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琉球黃姓居民指出,小琉球可以看得到海景的土地近幾年都已經被「炒」得不可開交,在觀光起飛前每坪可能僅約萬元甚至數千元的土地早就成為時代的眼淚,原因就是觀光發展篷勃,許多人轉行開民宿有關,「肉地」減少自然物以稀為貴,但未曾想過漲幅竟然會是全屏東第一,且還開到1坪30萬元,令人不知是該後悔沒早點置產還是慶幸至少還有一方土地可居。 獨家》屏東小琉球觀光夯!公告土地現值漲破5% 可看海景素地開價近2億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C6vP6n
自1973年東港東隆宮成立王船組起,便定期召集約百位承襲1920年代木製漁船工藝的造船師傅,並按實際建造木船之工法與週期性組成志願工班,合作完成每三年一科之東港王船。此為臺灣極少數目前尚在運作的木造船工班,雖堅持傳統迄今,卻面臨師傅年邁、後繼無人的危機。本文透過文獻與日治初期公部門檔案進行彙整梳理,分析南澳船、福船、廣船分別於中國、馬來西亞、臺灣等三地的研究現況,以及東港王船造形、材質與工藝技術的演進。
研究發現,東港首艘木王船的設計參考原型,即現存於東港東隆宮二樓之兩艘清代小型南澳船,可由日治初期東港郊商的互動與米穀貿易的紀錄中,印證當地耆老對東港南澳船的口述歷史,即同安船為19世紀福船系統中最重要的船隻。由於當時官方和民間均廣泛採用此種船型,並盛行於江、浙、閩、粵海域,此地緣關係可能對南澳地區民間造船廠產生影響。另又於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奏摺檔案發現兩張同安梭船之彩繪圖,與東港東隆宮兩艘溫王船(南澳船)之外形具有高度相似,故推測系屬廣船系統的南澳船應亦受福船所影響。南澳與東津:東港王船形制與歷史溯源之研究- https://bit.ly/3A1sILQ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的〈一號同安梭船圖〉,這是清朝海軍仿同安船製作的戰船設計圖,上頭記載了船身長度、樑頭闊(寬)度等細部尺寸。
看似平凡的船圖其實隱藏著一段歷史疑雲,注意看船隻最左邊的船桅上,竟掛了一幅紅白藍橫條構成的荷蘭國旗!這不是清朝時期的戰船嗎?怎麼會掛著荷蘭國旗呢?
🇳🇱清朝船掛荷蘭旗原因? https://research.sinica.edu.tw/maritime-history-of-taiwan/
(5) Facebook https://bit.ly/4dBwHN5
文獻記載的是造船方法,師傅將帆船不同部位的製作準則寫在傳統的「數簿仔」(siàu-phōo-á;帳本)上,當中包含船舶龍骨的製作、拿捏尺寸和比例的方法等,但紀錄者選擇用自己人才看得懂的符號來記載。
這讓歷史學家著實傷透腦筋,需要參考更多歷史文獻,或與其他造船專家一起合作,才有可能破解這些「有字天書」。
接著,陳國棟再拿出另一張故宮典藏的〈一號同安梭船圖〉,這是清朝海軍仿同安船製作的戰船設計圖,上頭記載了船身長度、樑頭闊(寬)度等細部尺寸。
看似平凡的船圖其實隱藏著一段歷史疑雲,注意看船隻最左邊的船桅上,竟掛了一幅紅白藍橫條構成的荷蘭國旗!這不是清朝時期的戰船嗎?怎麼會掛著荷蘭國旗呢?
16、17 世紀風起雲湧的東亞海域。
當時叱吒風雲的海上強權非荷蘭東印度公司莫屬,周遭海域國家的船隻為避免被荷蘭人打劫,也想借用荷蘭人的聲勢來威嚇對手,於是開始在船桅上懸掛荷蘭國旗。
有趣的是,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在向明朝投降的前一年(1627 年),其屬下的船舶也曾掛著荷蘭國旗在海上行劫。30 多年後,鄭成功於 1662 年將荷蘭人驅離臺灣,但荷蘭國旗並沒有就此消聲匿跡,一直到 19 世紀中葉,都還能見到清朝的帆船掛著荷蘭國旗。
事實上,隨著荷蘭海上勢力逐漸式微,懸掛荷蘭國旗早已失去自我保護或倚仗聲勢的功能,航海人單純將荷蘭國旗當成裝飾用的綵旗,象徵吉祥、勝利的標誌。
臺灣也有水之道?海洋史學家陳國棟帶你潛入記憶中的海洋 - 研之有物 │ 串聯您與中央研究院的橋梁 https://bit.ly/4gTBRqx
集字號大同安梭船圖 < 精選圖像 < 故宮Open Data專區
集字號大同安梭船圖 < 精選圖像 < 故宮Open Data專區
同安船模型
故宮院藏〈集字號大同安梭船圖〉和〈一號同安梭船圖〉是同安船的重要圖像史料,其描繪主體是同安船中船體最大、火力最強的一、二級戰船,並細緻記載同安船之形制與彩繪,搭配相關的奏摺史料,是極為特殊的海洋史藏品。故宮專案小組以此珍貴文獻為基礎,結合歷史文獻考證與當代船藝工法,與臺灣資深船模工藝技師曾樹銘先生合作打造同安船模型,華麗再現同安船的海上英姿
乘風破浪同安船 同安船桌上遊戲工作坊成果暨故宮新媒體藝術展_古船再現
(395) 實績VR虛擬實境 故宮博物院 再現同安船 - YouTube
同安梭船,又名橫洋船,是清代的一種戰船。亦是清代福建同安縣一帶民用海船。同安梭船在嘉慶、道光年間為清軍水師的主力戰艦。船隻按其大小分為一號、二號、三號、集字號以及成字號。[1]它的原型沿自廈門地區常用來從事東南亞、日本各國之間的海上貿易的白底船。[2]
歷史
《清朝軍機處奏摺》錄副的集字號大同安梭船圖
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清廷始以同安梭商船樣式改造水師外海戰船。箇中原因可見於周凱的《廈門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九五種)卷三〈兵制考‧戰船〉第99頁所說:「乾隆六十年,因趕繒船笨重,駕駛不甚得力;改為同安梭船式。」。意即趕繒船的操控靈活性因其重量而降低,所以要更換更高質素的船種以應付海戰。到嘉慶四年(1799年),福建水師外海戰船又悉數改造為同安梭船船式。[註 1]六年後,即嘉慶十年(1805年),嘉慶下令增加台灣水師同安梭船30艘,編為善字號,並分設台灣協標中左右三營。[註 2]嘉慶翌年再增加米艇8艘,編為捷字號,又增大橫洋梭船20艘,分編為集字號10艘,成字號10艘以分防內地。此後,又於嘉慶十三年(1808年)下令裁徹中號、小號同安梭船17艘。次年再增集字號、成字號大同安梭船20艘,捷字號米艇8艘。[註 3]
直到1817年,兩廣總督蔣攸銛奉清廷詔諭打造2艘戰船的繪圖貼說,戰船交由福建省造船廠製造。而其中一號同安梭船圖上的黃簽載明同安梭船船身長七丈二尺,寬一丈九尺,水手人數和火炮配置的位置。集字號同安梭船圖上的黃簽就寫明其船身長八丈二尺,寬二丈六尺。[1]清廷因應對外戰事日漸增加,在往後時間不斷生產或改造戰船,例如於道光二年(1822年),清廷裁徹捷字號米艇、勝字號米艇共15艘,其餘改為一、二、三號同安梭船的樣式。[註 4]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程矞采獲朝廷奏准變通《水師營章程》,緩造廣東西式戰船,另外亦造同安梭船。當時欽差大臣耆英正與程矞采處理上報英國通商要求《五口通商章程》的事宜。[註 5]但是,當第一次及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清朝水師由於發覺同安梭船的作戰能力遠遠落後於西方列強的先進戰艦。因此同安梭船被全面棄用。
船隻結構
小型的同安梭船船體呈梭形,航行快速,寬1丈5尺至1丈9尺。[註 6]而集字號大同安梭船擁有共25門砲。砲座均置於上層甲板,並且只有實心彈。在鴉片戰爭中,清軍一般同安梭船只有8至10門砲,小型的只有4至5門
同安梭船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evFzVG
------------------------------------------------
「同安船」是清代華南沿海地區所發展最後一種、性能最佳的中式古帆船,它於十八世紀末(乾隆末年)興起,並於十九世紀上半葉(嘉慶、道光年間,18001850)廣泛流行,從此成為官(軍)、民(商)、(海)盜三方通用的遠洋帆船。然而經過了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清軍發現同安船性能遠遠落後具有蒸汽動力和熱兵器的的英國軍艦,被迫全面棄用,改用新式軍艦,但同安船在民間仍大量沿用到二十世紀初葉。
■起源與發展■同安船 https://bit.ly/480OEDK
同安船在中國古帆船三大體系(福船、沙船、廣船)中,屬於尖底「福船」發展到極致的最終作品。在此之前,廈門地區來往日本、東南亞等地進行海上貿易的商船,以及清軍水師的戰船主力,都是「趕繒船」(由於船底通常會塗上白灰或白漆,防止海洋生物附著或腐蝕,又稱為白底船)。但趕繒船受限當時的法規,最多只能配備兩座桅杆,亦即最多僅有兩張帆,在風力微弱時能獲得的動力有限,操控較為笨重。後來民間仍然不管禁令,發展出一種配備三座桅杆、船首裝有絞車(繩索絞盤)、乾舷更高的船型,大幅提升了船隻的動力、操縱性,耐波性。這種船型很快就流行開來,在福建同安縣特別聞名,廣受商人與海盜通用,被稱為「同安梭船」或「橫洋船」。
同安船廣獲愛用後,清朝政府為了對抗華南沿海猖狂的海盜集團,不得不對法規鬆綁,從乾隆六十年(1795)起,沿海水師新造戰船直接比照民間同安商船規格建造,取代舊式的趕繒船,這才取得能與海盜船相抗衡的船型。
■結構與規格■
