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茶在道教、佛門是普遍常見的善行,常施於荒郊野嶺、行人乾渴處,事小而微,卻是有濟急之效的慈悲布施;茶水清涼,連結解脫清涼、法水甘露,藉施茶濟人亦可濟己;再加上禪門趙州喫茶去之機鋒,茶成為機鋒啟悟的引子,施茶也就加入修悟弘法元素;於是由布施之福德慈悲,擴及至法門之空性智慧,這是佛門的基本施茶觀。明末憨山因弘法蒙難,被發配從軍流放廣東雷陽,途經電白苦藤嶺時,遇見易真潭居士等人施茶,憨山記錄這段經歷,並幫助施茶居士募建施茶庵,取名為化城庵。由此形成他具個人特色,有血有肉、有智有悲的生命修悟與弘法歷程感的施茶觀。「化城」,典故來自《法華經》,是前往究竟佛乘寶所的中途休息站,憨山將施茶處視為清涼化城,有二個面向:化城觀與邊地觀。他修道之初,切慕華嚴四祖清涼澄觀,遂前往號稱清涼山的五臺山,一生重要的修悟都發生於此,並與「清涼」境界相應;當他流放嶺南,正是從北方「清涼」到南方「火宅」,修悟或身心皆受轉折衝擊,於是施茶處成了清涼化城。而從化城要前往的是究竟「寶所」,然而他前往的卻是無佛「邊地」,憨山對此已有所體悟,他從一人一事開始,實踐入世菩薩行於邊地,使無佛邊地成為佛乘寶所之處,而實則邊地即是寶所。
化城與邊地:明末憨山的施茶觀與其修弘歷程 https://bit.ly/3YcCZwK
施茶-奉茶 功過格
倡首行一善事。如造涼亭、渡船、施粥、施茶、拾字紙、放生等。十功至百功。
施茶施薑湯一日。十功。
警世功過格 https://bit.ly/4eNHZz7
倡首爲一善事,〈如造涼亭、渡船、施鬻、施茶、拾字紙、放生等。〉十功至百功
施茶施薑湯,一日十功。
警世功過格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https://bit.ly/4hbXbb8
施茶水、舍棺木一切方便等事。自『作功果』以下,俱以百錢為一功
施棺、施茶、施藥。各百錢一功
施茶水、舍棺木一切方便等事
《了凡四訓》附錄 雲谷禪師授袁了凡功過格參雲棲大師 https://bit.ly/3BNTdoO
善事如造涼亭渡船施鬻墟茶拾字紙敬注等十功至百功
施茶施晝湯一日十功
孚佑上帝示定十戒功過格 : 孚佑上帝示定十戒功過格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s://bit.ly/4dN918t
倡首行一善事,如造涼亭、渡船、施粥、施茶、拾字紙、放生類,十功至百功。
修仙程途 中(功過格-善) https://bit.ly/3Uapyw8
幫忙施茶
布施勞力,這是二年級的布施
星雲大師 https://bit.ly/4f9t0iD
獻茶待客;又於寺院門前安排有專為香客惠施茶水的「施茶僧」等
星雲大師全集 https://bit.ly/4eKuLmV
修因門-施茶完滿
禪林疏語考證 https://bit.ly/4fadxPF
以累積功德為由勸說民眾贊助施茶。由於施茶與宗教意義的關係,僧人是當然的參與者,但布施並非僧侶專有,百姓有意願者亦可參與。
傳統中國的善行:施茶的歷史 https://bit.ly/3YCiDih
施薑茶 百錢一功
文昌帝君功過格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https://bit.ly/4eN2X0X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5MmssbsfSSVC1pqW/
無論有沒有喝過奉茶,台灣人對於「奉茶」文化應該不會太陌生,「盛夏奉茶」是傳統的善行,給路過的辛苦人一些些溫情。早期路邊上總會看到一壺茶水,雖然茶水不見得香醇,也或許有些塵土,但卻代表著奉茶人好客、良善的精神。奉茶的人情味 心照不宣的互助 | 報時光 https://bit.ly/4eOAM1O
在寶山鄉的三叉凸停車亭,兩年前就有七十四歲的蔡姓老翁,在徵得鄉公所的同意,跑到苗栗買了傳統的大水缸,每天煮茶供路人享用,樸實無私默默的將台灣最美的人情味,分享給路人享用。重現台灣人情味 竹寶山奉茶亭台灣最美風景 https://bit.ly/3zSfOQx
民5 5年間先祖父也提供大茶壺供茶。內還放些稻売。問為何?阿公說怕人喝太快嗆到!以前的人出門靠一天沒幾班的公車,錯過就要靠走路。以前沒有那麼多商店,飲料也算是奢侈品,半路的奉茶是走下去的精神寄託,奉茶的人通常也是許過願,還願奉茶的。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M1Q2UDDYfpakaaYu/
溫馨小角落 路旁「奉茶亭」濃濃人情味
NOWnews 今日新聞
更新於 2018年07月23日10:59 • 發布於 2018年07月23日11:08 • 記者李清貴/宜蘭報導
早年農業社會,沒有便利商店,鄉下地方路邊或大樹下,經常可以看到善心人士擺放一壺茶,上面寫著「奉茶」字樣,提供往來民眾口渴時免費飲用,這樣的場景現在已經不多見,而在宜蘭縣礁溪鄉的興農路及武暖路上還有兩戶人家,門前放置「奉茶亭」,興農路上的奉茶亭已經放置3年多,武暖路上的奉茶亭更是設置超過30年,如今已經傳承到第三代。
