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不是一個大中華的傳奇,相反,它是古典華夏文明和百越文明的結晶──楚民族——抗拒暴秦統一的悲歌-屈原的一生,一直在為這一理想而奮鬥,位高權重時未受誘惑,放逐遠地時也未曾動搖。他最後也為他的祖國、他的理想而死,可以說,屈原用他的死,發出了抗拒統一、主張獨立的最後悲鳴。
端午節 楚國 獨立 屈原,請說明故事原委
端午節與楚國、屈原的關係源於一個深具文化與歷史意義的故事,中心人物是戰國時期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以下是故事的原委:
背景:楚國與屈原
屈原(約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是戰國時期楚國的貴族、政治家和詩人,以其愛國情懷和文學成就聞名。他仕於楚懷王時期,積極推動楚國的政治改革,主張聯齊抗秦以保衛楚國獨立。然而,他的直言進諫和改革主張觸怒了部分貴族與權臣,遭到讒言陷害,最終被楚懷王流放。
故事原委
屈原的忠誠與被放逐:
屈原在楚國力主對抗強大的秦國,試圖通過聯合齊國來維護楚國的獨立地位。然而,楚國內部一些親秦派貴族和佞臣(如靳尚、上官大夫)因私利反對屈原,散布謠言,挑撥他與楚懷王的關係。
楚懷王聽信讒言,疏遠屈原,並將其流放至漢北和江南一帶。後來,楚懷王被秦國誘騙至秦國談判,被扣留並最終客死異鄉。楚頃襄王繼位後,屈原繼續被排斥,長期流放於沅湘流域。
楚國滅亡的危機與屈原的絕望:
楚國在內政腐敗和外敵壓迫下日益衰弱。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攻破楚國首都郢都(今湖北江陵),楚國幾近亡國。
屈原在流放期間目睹國家衰敗,內心充滿悲憤。他以詩歌表達對楚國的忠誠與對時局的憂慮,創作了《離騷》《九歌》等不朽名篇,抒發愛國情懷與個人理想。
屈原投江與端午節的起源:
據傳,屈原在楚國郢都淪陷後,悲憤交加,於農曆五月初五投汨羅江(今湖南汨羅)自盡,以身殉國。
當地百姓敬仰屈原的忠義,聽聞他投江後,紛紛划船前往江中打撈他的遺體,並投入粽子、雞蛋等食物以防止魚蝦侵蝕其身軀。同時,人們鳴鼓划舟以驅趕水獸,這些習俗逐漸演變為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
端午節的文化意義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最初可能與古代的夏至祭祀、驅邪避疫習俗有關,但屈原的故事為其賦予了濃厚的愛國主義色彩。後世將端午節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繫起來,成為中華文化中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主要習俗包括:
吃粽子:源於百姓投食物到江中保護屈原遺體的傳說。
賽龍舟:源於打撈屈原遺體的划船行為,象徵團結與奮進。
掛艾草與菖蒲:用於驅邪避疫,與端午的衛生習俗相關。
飲雄黃酒:傳統認為可辟邪解毒。
總結
屈原的故事是端午節的核心傳說之一,體現了他對楚國獨立與理想的執著追求,以及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懷。他的投江自盡成為後世紀念的焦點,端午節也因此成為紀念忠義與愛國精神的象徵。這個節日不僅承載了屈原的個人悲劇,也反映了中華民族對忠誠、正直與團結的價值追求。
----------------
端午節 楚國 獨立 屈原,請說明故事原委
ChatGPT 說:
端午節起源與楚國詩人屈原有密切關聯,這段故事發生於中國戰國時期,主要圍繞著屈原對楚國的忠誠以及當時的政治局勢展開。以下是故事的來龍去脈:
📜 背景:戰國時期與楚國
戰國時期(約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中國分裂為七大強國(齊、楚、燕、韓、趙、魏、秦)互相爭戰。楚國位於南方,是其中一個大國。屈原(約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是楚國人,出身貴族,是著名的政治家、詩人、愛國志士。
🧑🎓 屈原其人
