為皇帝慶誕齋醮而作。《立春日玉晨觀嘆道文》說:
女道士等奉為皇帝稽首齋戒,焚香莊嚴。伏以冥鑒照臨,神功保衛,精誠上感,至道潛通,高明廣被於無窮,福佑庶垂於有感。南山比壽,將聖祚而齊隆;東海量恩,與天波而長潤。旁沾動植,溥救幽陰,咸保乂寧,水綏多福。
  玉晨觀在長安大明宮,傳世之唐大和三年(829年)刻石《唐大明宮玉晨觀故上清大洞三景弟子東嶽青帝真人田法師玄室銘並序》,即可為證。
 唐王室的齋醮並不限於承平之世。安史之亂,唐玄宗避難入蜀,車駕入成都,驚魂未定,即敕令青城山道士王仙卿在黃帝壇為國齋醮,祈請太上老君佑護,早日平息戰亂。100多年後,黃巢起義軍逼近長安、唐僖宗步其祖後塵,亦入蜀避難,並敕命青城山道士修靈寶道場,周天大醮。周天大醮設星位2400,祭祀法壇名延祚保生壇。杜光庭形容青城靈寶道場之夜「神燈千餘,輝灼林表。」
   要特別提到的是,唐代實行道舉制度,道士經法科試義十道,講論科試經論,文章應制科試詩,表白科試聲喉,聲讚科試步虛三啟,焚修科試齋醮儀。齋醮法事中,道士要念頌祝咒,以聲音宏亮為佳。故表白、聲讚、焚修三科都與齋醮有關,此亦見唐代齋醮之重。


投龍簡儀式
投龍簡,是道教齋醮儀式中的一個環節。 封建帝王在舉行黃箓大齋、金箓大齋之後,為了酬謝天地水三官神靈,把寫有祈請者消罪願望的文簡和玉璧、金龍、金鈕用青絲捆紮起來,分成三簡,並取名為山簡、土簡、水簡。 山簡封投於靈山之諸天洞府絕崖之中,奏告天官上元;土簡埋於地裡以告地官中元;水簡投於潭洞水府以告水官下元。 這天地水三官又稱三元。 這種告請三元的投簡活動目的是祈求天地水神靈保護社稷平安,人民幸福長壽。
這是乾旱之年,杭州民間祈雨的一種古老風俗。 西湖,古稱錢塘湖,傳有錢塘湖龍君。 唐時,建有嘉澤廟,春秋祭祀,以求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唐宋以來,除春秋祭祀外,每逢天旱之年,都要到嘉澤廟,向錢塘湖龍君祈雨。 特別,是吳越和南宋時,每逢大早年間,皇帝都要親臨嘉澤廟舉行隆重的"投龍"儀式,敬獻三牲,宣讀祭文,然後向錢塘湖龍君跪拜,擲"投龍簡"。
這種投龍簡,銀質,上刻祈雨祭文,及皇帝年號、時間。 解放後疏浚西湖時曾發現五代錢謬、錢弘個人的濕、錢弘佐時期的五枚"投龍簡"。 杭州除西湖龍王廟外,還有兩處祈雨的龍王廟。 一處在龍井,三國時龍井已為民間投龍祈雨之處,宋時建龍王祠,又名惠濟廟。 另一處在吳山,又稱龍神廟,清康熙南巡杭州,曾親筆書"靈佑安閣"匾額。
南嶽開元投龍簡編輯
投龍簡,即投金龍玉簡,此物原為道教符篆之變體。
唐宋時期,道教達到鼎盛,帝王貴族尤為推崇道教,道教的齋醮儀式也成為了官方祭祀岳瀆的典禮,而"投龍簡"便是專屬為皇家舉行的一種齋醮儀式。
唐玄宗投龍所用的"金龍",實為銅質簡牘,南嶽志及學者多稱其為"南嶽投龍告文"、"南嶽告文"或"投紫蓋仙洞告文銅簡"。
在唐朝濃厚的崇道氣候中,唐玄宗李隆基對南嶽衡山情有獨鍾,欽定五嶽之一的南嶽衡山為投龍地,依照道教儀軌,於唐開元二十六年,即西元738年,特派朝廷內侍張奉國及道士孫智涼專程來到南嶽朱陵洞投放金龍玉簡。
銅簡全文如下:
大唐開元神武皇帝李隆基,本命乙酉,八月五日降誕。 夙好道真,願蒙神仙長生之法。 謹依上清靈文,投刺紫蓋仙洞。 位忝君臨,不歌詞朝拜。 謹令道士孫智涼,濕信簡以聞,惟金龍驛傳。 太歲戊寅六月戊戌朔廿七日甲子告文(正面)。
內使朝散大夫行內侍省掖庭局令上柱國張奉國,本命甲午八月十八日生。 道士塗處道。 判官王越賓,壬寅八月七日。 子秦延恩(背面)
銅簡文首說"大唐開元神武皇帝李隆基"即唐玄宗,俗稱唐明皇,其信奉道教,晚年尤甚。 《舊唐書·禮儀志四》載:"玄宗御極多年,尚長生輕舉之術,於大同殿立真仙之像,每中夜夙興,焚香頂禮.投龍簡儀式


唐玄宗南嶽投龍國寶現貴州
唐玄宗南岳投龙国宝现贵州 https://bit.ly/3dDd9cR
