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用錦派下家族墓園 盼與台積電共存
2022/04/29 18:00
鄭用錦派下家族墓園 盼與台積電共存 - 自由藝文網 https://bit.ly/3LP1gBL
日治時期新竹電燈株式會社軟橋電廠、軟橋電燈圳取水口。(鄭家提供)
〔記者廖雪茹/新竹報導〕提供台積電擴廠的新竹科學園區(寶山用地)第二期擴建計畫,用地涉及鄭家墓地遷移,新竹北門鄭家鄭用錦派下族人表示,曾向科管局強烈表達希望留下佔被徵收土地不到百分之一的家族墓地,但未得任何回應,只好轉向新竹縣縣政府申請文資身分,尋求救濟途徑。
民國60年鄭氏子孫為鄭肇基掃墓時合影。(鄭家提供)
縣府文化局預計5月3日,邀請文化資產委員及專家學者,前往寶山鄉大崎村的鄭家墓地現場勘查,進行文資價值評估。
鄭用錦派下族人表示,族人的訴求,並非拒絕土地徵收或圖求更高額的地價補償費,而是希望科管局、新竹縣政府、與台積電等相關單位能正視新竹工商發展史,保留對地方有意義的人物文化資產。
民國58年台大楊雲萍教授為鄭肇基撰寫墓誌銘。(鄭家提供)
鄭用錦派下族人說,鄭用錦為開台進士鄭用錫之弟,家族後代自1844年以來均安葬於寶山大崎現有墓地,後輩中包括鄭如蘭、鄭拱辰、鄭肇基、鄭鴻源等,皆為自清代至民國對於新竹甚至北台灣文化與經濟發展有卓越影響的人物。其中,第三世鄭拱辰於1901發起組織台灣第一個農會──新竹農會投資涉及農、茶、糖、電、酒、礦、化工、建築等實業,是新竹地區最大的資本家。第四世鄭肇基為華南銀行創辦人之一。第五世鄭鴻源則為新竹市第二屆縣轄市長。
寶山新城鄭肇基墓。(鄭家提供)
而鄭拱辰所投資創設的「新竹電燈株式會社」,帶動新竹由農業經濟轉型為高科技重鎮。該會社在竹東上坪溪興建軟橋水力發電廠,過程中發現天然瓦斯,促成日本總督府在新竹赤土崎成立「天然瓦斯研究所」,即今工研院前身;1980年代張忠謀先生擔任院長,工研院的積體電路工廠獨立成為聯電,爾後張在政府支持下又成立台積電,成為今日護國神山。軟橋發發電廠發電尾水滙成竹東大圳,為今寶山水庫主要用水來源,更是竹科用水所賴。
鄭拱辰曾任新竹廳參事、新竹州協議員、總督府評議員、獲授仕紳勳章,創設「新竹電燈株式會社」開啟新竹由農業轉型工業的契機。(鄭家提供)
此外,鄭用錦派下家族墓園保留了花崗石雕刻的鄭用錦夫婦、鄭如蘭、鄭拱辰夫婦等人合葬墓碑,與清代舊墓的石獅、石蓮花、石印斗,以及鄭肇基舊墓遺址、墓誌與墓碑,見證了鄭家一門四代的家族史。其中,鄭用錦三代的合葬墓碑標明了二品「通奉大夫」與四品「中憲大夫」的官銜,是台灣少數品秩高的官墓;而鄭肇基舊墓墓誌由台灣大學教授楊雲萍親撰,介紹墓主人的先世、生平與子孫事蹟,極具文化資產價值。
鄭肇基曾任八屆新竹州協議員、州勢振興調查委員、獲授仕紳勳章,為華南銀行創辦人之一。(鄭家提供)
鄭用錦派下族人表示,鄭用錦家族墓園為主導新竹工商業革命先驅的長眠之地,護國神山護經濟也要護歷史,期待台積電能以宏大視野,引領台灣企業推動經濟發展與人文歷史共存。
鄭肇基曾任八屆新竹州協議員、州勢振興調查委員、獲授仕紳勳章,為華南銀行創辦人之一。(鄭家提供)
鄭拱辰曾任新竹廳參事、新竹州協議員、總督府評議員、獲授仕紳勳章,創設「新竹電燈株式會社」開啟新竹由農業轉型工業的契機。(鄭家提供)
鄭用錦派下家族墓園 盼與台積電共存 - 自由藝文網 https://bit.ly/3LP1gBL