礁溪鄉興農路上的奉茶亭是林姓民眾所設置,女主人表示,當初之所以有這個構想,是因為先生開瓦斯行,送瓦斯給客户時,有些客戶體貼服務人員的辛勞,會親切的送上一杯茶水,讓他非常感動,因而觸發在路旁施設「奉茶亭」的想法。林太太說,由於家裡篤信佛教,因此每天將金棗茶放置奉茶亭前,心中都會默念,希望路過這裡的民眾都能夠人車平安。他們提供的金棗茶是特地購買曬乾的金棗回來煮泡,夏天會放些冰塊,冬季則是溫熱的。林太太表示,可能是金棗茶很好喝,經常被喝的精光,甚至有人會用瓶子裝回家喝。看到準備的金棗茶被喝光,內心就非常高興,也會馬上再補充一壺。
而礁溪鄉武暖路上的奉茶亭放在這裡已經超過30年,現年70歲的朱老太太表示,早年鄉下地方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夏天割稻,不時有人來要茶水喝,從婆婆那個時代開始,他們家就每天準備茶水,放在路邊供人飲用。朱老太太的媳婦表示,婆婆每天為家務、農務繁忙,一大早還準備茶水給大家喝,她很感動,未來也會秉持婆婆的愛心持續提供茶水給路過民眾飲用。
▲礁溪鄉武暖路上的奉茶亭設置至今已經超過30年。(圖/記者李清貴攝 , 2018.07.23)
長榮廣告的金城武與奉茶,帶動「金城武樹」的爆紅。
今年(2014)7 月的一場颱風,造成臺灣各地嚴重災情。其中無關緊要卻又引發各界關注的災情,是臺東池上的「金城武樹」被颱風吹倒了。知名藝人金城武於 2013 年為長榮航空拍攝形象廣告,廣告中金城武騎著腳踏車悠遊在池上的伯朗大道,停在樹下休息,而樹邊木桌上有個貼著「奉茶」字樣的茶壺,金城武便在微風吹拂下很帥地喝著茶,望向遠方,「I see you」。其中出現的「奉茶」,也就是在路邊樹蔭下提供免費的茶水給路過的行人,行人可自行隨意取用茶水,現場並無人管理,只有一些善心人士會定期擺設,添補新鮮茶水,此一活動被視為臺灣濃厚人情味的展現。不過考察史料後可以發現,類似的行為在傳統中國被稱為「施茶」。
施茶活動的行為之所以稱為「施」,與佛教教義中所謂的「布施」有關,唐代已有僧人施茶的記錄,而明代也有文人撰文,以累積功德為由勸說民眾贊助施茶。由於施茶與宗教含義的關係,僧人是當然的參與者,但布施並非僧人專有,百姓有意願者亦可參與。
施茶不只是在行人往來的路邊,有些比較講究,或是經費較充足的,就會建造茶庵或茶亭,像是清代徽商便曾與當地民眾合作,於關帝廟前建造茶亭,或是如清代小說《斬鬼傳》描述一間破廟旁的茶庵,「上寫著四個大字,是『施茶結緣』」。正因有些茶庵與寺廟結合,因此茶庵有時也成為具有宗教功能的場所,像是范鳳翼〈通州西門創建世燈庵碑記〉中記載太原僧人智宗募款買地進行施茶活動,後來就慢慢加入講經行為,具有提供宗教活動與過客短暫停留的功能。
除了寺廟之外,也有在交通要道,像是乾隆《潮州府志》記錄了某商人團體在東橋頭施茶,或如光緒《重修天津府志》一般,侯天順在北門外重建一座施茶庵,既然在橋頭或城門外,自然是方便往來的過客。正因為城內城外有許多地方建有茶亭,以是許多地方志也會特別記載當地茶亭成立的時間、地點,以及成立的人名或家族,或是茶亭的興廢等。在這些記載之中,官方亦非自外於眾。
康熙時擔任山東蒙陰縣令的陳朝君,便曾捐出自己的薪俸,於夏、秋兩季提供茶水,冬季提供熱茶給往來行人飲用。可見施茶活動與一般施粥賑米活動相同,發起與參與者不分官民。亦可看出施茶活動所施之「茶」,有時會依季節不同而有所改變,又如袁宏道〈板橋施茶疏〉中提到施茶行為在不同季節會有不同的花費,夏天提供開水,因為要柴薪燒水,所以才會「費薪」。冬天煮薑湯需大量生薑,因此「費薑」。
雖然就目前的史料來看,不太清楚茶庵是否會有人常駐管理,應該還是有專人定期添加茶水。茶庵的設立與維護並非易事,主要還是要有經費的來源,范鳳翼〈通州西門創建世燈庵碑記〉估計約「三百餘金,買地一區」,以做為搭建茶庵的地點。而嘉慶《鳳臺縣志》中設立茶庵的安國順捐了五十畝地,供應施茶的開銷,乾隆《潮州府志》中的商人團體也是買田五畝五分,以其每年所收的租穀一十七石一斗才足以做為施茶的經費。
可見得若非家業豐足的善心人士,若要施茶,可能還是要靠團體的募捐與合資,也因此許多文人寫的施茶疏文也都是為了搭建茶庵而公開募款的文告。
這樣的行為發展到後來,也許各地方因地、因時制宜。《大英圖書館特藏中國清代外銷畫精華》收錄一些關於北京風俗的圖畫,其中一幅繪著一個簡單的棚子,外面大書「皇恩浩蕩」,內置一個木桶,裝著一個大冰塊,有個人正拿著木杓抄了口水要喝。圖旁的文字說明了這是北京三伏天在官衙門口搭的茶棚,若是民間所為,棚上的黃紙則改為「普結良緣」。
施茶活動可能隨著先民渡海來臺而持續進行,不過清代臺灣由於治安動蕩,目前筆者還找不太到施茶的具體記載,也許原因在於社會治安不穩,地方經濟不長,施茶經費無由,再加上施茶地點多在交通要道,若治安敗壞,搞不好施茶的人反過來會被打劫也說不定,因此施茶行為的再興或許與地區治安發展有著緊密的關係。
然而,透過許多日治時期的報導與調查資料可以看到,臺灣當時仍有施茶行為的進行。目前在苗栗大湖鄉保留著一座建於大正年間的十份崠茶亭,雖然已經重新修復過了,但仍可以看出茶亭的實際樣貌。有興趣的朋友在前往苗栗旅遊時,可以順道走走看看,感受先人樂於分享的精神。
傳統中國的善行:奉茶的歷史 https://bit.ly/3UesPur
公告資料大湖十份崠茶亭|文化資產複合查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4f56gAl
類別古蹟 級別縣(市)定古蹟 種類其他設施
歷史沿革「大湖十份崠茶亭」位於苗栗縣大湖鄉南湖段及銅鑼鄉新雞隆段交界,是「十份崠古道」,舊稱「挑鹽古道」或「挑筍古道」上的茶亭。目前所見的茶亭建築物,興建於大正十二年(1923年)。
「茶亭」是在地人或善心人士,提供往來挑夫、商賈歇腳避雨,並且供應免費茶水解渴的建築物。桃竹苗地區的茶亭,大多建於十九世紀末葉,隨著墾拓內山先民腳步,分布在山間小徑上的茶亭建築,展現墾拓時代人情味。
