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了五匹西域進貢給北宋朝廷的駿馬,各有一名奚官牽引,神采煥發,顧盼驚人。每匹馬後有宋黃庭堅題字,謂馬之年齡、進貢時間、馬名、收於何厩等,並跋稱為李伯時(公麟)所作所為。五匹馬各具美名,令人遐想,依序為:鳳頭駿、錦膊駿、好頭赤、照夜白、滿川花,而五位奚官則前三人為西域裝束,後兩人為漢人。五匹馬體格健壯,雖毛色不一,姿態各異,但顯得馴養有素,極度溫順。五位奚官則因身分不同,或驕橫,或氣盛,或謹慎,或老成,舉手投足,無不恰如其分。

宋 李公麟 五馬圖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舒心暢意 - - 千年神遇-北宋西園雅集傳奇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時,號龍眠,安徽舒城人。熙寧三年(1070)進士及第。任官期間,與蘇軾、黃庭堅、米芾等人交遊。李公麟博學多才,長於繪事,早期以畫馬聞名,後人以「白描」作為他的代表風格。〈五馬圖〉是近年夢幻現世的公認真蹟。前四組人馬見證他如肖像畫般再現人物馬匹的精準畫技,畫上的線條與輕擦,則顯示他對筆墨表現性的探索與講究。美感層次豐富,觀之令人驚嘆。 舒心暢意 - - 千年神遇-北宋西園雅集傳奇
"舒心暢意 - - 千年神遇-北宋西園雅集傳奇" https://theme.npm.edu.tw/exh114/AssemblyfortheAges/ch/page-3.html#main

宋 李公麟 五馬圖-李公麟(1049-1106),字伯時,號宋 李公麟 五馬圖-李公麟(1049-1106),字伯時,號

舒心暢意 - - 千年神遇-北宋西園雅集傳奇

宋 李公麟 五馬圖-李公麟(1049-1106),字伯時,號

舒心暢意 - - 千年神遇-北宋西園雅集傳奇

李公麟的白描人物畫_藝術

《五馬圖》和《維摩詰圖》標誌著單線勾勒的技法在中國繪畫藝術中的巨大成就。單線勾勒的寫實能力在於它有可能表現物體的形體、質感、量感、運動、空間。所以單線勾勒是一種效果明顯且高度簡潔的描繪技巧。李公麟創造了富於概括力的真實而鮮明的藝術形象,他掌握極優美的提煉形象的能力和表現技巧。
《五馬圖》卷,紙本白描淺設色,縱29.3厘米,橫22.5厘米,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五馬圖》就是李氏根據寫生創作的。畫了五匹西域進貢給北宋朝廷的駿馬,各有一名奚官牽引,神采煥發,顧盼驚人。每匹馬後有宋黃庭堅題字,謂馬之年齡、進貢時間、馬名、收於何厩等,並跋稱為李伯時(公麟)所作所為。五匹馬各具美名,令人遐想,依序為:鳳頭駿、錦膊駿、好頭赤、照夜白、滿川花,而五位奚官則前三人為西域裝束,後兩人為漢人。五匹馬體格健壯,雖毛色不一,姿態各異,但顯得馴養有素,極度溫順。五位奚官則因身分不同,或驕橫,或氣盛,或謹慎,或老成,舉手投足,無不恰如其分。
人、馬均單線勾出,比例準確,動作生動,用筆簡練,清晰地表現出肌肉骨骼的結構,身體的重量感、軟硬質感,乃至光澤印象,表現出駿馬運動和性情的特徵。"李公麟的白描人物畫_藝術" https://www.sohu.com/a/438853144_183308

李公麟,北宋著名畫家。好古博學,長於詩,精鑑別古器物。尤以畫著名,無所不精,時推為宋畫中第一人。其畫馬與人物,最為人所稱道。蘇軒稱讚他:「龍眠胸中有千駟,不惟畫肉兼畫骨」。他"每欲畫,必觀群馬,以盡其態"。 《五馬圖》就是李氏根據寫生創作的。畫中五匹大馬,由五個人牽引,神采煥發,顧盼驚人。用筆簡練,馬的一舉一動,極其細緻生動地表現出駿馬運動和性情的特徵。  在畫法上,李公麟以白描著稱。 《五馬圖》中,人、馬均單線勾出比例準確,動作生動,清晰地表現出肌肉骨骼的結構,身體的重量感、軟硬質感,乃至光澤印象,可代表他畫白描的水準。

