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5 5年間先祖父也提供大茶壺供茶。內還放些稻売。問為何?阿公說怕人喝太快嗆到!以前的人出門靠一天沒幾班的公車,錯過就要靠走路。以前沒有那麼多商店,飲料也算是奢侈品,半路的奉茶是走下去的精神寄託,奉茶的人通常也是許過願,還願奉茶的。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M1Q2UDDYfpakaaYu/
溫馨小角落 路旁「奉茶亭」濃濃人情味
NOWnews 今日新聞
更新於 2018年07月23日10:59 • 發布於 2018年07月23日11:08 • 記者李清貴/宜蘭報導
早年農業社會,沒有便利商店,鄉下地方路邊或大樹下,經常可以看到善心人士擺放一壺茶,上面寫著「奉茶」字樣,提供往來民眾口渴時免費飲用,這樣的場景現在已經不多見,而在宜蘭縣礁溪鄉的興農路及武暖路上還有兩戶人家,門前放置「奉茶亭」,興農路上的奉茶亭已經放置3年多,武暖路上的奉茶亭更是設置超過30年,如今已經傳承到第三代。
礁溪鄉興農路上的奉茶亭是林姓民眾所設置,女主人表示,當初之所以有這個構想,是因為先生開瓦斯行,送瓦斯給客户時,有些客戶體貼服務人員的辛勞,會親切的送上一杯茶水,讓他非常感動,因而觸發在路旁施設「奉茶亭」的想法。林太太說,由於家裡篤信佛教,因此每天將金棗茶放置奉茶亭前,心中都會默念,希望路過這裡的民眾都能夠人車平安。他們提供的金棗茶是特地購買曬乾的金棗回來煮泡,夏天會放些冰塊,冬季則是溫熱的。林太太表示,可能是金棗茶很好喝,經常被喝的精光,甚至有人會用瓶子裝回家喝。看到準備的金棗茶被喝光,內心就非常高興,也會馬上再補充一壺。
而礁溪鄉武暖路上的奉茶亭放在這裡已經超過30年,現年70歲的朱老太太表示,早年鄉下地方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夏天割稻,不時有人來要茶水喝,從婆婆那個時代開始,他們家就每天準備茶水,放在路邊供人飲用。朱老太太的媳婦表示,婆婆每天為家務、農務繁忙,一大早還準備茶水給大家喝,她很感動,未來也會秉持婆婆的愛心持續提供茶水給路過民眾飲用。
▲礁溪鄉武暖路上的奉茶亭設置至今已經超過30年。(圖/記者李清貴攝 , 2018.07.23)
長榮廣告的金城武與奉茶,帶動「金城武樹」的爆紅。
今年(2014)7 月的一場颱風,造成臺灣各地嚴重災情。其中無關緊要卻又引發各界關注的災情,是臺東池上的「金城武樹」被颱風吹倒了。知名藝人金城武於 2013 年為長榮航空拍攝形象廣告,廣告中金城武騎著腳踏車悠遊在池上的伯朗大道,停在樹下休息,而樹邊木桌上有個貼著「奉茶」字樣的茶壺,金城武便在微風吹拂下很帥地喝著茶,望向遠方,「I see you」。其中出現的「奉茶」,也就是在路邊樹蔭下提供免費的茶水給路過的行人,行人可自行隨意取用茶水,現場並無人管理,只有一些善心人士會定期擺設,添補新鮮茶水,此一活動被視為臺灣濃厚人情味的展現。不過考察史料後可以發現,類似的行為在傳統中國被稱為「施茶」。
施茶活動的行為之所以稱為「施」,與佛教教義中所謂的「布施」有關,唐代已有僧人施茶的記錄,而明代也有文人撰文,以累積功德為由勸說民眾贊助施茶。由於施茶與宗教含義的關係,僧人是當然的參與者,但布施並非僧人專有,百姓有意願者亦可參與。