「大湖十份崠茶亭」座落位置,是關刀山脈十份崠山南麓鞍部(海拔約545公尺),是關刀山脈最低處。早在清咸豐、同治年間,就有先民從銅鑼越過雞隆山,經十份崠進入南湖地區開墾。由於十份崠鞍部的地勢較低,逐漸取代較早開發的大寮越嶺線,成為大湖地區的主要聯外通道。先民們一步一擔的從山上挑下農產品,走到海邊帶上山的鹽貨,經由「十份崠古道」進出大湖地區。
因此,「十份崠古道」沿途曾有4處茶亭,分別以磚、石、樹、竹為材料興建,由西往東分別是「三義雙龍坡磚造茶亭」、「十份崠鞍部石頂茶亭」、「南湖坑自然樹蔭茶亭」與永興橋下方50公尺處的「竹棚架茶亭」。占有地理優勢的「大湖十份崠茶亭」,就成為交通中心、集貨站,也是訊息交換中心。位於步道旁的茶亭,便是當時山上最壯觀的公共建築物。
「大湖十份崠茶亭」的興建年代已無從可考,目前所見的石頂茶亭是當地人劉來旺,於大正十二年(1923年)向十份崠、九份庄、南湖坑住民發起興建,並由在地匠師廖阿榮負責興建完成。茶亭完工時,入口石碑畫有路標、捐款人芳名錄以及「大正十二年」(1923年)字樣,茶亭內本有圓石桌,但已佚失,不見蹤影,目前已經復舊重置。
大湖鄉十份崠古道部份路段,後來因興建苗60線道路,使得古道荒廢,大多淹沒在荒煙蔓草中,逐漸被人遺忘。茶亭重要性也不如以往,年久失修,石牆微傾、右前拱折離,結構岌岌可危。因「大湖十份崠茶亭」見證大湖地區墾拓歷史,以及昔日奉茶助人之義行,具有教育意義。由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指定為古蹟,全面整修,使「大湖十份崠茶亭」重現昔日風貌,發揚內山墾拓舊時代的茶亭奉茶的溫馨。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苗栗縣縣定古蹟「大湖十份崠茶亭」管理維護及防災計畫
公告
類別日期文號備註說明
指定/登錄2001-05-16府文資字字9005000134號公告
公告公文縣4-大湖十份崠茶亭縣政府公告.pdf
評定基準1.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指定理由1.昔時善心人士,每思乾旱,過客涸渴難忍,特設茶亭以資歇息,並奉茗茶,助人義舉,甚具教育意義。
2.茶亭沙岩石砌,是有爐灶,屋脊裝飾剪黏,山牆、馬背收邊,周遭石椅保存完整,頗具思古之幽情。
3.保存地方特色,具希罕性;對昔時往來崎嶇山嶺之艱辛,有見證之價值。
法令依據<<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
所屬主管機關苗栗縣政府
現況地址
縣市行政區地址
苗栗縣
大湖鄉
南湖段1337-96地號及銅鑼鄉新雞隆段1997地號
主管機關資訊名 稱: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聯絡單位:文化資產科
聯絡電話:037-352961#712
聯絡地址:苗栗縣苗栗市自治路50號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地籍所有權屬使用分區分區類型
苗栗縣 - 大湖鄉 - 南湖段 - 1337-96非都市區山坡地保育區苗栗縣 - 銅鑼鄉 - 新雞隆段 - 1997非都市區山坡地保育區
定著土地範圍(文字描述)大湖鄉南湖段1337-96地號及銅鑼鄉新雞隆段1997地號
所有權屬
身分公私有
姓名/名稱
土地所有人私有
邱OO
管理人/使用人
身分
姓名/名稱
管理人 十分崠老茶亭 |茶亭溫暖過去,山景清幽了未來!苗栗大湖借問站 - 阿新筆記
邱〇〇
外觀特徵「大湖十份崠茶亭」面寬422公分、進深458公分、側面脊頂高46公分、側深458公分佔地5坪餘,進深略大於面寬。建築本體為石構造,石爐灶、石椅保存至今。屋脊兩端微翹為「翹棟」,簷口呈曲線「升起」作法,棟頭為「八角棟」,相當有特色。背牆設有石條窗,有利空氣對流,使內部不發霉,簡單又實際是茶亭建築的特徵。
室內特徵茶亭建築並無明顯室內特徵。
使用情形目前茶亭經過整修後,成為登山健行與在地人休憩時,躲避風雨、歇腳休息之用。茶亭內設有座椅及茶水桌,可供人們坐下來、解個方便、啜口茶水、伸展筋骨之用。
現 狀「大湖十份崠茶亭」於大正十二年(1923年)完工後,經過一到二次整修。民國七十年代(1980年代)苗60線道路開闢後,古道荒廢、茶亭重要性不如以往而年久失修。並已於民國九十年(2001年)5月16日,指定為苗栗縣縣(市)定古蹟,屬於其他設施類古蹟。民國九十四年(2005年)進行調查研究及修復工程;民國九十八年(2009年)與民國一百零七年(2018年)分別進行管理維護及防災計畫。目前茶亭已重現昔日風貌,成為登山健行與在地人休憩時,歇腳休息之用。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定期檢視石材部份是否有龜裂的情形,如有情形嚴重者將進行修繕計畫。
參觀類型完全開放參觀
是否收費否
相關網址苗栗文化觀光旅遊網 十分崠老茶亭 |茶亭溫暖過去,山景清幽了未來!苗栗大湖借問站 - 阿新筆記
大湖十份崠茶亭|文化資產複合查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4f56gAl
類 別古蹟
種 類縣(市)定古蹟
公告日期2001-05-16
名稱大湖十份崠茶亭
縣市區域苗栗縣
地址南湖段1337-96地號及銅鑼鄉新雞隆段...
