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圖http://www.ourjg.com/bbs/UploadFile/2009-3/20093113245336447.jpg

---------------------------------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811/07/276037_490877331.shtml

 

http://www.i-yl.com/video/p/20160608/3217018.html

---------------------------

http://rufodao.qq.com/a/20150113/051454.htm

《乾隆南巡圖》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典藏的國寶級書畫珍品之一。全套共12卷,總長154.17米,描繪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的情景。
中文名乾隆南巡圖 類 別 清朝國寶級珍品之一 人 物 乾隆皇帝
《乾隆南巡圖》是國家博物館收藏的獨具藝術特色的國寶級珍品之一,共12卷,總長154.17米,描繪了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的情景。這次南巡,歷時112天,全[1] 程5800餘里,乾隆共題寫御製詩520餘首,從中選出12首,“以御制詩意為圖”,令宮廷畫師徐揚依照前後次序分卷描繪。該圖卷以中國畫的寫實手法,將詩、書、畫三者結合起來,詩中的畫意,畫外的詩情與書法家的藝術相互映照,熠熠生輝。
展示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乾隆南巡圖》的創作背景、作者及乾隆南巡起源、路線等,以及高清仿製的第一卷《啟蹕京師》捲和第六卷《駐蹕姑蘇》卷;第二部分是運用三維技術製作的數字動畫版《乾隆南巡圖》,包括整部12卷的宣傳片和第一卷《啟蹕京師》,影片全長14分鐘,共製作三維模型2500多個,通過長30米、高4米的巨幕進行播放,相信會給觀眾留下不同一般的深刻印象,因為“泱泱中華,太平盛世,無盡的繁華與壯觀,盡在國家博物館館藏之寶《乾隆南巡圖》”,而忠實於原作的數字藝術表現手法則成為國家博物館數字展示的特點之一。
背景知識:《乾隆南巡圖》
《乾隆南巡圖》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典藏的國寶級書畫珍品之一。全套共12卷,總長154.17米,描繪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的情景。
乾隆十六年,為了奉年屆六旬的皇太后南下游賞,乾隆皇帝仿效聖祖康熙皇帝的南巡舊例,從北京出發,經德州,過運河,渡黃河,然後乘禦舟沿運河南下,從瓜洲渡長江,經鎮江、無錫、蘇州、嘉興、杭州而達紹興,最後從紹興回鑾。全程五千八百餘里,歷時一百一十二天。
一路上,愛寫詩的乾隆皇帝總共寫了五百二十餘首御製詩,並從中選出十二首,本著“以御制詩意為圖”的原則,令宮廷畫師徐揚依前後次序分卷描繪。圖卷以中國畫的寫實手法,將詩、書、畫三者結合起來,描繪了乾隆南巡期間省方問俗、察吏安民、視察河工、檢閱師旅、祭祀禹廟和遊覽湖山名勝的情景。圖卷人物眾多,山川形勢,城池車船,各行各業,林林總總,為我們提供了清乾隆年間豐富而生動的歷史信息。
《乾隆南巡圖》有絹本和紙本兩種,均為12卷,絹本已經散佚,現分藏於海內外不同的博物館中。而紙本則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1959年調撥給中國歷史博物館,現珍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此次開放的數字展示根據《乾隆南巡圖》第一卷《啟蹕京師》精心製作。第一卷《啟蹕京師》全長約為19.8米,本卷以“御製辛未孟春奉皇太后南巡啟蹕京師近體言志”為題,描繪乾隆十六年正月十三日,乾隆皇帝奉太后從乾清門啟鑾,經大清門出正陽門,沿西河沿大街西行,轉出廣寧(安)[2] 門,過宛平縣拱極城、盧溝橋、長新(辛)店,止於良鄉黃新莊行宮的場景。其中有氣派非凡的大駕鹵簿、金碧輝煌的皇宮別苑、雄偉高大的城牆箭樓、繁華熱鬧的商業街道、靜謐美麗的城郊鄉野,再現了“康雍乾盛世”恢宏壯觀的歷史情境。

