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牛圖為唐代畫家韓滉的作品,是現時存世作品中最早以牛作為題材的紙絹畫。五牛圖先後被宋高宗趙構、元人趙伯昂、趙孟頫及乾隆收藏,乾隆一直將五牛圖收於紫禁城內,直至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五牛圖自此下落不明。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五牛圖才出現在一個香港的拍賣會上,最終由中方以6萬港元購回,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五德終始-秦朝那個時代崇尚黑/戰國陰陽家鄒衍以「大九州說」和「五德終始說」/曆史上的改朝換代,往往意味着國家顏色的變換/周是火德,秦始皇就采取了周德抵不過的水德,而水德相應的顏色就是黑/曆史上第一位按照五德始終說進行制度設計和執政的帝王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67eFFO


https://www.facebook.com/sinologycn/posts/1165981543819942

151065765_1165981427153287_8639101643183187647_o150895132_1165981347153295_6569096325858947860_o (1)151266375_1165981407153289_6674143609028622705_o (1)151312094_1165981370486626_4720412690858941449_o151778382_1165981353819961_6399833492577581707_o151310576_1165981497153280_1634284195002595261_o151317095_1165981483819948_8211983038687511600_o151807224_1165981473819949_8904687230161673985_o150953161_1165981430486620_3891296693442062567_o

https://www.facebook.com/sinologycn/posts/1165981543819942


淺談唐・韓滉《五牛圖》的喻意
作者: 陸志仝
【正見網2007年06月08日】

(最上一長幅為原圖,全長139.8厘米,寬20.8厘米;下面兩幅為局部圖。)

韓滉(公元723—787年),字太沖,長安人。歷經唐玄宗至唐德宗四朝;曾為江淮轉運使,官至唐德宗宰相,封晉國公,贈太傅,諡忠肅。史書評他:“性持節儉,志在奉公,衣裘茵衽,十年一易,居處陋薄,才蔽風雨”(《舊唐書·列傳第七十九》)。韓滉在政事之餘,雅愛丹青,詞高格逸,時稱“在僧繇、子云之上”。韓滉自幼天資聰明,工隸書、章草,擅畫人物、田家風光,牛羊曲盡其妙;唐·朱景玄《唐朝名畫錄》說他:“能畫田家風俗、人物、水牛,曲盡其妙”;其畫功在唐代與畫馬名家韓幹齊名,後人稱為“牛馬二韓”;據說韓滉曾畫的圖有《堯民擊壤圖》、《越王宮殿圖》、《七才子圖》、《醉客圖》、《集社鬥牛圖》、《盤車圖》、《漁獵圖》、《田家風俗圖》、《古岸鳴牛圖》、《乳牛圖》、《歸牧圖》等。但傳至現在的僅《五牛圖》而已,可謂稀世珍寶。目前此《五牛圖》由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據民間傳說:有一次,韓滉與友人談論繪畫之事,友人問道:“近來論畫者談及驢、牛和馬,皆認為是常見之畜,最難狀貌圖形,不知吾兄有何高見?”韓滉稍加思索後回答說:“此話有一定道理,因牛馬都是人們熟悉的家畜,平日所常見,畫家稍有不慎,或者偶有誤筆,人們就能發現,所以一般畫家都不涉及此類題材”。說到這裡,他停頓一下繼續說:“不過,我以為自古迄今,農事為天下之本,而耕牛則為農家之寶。只要畫家能夠細心觀察,還是可以畫出特色的。”友人聽了非常佩服他的獨到見解。