所屬主管機關苗栗縣政府
來源單位文化資產局
來源網址來源網址
「大湖十份崠茶亭」位於苗栗縣大湖鄉南湖段及銅鑼鄉新雞隆段交界,是「十份崠古道」,舊稱「挑鹽古道」或「挑筍古道」上的茶亭。目前所見的茶亭建築物,興建於大正十二年(1923年)。
「茶亭」是在地人或善心人士,提供往來挑夫、商賈歇腳避雨,並且供應免費茶水解渴的建築物。桃竹苗地區的茶亭,大多建於十九世紀末葉,隨著墾拓內山先民腳步,分布在山間小徑上的茶亭建築,展現墾拓時代人情味。
「大湖十份崠茶亭」座落位置,是關刀山脈十份崠山南麓鞍部(海拔約545公尺),是關刀山脈最低處。早在清咸豐、同治年間,就有先民從銅鑼越過雞隆山,經十份崠進入南湖地區開墾。由於十份崠鞍部的地勢較低,逐漸取代較早開發的大寮越嶺線,成為大湖地區的主要聯外通道。先民們一步一擔的從山上挑下農產品,走到海邊帶上山的鹽貨,經由「十份崠古道」進出大湖地區。
因此,「十份崠古道」沿途曾有4處茶亭,分別以磚、石、樹、竹為材料興建,由西往東分別是「三義雙龍坡磚造茶亭」、「十份崠鞍部石頂茶亭」、「南湖坑自然樹蔭茶亭」與永興橋下方50公尺處的「竹棚架茶亭」。占有地理優勢的「大湖十份崠茶亭」,就成為交通中心、集貨站,也是訊息交換中心。位於步道旁的茶亭,便是當時山上最壯觀的公共建築物。
「大湖十份崠茶亭」的興建年代已無從可考,目前所見的石頂茶亭是當地人劉來旺,於大正十二年(1923年)向十份崠、九份庄、南湖坑住民發起興建,並由在地匠師廖阿榮負責興建完成。茶亭完工時,入口石碑畫有路標、捐款人芳名錄以及「大正十二年」(1923年)字樣,茶亭內本有圓石桌,但已佚失,不見蹤影,目前已經復舊重置。
大湖鄉十份崠古道部份路段,後來因興建苗60線道路,使得古道荒廢,大多淹沒在荒煙蔓草中,逐漸被人遺忘。茶亭重要性也不如以往,年久失修,石牆微傾、右前拱折離,結構岌岌可危。因「大湖十份崠茶亭」見證大湖地區墾拓歷史,以及昔日奉茶助人之義行,具有教育意義。由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指定為古蹟,全面整修,使「大湖十份崠茶亭」重現昔日風貌,發揚內山墾拓舊時代的茶亭奉茶的溫馨
文化部 iCulture-文化空間 大湖十份崠茶亭 https://bit.ly/3YqKt0v
1030416‧桐花追追追(1)~十分崠老茶亭‧法雲寺‧桐花公園客家大院
大湖十份崠茶亭位於臺灣苗栗縣大湖鄉的出關古道北段——十份崠古道上,於民國九十年(2001年)5月16日公告為苗栗縣縣定古蹟[1]。昔日古道上有四座茶亭,由西至東是三義雙龍坡磚造屋頂茶亭、十份崠鞍部石頂茶亭、南湖坑樹茶亭、永興橋下的竹棚茶亭,其中十份崠設有茶亭約可追溯至百年以前,但現今的茶亭則約建於日治時期的大正年間[1]。
沿革
十份崠古道約在清咸豐、同治年間成形,取代大寮越嶺道成為南湖地區主要聯外道路,此外經關刀山稜線延伸的多條古道在十份崠交會,使得十份崠茶亭除了是休息站,也是集貨站、訊息交換中心[1]。
現存的茶亭是日治大正年間十份崠居民劉來旺向十份崠、九份莊、南湖坑集資後由當地匠師廖阿榮興建,完工後,奉茶的工作先是由劉來旺之妻莊壽妹負責,後由媳婦劉江星妹負責,之後因要挑水果才轉交給他人接手[1]。而所奉之茶主要是粗茶,但偶爾也會泡芭樂葉或青草茶[1]。
十份崠古道部分路段改為苗60線公路後,古道因而荒廢,茶亭重要性降低,而後歷經九二一大地震與三三一大地震而受損,之後在民國九十四年(2005年)6月進行整修[1]。
建築
十份崠茶亭是單開間敞廳式建築,正面朝向苗60線,其他三面為砂岩牆,背面牆上開有兩個石條窗,其面寬422公分,進深458公分,佔地約7.5坪[1]。
大湖十份崠茶亭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09boPH
十分崠老茶亭 |苗栗景點推薦,風景優美可露營,螢火蟲、油桐花季不可錯過~ | 捲毛阿偉
從寶山往北埔與峨眉的路上各有一個茶亭,八股茶亭與雞油凸旁的老櫸木茶亭。
大隘三鄉早期擁有四十幾座茶亭,以 寶山鄉 保留數量最多,可說是台灣從傳統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一個歷史見證。寶山鄉內的農產品都是由農民辛苦的一步一腳印地肩挑到新竹市與周邊地區買賣,其間路程漫長崎嶇,村民有感路途中連歇腳喝茶地方都沒有,而 興建許多佔地約三坪大小之磚造茶亭,提供茶水供路過之村民飲用與休憩。這些茶亭大都沿著主要通道建造,也是 村民共同集資與自發性動員人、物力的產物,傳遞人情溫暖的奉茶文化,可以說是村民生活中的共同記憶,也見證了寶山地區的歷史發展。