《乾隆南巡圖》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典藏的國寶級書畫珍品之一。全套共十二卷,縱68.6厘米,總長15417厘米,描繪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的情景。
乾隆十六年,為了奉年屆六旬的皇太后南下游賞,乾隆皇帝仿效聖祖康熙皇帝的南巡舊例,從北京出發,最後從紹興回鑾。全程五千八百餘里,歷時一百一十二天。乾隆皇帝共寫了五百二十餘首御製詩,並從中選出十二首,本著“以御制詩意為圖”的原則,令宮廷畫師徐揚依前後次序分卷描繪。圖卷以中國畫的寫實手法,將詩、書、畫三者結合起來,描繪了乾隆南巡期間省方問俗、察吏安民、視察河工、檢閱師旅、祭祀禹廟和遊覽湖山名勝的情景
本展覽為我館根據《乾隆南巡圖》第一卷《啟蹕京師》而精心製作的巨型動態版數字展覽,採用數字科技進行製作,動態地再現了畫中恢宏壯觀的歷史情境,讓觀眾能夠全面、深入地領略這套作品的風采。展覽展現南巡隊伍從正陽門出發,沿西河沿大街西行,轉出廣寧(安)門,過宛平縣拱極城、盧溝橋、長新(辛)店,止於良鄉黃新莊行宮的情景。其中有氣派非凡的大駕鹵簿、金碧輝煌的皇宮別苑、雄偉高大的城牆箭樓、繁華熱鬧的商業街道、靜謐美麗的城郊鄉野,再現了“康雍乾盛世”恢宏壯觀的歷史情境