同安船的共通點是三座桅杆、船艏絞車、乾舷高。在結構與船材方面,具有三座龍骨,龍骨與龍骨之間有水底板,船體也隨龍骨而分成頭艙、中艙、尾艙。船頭托浪板為樟木材質。船身兩側船舷的支柱結構使用樟木、船舷板片為杉木。船上三座桅杆都是樟木,用來安放帆布的篷架是杉木材質。船椗是以楮木製成,末端包鐵或裝有鐵箍。船尾的舵則是樟木製成。
同安船依照尺寸由大到小,可分為集字號大同安梭船(集字號大橫洋船)、成字號(成字號大橫洋船)、一號同安梭船、二號同安梭船、三號同安梭船。其中的集字號、一號,可從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閩浙總督汪志伊的奏摺〈奏報籌辦天津水師官兵船隻情形摺〉插圖窺見規格:
集字號大同安梭船,長八丈二尺(26.24公尺)、寬二丈六尺(8.32公尺),長/寬比比值約為3.15,搭載舵工、水手等船員50人,附有小舢舨1艘。此船型有25個砲位,可裝備兩千四百斤紅衣砲(砲重1432.36公斤)到一百四十斤劈山砲(砲重83.55公斤)等大小火砲25門,船上兵員的個人武器是籐牌、橽刀、竹篙槍之類冷兵器。
一號同安梭船,長七丈二尺(23.04公尺)、寬一丈九尺(6.08公尺),長/寬比比值約為3.78,搭載舵工、水手等船員40人,附有小舢舨1艘。此船型有14個砲位,可裝備一千斤紅衣砲(砲重596.82公斤)到八十斤劈山砲(砲重47.75公斤)等大小火砲14門,船上兵員同樣以籐牌、橽刀、竹篙槍等等冷兵器為個人武器。
上述規格還是稍嫌簡略。在嘉慶十一年六月十八日(1806年8月2日)福建巡撫溫承惠的奏摺〈為添造大同安梭船以利緝捕事〉裡,才有比較詳細的內容。為了對抗海盜集團,清朝政府在新造福建水師的集字號大同安船時,每艘配備兩千四百斤紅衣砲2門、兩千斤紅衣砲2門、一千五百斤紅衣砲4門、一百四十斤劈山砲16門,實際配砲24門。至於天津水師的同安船,根據《大清會典事例》〈工部〉〈軍火〉〈直省火器〉〈嘉慶二十二年〉的記載則多了八百斤洗笨砲1門,讓總數達到25門。換言之,在鴉片戰爭之前,清軍水師噸位最大、火力最強的戰船,只有4門主砲、4門副砲、16到17門輕型火砲。
■退場的預兆■
同安船在清軍水師使用三十餘年後,也累積了一些操作問題。道光十五年二月十五日(1835年3月13日),閩浙總督程祖洛就在奏摺〈福建各營撥戍臺灣北路中營班兵議請酌改配渡口岸〉建議應依據尺寸大小,訂定戰船的運兵人數標準和巡邏範圍。他提議:最大的集字號大橫洋船,每船載兵240人;成字號大橫洋船,每船載兵180人,一號同安梭船,每船載兵120名;二號同安梭船,每船載兵80名。對於最小的三號同安梭船,程祖洛則主張「只堪在內洋巡緝,若令遠涉重洋,殊不放心,應不准調用」,認為不宜派到外海巡邏,以策安全。這份奏摺反映出各種船型真實的載重能力和耐波性能,可惜道光皇帝只批示「兵部議奏」,並未積極處理或深入了解。清朝中央政府對於海洋的理解有限,終於在後來列強叩關時嘗到苦果,一度稱霸東亞海域的同安船也在兩次鴉片戰爭裡灰飛煙滅,最後被新型的蒸汽動力軍艦取代。
資訊引用|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v.157)》(北京市:九州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頁198206。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歷史數位圖書館》,檔名:〈ntul30527660019800206.txt〉
故宮博物院OPEN DATA:一號同安梭船圖。
故宮博物院OPEN DATA:集字號大同安梭船圖。
周維強(2013)。〈徵文考獻:復原集字號大同安梭船的歷史文獻〉,《再現.同安船計畫成果專刊》,頁3848。台北市:故宮博物院。
同安船 https://bit.ly/480OEDK
東港迎王平安祭典,東港人稱迎王(白話字、臺羅:ngiâ-ông),是臺灣屏東縣東港鎮的知名祭典,迎接代天巡狩的五位王爺神(千歲爺),前來掃蕩瘟疫、驅除惡靈。
東港迎王平安祭典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gSqOOn
臺灣民間信仰中,王爺神奉玉皇大帝敕令保境安民。除了在地的各府王爺、千歲爺(以東港東隆宮主祀的溫府千歲為首),東港居民認為每三年,玉皇大帝會派遣五位千歲爺(稱大千歲、二千歲、三千歲、四千歲、五千歲,以大千歲為領導者)到東港「代天巡狩」,故要舉行迎王祭典。本祭典每三年一次,正逢丑、辰、未、戌等四地支年,由東港東隆宮主祀的溫府王爺,與全鎭七角頭的所有神明與檀越共同合作之下,進行迎送「代天巡狩」的五位千歲爺。
東港以海業為主,擁有許多臥虎藏龍的造船匠師,這些師傅在溫王爺指示的王船建造期間,都會放下手邊工作義務進行建造工程,故東港王船相較其他鄉鎮來的更壯觀,更精美,以致外地人易將焦點誤放在燒王船(送王)儀式,而誤稱迎王平安祭典為王船祭。事實上王船只是迎王祭典中最後千歲爺押煞離境的交通工具,主事者會將五位千歲爺神位迎至「王船」之上,堆疊天庫、壽金和其他眾多物品焚化,送神歸天。
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2021年辛丑正科東港迎王平安祭典採專案辦理,縮小規模並僅限東港鎮轄區內的隊伍參加遶境及相關科儀,人員需全程遵守防疫規定,為歷史上首例。[1]
迎王科儀
代天巡狩「大千歲」駐蹕時的行宮「代天府」
王船
祭典前準備
每當迎王祭典圓滿結束後第三天,祭典司職人員便會舉辦犒勞的「福宴」,以感謝參與祭典工作相關人員。於宴後眾角頭在溫府千歲前,以抽籤方式遴選下一科迎王祭典,各角頭之司職任務。
祭典前三年,七角頭各自甄選出大、副總理以及各角頭轎班組織運作成員。前兩年進行「值年中軍府安坐及班頭神像開光」,值年中軍府供奉在「境主尊王」殿中,殿外懸掛的牌匾是「境主尊王」,同時也開始「造王船」,而祭典前一年進行「正科中軍府安座」、「王船開光」,「正科中軍府」安坐後,「境主尊王」殿外的牌匾將改成「中軍府」。
進表、代天府上梁
在迎王祭典前約一個月時會進行「進表」儀式,邀請代天巡狩千歲爺於迎王期間蒞臨東港鎮賜福;並於祭典前三天「設置代天府」、「代天府上梁」。
請水、過火
為東港迎王平安祭典的第一天,當日下午於東港鎮海公園的沙灘舉行「請水」儀式,恭迎當科大千歲駕臨。
經確認當科奉玉旨代天巡守大千歲爺尊姓後,再由溫府千歲隊伍帶領下,緊接依序中軍爺、五、四、三、二、大千歲爺隊伍,再加上所有隊伍,一同遶行七角頭領域、經莊母新街,再抵達東隆宮(王府前)進行「過火」儀式。
第一日請水當日,祀王、敬王儀式後,必須在子時前,將王爺神移到開基大清府嘉蓮宮或大清府舊嘉蓮宮兩座嘉蓮宮之一過夜(每科輪替),直到卯時才迎回東港東隆宮設置的代天府,稱為「大清府過王令」[2]。
遶境祈福
祭典的第二天至第五日為「出巡遶境」,分別於東港鎮內的北區、南區、中區、農區,進行為期四日的繞境活動。
王船法會
祭典第六日,於王府前舉行王船法會,由大總理率領內、外、副總理進行相關王船法會科儀,為遷船、王船添載、燒王船…等儀式預作準備。
遷船遶境
遷船遶境、宴王
第七日舉行「遷船遶境」、「宴王大典」、「添儎」、「和瘟押煞」科儀,遷船是將王船以陸上行舟的方式遶行東港鎮市區主要道路,主要目的是接受各方信眾的添載及為東港鎮民解厄。
宴王在迎王祭典送王前的子夜,在王府內備滿漢全席的佳餚,依循古代禮儀、伴隨優雅神樂,由大總理主祭代表全東港鎮民感恩千歲爺,在迎王祭典期間蒞臨賜福解厄、順利完成平安祭典的任務。
送王
祭典的最後一日,於凌晨二時舉行,其中有許許多多步驟需依序完成直至「送王」儀式結束[3]。
文化資產
2008年,屏東縣政府將迎王祭典以「東港王船祭」為名登錄為「屏東縣民俗文化資產」[4]。於2010年正名為「東港迎王平安祭典」,並由文建會(今文化部)指定為國家重要民俗文化活動,2011年11月26日(農曆十一月初二)上午十一時頒發國家重要無形文化資產證書[4][5]。
東港七角頭轎班與七角頭廟
東港聚落分為七個角頭,每個角頭都有一間主廟,分別為[6]:
頂中街(東港進水宮)
下中街(東港朝隆宮)
安海街(東港福安宮)
埔仔角(東港鎮靈宮)
頂頭角(東港東隆壇)
下頭角(東港東福殿城隍廟)
崙仔頂角(東港鎮海宮)
小琉球原為七角頭之一,但後來小琉球退出東港迎王,必須再產生一個祭祀角頭,由新厝仔角與埔仔角競爭,最後由頂中街中分割出埔仔角
東港迎王平安祭典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gSqOOn
公告資料東港迎王平安祭典|文化資產複合查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482f0VF
類別民俗 級別重要民俗 種類儀式、祭典、節慶 東港迎王平安祭典|文化資產複合查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東港迎王平安祭典」 由東港東隆宮所主辦,此俗推估約形成於清領初期,惟其後演變情況不明;日治時期,根據《臺灣日日新報》之報導,舉辦王醮時間有時在秋天,有時在春天。日昭和 12年( 1937)丁丑科後中斷 14年未辦,直至 1952年春天始恢復舉行,至翌科( 1955)因戒嚴時期申請許可問題改以利用雙十節慶典名義舉辦迎王祭典,此後即固定在 10月底前後(農曆 8 9月)舉行, 逢丑、辰、未、戌 3年一科的辦理週期,也就此明顯確立祭典核心時程前後 8天 。其辦理動機,原緣於驅瘟除疫之俗,其後隨著時代演進而加入不同信仰元素,至近代始定稱為「東港迎王平安祭典」,最早「四縣份」的祭祀形態,也由「七角頭」所取代,遶境範圍並擴充至東港周邊農區(市郊農業聚落);而原竹架紙糊的王船,亦在 1973年易為木造大船,祭典主導者的「大總理」,更數度變更制度。東港迎王平安祭典|文化資產複合查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2008年,屏東縣政府以「東港王船祭」為名通過縣登錄民俗,2010年變更為「東港迎王平安祭典」,並於此年通過中央登錄為重要民俗,保存團體為「財團法人臺灣省屏東縣東港東隆宮」。