老櫸木茶亭:新湖路原為牛車路,曾經是農產品的集散地,茶亭設置於此路口,將甘蔗集中,由牛車載到新竹糖廠練粗糖。早年油田村上下學行經此處,學童多在茶亭逗留玩耍喝茶水解口。茶水多為砲芭樂葉,由當時附近陳厝黃厝兩家煮茶奉茶。茶亭旁種植櫸木遮蔭,已歷經百年,大櫸木成為此茶亭重要特色。
八股茶亭:2006年拆除,於2013年復建,早期寶山鄉民編織竹掃帚,騎腳踏車往新竹城販售。寶山洽水崎前陡坡難行,須以人力拉千,故上坡之後在茶亭稍事休息才繼續上路。 另有一奉茶的故事,早年鍾老先生,奉茶湯時,擔心剛上坡之人喝茶太急,會岔氣傷身,於是在茶水上灑上粗糠,減緩喝茶速度,貼心設想。
雞油凸 是當地最高點,早期因為種植許多櫸木(雞油樹),因此取名雞油凸,從高處可以遙望科學園區。另附近嚐桔賞花台,也可以觀賞風景。
寶山茶亭:雞油凸 八股茶亭 老櫸木茶亭 – 新竹故事館 https://bit.ly/3zS9Krf
奉茶人-黎洪福先生的善舉,溫馨感人,新埔DOC希望這微電影「奉茶-結善緣」能多曝光,讓社會大眾能鼓勵並分享這影片,同時激勵黎先生讓其有永恆的動力繼續奉茶下去。鄉間馬路邊常有善心人士奉茶,當口渴而喝到他人生津解渴的奉茶,心存感激,同時也受到證嚴法師大愛精神感召,啟發了他的善舉。他到新埔南坑(三汶水)取回山泉水,利用山上檢回廢棄木材,自費購買魚腥草和仙草乾,利用假日在家煮清草茶,為了煮茶他特地在屋後搭一個小小鐵皮屋,做一個大灶煮茶,過程中,魚腥草和仙草乾需分開蒸煮4次,約2-3小時,方能蒸煮出魚腥草茶和仙草茶不同口味的青草茶。將煮好清涼解渴的茶,用騎摩托車載到新埔鎮第一市場,先放桶茶在市場一家熱心的國術館櫃台上,請附近的生意人來倒茶,接著提著著2個大茶壺穿梭在熱鬧的市場每個攤位〝奉茶〞,店家們都會自動拿著杯子用感恩的心喝著他倒的青草茶,市場內每個肉攤、魚攤、水果攤賣菜農民,都豎起大拇指感恩他的善舉,他熱心助人,不求回報 奉茶-結善緣-偏鄉數位培力推動計畫 https://bit.ly/3BRqkIs (409) 《DOC 經典影展》奉茶。結善緣|新埔 DOC|竹苗輔導團隊 - YouTube
車友休息站 寶山茶亭廊道落成
記者蔡昕穎/寶山報導車友休息站 寶山茶亭廊道落成 | 好房網News https://bit.ly/408baZb
新竹縣寶山鄉去年爭取客委會經費,沿環鄉道路建造結合鐵馬驛站的茶亭廊道,六個奉茶亭剛落成,立即吸引車友搶先體驗。
新竹縣寶山鄉發展鐵馬觀光,向客委會爭取經費,沿環鄉道路建造六個茶亭,其中高鐵茶亭還能看到高鐵行經。(記者蔡昕穎/攝影)
「寶山風景明媚,單車旅行再適合不過!」鄉長范玉燕說,車友非常愛來寶山騎車,因此想到將茶亭廊道結合鐵馬驛站,發展寶山新觀光。
eMA車隊經理鄭佩芳表示,寶山鄉道路建在稜線上,沿途風景優美、視線一覽無遺,發展鐵馬觀光再適合不過了,建議能夠增設打氣、飲水設備以及駐車架,讓車友休息時能夠安心欣賞風景。
車友彭子巡則表示,期待設備完善以後,要邀同好來征戰寶山鄉。
范玉燕說,早年鄉親徒步外出,沿途都會有善心人士提供茶水「奉茶」,興建茶亭廊道就為了重現傳統美德。去年向客委會爭取到999萬元,沿環鄉道路設置尖山、三峰、石坪、櫸木、高鐵和八股茶亭,其中櫸木茶亭位在百年櫸木旁,高鐵茶亭則可看見高鐵列車經過,還能欣賞新竹市夜景。
公所更已規劃邀請茶亭附近居民擔任奉茶志工,要讓單車遊客感受鄉土人情味。
車友休息站 寶山茶亭廊道落成 | 好房網News https://bit.ly/408baZb
整修6座茶亭 重現寶山古早奉茶文化
【黃文垚 新竹】客家電視台 CH 17 https://bit.ly/3Y8GlRB
隨著時代變遷,茶亭早已沒落,「奉茶」的情景也早已為人淡忘,為了勾起許多人對老茶亭的回憶,日前新竹縣寶山鄉公所爭取到客委會千萬經費補助,整修鄉內6座茶亭,希望重現奉茶文化,展現客家人好客的傳統特質。
過去在涼亭裡或路邊,總會看見貼著「奉茶」的大茶桶,供路過的民眾解渴,儘管這樣的景況愈來愈少見,高齡74歲的寶山鄉民蔡桂勇至今仍每天熬煮茶水,注滿水缸放在住家旁的涼亭,與過往的路人分享,傳承客家人好客的傳統。
寶山鄉民 蔡桂勇:「50年前有人煮,後來他搬走就沒有煮,我才想到把它(奉茶)接下來,能繼續下去,我開始煮茶到現在,到過年就有3年的期間。」
其實隨著時代變遷,煮茶、奉茶的文化逐漸式微,為了延續這項傳統美德,日前新竹縣寶山鄉公所,爭取到客委會經費補助,計畫整修鄉內道路旁6座茶亭,將這份樸實溫暖的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寶山鄉長 范玉燕:「我們寶山鄉茶亭廊道這個部分,向中央爭取經費1025萬,我們目前整修6個茶亭,尖山茶亭還有板古茶亭,還有老櫸木茶亭,還有三峰茶亭、石坪茶亭以及高鐵茶亭。」