--------------------------------

清朝乾隆皇帝曾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二十二年(1757年)、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年(1765年)、四十五年(1780年)、四十九年(1784年)六次巡幸江南,每次一般都要到揚州府、蘇州府、杭州府、江寧府(今南京市)、泰山,後四次還巡幸了浙江的海寧。乾隆帝的祖父康熙帝在位期間也曾六次巡視江南。
背景
江南主要指長江三角洲地區,尤其特指江浙長江以南至錢塘江口,加上揚州一帶,江浙兩省的核心地區,有時也包含安徽東南部及江西東北部。清代前期與中期最繁華的是江寧府、蘇州府和揚州府,還有杭州府。
這裡古稱吳越,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江浙兩省地盤雖然不大,人口也不很多,大約只占國土面積和總人口的2%,但它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其經濟和人文在全國均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清朝兩省上交的賦銀賦糧分別達到全國賦銀總數的20.8%左右和賦糧總數的30%左右,鹽課銀占全國鹽課銀總數的68%左右,關稅占全國稅額總數的一半。這裡出產的絲綢和茶葉歷來是宮廷內外的高檔必需品,飲食也被認為是明清兩朝宮廷菜系的正宗,至今國宴仍保留相當比例的揚州蘇州菜譜。
歷次南巡
第一次
乾隆十六年(1751)正月十三日[1],奉皇太后離京,二月初八日,渡黃河(當時黃河走淮河入海),閱天妃閘(淮陰縣)、高家堰(淮陰縣高堰村。經過淮安,見城北一帶,內外皆水,僅有土堤,思人煙湊集之區,設有異漲,何能抗禦。命改建石工,以資保障。由運河乘船,經揚州、鎮江、丹陽、常州至蘇州,諭三吳士庶各敦本業,力屏浮華。三月,至杭州,參觀敷文書院,頒賜江浙各書院殿版《十三經》、《二十一史》。登觀潮樓閱兵,裁杭州漢軍副都統。奉皇太后遍游西湖名勝,至紹興祭禹陵,還杭州。迴鑾時,繞道江寧(今南京)祭明太祖陵,閱兵。沿運河北上,至蔣家壩、高家堰閱視河工,定洪澤湖五壩水志。四月,從陸路至泰安,祀岱廟拈香。五月初四日,還京。此次南巡,往返行程水陸共計五千八百里,歷時五月余。
第二次
乾隆二十二年(1757)正月十一日,奉皇太后啟鑾出京師,二月初五日,奉皇太后渡河,至天妃閘,閱木龍。十三日,渡江,詣范仲庵高義園。二十二日,至蘇州府,奉皇太后臨視織造機房。二十四日,閱兵於嘉興府後教場及石門鎮。二十七日,奉皇太后至杭州府。三月十八日,奉皇太后至江寧府,親祭明太祖陵。二十八日,渡河。四月初四日,至徐州閱視河工,見所過桃源、宿遷、邳州、睢寧等處,百姓鶉衣鵠面,相望於道,降旨賑期展至五月,截留漕糧,以備平糶,又將積欠籽種、口糧全行免去。親閱高堰、清口、徐州等處工程。初五日,至孫家集閱視堤工,命將高堰、武家墩面北一帶河堤改用磚砌。初六日,渡河,至荊山橋、韓莊閘巡視。初十日,至曲阜謁孔林。二十六日,還京師至圓明園。
第三次
乾隆二十七年(1762)正月十二日,離京啟鑾,二月初八日,奉皇太后渡河,閱清口東壩、惠濟閘,登舟巡視河堤。十七日,至焦山閱京口水師。至蘇州,謁文廟行禮。三月初一日,奉皇太后至杭州。次日,至海寧閱海塘,命歲修老鹽倉一帶百餘里柴塘,增坦水石簍,以資擁護,並命修尖山、塔山之間石壩。旋登觀潮樓,閱福建水師。初十日,奉皇太后臨視織造機房。二十六日,祭明太祖陵。幸兩江總督尹繼善官署。二十九日,渡江。四月,閱高家堰。迴鑾至河,命莊親王允祿等奉皇太后,由水路回程。自登陸由徐州閱河工。至鄒縣祭孟子廟。再至孔廟行禮,謁孔林,登泰山,至玉皇頂拈香。至德州行宮,迎送皇太后登舟。五月,至涿州。初四日,回京住圓明園。初八日,至黃新莊迎皇太后迴鑾,居暢春園。
第四次
乾隆三十年(1765)正月十六日,奉皇太后由京師發。二月,渡河,閱清口東壩木龍、惠濟閘。閏二月初一日,至蘇州,謁文廟。初七日,奉皇太后至杭州。至海寧閱塘工。觀潮後,回杭州。三月,幸焦山,奉皇太后駐蹕江寧府,親至明太祖陵奠酒,臨視尹繼善署。十一日,奉皇太后渡江。閱高家堰堤工,奉皇太后渡河。四月十二日,駐蹕德州,命簡親王豐訥亨等奉皇太后從水路回程。乾隆帝由陸路,於二十一日返京。二十四日,迎皇太后居暢春園。
此行皇后、令貴妃、慶妃、容嬪等人陪同。閏二月十八日,皇后突然被從杭州送回北京。乾隆帝回京後,收回皇后手中四份冊寶。此後,乾隆帝雖未廢除烏喇納喇氏皇后之位,但她的待遇遠不如普通妃嬪。皇后烏喇納喇氏和乾隆帝在杭州發生了什麼,成了千古之謎。
第五次
乾隆四十五年(1780)正月十二日,從京師出發。扈從的有王公大臣、蒙古王公台吉、直隸官員、回部郡王台吉、四川土司等。經過山東時,他派遣官員至曲阜祭祀了先師孔子。沿途他遣官祭已故河道總督靳輔、齊蘇勒,大學士嵇曾筠、高斌等祠,親自視察清口東壩等地堤工。此外,他還在杭州、江寧等地閱兵,召見和加恩江浙地區的士紳,拜謁了明太祖朱元璋孝陵,頒布了移風易俗的諭示。五月初九日,返回京師。
第六次
乾隆四十九年(1784)正月二十一日,從京師出發,開始第六次南巡。和前五次一樣,這次他仍乘坐安福艫,翔鳳艇作為備用。沿途地方官員三十里以內接送。皇十一子永瑆、十五子順琰、十七子永璘隨駕。沿途拜謁了少昊陵,在曲阜謁見了孔子廟,遣官祭祀了顏回、曾子、子思、孟子祠,以及宋臣范仲淹祠、韓世忠祠、故大學士蔣溥墓、巡撫湯斌祠、張伯行祠、總河陳鵬年祠。三月,進入浙江鏡內,視察了沿海石塘工程。二十四日,撰寫了《南巡記》一文,總結性地敘述了六次南巡的原因、目的及成效。閏三月,乾隆帝到達江寧(今南京),遣官祭祀明太祖陵。回京途中的四月十一日,誠嬪不慎落水溺亡。四月二十三日,返回京師。
過程及意義
六下江南大體上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蠲賦恩賞、巡視河工、觀民察吏、加恩士紳、培植士族、閱兵祭陵。
乾隆帝期間多次下諭,蠲免江浙、安徽上千萬兩銀。第一次南巡時,諭免乾隆元年至十三年江蘇積欠賦銀228萬兩、安徽積欠 30萬餘兩,及浙江本年應徵銀30萬兩。二次南巡,諭免蘇、浙、皖三省二十一年以前積欠錢糧,又免浙江漕銀20餘萬兩。三次南巡,諭免二十二年至二十六年三省積欠錢糧,又免浙江漕銀等項27萬餘兩。四次南巡,諭免江蘇、安徽錢糧143萬餘兩及浙江13萬餘兩。五次南巡,諭免江蘇、安徽三十九年至四十四年欠銀130餘萬兩。六次南巡,諭免江蘇、安徽欠銀130餘萬兩。總計六次南巡免銀在1000萬兩以上。
乾隆亦相當重視對黃河的治理,以及對江南人才的賞賜[2][3]。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歐立德(Mark C. Elliott)指出江南地區的財賦和士子在全國中所占的重大比例,認為乾隆下江南是為拉攏漢族地方精英。乾隆視察江南地區的皇家作坊和召見地方大員,以加強對最富庶地區的統治;巡防水利工程並了解當地的民情,讓江南的百姓熟悉自己,亦指出當中有由於在滿清入關初期江南曾對清軍進行過激烈抵抗的因素在內。歐立德亦認為,乾隆六次南巡誠然耗資巨大,但相對於當時國庫收入來說,似乎尚在可承受的範圍之內[4]。
創作的繪畫
康熙朝,由王翬主筆繪製記錄康熙帝南巡的《康熙南巡圖》。乾隆帝南巡,則由宮廷畫家徐揚照其體例繪製了《乾隆南巡圖》。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進量絹本十二卷;六年後,再進紙本十二卷。在此之前,徐揚還創作了《南巡紀道圖》,與《南巡圖》不同之處在於只畫山川風物,不畫人物。[5][6]
遺蹟
雲龍山行宮,位於江蘇省徐州市雲龍區雲龍山
龍王廟行宮,位於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皂河鎮
林家莊行宮,位於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仰化鎮復隆村四組
野史傳說
南巡的目地為探望親生父母陳世倌夫婦。六次南巡,乾隆帝四次住於陳家安瀾園和父母相聚,不過之後這傳說因漏洞百出而遭到推翻[7]。
當代廣告中,聲稱乾隆帝在南巡過程中曾品嘗過某種美食的例子不勝枚舉[8]。