公告東港迎王平安祭典|文化資產複合查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類別日期文號備註說明
指定/登錄2010-06-18會授資籌三字第09920061931號變更/修正2017-11-21文授資局傳字第10630129831號公告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11條規定重新登錄
公告公文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口湖牽水車藏、白沙屯媽祖進香、北港朝天宮迎媽祖、東港迎王平安祭典.pdf
重要民俗(漢)重新公告.pdf東港迎王平安祭典|文化資產複合查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評定基準1.風俗習慣之歷史傳承與內容顯現人民生活文化典型特色者
2.人民歲時重要風俗、信仰、節慶等儀式,顯示藝能特色者
3.民俗藝能之發生與變遷,其構成上具有地方特色,且影響人民生活者
登錄理由一、其歷史悠久,且反應臺灣沿海人民生活特色,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2款第1目:「風俗習慣之歷史傳承與內容顯現人民生活文化典型特色者」之指定基準。
二、迎王祭典之王船建造及陣頭演練形成悠久傳統,顯示工藝及表演藝術之美,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2款第2目:「人民歲時重要風俗、信仰、節慶等儀式,顯示藝能特色者」之指定基準。
三、迎王、送王程序與過程由民間自發參與,且深入影響人民節期作息,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2款第3目:「民俗藝能之發生與變遷,其構成上具有地方特色,且影響人民生活者」之指定基準。
法令依據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
所屬主管機關文化部東港迎王平安祭典|文化資產複合查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主管機關資訊名 稱: 文化部
聯絡單位: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聯絡電話: 0422295848
聯絡地址: 台中市南區復興路3段362號
保存者個人/團體保存者聯絡人姓名聯絡人電話藝生
團體財團法人臺灣省屏東縣東港東隆宮
辦理週期每逢(隔)3年舉行一次
東港迎王平安祭典|文化資產複合查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bit.ly/482f0VF
東港迎王平安祭典|文化資產複合查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東港迎王結束 大總理廟前連署要東隆宮總幹事下台
2024-10-10 18:55 聯合報/ 記者潘奕言/屏東即時報導
東港迎王結束 大總理廟前連署要東隆宮總幹事下台 | 高屏離島 | 地方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zJtZr6
東港迎王平安祭典結束,本科大總理鄭春忠在東隆宮門口發起連署,要求東隆宮總幹事下台。圖/民眾提供
甲辰正科東港迎王平安祭典已結束,茶壺內風暴卻剛開始,本科大總理鄭春忠在東隆宮門口發起連署,要求總幹事呂順貴下台,引發地方嘩然。東隆宮則回應,面對近日外界的批評指導,東隆宮會虛心檢討,作為未來祭典活動的參考。
此次東港迎王遇到山陀兒颱風攪局,從9月28日祭典開始,第1至3天的請水、北區及南區遶境未受影響,10月1日、2日、3日的中區、農區遶境,及王船法會、敬王等行程均被取消,直到最後兩天的遷船遶境,及燒王船送王儀式才順利舉行。
9月30日屏東縣政府宣布隔日因颱風停班停課,東隆宮立即決定各地陣頭當晚就地解散後,網路上就出現不少聲音,認為東隆宮未經擲筊尋求王爺同意,便私自喊停;即使後來東隆宮PO出擲筊的照片,不少信徒仍不買帳。
沒想到祭典過後,大總理鄭春忠10月8日在臉書PO文指出,「本次迎王祭典期間,風風雨雨,讓本人深感痛心」,他說,迎王前為顧及外縣市參與隊伍辛勞,他特地出錢拜託東隆宮董監事提供熱食,沒到最後廟方還是只提供麵包餐盒。
他說,東港迎王祭典目前採用祭典委員會制,大總理只能配合委員會決議,沒有任何建議權,連不同意權都沒有。此次祭典不依循傳統慣例,事前沒有討論,事後也不給理由,致紛擾四起…廟方一意孤行,致狀況百出,搞得天怒人怨。
鄭春忠今日也在東隆宮發起連署,要求總幹事呂順貴下台。他在紅布條上寫道「呂大總幹事,迎王平安祭典圓滿落幕,都是您的功勞,大家有目共睹,為您的健康著想,請下台休息了」。
消息很快在鎮內及多個地方臉書社團傳開,不少鎮民及信徒都留言支援,也有人親自到廟門口連署表達支持。網友表示,「百年來迎王後惹民怨的就這一科了」、「已簽完,不管能不能翻轉體制」、「第一次看到宮廟簽名罷免」。
鄭春忠說,這次迎王都是高層3、4個人說了算,沒溝通、沒開會,做什麼都不公開,他只期待可以依法理情公開化,讓東港人可以「我迎王我驕傲」,而非負面新聞不斷。連署仍會繼續下去,直到廟方有所回應。
東隆宮則發新聞稿指出,感謝大家幫忙讓本次活動得以順利完成,迎王雖然遇到山陀兒颱風來襲,配合屏東縣政府停班停課,基於遶境宮廟及信眾安全,不得已做出停止遶境活動,讓迎王活動留下些許遺憾,請中區及農區宮廟及信眾能加以諒解。
面對近日外界的批評指導,東隆宮會虛心檢討,作為未來祭典活動的參考,最後再一次感謝許多默默付出的警消人員、志工與信眾,願千歲爺賜福吉祥,消災解厄,保佑大家闔家安康。
東港迎王平安祭典結束,本科大總理鄭春忠在東隆宮門口發起連署,要求東隆宮總幹事下台。圖/民眾提供
東港迎王結束 大總理廟前連署要東隆宮總幹事下台 | 高屏離島 | 地方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zJtZr6
約在祭典前一年8月,會開始「立(舟參)」,即安龍骨的儀式,在這之後開始造王船。早期王船為紙糊,但民國62年(公元1973年)的科儀後改為木造船。
資產類別:民俗-民俗-儀式、祭典、節慶 東港迎王平安祭典-臺灣宗教文化地圖-臺灣宗教文化資產
所在地址:屏東縣東港鎮 東港迎王平安祭典-臺灣宗教文化地圖-臺灣宗教文化資產
公告日期:公元2010年06月18日
經 緯 度:120.47514,22.46275
指定/登錄機關:文化部 東港迎王平安祭典-臺灣宗教文化地圖-臺灣宗教文化資產 https://bit.ly/3YfznLZ
公告文號:會授資籌三字第09920061931 號
資產保存者:民俗-儀式、祭典、節慶指定/登錄理由
1.其歷史悠久,且反應臺灣沿海人民生活特色,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2款第1目:「風俗習慣之歷史傳承與內容顯現人民生活文化典型特色者」之指定基準。
2.迎王祭典之王船建造及陣頭演練形成悠久傳統,顯示工藝及表演藝術之美,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2款第2目:「人民歲時重要風俗、信仰、節慶等儀式,顯示藝能特色者」之指定基準。
3.迎王、送王程序與過程由民間自發參與,且深入影響人民節期作息,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2款第3目:「民俗藝能之發生與變遷,其構成上具有地方特色,且影響人民生活者」之指定基準。
發展源流
東港迎王平安祭典為臺灣著名的王醮祭典。相較於多數王醮強調「代天巡狩」繞境驅瘟,其特色在於「迎王」與「平安祭典」,也因此民間多將其與「送王」王醮當中具代表性的西港刈香做一比較,有「北西港,南東港」的說法。
東港迎王的主廟為東港鎮的東隆宮,主祀為溫府千歲。關於溫府千歲的由來,民間主要傳說原為唐太宗貞觀年間36進士之一,因奉旨巡察各地時在海上遇風浪沉船,36進士一同遇難殉職,於是唐太宗下旨建廟祭祀。
東港迎王平安祭殿與東隆宮溫王爺的信仰結合甚深,雖然至今無法考究其起源年代,但此地關於溫王爺的信仰應於清康熙年間即有記載。據說清廷於康熙23年(公元1684年)征領臺灣後,即在當地設置下淡水巡檢司,惟當時瘟疫盛行,病卒者眾多,從閩南地區遷來的移民將溫王爺神像帶到東港溪西岸的鹽埔庄(今新園鄉烏龍村),設草寮祭祀。但東港溪多次氾濫,沖毀當地市街,於是廟宇隨著市街遷徙至今日東港鎮鎮海里的位置,此後市街也固定下來,並因位於下淡水溪以東而命名為「東港」,最後遷至今日的東隆里。由於下淡水溪地勢低窪、多次氾濫,當地留下許多溫王爺保佑居民的傳說。據說第2次建廟的廟址位於靠海的太監府臺地,當地為「倒退鱟穴」,在光緒3年(公元1877年)東港遭遇海嘯時,整個東港市街被淹沒,唯有東隆宮聳立其中,於是當地仕紳冒險划竹筏前去救駕,打破廟牆將溫王神像救出,且一離開廟基即被海浪沖垮。這些傳說,也反映了信仰的在地化,讓溫王爺由大陸泉州的瘟神信仰,逐漸轉為東港當地的信仰認同,東港合瘟的儀式,也因此轉為迎接溫王爺代天巡狩,獎善懲惡,確保平安和境的儀式。