屈原擔任楚懷王的左徒,相當於高級顧問或國務大臣。他主張聯齊抗秦,希望保存楚國的獨立與強盛,並推行改革。然而,他的忠誠和直言不諱招來權臣忌恨,被誣陷後遭到流放。
在流放期間,屈原創作了大量充滿憂國憂民情懷的詩篇,如《離騷》《天問》《九章》等,成為中國最早、最偉大的愛國詩人之一。
💔 楚國傾危與屈原投江
後來,秦國勢力日益壯大。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國首都郢都。得知國破家亡的消息後,屈原悲痛萬分,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以身殉國。
🎏 端午節的由來
屈原投江後,楚國百姓為了表達哀思,紛紛划船打撈他的身體,並將粽子投入江中,希望魚蝦不要吃掉屈原的遺體。這些行為逐漸演變為今天的端午節傳統活動:
划龍舟:模擬當年人們急速划船救屈原。
吃粽子:象徵當年投江祭屈原的食物。
掛艾草、佩香包:驅邪避瘟的民俗延伸。
🏛️ 楚國獨立的意涵
在屈原心中,楚國的獨立不僅是地理或政治上的獨立,更代表文化與道德的堅守。他拒絕向強權妥協,寧死不屈,是中華文化中「忠誠、節義、愛國」精神的象徵。
📌 小結
端午節,是紀念一位為了楚國獨立與理想,最終以死殉國的詩人屈原的日子。
他用生命寫下了忠誠,也讓後人記住了端午節的精神內涵。
如果你想要這段故事變成簡短課文、戲劇腳本或童話形式,我可以幫你改寫。需要嗎?
---------------
文/彭啟明、洪震宇、李咸陽
端午 五月初五
芒種節氣間,有端午節。端午原來稱為「端五」,「端」是最初的意思,所以每個月第一個五日都是端五。五月五日又比較特殊,根據夏曆以十二地支記月推算,正月是「寅」月,五月就是「午」月。「五」、「午」同音,因此就將端五改稱為端午,以便與其他月分的端五有所區別。大約在一千八百年前,「仲夏端午」的說法就已經出現了。
端午節的起源,因地域的不同而有不同傳說,但以紀念戰國時楚國詩人屈原的說法最能被接受,因為屈原就在這一天自沉汨羅江殉國,為了紀念屈大夫,所以端午節也就被稱為「詩人節」。
arrow_forward_ios閱讀文章
有些地方也同時紀念東漢孝女曹娥(一三〇庚午—一四三),曹娥十四歲時,父親在江中迎潮神,被江水淹死,死不見屍,因此曹娥投江尋父屍,五天後她的屍體抱著父屍浮上水面。
司馬遷推尊屈原說:「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李白也說:「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這些都以日月光輝比屈原,對屈原的人格、作品推崇備至。屈原在〈離騷〉中使用許許多多的香草和美人,象徵自我人格品德的高潔,是人們所熟悉的。然而屈原有一篇歌詠「橘樹」的作品,卻似乎比較不受注意。
〈橘頌〉全文只有十八句,屈原借橘述志,深見寄託,略無失意之情,而有勵志之意。橘樹在冬天時花木扶疏,枝幹茂盛,清香而潔白的花朵,金黃色的果實,不僅甜美,尤其富於內涵。在屈原心目中,橘樹的「獨立不遷」、「深固難徙」、「橫而不流」的堅貞志節,就是自己的最好寫照。
蘇東坡在經歷黃州五年的貶謫,終獲量移汝州。由黃州赴汝州途中,經過陽羨,有感於江山風物,於是自書襟懷:
吾來陽羨,船入荊溪,意思豁然,如愜平生之欲。逝將歸老,殆是前緣。王逸少云:「我卒當以樂死!」殆非虛言。吾性好種,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陽羨在洞庭上,柑橘栽至易得。當買一小園種柑橘三百本。屈原作橘頌,吾園若成,當作一亭名之曰「楚頌」。元豐七年十月二日書。
元豐七年甲子(一〇八四),東坡四十九歲。東坡平生喜種植,能接木;既好種松,又好種橘,真是屈原的異代知己。兩人堅定不移的高潔品格,正可藉橘樹而前後輝映,長留天地之間。
東坡雖未如願種橘三百棵而建「楚頌亭」,但〈楚頌帖〉已名垂千古,尤為書家所喜愛。元朝趙孟頫〈題楚頌帖〉說:
東坡公欲買園種橘於荊溪之上,然志竟不遂,豈造物者尚有所靳耶!而〈楚頌〉一帖,傳之後世為不朽,則又非造物者所能靳也。
端午節要吃粽子、飲雄黃酒,醫書上說:「雄黃能治百蟲毒、蟲獸傷。」老祖宗的經驗世代相傳,應該是可信的。茲此令節,謹以四句申其紀念於萬一,〈紀念屈靈均〉:
靈均志節見離騷,日月同光正則操。深固難遷橫不徙,東坡楚頌寫風標。
▎誰還弔屈原?