--------------------------------------

--------------

圖片搜尋結果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康熙帝南巡- Wikiwand - https://goo.gl/5l4YP2

乾隆南巡圖卷(七張局部大圖)

徐揚繪






-----------------------

清代巨製《乾隆南巡圖》信息量好大
2016-01-08 09:43:54


近日,《乾隆南巡圖》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館藏中國書畫精品展「中展出絹本第四卷,無獨有偶,中國國家博物館本著讓文物」活起來「的精神,對此圖進行長卷數字展示,並展覽紙本第一、第六卷的高清複製品,把南巡盛世立體展示出來。這幅畫卷在兩館皆為重要書畫珍品,亦為清代敘事畫作中的鴻篇巨製,筆者對此圖進行簡略的鑑賞分析。

《乾隆南巡圖》大部分絹本

流失海外

《乾隆南巡圖》描繪了清高宗乾隆皇帝乾隆十六年(1751年)第一次南巡的情景。此次南巡,歷時112天,全程5800餘里,乾隆共題詩520餘首並從中選出12首,命宮廷畫師徐揚」以御製詩意為圖「繪製此歷史畫卷。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開始創作畫稿,乾隆四十六年(1776年)繪製完成。十二卷內容分別是啟蹕京師、過德州、渡黃河、閱視黃淮河工、金山放舟至焦山、駐蹕姑蘇、入浙江境到嘉興煙雨樓、駐蹕杭州、紹興祭大禹廟、江寧閱兵、順州集離舟登陸、迴鑾紫禁城。(如圖1)