施茶不只是在行人往來的路邊,有些比較講究,或是經費較充足的,就會建造茶庵或茶亭,像是清代徽商便曾與當地民眾合作,於關帝廟前建造茶亭,或是如清代小說《斬鬼傳》描述一間破廟旁的茶庵,「上寫著四個大字,是『施茶結緣』」。正因有些茶庵與寺廟結合,因此茶庵有時也成為具有宗教功能的場所,像是范鳳翼〈通州西門創建世燈庵碑記〉中記載太原僧人智宗募款買地進行施茶活動,後來就慢慢加入講經行為,具有提供宗教活動與過客短暫停留的功能。
除了寺廟之外,也有在交通要道,像是乾隆《潮州府志》記錄了某商人團體在東橋頭施茶,或如光緒《重修天津府志》一般,侯天順在北門外重建一座施茶庵,既然在橋頭或城門外,自然是方便往來的過客。正因為城內城外有許多地方建有茶亭,以是許多地方志也會特別記載當地茶亭成立的時間、地點,以及成立的人名或家族,或是茶亭的興廢等。在這些記載之中,官方亦非自外於眾。
康熙時擔任山東蒙陰縣令的陳朝君,便曾捐出自己的薪俸,於夏、秋兩季提供茶水,冬季提供熱茶給往來行人飲用。可見施茶活動與一般施粥賑米活動相同,發起與參與者不分官民。亦可看出施茶活動所施之「茶」,有時會依季節不同而有所改變,又如袁宏道〈板橋施茶疏〉中提到施茶行為在不同季節會有不同的花費,夏天提供開水,因為要柴薪燒水,所以才會「費薪」。冬天煮薑湯需大量生薑,因此「費薑」。
雖然就目前的史料來看,不太清楚茶庵是否會有人常駐管理,應該還是有專人定期添加茶水。茶庵的設立與維護並非易事,主要還是要有經費的來源,范鳳翼〈通州西門創建世燈庵碑記〉估計約「三百餘金,買地一區」,以做為搭建茶庵的地點。而嘉慶《鳳臺縣志》中設立茶庵的安國順捐了五十畝地,供應施茶的開銷,乾隆《潮州府志》中的商人團體也是買田五畝五分,以其每年所收的租穀一十七石一斗才足以做為施茶的經費。
可見得若非家業豐足的善心人士,若要施茶,可能還是要靠團體的募捐與合資,也因此許多文人寫的施茶疏文也都是為了搭建茶庵而公開募款的文告。
這樣的行為發展到後來,也許各地方因地、因時制宜。《大英圖書館特藏中國清代外銷畫精華》收錄一些關於北京風俗的圖畫,其中一幅繪著一個簡單的棚子,外面大書「皇恩浩蕩」,內置一個木桶,裝著一個大冰塊,有個人正拿著木杓抄了口水要喝。圖旁的文字說明了這是北京三伏天在官衙門口搭的茶棚,若是民間所為,棚上的黃紙則改為「普結良緣」。
施茶活動可能隨著先民渡海來臺而持續進行,不過清代臺灣由於治安動蕩,目前筆者還找不太到施茶的具體記載,也許原因在於社會治安不穩,地方經濟不長,施茶經費無由,再加上施茶地點多在交通要道,若治安敗壞,搞不好施茶的人反過來會被打劫也說不定,因此施茶行為的再興或許與地區治安發展有著緊密的關係。
然而,透過許多日治時期的報導與調查資料可以看到,臺灣當時仍有施茶行為的進行。目前在苗栗大湖鄉保留著一座建於大正年間的十份崠茶亭,雖然已經重新修復過了,但仍可以看出茶亭的實際樣貌。有興趣的朋友在前往苗栗旅遊時,可以順道走走看看,感受先人樂於分享的精神。
傳統中國的善行:奉茶的歷史 https://bit.ly/3UesPur
類 別古蹟
種 類縣(市)定古蹟
公告日期2001-05-16
名稱大湖十份崠茶亭
縣市區域苗栗縣
地址南湖段1337-96地號及銅鑼鄉新雞隆段...