FireShot Capture 127 - 鄭用錦派下家族墓園 盼與台積電共存 - 自由藝文網 - art.ltn.com.twFireShot Capture 129 - 鄭用錦派下家族墓園 盼與台積電共存 - 自由藝文網 - art.ltn.com.twFireShot Capture 128 - 鄭用錦派下家族墓園 盼與台積電共存 - 自由藝文網 - art.ltn.com.tw塑造三位「崇祀鄉賢」的鄉賢祖塑像+所謂鄉賢祖指的即是家廟正廳塑造三位「崇祀鄉賢」的鄉賢祖塑像+所謂鄉賢祖指的即是家廟正廳塑造三位「崇祀鄉賢」的鄉賢祖塑像+所謂鄉賢祖指的即是家廟正廳塑造三位「崇祀鄉賢」的鄉賢祖塑像+所謂鄉賢祖指的即是家廟正廳塑造三位「崇祀鄉賢」的鄉賢祖塑像+所謂鄉賢祖指的即是家廟正廳


〔記者陳維仁/竹市報導〕新竹都城隍爺昨天中元節依百年慣例奉旨賑孤遶境,上百個來自各縣市的陣頭、神轎、藝閣及花車參與,連沙灘車也在遶境行列中,隊伍綿延兩公里,其中幫城隍爺掃地開路及扛負刑具的信眾尤受矚目。
新竹都城隍爺昨天中元節依百年慣例奉旨賑孤遶境,隊伍綿延兩公里。(記者陳維仁攝)
新竹都城隍爺昨天中元節依百年慣例奉旨賑孤遶境,隊伍綿延兩公里。(記者陳維仁攝)
邁入第一百二十四年的新竹都城隍爺「奉旨賑孤」遶境,昨天下午點由新竹都城隍廟出發,吸引大批信眾頂著烈陽步行跟隨,市長許明財、立委呂學樟、前市長蔡仁堅、市警局長張永仰、市府民政局長王文稟及多名議員,則幫忙執事人員抬轎到中山、西大路口,場面盛大熱鬧。
除了特定抬轎執事人員,遶境隊伍中幫都城隍爺掃地開路及扛負刑具,更是信眾們搶破頭爭取的工作。
遶境隊伍隨後前往都城隍廟陰陽司公農曆七月一日駐駕的北壇福德宮,由都城隍爺聽取陰陽司公報告人間善惡的調查結果與鬼魂冤屈,之後依傳統轉往北門街鄭氏家廟,接受鄭家子弟「奉茶」及「洗臉」,也就是所謂的「鄭厝貢燕」。
根據文史調查,竹塹北門鄭用錫是開台進士,在清道光八年都城隍廟重修時出力頗大,加上鄭家獲頒全台僅有的御賜「崇祀鄉賢」題匾,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說法,因此都城隍爺出巡時,有前往鄭氏家廟憩息的習俗。

新竹都城隍爺昨天中元節依百年慣例奉旨賑孤遶境,隊伍綿延兩公里。(記者陳維仁攝)

新竹市都城隍廟10日奉旨賑孤遶境,吸引大批信眾前往參拜。(徐養齡攝)
10日是農曆7月15日中元節,新竹市都城隍廟奉旨賑孤遶境,百餘年歷史的傳統活動吸引大批信眾,繞境隊伍延綿數百公尺,市長許明財及有意參選前市長蔡仁堅等都在扛轎行列中

新竹都城隍遶境賑孤是每年中元節傳統系列活動的重頭戲,昨下午1時從城隍廟起駕繞行市區,沿途店家及民眾設香案膜拜。

廟方初估昨約有逾萬人湧入城隍廟周邊,參與繞境的民眾不計其數,城隍廟美食商圈生意強強滾,賣炒米粉、貢丸湯等的店家、攤販忙翻天,「中元普渡帶來不少生意,再忙也值得!」