在一個天氣晴和的日子裡,韓滉帶領隨從來到郊外田間小道上,迎著和暖的春風,心曠神怡。看到幾頭耕牛在低頭食草,二三牧童在嬉耍,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吹笛,逍遙自得。遠處又見一頭耕牛翹首而奔,另有幾頭耕牛縱趾鳴叫。有的回頭舐舌,有的俯首尋草。在開闊的田野里,有幾位農夫正在田間用牛耕地翻土。韓滉看得出神,連忙命隨從取出畫夾,他全神貫注地速寫出一幅幅耕牛圖景。經過一個多月的反覆修改,終於繪出狀貌各異的五頭牛。一頭牛在低頭慢慢地食草;一頭牛翹首向前奔馳,仿佛是撒野的猛獸;一頭牛在回顧舐舌,露出一幅旁若無人的樣子;另一頭牛則縱趾而鳴,好像在呼喚著離去的夥伴;還有一頭牛在緩步跂行,似乎走向田頭,又仿佛耕地歸來,令人回味無窮。整個畫面,用筆粗放中帶有凝重,顯示出農村古樸的風俗。韓滉對這幅畫的創作非常滿意,取名為《五牛圖》。

此圖為絹紙本色畫,五頭各具姿態的牛並立於畫面上,構成了一幅長卷。畫面上除了第一、二頭牛間有一從竹棘外,別無襯景。畫面看似呆板,但作者通過五頭牛各自不同的姿態以及豐富的色彩變化,使畫面上的五頭牛既是單一的個體,相互之間又有著緊密的聯繫,構成一個和諧的統一體,極具特色。五頭牛不僅毛色不同,而且五頭牛的牛角亦無重複。五頭牛雖是平行排列於畫面上,但它們昂首、低頭、回眸左右顧盼之間,使畫面於呆板中見變化,遙相呼應;在構圖上,中間作正向的青牛自然形成中心,呈左右對稱式布局,使五頭牛相互緊密聯繫,呈缺一不可之勢。在色彩上,作者以青色牛居於中央,其它四牛則以黃色調為主,但顏色的深淺卻富於變化,且不只是限於平塗,而是越往腹部越淺,使牛體頗具立體感。牛的身體部分用筆粗放,線條富於變化且極具表現力,生動地刻畫出老公牛粗糙的皮質;而牛的頭尾眉眼等部位,則用極細的筆法加以描繪,生動傳神。郭若虛(宋代著名美術史論家)在《圖畫見聞志》卷一中云:“畫畜獸者,全要停分向背,筋力精神,肉分肥圓,毛骨隱起,仍分諸物所稟動之性。”圖中所繪五牛皆為北方黃牛一系,《夢幻居畫學簡明》中稱:“南方多水牛,北方多黃牛、烏牛。黃烏二種卑小,角短,頸扁,下頜無肉,軟皮下垂如旗。”從圖中所繪牛來看無不合矩,可見作者對牛有著深刻的了解和認識,觀察得何等細緻,並且形之於筆墨,使之躍然紙上,成為千古名作。此圖也是目前所知存世紙絹畫中最早的專門表現牛題材的作品。

此畫經過歷朝戰亂後流落民間;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首次南巡,駐蹕揚州,當時揚州的大鹽商汪學山將此圖進獻給乾隆皇帝,乾隆得到此圖後珍愛異常,遂親自題了一首絕句於圖中:

一牛絡首四牛閒,弘景高情想像間,
舐齕詎惟夸曲肖,要因問喘識民艱。
乾隆癸酉御題。

關於《五牛圖》的創作意圖,歷來說法不一。最早的解釋者是元代的趙孟頫,他在圖後的題跋中認為韓滉此圖意在效梁朝陶弘景畫牛寓意的故事。陶弘景是齊梁間著名道士。他雖修道于山中,但並未忘情世間,多次替蕭衍出謀劃策。蕭衍立國為梁後,多次召他出山。陶弘景都堅辭不就,並且畫了兩頭牛,“一牛散放水草間,一牛著金籠頭,有人執繩,以杖驅之。”(《南史》卷七十六)蕭衍看後,明白了陶弘景的意思,就是說他不願在官場中受約束,而願意逍遙自在地生活在山野間。因此,就不再勉強他。雖然《五牛圖》中的最後一牛(從右至左)是以紅繩絡頭為飾,略似用陶弘景故事,但綜觀韓氏一生為官從無退隱之意的生活軌跡來看,似乎又與此無關。