所屬主管機關苗栗縣政府
來源單位文化資產局
來源網址來源網址
「大湖十份崠茶亭」位於苗栗縣大湖鄉南湖段及銅鑼鄉新雞隆段交界,是「十份崠古道」,舊稱「挑鹽古道」或「挑筍古道」上的茶亭。目前所見的茶亭建築物,興建於大正十二年(1923年)。
「茶亭」是在地人或善心人士,提供往來挑夫、商賈歇腳避雨,並且供應免費茶水解渴的建築物。桃竹苗地區的茶亭,大多建於十九世紀末葉,隨著墾拓內山先民腳步,分布在山間小徑上的茶亭建築,展現墾拓時代人情味。
「大湖十份崠茶亭」座落位置,是關刀山脈十份崠山南麓鞍部(海拔約545公尺),是關刀山脈最低處。早在清咸豐、同治年間,就有先民從銅鑼越過雞隆山,經十份崠進入南湖地區開墾。由於十份崠鞍部的地勢較低,逐漸取代較早開發的大寮越嶺線,成為大湖地區的主要聯外通道。先民們一步一擔的從山上挑下農產品,走到海邊帶上山的鹽貨,經由「十份崠古道」進出大湖地區。
因此,「十份崠古道」沿途曾有4處茶亭,分別以磚、石、樹、竹為材料興建,由西往東分別是「三義雙龍坡磚造茶亭」、「十份崠鞍部石頂茶亭」、「南湖坑自然樹蔭茶亭」與永興橋下方50公尺處的「竹棚架茶亭」。占有地理優勢的「大湖十份崠茶亭」,就成為交通中心、集貨站,也是訊息交換中心。位於步道旁的茶亭,便是當時山上最壯觀的公共建築物。
「大湖十份崠茶亭」的興建年代已無從可考,目前所見的石頂茶亭是當地人劉來旺,於大正十二年(1923年)向十份崠、九份庄、南湖坑住民發起興建,並由在地匠師廖阿榮負責興建完成。茶亭完工時,入口石碑畫有路標、捐款人芳名錄以及「大正十二年」(1923年)字樣,茶亭內本有圓石桌,但已佚失,不見蹤影,目前已經復舊重置。
大湖鄉十份崠古道部份路段,後來因興建苗60線道路,使得古道荒廢,大多淹沒在荒煙蔓草中,逐漸被人遺忘。茶亭重要性也不如以往,年久失修,石牆微傾、右前拱折離,結構岌岌可危。因「大湖十份崠茶亭」見證大湖地區墾拓歷史,以及昔日奉茶助人之義行,具有教育意義。由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指定為古蹟,全面整修,使「大湖十份崠茶亭」重現昔日風貌,發揚內山墾拓舊時代的茶亭奉茶的溫馨
文化部 iCulture-文化空間 大湖十份崠茶亭 https://bit.ly/3YqKt0v
1030416‧桐花追追追(1)~十分崠老茶亭‧法雲寺‧桐花公園客家大院
十分崠老茶亭 |苗栗景點推薦,風景優美可露營,螢火蟲、油桐花季不可錯過~ | 捲毛阿偉
林珊旭/行動茶車行動咖啡車環台,免費奉茶與民眾結緣,她婉拒民眾佈施,盼以茶行道、渡己助人/女禪師釋宗禪就讀佛光大學藝術研究所期間,碩士論文研究日本江戶時期賣茶翁思想/「月海元昭」禪僧担著茶擔走出寺院修行/秉持敬天、愛人、惜物、以茶行道渡己助人,品茗蘊含更多精神層面,盼使民眾領悟「真味」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拜茶 (婚俗與古詩詞)