民國60年代(公元1971年後),適逢臺灣經濟高速發展時期,東港因漁業蓬勃,王爺信仰活動也日漸熱絡,加上交通便利,各地信徒前來參與,迎王祭典也開始轉型,民國62年(公元1973年)起,祭典從大總理籌辦制轉為由祭典委員會籌辦和募集資金,民國65年(公元1976年)的迎王祭典,時間增至6天,繞境規模也擴大,成為今日迎王祭典之雛形。
東港迎王不僅展現溫王爺信仰的熱絡,也凝聚了東隆宮信仰圈。東港迎王最初的參與者以東隆宮信徒為主,加上東港市街與小琉球的「七角頭」各庄廟。後來小琉球退出,由東港靠海的埔仔腳取代。隨著信仰圈逐漸擴展,繞境範圍涵括南平、三西、新街等農漁村聚落,以及南州和原屬七角頭的小琉球等。二戰後隨著人口往都會區移動,各地的溫王信徒與分靈廟日漸增加,參與迎王祭典的信徒與陣頭也不再限於東港地區。
主要特色
每次東港迎王平安祭典結束後,會於3日後的平安宴選出下次新科「東隆宮祭典委員會」籌辦成員,負責籌備下次的祭典活動。委員會一方面要推動相關事務,另一方面募款籌資。約在祭典前一年8月「立(舟參)(即安龍骨)」儀式便為籌備過程揭開序幕,造王船的工作也在這之後開始。王船建造費用由東港民眾集資,由義務參與的建造師傅從祭典前2年開始進行,由於王船有解厄驅疫的意涵,信徒接踴躍參與。
早期王船為紙糊,民國62年(公元1973年)科儀後改為木造船,以傳統中式帆船為本,大小約為實體的十分之一。王船設置物品完全遵照船艙簿記載,包含航行用具(五王旗、前後錠、大小火炮等)、儀仗用品(集士牌、龍旗牌、神轎與出巡物品等)、文案、起居和梳洗用品等,遵照古代船隻出巡準備,所有物品須經檢查核對後方可上傳擺置,嚴禁隨意增減。製作期間禁止女性與不潔者(如服喪者)接近。除打造船體外,船身彩繪上精緻龍紋,各種教諭意涵的傳統故事,如「四聘賢」講述帝王聘用賢能之事,「四不足」則教化人應知足,相當有特色。完成後會安上中軍府牌位與龍眼,行開光點眼。過程不僅富含傳統文化意義,建造技藝之嚴謹更為東港贏得「王船故鄉」之名。
造王船工作進行同時,東隆宮會被改造為王府,好讓迎溫王入座後能「代天巡狩」。改造過程包含(1)安中軍府,由中軍(即天庭的神軍將領)在迎王之前代王爺巡視;(2)迎王進表,向溫王秉報祭典將要開始;(3)設立王府,在東隆宮左、右殿分別設置中軍府和行臺,作為對外活動的場所,正殿則改為代天府,停止一切祭祀活動,僅用於迎五王的祭儀;(4)祭儀開始前兩天,會行上樑儀式,由信徒在廟前庭棚架中央的「太極位」掛上2只裝有象徵物品的紅布袋,象徵代天府落成。
東港迎王平安祭典為3年1科,大致上可分為請王儀式、王駕出巡、王醮法會和送王4個階段。請王儀式在農曆9月28日開始,由鎮海公園舉行的請水法會開始。當天「七角頭」的各庄廟陣頭到齊,迎接5面象徵五王的千歲令牌、溫王爺令牌和中軍令牌入神轎,接著前往海邊進行開光儀式,象徵王爺駕臨,請王儀式完成。請王之後,王爺神轎與各庄陣頭前往「新街仔」繞境,回到東隆宮廟口時則要經過火,所有人赤腳走過炭堆,才能入廟。神轎入廟後即依照古時王爺出巡體制,廟方掛起帥旗和帥燈,並「出榜」公告王爺出巡,並舉行王宴祭五王。從這天開始直到祭儀結束,廟方要由信徒值班打五更和查夜,代表王爺出巡境內。
第2天開始「王駕出巡」繞境。信仰圈各地庄廟角頭廟陣頭集合在東隆宮,隨王出巡。這些陣頭有傳統的民間陣頭,如白鶴陣、宋江陣、一字長蛇陣、刀巷陣、兩儀蚊蜂陣、蜈蚣陣等,也有各式的神將團,如開四門、七星陣、八卦陣等。5天繞境分別由近到遠,遶行東港市街、南區、北區、中區和農區,數十庄頭角頭的東港信仰圈。這段期間信徒也能前往東隆宮,在中軍府和溫王行臺進行祭改,消災解厄。在繞境隊伍中,隨隊信徒則向王爺擲筊許願,並進行「扮犯」(象徵性地向王爺解罪,並戴上各種象徵刑具以轉移疾厄,解完後即火化)。
王醮法會在繞境後舉行,因舉行2天2夜,又稱為「二朝王醮」。道長會在代天府前設主壇,向天庭冥府與各神靈境界召告王爺巡境,收押命魔驅趕邪妖,升天向玉帝上表,誦懺文祈福。
王醮結束之後接著「送王」。「送王」包含多個流程,王醮完成當晚即舉行「和瘟」儀式,道士團會坐壇,請出5營神兵神將護衛境界,然後道長行儀式,排「關祝五雷神燈」,請各路鬼王瘟君,各路行毒疫使者上王船,然後是「打船」儀式,恭請押船神將上船坐鎮。接著是「押煞」,道長作法將各漏網的瘟煞疫鬼抓入鍋中,驅趕出境。「和瘟」、「打船」、「押煞」儀式完成後,最後才是送王船,在信徒恭送下,王船離開東隆宮,並裝上船帆船桅。在道長作法開河路後,依序將五王令牌與中君令牌放上船安座,升起船帆。最後在信徒鞭炮歡送下點燃王船周遭的鞭炮,將王船火化,也結束迎王平安祭典。 東港迎王平安祭典-臺灣宗教文化地圖-臺灣宗教文化資產
東港迎王平安祭典-臺灣宗教文化地圖-臺灣宗教文化資產 https://bit.ly/3YfznLZ
屏東王船館典藏王船起造開斧 下半年開館營運 | 生活 | 中央社 CNA
屏東東港王船原型
屏東王船館典藏王船起造開斧 下半年開館營運
2024/4/13 16:34(4/13 17:11 更新)屏東王船館典藏王船起造開斧 下半年開館營運 | 生活 | 中央社 CNA https://bit.ly/3YbNi5E
屏東縣興建王船文化館,將打造典藏王船,為使製作過程順利,東隆宮溫府千歲爺被請到文化館安座,開斧儀式前由縣長周春米(前右2)率相關人員參拜。中央社記者黃郁菁攝 113年4月13日
(中央社記者黃郁菁屏東縣13日電)屏東東港王船文化館預計下半年開館。館內的典藏王船仿東隆宮迎王平安祭典王船,雖採等比循古法建造,但尊重傳統祭祀神明船體略小。今天龍骨「開斧」象徵王船開始建造。
為使典藏王船製作過程順利,日前恭請東隆宮溫府千歲爺到王船文化館安座。屏東縣長周春米與東隆宮董事長潘慶士,以及建造王船的老師傅蔡文化、潘鳳得、謝春長、陳明益等人出席今天「開斧」儀式,與會人士向王爺公參拜,祈求建造工作圓滿順利。龍骨「開斧」是指由造船師傅使用斧頭削去龍骨前後4個角,象徵王船開始建造。
周春米說,甲辰正科「東港迎王平安祭典」將在9月登場,祭典中除了七角頭轎班一字排開氣勢磅礡外,另一注目焦點就是王船,縣府將全程拍攝記錄典藏王船建造過程。下半年王船文化館將開館,透過展示、教育推廣與研究,完整典藏屏東迎王文化,傳承造船匠師智慧。
78歲的造船師傅蔡文化從13歲開始學習造船技術,已為東隆宮製作16艘王船,他說,這科年特別繁忙,為文化館製作的典藏王船是繼東港迎王王船、大甲媽建醮王船、小琉球迎王王船,在3年1科的科年裡打造的第4艘王船。
蔡文化表示,有的造船師已過世、有的無法做了,但自己放不下,會以平常心打造慢慢做。雖然難過沒有年輕人接班,但縣府興建王船文化館讓老師傅技藝可以永久保存,剩下的就「看王爺公發揮了」。
文化處今天新聞稿表示,王船文化館典藏王船仿東隆宮迎王平安祭典王船等比例打造,惟為尊重傳統祭祀神明,典藏王船略小。甲辰正科年之王船船身為46尺、寬12尺、高15尺,典藏王船則為42尺、寬11尺4寸、高15尺;典藏王船循古法建造,船上配置與祭祀王船相同有五王厝、舵公厝、王船公及水手等,船體彩繪也將黑鮪魚、旗魚等屏東漁民常捕獲魚種。
王船文化館主體工程2022年初開工,歷經2年多施工,施工廠商克服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期間缺工缺料外在條件,現已完成主體工程,進行景觀整備中,預計6月竣工。
縣府同步進行策展計畫,經與專業學者及策展單位討論,將以迎王文化為主軸,自整體亞洲地區迎王文化論述、逐層聚焦台灣各地迎王文化系統呈現、最後以迎王文化祭典中的主角「木造王船」打造工藝,呈現東港地區特殊的七角頭常民文化內涵。(編輯:孫承武)1130413
屏東縣興建王船文化館,將循古法仿照東隆宮迎王平安祭典王船等比例打造典藏王船,老師傅們13日出席開斧儀式。中央社記者黃郁菁攝 113年4月13日
屏東縣興建王船文化館,預計下半年開館營運,屏東縣長周春米(左)13日與王船師傅蔡文化等人一同出席典藏王船開斧儀式。中央社記者黃郁菁攝 113年4月13日
屏東王船館典藏王船起造開斧 下半年開館營運 | 生活 | 中央社 CNA https://bit.ly/3YbNi5E
屏東王船館典藏王船起造開斧 下半年開館營運 | 生活 | 中央社 CNA
屏東縣東港鎮
東港東隆宮三年舉辦一次的迎王平安祭典,是地方上的全民運動,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信徒聚此觀禮。王船祭醮活動時間長達一週,最後一天王船會先遶境東港街道,並在天亮之前在海邊舉行燒王船儀式,象徵送瘟出海為民祈安降福。
王船遶境、祈安降福 - 台灣光華雜誌 https://bit.ly/4eRyrmo
踏查台灣民間信仰30年 來自美國的歷史學者康豹 - 台灣光華雜誌 https://bit.ly/3zQqZJm
三年一度的東港迎王平安祭典,是地方鄉親全體總動員的盛事。(林格立攝)
三年一度的「東港迎王平安祭典」,在2010年獲行政院核定為國家重要民俗活動,每到祭典便吸引大批國內外遊客前往觀禮,熱鬧非凡。
然而在1980年代,台灣的王爺信仰並未有大規模研究,一位來自美國的學者康豹,他被台灣民間信仰的生命力吸引,深入屏東地方,踏查迎王祭典的歷史脈絡,成為東港王爺信仰研究的先鋒。
說著流利台語、最愛喝台啤的康豹,定居台灣30多年,研究台灣民間信仰,發表豐沛的中英文論述與著作,將台灣地方宗教之玄奧帶進國際學術殿堂。
時空來到1988年的屏東縣東港鎮,一名騎著摩托車在大街小巷穿梭,說著流利台語的異國面孔,時而進入廟裡好奇提問,時而騎到林邊吃海鮮,和居民把酒言歡,他是來自美國的歷史學者康豹。
從初到台北學中文,到愛上台灣地方蓬勃的生命力;從研究歐洲宗教史轉換到台灣民間信仰,康豹的研究生涯轉了幾個彎,最終停駐台灣,與地方信仰擦出精彩火花。