李公麟的白描人物畫_藝術


看畫筆記08/北宋,李公麟,《五馬圖》,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去年藝術史界最震撼人心之事,莫過於北宋文人畫家李公麟所作《五馬圖》在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的「顔真卿:王羲之を越えた名筆」特別展中登場。《五馬圖》於民國初年流入日本,成為活躍於當時政壇的企業家末延道成的收藏,二戰後再無人見過此卷,因此坊間有著此卷毀於二戰戰火的謠傳。在《五馬圖》消失於世人眼前的這段期間內,幸有民國十四年(1925)上海有正書局和稍後日本大塚巧藝社所製的珂羅版印刷品傳世,使得世人得以一窺《五馬圖》的樣貌。然而,儘管珂羅版相當程度地傳達了《五馬圖》的用筆情況,卻無法呈現此卷真實的設色狀態。《五馬圖》所畫乃內廏中五匹御馬──鳳頭驄、錦膊驄、好頭赤、照夜白、滿川花,以及分別牽引著五馬的五位圉人。此卷中的人馬主要是以線條繪成,亦即採取所謂的「白描」手法,但在些許之處也添加淡彩。值得注意的是,畫家並非漫無目的地設色,除了用以再現馬匹的毛色(如好頭赤)之外,更欲在追求以設色凸出畫面局部的效果和顧及白描所帶來的清雅氛圍之間取得平衡。例如,在繪有鳳頭驄的第一段中,綁縛著馬頭的韁繩和圉人的面容被施以較為鮮麗的色彩,在整體畫面中發揮著醒目的作用,但因其他部分多以線條和墨暈繪成,仍保留了白描特有的清爽感。
第一段 鳳頭驄第二段 錦膊驄第三段 好頭赤
第四段 照夜白第五段 滿川花
除了設色之外,作為白描畫名品的《五馬圖》的用筆更是不容錯過之處。整體來看,繪有鳳頭驄、錦膊驄、好頭赤、照夜白的前四段,線條形態較為豐富多元,線條的墨色深淺也變化多端。例如,在第四段中,人物肉身線之纖細,衣紋線之僵挺硬直,馬背輪廓之滑順流暢,顯得形態不一。不僅如此,為了再現照夜白全白的毛色,畫家一來以留白的方式借用紙地本來的顏色加以呈現,二來則在鬃毛、馬尾、馬腳等處以極為淡墨的線條加以描繪。後者的作法,與以濃墨線條呈現量感的馬背和馬腹輪廓,成為一明顯的對照。相較於前四段,繪有滿川花的第五段,對於物象描繪之精細度不如前四段。例如,同樣是手握韁繩,不像牽著照夜白的圉人的手指結構被細膩地呈現出來,牽著滿川花的圉人的手指描繪則有所省略。另一方面,在第五段中,畫家雖也欲藉線條之粗細再現物象之凹凸,但線條墨色較為一致,皆偏濃重,且線條形態之變化不似前四段多端(例如,該段衣紋的粗細變化就未如第四段豐富),使物象顯得較為平面。基於物象描繪之減省與平面化,學者們已指出繪有滿川花的第五段應是元人所補的作品。事實上,從此段所有乾隆的題字可知,早在乾隆收藏此卷之際,已有原段被割去,現存為後人所補的懷疑。由此可知,在《五馬圖》中,不只是李公麟的原蹟,還有元人的補作,正可作為理解宋元白描畫之異同的例證。
"看畫筆記08/北宋,李公麟,《五馬圖》,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 藝噗" https://arteasypush21c.wordpress.com/2020/07/24/%E7%9C%8B%E7%95%AB%E7%AD%86%E8%A8%9808%EF%BC%8F%E5%8C%97%E5%AE%8B%EF%BC%8C%E6%9D%8E%E5%85%AC%E9%BA%9F%EF%BC%8C%E3%80%8A%E4%BA%94%E9%A6%AC%E5%9C%96%E3%80%8B%EF%BC%8C%E6%9D%B1%E4%BA%AC%E5%9C%8B%E7%AB%8B/


