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臺灣禁歌列表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C46x8T
此列表不完整,歡迎您擴充內容。 完整回顧,臺灣禁歌史
街頭的流浪
或稱「失業兄弟」,是臺灣迄今確知的第一首禁歌。守真作詞,周玉當作曲, 青春美(藝名)演唱,由臺灣泰平唱片[1]公司於1934年12月發行,臺灣閩南語版。歌詞為:
“ 景氣一日一日歹,生理一日一日害,頭家無趁錢,返來食家己。唉唷!唉唷!無頭路的兄弟。 ”
(景氣一天比一天壞,生意一天比一天差,老闆沒賺錢,回家吃自己,唉唷!唉唷!沒有工作的兄弟。)
由於本曲描述了當時臺灣的嚴重失業情況,於是才發行了不到一個月,就被當局查禁,但已經銷售出一萬張。[2]另一說是因為1935年臺灣總督府要舉辦始政四十年博覽會,所以預先查禁一切負面宣傳。[3]
丟丟銅仔[編輯]
1943年4月20日,厚生演劇研究會公演舞台劇,將丟丟銅仔、一隻鳥仔哮救救與六月田水三曲搬上舞臺,違反了當時日本政府對於方言「只准演奏,不准演唱」的規定,因而被禁。[4]
戰後時期
戰後時期第一首被禁的是〈漁舟唱晚〉,為一首小提琴與國樂協奏曲,1960年2月9日臺灣警備總司令部倡偵字第零四五號代電。第一階段第一首遭禁的國語流行歌,則是警備總部該年8月3日倡偵字三八○號代電查禁的〈月落烏啼〉。[5]
當時所發布的十大查禁原因:1.意識左傾,為匪宣傳;2.抄襲共匪宣傳作品之曲譜;3.詞句頹喪,影響民心士氣;4.內容荒謬怪誕,危害青年身心;5.意境誨淫,妨害善良風俗;6.曲詞狂蕩,危害社教;7.鼓勵狠暴仇鬥,影響地方治安;8.反映時代錯誤,使人滋生誤會;9.文詞粗鄙,輕佻嬉罵;10.幽怨哀傷,有失正常。[5] 完整回顧,臺灣禁歌史
1988年2月11日、2月29日及3月11日,行政院新聞局邀丑輝英、汪精輝、涂敏恆、張昊、謝君儀、李芳育等六人召開三次重審會,讓將近三分之二的禁歌宣布解禁
臺灣禁歌列表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C46x8T
第一首被禁的台灣流行歌~ 完整回顧,臺灣禁歌史
2024/07/05 完整回顧,臺灣禁歌史
相信在很多人的成長經驗中,或多或少都有過這樣的心情…
大人們越規定我們不要去做的、不能去做的、禁止去做的
你就會越想去做
是好奇、是探試、是忍不住
在心理學就有很多的研究
像「逆火效應」、「逆反心理」等等
以此類推
電影越禁越紅、歌曲越禁越多人聽
就像「曲盤好時光」提到的台灣第一首被禁的流行歌-街頭的流浪
曲盤收藏家黃士豪說~
「街頭的流浪」發行於1934 年末,因為諷刺經濟的不景氣,處處有人失業流浪,反映社會現況,被政府認為「不良」,並且以「妨礙安寧」與「傷害風俗」兩項理由將其查禁。而值得注意的是,這首歌僅發行近一個月而已就遭查禁。因此以收藏家的角度來看,這首歌發行不久便遭查禁,數量相當稀少,要收到一張已經非常困難,沒想到居然還收到一張圓標遭到刮花的,因此我們猜測可能是當時為了規避查禁而將其刮花的。
更多精采內容,千萬別錯過了星期一到星期五下午四點到五點,台南知音FM97.1-「曲盤好時光」。
指導單位: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完整回顧,臺灣禁歌史
第一首被禁的台灣流行歌~ https://bit.ly/4h8wHGx
https://www.facebook.com/tai.w.mi/posts/pfbid02dVmKKUhLWWznmxHMoF5ZTwAL9XiynjsVETDHxLiGRSCiapHCJx4yVM3th1w5w3YNl
https://www.facebook.com/tai.w.mi/posts/pfbid02dVmKKUhLWWznmxHMoF5ZTwAL9XiynjsVETDHxLiGRSCiapHCJx4yVM3th1w5w3YNl
知道禁歌不是國民政府的專利嗎?
沒自由的時代,「厭世歌」要禁、「一夜情歌」也要禁!從《返校》看台灣的禁歌小歷史-風傳媒 https://bit.ly/3BZqTQP
或許你已經看完《返校》,對禁書和禁歌有多一層認識,像是國民政府來台,為了確保政權穩固,維持愛國忠貞思想,拚命地以超離奇理由禁書禁歌。
而禁歌,如同殷老師在《返校》裡說的:「我看這首(雨夜花)也快被禁了。」的確,合稱《四月望雨》中的其中一首〈雨夜花〉,也在戒嚴後被禁。
但台灣的禁歌歷史,早在日治時期就有案例。當時的政府也為了箝制思想,禁了不少好聽的歌,但被禁的理由在今天看來,的確不太合理。
仔細想想,越是禁止大家不准看,或許更讓人躍躍欲試呢!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禁歌的小歷史吧!
日治時期查禁歌曲目錄。(圖/台灣歷史博物館)
日治時期查禁歌曲目錄。(圖/台灣歷史博物館)
還我厭世的自由啊!台灣史上第一首禁歌
1934 年有首歌叫〈街頭的流浪〉,是台灣歷史上第一首禁歌。
為什麼要禁這首歌呢?根據當時報紙《臺灣日日新報》的紀錄,這首歌傳遞頹廢思想,充滿虛無主義要素,後來就以「安寧秩序」為由查禁了。
這樣看起來,我們或許要慶幸今天的社會允許我們擁有「厭世」思想,想當時,竟然連悲觀的權力都被剝奪。
但究竟是哪裡傳遞頹廢思想呢?讓我們看看歌詞:
景氣一年一年歹 生理一日一日害
頭家無趁錢 轉來食家己
哎呦 哎呦 無頭路的兄弟
有心作牛拖無犁 失業兄弟行滿街
暝時無得睏 哎呦 哎呦 無頭路的兄弟
毋是大家歹八字 著恨天公無公平
日時遊街去 暗時惦路邊
哎呦 哎呦 無頭路的兄弟
(歌詞來源:台灣音聲100年)
很明顯的,這首歌可能是太過「誠實」了,把當時的社會現況寫得相當真實;或者說,這首歌的主觀意識強烈,把自己的煩惱跟心聲大聲講了出來。
而當時的日本政府怎麼會允許這種歌呢?一方面是可能影響民心,另一方面,也可能讓大家對日本政府的信任感破裂,所以還是禁了吧。
電影《返校》劇照。(圖/臉書 返校 Detention 電影版)
電影《返校》劇照。(圖/臉書 返校 Detention 電影版)
什麼時代都要放膽去愛!比你想像中的更「進步」的情歌!