寶山鄉公所預估,茶亭整修工期為120天,預定會在農曆年前陸續完工後,屆時將商請附近居民擔任奉茶志工,而整修完成的茶亭也將順勢打造成鐵馬驛站,讓遊客到寶山旅行欣賞沿途風景的同時,還能感受客庄濃濃的人情味。
客家電視台 CH 17 https://bit.ly/3Y8GlRB
尖山茶亭 : 位於本鄉山湖村尖山路
老櫸木茶亭 : 位於本鄉油田村寶峰路
八股茶亭: 位於本鄉寶山村寶山路一段
石坪茶亭: 位於本鄉三峰村三峰路一段
高鐵茶亭: 位於本鄉三峰村峰城路
三峰茶亭: 位於本鄉三峰村三峰路一段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2uYNgnmMxhUzMQ6Q/
Tea Pavillions in Baoshan 寶山鄉茶亭廊道
新竹縣社區規劃師加油站: 18 新埔-北平奉茶亭-新竹縣新埔鎮北平社區發展協會
新竹縣社區規劃師加油站: 18 新埔-北平奉茶亭-新竹縣新埔鎮北平社區發展協會
新埔大平製茶工廠|文化資產複合查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新埔百年茶廠緩拆 縣府爭取列入歷史建物保存
百年紅磚大平製茶工廠近日差點因為安全問題,被屋主劉邦棟僱工拆除,新竹縣政府今天會同新埔鎮公所到場會勘「搶救」,成功說服暫時保留。(記者黃美珠攝)
新埔百年茶廠緩拆 縣府爭取列入歷史建物保存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A21ftA
2017/04/03 16:11新埔大平製茶工廠|文化資產複合查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記者黃美珠/新埔報導]也是慎終追遠!新埔大平製茶工廠|文化資產複合查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新竹縣新埔鎮紅磚、木造的百年「大平製茶工廠」,日前因不堪年久失修又遭雨水持續沖刷,局部屋頂坍塌造成緊鄰住戶恐慌,茶廠主人劉邦棟也擔心用路人安全,所以近日計畫就要拆除。鄉親為此替老茶廠請命,縣府和鎮公所今天緊急現勘,獲劉邦棟同意明(4)日由公所先派工施作防護而暫緩拆除作業,縣府則有意跟時間賽跑,將之爭取納為歷史建物或古蹟永久保存。
劉邦棟說,這間佔地500坪的百年製茶廠是他父親向魏家所買的,等於是橫跨2個家族、3代人的記憶。閒置以後裡面仍保有不少老的製茶機具,所以屢遭宵小侵入行竊,他為此親自把各個出入口封死,閒置已經有幾10年之久。
今天現勘時還因門鎖老舊一度不得其門而入,經劉邦棟同意,文化局副局長周秋堯、鎮長林保祿一馬當先爬窗進入,再從屋內推開杉木木門,終於讓一行人得以登堂入室。
北平里長張泉霖說,前幾天連番雨水沖破了這間百年工廠的老屋頂,隔著6公尺寬南平路而住的鄰居們受到驚嚇,特別拉起黃色警戒線提醒用路人注意,劉邦棟因此掛意大家安全,才會想要把整個茶工廠夷為平地。
由於這間老製茶廠紅磚的立面吸睛,遊客喜歡外,更是許多婚紗、MV的最佳外景地,再加上全棟採用百年良木所搭建的橫梁屹立過1個世紀,因此前述消息傳開後引發地方關注。
有人認為這間製茶廠蘊含了很多人文歷史,希望有關單位在打造新埔的3街6巷9宗祠外,也能爭取保留這個茶工廠,做成茶葉博物館或製茶故事館,豐厚新埔的人文歷史美景。
但是也有鄉親替當事人考量,擔心一旦被列為古蹟,私有財便成公物如何是好?好意提醒大家可能需要從長計議。
縣府文化局長張宜真、副局長周秋堯今天會同縣府民政處長吳聲祺、新埔鎮長林保祿緊急到場會勘,希望能即時搶救下這棟「瀕危」的老茶廠。
劉邦棟到場後也說,只要公部門能協助做好防護措施,他願意暫緩拆除作業。新埔百年茶廠緩拆 縣府爭取列入歷史建物保存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A21ftA
新埔大平製茶工廠|文化資產複合查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409) 月桃窩古道開箱:奉茶亭場景重現 - YouTube
月桃窩古道
月桃窩古道位於芎林鄉下山村與新埔鎮文山里,溪谷中長滿月桃,故名月桃窩。始建於清道光年間,古早期為連結竹北、芎林與新埔之間的產業、就學、交通的要道,也是乙未戰爭中當地居民阻擋日軍往南進軍的地點,後來也作為戰備道路,對當地居民來說是重要的地方記憶,也是一個據有歷史意義與價值的古道。於月桃窩鞍部犁頭山稜線前有一茶亭遺跡,過去常有居民會挑茶水上茶亭奉茶,近山頂處有一日據時期防空洞。鄰近地區低度開發,自然環境景觀優美,自山陵線可遠眺六家、新埔。 月桃窩抗日事件紀念碑、月桃窩古道