在端午節,人們會互相祝賀「端午節快樂」。在這天會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屈原寫〈離騷〉,言詞直切,得罪權倖小人,被流放到江南;懷憂積憤,無以自解,竟自沉於汨羅江。那已是兩千三百年前的事了。
屈原殉國後一百餘年,漢文帝時的青年才俊賈誼(前二〇〇辛丑—前一六八),上書朝廷,批評國事有「可痛哭」、「可流涕」、「可長太息」的嚴重危機,激怒了權臣,被貶出朝廷,去擔任長沙王的太傅。賈誼經過湘水時,寫了〈弔屈原賦〉以自我排解,其中有「鸞鳳伏竄兮鴟鴞翱翔,闒茸尊顯兮讒諛得志,賢聖逆曳兮方正倒植」的憤激。後來東漢揚雄(前五三戊辰—一八)因得罪權倖而被排斥,於是作〈反離騷〉抒懷,竟責備屈原不該自沉。到唐朝中期時,柳宗元因政爭被貶去永州(湖南零陵),經過長沙時,有所感而寫了〈弔屈原文〉,則被認為是「困而知悔」,自慚成分多,和賈誼、揚雄的情懷不同。北宋蘇東坡是屈原的異代知己,對屈原的選擇自沉,悲憫哀嘆,在〈屈原廟賦〉說:
嗚呼!君子之道,豈必全兮。全身遠害,亦或然兮。嗟子區區,獨為其難兮。雖不適中,要以為賢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書名:《你不懂其實很有哏的節氣:從小寒到冬至,古典詩詞中的時間美學》
作者:黃啟方
出版社:臺灣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2023年2月1日
東坡因作詩謗訕朝廷的罪名,被打入天牢百餘天,不堪羞辱,也曾經想自盡,所以對屈原抉擇「懷沙自沉」,感受最深。
屈原「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自憐,讓後人有「長恨忠良多坎坷,何必逢人話獨醒」的憾恨,對屈原的不識時務,既推崇又悲憫。南宋胡仲弓就說:「年年此日人皆醉,能弔醒魂有幾人。」明初林鴻(一三三八戊寅—?)也說:「千載獨醒惟有子,古今醉死盡英豪。」王世貞則說:「薦罷三閭還自笑,此生難作獨醒人。」無不如此!北宋張耒有〈弔屈原〉詩說: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如今在端午節時還互相賀節,似乎也滿切合詩中的氛圍呢!
為什麼端午原稱為「端五」?除詩人屈原同時也紀念孝女曹娥 | 書市圈 | 琅琅悅讀 https://bit.ly/4jm7zN3
-------------------------------
【藝術文化】端午節是抗統獨立的節日
2016/06/29 06:00
◎崧源
編按
目前中國知識份子中,尤其南方的知識份子,對秦朝以前的古典華夏世界保有高度的嚮往,也不斷地挖掘研究,甚至在政治上隱約呈現中國應回到春秋戰國時期多國時代的論述。
在中國國民黨教育中長大的台灣人,對屈原被冠上「愛國詩人」的「歷史」,從未懷疑過,今日刊載的「端午節是抗統獨立的節日」一文,我們看到了閱讀中國歷史和歷史人物的另一個不同的角度。
端午節已過,但是歷史的闡釋與文化多元性呈現,是人類必須誠懇面對的重要一環。
端午節往往被當做一個「中國節」,至少也是有濃郁中國文化色彩的、與中國聯接緊密的一個傳統節日。在以大中華國族主義為底色的文化敘事裡,2294年前(西元前278年)投汨羅江自盡的楚國貴族屈原被塑造成了中國的愛國者,在愛(中)國主義的主旋律裡,被和岳飛、戚繼光、林則徐等串聯在了「(中華)民族英雄」的序列裡。
釐清端午節真正的文化意涵
因此,端午節也成了大一統的「中華」的文化標籤之一。在今天的台灣,無事不做文章的統派自然也不會放過這一個他們以為的「中國節」。蔡正元說端午節是台灣的中國印記,李艷秋嗆文化台獨「過端午節是自打臉」,連時代力量划龍舟,都有人罵數典忘祖。
端午節已和台灣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聯接,在慶祝端午節的同時,我們也有必要釐清這個有兩千多年歷史的節日的來龍去脈,以及真正的文化意涵。