或許你聽過老一輩的長者提起自己的愛情故事,而這些故事通常蠻浪漫淒美。在不允許自由戀愛的時代,這些不被允許的戀情,也被譜成一首首歌曲。但這些歌在日本政府眼中,是「邪淫」之詞,所以也很不幸的被禁了。
讓我們舉來來說,1920年代版的〈桃花過渡〉、1933年版的〈一夜差錯〉和1935年4月的〈速度時代〉,都屬於「邪淫」之詞。
再讓我們節錄一點歌詞:
〈桃花過渡〉
正月人迎尪 單身娘仔守空房 嘴食檳榔面抹粉 手捧香爐去看尪
二月是春分 無好佳人無好君 挺渡早死無某漢 搖橫搖直挺渡尪
三月人播田 船仔不挺做媒人 一個娘仔中阮意 中阮娘子伊有尪
〈一夜差錯〉
一時做差錯 事到無奈何 當初糊塗 貪著極樂道
無想善惡報 才著抱恨心頭嘈
夜間無人知 對死哭返來 自由戀愛 引阮入悲哀
鴛鴦同池內 禍端獨擔大不該
錯食風流飯 淚滓準菜湯 面色青黃 悽慘刈心腸
腹肚那掩矼 看卜按盞乎人間
〈速度時代〉
(一)
(男)汝的目周真妖嬌 (女)怎樣真妖嬌
(男)射來射去真難料 (女)無像恁的心肝快翻僥
(男)誰人親像天氣快翻僥 (女)今日結婚隨解消
(男)像恁翻僥 害人想思難治療
(合唱)速度時代 戀愛無認真無必要
其實這三首歌都有不同的主題,比如〈桃花過渡〉講的是一位「撐船人跟女乘客的對答」。但後來〈桃花過渡〉竟然成為史上第一首以「敗壞社會風俗」為由的禁歌。
但仔細看看這些歌詞,除了〈桃花過渡〉有點隱晦之外,〈一夜差錯〉跟〈速度時代〉意外的相當「先進」,似乎比較能知道被禁的理由。
〈一夜差錯〉的故事一目了然,很類似今天的一夜情;不過卻沒做好避孕措施,最後女方懷孕,兩人後悔莫及。〈速度時代〉則打破了以前媒妁之言的戀愛規則,讓戀愛變成自由開放的事情。
而這兩首歌,真的很難想像是日治時期就有的思想啊!我們對日本統治時期的印象,可能還留在相當刻板的想像,但這兩首歌確實非常「進步」啊!
電影《返校》劇照。(圖/臉書 返校 Detention 電影版)
電影《返校》劇照。(圖/臉書 返校 Detention 電影版)
難解的謎題,鄉民大猜《四月望雨》為什麼被禁?
脫離日本統治時期,台灣由國民黨接手統治,隨後進入戒嚴。
奇怪的是,早在日治時期由「台灣歌謠之父」鄧雨賢做的四首曲子,〈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合稱《四月望雨》竟然被禁了。
至今有許多網友樂此不疲,猜測為什麼《四月望雨》被禁,但如果我們仔細看當時的禁歌標準,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一、意識左傾,為匪宣傳
二、抄襲共匪宣傳作品之曲譜
三、詞句頹喪,影響民心士氣
四、內容荒謬怪誕,危害青年身心
五、意境誨淫,妨害善良風俗
六、曲詞狂蕩,危害社教
七、鼓勵狠暴仇鬥,影響地方治安
八、反映時代錯誤,使人滋生誤會
九、文詞粗鄙,輕佻嬉罵
十、幽怨哀傷,有失正常
這樣列下來,基本上只要是略帶「悲傷」的曲子,或是暗示到任何「紅色」的曲子,通通都有可能被禁啊!
當然不只是《四月望雨》,還有太多被禁的歌曲,像是〈向日葵〉、〈今夜你不要走〉、〈熱情的沙漠〉。而電影《返校》中的殷老師,想必她非常關注時事脈動,難怪可以對張老師說:「我想這首歌也快被禁了。」
寫到這裡,或許你也有點感慨,自由真的很重要啊。
點播一首〈自由〉,來份自由的空氣吧!
