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文物館藏,祖先衣冠像:北埔姜家姜清漢、夫人羅氏畫像,這是北投文物館藏,祖先衣冠像:北埔姜家姜清漢、夫人羅氏畫像,這是北投文物館藏,祖先衣冠像:北埔姜家姜清漢、夫人羅氏畫像,這是北投文物館藏,祖先衣冠像:北埔姜家姜清漢、夫人羅氏畫像,這是

北投文物館藏20世紀初祖先衣冠像:北埔姜家姜清漢、夫人羅氏畫像
承蒙花蓮縣文化局進旺兄告知,北投文物館正在展覽北埔姜家一對祖先衣冠畫像。過去僅見影像與出版品,未能親睹畫作,由此特別抽空看展。透過進旺從姜阿新後代廖惠慶女士得知,此組畫像過去被誤認為是姜秀鑾夫妻像,實則為姜阿新(電視劇茶金主角)父親姜清漢和妻子羅氏像。
畫像最重要訊息,在於來自福建龍巖繪師羅訪梅的墨書落款「台北市太平町二丁目羅訪梅繪」,印有朱色方款「訪梅」二字。落款方式與過去在頭份採集另一組作品「福建上杭藍溪渡厚裡羅訪梅寫真」藍色印章款不同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BEFWtCMiC/。
畫像服裝衣冠,採丹青設色方式完成,細節上特別強調要再現服裝刺繡的質感。至於臉部,則以炭精筆的寫真方式完成,從細膩度來說已接近臺灣祖先畫像的天花板等級,這是羅訪梅從大陸落腳於臺北後,所承接最重要的畫像作品。而賴佩君的《台灣家族紀念照研究》一書指出,此畫像繪製年代約為1920年左右。
目前這對祖先畫像在北投文物館展至3/16;另也有一座寧波大花轎(萬工轎),也很具看頭。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Cn2cXtFbU/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9ozNZYAiu/
--------------------
在霧峰、林獻堂博物館中也看到一幅畫工精美由梁啟超題贊的"林文欽夫婦"大型畫像,藍色帽珠也'符合四品同知品級,不知有無學者做過研究! 圖引自自由時報2019年5月23日網頁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800144
-------------
日治時代祖先畫像的經典之作:繪畫、文辭、書法、年款四具足。
不論是中國、臺灣或海外,早期華人社會重視自己的「根」,伴隨而來的思想就是重視「慎終追遠」。具體表現的行為規範,長輩在世時要請安與奉養,過世後便要祭祖與掃墓等。其中一種便是透過保存形象來紀念緬懷祖先。因此,祖先像是一種企圖透過繪畫或攝影形式,讓祖先自身或後代子孫對其最好一面形象保存下來的藝術表現形式。
8月31日客家文化發展中心邀請現勘苗栗頭份某大宅,大宅主人保存男女祖先畫像一對,裱紙本身尺寸寬80、高205公分;畫心寬69、高138公分。和台澎金馬地區傳世祖先畫像比較,此組畫像具有非常高的研究意義與文化價值。說明如下:
1.狀況完整度高:這一對祖先畫像,雖經百年,但外觀上沒有明顯蟲蛀或破損。加上使用的顏料推測是礦物彩,平日又收存在長木匣中,未被長時間懸掛垂墜與日曬,使得兩幅肖像畫面如新;又男女成對,完整性高,甚為難得。
2.歷史脈絡清晰:兩幅畫像頭部上方繞著題贊,透過題贊內容可知,男像主為林連達;另一位是則是林連達配偶鍾氏。林連達係苗栗頭份地方頭人,他曾與另三人共同出任苗栗永貞宮改築經理人重修廟宇,一座昭和8年癸酉10月碑文中可見林連達的落款。而其生平事蹟與相關脈絡,也流傳有序,係頭份清晚期到日治時期地方上的重要人士。此人在臺灣中部特別是苗栗的工商業發展的角色、以及對地方宗教事務投入甚深,值得後續再深入。
3.訊息完整:畫像是同時兼具紀年、畫像主人公描述、創作者姓名等高度訊息量的作品。此對畫像題贊上有陳維藻所題「大正十三年甲子九月」年款,時值西元1924年,在諸多祖先畫像中具有明確紀年款者。且撰文者分別是陳維藻、書法題字者湖北人徐慶瀾、甚至在畫面人物下方也有紅印,印有畫家身份:「福建上杭藍溪渡厚裡羅訪梅寫真」。此陳維藻經進旺兄提點,係苗栗頭份秀才陳維藻(號華汀,1857-1932),非原所稱台北陳悅記家族。在此可看到像主林連達與陳維藻交好,透過請他撰寫題贊作為交陪手段;又「庚子科解元徐慶瀾」、「洪川徐慶瀾」,則是清光緒26年湖北解元徐慶瀾,臺灣民宅、匾額上也可見其題字。因此畫像上的書法,便是林氏家族邀請其題字。
4.繪畫出自名家之手:此對畫像的繪畫者「羅訪梅」,係臺灣日治時代初期知名的中國渡臺發展的畫家,知名的肖像畫是北埔姜家的祖先畫像。1934年《臺灣日日新報》新入選者報導:「羅氏是中國人,12年前渡臺,擔任肖像畫的講師。」根據廖瑾瑗的研究,羅氏生於清光緒14年(1888),原名三梅,其書畫技藝可能習自家族長輩。大正11年(1922)來臺,於臺北太平町開設「見真軒畫館」。透過《臺灣日日新報》1924 年報導已出現「羅訪梅畫像館」地址的事實,他渡臺日期來看,此畫是他渡臺後的兩年,落款居然不是「見真軒」或「羅訪梅畫像館」,而是「福建上杭藍溪渡厚裡羅訪梅寫真」。透過上述資料,一是反映繪畫年代可能早於題贊上的大正13年(1924),即羅訪梅成立畫像館之前;二是繪畫與題贊也可能是同時所作,只是此畫羅訪梅的簽名仍以他在大陸原鄉稱呼之。
兩幅畫像人物形象擬真,搭配至著炭精筆與礦物彩技法,透過西洋光影的藝術表現手法描繪出人物形象,遠觀如攝影術一般的真實,但未補繪背景的設計也讓焦點充分集中在人物身上,反映出畫師對於中西繪畫人物的功力深厚,也充分反映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人物肖像畫受到西洋攝影術衝擊下的風格演變
整體來說,在臺灣已知日治時代祖先畫像中,此對畫像年代明確、藝術手法高明,書法為知名士人所題,人物脈絡也明確,具有極高的文化資產價值。
資料來源:
廖瑾瑗,〈台灣的祖先畫〉,收錄於江韶瑩主編,《民間藝術綜合論壇論文集:民間藝術保存傳習計畫綜合論壇-界限的穿透》(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5),頁 293。
杜槿,〈【名單之後】當肖像畫遇上照相術──職業畫師羅訪梅與他的畫館事業〉,《故事》2019-08-31刊登。
感謝林進旺先生提供資料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9ozNZYAiu/