《乾隆南巡圖》有絹本、紙本各一套(每套12卷),共24卷,紙本完成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一套12卷現完整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總長154.17米;絹本創作完成於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已散佚,目前已知8卷分別被法國尼斯魁黑(3卷)、吉美(10卷)博物館,美國紐約大都會(4卷、6卷)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9卷、12卷)及加拿大(2卷)、日本私人(5卷)收藏。紙本著錄於《石渠寶笈續編》,貯寧壽宮。紙本每一卷都有梁國治奉命所題的御製詩,另絹本與紙本《南巡圖》各鈐有乾隆的數十枚鑑藏印,紙本首末卷八璽全(」乾隆御覽之寶「、」乾隆鑑賞「、」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石渠寶笈」石渠定鑒「、」寶笈重編「、」寧壽宮續入石渠寶笈「);兩套南巡圖卷首鈐有」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之寶「、」八徵耄念之寶「以及」太上皇帝之寶「三枚印章。這表明乾隆曾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及嘉慶三年(1798年)再次關注過這兩卷作品[1]。


全圖以中國畫傳統的寫實手法描繪了南北城鄉的風情世態,沿途的錦繡河山,同時描繪了乾隆初下江南時省方問俗、察吏安民、視察河工、檢閱師旅、祭祀禹陵和遊覽名勝古蹟的情景[2],同時塑造了乾隆作為盛世之君的仁孝聖明形象,反映清朝鼎盛時期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社會風貌,堪稱宮廷繪畫傑出之作。雖此表現的是熙朝盛世的歌功頌德之作,但從畫面描繪可見南遊之舉的興師動眾、豪華奢靡場景可窺國勢由盛而衰之勢。

」歷史圖像「是否如實還原」歷史真實「

清高宗75歲時曾說」予臨御五十年,凡舉二大事,一曰西師,一曰南巡。「(《御製南巡記》)乾隆帝在位六十年,曾經六次南巡江浙。可見他是把南巡當作自己一生中除西部用兵之外的最值得誇耀的大事。對於這兩大功績,乾隆都曾命畫家繪製成圖。於是,《乾隆南巡圖》應運而生。那麼,這一」歷史圖像「是否可以和」歷史真實「劃等號嗎?

南巡事件與圖繪畫卷

清朝乾隆皇帝曾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六次巡幸江南,歷時33年。綜觀乾隆六次南巡,以第一次與最後一次南巡路線為最長,每次都要到江寧府(今南京市)、蘇州府、杭州府、揚州府,後四次還巡幸了浙江的海寧。第一次還到紹興祭禹陵,其他諸次並無此舉。

六次南巡時間均在初春之際離京,暮春之前迴鑾,看似為了躲避北方的天寒地凍,在江南的陽光明媚中享受湖光山色名勝美景。更重要的是此時行動方便便於沿途察訪吏治民情、檢閱駐軍、籠絡民心,同時往返途中視察各地河工和浙江海塘治水工程,並且在梅雨季節來臨之前,勘查水澇之地的堤防工程和沿海海塘工程。前四次還在途中恭奉母后,遊覽名勝,以盡孝心,最後一次還攜三位皇子同行,增長其政治閱歷。[3]

乾隆此舉是仿效其祖父康熙帝,以」敬天法祖「為自己的座右銘,言必稱」皇祖「[4],康熙在位期間也曾六次巡視江南。而康熙朝創作的王翬等做的《康熙南巡圖》,更是當時宮廷畫壇一大盛世。乾隆南巡之舉就是效法祖制、精心策劃之舉,而《乾隆南巡圖》的繪製更是以《康熙南巡圖》為藍本繪製。

畫卷開始部分雲氣繚繞,結尾部分同樣以雲氣作結。就是畫家從清代宮廷繪畫傳統中借鑑過來的。此後的每一卷,也都是以這樣的形式開始結束。另外,畫卷按照南巡時間的先後為順序,每一卷的內容都表現了一個明確的主題,以皇帝的出場為中心展開,描繪一個重要事件,或南巡中的一個重要駐蹕地點。另外,乾隆對南巡圖所要描繪的內容有過考慮,從御製詩的選擇到地點的取捨,都經過了藝術的提煉與深思熟慮的加工。