而宣布將投入年底選戰的許明財和蔡仁堅,昨分站神轎前方2端,但許明財站在轎子內側,與站在外側的蔡仁堅隔著市警局長張永仰,雙方互動不多。

都城隍廟至今已有267年歷史,歷經7次整修,新竹城隍爺自清光緒以來,陸續獲歷代皇帝封贈,成為官位最高的城隍爺。

----------------------------------------

塑造三位「崇祀鄉賢」的鄉賢祖塑像+所謂鄉賢祖指的即是家廟正廳  

鄉賢祠即祭祀鄉賢的場所。鄉賢,即出生在當地、學識或品行受人尊敬的人。據傳說,周代時已經有在祠堂中祭祀鄉賢的行為。宋代元代之後,鄉賢祠漸漸與孔廟官學結合,成為廟學建築群的一部分。明朝中期之後,祭祀鄉賢的制度得到進一步的完善。[1] 在一些地方,這一傳統至今仍延續著,
台灣
清代臺灣鄉賢人物只有五人,嘉慶年間首位鄉賢王鳳來入祀,新竹縣的鄭崇和踵繼其後;至光緒年間,新竹鄭家的鄭用錫與鄭用鑑和嘉義縣人士陳震曜入祀。其選拔過程經福建巡撫於公堂上公議明白後,將候選鄉賢的職位、姓名、履歷等生平資料如實上奏朝廷後批准朝廷禮部覆文批准後進行冊封鄉賢儀式,儀式後入祀在籍地孔廟附設的鄉賢祠。例如在台灣新竹市一位已故中學校長辛志平因推動教育發展有功,經政府審核通過後獲准入祀於當地的鄉賢祠,成為繼王世傑、徐立鵬、鄭崇和、鄭用錫、鄭用鑑、林占梅等六名前人以後的第七位入祀者。[2]
《臺灣通史》作者連橫曰:士為四民之首。讀書稽古,不能治國平天下,亦當鄉里稱善人。若其枉道曲文,頑嚚比周,則名教之賊也。臺灣開闢以後,風淳俗美,士之出入庠序者,多硜硜自守。而祀於鄉賢祠者五人,是則古之君子沒而祭於社也。詩曰:『有覺德行,四國順之』;有以哉!鄉賢祠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92utFn

---------------------------------------

塑造三位「崇祀鄉賢」的鄉賢祖塑像+所謂鄉賢祖指的即是家廟正廳塑造三位「崇祀鄉賢」的鄉賢祖塑像+所謂鄉賢祖指的即是家廟正廳塑造三位「崇祀鄉賢」的鄉賢祖塑像+所謂鄉賢祖指的即是家廟正廳  

祭祀公業鄭振祖公,是嘉慶末年由十四位五世組,分別由文謨公、文得公、文哲公、文哺公、文瑞公、文理公、用錫公、文順公、文靜公、用鑑公、文玖公、文琳公、文富公……等分八股(即八祧)出資創始,由用錫公與用鑑公決議興建家廟,在清咸豐三年~四年間所建,主要為的是慎終追遠,供奉祖宗神祇牌位,以予子孫崇拜、懷念,每年有春(上元)、秋(冬至)二祭,餘各房祖宗紀念日,由各房分別祭祀;現任祭祀公業鄭振祖公管理委員主任委員,由我的堂叔公鄭諱華生教授擔任,自擔任家廟管理人以來,領導涵蓋八祧(房)家族的管理委員,任勞任怨,用心經營家廟事務,不但整建傾頹的樑柱大廳,汰換殘磚敗瓦外,牌匾、神案、神龕蟲蛀老舊者,也委請專家以古法修護,對於軟體方面,舉凡祖譜、祖先遺物、詩詞文集、家族發展記錄……等,一本學者治學精神,亦積極多方蒐集整理,鉅細靡遺,去年更決議,請人陸續塑造三位「崇祀鄉賢」的鄉賢祖塑像,一方面可以擺置於神龕內,受子孫們供

