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aps.app.goo.gl/4jDaC7sBodvb5k3t9

(1833年)姜秀鑾捐地興建竹東鎮三重里國王廟「三角城國王宮」,此地亦為姜朝鳳家族開墾北埔(大隘三鄉)的重要橋頭堡.在芎林鄉的三山國王信仰也是如此。石壁潭的福昌宮為頭前溪中上游地區最早興建三山國王廟的地方,自乾隆 49 年(1784)墾首姜勝智就在舊石壁潭奉祀三山國王神位,以保佑開墾順利,後來又改建為三山國王廟,並定名福昌宮  https://maps.app.goo.gl/XFEofMqKZGo3oTXy8

針對三山國王信仰,學者邱彥貴依據不同因素分類四大類型,如潮汕客家官商移民共同祭祀的會館型、由福佬化的客家人祭祀的客底型、基於防範族群衝突的防番型,以及高雄、屏東一帶由潮州福佬人所祭祀的潮州福佬型。

新竹縣竹東鎮三重里國王廟「三角城國王宮」,主祀三山國王(防番

https://maps.app.goo.gl/4jDaC7sBodvb5k3t9

https://maps.app.goo.gl/XFEofMqKZGo3oTXy8

新竹縣竹東鎮三重里國王廟「三角城國王宮」,主祀三山國王(防番

https://maps.app.goo.gl/XFEofMqKZGo3oTXy8

《竹東三角城國王宮》
今天農曆十月初八是佛教的涅槃日,也是重要的十齋日之一,許多人會在這天吃素,以祈求平安、消災,並累積功德。竹東「空笙亭」素食吃到飽今天也有半價優惠,閒編就去湊了熱鬧;三重里國王宮也舉辦感恩祈福儀典,也跑去看看,現場有許多社區表演,還拿到三重里的歷史沿革資料,非常有趣。
原來三重里國王宮的三山國王是由徐家帶來的。徐家徐作磻、徐作琳,與其姪孫——也就是徐作洧的兩個兒子徐清魁與徐清連兄弟,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從廣東嘉應州鎮平縣(今蕉嶺縣)大坑頭南門羅石來到臺灣,一開始落腳苗栗頭屋,並於道光十三年(1833年)移居竹東三角城。
在道光十三年(1833年),徐清魁兄弟建造房舍時,將從家鄉帶來的三山國王與祖先牌位供奉在家中廳堂,附近鄰居也都前來祭拜。同年,姜秀鑾捐地興建國王宮,此地亦為姜家進攻北埔的重要橋頭堡。
昭和十五年(1940年),日本政府廢除附近伯公廟,並由竹東街役場的何智棠統一處理,將各地伯公廟的神位集中於國王宮,因此如今廟中才會有「三重埔聯庄福德正神」的牌位。戰後,蘇慶滿先生發起,恭迎義民爺香旗至廟中膜拜。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7m779iQzW/


新竹三重里國王廟可能指位於新竹縣竹東鎮三重里的「三角城國王宮」,主祀三山國王。這是一座客家移民帶來、供奉的信仰中心,歷史悠久,是當地重要的宗教場所。 
廟宇簡介
主祀神明:三山國王,即廣東潮州府巾山、明山、獨山三座山的守護神。
歷史淵源:由徐家於道光年間從廣東嘉應州帶來的神明分靈至此。
地理位置:新竹縣竹東鎮三重里,位於該地區的三角城一帶。
信仰群眾:與許多客家移民建立的廟宇一樣,為客家聚落的信仰中心,象徵著先民的安定與寄託


新竹縣竹東鎮三重里國王廟「三角城國王宮」,主祀三山國王(防番【臺灣通史】保佑拓墾平安!客家神祇的三山國王,如何成為新竹地區的重要信仰_08【臺灣通史】保佑拓墾平安!客家神祇的三山國王,如何成為新竹地區的重要信仰_07 (2)【臺灣通史】保佑拓墾平安!客家神祇的三山國王,如何成為新竹地區的重要信仰_06 (1)【臺灣通史】保佑拓墾平安!客家神祇的三山國王,如何成為新竹地區的重要信仰_05新竹縣竹東鎮三重里國王廟「三角城國王宮」,主祀三山國王(防番