首卷末卷遙相呼應,分別描繪以乾隆為核心的儀仗送行圖,彰顯乾隆南巡出京、迴鑾時的盛況,形式接近,隊列相反,使得畫面不但完整對稱、結構均衡,還補充了起居注或實錄等文獻中所缺的部分,使之更加直觀化。(如圖2、3)

中間十卷則是選取南巡中典型場景加以繪製,每一卷都有對水的描繪,通過長短不一、弧度不同的淡墨勾勒,描寫了沿途黃河、淮河、運河、長江,西湖、南湖等的風景,一則與南巡目的視察河工、勘查堤防工程和治水工程相契和,二來是以此描繪途中美景,突出江南的地域特色,再有就是水在每一卷中穿插出現,增強了畫面的氣勢,使相互獨立的畫卷有機結合在一起,增強了其整體性和前後呼應性。(如圖4)

其中第2、3、4及第11卷表現內容都與黃河有關,而這其中後三卷都與河工有關。雖然從文獻中所記乾隆南巡的日程看,乾隆第一次南巡只是檢視河工而已,對河工並沒有大的指示,而圖卷中濃墨重彩地誇大,表明其對河工看重,另外更加突出南巡目的,突出主題,也可看出此圖雖描繪第一次南巡,實則是對歷次南巡典型事件進行提煉加工的結果。

另外,在第3卷《渡黃河》(如圖5)中描繪的是乾隆渡過黃河,除皇帝所乘龍舟外,河面上航行的多是民家小舟,畫面大面積表現黃河寬闊壯麗的河面。據《南巡盛典》中相關的渡河記載,可見史籍中所載的乾隆渡黃河,動用船隻達1000多艘。可見,畫卷並非對於事件的寫實,而是有所人為的加工。還有,第5卷駕渡揚子江中御製詩中最長的一首,充分展現了乾隆在巡幸江南時所受到的熱烈歡迎場面。而此場景在第6卷《駐蹕姑蘇》(如圖6)中也可見,在畫中表現了君主考察民情、問民疾苦、受民擁戴、君民和諧的理想境界。

上述可見,畫面的組織和場景的選取,都與南巡的目的密切相關,既突出主題,又和諧統一,表現了賢明君主領導下的輝煌盛世,而這種理想境界卻不一定與歷史真實完全相同。

乾隆既是畫中人也是參與者

不得不說,畫面的精巧構思和畫家的藝術才華密不可分。不同於《康熙南巡圖》王翬,及有可能是集體作業的結果,《乾隆南巡圖》24卷皆由徐揚一人完成。畫師選擇亦與南巡相關,乾隆十六年(1751年)時年40歲的徐揚在乾隆南巡至蘇州,同張宗蒼進獻畫冊稱旨,同年赴京以」畫畫人「入職如意館,以張宗蒼弟子相稱。[5]徐揚,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字雲亭,善畫山水人物,且善於文辭,善畫輿圖[6],又具政治頭腦且擅長構思繪製政治題材長篇巨製。徐揚所具備的這些特長正是繪製《南巡圖》這樣的大型作品所必須的,因此深受器重,成為繪製南巡圖的不二人選。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徐揚開始起稿《乾隆南巡圖》一卷,耗時近一年,很顯然,這期間,乾隆帝對創作進行過當面指導,並提出了具體要求[7]。畫家並於第二年乾隆第四次南巡時伴駕,記錄當時當地的人文景物[8],為創作其它南巡畫卷尋找靈感與搜尋素材。從畫卷對於景致的寫實看,此種推測亦成立。尤其是第8卷駐蹕杭州,描繪了從永安門開始到西湖的景致,」與其說是描繪乾隆遊覽西湖這一事件,不如說是一幅描繪西湖景致的近於輿圖性質的山水畫「[9]。(如圖7)

另徐揚又繪製《南巡紀道圖》,高28厘米,長1915厘米,只寫景,不畫人,用截取景點、連綴拼合的」縮地「之法,記錄南巡途中七十八處要地,包括山川風物、城鎮地標等[10],畫中未見詳細紀年,因此有學者認為這是《乾隆南巡圖》前期準備工作時所做[11],也有專家認為這是景物濃縮本南巡圖,便於皇帝閒暇時候」臥遊「欣賞[12]。