台灣僅有的崇祀鄉賢匾額
奉享祀香火,一方面也讓後世子孫「見賢思齊」,睹像而能夠學習鄉賢祖的好榜樣;所謂鄉賢祖指的即是家廟正廳側邊,廊下的長腳牌上書寫「父子兄弟叔姪鄉賢」,所指的分別是崇和公、用錫公、用鑑公三位鄉賢祖;根據連橫的台灣通史鄉賢傳記載,在清朝統治臺灣一百八十多年來,列名其中的僅有五位,而我們家族即有三位,鄉賢祖在我們代子孫的心目中,一直是讓我們引以為傲,感到無上光榮的,我屬於用鑑公派下恆生系的,小時候在家裡稱「鄉賢祖」其實指的是用鑑公,「進士祖」指的即為用錫公,至於「崇和祖」雖然列名為鄉賢,但我們這祧還是以「崇和祖」稱呼以資分辨,所以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日,我們這祧在祭鄉賢祖時只有祭「用鑑公」,有時在後街仔的「徵士第」,有時借用家廟行祀典,神案上供奉著用鑑祖的塑像,祀典依古禮進行,禮成後族孫大都行叩首禮或鞠躬禮,整個祭祖典禮結束後族孫仍有所謂的「呷祖」或稱「呷公」的聚餐活動,同祧的宗親在追憶鄉賢祖的佳言懿行之餘,探望彼此、聯絡感情、介紹宗親的近況、互相提攜發展,鄉賢祖的塑像有著正面的典範作用;用鑑祖的塑像是瓷胎加上彩燒製的,年代雖久遠,保存仍然相當鮮麗,平時供奉在叔叔家中,由於家廟只有祖先的神祇牌位並沒有塑像,因此每屆我們恆生系在祭祖時,只能借用這唯一的一尊,運送途中深怕稍有閃失,護送的壓力相當的大,我們這祧如此,崇和公和佣錫公他們那祧,祭祖時想要一睹祖先的丰采,想必亦有相當的困難,如今欲雕塑鄉賢祖的塑像,宗親們都相當的贊成。

  華生叔公透過仁傑叔要我協助仿造塑像的工作,站在鄭家一份子的立場,我當然責無旁貸,著手蒐集資料,特別是「開臺黃甲」用錫公的圖像模樣,平常難接觸得到,好不容易在竹塹文史學者張德南

長腳牌及芭蕉扇
吳魯進士題頌用鑑公
  老師的相關著作裏找到了圖片,但並不足以提供塑造所需的各個角度造型和大小的比例關係,後來經仁傑叔的了解,在用錫公的嫡系子孫家中找到用錫祖的塑像,幾經仁傑叔辛苦的聯絡協調,這房常居國外的堂叔和堂兄同意我們的拍攝圖片和仿製,仿造鄉賢祖的塑像工作才得以順利的進行,拍攝之前在華生叔公的帶領下自是焚香祈禱一番,由堂兄將珍貴的土製塑像請至光線合宜處便於拍照,細細端詳土塑像,除了少部份由於年代久遠表面部份略微脫漆之外,保存得相當完整,分別在自然光源和閃光燈下,我和仁傑叔從各個角度正面的、半側面的、側面及背面甚至於脫帽像和手中書籍的細小文字,都以相片完整的記錄下來,當相片沖洗出來時在偶然的比對下,才發現所拍的用錫公塑像和書籍中找到的塑像並不相同,相片裡的用錫公造型較為福態,腰帶的扣環、衽襟上的釦子造型並不一樣,可見得用錫公的塑像原本另有一尊,我們只得以圖像資料搜集最完整的一尊,為仿製的依據。