正如其他許多歷史久遠的節日一樣,端午節的習俗來源眾多,是和時令相關的許多在地生活習俗和巫文化的結合,隨著歷史的推移,逐漸添加了許多個人性的傳奇。今天我們所知的端午文化傳說,最主流的版本是紀念憂憤于楚國命運而投汨羅江自盡的楚國貴族屈原。雖然大中華思想根深蒂固的人最愛拿屈原做愛(中)國主義的聯結,但如果我們撥去近一百多年大中華國族主義的發明對我們歷史理解力的遮蔽,就不難發現屈原不是一個大中華的傳奇,相反,它是古典華夏文明和百越文明的結晶──楚民族——抗拒暴秦統一的悲歌。
楚民族抗拒暴秦大一統的悲歌
屈原生活在戰國末年的楚國,一生致力於改革楚國內政,同時聯合關東各國,對抗日益具有侵略性的秦國的威脅。然而,在秦國的文攻武嚇、滲透統戰之下,雖一心振興大楚,終究無力回天。張儀憑藉賄賂收買和空頭支票,多次引誘楚王破壞合縱盟約轉而親秦,讓主張聯齊的屈原受排擠,甚至兩度被流放。而事後楚王發現承諾跳票,怒而發兵,又力不能敵被秦國擊敗。這樣一來二去,楚秦的實力對比對楚國益發不利,外交上的反復無常也讓楚國無法得到其他盟國的信任而組織合縱。屈原在楚王回心轉意的間隙,拼命修補和齊國等國的關係,但無奈與暴秦的鯨吞蠶食和楚國內部的游移撕裂,無力回天。在第二次流放途中得知郢都城破,憂憤自盡。屈原死後50餘年,楚國和其他諸侯國紛紛被秦國滅亡。
羋屈平(屈原的名字)作為楚國偉大的愛國者和在政治、外交和文化領域皆有很高造詣的精英,他深愛著孕育他的楚民族和浪漫奔放的楚文化,也深知他所熱愛的生活方式離不開諸夏多國體系的穩定,而奉行虎狼暴政的秦國,正在步步為營地鯨吞蠶食整個古典華夏世界。為了守護楚民族及其古老文明,必須聯合一切受秦國威脅的國家,尤其是東方大國齊國,對抗暴秦的軍國主義擴張,守護各古國的獨立、文明傳統和生活方式,抗拒暴秦的滲透、統戰乃至併吞與統一。屈原的一生,一直在為這一理想而奮鬥,位高權重時未受誘惑,放逐遠地時也未曾動搖。他最後也為他的祖國、他的理想而死,可以說,屈原用他的死,發出了抗拒統一、主張獨立的最後悲鳴。
屈原生活的戰國晚期,是古典華夏文明走向衰亡的時期,以周王國為核心的封建體系(Feudal System,類似於西歐中世紀的「封建」,不同於中國史觀裡的「封建時代」)和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禮樂文明逐漸走向瓦解。「變法」浪潮讓絕對主義君主專制逐漸取代了各國原有的各等級共治,從此,獨裁君主和他的私人班底任意攫取,越來越不用擔心制衡力量。
秦國霸權導致文明和自由的毀滅
絕對主義為君主實現軍國主義的爭霸野心大開方便之門,讓戰爭逐漸演變成了殘酷、無底線、全民參與的總體戰,而總體戰的壓力也促進了國內憲制進一步滑向軍國主義和絕對主義。這種互相促進的效應只會導致文明和自由的毀滅。而「虎狼之國」暴秦,正是這種危險遊戲裡最如魚得水的那個野蠻殘忍的國家。在各國的絕對主義和軍國主義競賽裡,秦國走得最快最徹底,「秦政」把所有人變成了原子化的散沙,平時只知服從政府的命令埋頭耕織,戰時為「軍工爵」的獎賞不擇手段,被馴化成了極端馴服同時極端殘酷順民,成為「大國崛起」的螺絲釘。商鞅嚴苛殘酷的新法和張儀奸猾巧詐的外交讓秦國和他們所代表的「秦國模式」在國際競爭中逐漸具有了不對稱的優勢。而這個崛起的強國也逐漸把貪婪的目光投向了整個「天下」,高效冷酷地一步步鯨吞蠶食古典華夏世界裡的所有國家。秦國利用秦政汲取所得的軍力和財富,武力侵吞周邊鄰國,同時大打金錢攻勢,收買統戰各國上層,扶持親秦的「特洛伊木馬」,分化打壓潛在的反秦人士。在戰國末期,這樣可怕的「秦國因素」成為了所有國家都不得不面對的重要問題,作為秦國的鄰國、少有的國力可以和秦國抗衡的楚國,處境就更為敏感。