來自美國的康豹,是研究台灣王爺信仰的先驅,因而有了「王爺」的綽號。(莊坤儒攝)
當馬丁.路德遇到白蓮教
「我爸爸是心臟內科醫師,我媽媽研究古典希臘羅馬文學。」康豹表示,爸媽都不是虔誠的教徒,但開放的態度讓他從小吸收各方的知識。高中進入教會學校就讀,是康豹接觸宗教的開始,喜歡音樂的他,加入唱詩班,一周做四天禮拜。康豹表示,當時的教會做禮拜會燒香,也有聖彼得、聖保羅等聖人崇拜,其實也類似華人世界的多神崇拜。
高中的生活經驗,激起了康豹對宗教的興趣,進入耶魯大學歷史系的他,原本研究的主題是歐洲宗教史,「我一直很好奇,16世紀馬丁.路德在教會門口釘了張公告,辯證贖罪券的內涵,接著數十年,歐洲的聖人崇拜丟了大半。」這場改變人類歷史的宗教改革,引起了康豹的興趣。
然而,這個宗教改革的主題,卻在康豹遇到中國史老師史景遷後有了轉折。英裔美籍的史景遷,是耶魯大學著名的漢學家,教學活潑生動,康豹笑說,每次史景遷開課都要在大講堂,因為有近500個學生來上課。康豹聽史景遷談白蓮教、義和團、太平天國等各種宗教議題,開拓了他的視野,「實在太有意思、太新鮮了,所以我就決定轉研究中國宗教史。」康豹興奮地說。
康豹在1988年來到屏東東港,踏查東港迎王平安祭典的儀式、地方動員情形,拍下許多珍貴影像。
驚艷另一個台灣
為了研究中國史,康豹便在耶魯大學學起了中文,詩人鄭愁予是他的老師之一,還幫他取了中文名字「康豹」。「我的名字Paul R. Katz,豹的音跟Paul有點像,而Katz音近Cats,豹也是貓科動物,所以音跟意都有通。」康豹佩服鄭愁予取名的藝術,非常喜歡自己的中文名字。
時值1980年代,中國尚未從文化大革命中完全恢復,而台美關係友好,社會風氣相對自由,台灣的華語教學師資、設備都是外國人學中文的首選。1983年夏天,康豹來台修讀。即使已經在耶魯大學念了一年中文,康豹點餐時還是鬧了笑話,「我看到菜單上很多『⺼』字旁,以為都是肉,結果點來一堆腰肝腎,嚇死了。」而當時台灣的可樂一罐25元,台啤21元,礦泉水很稀少,「當然是台啤比較下飯。」康豹笑著回憶第一次來台的種種趣事。
康豹表示,當時住在台北的國際學舍,周遭環境說的都是國語,他全然不知台語的存在,而教材裡提到的台灣,大抵就是阿里山、日月潭,短短的暑假研習,康豹還沒有機會認識台灣本土文化。
隔年,康豹返美進入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系博士班,並再次回到台灣精進中文,這回他在台大史丹福中心待上一年。康豹因而結識了台灣的朋友,他們熱情地招呼康豹到家裡作客,帶他去萬華、鹿港看古蹟,「我才發現,原來台灣還有一個文化是講著台語,祭拜王爺、媽祖,實在太有趣了。」康豹說。
同時,康豹也在史丹福中心遇見轉捩他人生的良師──焦大衛教授(David K. Jordan)。來自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的人類學者焦大衛,是西方人類學界研究漢人文化的先驅,當時已在台南西港田野調查多年,探討台灣鄉村的民間信仰。說得一口流利台語的焦大衛,帶康豹到西港參加三年一次的瘟醮,「我第一次看到燒王船,還有大批的乩童拿著法器往身上打,覺得很震撼。」大開眼界的康豹,決定放棄原本的中國史研究,改以探討燒王船的歷史淵源作為博士論文的題目。
康豹在1988年來到屏東,踏查東港迎王平安祭典,也參與小琉球迎王,拍下許多珍貴影像。( 圖為琉球請王 )
差點成為道士的台灣女婿
「做社會史必須瞭解當代的脈絡,要跑田野才能補足史料沒講到的。兩三行的文獻記載,可以知道哪些地方有燒王船,可是船怎麼燒?要做哪些儀式?遶境怎麼遶?這些都需要田野調查才能完全弄清楚。」康豹表示。
1988年,康豹先在台北找了位台語老師一對一教學,隨即隻身來到屏東東港,租了間套房蹲點半年,深入研究東港迎王平安祭典。純樸的小鎮來了個外國學者,居民張開雙臂歡迎康豹,熱情地替他引路;孩童們第一次看到毛髮濃密的外國人,忍不住好奇地拉拉看。康豹表示,當時汽車少,都是騎摩托車代步,白天跑田野,晚上就到林邊吃海鮮、喝啤酒,跟居民搏感情,生活很自在,「而且喝了酒,台語也講得特別輪轉。」康豹笑說。
在東港居住的日子,康豹觀察王船的製作、迎王的籌備,看居民如何全體總動員。每個年齡層與性別都有各自的角色,年長者負責廟內事務,年輕人跳陣頭,遠洋工作的居民也會特地返鄉,那股純樸的凝聚力,令康豹深受感動,至今難忘。還有道士說要收康豹做徒弟,想傳授他怎麼畫符念咒、爬刀梯。康豹表示,如果沒有拜他為師,學不到最秘密的東西,但是學了最秘密的東西,也不能寫出來了,身為研究者,必須拿捏其中的分寸。
即使沒有成為道士的徒弟,但康豹鉅細觀察迎王祭典的流程,東港的所見所聞,就足以蒐集論文的素材。康豹將自己在台灣的見聞與文獻交互印證,追溯台灣王爺信仰的歷史脈絡,也探討道教與地方信仰彼此間的影響。後來更將之整理成英文及中文專書,將台灣的王爺信仰帶進西方的學術殿堂。
康豹的生命深受東方文化影響,研究室裡收藏著普林斯頓老師對他的勉勵,將儒家的君子之道,視為座右銘。(莊坤儒攝)
信仰即是生活
從台灣回到美國的康豹,完成博士論文,也完成了終身大事。1991年,適逢中正大學有意聘請外籍歷史師資,而太太在中研院有專職的研究工作,康豹決定和妻子回到台灣定居。
在台居住30多年,康豹持續研究台灣民間信仰,不選擇多數人知曉的媽祖、土地公,康豹總選擇冷門的研究取徑,他笑說:「這樣才能發揮創意。」細讀康豹的著作,會發現他不僅有歷史學者的條理脈絡,也有人類學者的人文關懷,在爬梳地方信仰歷史的同時,他更在乎信仰與族群的關係。例如,康豹研究「噍吧哖事件」(又稱「西來庵事件」),除了研究主祀瘟神五福大帝的西來庵,推敲當時是如何透過宋江陣來動員,更透過戶籍資料、倖存者的口述資料,進一步探討事件對地方人口結構的衝擊。
康豹表示,民間信仰是許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一年的節慶皆是圍繞著宗教活動,而地方信仰的存在,有其正面的功能。近年康豹研究神判儀式,探討宗教與司法間的關係,他以新莊地藏庵為田野調查對象,觀察告陰狀在台灣社會中的意義。在民主國家,即使有法制,仍有些無法訴諸司法的事件,例如沒有借據的債務糾紛、婚姻失和等,此時有些民眾會選擇上廟宇告陰狀。康豹表示,民眾告陰狀時經常是情緒激動的進門,但又必須心平氣和地向筆生訴說,讓他將自己的訴求轉成文字,再由道士執行向神明告狀的儀式,經過這些流程後,通常民眾的情緒已緩和許多,「所以告陰狀是有降溫功能的。」康豹說。
研究民間信仰數十年,康豹至今沒有皈依任何宗教,問他是否相信神明的存在,他說:「我相信有神靈,但那個神靈不一定是留鬍子的白種人,也不一定是坐在蓮花裡的黃種人,神靈在不同文化裡會呈現不同的樣貌。」平日跟著太太禮佛、奉茶的康豹,偶爾茹素,也會到土地公廟祈求平安。談起正在進行大溪蓮座山觀音寺的研究,康豹眼神散發光芒,說著大溪客家信仰的歷史、觀音寺扮演的地方宮廟角色,以及每年進香的盛況。台灣民間信仰的彈性與開放,也許就是康豹的研究素材源源不絕,總是對研究充滿熱忱的原因。
康豹畢生研究台灣民間信仰,發表豐富的中英論文,擴增人們對地方宗教的視野,也將台灣信仰之玄奧帶向國際
踏查台灣民間信仰30年 來自美國的歷史學者康豹 - 台灣光華雜誌 https://bit.ly/3zQqZJm
東港昨晨燒王船 迎王祭典落幕
昨天的東港迎王送王儀式中,燒王船象徵送返代天巡狩千歲返天庭繳旨,最後船身陷入火海。(記者陳彥廷攝)
東港昨晨燒王船 迎王祭典落幕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dCMETf
2021/11/01 05:30
〔記者陳彥廷/屏東報導〕每3年1科為期8天的東港迎王平安祭典,昨天清晨在燒王船送返代天巡狩千歲爺儀式中圓滿落幕,熊熊烈焰將華麗的王船燒成灰燼,象徵一切的苦難與厄運都將隨之遠離,展現南台灣海口人虔誠的王爺信仰,接下來南州鄉及琉球鄉的迎王慶典也將相繼登場。
南州、琉球迎王慶典 相繼登場
東港王船前晚舉行「和瘟押煞」儀式,由道士施法將瘟神、疫鬼押解上王船,東隆宮典務人員並進行王船「添儎(音同載)」,為即將啟程返天述職的千歲爺補充物資。
昨天凌晨2點,辛丑正科封府大千歲的王船緩緩遷出東隆宮牌樓,開往鎮海沙灘,就定位後,接著「升帆」,象徵即將啟航,由迎王大總理向代天巡狩的大千歲稟告,淨化四境的任務已完成,請千歲爺將收服的魍魎鬼魅帶離東港,庇佑東港合境平安。
王船燒燼 七角頭轎班肅靜離去
清晨5點半,王船準備啟航,典務人員一聲令下,現場響起鞭炮聲,火舌在金紙及沉香粉的助燃下蔓延船身,造價數百萬元的東港王船逐漸消失在烈焰之中,逐漸化為灰燼。
東港七角頭轎班遵循傳統「偃旗息鼓」肅靜離去,為期8天7夜的東港迎王祭典正式落幕。
東港迎王祭典相傳已有近300年歷史,透過3年一次的宗教盛會,展現東港人的向心力及世代傳承的信仰禮俗,今年為配合防疫,雖轎班及陣頭規模縮減,但來自南北各地的信眾熱情不減,相約3年後再見。
東港昨晨燒王船 迎王祭典落幕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dCMETf
東港迎王平安祭,保有王船遶境特色。東港迎王平安祭 消災解厄.風調雨順 - 台灣光華雜誌 https://bit.ly/3ZUXmB5
古時皇帝會特任欽差大臣,代替天子下鄉巡視,查弊救災;台灣受歡迎的王爺信仰也有相同的考察制度。尤其是屏東東港迎王平安祭典,是東港東隆宮崇敬的神祇溫王爺,每三年邀請天庭結拜的五位王爺,代替玉皇大帝下凡巡狩東港,求福禳災。 東港人以莊嚴隆重的典禮迎王,王爺們出巡遶境,消災賜福。為了感念祂們的恩澤,特地製作豪華的王船,以燒王船的方式,恭送王爺們回駕,也押解疫疾厄運離去,送瘟出境,合境平安。