正月初一早上,在洞頭島上至今還保留了一種叫拜茶的習俗。拜茶即以紅棗、桂圓、年糕等煮成甜茶謂"紅棗茶",取其吉利之意:紅棗--日子越過越紅火,桂圓--閤家團圓、平安順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兩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於竈神像前;二是拜竈神,都要焚香燃燭、燒金紙、放鞭炮。拜茶之後,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湯的,所以,在以後的日子裏,或出門在外,或在家幹活兒,若遇雨受阻,人們便會以"正月初一喝湯的"這話自嘲。喝過茶後,還要再燒線面吃,俗謂"長壽麪",既是圖吉利,祝願全家老小長命百歲,又因喝茶不夠飽,作爲添食,可收一舉兩得之效。
拜茶 (漢語詞彙)
釋義:請人喝茶。
拜茶的解釋|拜茶的意思|漢典“拜茶”詞語的解釋 https://bit.ly/3zICxuS
-----------------------
拜茶 (婚俗與古詩詞)
正月初一早上,在洞頭島上還保留了一種叫拜茶的習俗。拜茶即以紅棗、桂圓、年糕等煮成甜茶謂"紅棗茶",取其吉利之意:紅棗--日子越過越紅火,桂圓--閤家團圓、平安順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兩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於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燭、燒金紙、放鞭炮。拜茶之後,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湯的,所以,在以後的日子裏,或出門在外,或在家幹活兒,若遇雨受阻,人們便會以"正月初一喝湯的"這話自嘲。喝過茶後,還要再燒線面吃,俗謂"長壽麪",既是圖吉利,祝願全家老小長命百歲,又因喝茶不夠飽,作為添食,可收一舉兩得之效。
婚俗——拜茶
新婚的第二天,新娘在雞鳴時就要出洞房,盥洗修容,準備正式參與婆家的家庭生活。
新娘先要煎四果湯,或者以桂圓乾或蜜金棗沏成甜茶,準備“拜茶”。待到全宅的上輩上堂,新婦便到廳堂祭祀祖先和神明,然後端甜茶敬奉尊長,並把自孃家帶來的鞋子敬獻給公婆,隨後公婆引新娘與全家大小見面。拜茶即古代“廟見”之遺禮,長輩接受新婦拜奉甜茶時要在茶盤內壓上紅包。拜茶所得的紅包錢照例盡歸新娘私有。
拜茶後新娘由送嫁姆陪同下廚初掌炊事。新娘要下廚做第一次飯菜,顯示自己的身手;此外還要餵豬、飼雞、舂米,顯示自己的勤快。後者有時只是象徵性的,新娘只舂幾下米,撒一把穀子,攪一下泔水缸。
古詩——拜茶
年代:【宋】 作者:【華嶽】
北宛春將半,星槎欲奏功。
杵鳴千臼雪,鑰卷一旗風。
盝錦鸚毛翠,籤羅象眼紅。
封成拜玄鶴,飛上紫微宮。
作者簡介:華嶽,南宋詩人。字子西,貴池(今屬安徽)人,生卒年不詳。因讀書於貴池齊山翠微亭,自號翠微。武學生。開禧元年(1205),因上書請誅韓侂冑、蘇師旦,下建寧(今福建建甌)獄。韓侂冑誅,放還。嘉定十年(1217),登武科第一,為殿前司官屬。密謀除去丞相史彌遠,下臨安獄,被杖死。
敬詞——拜茶
元明清戲曲小説中常用作請人喝茶的敬詞。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請先生方丈拜茶。”
《水滸傳》第三回:“官人請坐拜茶。”
《徵四寇》第一回:“請過寒舍拜茶。”
拜茶(婚俗與古詩詞)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FLdZp8
---------------------------------------