五馬圖– 書格

《五馬圖》卷由北宋畫家李公麟繪製。畫卷描繪的是五匹精美的駿馬,它們是當時西域獻給朝廷的禮物。這五匹駿馬分別是鳳頭駿、錦膊駿、好頭赤、照夜白和滿川花,每匹馬都由奚官護持。前四匹馬左側有黃庭堅題纈,分別說明馬的年齡、身高、進貢時間等資訊。此卷現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
畫面由五組圖像構成,每組為一人一馬:
第一組:馬的全身以淺色為主,膝蓋以下暗色,胸部、臀部有花斑。前有異族人牽馬。畫後題款稱:馬名“鳳頭騸”,高五尺四寸,於闐國進貢。
第二組:馬的全身淡黃褐色,歷面,四肢關節有條紋,肩膀有大塊花斑。前有異族人牽馬。畫後題款稱:馬名“錦膊駿”,高四尺六寸,董氈進貢。
第三組:馬的周身赤紅。前有頭戴漢服帽子的異族人,袒肩光腳,手持毛刷,似剛洗完馬狀。畫後題目稱:馬名“好頭赤”,高四尺六寸。
第四組:馬的全身雪白。前有漢人牽馬。畫旁題款稱:馬名“照夜白”,溫溪心進貢。
第五組:馬的全身以淺色為主,歷面,肩、背、胸、腹、臀、腿均有暗淡花紋,除絡頭外還戴銜、鑣。前有漢人手持馬鞭,作馴馬狀。無題款。
畫卷拖尾有黃庭堅跋、曾紆跋,曾跋提及李公麟「畫滿川花」 故事。引首及第二匹馬旁有乾隆帝題詩,第五匹馬旁有乾隆帝題文。
《五馬圖》被判定為李公麟真跡,但並非全卷皆真。確定為真蹟的是前四組馬圖及黃庭堅跋、曾紆跋。第五匹馬的輪廓線畫法和紙質與前四匹差異較大,被判為元代人作品,第二匹馬的背部可能也經過同一人的補筆。馬匹旁的題款是否為黃庭堅親筆尚有爭議,好頭赤之題則屬偽題。[1]
這幅畫在南宋時期,曾被內府珍藏。在元代和明代,它被柯九思、張霆發等人收藏。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它落入了河南商丘宋犖家的手中。在乾隆年間,這幅《五馬圖》被收入了清宮的珍藏。到了清末,溥儀退位後,它被帶出宮廷[2],其後的行蹤成為了謎團。直到2019 年初,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了「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 特展,該畫作在展覽中展出,才揭開了近一個世紀以來的神秘面紗。 (引言參考:坦腹齋·宋李公麟《五馬圖卷》)"五馬圖– 書格" https://www.shuge.org/view/wu_ma_tu/