古時皇帝會特任欽差大臣,代替天子下鄉巡視,查弊救災;台灣受歡迎的王爺信仰也有相同的考察制度。尤其是屏東東港迎王平安祭典,是東港東隆宮崇敬的神祇溫王爺,每三年邀請天庭結拜的五位王爺,代替玉皇大帝下凡巡狩東港,求福禳災。
東港人以莊嚴隆重的典禮迎王,王爺們出巡遶境,消災賜福。為了感念祂們的恩澤,特地製作豪華的王船,以燒王船的方式,恭送王爺們回駕,也押解疫疾厄運離去,送瘟出境,合境平安。
三年一科的東港迎王平安祭,今(2024)年9月28日起舉行八天七夜的祭典。第一次參加迎王祭典的民眾,不要錯過迎王請水、過火儀式,現場炮火連天,熱鬧無比;王駕出巡經過東隆宮造價上億元的黃金牌樓,萬人鑽動,盛況震天動地;王轎帶頭,上百隊陣頭遶境,萬人空巷,煙火沖霄;還有最後一天凌晨送王,燒王船火光沖天,震撼人心,接著是偃旗息鼓後的肅穆與疲憊,為迎王祭劃下句點。
外國友人可以親自體驗改運,以及遶境的隨香、夯枷等民俗。我們不要只湊熱鬧,也要看門道,了解迎王祭的禁忌、玄妙,與東港人引以為傲的民俗信仰。
傳承自清代祀典科儀的「進表」儀式,恭請王爺們駕臨東港巡狩。(東隆宮提供)
迎王送王,文化傳承
迎王祭典遵循古禮,比照古時欽差大臣代替天子下鄉巡視的排場與禮數,科儀嚴謹繁複,東隆宮祭典委員會旗下分為五科、動員上千人承辦此祭典。
「三年一科迎王祭是東港人大代誌,」東港東隆宮董事長潘慶士自豪地說:「就連2021年疫情肆虐期間,全國暫停舉行遶境儀式,東隆宮與中央單位公文一來一往,在前縣長潘孟安背書保證下,成為全台第一個在疫情期間舉行遶境的祭典。」
13歲就在迎王祭的宋江陣打鼓,73歲的潘慶士已參與過20科的迎王祭典,他說,今年共有來自全國各地宮廟168個隊伍、246頂神轎參加遶境。東隆宮第一天至少要準備8,000份便當,接著每天都有讓信眾吃到飽的「湯飯」,這一餐就要用掉60斗白米的湯飯,其實就是海鮮粥,其中加了東港三寶之一的鮪魚、比櫻花蝦還大一點的蝦猴等海鮮;有時晚餐還會備上流水席。整個祭儀結束還有平安宴,至少席開400桌,黑鮪魚生魚片、櫻花蝦米糕、烏魚子冷盤等東港特色料理必不可少。
流水席的用料與份量之龐大與繁雜,都由潘慶士運籌帷幄,但最讓信眾佩服的是潘慶士開「108宴」菜單的功力。
「108宴」顧名思義就是108道菜,這場不對外開放的「送王宴」,是在迎王祭第七天的子時(夜間11點),恭送王爺們回天庭前的餞別筵席,由主祭的大總理出錢籌辦,率領36位執禮的內書,在代天府內祭拜獻供,連開菜單的潘慶士都不能觀禮。但潘慶士神秘地透露,108宴就是滿漢全席。
請水就是請王,到海邊恭請乘船而來的千歲爺駕到。(東隆宮提供)
請水儀式,就是到海邊恭請乘船而來的千歲爺駕到。(莊坤儒攝)
神秘莊嚴,科儀完備
除了送王的108宴,還有許多祭儀遵循古禮不對外開放。最重要的是科年迎王,要迎哪一位大千歲的決定過程。這個重要的關鍵,會在請王前一天的子時,由大總理、東隆宮董事長、祭典科科長三人,擲筊請示。
深諳迎王祭典的文化工作者、木日水巷工作室負責人蘇煌文透露,主事者會一一唱名千歲姓氏,從擲最多聖筊者,或是從五個達三個聖筊的王爺中再擲筊,但三人不可透露是何姓氏。隔日,負責大千歲的轎班,到搭建在海岸邊的請水台前,在砂台上感應寫下大千歲姓氏,符合才能真正對外公布,象徵大千歲的王駕真的駕到。
在歷科確認大千歲的過程中,蘇煌文說:「有一科擲出從未出現的『羅』姓,祭典科科長擔心轎班會寫不出來,延誤往後迎王行程,因此不放心地偷偷到溫王爺前請示,溫王爺交待不用擔心。」果真隔天轎班第二次就神奇寫出正確的羅姓。反倒是經常出現的「封」姓,有一年寫到第13次才寫中。
更令人茶餘飯後談論的是1997年丁丑科,當年負責大千歲的轎班是個不識字的水電師傅,為了完成神諭,一個月前就誠心吃素,祈求王爺牽著他的手,果真冥冥之中完成諭旨。
東港七個地區的轎班,分別負責迎王祭中七個王爺的遶境任務,稱為七角頭。穿著深藍色的轎班負責的是溫王爺。(莊坤儒攝)
王駕出巡遶境,上百隊陣頭很有看頭。(莊坤儒攝)
溫王爺也會適應時代的需要
說到冥冥之中,蘇煌文說了一個小故事。負責迎王祭七個王爺遶境任務的七角頭,誰負責哪一個王爺的轎班,都是由擲筊決定。從1952年恢復舉辦迎王祭以來,七角頭中的頂頭角卻從未抽中溫王爺。
原來地方流傳著頂頭角的先人與人發生齟齬,遭到咒詛,縱使後人曾經公開道歉,也無濟於事。蘇煌文說,雖是如此,溫王爺卻總是讓頂頭角抽中大千歲,作為彌補。
七角頭的轎班以及擔任振文堂、振武堂的內書、班頭等職務,多是由父傳子的世襲制,從小開始參與迎王祭典,造就地方都以參與迎王祭為己任。
由於三年一科的迎王祭典深入人心,「科」也成為老一輩東港人生活的習慣用語,例如「我是哪一科結婚的,我的小孩是哪一科生的」;連每一科年都會根據天干地支來說,例如2024年是甲辰年。
隨著時代演進,東港子弟出外就學、就業,雖然迎王祭必定回鄉參加,但是少子化的趨勢,導致這些世襲的職務也開放給親友或從外地搬到東港的民眾,但必須到溫王爺座前,擲出三個聖筊才能允准參加。蘇煌文認為,冥冥之中,溫王爺有其方式來適應時代。
地方人士尤為津津樂道便是有一年迎王祭前出現二個颱風,地方請示溫王爺,指示繼續舉行,結果颱風果真轉向。
迎王祭祀科儀以及東港大小事不能解決的,就要求問溫王爺。如同東隆宮牌樓上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顯示溫王爺庇護東港,疼愛東港。
過火儀式藉以清淨四境。(東隆宮提供)
東港迎王平安祭 消災解厄.風調雨順 - 台灣光華雜誌 https://bit.ly/3ZUXmB5
三年一科 迎王平安祭典 - 大鵬灣國家風景區 https://bit.ly/3MwZAim
迎王平安祭典是東港、小琉球地區每三年一次的年度重要祭典,在台灣的王爺信仰與祭典文化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於2010年榮獲行政院文化部核定為國家級重要民俗文化資產,對致力於傳承百年傳統文化的迎王活動來說是實至名歸的肯定與榮耀。三年一科的「迎王平安祭典」,在地居民為了迎接代天巡狩千歲爺的駕臨,幾乎總動員,祭祀科儀完全遵照古禮,當地處處可見喧囂熱鬧的繞境神轎與陣頭、虔誠膜拜的信徒,尤其,精雕細琢、彩繪華麗的王船更引人注目,當您有機會在迎王平安祭典到東港或小琉球旅遊時,不妨深入體會在地的文化熱情。
2024年甲辰正科東港迎王平安祭典
日期:2024年9月28日(六)至10月5日(六)
科儀日期
9/28(六) 請水
9/29(日) 北區遶境
9/30(一) 南區遶境
10/1(二) 中區遶境
10/2(三) 農區遶境
10/3(四) 王船法會、敬王
10/4(五) 王船法會、遷船遶境
10/5(六) 送王(凌晨)
相關連結: 2024平安祭典東港迎王摺頁
2024年甲辰正科小琉球迎王平安祭典
日期:2024年9月3日(二)至9月9日(一)
科儀日期
9/3(二) 恭請王駕
9/4(三) 大寮角
9/5(四) 天台角
9/6(五) 杉板路角
9/7(六) 白沙尾角
9/8(日) 王船遶境
9/9(一) 恭送王駕(凌晨)
2024年甲辰正科南州迎王平安祭典
日期:2024年11月13日(三)至11月18日(一)
祭典緣起
「迎王平安祭典」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藉代天巡狩大千歲及眾神的神威彌平地方上邪祟、瘟魅、疫疾等不潔之物,庇佑信眾能平安健康。除了展現居民對王爺的崇敬外,更凝聚了認同感,將濃郁的愛鄉意識藉祭典表露無遺。當地人重視迎王祭典更勝於過年和過節,不論是離家再遠的遊子,或出海捕魚的漁民,都會在迎王前趕回故鄉共襄盛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齊心協力辦妥迎王活動。「迎王」旨在迎請與溫王爺義結金蘭,奉玉旨代天巡狩的千歲爺至地方繞境,以求平安。
東港東隆宮
康熙23年,東港設下淡水巡檢司署,地方逐漸發展,吸引福建泉、漳人士移墾,而渡海來台先民滿載對原鄉親人的不捨及對新墾地的瘴疾病的懼怕,唯一的心靈依靠,只有從原鄉奉請而來的溫王爺香火。
東港東隆宮主祀溫府千歲,溫王原是唐朝進士,在奉旨巡行天下時,遇難而亡,成神之後,常巡行閩、浙沿海,護佑往來船隻,漳、泉移民在清朝時陸續到東港定居,康熙45年(1706年),東港崙仔頂(今鎮海里)海灘上,一夜之間擱置大批自福建潮沖而來的木材,上書有「東港溫記」字樣,信徒依神意建廟供奉溫王;光緒20年(1894年),東港發生海嘯,東隆宮淪陷駭浪中,溫王爺諭示,擇定「浮水蓮花」穴地建新廟,及東隆宮現址;乾隆28年(1763年),福建遊街道士來到東港,見居民常受瘟疫之苦,傳授福建一帶請神送瘟科儀,慢慢成為東隆宮迎王祭典。
東隆宮
琉球鄉三隆宮
三隆宮位於小琉球本福村南端,供奉池府、吳府、朱府三姓王爺,也就是俗稱的「三府千歲」,三隆宮的由來是清朝乾隆初年,福建省城陳明山,攜帶供奉的三千歲王爺,乘小船抵達小琉球,搭建草廟一間,島上居民到此求神問卜都非常的靈驗,香火鼎盛不衰,一直到現在漁民們出海捕魚前也都會到此祈求賜福。迎王平安祭典對琉球人而言是個極為重要的祭典,不管移居到哪或是在外多久,都會帶著一顆虔誠的心,回到小琉球參與這三年一度的盛典。
三隆宮
祭典活動
迎王平安祭典總共歷時八天七夜,固定每三年舉行一次,謂之三年一科。逢「丑、辰、未、戌」為大科年(意即十二生肖年屬「牛、龍、羊、狗」的年度),就會舉辦迎王平安祭典。每科年迎王日期需請示神明後,才會公布正確活動日期,往例大約於國曆十月間舉行。
每科年所迎代天巡狩大千歲由義結金蘭的36位王爺中依天意安排其中一位輪值大千歲。在舉行請王(請水)儀式、王駕駕臨後,帥燈和帥旗上就寫上當科大千歲的尊姓。另有二千歲、三千歲、四千歲、五千歲陪同到訪,再加上如同維安部隊的中軍府和地主溫王爺,共有七頂神轎。