拜茶
詞語意思:
請人喝茶的敬詞。
分詞解釋:
● 拜
◎ 表示敬意的禮節:拜手(古代男子跪拜禮的一種)。拜懺。禮拜。回拜。
◎ 恭敬地:拜托。拜謝。拜讀。拜別。拜謁(a.拜見;b.瞻仰陵墓、碑碣)。
◎ 行禮祝賀:拜年。拜壽。
◎ 用一定的禮節授與某種名義或職位,或結成某種關系:拜將。拜相。拜師。拜把子。
◎ 姓。
● 茶
◎ 常綠灌木,葉長橢圓形,有鋸齒,經加工制為飲料,就是茶葉;秋末開花,白色;種子可榨油;木質致密,供雕刻用:茶樹。茶農。
◎ 特指“茶葉”:綠茶。紅茶。花茶。沱茶。龍井茶。烏龍茶。
◎ 用茶葉沏成的飲料:茶水。茶飯。茶點(茶水、點心)。茶話會。茶博士(善于烹茶的人,亦指賣茶的人或茶館侍者)。茶余飯后。
◎ 泛指某些飲料:茶湯。面茶。果茶。
◎ 特指“茶點”:早茶。晚茶。
拜茶的意思/解釋 https://bit.ly/3FLdYl4
-------------------------------------
請客人飲茶的敬詞。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師父不在寺中,貧僧弟子法聰的便是,請先生方丈拜茶。」《水滸傳》第三回:「史進慌忙起身施禮,便道:『官人請坐拜茶。』」
拜茶 - 教育百科 | 教育雲線上字典 https://bit.ly/3UlZXOE
----------------------------
請客人飲茶的敬詞。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師父不在寺中,貧僧弟子法聰的便是,請先生方丈拜茶。」《水滸傳》第三回:「史進慌忙起身施禮,便道:『官人請坐拜茶。』」
讀經孝親奉茶儀式/進行三跪九叩的儀式,最後向父母親奉茶,藉此學習孝道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奉茶/人間福報/揹水28年的憨人 蘇進雄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奉茶/人間福報
揹水28年的憨人 蘇進雄 | 蘋果日報 - https://goo.gl/RxnkHS
觀音山揹水隊 - YouTube - https://goo.gl/NR5odC
揹水28年的憨人 蘇進雄 | 蘋果日報 - https://goo.gl/RxnkHS
奉茶/揹水28年的憨人 蘇進雄
一揹30年 柴山傳奇英雄洪木生「奉茶人生」圓滿了
「柴山志工奉茶隊」從一開始的數十人至今已經超過500名志工,默默的為這座柴山奉獻一份心力。(蔡侑霖提供)
獨家》一揹30年 柴山傳奇英雄洪木生「奉茶人生」圓滿了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nGkXhT
2025/09/17 11:20
〔記者李惠洲/高雄報導〕綁著頭巾、穿著短褲,身後揹著40公升的水或是48公斤的瓦斯桶上山,有著柴山「揹」水傳奇人物的「洪木生」生哥,在上週不幸逝世享壽70歲,這位樂於「揹」水上山為山友煮茶奉茶,熱愛幫助別人的洪木生,這一生無私奉獻、不求回報,在山友眼中就像是「山友盟主」、「活菩薩」助人為樂,聽到生哥逝世消息,在山友間大家都相當難過不捨,並紛紛悼念這位「柴山英雄」,他的一生只能用「永垂不朽」來形容。