很有趣的是,今天我們可以找到過去的禁歌資料,通通仰賴解嚴後人們不斷的追求。我們不該以為自由是理所當然的事,甚至不論哪件事,都沒有所謂的理所當然。當你以為某件事是理所當然的時候,或許那個東西會悄悄地、無預警地離開你。
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的活著,然後記著這得來不易的一切。
唯有今日的自由,才能養育一個個獨特美好的靈魂,讓這個世界更加豐富燦爛。除了台灣,許多國家也曾經歷過不斷爭取的過程,包含現今的香港、埃及、阿拉伯、突尼西亞等,而至今仍有太多人持續在努力。
而我們仍舊選擇相信,總有一天,黑暗終會過去,迎向陽光。
〈桃花過渡〉歌詞引自《改良桃花過渡正月種蔥思食病子鬧蔥守寡新歌》(嘉義:玉珍漢書部,1920-1930年),收入「臺大圖書館楊雲萍文庫」
〈一夜差錯〉歌詞引自黃裕元,《日治時期臺灣唱片流行歌之研究-兼論1930年代流行文化與社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頁237。
〈速度時代〉歌詞引自《最新流行城市之夜歌》(嘉義:玉珍漢書部,1935年),收入「臺大圖書館楊雲萍文庫」。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生鮮時書(原標題:「厭世歌」也禁,「一夜情歌」也禁!從《返校》看台灣的禁歌小歷史)沒自由的時代,「厭世歌」要禁、「一夜情歌」也要禁!從《返校》看台灣的禁歌小歷史-風傳媒 https://bit.ly/3BZqTQP
1933 月夜愁+作 詞 者 周添旺 作 曲 者 鄧雨賢-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一、戰前臺灣流行歌曲之緣起從日治時期到戒嚴時代,那些被查禁的臺灣流行歌 https://bit.ly/4aeL2Pf
1910 年代末期,置身於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受到當時「民族自決」國際潮流,以及日本帝國政策相應調整的雙重影響下,迎來了日本當局在政治、社會、經濟、藝術及文學方面相對開放的「大正民主」時期。
此時期臺灣人的生活出現很大的轉變,聽流行音樂、喝咖啡、賽馬、看電影、跳舞成為大眾日常娛樂與休閒活動。
在流行音樂方面,日本的唱片公司及留聲機製造商紛紛來到臺灣設立據點,例如當時最知名的古倫美亞唱片公司(臺灣コロムビア販賣株式會社),就積極地打造臺灣流行歌手,最負盛名者不外乎是「純純」、「愛愛」這兩個女性歌手,也帶動了新型態的聽覺饗宴。
古倫美亞唱機唱片公司的廣告。(資料來源:轉引自林太崴,《玩樂老臺灣》,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
除了積極培育歌手,古倫美亞唱片公司也不忘延攬優秀的詞曲創作人,像是周添旺、陳君玉、鄧雨賢、李臨秋等人,都在當時創作出〈桃花泣血記〉、〈跳舞時代〉等經典且熱銷唱片。
在日治時期臺灣廣受歡迎的流行歌曲,成為突顯日治時期流行文化的特色之一。然而在日本帝國的統治下,流行歌曲若與當局政策不合時,終究難逃遭禁的命運。
1934 年,一首由守真作詞、周玉當作曲、泰平唱片發行的歌曲──〈街頭的流浪〉(又名「失業兄弟」)成為臺灣史上第一首被執政當局禁止播放的歌曲。歌詞如下:
景氣一年一年歹 生理一日一日害
頭家無趁錢 轉來食家己
哎唷 哎唷 無頭路的兄弟
有心做牛拖無犁 失業兄弟行滿街
暝時無得睏......
哎唷 哎唷 無頭路的兄弟
毋是大家歹八字 著恨天公無公平
日時遊街去 暗時惦路邊
哎唷 哎唷 無頭路的兄弟
1934 年由守真作詞、周玉當作曲、泰平唱片發行的歌曲〈街頭的流浪〉,為臺灣史上第一首被執政當局禁止播放的歌曲。(資料來源:轉引自林太崴,《玩樂老臺灣》,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
曲中提及當時社會上的失業現象,由於描述的內容過於清晰寫實,遂引來當局的不滿,為了避免街頭傳唱引發民心動搖不安,乃下令查禁。有研究也指出,這首歌曲之所以被禁止,很大的原因也和隔年「始政四十週年紀念臺灣博覽會」的形象維護有關,只不過,這就是另外一則故事了。
由此例可知,歌曲具有反映時代、社會背景、傳遞並抒發大眾思想、感情的功能,加之近代化傳播媒體的推波助瀾,更擴大了流行歌曲的影響力,故而成為統治當局著意審查的標的。
二、戒嚴體制下的禁歌管制
戰後,國民政府為了確保統治權力,在政治上施行高壓手段,積極剷除日本統治時期殘存的遺影,並為了貫徹反共國策,強制改造臺灣文化,無論文學、音樂、藝術等範疇皆須配合國家政策。
首先,1946 年行政長官公署發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訓令〉,對日治時期的流行歌曲做出了「查本省自光復後,所有日人出版有關文化遺毒之圖書刊物,及一切宣揚皇軍戰績皇民化運動之歌謠等,業經通令自動焚毀在案」的處置辦法。
至 1949 年全臺戒嚴後,〈戒嚴令〉第 3 條更是明訂〈臺灣省戒嚴期間新聞雜誌圖書管理辦法〉,提及「凡詆毀政府或首長,記載違背三民主義,挑撥政府與人感情,散布失敗投機之言論及失實之報導,意圖惑亂人民視聽,妨害戡亂軍事進行,及影響社會人心秩序者,均在查列之列」。此條法令一出,唱片、歌曲等出版品項悉數被列為管控的對象,同年 9 月改制的臺灣省保安司令部,則是作為管制流行歌曲查禁、禁播的監控單位。