筆者認為,乾隆皇帝的題詩比較客觀的道出了韓滉的創作意圖:“一牛絡首四牛閒”,是講韓滉的五個兄弟中只有韓滉一位在朝為官,其他都已賦閒林下。 “弘景高情想像間”,“弘景”當然是指陶弘景;這句說:陶弘景的清高只是一種理想之境界並不足取。“舐(shì)齕(hé)詎惟夸曲肖,要因問喘識民艱” 這兩句包含了“丙吉問喘”的典故:丙吉是漢宣帝時的丞相。據說有一次出門,在路上看見一群人鬥毆,死的傷的,躺在路上橫七豎八的。丙吉不聞不問,驅車而過。走不多遠,當他看見有一頭牛在張嘴喘氣,卻停下車來,派人去問那趕牛的人:‘那頭牛走了幾里路了?’他的隨從譏笑他,說他不問大事卻關心小事,所以失當。丙吉卻嚴肅的對他們說:百姓鬥毆,這是當地地方官該管的事。做為丞相,沒必要親自去管。而現在是春天,天氣還不該太熱,如果那頭牛走不多遠就喘氣,說明天氣不該熱而熱,這就意味著氣候失調了,這樣對農作物的收成影響就大了,這是全局性的問題,也是使人憂慮的大事。因此,乾隆皇帝絕句中的後兩句大意是:韓滉和丙吉兩位先朝的丞相都能從大處考慮,真正的關心老百姓的疾苦。

古人以馬象天,牛象地,同時也認為天為君,地為臣,而這些理論皆是從《易經》中衍化而出。據記載,韓滉對易學有較深的研究,並著有《春秋通例》、《天文序議》各一卷,因而可以說韓滉畫牛並不僅僅是描繪表面物象,而是包含著較深的古代哲學原理在其中。韓滉畫牛以喻自己兄弟以樸實敦厚、任勞任怨的牛的品性來報效國君,並真正的為老百姓的疾苦著想。

-------------------------

《五牛圖》卷,唐,韓滉作,紙本,設色,縱20.8cm,橫139.8cm。
  本圖無作者款印,本幅及尾紙上有趙孟頫、孫弘、項元汴、弘歷、金農等十四家題記。
《五牛圖》是目前所見最早作于紙上的繪畫,紙質為麻料,具有唐代紙張的特點。圖畫五牛,形象不一,姿態各异,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頭,動態十足。其中一牛完全畫成正面,視角獨特,顯示出作者高超的造型能力。作者以簡洁的線條勾勒出牛的骨骼轉折,筋肉纏裹,筆法老練流暢,線條富有力度和精确的藝術表現力。牛頭部与口鼻處的根根細毛,更是筆筆入微。每頭牛皆目光炯炯,作者通過對眼神的著力刻畫,將牛既溫順又倔強的性格表現得极為傳神。作品完全以牛為表現對象,無背景襯托,造型准确生動,設色清淡古朴,濃淡渲染有別,畫面層次丰富,達到了形神兼備之境界。以牛入畫是中國古代繪畫的傳統題材之一,体現了農業古國以農為本的主導思想。韓滉任職宰相期間,注重農業發展,此圖可能含有鼓勵農耕的意義。《五牛圖》是其作品的傳世孤本,也是為數寥寥的几件唐代紙絹繪畫真跡之一,因此不論其藝術成就還是歷史价值都備受世人關注。