楚民族同時匯集了華夏的禮樂文明和南方原住民族的本土文明,相較中原各國有一定的異質性,同時地處南國,因此受絕對主義浪潮的侵襲程度相對較低,在戰國軍國主義的末路狂奔中保留了更多自由奔放的傳統,而這種自由和勇武的德性,在軍事上直接體現為戰鬥力。作為戰國末期的強國,楚國本來有機會捍衛自己的獨立,甚至帶領關東六國協防暴秦,但她的猶豫和反復浪費了原本屬於她的寶貴機會窗口,最終讓關東各國迎來了亡國的命運。從此,歷史終結,古典諸夏變成了秦政籠罩下的大一統民族墳場,罷黜百家、編戶齊民,各民族多元化的生活形態被專制碾壓成麻木愚昧的散沙順民,而喪失正確歷史理解力的後人卻引大一統為榮,把它歸結為「中華」,還萌生出優越感。
屈原主張楚國獨立 不是「中國民族英雄」
在端午節銘記屈原的傳奇,我們應當銘記屈原所生活、所熱愛、所守護的那個世界,那個被暴秦謀殺前的世界,她所孕育的可能性,比此後2000多年的另一種軌跡更美好、更值得珍視,她就是屈原為之而死的那個列國獨立、「各君其君,各美其美」的世界。我們要記住,屈原不是「中國民族英雄」,他叫羋屈平,他主張楚國獨立。
當然,端午節的源頭是多元化的,本身就是古時生活在今天南中國地區各民族初夏習俗和巫鬼信仰的積累。吃粽子、燒艾草、賽龍舟,源於逐水而居的百越民族的時令祭典活動。這也在提醒我們,今天被稱作中國大陸的這片土地,並不是自古以來就「天下唯漢」,在中原以外的地區,尤其是南方廣闊的丘陵江湖間,曾經生活著許多不同民族,他們的歷史也許更悠久,他們的文化也許更燦爛。他們本來擁有這樣廣闊的家園,為什麼他們的苗裔最後只存在于台灣和中國西南部的山脈裡?這些消逝的古國,和「天朝上國」向南擴張時滅絕其種族與文化的血腥「融合」,更是大中國本位的史觀連提都不會提的。【藝術文化】端午節是抗統獨立的節日 - 自由藝文網 https://bit.ly/4jpvcEv
-------------------
端午節是抗統獨立的節日
2016/06/29 06:00
◎崧源
目前中國知識份子中,尤其南方的知識份子,對秦朝以前的古典華夏世界保有高度的嚮往,也不斷地挖掘研究,甚至在政治上隱約呈現中國應回到春秋戰國時期多國時代的論述。
在中國國民黨教育中長大的台灣人,對屈原被冠上「愛國詩人」的「歷史」,從未懷疑過,今日刊載的「端午節是抗統獨立的節日」一文,我們看到了閱讀中國歷史和歷史人物的另一個不同的角度。
端午節已過,但是歷史的闡釋與文化多元性呈現,是人類必須誠懇面對的重要一環。
端午節往往被當做一個「中國節」,至少也是有濃郁中國文化色彩的、與中國聯接緊密的一個傳統節日。在以大中華國族主義為底色的文化敘事裡,2294年前(西元前278年)投汨羅江自盡的楚國貴族屈原被塑造成了中國的愛國者,在愛(中)國主義的主旋律裡,被和岳飛、戚繼光、林則徐等串聯在了「(中華)民族英雄」的序列裡。
釐清端午節真正的文化意涵
因此,端午節也成了大一統的「中華」的文化標籤之一。在今天的台灣,無事不做文章的統派自然也不會放過這一個他們以為的「中國節」。蔡正元說端午節是台灣的中國印記,李艷秋嗆文化台獨「過端午節是自打臉」,連時代力量划龍舟,都有人罵數典忘祖。
端午節已和台灣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聯接,在慶祝端午節的同時,我們也有必要釐清這個有兩千多年歷史的節日的來龍去脈,以及真正的文化意涵。
正如其他許多歷史久遠的節日一樣,端午節的習俗來源眾多,是和時令相關的許多在地生活習俗和巫文化的結合,隨著歷史的推移,逐漸添加了許多個人性的傳奇。今天我們所知的端午文化傳說,最主流的版本是紀念憂憤于楚國命運而投汨羅江自盡的楚國貴族屈原。雖然大中華思想根深蒂固的人最愛拿屈原做愛(中)國主義的聯結,但如果我們撥去近一百多年大中華國族主義的發明對我們歷史理解力的遮蔽,就不難發現屈原不是一個大中華的傳奇,相反,它是古典華夏文明和百越文明的結晶──楚民族——抗拒暴秦統一的悲歌。
楚民族抗拒暴秦大一統的悲歌
屈原生活在戰國末年的楚國,一生致力於改革楚國內政,同時聯合關東各國,對抗日益具有侵略性的秦國的威脅。然而,在秦國的文攻武嚇、滲透統戰之下,雖一心振興大楚,終究無力回天。張儀憑藉賄賂收買和空頭支票,多次引誘楚王破壞合縱盟約轉而親秦,讓主張聯齊的屈原受排擠,甚至兩度被流放。而事後楚王發現承諾跳票,怒而發兵,又力不能敵被秦國擊敗。這樣一來二去,楚秦的實力對比對楚國益發不利,外交上的反復無常也讓楚國無法得到其他盟國的信任而組織合縱。屈原在楚王回心轉意的間隙,拼命修補和齊國等國的關係,但無奈與暴秦的鯨吞蠶食和楚國內部的游移撕裂,無力回天。在第二次流放途中得知郢都城破,憂憤自盡。屈原死後50餘年,楚國和其他諸侯國紛紛被秦國滅亡。
