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8) 湖口辦窯謠領先音樂會 推廣磚瓦窯文化【客家新聞20250427】 - YouTube https://bit.ly/42LKWvd
造橋瓦窯
這張照片攝於1960年代,當時苗栗造橋瓦窯業極為興盛,不少瓦窯建築蓋在鐵路邊,方便商品運送。這些型似一條龍的瓦窯建築,就是當時造橋鐵路旁最常見的景致風貌。沿著鐵路構築的窯場,煙囪裡飄散入雲的蒸氣,是歸鄉遊子最醒目的地標。
早年苗栗許多鄉鎮設火車站,都是為了貨物轉運。當時造橋盛產相思木炭,加上附近談文村土質適合做磚瓦,因此造就苗栗瓦窯廠林立。1950至60年代,造橋鄉的全盛期約有53座燒磚瓦窯,有時一家廠一天就可燒製上百公噸磚瓦。由於環保與社會變遷,加上石化業興起,塑膠品取代陶瓷,造橋鄉傳統瓦窯業目前幾乎凋零殆盡,僅數家如振穎磚瓦工廠的「包仔窯」,或是當時一家專門燒製紅磚的「八卦窯」留存外觀但都已停產多年。造橋愛鄉協會近年積極協調修整,期盼打造「台灣紅瓦專業區」遊憩據點,讓老窯重獲新生。造橋瓦窯|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https://bit.ly/3Y3P3k1
振穎磚瓦工廠
振穎磚瓦工廠位於造橋村尖苗公路與中山高涵洞間,可能成立於民國29(1940)年間,窯主柏木振於民國54(1965)年接手磚瓦廠經營,廠區內有一座已停窯荒廢十餘年「包仔窯」,過去專門燒製紅瓦,廠內還有一座也停窯多年的「八卦窯」,以燒紅磚、地磚為主。1970年代造橋鄉燒磚瓦全盛時,有多達53座的老窯,造橋鄉早年會設鐵路車站,就是要將盛產的紅瓦銷往外地,每日有100公噸的產量,全鄉靠磚瓦繁華一時,居民不是窯廠工人,就是貨運工、運煤司機,車站倉庫放的幾乎全是磚瓦和燒瓦用的煤炭。但傳統燒磚瓦因成本高,有空氣汙染顧慮,且面臨產業轉型,傳統磚瓦業已凋零殆盡。
目前荒廢的廠區,由苗栗縣愛鄉協會推動造橋村的社區營造工作,分階段整修,緬懷早年造橋鄉磚瓦製造業的盛況,讓老窯重獲新生。
振穎磚瓦工廠|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https://bit.ly/4dEvW5L
【本報造橋訊】苗栗縣愛鄉協會昨天在造橋鄉舉辦「台灣客家紅瓦」文化活動,邀請鄉親參觀舊瓦窯及磚窯,追憶早年磚瓦產業繁盛的年代,老老少少在窯下相聚,聽客家歌謠、看舞獅,度過一上午懷舊的感性時刻。
造橋鄉的傳統瓦窯業,幾十年前曾盛極一時,但如今都已凋零殆盡,愛鄉協會近年來將中山高涵洞旁一處廢棄磚瓦工廠重新修整,盼成為鄉內的遊憩據點,讓老窯重獲新生。
舉辦活動的「包仔窯」,是振穎磚瓦工廠留下的,已停窯荒廢十餘年,過去專門燒製紅瓦,此外廠內還有一座燒磚為主的「八卦窯」,也已停產多年。年近七旬的磚瓦師傅曾福枝也回來緬懷當年。
愛鄉協會總幹事溫春福指出,協會推動造橋社區的營造工作,期盼重建鄉內的「台灣紅瓦專業區」,並結合休閒旅遊,帶動外來參觀人潮,以DIY方式製作磚瓦紀念品,再創造橋社區第二春。
追憶客家紅瓦 造橋鄉拚觀光 https://bit.ly/3NmmpFP
人工造磚
人工造磚|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https://bit.ly/4eGE2fu