此圖是否為」畫樣呈覽「不得而知,但南巡圖每卷創作之前必先做畫稿呈覽,通過之後方可畫成定稿。定稿完成一卷後,立即著手下一卷創作。待十二卷完成後,統一送到如意館進行裝裱。從現存《乾隆南巡圖》稿本可見,徐揚先用淡墨或炭筆在紙上起稿,繪出地形,山巒樹木,最後添畫人物,只是定出大概位置,忽略了面部、服飾等細節。不如《康熙南巡圖》稿本那樣細緻。同時,畫稿也可見修改痕跡,此亦表明在畫的繪製過程中,畫的主人公——乾隆帝與畫家不斷互動,直接參與了畫的創作,體現了其要求與審美趣味。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通過稿本《乾隆南巡圖》第2、第3卷與正本的比較發現,畫稿中徐揚強調了皇家巡行隊伍的浩大與排場,而經由乾隆指點過的正本力圖減少地方官員接駕的人數,體現」力戒紛飾增華「諭令,強調的是皇帝個人的威儀與聖明,而不流於誇耀皇家隊伍的鋪張奢侈形象。(如圖8)

可見,畫家徐揚在創作此圖過程中,展現了其寫實繪畫的才華,駕馭長畫卷的能力,又盡顯歌功頌德之意,而皇帝既是畫中人,又參與畫的創作,力圖效仿康熙把自己塑造成為一個聖明、仁孝的君主。

乾隆鍾愛」大頭「」魁梧「像

自清順治以來,皇帝都重視」御容「畫,即以皇帝為主人翁的典禮、巡幸題材的繪畫[13]。這也是康雍乾三朝宮廷畫院創作的有特色、受重視的畫作,《乾隆南巡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乾隆南巡圖》12卷中,乾隆形象呈現如下幾個特徵:身著袞服,姿態以騎馬、端坐為主,又間以站立,行走;臉部朝向除第5卷《入浙江境到嘉興煙雨樓》(如圖9)中為正面危坐,第12卷《迴鑾紫禁城》中為坐轎純側面像皆為四分之三側面像;無論皇帝出現在畫卷的中間、前部還是後部位置,總是居於畫面最為顯眼的區域;乾隆形象總是略大於周圍人物形象,同時,頭部比例略大。藉以體現乾隆帝在國家重大事件中的某個瞬間形象來傳達盛世帝王的尊嚴和風采[14]。

事實上,乾隆皇帝是歷代帝王中肖像畫數量最多的,其肖像打破了以往帝王造型的單調格局,具豐富性和複雜性,又有規律可循。而上述這些特徵也廣泛的體現在其它類似歷史敘事畫作中,它不僅來源於對於傳統寫實肖像畫的繼承,亦是乾隆帝審美趣味的體現,和其眾多肖像相比,南巡圖中皇帝面龐更加飽滿,是畫家有意迎合皇帝的審美,連傳教士畫師都知道」最討乾隆皇帝喜歡的是他的頭比一般人大,身軀比一般人魁梧「[15]。同時,單就皇帝個人形象看的話,畫家描繪人物透視準確,是一種中西合璧的畫法,這是運用西畫的科學精神對於中國寫實肖像畫的一種改造,體現出乾隆時期宮廷繪畫的典型特徵,引領當時的畫壇風尚。

畫家徐揚通過此圖根據皇帝的旨意塑造了一位聖明君主形象,同時通過藝術加工手法彰顯皇帝的地位、權力,又容易讓人抓住畫面核心。與《清明上河圖》勸諫意味[16]不同,宮廷畫師徐揚恪守著」御用繪畫「之責——」為帝王掌握、直接為帝王服務「[17],盡其所能表現江南兩大城市蘇州和杭州繁華市景:為迎駕所搭建的彩棚、戲台以及繁忙的運河,興盛的商業等。乾隆帝雖喜悅於塑造的盛世,卻也提倡節儉,亦如上文所言,對畫面迎駕隊伍做修改,且從第6卷」牙措春日駐姑蘇,為問民風豈自娛。艷舞新歌翻覺鬧,老扶幼掣喜相趨。周諸歲計雲秋有,旋察官方道弊無。入耳信疑還各半,可誠萬眾慶恬愉「可見他表現出對於江南民風尚浮華及地方官員清廉與否的思慮。事實上,歷次南巡」沿途供給極盡鋪張揚厲,豪華奢靡「,乾隆對地方官吏縉紳辦差中的斗靡之風采取默許態度,暴露了封建官僚主義的弊端[18]。雖有有識之臣進諫或者暗中抵制,後都收到處分。他陶醉與自己的文治武功,聽不進忠諫之言,南巡加之對江南名勝的仿造、用兵等,使一個統一、安定、強盛的國家逐漸衰落。今之讀者,可從此圖繁華背後窺見一個強盛帝國盛極而衰的轉折。