-------------------------

File:Wuniutu.jpg

五牛圖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麻紙本,縱28.8釐米,橫139.8釐米,無款印。
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韓滉。
當時,韓幹以畫馬著稱,韓滉以畫牛著稱,後人稱為“牛馬二韓”
這幅《五牛圖》,是韓滉最為傳神的一幅。
五頭健碩的老黃牛,在這位當朝宰相筆下被“人格化”了,
傳達出注重實際、任勞任怨的精神資訊。
它問世後,收藏者包括趙構、趙伯昂、乾隆等著名人物。
在明代,它幾易其主。
清兵入關後一度下落不明,直到乾隆年間,才從民間收集到宮中珍藏。
1900年,八國聯軍洗劫紫禁城,《五牛圖》被劫出國外,從此杳無音訊。
上個世紀50年代,它被一位寓居香港的愛國人士發現。
1950年初,周恩來總理收到這位愛國人士的來信,
信中說,唐代韓滉的《五牛圖》近日在香港露面,畫的主人要價10萬港幣,
自己無力購買,希望中央政府出資儘快收回國寶。
周總理立即給文化部下達指示,鑒定真偽,不惜一切代價購回,
並指示派可靠人員專門護送,確保文物安全。
文化部接到指示後,立即組織專家赴港,鑒定《五牛圖》確系真跡,
經過多次交涉,最終以6萬港元成交。
《五牛圖》回到故宮時,畫面洞孔累累,殘破不堪。
故官博物院組織專家,用了幾年時間,才將它修復完好。
今天我們終於有幸看到這幅《五牛圖》,
其用筆之細,描寫之傳神,牛態之可掬,幾可呼之欲出。
它的珍貴還在於,中國古代留存今世的多為花鳥人物,
以牛入畫,且如此生動者,《五牛圖》堪稱孤品。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圖片搜尋結果

【大紀元6月7日訊】韓滉(公元723—787年),字太沖,長安人。歷經唐玄宗至唐德宗四朝;曾為江淮轉運使,官至唐德宗宰相,封晉國公,贈太傅,謚忠肅。史書評他:「性持節儉,志在奉公,衣裘茵衽,十年一易,居處陋薄,才蔽風雨」(《舊唐書.列傳第七十九》)。韓滉在政事之餘,雅愛丹青,詞高格逸,時稱「在僧繇、子雲之上」。韓滉自幼天資聰明,工隸書、章草,擅畫人物、田家風光,牛羊曲盡其妙;唐.朱景玄《唐朝名畫錄》說他:「能畫田家風俗、人物、水牛,曲盡其妙」;其畫功在唐代與畫馬名家韓幹齊名,後人稱為「牛馬二韓」;據說韓滉曾畫的圖有《堯民擊壤圖》、《越王宮殿圖》、《七才子圖》、《醉客圖》、《集社鬥牛圖》、《盤車圖》、《漁獵圖》、《田家風俗圖》、《古岸鳴牛圖》、《乳牛圖》、《歸牧圖》等。但傳至現在的僅《五牛圖》而已,可謂稀世珍寶。目前此《五牛圖》由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據民間傳說:有一次,韓滉與友人談論繪畫之事,友人問道:「近來論畫者談及驢、牛和馬,皆認為是常見之畜,最難狀貌圖形,不知吾兄有何高見?」韓滉稍加思索後回答說:「此話有一定道理,因牛馬都是人們熟悉的家畜,平日所常見,畫家稍有不慎,或者偶有誤筆,人們就能發現,所以一般畫家都不涉及此類題材」。說到這裡,他停頓一下繼續說:「不過,我以為自古迄今,農事為天下之本,而耕牛則為農家之寶。只要畫家能夠細心觀察,還是可以畫出特色的」。友人聽了非常佩服他的獨到見解。

在一個天氣晴和的日子裡,韓滉帶領隨從來到郊外田間小道上,迎著和暖的春風,心曠神怡。看到幾頭耕牛在低頭食草,二三牧童在嬉耍,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吹笛,逍遙自得。遠處又見一頭耕牛翹首而奔,另有幾頭耕牛縱趾鳴叫。有的回頭舐舌,有的俯首尋草。在開闊的田野裡,有幾位農夫正在田間用牛耕地翻土。韓滉看得出神,連忙命隨從取出畫夾,他全神貫注地速寫出一幅幅耕牛圖景。經過一個多月的反覆修改,終於繪出狀貌各異的五頭牛。一頭牛在低頭慢慢地食草;一頭牛翹首向前奔馳,彷彿是撒野的猛獸;一頭牛在回顧舐舌,露出一幅旁若無人的樣子;另一頭牛則縱趾而鳴,好像在呼喚著離去的夥伴;還有一頭牛在緩步跂行,似乎走向田頭,又彷彿耕地歸來,令人回味無窮。整個畫面,用筆粗放中帶有凝重,顯示出農村古樸的風俗。韓滉對這幅畫的創作非常滿意,取名為《五牛圖》。