在反共國策,以及後續推行國語運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多重考量下,執政當局透過頒布相關法令、嚴查出版及操制媒體等方式,決定著歌曲的「生」與「死」;在國策至上的統治下,能彰顯愛國、愛黨、敬愛領袖、反共復國的「愛國歌曲」也就成為官方認可的主流,諸多反映社會現實的流行歌曲,也只能遁入地下,尋求其他露出的管道。
三、戒嚴時期的禁歌種類
戰後歌曲的禁與不禁,最主要考量的是政治因素,如若歌曲違反下列規則,即難逃被禁的命運:
1. 意識左傾、為匪宣傳
2. 抄襲共匪宣傳作品曲譜
3. 詞句頹喪,影響民心士氣
4. 反映時代錯誤,使人滋生誤會
基於上述理由,具左傾思想的歌曲是被查禁的頭號目標。
較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歌詞中只要帶有「紅」字,就會被當局視為影射共產黨而遭到查禁。
例如周璇的〈夢〉,詞中有「我的夢已夠殷紅」,還有周璇、嚴華合唱的〈探情〉,詞中有「月月紅,放紅光」,皆因上述理由遭到查禁──儘管歌曲內容明顯是在歌詠愛情,依然逃不過被列為禁歌的命運。以一字犯禁即遭查禁的歌曲還有〈毛毛雨〉,就因為「毛」字與毛澤東的姓氏相同,也犯忌諱,落得遭禁的下場。
除了歌曲不得有左傾思想、不得使用共匪宣傳詞曲、歌詞用字不可讓人聯想到共產黨等與反共相關的查禁理由外,只要是反映社會現實或是隱含批判政府施政的曲目同樣難逃被禁命運,直到現在仍然耳熟能詳的三首本土創作流行歌曲〈燒肉粽〉、〈收酒矸〉、〈補破網〉,就都是因為歌詞內容提及人民生活困苦、工作難找、前途無望等社會環境,而遭到當局禁止。
值得一提的是,被查禁的歌曲並非只有日語或臺語歌曲,中國方言、國語歌曲也在查禁之列,戰後初期第一波禁歌名單中,即有大半為上海歌曲,據說這是因為國民政府擔心這些歌曲會腐化軍心、影響民心,因而禁止。
除政治因素外,凡是違反「善良風俗」、情感表達過於露骨或悲情,批判軍人形象,挑起軍民思鄉情結者也都屬於禁歌之列。以這些理由被查禁的歌曲,亦有不少是歌壇上流行的國語歌曲,如〈小妹妹想郎〉、〈嘉陵江上〉、〈風流將軍〉、〈江南夢〉等。
1968 年當時臺灣警備總司令部查禁「何日君再來」及「蘇州夜曲」之公文。(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案樂活情報網)
四、深具時代感的臺灣名曲「雨夜花」
戰前臺灣流行音樂在時代氛圍、資本家投資、相關從業者及大眾的參與下,至 1930 年代發展達至巔峰。當時的暢銷金曲〈雨夜花〉,為周添旺以自身所聽到的酒家女滄桑遭遇為背景填詞:
雨夜花,雨夜花,受風雨吹落地;無人看見,每日怨慼,花謝落塗不再回。
再由鄧雨賢作曲,兩人合作寫出的歌曲,也成為紅極一時女歌星純純的經典作品。
由於〈雨夜花〉的銷售成績相當好,後來又將〈雨夜花〉的背景故事編寫成劇本,由當時知名的辯士(電影解說員)詹天馬將故事情節配上音效,錄製成唱片販售。
1937 年中日戰爭爆發,臺灣進入戰時體制,為了推行皇民化運動,日本當局推行了一連串相應的政策,期使將臺灣人培育成為愛國奉公的皇民。此時原本家喻戶曉的歌謠,也蒙上了戰爭的陰影,1938 年〈雨夜花〉一曲被重新填詞,改為〈誉れの軍夫〉(榮譽的軍夫),〈雨夜花〉轉化成軍歌形式,成為鼓勵臺灣人民響應聖戰之曲目。
紅色彩帶,榮譽軍夫,多麼興奮,日本男兒。
獻予天皇,我的生命,為著國家,不會憐惜。
進攻敵陣,搖舉軍旗,搬進彈藥,戰友跟進。
寒天露宿,夜已深沉,夢中浮現,可愛寶貝。
如要凋謝,必做櫻花,我的父親,榮譽軍夫。
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這首帶有日本色彩的〈雨夜花〉便遭查禁,但作詞者周添旺仍未停歇創作,礙於官方對歌曲的審查管制,創作內容處處遭受限制,這也導致家中的收入常不穩定,需仰賴曾為日治時期流行歌手的妻子愛愛在家經營毛衣代工、進口舶來品銷售,方能維持生計。
從〈雨夜花〉這首歌曲在不同時期的轉變,吾人可看出時代的遞嬗對歌曲的影響,也從中看出政治力在文化領域的權力展現,而高壓的政策除了壓制了反映社會現實的曲目,同時也扼殺了詞曲創作者的自由發展,並對他們的生活造成負面影響。
所幸現今臺灣社會已走出戒嚴的陰影,而昔年經典傳唱的曲目,今時今日得以風華再現,傳承著臺灣流行歌曲的歷史。從日治時期到戒嚴時代,那些被查禁的臺灣流行歌 https://bit.ly/4aeL2Pf
「禁」
臺灣第一首被禁止的流行歌,不是什麼〈何日君再來〉(戰後因「何_日軍_再來」的諧音被禁),或是什麼黃色歌曲。而是泰平唱片1934年12月發行的〈街頭的流浪〉。
這張唱片上市時還沒有法令可以禁賣唱片本身,礙於出版法,只能禁止那一張薄薄的歌詞單。1935年1月當局才發現這張唱片的歌詞內容不妙,但是已經稍微晚了一些。短短一個多月時間,手腳快的聽眾早就瘋買了1、2萬張,非常受歡迎。
隨後,泰平非常配合地將該編號的唱片緊急迅速換上〈別時的路〉重新上市。〈街頭的流浪〉遭禁的理由僅僅只是因為諷刺了當時經濟的不景氣,失業問題叢生。日本當局認為這樣的「不良」唱片太頹廢,讓社會充滿自暴自棄的虛無主義,因此開始意識到,臺灣必須要有正式的法令來禁止這些思想偏激的唱片,後來才開始進行唱片內容的檢閱,若是發現有不良唱片,將以「妨礙安寧」及「傷害風俗」兩項理由進行唱片查禁處分。
1937年,泰平併入日東重新出發,忘不了當年很可能大流行的〈街頭的流浪〉,但當然不會再白爛使用舊的歌詞。文藝部長陳君玉將該曲重新填詞後,寫成了〈日暮山歌〉重新發行,讓好歌繼續流傳。
特別的是,這首歌曲的三個版本,遭禁版、抽換版、日東版,都是由青春美演唱,見證了此曲的祖孫三代。
〈街頭的流浪〉
泰平 82003B 周玉當作曲/守真作詞/青春美唱
景氣一年一年歹,生意一日一日害
頭家無趁錢,轉來食家己
唉唷!唉唷!無頭路的兄弟
有心做牛拖沒犁 失業兄弟行滿街
寒時無得睡 歹時某啼啼
唉唷!唉唷!無頭路的兄弟