位在高雄的柴山,每當爬山抵達休憩區時總是有奉茶站的水提供給山友們補給、解渴使用,可曾想過這重達數十公升的水,是誰這麼辛苦的每天甘願「揹」上山,而且這一揹就是33年,他就是柴山傳奇英雄人物也是柴山志工奉茶隊的創始人洪木生。
30多年前洪木生本身就喜愛爬山也喜歡與人聊天,許多山友抵達山頂後都會在休憩區泡茶聊天,但山上始終缺水,而洪木生當時就想說,我來提20公升的水上山給山友們泡茶使用。
但一開始洪木生還沒有抓到訣竅,一股腦用手去抬20公升水桶登山,沿途邊爬邊喊累時常停下來休息,但許多山友們看到洪木生一個人抬著20公升水桶爬山,紛紛誇讚他「哇!你怎麼這麼厲害」、「你這樣提水給大家喝很辛苦是在做功德」、「真的感謝你」等話語,而就因為這些山友沿途的感激、鼓勵與誇讚,讓洪木生有了繼續向上爬的動力,漸漸的這一揹就是三十年,只要一天沒爬柴山送水就渾身不對勁。
洪木生的徒弟蔡侑霖表示,生哥一開始是用手提,後來為了節省力氣,改用藤蔓製成揹架,至今已改用更堅固的鋁合金來做揹,除了更穩固,揹起來也更省力輕鬆。
蔡侑霖表示,柴山冬天用水量少比較不缺水,但到了夏天山上民眾解渴、泡茶用水量大,比較容易缺水,生哥曾經最多一天送8趟水到山上,體力宛如超人,漸漸的也越來越多人響應洪木生的理念與精神,創立了柴山志工奉茶隊,從一開始幾十人到現在已經超過500人,其中包含美國、法國、日本、瑞典、韓國等不同國籍的人都來加入志工團隊,除了颱風天休息以外,幾乎全年無休天天「揹」水上山。
目前柴山奉茶站位置分成雅座站、盤榕站與七蔓站,是柴山志工奉茶隊口中的「大三元」,而這三座休憩區所提供的水也有些許不同,像是雅座站提供RO水與麥茶,盤榕站提供RO水、麥茶、青草茶(夏天)、洛神花茶(夏天)以及薑茶(冬天),七蔓站提供RO水與麥茶,盤榕站是目前用水量最多的一站。
山友口中的洪木生是個喜愛與人聊天、分享總是笑臉迎人,無論是認識或不認識都會跟你打招呼,山上遇到心情不好民眾,也會去傾聽並開導教化人心,一生不強求任何東西與利益,在山友口中是個無私奉獻熱於助人的好長輩。
洪木生的太太小玉姐形容自己老公,在大家的眼中他就是一位「英雄中的英雄」,不喜歡麻煩別人,樂於分享,喜歡在山上泡茶聊天、傾聽山友們的內心聲音,並開導勸化、啟發、指點迷津,讓山友可以忘記憂愁、煩惱並開闊心胸,也讓許多山友們尊稱他為「洪醫師」,對她來說丈夫的所作所為就像是「活菩薩」無私奉獻非常有魅力。
洪木生揹水上山30年來如一日,從未喊過累過,為了就是給山上的民眾休息止渴、泡茶聊天。(蔡侑霖提供)
洪木生揹水上山30年來如一日,從未喊過累過,為了就是給山上的民眾休息止渴、泡茶聊天。(蔡侑霖提供)
洪木生不只是揹水,就連4桶小瓦斯加起來重達48公斤,走在柴山上一樣健步如飛、穩如泰山。(蔡侑霖提供)
洪木生不只是揹水,就連4桶小瓦斯加起來重達48公斤,走在柴山上一樣健步如飛、穩如泰山。(蔡侑霖提供)
洪木生將揹山上的水倒入大水塔中儲存。(蔡侑霖提供)
洪木生將揹山上的水倒入大水塔中儲存。(蔡侑霖提供)
洪木生喜歡在山上與朋友泡茶聊天,也就是因為這樣才開啟了他的「揹」水人生。(蔡侑霖提供)
洪木生喜歡在山上與朋友泡茶聊天,也就是因為這樣才開啟了他的「揹」水人生。(蔡侑霖提供)
洪木生揹水上山以茶會友,於是越來越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們隨他揹水上山,漸漸的成立了「柴山志工奉茶隊」。(蔡侑霖提供)