品鑑畫中韻味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乾隆南巡圖》以御製詩為意作圖,不難得見詩畫相得益彰之意,另外還有梁國治奉命寫的御製詩及乾隆皇帝的收藏印,為典型的傳統中國畫特色。但與一般強調意境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畫不同,此圖盡顯宮廷畫師徐揚歌功頌德之意,並極力揣摩詩意,且創作受制於皇帝的意願。儘管如此,其仍為一幅寫實的歷史敘事畫中的傑出代表。

本圖緊緊圍繞」南巡「主題展開,不僅描繪了沿途或壯闊、或優美、或繁華的風景世態,亦較明確的傳達了南巡的目的,塑造了賢明、仁孝的乾隆皇帝這一形象,也體現出物華天寶的盛世之景。對於經典景點的選擇,人為的處理取捨,突出重要主題,且形式感強,氣勢磅礴,有意增強了其整體性。水邊、岸上、城裡、鄉村、名勝、市井有機結合、穿插在一起,並不雜亂,很好的烘託了主題。可以說一流的宮廷畫師殫精竭慮,在有限的自由之內,才能得到了最大的發揮。同時,畫家繪畫景物繁多,尤其是描繪北京、蘇州、杭州街景時候,繁而不亂,又很有秩序,且體現出近大遠小的透視,可見畫家有很強的組織畫面能力,同時又吸收了當時西方的寫實手法,它是徐揚一生中重要的代表作,亦是體現當時宮廷繪畫的風格面貌和藝術水準,為其最高水平代表之一。

以事為圖,以圖正文

《乾隆南巡圖》不僅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作者通過其寫實功力,還為後代留下了重要的歷史圖片資料。畫卷記錄了18世紀中葉,北京至紹興沿途的發展變化,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也是研究北京、山東、江蘇、浙江等地的經濟、文化、地誌、民俗及清廷的典章制度方面不可或缺的圖像資料。

畫中充分發揮古代風俗畫的特點,精細地刻畫了河流、名勝、街道以及包羅萬象的人物、店鋪等,可與文獻相互應正。同時,畫家對於乾隆時期儀仗隊伍寫實的描繪,亦補充了文獻的不足,為此方面研究提供了直觀的視覺資料。徐揚在寫實方面也下足了工夫,如表現舟上人物的活動方面,另外也但在畫面中,除了可以辨別的乾隆所乘御舟之外,黃河上航行的多是民家小舟都是對當時物品的真實寫照。(如圖3)另外,第9卷《江寧閱兵》也給我們留下了大清帝王閱兵的盛況。(如圖10)

【結語】

六下江南,有得有失,有利有害。通過南巡,乾隆帝督察河務,檢閱軍隊,禮遇大臣,培植士子,孝敬太后,宣揚聖恩,爭取縉紳,安定江浙,了解民情,維繫民心,發展生產,豐富文化,創造和延續」大清全盛之勢「,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另一方面,耗資巨大,極盡鋪張,豪華奢靡,弊端叢生,勞民傷財,成為大清帝國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乾隆南巡圖》畫家以御製詩為意,以實景的寫實手法描繪了一個繁盛、強大的帝國之景,塑造了聖明智慧天子之像,又避免表現南巡的鋪張奢侈。在某些地方,極力表現真實,有時候又在迴避真實,表現一種理想的政治境界。多處體現出詩文與圖像不直接對應,圖像與文獻的不對應,呈現出歷史真實、畫面真實與文獻真實之間複雜而多層的關係。歷史的真實就蘊含在歷史圖像與歷史文獻相應正、相矛盾之中,讓人遐想且耐人尋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