不是大家歹八字,著恨天公無公平
日時遊街去,暝時惦路邊
唉唷!唉唷!無頭路的兄弟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5Pn5EzDxF/
觀看白人搖滾歷史,我們可以看見音樂人堅信音樂可以改變世界,他們希望藉由音樂訴說信念,並透過音樂的可複製性,將思想傳達到每個角落。雖常見一種說法「音樂歸音樂,政治歸政治」,但翻開臺灣的音樂歷史,便可發現有長長一篇禁歌清單,顯見政治並不將「音樂歸音樂,政治歸政治」。
1914年臺灣開始有自己的唱片,但礙於消費能力等各種現實條件,直到1930年唱片業才開始蓬勃發展,本土唱片公司也陸續成立,將所見所聞放入音樂創作中,如當時會發行地震現場實況報導的唱片。創作的自由風氣盛行,日本政府也漸漸發現其傳播的力量不可忽視,因此,第一首臺灣禁歌跟著在1934年出現,由泰平唱片發行,青春美所演唱的〈街頭的流浪〉。
〈街頭的流浪〉因為諷刺經濟的不景氣,處處有人失業流浪,反應社會現況,被政府認為「不良」,並且以「妨礙安寧」與「傷害風俗」兩項理由查禁。這首歌,或許並非跟隨我們這次討論的主題「社會運動」而起,但「禁歌」一事可窺見政府擔心「音樂」會帶給人民心裡上的「改變」。
而臺灣人民面對這樣的事情,並未隨著國民政府迫遷來臺後有所轉變,國民政府禁歌的理由與日本政府相比,也不遑多讓,但有的歌是越禁越多人聽,其中一首現今仍家喻戶曉的歌曲〈何日君再來〉,也曾被列入禁歌名單,有趣的是,這首歌分別被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與日本政府以不同的理由查禁。臺灣第一首禁歌 | focus https://bit.ly/4a9s9gT
1933年2月,汪思明灌唱並主導發賣的《時局口說:肉彈三勇士》唱片上了報紙,被認為歌詞內容有詆毀戰場英雄的嫌疑。這是臺灣唱片發行近20年來首度踩中軍警單位「地雷」,而後警察單位延用出版警察的手法,以「妨害安寧」、「傷害風俗」兩類,開始監控唱片市場的動向,發表意見。
而後第一首被公告查禁的流行歌,是1934年底發行的〈街頭的流浪〉。〈街頭的流浪〉是泰平唱片製作的唱片歌曲,發行後約三週,警察機關發布取締,當時批評說是:「歌詞大概描述景象,通篇是頹廢的生活氣氛,漂蕩在一種無以名狀的壓迫感中,可說是充滿虛無主義、自暴自棄的想法。」
可能是因為歌詞單被查禁的關係,經過口耳相傳,1990年代的歌謠界咸以為臺灣第一首禁歌的歌名叫作〈失業兄弟〉。從此也可以了解,當時日本警察比較感冒的,是左派、社會注意的思想宣傳。
總體來講,那時唱片被查禁的內容,多是以新歌仔戲、採茶戲、說唱歌謠等類別,被認定違反「風俗」為主,可能是語意挑逗,或描寫男女肢體露骨曖昧之因素。也有來自上海、香港的中國愛國抗日流行歌,包括〈義勇軍進行曲〉、〈鐵蹄下的歌女〉,因有人進口來臺、販賣或公開演奏而送審,發布禁止販售公播。
因為唱片市場的眾聲喧譁,逼使檢閱制度登場,1936年總督府成立「唱片檢閱室」,採事前審查制度,而後警察大人的聲音便成為唱片市場的「背景音」。這樣以警務機關進行審查的社會背景,在1945年日本殖民統治結束後更一直延續下去,尤其在1970年代更變本加厲,除了廣播電視的掌控,更發展出歌星證、演員證等制度,企圖掌控公演、市街等社會場域。然而,在儘量不觸動警察大人敏感神經的原則下,臺灣流行歌在有限空間中的創作發表,甚至更公開的、或隱諱的,成為台灣人生活中,抒發情緒、意見表達與思想解放的出口。禁歌八十年 - 臺灣音聲一百年 https://bit.ly/40b61xV
《抓狂歌》是台灣「黑名單工作室」於1989年所推出的第一張音樂專輯。
由於這張專輯挑戰傳統的強烈企圖心,一方面幾乎完全以台語發聲,另一方面卻又完全不同於之前市場上流行的台語歌,而是以搖滾、饒舌的音樂方式來呈現,使得這張專輯在台灣流行音樂史上的地位獨樹一幟,被多數評論家視為是1990年代後發軔之「新台語歌運動」的第一聲春雷。
抓狂歌 - 台灣流行音樂維基館 https://bit.ly/3C2pZTz
簡介
在「後解嚴社會」的台灣,1989年11月,由「黑名單工作室」製作、滾石有聲出版社有限公司發行的《抓狂歌》正式問世。這張音樂專輯在封面即清楚地標舉:「這不是黑白唱,這是咱的番薯仔歌。」,開宗明義定位「台語文化自覺意識甦醒、台語文化再造」。
對於「黑名單工作室」的創作理念,《抓狂歌》音樂專輯的文案作出如下的說明: 他們是一群流行音樂的異議份子,不喜受形式拘束,大膽運用音樂說出真心話,宏願用熟悉的母語,以音符勾勒出台灣四十年來的變遷風貌,誠懇地對台灣現實社會提出一種看法,賦予台灣歌的新時代精神,和更多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分享。
這張專輯的每一首歌都反應了當時台灣的政治、經濟、社會等現象。一方面,歌曲〈計程車〉、〈新莊街〉、〈阿爸的話〉將重點擺在刻劃市井小民的生活景況。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歌曲如〈民主阿草〉,卻以批判政府的犀利詞句,大膽地諷刺台灣政治問題。
相關評論
現代新潮的曲風卻前所未有的全以台語演唱,結合饒舌、雷鬼及台灣「雜唸仔」風格的前衛創作,直接以美學形式批判威權政治對台灣在地語言及歷史的壓抑(簡妙如 2005)。
說這張是無極元始台語唸歌(RAP)經典至尊,應是一點也不為過(dary 2005)。
挑戰長久以來受商業體系宰制的台語歌曲格局,專輯《抓狂歌》,一首首諷喻時事、批判現況的犀利歌曲,像一顆炸彈投向歌壇(劉力君 1999)。
「台灣新音樂」對主流「政治」進行嘲諷的歌曲,以「黑名單工作室」在1989年底發行的《抓狂歌》最早(楊克隆 )。