  華生叔公本來屬意由我親自捏製塑像,但我所拿手的土塑或陶製,較易破損不易保存長久,因此委請居住在明湖路的木作工藝師莊培鑫先生協助,以木頭雕刻製作,莊先生在大陸設有雕刻工廠,塑像頭部先以黏土依照片上的型貌塑造完成再翻製成樹脂,一方面便於修改另一方面俟修正之後黏接於身體上成為原型塑像,若有其他的宗親欲訂購回去供奉時,可以即刻成為量產時的模板,以便於自動雕刻;原型的眼型、鼻型、顴骨、下頷……等,經過了多次的修改,並三度在兩岸間往返,經比對討論後才定案,新刻的雕像手法較強調肌理,形態輪廓較清楚,加上不刻意仿舊的塗裝,清朗的眉毛,搭配上較為密的髯鬚,看起來比前面提到的兩尊來得年輕、有朝氣和精神,氣勢更威嚴,面模型態造型,則活脫是我們竹塹北門鄭氏家族的樣貌。

  用錫祖的塑像,業經開光安座於家廟的大廳,受子孫供奉,用鑑祖塑像各角度的圖像資料,也已經交由木雕工藝師們仿製,比較棘手的是崇和祖的塑像,因為依循的是大廳中央神龕上的崇和祖畫像,可是負責雕刻監督和部份執行工作的莊先生一點也不擔心,反正畫像的正面有了,而相由心生,鄭家一向書香傳家,文行並重,祖先樣貌資料不足的可以由你們這些子孫的面貌來補白,莊先生如是說;不久的將來,我們家廟的春、秋祭典,除了鄉賢祖的神祇牌位外,還可以看得到鄉賢祖的塑像模樣,同時也讓我們想起他們足以為我們後世子孫感到驕傲並學習的榜樣。

--

鄭崇和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鄭崇和墓位於昔日後龍竹圍子山,即今天的苗栗縣後龍鎮臺六號與臺一號省道交叉口上,始建於道光七年(1827年),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
   鄭崇和名合,字其德,號貽菴,生於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卒於道光七年(1827年),享年七十二歲。
  竹塹鄭氏祖籍福建漳州府漳浦縣,康熙年間始祖鄭懷仁遷入金門(浯江),乾隆四十年(1775年),三世長子鄭國周率四弟國唐、五弟國慶及國唐長子崇和來臺,定居竹塹後龍的溪洲。鄭崇和九歲喪母,少時好讀書,但屢試不第,後來捐為監生。他來臺後先在後龍教書,後遷至竹塹,因有不少富家子弟前來就學,而累積了一些資財,同時也從事土地的開墾,所以鄭家很快的成為竹塹地區的富有家族。
  鄭崇和的行為十分符合儒家的理想類型,貧困時不肯以刀筆營生,富有之後生活儉約,敬惜字紙,不口角傷人,對親族尤其恩義備至。在公共事務方面,他扮演著地方領導人的角色。嘉慶十年(1805年)海盜蔡牽侵犯淡水廳地區,他募勇防守後龍。嘉慶二十年(1815年)發生飢荒,崇和發粟平價。二十五年(1820年)瘟疫流行,他又施藥濟助,全活不少人命,對死者則捐棺助葬。道光四年(1824年),大吏運米糧赴天津,他率先響應。此外,鄭崇和也曾在竹塹設隘防番,並且勸息閩粵械鬥。由於功在鄉梓,道光七年(1827年)去世後即入祀鄉賢祠 鄭崇和娶中港人陳氏素為妻,先是收養大哥長子鄭用鍾,後生三子,即鄭用錫、鄭用錦、鄭用銛。陳氏卒於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原葬於寶斗仁山,同治六年(1867年)移葬與鄭崇和同穴。
  鄭崇和的四個兒子均各有成就,鄭用鍾雖然沒有功名,但以經營實業著稱。鄭用錦是秀才,鄭用銛則是歲貢生。而其中最著名的是次子鄭用錫,他是道光三年(1823年)進士,官至禮部員外郎,晚年興築著名的北郭園以自娛。用錫卒後入祀鄉賢祠,誥授中憲大夫晉封通奉大夫,同時父以子貴,鄭崇和也誥贈通奉大夫。
  鄭崇和墓是清制的官墓,佔地3,453平方公尺,路旁有神道碑一方,規模宏大,構造完整,氣勢僅次於王得祿墓。墓依從二品例,有石人、石馬、石羊、石虎及石望柱各一對,雕工精細、栩栩如生。墓塚前立觀音兜形墓碑一方,為同治六年重修時所立,碑文為:「皇清誥贈通奉大夫顯祖考祀鄉賢祠鄭公二品夫人顯祖妣鄭門陳太夫人合葬佳城」,橫額為「浯江」