月桃窩抗日事件紀念碑、月桃窩古道 https://bit.ly/4898dcY
(409) 月桃窩古道開箱:奉茶亭場景重現 - YouTube
茂昌草本茶-奉茶第八年 茂昌草本茶 | 連鎖手搖涼茶飲品第一品牌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v/W8v1egHxLha3Zcez/ Facebook
茂昌草本茶《營運總部》 - 茂昌草本茶奉茶邁向第八年啦🎉 一年比一年還要盛大的活動 草本茶盡心盡力,為信徒們奉上一杯好茶🍵… | Facebook
水流東口茶亭-在峨眉地區發展到最完整的形式,不但設有茶亭茶缸,而且都是在大樹下,茶亭除供路人歇腳喝水外,往往也成為當地人買賣農產的場所。近年因為道路陸續拓寬,或交通工具的改進,人們不再是靠雙腳走路的挑擔方式,茶亭失去了當初的美意跟功能,許多茶亭都拆掉或改建為涼亭,偶有存在也被人遺忘或荒置於荒煙蔓草中,現在把它敘述出來,或能喚起大家的回憶,感恩前人挑水奉茶的溫馨人情味,讓前人生活的方式和文化的價值不會被遺忘。 據富興村民說峨眉鄉茶亭最多時曾有20多處,水流東口茶亭便是其中之一。水流東是富興北端的一個丘陵地,當地有一條溪流,其流向不是向東流卻是向西流,與地名恰好相反,何故?水流東之名已不可考,無從查證,只有留待史學家考證。 水流東口茶亭位於富興頭往三峰(竹43線)的路邊,黎傳房家隔著馬路的對面。水流東口茶亭距東城茶亭僅500公尺左右,如此短距離內有兩座茶亭,究其原因為早期峨眉石井到新竹有一條老路,入口在今台三線90公里處石井茶行曾清文先生住宅旁的山坡路通往水流東,然後從水流東再往新城到新竹。茶亭剛好在小路坡頂與竹43線的交會處,是為了小路過路人爬上山坡,滿身大汗,口渴難耐時,有口茶水好解渴而建築。並不是為了竹43線的來往富興新竹間的路人而設置。 住在茶亭對面的黎泉宏先生(民國57年生)說:「聽我長輩說茶亭是在民國50年前後建的,以前這條馬路線在的竹43線是小小的單線道,牛車載運甘蔗可以通行,我們這裡的人要去富興國小讀書也是走這條路去,另外我家旁有一條彎曲的小山路,因為這條路是山坡路,所以建茶亭供走小路爬坡的路人喝水解渴,茶水是由我伯母和附近幾戶人家輪流挑,一直到民國70年左右就沒有再挑水了,只是茶亭還留著,現在變成新竹客運的候車亭。」水流東口茶亭座西北向東南,早期主體以紅磚砌牆、木樑桁桷、平脊臺灣瓦平版屋面建造,正面無門。茶亭因為竹43線拓寬行路人減少,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使用,屋頂垮了一個大洞,瓦片散落一地,裡面放著沙發桌椅等廢棄物,民國89年經峨眉鄉愛鄉協會將屋面改為灰色鐵皮屋面。後面牆壁開有一個八角窗,茶亭裏沿著三面牆壁有木板座椅。 特殊的是,這個茶亭不是用一般陶製水缸或石頭打造水缸,而是在茶亭左側門邊,用紅磚砌成方形水漕,再粉刷水泥而成,底部側面開一個漏水孔,以便清洗水槽,是目前峨眉地區保留比較完整的茶亭。水流東口茶亭-客家雲 Hakka Cloud https://bit.ly/3NvhjY8
水流東口茶亭
石坪茶亭-三峰石坪茶亭
尖山茶亭 : 位於本鄉山湖村尖山路
老櫸木茶亭 : 位於本鄉油田村寶峰路
八股茶亭: 位於本鄉寶山村寶山路一段
石坪茶亭: 位於本鄉三峰村三峰路一段
高鐵茶亭: 位於本鄉三峰村峰城路
三峰茶亭: 位於本鄉三峰村三峰路一段
石坪地名係指在此段土地,地質表面硬如石板,遇風化脫落成薄小片狀,走在地面有如鋪上碎石而稱石坪。 這個茶亭在清道光年間就已設置於稜線道路上,為北埔、峨眉及寶山交通運輸要道,這些住在偏遠山區的居民都是靠人力,將農產品、薪柴挑往新竹販售,回程則挑生活物品回家。 勤儉的客家老祖宗走較遠的路會自備便當,路途中要休息、補充水分,才能繼續勞動、走遠路,挑擔者自備水會增加負重,於是在主要道路相當的一段距離路邊上,就會有附近熱心居民發起出錢、出力建茶亭,每天煮茶、擔茶、奉茶,茶缸用石頭鑿成或大陶缸,竹節做的茶杓較多,讓自己或行經的路人,可以暫時歇腳再出發,茶亭文化可體會以前的人大家都過辛苦生活,就會有互相體恤的同理心。 民國40多年客運通車以後,茶亭成了候車站,就沒有人奉茶了,當地人還是叫它石坪茶亭
1.早期的茶亭都是鄉民自發合力以竹、木搭成,屋頂舖上茅 草的茶亭 2.民國59年紅磚建造。 3.民國102年鄉公所發包改建
建築特色描述: 目前茶亭,為傳統「硬山擱檁」之磚造形,空間穿透通風,沿牆置長木條當座椅,外面右後方有高大櫸木和相思樹遮陰。
三峰石坪茶亭-客家雲 Hakka Cloud https://bit.ly/3BKXERb
Tea Pavillions in Baoshan 寶山鄉茶亭廊道