雖說三山國王聽來像是某位國王的名字,不過三山國王其實並不是一位真實存在的人物,而是以廣東省境內的巾山、明山、獨山為祭祀對象的山神崇拜。後來山神的形象經過轉化,才從自然崇拜轉為現今人格神的崇拜。由於三山國王發源於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經常會被視為專屬於客家人的信仰,但經過學者的研究,發現三山國王其實是跨族群的信仰,在粵東地區的客家、福佬、畬等族群也都有民眾有祭祀三山國王的紀錄。
三山國王的信仰是如何在臺灣形成的呢?其實信仰形成有著許多複雜因素,一般信仰除提供心靈上慰藉外,也同時具有許多社會功能。針對三山國王信仰,學者邱彥貴依據不同因素分類四大類型,如潮汕客家官商移民共同祭祀的會館型、由福佬化的客家人祭祀的客底型、基於防範族群衝突的防番型,以及高雄、屏東一帶由潮州福佬人所祭祀的潮州福佬型。
其中,在新竹頭前溪流域(約為竹東鎮及芎林鄉)的三山國王信仰就屬於所謂的防番型,與當初漢人進入新竹山區開墾的背景有著密切關係。那麼,三山國王信仰如何在新竹頭前溪成為地方重要信仰呢?
頭前溪流域的三山國王信仰
頭前溪流域的三山國王信仰從清代開墾之初就已形成,在連橫的《臺灣通史》中寫到:「三山國王廟:在竹北一堡樹杞林莊。嘉慶 15 年,開墾粵人建。同治 9 年修。此外尚有數處,均為粵莊所祀。」,樹杞林莊即今天的新竹縣竹東鎮,附近一帶建有不少三山國王廟,是當地粵莊的重要信仰。
其中,位於上公館庄的惠安宮建於嘉慶 15 年(1810),最初僅為以茅草為頂的簡陋小廟,後經彭四盛祖孫獻地,才有較大廟地;位於古市巷的惠昌宮也同樣建於嘉慶 15 年,在道光元年(1821)由彭乾和倡議重建後,成為樹杞林街的信仰中心。從兩座廟宇的沿革來看,創建皆與金惠成墾號以及彭姓家族有關。
金惠成墾號為樹杞林地區重要的開墾組織,彭姓家族不但是重要的開墾領袖,還是墾號的大股東。彭姓家族原籍廣東惠州府陸豐縣,入臺始祖的彭開耀約於乾隆 33 至 35 年來臺,最初居住在王爺壟(今新竹湖口),後再陸續遷至枋寮(今新竹新埔境內)芎林的下山、五座屋,最後到竹東近山的頭重埔(今竹東鎮頭重里),以此為據點,與王姓漢人(另一說為黃姓)合作墾荒,建立彭家基業。彭開耀逝世後,第二代的彭乾和等人接續家業,在嘉慶 11年(1806)與竹塹城的閩籍商人及在地的粵籍墾戶,合夥成立金惠成墾號。
惠昌宮三山國王(Source:張峻浩攝)
惠安宮三山國王(Source:張峻浩攝)
由於金惠成的墾區由托盤山(今竹東鎮三重里)至大窩浪(今竹東鎮瑞峰里),位在頭前溪中上游的南岸一帶。早期頭前溪中上游為山區原住民的活動地域,因此漢人的開墾經常都會面臨與原住民的衝突,所以金惠成墾號在沿山建立拓墾據點的同時,沿途設有武裝的隘寮,募隘丁防衛,確保開墾的順利。
在 19 世紀初期的竹東沿山地帶,開墾不時會面臨與原住民的衝突,或甚至不少漢人遭到出草威脅,因此來自家鄉粵東地區,具有山神性質的三山國王,就成了這群移民的信仰寄託,祈求他們在拓墾的過程中能保有性命,免於原住民攻擊。
福昌宮與廣昌宮的傳說故事
因祈求拓墾平安而形成的三山國王信仰並不僅有竹東鎮的案例,在芎林鄉的三山國王信仰也是如此。石壁潭的福昌宮為頭前溪中上游地區最早興建三山國王廟的地方,自乾隆 49 年(1784)墾首姜勝智就在舊石壁潭奉祀三山國王神位,以保佑開墾順利,後來又改建為三山國王廟,並定名福昌宮。頭前溪中上游北岸的芎林與竹東皆是昔日山區原住民的活動地域,漢人開墾時一樣需面對原住民的抵禦攻擊,這也反應到福昌宮的傳說故事上。
相傳道光 6 年(1826),新竹地區的原住民偷走三山國王的神位和神像,一行人到上窩仔的山谷時,肚子就開始疼得受不了,他們認為是神明在責罰他們,因此將神像放置於半路的邊坡,最後石壁潭庄的墾民再將邊坡的三山國王迎回福昌宮,之後當地人稱國王顯靈的山谷為王爺坑。當然,這則傳說的真實性不得而知,或許更是漢人為了安撫人心所編造出來的故事。不過從這也透露出在地人相信三山國王能夠嚇退原住民,以此保護他們開墾安全。
石壁潭福昌宮(Source:張峻浩攝)
石壁潭福昌宮三山國王(Source:張峻浩攝)
另一間主祀三山國王的廣福宮位於九芎林庄,附近最初為道卡斯族的竹塹社埔地。約乾隆 40 至 50 年間,姜勝智劉承豪等人相繼向竹塹社通事錢什班承墾九芎林庄一帶原野,開啟九芎林庄的漢人開墾事業。
清朝謝遂《職貢圖》中,所繪製的竹塹社原住民(Source:wikipedia)
當時姜勝智劉承豪等開墾領袖有感於三山國王神威庇佑,讓此地能順利開庄拓墾、壓制原住民成功,因而邀地方士紳集資於嘉慶 5 年(1800)建廟。道光元年(1821)地方開墾穩定發展,街肆商業活動日趨熱絡,廣福宮因而在竹塹社通事捐地後重建。廣福宮初期每年平安戲祭典時,都會到石壁潭福昌宮迎三山國王來廟,道光 6 年(1826)石壁潭發生三山國王神像被原住民盜入山谷後,九芎林庄的人就將尋回的神像迎入九芎林廣福宮廟中供奉。
九芎林廣福宮(Source:張峻浩攝)
九芎林廣福宮三山國王(Source:張峻浩攝)
不只是客家信仰:拓墾者的心靈寄託
從芎林鄉廣福宮與福昌宮的歷史檢視,可以看見屬於不同群體的拓墾家族,同樣為了拓墾事業能夠順利,而選擇祭祀三山國王。雖然芎林的廣福宮及福昌宮興建主要的相關家族,包含姜勝智,劉承豪、劉朝珍、等家族在內,原籍皆在廣東潮州、惠州一帶,並於乾隆年間陸續渡海來臺。不過從廟宇的捐獻紀錄來看,也可以見得竹塹社道卡斯族人身影,如廣福宮廟地即為竹塹社原住民通事錢什班所捐。另外在一份立於嘉慶13年(1808)竹塹社通事老萊湘江、土目潘文起等招漢佃開墾的契字中,也寫到早季收大租穀十石,抽出五石作為三王爺香燈。這份契字同為竹塹社的原住民所立,契字中提到的位置位於石壁潭一帶,其中捐獻給三王爺的米糧,應與福昌宮有關。可以看出在芎林的三山國王信仰,信眾除廣東籍的客家墾戶及佃農外,與在地拓墾相關的竹塹社人也參與其中。
乾隆臺灣輿圖中的竹塹社(Source:wikipedia)
或許從現今的角度來看,當時漢人所謂的「番害」不過是原住民為了保衛家園,許多傳說故事對於原住民的評價不盡公允。不過在信仰的流傳之下,也映照著臺灣數百年來開發與族群衝突的歷史。從頭前溪南岸的竹東樹杞林街、上公館庄,以及北岸的芎林石壁潭、九芎林兩庄的三山國王信仰中可以看到,三山國王信仰的背後皆與在地的拓墾有著密切關係。來到芎林與竹東一帶拓墾的重要領袖,多來自粵東的潮州及惠州,這一帶正好是中國原鄉的三山國王的信仰圈。當這些拓墾領袖與佃農面對與山區原住民衝突的窘境時,自然需要一個能讓他們克服威脅,穩定不安情緒的心靈寄託,作為原鄉守護神的三山國王在此背景下,成了頭前溪中上游的重要信仰。
"【臺灣通史】保佑拓墾平安!客家神祇的三山國王,如何成為新竹地區的重要信仰"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San-Shan-Guo-Wang-in-Hsinchu