南嶽四絕"之一的水簾洞,位於紫蓋峰下南嶽鎮水簾村,距南嶽城區4公里。 據《一統志》、《福地志》記載,水簾洞古名朱陵洞,相傳是朱陵大帝居住的地方。 唐朝人稱朱陵洞為"紫蓋仙洞"。 道家認為它是三十六小洞天的"第三洞天"即"朱陵太虛小有之天",簡稱"朱陵洞天"。 唐末杜光庭 《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還將此處列為「七十二福地」之「第二十二洞真墟福地」。 《潛霍類書》說:相傳遠古時候,大禹治水,來南嶽求金簡玉書,曾在朱陵洞天舉行祭祀典禮,唐開元二十六年(西元738年),唐玄宗曾派遣內侍張奉國帶道士孫智涼等人,專程從京師來到南岳朱陵洞投放金龍玉簡。 這一盛況,詳細地記載在《南嶽志》上,後人在水簾洞投金龍玉簡處寫下一副對聯:北向獨不朝,瀉千尺銀河,濺玉飛珠,相望源頭來紫蓋;西巡應有恨,棄九重金闕,投龍續命,空尋洞穴向朱陵。 何為投龍?
唐代皇室與道教關係密切,道教所創的齋醮儀式,深得帝王貴族喜
好。 他們經常詔請道士建壇設醮,為國家、帝王及家人祈福為你的搜尋。 凡有國家慶典、皇室祖先忌日超度、皇帝或後妃公主壽誕慶賀,以及天旱時請神降雨、洪澇時請神放晴等事,皆有道士出場行醮做法。 "投龍簡"是道教為皇家舉行的一種齋醮儀式,屬靈寶金箓齋法。 該法事可能源於早期天師道投三官手書於山水的懺悔儀式。 東晉問世的古靈寶經《洞玄靈寶赤書玉訣》中,已有投金龍玉簡削罪除過儀式。
投龍,即投金龍玉
簡。 此物原為道教符篆之變體。 金龍以青銅製作,用作皇帝通達洞府的驛傳;玉簡為玉石刻制,上鐫有告文(符咒)。 玉簡刻成后,皇帝若有未盡之意,還可用黃紙或素絹之類補寫信函,附於簡上。 符咒信簡由學士院撰文,呈皇帝審定。 簡需投名山洞府,投簡之時,需設齋醮。 唐王朝為李姓,皇帝乃自詡為道教始祖李耳之後裔,大力崇尚道教。 開元、天寶年間,連佛教徒賀知章也當了道土;張九齡、王維、孟浩然、陳子昂、宋之問、李白、畢構、盧藏用、王適、司馬承禎等被並稱為 「仙宗十友」。。 賀知章稱李白為"谪仙",用的亦是道家之語。 在如此濃厚的崇道氣候中,唐玄宗李隆基對南嶽衡山更是情有獨鍾,欽定五嶽之一的南嶽衡山為投龍地,依照道教儀規,特派朝廷內侍及道士專程到水簾洞投金龍玉簡。 為此,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道士李亘通於水簾洞石壁題記此事:「羽客下棋處,金龍曳尾處,寶篆浮水處,投金龍玉簡處。 "
投龍簡的主要程式,是在設醮祭祀山川岳瀆后,將金龍玉璧或刻寫有名敕告文的金銀銅玉簡牘投埋於山水,旨在招真致靈,鎮伏山川,消除罪過,長生成仙。 據說金簡玉璧是向神靈傳達帝王心願的信物,金龍則是傳信的驛使。 從唐宋以至元明,道教投山水龍簡醮儀成為官方祭祀岳瀆的典禮。 道士奉敕為帝王祭祀山水投龍的記載屢見於歷代碑刻或文獻。 從清末至今,不斷發現有刻寫告文的歷代龍簡實物。 但帝王自報本命生辰,祈福求壽的僅在南嶽發現。
唐南嶽投龍告文唐玄宗投龍所用的「金龍」,實為銅質簡牘,南嶽志及學者多稱其為「南嶽投龍告文」、「南嶽告文」或「南嶽投龍
簡」。 該簡較早見著於清代陸增祥 《八瓊室金石補正》卷五六,稍後羅振玉《金石泥屑附說》亦講到此簡。 不過,該簡清道光年間出土至今,實物照片幾乎極少公諸於世,對於其現藏何處,就更鮮為人知了。
清李元度《南嶽志》載:銅簡釋文分別為:大唐開元神武皇帝李隆基,本命乙酉,八月五日降
誕。 夙好道真,願蒙神仙長生之法。 謹依上清靈文,投刺紫蓋仙洞。 位忝君臨,不歌詞朝拜。 謹令道士孫智涼,濕信簡以聞,惟金龍驛傳。 太歲戊寅六月戊戌朔廿七日甲子告文(正面)。 內使朝散大夫行內侍省掖庭局令上柱國張奉國,本命甲午八月十八日生。 道士塗處道。 判官王越賓,壬寅八月七日。 子秦延恩(背面)。
《南嶽志》同時記載:「《金石補正》:右南嶽投龍告文,銅質堅好,純綠似瓜