日治時代開始,十八尖山便開闢成森林公園,自新竹縣北迤邐,略成新月形,蜿蜒約7、8公里,而且剛好環抱新竹市東、南郊。此山因有18個山頭而得名,最高處在現在的介壽亭,海拔131.79公尺。過去的登山小徑於林蔭深處之中,十分僻靜,市政府團隊為了營造新竹市民良好的休閒空間,吸收外地觀光人潮的進入,花近三年的時間規劃整頓,修剪植栽並增設許多涼亭與奉茶亭以及「桂花巷」,在山林之中,瀝青路面平整,滿山花草飄香,於此林蔭道上健行,空氣清心沁涼,令人倍感舒爽怡人,現今已成為新竹市民平日運動,休閒的重要的寶山。 戶外踏青-十八尖山-新竹市觀光旅遊網 https://bit.ly/4f7BDKy
%E6%96%B0%E7%AB%B9%E9%AB%98%E5%B3%B0%E6%A4%8D%E7%89%A9%E5%9C%92-005.jpg (1600×960)
崎頂社區發展協會在路旁搭建「奉茶亭」搭建茶亭,雇工購料由居民一手包辦,以茅草蓋頂,用當地的漂流木、貝殼、木麻黃籽做裝飾,完工後環境變美了,結果路旁廢置的貨櫃反顯髒亂,居民也說服地主,一併彩繪美化。林永祥說,目前茶亭提供的是礦泉水,未來計劃在門上掛個鈴鐺,「遊客只要搖兩下,對門人家就會端咖啡出來」!竹南崎頂奉茶亭 遊客歇腳好所在 - 地方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BJUk94
猿山步道
猿山步道位於新竹與苗栗的交界,可欣賞到大片的孟宗竹林,部份步道走在山稜線上,須由藤坪步道(外環)終點進入,於奉茶亭右轉,接茶亭步道出來,或左轉經千段崎接猿山步道後段(此段路況不佳,危險性高),而達獅山村聚落。而若在桐花盛開時來訪,如雪花般潔白的花兒鋪滿整條步道,可說美不勝收。新竹縣旅遊網 https://bit.ly/3Nuvdti
世界先進二廠奉茶站
世界先進二廠奉茶站 - Google 地圖 https://bit.ly/3BZHljm
大北坑龍泉步道、江申步道、奉茶亭步道(2/2)-鳥毛遊記部落格|痞客邦
大北坑龍泉步道、江申步道、奉茶亭步道(2/2)-鳥毛遊記部落格|痞客邦
茶裡王涼亭-景點資訊
地址:桃園市龍潭區大北坑街1481巷62號
桃園龍潭景點|奉茶亭步道秘境之旅- 滿山的翠綠的茶園 療癒又舒心 茶裏王涼亭-茶裏王廣告拍攝地 - 乙瑄PAPAGO https://bit.ly/4eYRPhy
奉茶的滋味
文◎曹俊彥(兒童文學美術工作者)
小時候,週末或假日,大哥常會帶我們近郊去登山健行。有一次因為出門匆忙,水壺忘了裝水,偏偏那天一早就艷陽高照,覺得特別容易口渴;還好就在登山的石階前,有人擺了一大壺茶米茶。壺身貼一大塊方形的紅紙,寫著「奉茶」兩個大字,裡面的茶水還是溫熱的,可能是剛剛才挑過來的。
「奉茶」兩個字是「請喝茶」的意思,帶有對客人尊敬的態度。香香、熱熱的茶,感覺特別好喝。我問大哥可不可以裝一些到我的茶壺裡,大哥抬頭看了看遠近四周,都沒看到有農舍或住家,認為挑這壺茶來擺在這兒肯定得走很遠的路,相當辛苦。我們不能帶走太多,要多留一些給等一下走過這兒需要喝水的人喝。所以我只倒了大約一杯多一些的水量到我的水壺裡。一路上省省的一次只喝一小口,感覺特別珍貴特別香!
記得小學五年級時,同班有一位同學,家住台北橋頭附近,他母親就在家門前的亭仔腳,擺了一桶「奉茶」。每天下午放學後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幫忙清洗茶桶,好讓媽媽第二天裝新茶,招待從台北橋跨過淡水河,來來往往的商人或旅客。去過他家的同學說,他們家那一桶燒的是麥仔茶,特別香!
地處亞熱帶的台灣,在販賣瓶裝水的販賣機和便利商店尚未普及的年代,布施茶水給辛苦勞動的販夫走卒的「奉茶亭」,可以說是人們相互體貼的溫馨風景。交通和工商業發達後,布施「奉茶」的景點比較少了,但是大家都很珍惜這種相互體貼的情操,所以有了《奉茶》這一本圖畫書,希望能將這份情傳承下去。
《奉茶》的作者劉伯樂,掌握了「奉茶」和「土地公廟」這兩個在早期台灣處處可見,一樣普遍的元素。兩者的共同特色是:都在照顧著這塊土地上最純樸且努力生活工作的庶民。巧妙的安排土地公聽到飲用奉茶的人所說的充滿感激的話語,也請土地公品嘗了奉茶的滋味。
在這個故事中,有一個角色一直沒有出現,就是茶壺裡或桶子裡的茶水,是誰準備的呢?他又是如何選定擺設奉茶的地點呢?除此之外,土地公喝了茶之後,故事會怎麼發展的?不妨在翻到下一頁前,誘導孩子來想想情節可能的發展!
奉茶 - 青林國際出版 https://bit.ly/3BYJBaD
奉茶/拜茶/人間福報/揹水28年的憨人 蘇進雄-姜朝鳳宗族|痞客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