《抓狂歌》一出版時,正象徵著台語流行新時代的開始。……《抓狂歌》無遺地在當時對青年學子造成深遠的影響,其中的〈民主阿草〉還成為台灣最後一首禁歌(林良哲,轉引自南瓜妹 )。
曲目
01. 台北帝國 詞‧曲/王明輝 演唱者/林暐哲
02. 抓狂 詞/王明輝‧陳主惠 曲/泰人 演唱者/陳明章‧王明輝
03. 傷心無話 詞/陳明瑜 曲/王明輝 演唱者/葉樹茵
04. 阿爸的話 詞/王華 曲/王明輝 演唱者/王明輝
05. 慶端陽 詞‧曲/陳明章 演唱者/陳明章
06. 計程車 詞/王華 曲/王明輝 演唱者/林暐哲 配音/文英
07. 民主阿草 詞/王華 曲/王明輝 演唱者/林暐哲‧陳明章
08. 新莊街 詞/陳明瑜 曲/陳明章 演唱者/陳明章
09. 播種 詞/陳明瑜 曲/陳明章 演唱者/陳明章
抓狂歌 - 台灣流行音樂維基館 https://bit.ly/3C2pZTz
禁不住的年代:關於台灣的禁歌 ● 淨曲
Café Philo @ Boston | 哲學星期五@波士頓: 禁不住的年代:關於台灣的禁歌 ● 淨曲 https://bit.ly/4fPOr8t
講者 魏瑀嫻
本次的哲五由瑀嫻帶領大家回顧台灣的禁歌史。藉由探討時空背景的變化,歌曲的創作流行,政府控制手段的演化,我們以熟悉的歌曲為視角,反思近代台灣政治上與文化上的脈絡,及對 “唱自己的歌” 之意念的永恆追求。
講者以一系列 “下列哪一首歌不曾在台灣被禁?” 的問答開場。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民謠和流行歌曲都曾因各種原因被列為禁歌。如天黑黑曾被認為影射台灣時態黑暗被禁。國民政府戰敗來臺之後對與中國/共、日本沾得上邊的字詞非常敏感(如 《四季紅》 的紅, 《捉泥鰍》 裡的 "小毛", 《何日君再來》 的 "日君再來")。其他因為創作者投共使得其所有創作被禁,或歌詞被認為是靡靡之音,渙散軍心, 思想左傾,甚至歌曲過於歡樂,都曾是歌曲被禁唱的理由。
台灣流行音樂的審查歷史,大致分為幾個時期:
日治晚期(1910-1945)
日本當局在 1910曾禁唱台灣民謠,不過整體上禁令的執行並不嚴格。 1932 年出現了第一部在台灣播放的中國電影:桃花泣血記,也造就了同名的台灣第一首流行歌。當時唱片文化與歌曲創作蓬勃,知名的創作家鄧雨賢寫了 《望春風》《月夜愁》﹑《雨夜花》 等至今大家仍朗朗上口的民謠。
台灣第一首禁歌是1934年的 《街頭的流浪》(失業兄弟)原因是內容抱怨唱衰當時政府
1937 因中日戰爭爆發,日本政府為執行皇民化政策,開始打壓台語歌曲。
戰後初期(1945-1949)
隨著二次大戰結束,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在1945年 成立了警備總司令部以鞏固其政權。
當時被視為親日,或宣揚社會主義,或腐蝕人心的歌曲都成為被禁止的對象,而且審查的標準非常嚴厲。被禁唱的主要是當時主流的台語歌。
這個時期有名的台語禁歌包括: 《望春風》、《補破網》、《望你早歸》、《黃昏的故鄉》、《杯底不可飼金魚》、《媽媽請你也保重》 (暨是日本歌又腐蝕軍心)。
同時期也有許多從中國來的中文歌遭禁, 如 《夜上海》、《天涯歌女》、《桃李爭春》 等, 主要理由是思想左傾。
戒嚴初期(1949-1973):混亂而被動的審查制度
當時黑膠唱片進步,台語歌當道。盛行以國語詞填台語歌、台語詞填日語歌。國民政府因為急於減少方言使用,禁止親匪,禁止影響士氣, 採取 "先禁再說” 的手法。審查對象包括歌手、出版者、及詞曲創作者。
執行單位林林總總, 曾有警總、內政部、教育部、交通部、國防部、總政戰部、國立音樂研究所、中華民國音樂學會、台灣省新聞處、台灣省警務處、中國廣播公司... 當時並無全面系統性的審查, 執行方法相對簡單,包括 強制改寫、 禁播 、黑膠唱片貼貼紙 、 禁唱(但執行力不強)。唯一較有效的管制手段是藉由演藝人員證照發放/吊銷來威脅演藝人員。現場表演也會受到審查, 洪一峰的《寶島四季謠》 因歌詞提到剛被命名為陽明山的 “草山” 而被禁。姚蘇蓉因在一場演唱會, 在觀眾鼓譟下唱了 《負心的人》, 被吊銷執照, 轉到東南亞發展, 卻也因此傳播了台灣的流行歌曲。除了歌手出走到海外發展, 面對這樣的政策, 創作人也有了因應對策, 開始玩文字遊戲來避免被禁; 許多歌曲走紅後才被禁, 越禁越紅。
到了1960年代台語歌曲急遽衰退、國語歌盛世開始。1962 年開播的《群星會》是台灣電視史上第一個電視歌唱節目, 造就了 “電視歌星時代”,國語歌成為主流, 但還是難逃被禁的命運。
1965 因冷戰策略, 美軍駐台, 英文歌開始流行, 相較於對台語和國語歌的管制, 政府不管英文歌。 Pub 的興起提供了新的平台 - 駐唱歌手們如歐陽菲菲、黃鶯鶯、陽光合唱團逐漸發展固定的觀眾群。英文歌新潮、自由度高、內容跟台灣的時事沒有直接的關聯, 因而在年青人中非常受歡迎。
戒嚴中期(1973-1980):系統化審查與淨化歌曲
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 政府對意識形態管控的重視加深。1969年起開始組織國慶宣慰僑胞團 (至今仍每年派團出國) 歌星們為了避免失去演出的舞台配合參與。文夏因拒絕政府而被吊銷執照。
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政府進一步要求莊敬自強、激勵人心。1973新聞局成立(宋楚瑜曾任局長) 統一執行系統化審查、並頒布了出版法、十二條查禁理由、主導 “淨化歌曲運動” (如推行 《梅花》 及 《國父紀念歌》) 。1976的廣播電視法, 以數量和時間限制, 進一步打壓方言。1979歌曲改為事前送審制。