北投文物館藏,祖先衣冠像:北埔姜家姜清漢、夫人羅氏畫像,這是北投文物館藏,祖先衣冠像:北埔姜家姜清漢、夫人羅氏畫像,這是
"曾元福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9B%BE%E5%85%83%E7%A6%8F


清同治元年(1862),臺灣中部地區爆發戴潮春(戴萬生)事件,彰化城陷落,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秋曰覲遭害,竹塹城林占梅等士紳共推張世英為淡水廳丞,張世英諭令粵籍武生姜殿邦、劉維翰等招募義勇,帶領義民軍出征,直抵大甲,協同閩、粵各路義軍駐守大甲城,與戴軍激戰。同治二年,朝廷任命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丁曰健統兵渡臺平亂,姜、劉各路義軍即隨丁曰健征勦,終克復彰化城,官軍乘勝追擊、勢如破竹,隔年戴潮春被捕斬首,臺灣中部平復。事後姜、劉均欽加五品候補都閫府,賞戴藍翎,是役義民軍獻身死義者達百餘人,後拾忠骸歸葬於新埔義民廟後義民總塚旁,稱為「附塚」,義民軍義魄千秋、香火永祀。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CreToV4LC/

北投文物館藏,祖先衣冠像:北埔姜家姜清漢、夫人羅氏畫像,這是北投文物館藏,祖先衣冠像:北埔姜家姜清漢、夫人羅氏畫像,這是北投文物館藏,祖先衣冠像:北埔姜家姜清漢、夫人羅氏畫像,這是北投文物館藏,祖先衣冠像:北埔姜家姜清漢、夫人羅氏畫像,這是


客家人-羅訪梅-祖先畫/見真軒畫館初設於太平町二丁目142番地-131番地,畫館後改名「羅訪梅畫像館」/【名單之後】當肖像畫遇上照相術──職業畫師羅訪梅與他的畫館事業/在傳統社會,不論是宮廷皇室或是民間百姓,都有請畫師替家人繪製肖像的習俗,讓後世子孫可以藉由圖像上的面容來追憶先祖。-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名單之後】當肖像畫遇上照相術──職業畫師羅訪梅與他的畫館事業 - 聚珍臺灣

北投文物館藏,祖先衣冠像:北埔姜家姜清漢、夫人羅氏畫像,這是

【名單之後】當肖像畫遇上照相術──職業畫師羅訪梅與他的畫館事業 - 聚珍臺灣


台中首座私立博物館 林獻堂博物館將揭牌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北投文物館藏,祖先衣冠像:北埔姜家姜清漢、夫人羅氏畫像,這是北投文物館藏,祖先衣冠像:北埔姜家姜清漢、夫人羅氏畫像,這是

台中首座私立博物館 林獻堂博物館將揭牌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