此圖為絹紙本色畫,五頭各具姿態的牛並立於畫面上,構成了一幅長卷。畫面上除了第一、二頭牛間有一從竹棘外,別無襯景。畫面看似呆板,但作者通過五頭牛各自不同的姿態以及豐富的色彩變化,使畫面上的五頭牛既是單一的個體,相互之間又有著緊密的聯繫,構成一個和諧的統一體,極具特色。五頭牛不僅毛色不同,而且五頭牛的牛角亦無重複。五頭牛雖是平行排列於畫面上,但它們昂首、低頭、回眸左右顧盼之間,使畫面於呆板中見變化,遙相呼應;在構圖上,中間作正向的青牛自然形成中心,呈左右對稱式佈局,使五頭牛相互緊密聯繫,呈缺一不可之勢。在色彩上,作者以青色牛居於中央,其他四牛則以黃色調為主,但顏色的深淺卻賦予變化,且不只是限於平塗,而是越往腹部越淺,使牛體頗具立體感。牛的身體部份用筆粗放,線條賦予變化且極具表現力,生動地刻畫出老公牛粗糙的皮質;而牛的頭尾眉眼等部位,則用極細的筆法加以描繪,生動傳神。郭若虛(宋代著名美術史論家)在《圖畫見聞志》卷一中云:「畫畜獸者,全要停分向背,筋力精神,肉分肥圓,毛骨隱起,仍分諸物所稟動之性。」圖中所繪五牛皆為北方黃牛一系,《夢幻居畫學簡明》中稱:「南方多水牛,北方多黃牛、烏牛。黃烏二種卑小,角短,頸扁,下頜無肉,軟皮下垂如旗。」從圖中所繪牛來看無不合矩,可見作者對牛有著深刻的瞭解和認識,觀察得何等細緻,並且形之於筆墨,使之躍然紙上,成為千古名作。此圖也是目前所知存世紙絹畫中最早的專門表現牛題材的作品。

此畫經過歷朝戰亂後流落民間;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首次南巡,駐蹕揚州,當時揚州的大鹽商汪學山將此圖進獻給乾隆皇帝,乾隆得到此圖後珍愛異常,遂親自題了一首絕句於圖中:

一牛絡首四牛閒,弘景高情想像間,
舐齕詎惟誇曲肖,要因問喘識民艱。

乾隆癸酉御題。

關於《五牛圖》的創作意圖,歷來說法不一。最早的解釋者是元代的趙孟頫,他在圖後的題跋中認為韓滉此圖意在效梁朝陶弘景畫牛寓意的故事。陶弘景是齊梁間著名道士。他雖修道於山中,但並未忘情世間,多次替蕭衍出謀劃策。蕭衍立國為梁後,多次召他出山。陶弘景都堅辭不就,並且畫了兩頭牛,「一牛散放水草間,一牛著金籠頭,有人執繩,以杖驅之」(《南史》卷七十六)。蕭衍看後,明白了陶弘景的意思,就是說他不願在官場中受約束,而願意逍遙自在地生活在山野間。因此,就不再勉強他。雖然《五牛圖》中的最後一牛(從右至左)是以紅繩絡頭為飾,略似用陶弘景故事,但綜觀韓氏一生為官從無退隱之意的生活軌跡來看,似乎又與此無關。