五馬圖– 書格


北宋時期著名畫家李公麟樸素內斂三十二幅傳世經典繪畫作品賞析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時,號龍眠居士、龍眠山人,北宋廬江郡舒州(今安徽桐城,一說安徽舒城)人。熙寧三年(1070年)登進士第,一說宋元祐六年(1091年)進士。
李公麟,⾃⼩在名門望族⾥長⼤,受家庭環境薰陶,⾃⼩見識了很多的名畫和古玩,也⼗分懂得鑑賞;家庭富有,認識了不少⽂⼈志⼠,他與王安⽯、蘇軒、⽶芾等⼈是⾄交,經常⼀起飲酒作詩,詩⽂也精湛不少。
李公麟朝中為官,享朝廷俸祿,但他不以在權貴間遊⾛為樂,每每喜歡在名⼭⼤川遊⾛觀賞,他不受朝廷世俗觀念的影響,即使王安⽯變法失敗,朝廷忌諱朋黨之爭時,李公麟依然與王安⽯相交很好,最後王安⽯失勢退隱後,兩⼈仍在⼀起寫字畫畫、作詩論道。
李公麟對古代的藝術具有很深的修養,他對古代器物和古代的⽂字都有很深的鑑賞能⼒,他在朝為官時,幫忙參與整理皇家的古器,對古代字畫⼀⼀進⾏臨摹,他臨摹的作品,很多也都流傳了下來。
最讓⼈驚奇的還是他的畫畫天賦,他的畫畫主題⼗分多樣性,⼈物、⼭⽔、佛像等等,在古代畫畫技法的基礎上進⾏創新。尤其是他畫的馬和⼈,更是栩栩如生。他與其他畫家不同的地⽅是,他的畫作基於現實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不拘泥於固定的姿態。
李公麟在繪畫創作上表現範圍廣闊,道釋、人物、鞍馬、宮室、山水、花鳥等無所不能,且精於臨摹。擅畫人物、佛道像,尤精鞍馬,更以白描畫法獨步當世,受評者推為宋畫第一。
北宋時期著名畫家李公麟主要作品有:《五馬圖卷》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及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院,《白蓮社圖》軸(南宋摹本)南京博物院藏,《山巒圖》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西嶽宮博物院博物院藏,《維摩居士像圖》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藏,《臨韋偃牧放圖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卞莊子刺虎圖》《西嶽降靈圖》《孝經圖》《免脄圖》《維摩演教圖》《九大唱圖》(舊題李奧) 《(舊題李公麟)滄湘臥遊圖》《麗人行》《會昌九老圖》《蘭亭修圖》《華嚴變相圖卷》《鬼子母救子經變圖卷》《丹霞訪龐居士圖》《佛像圖》《伏虎降龍圖》《愛蓮圖》《白蓮社圖卷》《蜀川勝概圖》《墨羅漢圖》《西園雅集圖》《十八羅漢圖卷》《龍王請齋圖卷》《商山四皓圖卷》《龍氏居士圖》《明皇擊球圖卷》《汴橋會盟圖》等。
北宋時期著名畫家李公麟《五馬圖》賞析
李公麟五馬圖紙本墨筆,縱29.3厘米,橫225厘米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五馬圖》為李公麟的代表作,紙本墨筆,縱29.3厘米,橫225厘米,無名款。圖以白描的手法畫了五匹西域進貢給北宋朝廷的駿馬,各由一位奚官牽引。每匹馬後有宋黃庭堅題字,謂馬之年齡、進貢時間、馬名、收於何厩等,並跋稱為李伯時(公麟)所作所為。五匹馬各具美名,令人遐想。
該幅無作者名款,共分5段,前4段均有北宋黃庭堅的箋記,後紙有黃氏跋語,另有北宋、南宋初的曾紆跋,言及黃庭堅稱於元祐五年(1090年)。幅上兩處有乾隆帝的題文,鶴有清「樂壽堂鑑藏寶」等印20方。