這張照片拍攝於民國59(1970)年,場景為苗栗縣造橋鄉的造磚場。由於當時尚未有大型機具,幾乎所有的程序都必須採用人工,除了要背負沉重的磚塊之外,還要忍受廠房悶熱的磚窯以及內外飛揚的塵土。
苗栗縣造橋鄉因為盛產相思木炭,加上附近談文村土質適合做磚瓦,造就苗栗瓦窯廠林立。1950至60年代全盛期,造橋鄉燒磚瓦窯約有53座,有時一家廠一天就可燒製上百公噸磚瓦。由於環保與社會變遷加上石化業興起,塑膠品取代陶瓷,造橋鄉傳統瓦窯業目前幾乎都已走入歷史,僅數家如振穎磚瓦工廠的「包仔窯」,或是當時專門燒製紅磚的「八卦窯」,現留存外觀但都已停產多年。人工造磚|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https://bit.ly/4eGE2fu
〈製磚工人〉
〈製磚工人〉|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https://bit.ly/4eGxFZE
磚瓦是傳統建築材料,以土燒製而成,用以建造房舍。台灣製磚的歷史可追朔至明清時期,以傳統的包仔窯為主,到日治時期日人成立了「台灣煉瓦株式會社」,成為獨大的製磚場,工場遍佈全台各地。台北有位於河岸邊的松山工場、圓山工場以及板橋工場,生產出的一級品會有「TR」商標字樣。戰後民間的瓦窯廠依然興盛,直到1970年代後才逐漸沒落。 這張〈製磚工人〉將焦點放在畫面左方,以旁觀者作為畫面主角,而右方蹲踞於地的工人們則顯得模糊,整體光線明亮,明暗對比平緩。左方的男子手提用線縛著的酒瓶,背著手好整以暇的站立觀看,前方穿著粗陋的幾名工人,正在地上專心的作業,兩者間呈現動與靜的對比。李鳴雕因為使用Rolleiflex 120相機拍照,取景時常在較低矮的視角,卻也因此構成獨特的畫面效果。 劉怡慧-「110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謝_蘭×接昌英記製瓦工廠×苗栗縣造橋鄉造橋村一鄰瓦窯坪一號×50175095 | TWINC台灣公司網 公司行號搜尋
謝_蘭-接昌英記製瓦工廠
商業名稱
接昌英記製瓦工廠
負責人
謝_蘭
統一編號
50175095
現況
撤銷
苗栗縣造橋鄉造橋村一鄰瓦窯坪一號
地址
苗栗縣造橋鄉造橋村一鄰瓦窯坪一號觀看地圖
資本額(元)
4,000
核准設立日期
1969/2/4
組織類型
獨資
謝_蘭×接昌英記製瓦工廠×苗栗縣造橋鄉造橋村一鄰瓦窯坪一號×50175095 | TWINC台灣公司網 公司行號搜尋 https://bit.ly/3Y0CCFO
接昌英記製瓦工廠
負責人:謝彭秀蘭
苗栗縣造橋鄉造橋村一鄰瓦窯坪一號
苗栗縣愛鄉協會14日上午在造橋鄉舉辦「台灣客家紅瓦」文化活動,邀請鄉親參觀舊瓦窯及磚窯,追憶早年磚瓦產業繁盛的年代,老老少少在窯下相聚,聽客家歌謠、看舞獅,度過一上午懷舊的感性時刻。
造橋鄉的傳統瓦窯業,幾十年前曾盛極一時,但如今都已凋零殆盡,愛鄉協會近年來將中山高涵洞旁一處廢棄的磚瓦工廠重新修整,盼成為鄉內的遊憩據點,讓廠內老窯重獲新生。
舉辦活動的「包仔窯」,是振穎磚瓦工廠留下的,已停窯荒廢十餘年,過去專門燒製紅瓦,廠內還有一座燒磚為主的「八卦窯」,也已停產多年。