筆者認為,乾隆皇帝的題詩比較客觀的道出了韓滉的創作意圖:「一牛絡首四牛閒」,是講韓滉的五個兄弟中只有韓滉一位在朝為官,其他都已賦閒林下。「弘景高情想像間」,「弘景」當然是指陶弘景;這句說:陶弘景的清高只是一種理想之境界並不足取。「舐(shi)齕(he)詎惟誇曲肖,要因問喘識民艱」這兩句包含了「丙吉問喘」的典故:丙吉是漢宣帝時的丞相。據說有一次出門,在路上看見一群人鬥毆,死的傷的,躺在路上橫七豎八的。丙吉不聞不問,驅車而過。走不多遠,當他看見有一頭牛在張嘴喘氣,卻停下車來,派人去問那趕牛的人:『那頭牛走了幾里路了?』他的隨從譏笑他,說他不問大事卻關心小事,所以失當。丙吉卻嚴肅的對他們說:百姓鬥毆,這是當地地方官該管的事。做為丞相,沒必要親自去管。而現在是春天,天氣還不該太熱,如果那頭牛走不多遠就喘氣,說明天氣不該熱而熱,這就意味著氣候失調了,這樣對農作物的收成影響就大了,這是全局性的問題,也是使人憂慮的大事。因此,乾隆皇帝絕句中的後兩句大意是:韓滉和丙吉兩位先朝的丞相都能從大處考慮,真正的關心老百姓的疾苦。

古人以馬像天,牛像地,同時也認為天為君,地為臣,而這些理論皆是從《易經》中衍化而出。據記載,韓滉對易學有較深的研究,並著有《春秋通例》、《天文序議》各一卷,因而可以說韓滉畫牛並不僅僅是描繪表面物像,而是包含著較深的古代哲學原理在其中。韓滉畫牛以喻自己兄弟以樸實敦厚、任勞任怨的牛的品性來報效國君,並真正的為老百姓的疾苦著想。

圖片搜尋結果

韓滉《五牛圖》
韓滉(723 年-787 年3 月19 日),字太衝,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唐代畫家、宰相,太子少師韓休之子。貞元初,官至檢校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晉國公。卒贈太傅,諡號忠肅。政治上要求國家統一,曾參予平定藩鎮叛亂的鬥爭。工書法,草書得張旭筆法。畫遠師南朝宋陸探微,擅繪人物及農村風俗景物,摹寫牛、羊、驢子等動物尤佳。所作《五牛圖》,元趙孟頫讚為“神氣磊落,希世名筆”
韓滉善《易》與《春秋》,好鼓琴。能書善畫,長於隸書;章草學梁侍中,草書得張旭筆法,亦工篆草。
韓滉繪畫遠師南朝陸探微。善畫人物,尤喜畫農村風俗和牛、馬、羊、驢等。風俗作品曾有《田家風俗圖》、《田家移居圖》、《堯民擊壤圖》、《村社醉散圖》、《村童戲蟻圖》、《豐稔圖》、《盤車圖》、《漁父圖》等,廣泛地反映了當時農村的生活和習俗,畫牛能曲盡其妙,表現出牛漫步、疾馳、鳴叫、顧視等各種情態以及村童牧放的生活情趣。曾作《集社鬥牛圖》、《古岸鳴牛圖》、《歸牧圖》、《乳牛圖》等。其傳世作品《五牛圖》(故宮博物院)紙本設色,縱20.8 厘米,橫136.8 厘米,畫5 只肥壯的黃牛分別作昂首、獨立、嘶鳴、回首、擦癢之狀。用筆厚拙粗辣,神氣生動,是現存唐畫中的珍品。書法大家趙孟頫稱讚此畫“神氣磊落,稀世名筆。”唐代畫牛名手戴嵩是他的弟子。
韓滉畫牛之精妙乃為中國繪畫史千載傳譽之佳話:古人說韓滉畫牛“落筆絕人”;對於其牛畜畫,陸游謂之有生難見之“尤物”,趙孟頫稱其為“稀世名筆”、金農嘆為“神物”;又有清代畫家錢維成將韓滉與韓幹並稱為“牛馬專家”。《五牛圖》是韓滉在牛畜畫方面巨大成就的最有力的證明。韓滉作為“畫牛專家”史有定論,且除《五牛圖》外韓滉畫蹟不傳於世,《五牛圖》及其後人題跋自然就成為韓滉研究的極為重要的依據。
考之畫史,韓滉不僅擅畫牛羊,還擅畫人物和田家風俗。韓滉不僅是牛畜畫的專家,在人物畫方面也造詣精深、風格特出而自成一家。但韓滉“尤好圖田家風俗”,描繪農家事物、風俗人物和表現農家生產、生活場面的田園風俗畫在韓滉繪畫中佔有重要的位置,是韓滉繪畫極為重要的內容。南宋陸游贊其畫:“每見村童牧牛於風林煙草之間,便覺身在圖畫,起辭官歸里之望。”