-------------------------------------

鄭崇和之墓 

鄭崇和之墓
鄭崇和古墓,座落苗栗縣後龍鎮龍坑里,後汶公路起點和縱貫公路交接處東北側。該地昔稱「十班坑」,現稱「龍坑」,所謂坑,是指山間谷地,乾隆年間尚為平埔族所有,因其頭目名「什班」,漢人人墾時,遂稱為十班坑。

崇和墓園,形制渾厚莊嚴,雍容堂皇,它不但是後龍鎮最突出的古蹟也是苗栗縣現存最完整的古墓。鄭墓,人稱旗官墓,墓前有文武翁仲石像,立放左右,另有成對石馬、石羊、石豬,或立或伏或蹲;石馬,係以馬賜騎之意,石羊及石豬則作敬獻長祭解。

據當地鄉民傳述,鄭墓初造時,未置這兩支石柱,但因墓前的那些石獸,竟然在夜間離開墓地,到附近的農地吃食農作物,鄉民不堪其擾,經勘輿師指點,豎立兩文華表,鎮懾石獸,方相安無事。當然,這是無稽之談,不過追個故事,深深表露了當地村民對鄭墓敬畏之意。

墓園進口處,豎有一方神道碑,碑文如下:「皇清單恩誥贈奉政大夫禮部員外郎 晉贈通奉大夫奉 旨人祀鄉賢祠詒庵鄭先生暨德肥 草恩誥封太宜人晉贈夫人恭懿陳夫人神道」本省現存古墓有神道碑者不多。

根據「浯江鄭氏族譜世系錄」記載:鄭崇和,字其德,號詒庵,生於乾隆二十一年(公元一七五六)。祖籍泉州同安,曾祖於明朝上遷浯江金沙鎮(浯江為金門的昔稱)。

乾隆三十九年,鄭崇和十九歲,即隨父率族人來台拓荒闢地,起初上居苗縣後龍,發跡後才遷到新竹。其次子「開台進士」鄭用錫即出生於後龍溪洲。

崇和公以耕讀起家,門下多碩俊達材,兼車墾務,長子鄭理亭善於經營,鄭家因而成為新竹實業翹楚。

關於崇和公的苦行義舉,史書記載極多:嘉慶十年(公元一八0五),海盜蔡牽進犯淡水,他招募鄉勇防守。

當時新竹一帶,閩粵移民雜處,時有械鬥事件發生,經崇和公召兩方父老,力陳利害,並曉以大義,始得平息:又竹塹山區,山胞輒出殺人,他使召集壯丁,依山勢地形設隘,以保護行人:嘉慶二十年,農產欠收,他發粟平價:當時文風末開,竹塹人士倡議建文廟,崇和公慨捐巨款,命子用錫督工,新竹文風之盛,肇始於此。

鄭氏卒於道光七年(公元一八二七),享壽七十二歲,葬於後龍竹圍仔山。道光九年,鄉人請祀鄉賢祠,十二年詔可。其榮銜有清廷諧封中意大大、晉封通奉大夫及崇祀鄉賢。

鄭崇和的次子鄭用錫,於道光三年(公元一八二三)高中進士。有情一代,台灣出了三十九位進士,而世居台灣的,鄭用錫為第一人。後龍鄉民認為台灣的第一個進士是由他們鄉土孕育出的,迄今仍引以為榮。

台灣現存的古墓中,與崇和墓同稱規模的,另有兩座:一為嘉義新港鄉的王得祿墓,一為新竹北郭的鄭用錫墓,足見此類具有文獻價值的古墓,已屬鳳毛麟角。鄭墓經內政部核定,列為苗栗縣唯一的一座二級古蹟。