七零年代同時校園民歌運動興起 。校園民歌看似是反動與創新,但是在政府監控下,民歌多以國語創作 , 主題多以小情小愛為主, 鮮少反動的元素。
台灣歌謠復興
1976年起黃春明、林二、簡上仁等人,開始進行田野調查、撰文出書或創作新歌,復興台灣歌謠。他們舉著“文化復興”的大旗, 修改台灣過去的禁歌使其通過審查。他們的努力爭取, 讓許多過去被禁的歌曲, 如《農村曲》、《補破網》、《望你早歸》、《雨夜花》、《四季謠》(原名《四季紅》)等歌重新被唱、被聽到。
戒嚴晚期(1980-1987)
八零年代, 許多公共議題開始醞釀, 社會運動活絡。在社運人士試圖撼動體制的同時, 創作人也與政府有許多攻防,有些正面挑戰審查機制, 有些巧妙規避希望作品不要被禁
1980台灣第一張客語搖滾《無緣》(吳盛智、呂金守)被禁
1981滾石唱片、1982飛碟唱片成立
丘丘合唱團的 《就在今夜》專輯、 蘇芮的 《一樣的月光》掀起歌壇搖滾高潮
羅大佑的《之乎者也》( 眼睛睜一隻 嘴巴呼一呼 / 耳朵遮一遮 皆大歡喜也 / 大家都知之 大家都在乎 / 袖手旁觀者 你我是也) 充滿對審查制度的批判諷刺; 《亞細亞的孤兒》指的昰台灣, 但當時為了避免被禁, 歌名後加了「紅色的夢魘致中南半島難民」的副標題, 通過審查。
1983年, 創作《酒矸倘賣無》《捉泥鰍》《龍的傳人》的侯德健赴中, 他的其他作品因此被禁
1987解嚴。滾石出版《快樂天堂》
審查歌曲每週一次,從1979年到1987年12月,一共審查了三百二十期,受審的歌曲超過二萬首,而沒有通過的歌曲佔了六分之一,並有九百三十餘首歌曲遭禁唱。新聞局在九年間禁過約930首歌,其中文夏演唱者有99首 (超過十分之一)。 審查制度 訂定為只要有一人否決就可以禁歌。
後戒嚴時期
1990新聞局結束歌曲審查, 但經過了數十年的政治力介入, 媒體、創作者的自我審查早已內化, 一時難以根除。許多聽歌者也因習慣了被審查過的 “淨歌” 而接受了歌曲傳達的意識形態。即便如此, 仍有音樂人堅持理念走進抗議現場, 結合運動創作出異議歌曲 (如1989黑名單工作室的《 老賊你好》; 交工樂團、拷秋勤、巴奈 都參與社會運動頗深)
控管與縫隙
回顧台灣的禁歌史, 政府用各種手段意圖控制思想的傳遞, 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人們對言論自由的渴求, 始終沒有被完全磨滅。這意念的韌性, 從各種規避禁令的手法可略勘一二:
偷天換日:改寫規避審查
《苦酒滿杯》 歌名改成 《男人的眼淚》
《今天不回家》 專輯封面改成 《今天要回家》
《爽歪歪》 被改寫數次後成為勸女性凡事忍耐的 《勸世歌》
爽歪歪 → 你爽我也爽 → 你舒服我也舒服 → 醉彌勒 → 勸世歌 (鄧麗君演唱)
最後到布袋戲推出時才以“醉彌勒”來演唱
人不能唱的歌,就交給戲偶來唱
當時規定電視節目每天不得播超過兩首台語歌,每首不得超過一分半。沒有受到規定的布袋戲就成為台語流行歌偷渡的窗口。1970台視推出黃俊雄電視布袋戲,曾創下 97%的收視率, 至今無人能破。戲中人物如苦海女神龍、醉彌勒、冷霜子….都有搭配出場主題曲, 許多禁歌得以藉此播放出來。
冷戰策略下的小解放
廣播主持人費禮創造了 “熱門音樂” 一詞, 指的是美軍電台AFNT播放的美國流行音樂。 後來轉型為 ICRT 的AFNT是台灣第一個 FM 電台, 播放美國唱片公司直送至美國軍方的音樂。熱門音樂受到年輕人的歡迎, 其他電台如中廣、警廣、世新、復興、幼獅、正聲也開了專門播放熱門音樂的節目。知名樂團洛克、雷蒙、海韻、陽光等, 翻唱西洋歌曲後有了該創作「自己的熱門音樂」的反思。
不過隨著 disco 和民歌西餐廳興起, 駐唱漸漸落沒, 樂手也各奔前程。
民歌採集
1966年, 史惟亮、 許常惠開始了 “民歌採集運動”, 以田野調查蒐錄民間音樂採集了大量本土的珍貴史料。在文化界號召 “我們要創作自己的歌”, 要自我定位時, 掀起了文化位階的論戰。什麼樣的音樂能被算是 "我們的音樂”? 討論逼迫我們深思: 文化有高低之 分嗎? 我們該蒐錄純化(被官方過濾過)的經典還是活生生的傳統? 反映生活的歪歌與亂彈也是民歌嗎?何謂 “民族音樂”? 這些問題背後所代表的, 許多認同上的差異 (鄉土vs.現代主義, 台灣vs.中國, 我們是誰?) 許多公開的論戰仍然延續至今, 也或多或少存在每一個人的心中。
從校園民歌到異議歌曲
校園民歌, 在政府的控制下看似反動卻鮮少被禁。 成長於戒嚴時期的年青人早已習慣自我審查, 歌曲走向大多是正面,小清新路線。期待”唱自己的歌” 的李雙澤在淡江大學在現場唱補破網與國父紀念歌, 問唱英文歌的同儕: “我們自己的歌在哪裡?” 李雙澤過世的很早, 好友楊祖君胡德夫合力整理其遺作《美麗島》緬懷李雙澤。隨著被黨外人士傳唱, 美麗島雜誌的創辦, 到美麗島事件, 這首歌被時代賦予了多層的意義。
校園民歌被批評 “只剩校園,不再民歌” 。由於內容大多風花雪月, 失去了民歌的精神, 走樣成以省錢為出發點的商業包裝。 羅大佑是一個例外: 從小清新路線走向批判社會。他的 《之乎者也》諷刺政府禁歌與盜版猖獗。《皇后大道東》批判香港97回歸, 現在回頭看歌詞格外令人感慨。
最後回想關於禁歌的種種, 我們不知道數十年來那些被禁的歌, 有沒有被唱過? 說了什麼? 背後又有什麼樣的故事? 曾經失去的, 我們不可能完全找得回來, 那在好幾個世代的群體的長成上, 我們缺了什麼? 該如何去追尋? 從對方言的打壓文化位階的出現, 若把反思擴大到教育文化, 我們的喜好, 是否可能是被訓練出來的品味? 人人心中的一個小警總, 也許一直默默的蒙蔽了我們的眼睛, 耳朵, 使得我們對沒機會接觸卻該是自己的東西, 一點都不了解。
每個時代, 每一群人都不斷追求 “唱自己的歌”。現在我們似乎活在有 “快樂天堂” 的時代,但, 真的嗎?