皮。 文五行,行十九字。 背面三行,行字不齊,俱正書。 道光間出衡山縣土中。 "《東齋記事》雲:"道家有金龍、玉簡,學士院撰文,具一歲,齋醮投於名山洞府。 金龍以銅製,玉簡以石制。 此制以銅,是為金龍,故曰金龍驛傳。 惟文雲歌詞信簡以聞,則當別有一簡。 聞初出土時,尚有一物粘著其上,當即簡也。 惜不可得見矣。 "
銅簡文首說"大唐開元神武皇帝李隆基"即唐玄宗,俗稱唐明皇,其信奉道教,晚年尤甚。 投龍告文出土後為何驚現貴州
投龍簡自道光年間出土後,近兩百年來,渺無音信,下落不明。
南嶽舊志亦無記載。 2009年筆者在策劃"壽比南山,南嶽衡山"時,就暗下決心,尋找這一傳世"國寶"。 為此,查閱了大量的史籍與文獻資料,並從中尋找蛛絲馬跡。 2010年底,與同道網友聊天時,間接得知,某學者在貴州發現了該文物。 2011年9月,正值國際道教論壇籌辦期間,筆者深知,"南嶽唐龍告文"若能面世,不僅直接反映了帝王與道教,帝王與南嶽,南嶽與道教之淵源,還能為即將舉辦的國際道教論壇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因此,九月初,筆者獨行湘黔,踏上"尋寶之路"。 幾經周折,終於在貴州尋找到"南嶽唐龍告文"這一傳世國寶。 9月16日,帶文物局及電視台相關人員再次趕到貴州,拍攝了實物照片並攝錄了電視場景。
經核查,實物與史籍記載完全相
符。 該簡為銅質,呈長方板條狀,體表多有包漿,潤瑩類翠,即如《八瓊室金石補正》所言"純綠似瓜皮",手感光潔厚重,以指輕彈,應聲如磬;銅簡高35.9釐米,寬12釐米,厚0.8釐米,重3270克。 正面刻文5行,滿行19字,字法嚴整,刀工極佳,頗具唐人寫經筆意;背面刻文3行,字體輕細,極似銳物刃尖劃刻而成。
南嶽投龍告文為何流落
貴州? 帶著疑問,筆者專訪了貴州博物館李館長及館員李琬回來了。 據說,該簡南嶽出土後,因屬唐朝帝王投龍簡,為安全起見,被存入明故宮應天府官署。 百餘年後,輾轉各地,開始了它一段傳奇的旅程。
李琬諱介紹,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侵襲我國東部地區,為了保護故宮博物院文物不落入日寇之手,故宮博物院將文物分批向西部轉移,80箱1022件國寶裝進了鐵皮箱,於8月14日啟航離寧至漢口,換乘火車至長沙,暫存於湖南大學
圖書館。 由於戰事吃緊,12月又奉命轉移至貴州。
當時,湘桂黔三省公路狀況極差,一路備經艱辛,運到貴陽之日,正值農曆
除夕。 這80隻鐵皮箱暫存於六廣門蔣介石行營。 不久,重慶作為國民政府之 「陪都」,遭至日本空軍的大肆轟炸。 貴陽與重慶近在咫尺,故宮文物的處境極為憂慮。 經時任宣傳部長的安順人張道藩的建議,決定將文物移送到安順南郊華嚴洞秘藏。 並成立國立故宮博物院安順辦事處,負責這批國寶的保護工作,洞口則由當地駐軍警衛。 至此,這批國寶在秘窟里平安度過了近6年。 1947年80箱文物由長江運至南京,存放於原先的庫房。 1949年元月,啟程運到臺灣,現存於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
為了感謝貴州文物工作者,抗戰勝利後,部分文物有意留在貴州安順未搬回南京,此簡與明洪武鈔版等都是故宮留贈下來
的。 1953年,新中國貴州有了自己的博物館,該簡由貴州省安順縣文教科撥交給貴州省博物館。
本次發現的唐玄宗派內侍與道士在南嶽水濂洞投刺的 「唐龍告文」,意義非常重大,影響及其深
遠。 她強化了南嶽衡山作為 「壽岳福地」的至尊品牌形象,將南嶽祈福求壽朝聖的歷史向前推進了近400年,為 「心願之旅、南嶽衡山」注入更為強勁的推動力。 同時突顯了南嶽道教在國家層面的崇高地位,為南嶽打造國際道教名山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提供了強有力的佐證。
唐玄宗南岳投龙国宝现贵州 https://bit.ly/3dDd9c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