羋屈平(屈原的名字)作為楚國偉大的愛國者和在政治、外交和文化領域皆有很高造詣的精英,他深愛著孕育他的楚民族和浪漫奔放的楚文化,也深知他所熱愛的生活方式離不開諸夏多國體系的穩定,而奉行虎狼暴政的秦國,正在步步為營地鯨吞蠶食整個古典華夏世界。為了守護楚民族及其古老文明,必須聯合一切受秦國威脅的國家,尤其是東方大國齊國,對抗暴秦的軍國主義擴張,守護各古國的獨立、文明傳統和生活方式,抗拒暴秦的滲透、統戰乃至併吞與統一。屈原的一生,一直在為這一理想而奮鬥,位高權重時未受誘惑,放逐遠地時也未曾動搖。他最後也為他的祖國、他的理想而死,可以說,屈原用他的死,發出了抗拒統一、主張獨立的最後悲鳴。
屈原生活的戰國晚期,是古典華夏文明走向衰亡的時期,以周王國為核心的封建體系(Feudal System,類似於西歐中世紀的「封建」,不同於中國史觀裡的「封建時代」)和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禮樂文明逐漸走向瓦解。「變法」浪潮讓絕對主義君主專制逐漸取代了各國原有的各等級共治,從此,獨裁君主和他的私人班底任意攫取,越來越不用擔心制衡力量。
秦國霸權導致文明和自由的毀滅
絕對主義為君主實現軍國主義的爭霸野心大開方便之門,讓戰爭逐漸演變成了殘酷、無底線、全民參與的總體戰,而總體戰的壓力也促進了國內憲制進一步滑向軍國主義和絕對主義。這種互相促進的效應只會導致文明和自由的毀滅。而「虎狼之國」暴秦,正是這種危險遊戲裡最如魚得水的那個野蠻殘忍的國家。在各國的絕對主義和軍國主義競賽裡,秦國走得最快最徹底,「秦政」把所有人變成了原子化的散沙,平時只知服從政府的命令埋頭耕織,戰時為「軍工爵」的獎賞不擇手段,被馴化成了極端馴服同時極端殘酷順民,成為「大國崛起」的螺絲釘。商鞅嚴苛殘酷的新法和張儀奸猾巧詐的外交讓秦國和他們所代表的「秦國模式」在國際競爭中逐漸具有了不對稱的優勢。而這個崛起的強國也逐漸把貪婪的目光投向了整個「天下」,高效冷酷地一步步鯨吞蠶食古典華夏世界裡的所有國家。秦國利用秦政汲取所得的軍力和財富,武力侵吞周邊鄰國,同時大打金錢攻勢,收買統戰各國上層,扶持親秦的「特洛伊木馬」,分化打壓潛在的反秦人士。在戰國末期,這樣可怕的「秦國因素」成為了所有國家都不得不面對的重要問題,作為秦國的鄰國、少有的國力可以和秦國抗衡的楚國,處境就更為敏感。
楚民族同時匯集了華夏的禮樂文明和南方原住民族的本土文明,相較中原各國有一定的異質性,同時地處南國,因此受絕對主義浪潮的侵襲程度相對較低,在戰國軍國主義的末路狂奔中保留了更多自由奔放的傳統,而這種自由和勇武的德性,在軍事上直接體現為戰鬥力。作為戰國末期的強國,楚國本來有機會捍衛自己的獨立,甚至帶領關東六國協防暴秦,但她的猶豫和反復浪費了原本屬於她的寶貴機會窗口,最終讓關東各國迎來了亡國的命運。從此,歷史終結,古典諸夏變成了秦政籠罩下的大一統民族墳場,罷黜百家、編戶齊民,各民族多元化的生活形態被專制碾壓成麻木愚昧的散沙順民,而喪失正確歷史理解力的後人卻引大一統為榮,把它歸結為「中華」,還萌生出優越感。
屈原主張楚國獨立 不是「中國民族英雄」
在端午節銘記屈原的傳奇,我們應當銘記屈原所生活、所熱愛、所守護的那個世界,那個被暴秦謀殺前的世界,她所孕育的可能性,比此後2000多年的另一種軌跡更美好、更值得珍視,她就是屈原為之而死的那個列國獨立、「各君其君,各美其美」的世界。我們要記住,屈原不是「中國民族英雄」,他叫羋屈平,他主張楚國獨立。