迎王平安祭典程序
東港東隆宮、小琉球三隆宮和南州溪洲代天府的迎王平安祭典的程序大致相同,主要流程概分為十三項大程序:「角頭職務輪任」、「造王船」、「中軍府安座」、「進表」、「設置代天府」、「請水-恭請王駕」、「過火安座」、「出巡繞境」、「祀王」、「遷船繞境」、「和瘟押煞」、「宴王」、「送王-燒王船」。其中流程一至五是迎王前置作業,六至十三才是迎王期間所呈現的活動。
一、角頭職務輪任
東港東隆宮的王爺轎班是以七角頭劃分,每科都要以抽籤(送王後三天由各角頭總理抽出)決定哪一角頭在下一科年負責哪一個千歲爺。小琉球三隆宮則是無此設置,每一科轎班所扛的神轎是一定的。
東隆宮七角頭轎班
在東港東隆宮迎王祭典中,會看到戴著清朝魯笠帽身穿不同顏色轎班服的轎班,這是東隆宮迎王祭中角色非常重要的「七角頭」,世代相傳,所以,迎王祭中,會見到有小朋友也穿著轎班服。 東隆宮迎王祭典代天巡狩千歲爺有5位,加上中軍府、溫府千歲共七位神祇,七位千歲爺的神轎及王船船具,由七角頭轎班負責,每位千歲爺有不同的代表顏色,大千歲黃色、二千歲粉紅色、三千歲黑色、四千歲綠色、五千歲紫灰色、中軍府白色、溫府千歲藍色,所以,只要看轎班身上服裝顏色就知道負責那個千歲爺。
所謂七角頭是早期東港的7個角頭村莊,為下頭角、頂頭角、下中街、崙仔頂角、頂中街、安海街、埔仔角,每個村莊裡都有角頭主廟,當東隆宮舉行宗教活動時,七角頭請出角頭廟宇的主神共同參與,也因此七角頭與東隆宮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二、造王船
迎王祭典前2年開始建造。
三、中軍府安座
中軍府可說是千歲爺的先鋒,中軍府的安座也是代表神界已進入平安祭典的準備階段,迎王祭典前兩年值年中軍府的到來,王船也可正式建造,在王船起舟參前,先恭請值年中軍府安座,以便督視王船的建造。正科中軍府安座時間,約在大科年的前一年。
四、進表
東隆宮的平安祭典最可貴的是保留著清代祀典科儀,進表即是其中之一,進表的時間是在迎王大科年的農曆六月,東隆宮擺設天案,由大總理與各級總理代表全鎮鎮民,跪拜呈文,恭請居於天河宮代天巡狩千歲爺屆時駕臨,為地方淨域除疫。
五、設置代天府
代天巡狩千歲爺奉旨按察,臨時駐蹕的行館稱為「代天府」,代天府的佈置約為請王的前三天,是設置在東隆宮、三隆宮正殿,正殿內懸掛「代天巡狩」綾縵,代天府閒雜人等不得進入,只有相關執事人員才能進入。(南州溪洲代天府另設「千歲殿」)
六、請水-恭請王駕
又稱「請水」,是迎王平安祭典的正式開始,代天巡狩千歲爺既是乘船而去,也是乘船而來,因此,都在海邊進行,所有參與的神轎、陣頭等隊伍,全部集合海邊,由角頭轎班持頭籤在海水裡來來回回感應千歲爺的到來,然後報寫請到的千歲姓氏,通常當科要迎接的大千歲姓氏只有廟裡的大總理等少數人知道,如果請到了,就會大鳴鞭炮、敲鑼打鼓以示恭迎王爺聖駕。
帥旗:大千歲的旗幟
請水當天,在確認大千歲姓氏後,立即會將「帥旗」填寫上大千歲姓氏,「奉玉旨代天巡狩某王駕」的「帥旗」將一直跟隨在大千歲的神轎後,在遶境的綿長隊伍中,只要看到轎後有高矗的「帥旗」,即可確認是大千歲的神轎。
逡港腳
小琉球這個海島特有的迎王儀式,50艘載神轎的漁船集結在大福(大寮)漁港與白沙漁港,而後遶全島嶼海域一周,祈求各海岸及海港平安,並恭迎代天巡狩五府千歲蒞臨,場面十分壯觀。載有神轎的漁船到了自己的角頭(村莊)時,會停留一下表示敬意。
七、出巡遶境
王駕出巡是彰顯代天巡狩的神威,具有驅邪、除穢的意義,讓百姓過著合境平安的生活。小琉球三隆宮王駕出巡時,民眾排跪路邊,祈求神明保佑,王駕會掛出「放告」牌示,讓孤魂野鬼有伸冤機會,與古時代天子出巡辦案的風格相似。
遊縣吃縣、遊府吃府
王駕遶境期間,小琉球家家戶戶會準備飲料、點心供轎班取用,讓辛苦的轎班人員解渴止飢,但不可打包,用以表示對大千歲的崇敬之意,是琉球特有的迎王民俗。
攔轎喊冤
王駕遶境期間,有時會有民眾途中「攔轎喊冤」,大千歲會停在路邊就地「辦案」。
八、過火安座
請王之後,代天巡狩千歲爺先遶境,然後進代天府安座前必須先「過火」。儀式是以5個方位堆起木材加以燃燒,藉以清淨王令王轎,東隆宮迎請的千歲爺有五位,又叫「五王火」,神火燃燒成木炭後,以長竹竿打平、灑鹽米,道長進行儀式,祈求眾神庇佑過火的轎班及信眾平安,接著轎班扛著各千歲神轎依序踏過燒紅的木炭堆,將千歲送進代天府安座。有信眾會抱著自家神像過火沾靈氣,在東港,民眾會撿拾過火的木炭回家放在米缸或水缸沾靈氣。
九、祀王
迎王建醮必設素宴祀王,自王駕蒞臨安座,須早晚各一次,直到恭送王駕離去為止,來表達地方鄉親對代天巡狩千歲爺的尊崇與信賴,進而祈求神佑賜福。
十、遷船遶境
遷船的時間是在送王的前一天下午舉行,遷船的目的在於沿途收煞驅瘟,一併驅趕並帶走這些地區的疫鬼和災禍,遷船時,偌大的王船「陸上行舟」,相當壯觀,遷船沿途,家家戶戶準備牲禮香案犒賞感謝代天巡狩千歲及其兵馬神將巡域護境,東港還有家戶準備紙人(替身仔),來替家人改運解厄,讓歹運由替身仔承擔,屆時再將替身仔呈交給千歲爺帶走。
遷船繞境
十一、和瘟押煞
迎王期間,代天巡狩千歲爺遶境出巡收服兇煞疫鬼,在送王前一天晚上的王船法會上,舉辦「和瘟押煞」儀式,如果和瘟對於較頑劣的瘟煞疫鬼沒有作用時,則必須再做一場押煞的武場,由道士作法將這些疫鬼押上王船,隨千歲爺遊天河,讓合境平安,這是舉行平安祭典的最終目的,南州代天府在和瘟押煞裡,有下油鍋的處置。
十二、宴王
自從代天巡狩王駕駐蹕巡視,早晚祀王都用素筵為主,在恭送千歲爺回駕(送王)的前夜,代天府內大設108盤的滿漢全席盛宴,呈請千歲享用,感謝眾千歲的辛勞,為地方消災解厄、賜福降祥。
十三、送王-燒王船
凌晨時分,各級總理恭請千歲上轎,與王船一起至海邊送王,王船到達海邊後,七角頭轎班及東隆宮人員用一袋袋的金紙,將王船堆成矗立的雄姿,並將米包、豆包、天庫、替身、手稟、刑具架等放在王船外,而後立桅掛帆、昇帥燈、班頭燈、代天巡狩燈、三十六省份燈等,王船一切就緒,開水路,大千歲頭籤會向民眾致謝和道別,時辰一到收錨鳴炮,燃燒王船送王駕遊天河。
在王船開始燒化同時,祭典人員會廣播要求轎班將涼傘收起來,魯笠腰帶等取下,尤其不可以再打鼓、大聲喧嘩,因此迎王平安祭典最後一個儀式燒王船遊天河,是在「偃旗息鼓」中落幕。 依舊例王駕離去,立刻偃旗息鼓,三天之內不得有鞭炮聲、鐘鼓、戲曲之聲,一恐王駕誤以為地方再有迎駕之意而回,二則防瘟神疫鬼尋跡而回。
燒王船
王船添載
「添載」是希望讓代天巡狩千歲爺在回天庭繳旨的旅途中,三餐無虞,並期望未來三年地方合境平安、信眾豐衣足食。添載的物品中包含航行用所備物品、文案用品、衣著服飾、日常工具、煮食用具、食物蔬果、消遣用品、起居用品、梳洗用品等,應有盡有。
三十六省份燈
三十六省份燈在迎王祭典時掛於王府戲臺兩側,在遷船法會後的當天晚上,東隆宮、三隆宮典務科工作人員會在王船兩旁掛起三十六省份燈,主要用意在於揭示代天巡狩大千歲巡視的範圍遍佈全境。
三年一科 迎王平安祭典 - 大鵬灣國家風景區 https://bit.ly/3MwZAim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船舶與港口終身學習網路教材-早期船舶-早期船舶種類/小型舟艇
「紅頭船」是雍正年間官府命潮汕民間漁船刷紅漆,以區別於海盜船。很少人會想到,一開始時,將船頭漆成紅色出於官府的強制,目的是切斷當地居民與海盜的聯繫。潮汕地區華僑華人遠渡重洋拓殖海外的遠洋商船,是聯通古代海上絲路的重要紐帶,[1]指清代潮州與南洋(東南亞一帶)航運遠洋船隊所用帆船,這些船因船頭油刷朱紅色而得名。昔日潮汕人乘坐紅頭船遠渡重洋,到海外謀生,在陌生的國度繁衍生息,艱苦創業。它承載著滿滿思鄉情,成為華僑與祖國連結的親情紐帶。潮汕歷代原稱潮州,故潮汕紅頭船亦稱潮州紅頭船。紅頭船是從潮汕地區開始起航駛向世界的,是廣東潮汕人的一個重要的象徵。紅頭船曾經是中國同世界各地經濟文化交流的紐帶,也是各地華僑與祖國聯繫的紐帶。[3]潮汕地區是紅頭船的故鄉和始發地,大多數潮汕先輩為了生存和夢想,駕著紅頭船遠渡重洋。「紅頭船」舉措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推出,做法是「將出海民船按次編號,刊刻大字,船頭桅杆油飾標記」(雍正初年諭旨),此外還限制民船營造規模,期望以此舉加強對民船的控制。廣東在南,南方屬火,用色為赤,於是船頭便漆成紅色-紅頭船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清朝政府因為海禁加強對出海船隻的管理,要求江蘇、浙江、福建和廣東四省沿海商船和漁船必須用不同顏色的油漆塗裝船頭和桅杆,以示區別;海船兩側還要刊刻字號,寫明某省某州縣某字某號船。這是為了方便沿海官兵觀察海面狀況,發現並捕捉違規船隻。潮汕人移居海外創業,出洋所乘紅頭船是一種高桅杆的大型木帆船,船頭油漆成紅色,並畫上兩顆大眼睛,浮在水面像一條大魚。紅頭船可容數百人,載貨幾百噸,每年9、10月間,乘東北信風出發,遇上好風,四帆如飛,順風一個半月即可抵達暹邏(泰國)
第一特徵
第一特徵就在於它明顯的顏色,不僅用殊砂油頭,而且用白粉油腹,頭部兩側還畫上兩顆圓圓的黑圈,再在船舷刻上黑字。當時「諮會福建.浙江.江南(指江蘇)督.撫.提諸臣,各遵諭旨油飾標記」。因廣東在南,南方屬火,用色為赤,赤即紅色。應用「紅油漆飾,青色鉤字」。 (青,青絲之青,也就是指黑色);而江蘇在其它三省之北,北方屬水,用色為黑,「青油漆飾,白色鉤字」;浙江即為西方的白色,「白油漆飾,綠色鉤字」;福建則為東方的綠色,「綠油漆飾,紅色鉤字」(俗稱為「綠頭船」)。四省的船以四色作為區別。而紅頭船還刻意在船頭畫上像雞眼的黑圈,認為船頭畫上眼睛,才不會迷失航道。