據黃氏題跋,五馬依序為鳳頭駿、錦膊駿、好頭赤、照夜白、滿川花,皆為雄馬,均是西域的貢品,分屬宋廷的左駿驃院和左天驛監。前三位控馬者為西域少數民族的形象和裝束,姿態各異,無一雷同,妙在其精神氣質亦微異,有飽經風霜、謹小慎微者;有年輕氣盛、執韁闊步者;有身穿官服、氣度驕橫者。馬的造型因品種而異,大小、肥瘦、高低、毛色各別,但性情都溫順平和,以示已被調教馴服。大凡畫貢馬的題材,馬的神態和步態都是如此。
李公麟《五馬圖》局部
畫家在白描的基礎上微施淡墨渲染,輔佐了線描的表現力,使藝術效果更為完善,體現了文人畫注重簡約、儒雅和淡泊的美學。自此之後,幾乎所有的白描人物畫無不源出於李公麟的白描藝術。
五匹馬體格健壯,雖毛色不一,姿態各異,但顯得馴養有素,極度溫順。五位奚官則因身分不同,或驕橫,或氣盛,或謹慎,或老成,舉手投足,無不恰如其分。李公麟雖由吳道子入門,但其線描功夫,稱得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你看馬的輪廓,似乎感覺得到其骨骼肌肉,略加烘染後,又似乎能感覺到其皮毛、斑紋。人物的臉部刻畫很簡單,但結構異常準確,狀貌極為生動,須眉之間,不但可視其年齡、身分、民族,甚至從表情可以窺其內心。衣褶自然是線描最優美之處,觀者打開畫卷,無不立即就被這些流暢圓潤而又凝練勁挺的線條所吸引,不能不為其造型之精美而折服。後人推其為宋畫中之第一。
北宋時期著名畫家李公麟《五馬圖》賞析
北宋時期著名畫家李公麟《五馬圖》 紙本墨筆,縱29.3厘米,橫225厘米。現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院。李公麟生活的時代,正是北宋王朝最鼎盛的時期,元祜初年,西域邊境獻上5匹神駒進京,據記載,5匹馬的名字,除了滿川花外,其餘的分別為:鳳頭駿、好頭赤、錦膊和照夜白膊。
五馬圖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5匹馬神態自然,皮毛、斑紋都很清晰,各自的姿態或緩步徐行、或靜立遙望,真正做到了「龍眠胸中有千駟,不唯畫肉兼畫骨」的境界。
同時,由於每一匹馬前,都有一個牽馬人,對於人物刻畫的描寫,不僅在畫技上保持了極高的水準。而《五馬圖》對每個牽馬人的形象刻畫都不一樣,從收藏價值和藝術價值上來說,極好地呈現了北宋年間,人類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狀態。這對於研究過往歷史,有著難得的參考價值。
作為李公麟的代表作,《五馬圖》最初先是在崇文的大宋皇宮內流傳傳閱,隨後一路輾轉,先後經歷元、明、清不同時期,最後被乾隆皇帝小心收集,在清宮當中珍藏了200多年。
不過後來,因為末代皇帝溥儀退位時的時局混亂,最後消失不見,下落不明。
直到80餘年後,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院舉行的一次「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的展覽活動中,《五馬圖》因為黃庭堅的題跋重現人世!吸引了國內外無數美術家前往觀看
"北宋時期著名畫家李公麟樸素內斂三十二幅傳世經典繪畫作品賞析"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3/0226/20/16149029_1069563941.shtml