新竹市文化局-新竹市文化資產查詢

F003新竹市鄭用錫墓(二級)(1)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2SHIrGL
鄭用錫墓位於現在新竹市客雅段四四七之三六號,建於同治八年(1869年),是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科進士,禮部鑄印局員外郎鄭用錫死後依品秩而建的官墓。鄭用錫,譜名文衍,名蕃,字在中,號祉亭,原籍福建浯江(今金門),祖父鄭國唐於乾隆四十年(1775年)攜子崇和來臺,初居苗栗縣後龍,其後崇和攜眷遷於竹塹。用錫為崇和次子,生於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卒於咸豐八年(1858年),享年六十五歲。生子三人,長子如松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舉人,以孝友題准旌表建坊;次子如梁,候選同知;三子如材,生平不詳。鄭用錫少時天資穎異,嘉慶十五年(1810年),一試而中秀才,取進彰化縣學附生;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為恩科舉人;道光三年(1823年)中進士,是為開臺百餘年臺灣本籍進士第一人,又稱「開臺黃甲」。竹塹浯江鄭氏家族日後因而得以晉身為士紳階層,社會地位驟昇,產業拓展,家聲遠播。鄭用錫博讀經史,尤精於易經,曾任明志書院講席八年,提拔後進無數,又自行纂修《淡水廳初志稿》,雖然未曾刊行,卻成為日後陳培桂《淡水廳志》之稿本。用錫熱心公益,舉凡竹塹大小公益事務無不參與。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倡建文廟,道光七年(1827年)竹塹改築竹城,與林國華、林祥麟等任城工總理督建塹城,因督建有功,獲加同知銜。其後,又捐京秩,籤分兵部武選司,補授禮部鑄印局員外郎;道光十七年(1837年)因不慣官場陋習,以母親年邁為由,告歸鄉里。道光十八年(1838年)築進士第,讀書自娛。除參與公共工程的捐造外,在維護地方秩序上,用錫更是不遺餘力。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中英鴉片戰爭時,英船滋擾大安港,用錫率先募勇赴援有功,賞戴花翎;又在土地公港擄獲草鳥船和洋匪因而立功加四品銜。咸豐三年(1853年)淡北漳、泉、粵分類械鬥,撰寫「勸和論」一篇,勒石於後龍,勸息紛爭。四年(1854年),在籍協辦團練,並勸捐米糧運往天津賑濟,因而恩給二品,並推恩二代。
用錫晚年另築北郭園為應酬遊憩之所。此園建於咸豐元年,前後歷時三年始完成,與潛園並列為竹塹兩大名園。咸豐初年與詩友組成詩社「斯盛社」,開竹塹詩社之先;又自著「北郭園全集」,包括文鈔一卷、詩鈔五卷,制藝及試帖各二卷。咸豐八年(1858年)鄭用錫去世,翌年葬於香山之麓。同治八年(1869年),改葬於竹塹南邊竹仔坑現址,坐北朝南。墓的形式,依二品例,有頭曲手、二伸手、三伸手。伸手間之石望柱分別為石印、石筆、石獅,左右對稱。墓地前之石象生依次有石人、石馬、石羊、石虎以及石望柱等各一對,雕刻相當細緻精美,藝術價值頗高。墓的外觀呈橢圓形,盔頂形的墓碑,由三片花崗石拼成,墓碑碑文題:「清賜進士出身賞戴花翎禮部侍郎晉封通奉大夫祉亭顯考鄭公塋」,字跡清晰可見。后土位於墓的左前,坐西朝東略偏北,形式宛若一座小墳。遠處成對的石望柱刻著轉錄自咸豐元年(1851年)閩浙總督王懿德所贈的柱帖。可惜石虎一座被盜,石羊也被破壞毀損。但整體看來,鄭用錫墓背山面水,居高臨下,規模寬宏,是臺灣官墓中的佳構之一。
公告日期1985/08/19
公告文號七四台內民字第338095號
評定基準1.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指定理由鄭用錫墓是清代當時墓塋興建的範例,並可與洋人興建墓的形式作比對,極為珍貴。