《五牛圖》

《五牛圖》麻紙本,縱20.8 厘米,橫139.8厘米,是少數幾件唐代傳世紙絹畫作品真蹟之一,也是現存最古的紙本中國畫,堪稱“鎮國之寶”,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無作者款印,有趙構、趙孟頫、孫弘、項元汴、弘曆、金農等十四家題記。畫中五頭不同形態的牛,韓滉以淳樸的畫風和精湛的藝術技巧,表現了唐代畫牛所達到的最高水平,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五牛圖》畫中的五頭牛從左至右一字排開,各具狀貌,姿態互異。一俯首吃草,一翹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緩步前行,一在荊棵蹭癢。整幅畫面除最後右側有一小樹除外,別無其它襯景,因此每頭牛可獨立成章。韓滉通過對它們各自不同的面貌、姿態的描繪,表現了它們不同的性情:活潑的、沉靜的、愛喧鬧的、膽怯乖僻的。在技巧語彙表現上,韓滉選擇了粗壯有力,具有塊面感的線條去表現牛的強健、有力、沉穩而行動遲緩。其線條排比裝飾卻又不落俗套,而是筆力千鈞。比起曹霸、韓幹畫馬、周昉、張萱畫仕女,似乎在線條獨立性展現方面有更多的追求。由於其線條茁壯如此故爾五牛姿態雖有平、奇之不同,但在審美趣味上是同樣的厚重與生拙。
循著中國捲軸畫從右到左的習慣展開觀賞,五頭牛列為一行,似乎緩步行走於田壟之上。右邊的第一頭牛,把路旁一叢小草咬了一口,正咀嚼得津津有味,它低側著頭得意地瞧著觀者,露出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態。第二頭牛則昂起頭向前瞻望,並加快步伐往前趕,似乎是要追上前面的伙伴。第三頭牛卻端端正正地站在畫卷的中央不動,它面向觀眾,張口“哞哞”地叫,好像在呼喚前後面的同伴,又像是對前面的路途和方向發出疑問。第四頭牛正舉步踟躕,回首顧盼,它半伸著舌頭舐著下嘴喘息著,猶豫著,眼裡露出驚奇的神色。最後的第五頭牛,穿上鼻環,帶著纓絡,神色異常嚴肅莊重,緩緩地向畫外的天地走去。五頭牛中每一頭既可獨立成圖,而相互間又能首尾連貫,前呼後應,彼此顧盼,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整幅作品完全以牛為表現對象,無背景襯托,造型準確生動,設色清淡古樸,濃淡渲染有別,畫面層次豐富,達到了形神兼備之境界,不愧為中國繪畫史上的神品。
五牛目光炯炯,深邃傳神,將牛既溫順又倔強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畫者著重刻畫牛的眼睛及眼眶周圍的皺紋,還用尖細勁利的筆觸細心描繪了五牛眼眶邊緣的睫毛,通過細節的刻畫,把每頭牛獨具的個性加以強調,使它們鮮明地顯示出各自不同的神情。觀者分明能感覺到這五頭牛不但有生命、有情感,而且有各自不同的內心世界,這是人格化了的五牛。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