問答集
問:那一首歌不曾在台灣被禁?
天黑黑
四季紅
丟丟銅仔
愛拼才會贏
快樂的牧場(山頂的黑狗兄)
答:愛拼才會贏。因為與台灣悲情無關,正面。
其他被禁的原因:
天黑黑:描述台灣黑暗
四季紅:因為關鍵字“紅” (解禁有
丟丟銅仔:日據時期曾經禁止公開演出(短暫) 戒嚴被禁:歌詞淫穢
黑狗兄:太過於開心
問:那一首歌不曾在台灣被禁?
何日君再來
月亮代表我的心
甜蜜蜜
夜來香
夜上海
答:甜蜜蜜
其他被禁的原因:
何日君再來:中共或日本再來?被三個政權禁止。日本(靡靡之音)、國民政府(靡靡之音)說 何“日軍”再、,中共(靡靡之音) 都懷疑有通敵之嫌
月亮代表我的心:靡靡之音
夜來香: 同上,另原唱李香蘭在戰後被掛上漢奸之名,連帶其作品都被禁唱。
夜上海: 紙醉金迷
問:那一首歌不曾在台灣被禁?
寶島曼波
綠島小夜曲
舞女:陳小雲
酒矸湯賣無
亞細亞的孤兒
姑娘的酒窩
答:亞細亞的孤兒
其他被禁的原因:
寶島曼波:過於強調台灣本體
綠島小夜曲:將台灣形容成一艘「搖啊搖」的船
舞女(陳小雲):詞曲狂盪,危害社教。
酒矸湯賣無:蘇芮唱的,原本沒有被禁搭上電影(搭錯車),但是寫歌的侯德健因為後來投共(龍的傳人)所以其所創作的歌都被禁
姑娘的酒窩:敗壞社會善良風俗。
亞細亞的孤兒:戒嚴晚期的作品,羅大佑提出副標「紅色的夢魘致中南半島難民」,以「自我審查」來規避審查。羅事後受訪表示,其實他寫亞細亞的孤兒指的的確是台灣島上的人民。
問:那一首歌不曾在台灣被禁?(70年代 校園民歌時代)
月琴
抓泥鰍
橄欖樹
美麗島
少年中國
龍的傳人
答:月琴
其他被禁的原因:
抓泥鰍:“小毛“的哥哥
橄欖樹:歌詞 流浪 諷刺政府
美麗島:李雙澤創作此曲先於美麗島雜誌以及美麗島事件,黨外人士以此曲做為雜誌之名後,本來沒政治意涵的曲便與黨外運動劃上等號。
少年中國(與美麗島作者同為李雙澤):有鼓吹統一之嫌被禁
龍的傳人:中美斷交的時節所做 因為作者後來投共所以被禁
許多歌原先在創作時沒有抗議的意涵,後來被多方傳唱、賦與抗議歌曲的地位。例: 黃昏的故鄉
Café Philo @ Boston | 哲學星期五@波士頓: 禁不住的年代:關於台灣的禁歌 ● 淨曲 https://bit.ly/4fPOr8t
臺灣的最後一首禁歌 臺灣的最後一首禁歌 | focus
臺灣的最後一首禁歌《抓狂歌》 | focus https://bit.ly/40eydQu
1989年11月,由王明輝、陳主惠與Keith所組樂團「黑名單工作室」,在「水晶唱片」的引薦下,找了陳明章、林暐哲與葉樹茵三人加入,一同完成了專輯《抓狂歌》,也做出臺灣禁歌史上最後一首歌曲〈民主阿草〉。〈民主阿草〉裡有段歌詞是這樣寫的:
透早出門天清清 歸陣散步來到西門町
看到歸路的警察與憲兵 全身武裝又隔向投前
害阮感覺一時心頭冰 害阮感覺一時心頭冰
咱來借問矣警察先生 是不是要反攻大陸準備戰爭
歌詞描繪當時臺灣解嚴初期的狀況,政府已宣布解嚴,但官方媒體仍全面封殺社會運動、抹黑工運、學運以及環保運動的消息,並向民眾宣導他們是「社運流氓」,一連串的打壓行動,使得對社會現況不滿的運動依舊,如專輯發行的同年4月就發生「鄭南榕自焚事件」。另外,歌詞若與相隔25年的「太陽花學運」做應對,我們會發現其所描繪的畫面似乎如出一轍。
〈民主阿草〉雖然被限制只能在校園演唱會等方式傳播,卻反倒使它成了當時炙手可熱的專輯,當中收錄的〈台北帝國〉、〈民主阿草〉和〈計程車〉,曲風揉合雷鬼、饒舌,這些都是用可以包容最多文字量的方式來講述臺灣社會現象。陳明章說:「從〈民主阿草〉的歌詞我們可以看出,『黑名單』的歌沒那麼矯飾,當然也沒有國語歌曲那麼浪漫……但我不希望它變成民俗,那個意義不同。」另一位,是許多成功的流行音樂專輯製作人,林暐哲,在《抓狂歌》的歌詞本上有著這樣的介紹:
林暐哲(”拆除大隊”主唱)
「我們應該留給下一代什麼東西?不管我們是不是正在痛苦、正在成長、正在尋求,都應該給下一代多一些自由,讓他們有一些奮鬥的尊嚴。」
1987年,臺灣解嚴後,自由的空氣有多了些,90年代後的臺灣音樂,我們可以看見創作的面向越來越多元,有更多的社會議題,伴隨著音樂創作人的關注與社運動的投入,一一浮現檯面。
臺灣的最後一首禁歌 | focus https://bit.ly/40eydQu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