洪木生揹水上山以茶會友,於是越來越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們隨他揹水上山,漸漸的成立了「柴山志工奉茶隊」。(蔡侑霖提供)
洪木生會在奉茶隊總部前教導志工們揹水的訣竅與省力的方式。(蔡侑霖提供)
洪木生會在奉茶隊總部前教導志工們揹水的訣竅與省力的方式。(蔡侑霖提供)
洪木生帶領著「柴山志工奉茶隊」們一同揹水上山。(蔡侑霖提供)
洪木生帶領著「柴山志工奉茶隊」們一同揹水上山。(蔡侑霖提供)
洪木生的徒弟蔡侑霖(右),加入志工隊13多年,一路跟隨洪木生學習,也將繼續將這份愛心永垂不朽傳遞下去。(蔡侑霖提供)
洪木生的徒弟蔡侑霖(右),加入志工隊13多年,一路跟隨洪木生學習,也將繼續將這份愛心永垂不朽傳遞下去。(蔡侑霖提供)
記者實際爬上柴山雅座站,剛好遇到柴山志工奉茶隊員揹水上山。(記者李惠洲攝)
記者實際爬上柴山雅座站,剛好遇到柴山志工奉茶隊員揹水上山。(記者李惠洲攝)
雅座站提供RO水與麥茶,提供山友們解渴。(記者李惠洲攝)
雅座站提供RO水與麥茶,提供山友們解渴。(記者李惠洲攝)
山友們會在雅座站泡茶聊天。(記者李惠洲攝)
山友們會在雅座站泡茶聊天。(記者李惠洲攝)
山友們會在雅座站泡茶聊天。(記者李惠洲攝)
山友們會在雅座站泡茶聊天。(記者李惠洲攝)
雅座站提供RO水與麥茶,提供山友們解渴。(記者李惠洲攝)
雅座站提供RO水與麥茶,提供山友們解渴。(記者李惠洲攝)
柴山盤榕站提供RO水、麥茶、青草茶(夏天)、洛神花茶(夏天)以及薑茶(冬天)。(記者李惠洲攝)
柴山盤榕站提供RO水、麥茶、青草茶(夏天)、洛神花茶(夏天)以及薑茶(冬天)。(記者李惠洲攝)
山友們能在山上喝一杯洛神花茶,是相當幸福的一件事。(記者李惠洲攝)
山友們能在山上喝一杯洛神花茶,是相當幸福的一件事。(記者李惠洲攝)
柴山志工奉茶隊員在盤榕站煮熱水、泡茶提供給山友們使用。(記者李惠洲攝)
柴山志工奉茶隊員在盤榕站煮熱水、泡茶提供給山友們使用。(記者李惠洲攝)
柴山志工奉茶隊員隨時都會補充桶子內茶飲。(記者李惠洲攝)
柴山志工奉茶隊員隨時都會補充桶子內茶飲
獨家》一揹30年 柴山傳奇英雄洪木生「奉茶人生」圓滿了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nGkXhT
林金賜設奉茶亭 服務大眾
![]() |
林金賜設奉茶亭,溫暖過路客的心。(記者王揚宇攝) |
〔記者王揚宇/礁溪報導〕早期社會常見的奉茶亭,現在已少見,礁溪鄉宜四線一戶民宅前出現奉茶亭,令長者興奮、年輕人好奇;煮好的茶放進奉茶亭前,屋主林金賜都會向神明祈求,喝的人平安順心。
四十九歲的林金賜在礁溪開設瓦斯行,四年前開啟他的「奉茶之道」;他說,一開始只是想,每天會煮麥茶,喝不完倒掉很浪費,何不與大家共享,於是在自家倉庫附近設奉茶亭。
半年前,林金賜把奉茶亭搬到自宅前,熬煮金棗茶供過路客飲用,頗受好評。林金賜的太太每天早上六點起床熬茶,她說,煮茶給大家喝讓她心裡踏實,特別是茶被喝完,更是充滿成就感。
林金賜把茶桶放入奉茶亭前,會先向觀世音菩薩、藥師佛誠心祈求,喝的人平安順心,也把第一杯茶澆在土地謝地,第二杯放在亭內敬十方眾生。
採買陳年金棗加瓦斯熬煮是一筆開銷,林金賜說,錢再賺就有,他希望用奉茶亭服務大眾,做好事、存好心,希望兒孫接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