主辦單位昨天陳列各式製瓦、製磚工具,在現場解說,引導民眾認識燒磚瓦的過程。參加活動的民眾,紛紛好奇地進入窯內走訪一番,還有人嘗試挑起運瓦的扁擔,體驗運瓦的辛勞。年近七旬的磚瓦師傅曾福枝也回來緬懷當年,他說離開這座磚瓦廠已超過30年。
老窯主柏木振指出,他在民國54年接手經營磚瓦廠,之前老窯已燒瓦多年,可能是民國三○年代建的。早期燒製完成的紅瓦每天有100公噸要運往外地,但傳統燒磚瓦因成本高,且有空氣汙染顧慮,只好收起來。造橋鄉燒磚瓦全盛時,有多達53座的老窯。
愛鄉協會總幹事溫春福指出,造橋鄉早年會設鐵路車站,就是要將盛產的紅瓦銷往北部,全鄉靠磚瓦繁華一時。協會推動造橋社區的營造工作,期盼重建鄉內的「台灣紅瓦專業區」,並結合休閒旅遊,帶動外來參觀人潮,以DIY方式製作磚瓦紀念品,再創造橋社區第二春。
【2004-11-15/聯合報】窯想當年…造橋製瓦正紅時-客家雲 Hakka Cloud https://bit.ly/3XUVPIE
古登窯/訴說時光流轉苗栗古登窯歷史悠久,現僅保存展示。記者陳俊吉/攝影
【記者林秀芳/專題報導】
1933年建造的苗栗古登窯有八間窯室,由日籍陶師佐佐木丈一所蓋。日治時代日本人來台傳授苗栗本地師父蓋窯與燒成技術,開發了台灣早期的製陶技術潛力,古登窯生產各個時代的生活用品,如花盆、硫酸甕與酒甕等,也促成苗栗登窯興起的風氣。
古登窯的現場乾淨素樸,每件作品都有豐富的時代故事;登窯內油亮亮的釉記載了台灣登窯的輝煌歲月,窯主劉光遇說,登窯的煙囪被愛玉樹覆蓋,安靜地訴說時光流轉的快速。
.地址:苗栗市莊山路146號,(037)262678
.門票:100元
【2004/11/18 聯合報】 苗栗賞陶路 https://bit.ly/4f2xSWO
苗栗賞陶路》「包仔窯」重生 緬懷造橋磚瓦業盛況
苗栗縣愛鄉協會修整中山高涵洞旁的「包仔窯」,盼成地方遊憩景點。
苗栗縣造橋鄉的傳統瓦窯業,數十年前曾盛極一時,但如今已凋零殆盡,苗栗縣愛鄉協會近年來將中山高涵洞旁一處廢棄的「包仔窯」重新修整,希望成為鄉內的遊憩據點,讓老窯重獲新生。
愛鄉協會總幹事溫春福指出,協會整理的包仔窯位於造橋村尖苗公路與中山高涵洞間,過去是振穎磚瓦工廠,生產瓦片、地磚等,但已荒廢多年。經協會人員近三年來積極整理後,即將完工,11月20日將舉辦成果展,引導民眾緬懷早年造橋鄉磚瓦製造業的盛況。
溫春福表示,造橋鄉早年會設鐵路車站,就是要將盛產的紅瓦銷往北部,全鄉靠磚瓦繁華一時,居民不是窯廠工人,就是貨運工、運煤司機,車站倉庫放的幾乎全是磚瓦和燒瓦用的煤炭。六○年代,鄉內的包仔窯多達40餘座。
陶藝及窯爐研究者鄧淑慧指出,包仔窯的外觀略呈橢圓形,有時是單獨1座,但通常都是2、3個窯爐並列,窯爐主要結構可分燃燒室、窯室和煙囟三部分,包仔窯的窯門則在最前方。
苗栗縣愛鄉協會推動造橋村的社區營造工作,近年來一直希望重建鄉內的「台灣紅瓦專業區」,結合休閒旅遊,再創造橋社區的第二春。
溫春福總幹事表示,振穎磚瓦廠的包仔窯整修,目前正進行周邊綠美化,明年將爭取客委會補助,增加窯燒設備,希望將來產製可提供遊客DIY的瓦片鐘,並結合附近生態特色,規劃更多具吸引力特產,以迎接遊客造訪。
【2004/11/09 聯合報】苗栗賞陶路 https://bit.ly/4f2xSW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