北宋時期著名畫家李公麟樸素內斂三十二幅傳世經典繪畫作品賞析


五馬圖現世,最陌生的熟面孔|東京國立博物館高清現場圖 - 每日頭條

宋 李公麟 五馬圖-李公麟(1049-1106),字伯時,號

五馬圖現世,最陌生的熟面孔|東京國立博物館高清現場圖 - 每日頭條


宋•李公麟《五馬圖》鑑賞 - 每日頭條

要想鑑別出《五馬圖》真跡,得先了解《五馬圖》的故事,《五馬圖》畫的是什麼內容?表達什麼意思?是根據什麼而畫?像李公麟這樣好古善鑒、才藝傑出的畫家,他豈能為了畫馬而畫馬,所以《五馬圖》的創作一定包含著更深層的含義。
李公麟道:吾為畫,如騷人之賦詩,吟詠性情而已,奈何世人不察,徒欲供玩好耶?"宋•李公麟《五馬圖》鑑賞 - 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n/qr6zl3b.html
結合古傳承知識以及圖畫的制式,我給出的答案是:李公麟的《五馬圖》,畫的是五色馬、五種人著五種服飾,表示古代五方、五行的故事,所表達的是良駒進貢、四方臣服的意思。
在古代五方位對應五行、五色,五方為東、南、中、西、北五方,王居中方。而李公麟的《五馬圖》便是按五方、五行、五色畫以五種方位、五色良駒、五方人士、五方服飾。下面以日本展出之《五馬圖》舉例加以說明:
五方,五行,五色,五馬相對應,分別為:
東方——木——青色——蒼馬——黃庭堅題之「鳳頭驄」
南方——火——紅色——赤馬——黃庭堅題之「好頭赤」
中方——土——黃色——黃馬——黃庭堅題之「錦膊驄」
西方——金——白色——白馬——黃庭堅題之「照夜白」
北方——水——黑色——玄馬——(未題)
牽馬之人,代表東、南、中、西、北五方人士及其服飾:
①東方之人:高大早慧,高鼻子,大嘴巴,厚肩,愛踮腳走路,服飾與中原人士相近,頭戴巾。東方馬及馬官如下圖所示(以下均以日本展出的《五馬圖》為例)。
②南方之人:南方炎熱,那裡的人形體修長,臉尖銳,大嘴,大眼睛。南方屬赤色,《五馬圖》所示之第三圖,牽馬人留鬍子,左袒,赤腳,下短裝,馬設色赤色,可證此馬為南方之馬。
③中方之人:中方屬黃色,以胃為位,居位之人大臉盤,腮幫短,鬍鬚美,身體肥胖,人聰慧通達。中方黃馬,在李公麟的《五馬圖》上應處於居中位置,代表皇權居中治四方之民。
④西方之人:西方高原地帶,居民牧羊人也,穿長袍,長袍右無襟。寒冷季節用羊皮作長袍,扎腰帶,在腰部掛刀。其人高鼻、深眼、多須。西方屬白色。《五馬圖》所示之第一圖即為西方白馬。
⑤北方之人:北方是寒冰堆積不化的地區。生活在此的居民是遊牧民族,「畂魚以食,皮毛以衣,馬逐水草,人仰湩酪,放鷹獵。」居人身形萎縮,脖子短,大肩臂,尾柱骨向下突出。《五馬圖》所示第二圖,繪製的即為北人玄馬。
李公麟所畫之《五馬圖》,中方之外的其它四方馬,表示的是四方所上貢之馬,牽馬人代表四方上貢之使臣。
故,日本展出的《五馬圖》應是李公麟《五馬圖》的臨摹本,且是已亂了序的。李公麟《五馬圖》原作按其畫意,五馬正確的序位應如下圖所示:
乾隆認為流傳有序的《五馬圖》的第五匹馬非李公麟原作。日本美術學者瀧精一和鈴木敬等人均認為日本所藏的《五馬圖》最後這匹馬非李公麟真跡,而是後人補畫。
這匹馬就是南人赤馬:
這匹馬跟另外四匹馬在畫技上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另外四匹馬屬於「肥馬」一類的畫法,即杜甫所說的 「畫肉不畫骨」,所以在馬的「寫真」和「寫神」上有所缺欠,另外所見之馬官的畫技也遠遠達不到「宋畫第一人」的水準。故黃庭堅才說「頗似吾友張文潛筆力」。
但畫南馬的技藝又高於其它四馬,南馬能表現出部分「馬神」,且設色應是後人臨李公麟《五馬圖》南馬的補畫圖。但此南馬離公麟所畫「蓋神駿精魄皆為伯時筆端取之而去」之馬仍相差甚遠。
● 《五馬圖》之真跡鑑賞
世人鑒畫,多取空名,但聞名家之作,便以論附會,此乃所謂「耳鑒」。另有觀書畫者以手觸摸,謂色不染指者為佳畫,還有摩擦聽聲者、聞氣味鑒畫者,此等又在耳鑒之下也……善求畫者,往往觀古人筆意,能通畫者筆意之神,此謂「神鑒」也。
乾隆後來得到李公麟《五馬圖》之楮尾(有乾隆印章),(即他所說的「當是後人竄取題識,真跡別為之圖,以炫觀者,是以並公麟姓名割去楮尾……」)其圖如下:
此圖即為李公麟《五馬圖》之北人玄馬。
而畫中之馬正如蘇軾所贊「吁鬼章,世悍驕。奔貳師,走嫖姚。今在廷,服虎貂,效天驥,立內朝,八尺龍,神超遙。」
李公麟畫馬:立意為先,布置像飾為次,成染精緻,蓋其心手相忘,筆與神會,而妙出意表……這豈是俗工所能為之?
畫至率略簡易,處而最終不可近也。蘇東坡贊其:「神與萬物交,智與百工通。」
此北人玄馬圖,說明傳聞之《五馬圖》為白描圖實際有誤,李公麟《五馬圖》真跡應為設色圖,且五馬分別設五色,東馬青色,南馬棗紅色,中馬黃色,西馬白色,北馬黑色。另外,李公麟的《五馬圖》是有款有章,只不過款和章在第五幅北人玄馬圖上。
北人玄馬圖之馬,皮毛油亮,肌肉結實,骨骼精奇,形態生動,就那麼一瞄,眼裡有戲,傳神立體;人物刻畫精煉細緻,狀貌異常生動,鬚眉之間,可辨分其年齡、身份、民族,甚至由其表情可窺其內心。
由北人玄馬圖可以想像及推測,其它缺失的四馬圖無論從畫工、設色、細節、層次……必定高於目前館藏之《五馬圖》不止一丟丟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qr6zl3b.html
"宋•李公麟《五馬圖》鑑賞 - 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n/qr6zl3b.html

宋•李公麟《五馬圖》鑑賞 - 每日頭條


李公麟《五馬圖》欣賞+清 郎世寧《十駿圖大宛騮》-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