三重里國王宮(三角城三山國王廟) - Google 地圖


新竹縣芎林鄉石潭村/福昌宮/老樟樹600年樹齡/老楓樹/位於新竹縣芎林鄉-1、石潭老樟樹,石潭老樟樹位於石潭村第8鄰福昌宮右後側,樹圍約5.5公尺,胸徑2公尺,估計至少200年以上樹齡。 2、石潭老楓樹,石潭老楓樹位於石潭村第9鄰劉屋後方龍眼園伯公廟旁。樹圍約2.3公尺。200年以上-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姜勝智芎林鄉始祖-姜勝智+福昌宮於(1784年)迎請源自原鄉廣東省揭揚縣的守護神---三山國王,於今之石潭村創建簡陋廟舍,名之為「福昌宮」/開墾九芎林在今芎林廣福宮附近建立公館,進行招佃/新竹縣第一座媽祖廟-1796年芎林鄉五龍村五和宮-此廟屬於客家人文化的媽祖,分靈自廣東汕頭,而不是福建湄洲-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芎林廣福宮(三山國王廟)1800年姜勝智「九芎林義渡碑石」「義渡碑石」「奉憲示禁碑石」/新北新莊廣福宮(三山國王廟)光緒八年(1882)新莊街大火,廣福宮(三山國王廟)毀壞。光緒十四年(1888),新竹芎林新埔士紳陳朝綱發起潮洲籍民捐建,廣福宮(三山國王廟)才得留存至-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