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
所屬主管機關文化部
所在地理區域新竹市 東區
地址或位置光鎮里客雅段447-36地號
主管機關資訊名  稱:文化部
聯絡單位:文化資產局
聯絡電話:04-22295848#123
聯絡地址:臺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地籍資料e721121c-8476-45d7-b441-b5b94ef797b6.jpg
土地使用分區都市地區 保護區
所在地地號東區光鎮里客雅段447-36地號
所有權屬身分公私有姓名/名稱
建築所有人私有鄭清奇土地所有人公有新竹市 政府
管理人使用人身分姓名/名稱
管理人新竹市政府
外觀特徵整體看來,鄭用錫墓背山面水,居高臨下,規模寬宏,是臺灣官墓中的佳構之一。
室內特徵墳墓在風水上又稱為陰宅,意即為人死後居住的地方,由於中國人相信風水的好壞會影響後世子孫的發展,因此對於喪葬禮俗以及墓地的風水均極為重視。一般而言,漢人的墳墓因受到風水觀念影響,多選擇背山面水、左環右抱的地理環境,而墓塚的形式本身也受到風水觀念的影響而呈現橢圓形的包被狀態。
  墓塚以墓碑為中心,後方的墓穴用土堆成小丘,有如龜背,稱為墓龜;墓龜周邊有塚溝以排水,塚溝的後方才是墳;墓碑前有券臺,是放置供品的地方;墓塚前方兩側有如椅子扶手一般的曲手,向外伸展呈包被狀,也是為了達到風水上藏風聚氣的目的;而墓塚前方定有平坦的明堂,也就是子孫祭拜的地方,其大小隨著墓塚的規模而愈深愈寬,甚至分成內、外明堂,同樣的也是風水觀念的延伸。墓地旁邊會有一個「后土」的石碑,意思是看管墓地、指引道路的土地公,祭祖前必先祭拜后土,以感謝其對祖先的照顧。
  鄭用錫墓外觀呈橢圓形,墓碑為盔頂形,由三片花崗石拼成,額刻「浯江」地望,左右拱以雙夔紋飾,碑文為:「清賜進士出身賞戴花翎禮部副郎晉封通奉大夫祉亭顯考鄭公塋」,為其一生的功績留下說明。曲手包括欄杆柱與柱間的欄板,均以花崗石雕成,曲手欄杆柱頭分別為石印、石筆、石獅,左右對稱;墓前的石象生自內而外依次為石人、石馬、石羊、石虎以及石望柱等各一對,其雕刻細緻精美,石獸樸實可愛,石望柱刻著轉錄自咸豐元年閩浙總督王懿德所贈的柱帖,頗具有歷史價值。整體而言,這座背山面水、居高臨下、規模寬宏的墓地,是臺灣官墓的佳構之一。
使用情形已修護完成,新作石虎一隻,原存家廟石虎復原。石羊頭新作。
現  狀鄭用錫墓位於現在新竹市客雅段四四七之三六號,建於同治八年(1869年),是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科進士,禮部鑄印局員外郎鄭用錫死後依品秩而建的官墓。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草地景觀應定期維護。 新竹市文化局-新竹市文化資產查詢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2SHIrGL


新竹鄭氏家廟-幽通藏密/「木立鬥世」賜鄭成功國姓的唐王隆武帝/洪門天地會手勢暗語《會簿》裡,有一秘密隱語詩詞《三六底》,是一首七言絕句藏頭詩。即:「木立斗世天下知,順天興明和合同。扶明絕清登龍位,同心協力討江山。」詩文中出現了「木立斗世」這一神秘隱語。於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發現了洪門天地會秘密圖資料。在《碑亭第二》圖裡,也出現了「木立斗世」。「木立斗世」最早發現,是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正月二十一日,兩廣總督孫士毅的《奏摺》,比洪門天地會《會簿》還要早24年。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