當然,端午節的源頭是多元化的,本身就是古時生活在今天南中國地區各民族初夏習俗和巫鬼信仰的積累。吃粽子、燒艾草、賽龍舟,源於逐水而居的百越民族的時令祭典活動。這也在提醒我們,今天被稱作中國大陸的這片土地,並不是自古以來就「天下唯漢」,在中原以外的地區,尤其是南方廣闊的丘陵江湖間,曾經生活著許多不同民族,他們的歷史也許更悠久,他們的文化也許更燦爛。他們本來擁有這樣廣闊的家園,為什麼他們的苗裔最後只存在于台灣和中國西南部的山脈裡?這些消逝的古國,和「天朝上國」向南擴張時滅絕其種族與文化的血腥「融合」,更是大中國本位的史觀連提都不會提的。【藝術文化】端午節是抗統獨立的節日 - 自由藝文網 https://bit.ly/4jpvcEv
---------------------------------
端午節的含義
端午節爲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的好天氣之日,所以五月初五被稱爲端午節、天中節、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爲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農曆五月初五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爲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爲紀念屈原的節日。
一、端午節的由來
起源一: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元、湘流域。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樂章。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非常哀痛,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裡,他認為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裡,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原。後來人們用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粽子
起源二:古越民族圖騰祭
長江中下遊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爲特征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是一個崇拜龍圖騰的百越族。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在水鄉,是龍的子孫。他們的生産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爲生活用品,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
端午節
起源三: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爲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嚎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爲神話,被民間頌揚。後人爲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爲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爲曹娥江。
-----------------
端午節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FAsQ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