第二特徵
設置風帆,是紅頭船的第二特徵。一般是雙桅和單桅,遠航船還有三桅。中桅高掛巨帆,上再疊帆,船頭船尾每桅各有一帆。從而大大加強了風對船的推動力,船舶乘風前進的速度也因此大大加快了。遇上好風,四帆齊張,船行如飛,遠行於南洋諸島在動力上是絕對無問題的。另外紅頭船的風帆本身也有它的特點,它是介於尖刀形和寬刀形之間的折衷形。
第三特徵
紅頭船的第三個特點是船體結構大,“體長二十餘丈”,外加密封的橢圓形船尾和堅固的船尾甲板室,因此載重量大。當時,每艘紅頭船可容數百人,載物重自數十噸至二百餘噸不等。另外紅頭船設置了大鐵錨,這比早期的石錨、木錨更先進,也保證了船停泊時的穩定性。
紅頭船(清代潮州與南洋航運遠洋船隊所用帆船)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XUDCv6
屏東東港王船原型
屏東東港王船原型
東港迎王平安祭典|文化資產複合查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東隆宮打造1/2比例王船 永久展示
2016/04/15 中時 潘建志 東港迎王倒數登場 大潭國小秀文化扎根教育成果 | 地方 | 中央社 CNA
東隆宮打造1/2比例王船 永久展示 - 生活 - 中時 https://bit.ly/3XVKb0j
為了讓更多遊客觀賞東港王船之美,東隆宮打造1/2比例的「復刻版」王船,聘請寧波派廟宇繪師蘇天福彩繪。(潘建志攝)
東港東隆宮迎王祭典已成為台灣重要祭典,王船遶境及燒王船總吸引大批信徒和遊客參與。不過為了祭典建造的王船完成後約1年就燒掉,不少遊客到東隆宮都看不到,為了讓更多遊客觀賞王船之美,廟方決定打造1/2比例的「復刻版」王船永久展示
東港迎王祭典3年1科,祭典前1年半到2年開始建造王船,建造時間約4到5個月。不過祭典結束後就王船就燒了,東隆宮決定建造一艘永遠保存的非祭祀王船,除具觀光功能,也能保存老王船師傅的工藝技術,作為往後建造師傅的參考範本。
復刻版和真正王船船體完全相同,但尺寸只有1/2,長6.36公尺、寬1.82公尺、高1.3公尺,由東隆宮董事謝春成設計,蔡文化、潘鳳得、蔡瑞發建造,也特別聘請寧波派廟宇繪師蘇天福彩繪,保留船身檜木原色,再以傳統技法上色。
船身繪有南極仙翁、八仙、龍鳳、水族等吉祥圖案,船上五王厝、舵工厝、執事牌、小艇、神梯、辦公桌椅、水手等一應具全,目前已接近完工。觀賞王船完工後,計畫放於未來建造的文化館展示。
東隆宮董事長伍水源表示,小王船不只保留東港地區造船師傅工藝及精神,更顯示東港迎王百年文化,未來透過導覽解說,可讓各地信眾與遊客,更了解東港迎王歷史、文化、藝術
東隆宮打造1/2比例王船 永久展示 - 生活 - 中時 https://bit.ly/3XVKb0j
校長帶學童訪東隆宮王船廠 彩色雷雕模型講解東港迎王13程序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出發前必看!最詳盡東港迎王由來、流程解說、禁忌與被忽略的看點
等不到開光典禮!東隆宮王船設計師辭世 三年一科 迎王平安祭典 - 大鵬灣國家風景區
等不到開光典禮!東隆宮王船設計師辭世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7WnSwa
2017/07/28 23:08 三年一科 迎王平安祭典 - 大鵬灣國家風景區
〔記者陳彥廷/屏東報導〕明年「戊戌正科」是屏東迎王3年1科的正科年,東港王爺廟東隆宮及七角頭將盛大舉辦「東港迎王平安祭典」,不過日前才確定要在8月8日為明年的王船開光,但已主理製作王船的設計者謝春成,卻在日前因事故去世,8月5日即將出殯,無法再見付出一生的王船開光,令人唏噓不已。
王船是屏東各鄉鎮中迎王祭典中的靈魂角色,負擔承載玉帝欽差下凡及回天庭繳旨的重任,最後1天的「送王」在鎮海沙灘火化巍峨王船時,場面令人動容,而壯觀的王船,就是出自謝春成之手。
世居東港的謝春成,國小畢業後就在姐夫建議下「學一把功夫,以後才不會餓到」,師承澎湖籍師傅許契教,並學習造船及製圖,26歲開始承包漁船建造(含木料與建造技術、製圖),民國62年東隆宮的王船從紙紮改為木構,也開啟謝春成終身奉獻技術予王爺及王船的美談。
謝春成先和老一輩造船師傅摸索建造南澳式的王船,從王船組組員慢慢成為東港東隆宮王船設計的靈魂人物,最後為東隆宮設計科科長,也是董事會董事,作品遍及台北、屏東市、枋寮鄉、楓港等地已達20多艘,至今已是第16科設計,日前完工,即將就要開光,但謝春成卻再也見不到生涯最後1艘王船點睛。 三年一科 迎王平安祭典 - 大鵬灣國家風景區
謝春成本月初和朋友出外,卻從機車後座摔落重創頭部,經過3週的搶救仍回天乏術,前天宣告不治,東隆宮副董事長莊有明悲戚表示,實在令人遺憾。
莊有明說,認識他數十年,感念他為王爺信仰的付出,他也是縣內文化資產保存技術「東港迎王平安祭典-實木王船船帆製作技術」的保存者,他的王船是東隆宮引以為傲的技術與文化寶藏。
莊有明表示,王船組的匠師義務付出十數科,工藝已爐火純青,日前謝春成設計的「典藏用王船」也完工,典藏館將擇日啟用,供遊客參觀,留下「不燒的王船」,供後人賞析木構王船精湛技藝。
等不到開光典禮!東隆宮王船設計師辭世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7WnSwa
永樂二年(西元 1404 年),官方下令,海船全改為平頭船,雙帆以上船隻,需官方許可,嚴格控管。
以致到了鄭和下西洋時,所有船隊只看到平頭船,而未看到尖頭船。平頭船造型到了清朝初期,還是繼續延用,到了後來因外國船艦陸續侵略中國,清朝政府才漸漸改為尖頭船。
據東隆宮老一輩執事人員的說法,東隆宮鎮殿王船是當年康熙 60 年(西元 1721 年)台灣發生朱一貴之亂,當時清廷派福建水師提督施世驃,以及南澳總兵藍廷珍,來台彌平朱一貴之亂時期,將王船一併帶來東港。
早年海船還是使用帆船時期,台灣只有四個避風港:蘇澳、基隆、打狗(高雄)、東港。避風港 (harbour) 和一般港口 (port) 略有區別, 港口只能停泊船隻,沒避風功能。以外境來的船隻來說,來到一個陌生的島嶼,首要認識避風港的所在,而不是只知道港口的位置。而東港離南澳島最近,又是避風港,這可能是南澳總兵藍廷珍,將兩艘原始王船留在東港的主因吧!
早年東港迎王所用的王船都是用紙糊製作而成,到了民國 62 年開始改為木造王船。在東港東隆宮二樓文昌殿,放置著兩艘原始的王船,是百年歷史的東隆宮鎮殿之寶,後人建造王船,都參照東隆宮那兩艘鎮殿王船設計。
王船的由來及變化,你們知道多少呢? |瘋神說Crazy - 瘋神說-一個宣揚宗教信仰的交流平台 https://bit.ly/3YgfCne
自1973年東港東隆宮成立王船組起,便定期召集約百位承襲1920年代木製漁船工藝的造船師傅,並按實際建造木船之工法與週期性組成志願工班,合作完成每三年一科之東港王船。此為臺灣極少數目前尚在運作的木造船工班,雖堅持傳統迄今,卻面臨師傅年邁、後繼無人的危機。本文透過文獻與日治初期公部門檔案進行彙整梳理,分析南澳船、福船、廣船分別於中國、馬來西亞、臺灣等三地的研究現況,以及東港王船造形、材質與工藝技術的演進。
研究發現,東港首艘木王船的設計參考原型,即現存於東港東隆宮二樓之兩艘清代小型南澳船,可由日治初期東港郊商的互動與米穀貿易的紀錄中,印證當地耆老對東港南澳船的口述歷史,即同安船為19世紀福船系統中最重要的船隻。由於當時官方和民間均廣泛採用此種船型,並盛行於江、浙、閩、粵海域,此地緣關係可能對南澳地區民間造船廠產生影響。另又於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奏摺檔案發現兩張同安梭船之彩繪圖,與東港東隆宮兩艘溫王船(南澳船)之外形具有高度相似,故推測系屬廣船系統的南澳船應亦受福船所影響。南澳與東津:東港王船形制與歷史溯源之研究- https://bit.ly/3A1sILQ
東港迎王祭典是台灣重要的民俗活動,其中「造王船」到「進表」的儀式,象徵著信仰的傳承與地方平安的祈願。從龍骨開斧到進表,每個步驟都體現了對代天巡狩的虔誠,以及對驅除瘟疫、保佑安康的期盼,展現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歷史意義。
文:東港東隆宮解密東港迎王祭的儀式意涵1:造王船遊天河、中軍府安座,與進表邀千歲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XQXhfg
不論明清時期或是現今,大陸或本省各地所舉行的王醮、迎王祭典及驅瘟送船習俗,王船是整個祭典中最重要的法器。
而其目的是驅除瘟疫、煞氣、魍魎、厲鬼,請代天巡狩千歲爺將這些對地方不好的「東西」帶走,並祈求「行瘟佈毒」的瘟神亦能高抬貴手,一同乘坐法王船,不論是以遊天河或遊地河的方式,借著水路速速離去,而在東隆宮亦然。
據地方耆老口述,清代時期東隆宮迎王祭典時的王船,乃為木造「南澳式」船型,昔時王船還是以放海流(遊地河)為主要方式。
後清光緒30年時,後因鄰近村庄不同宗教漁民,登船將添載食物取走,王船卻自行再轉回之靈驗事故,因而改為燃燒方式進行,稱之「遊天河」。
因改為遊天河的關係,故後來的王船以竹子搭建厚紙糊黏方式建造,直至民國59年王船還是以竹架紙糊建造,以往建造時間於該科年農曆6月或7月後,建造時王船寮四週都密封,外人不得窺視。
民國62年,東港造船技術已相當成熟,遂一些造船師傅建議東隆宮再恢復木造王船,王船始改為木材,建造時間亦較費時,而現今建造時間,隨著時代的進步民主化,都提早在大科年的前二年。
一艘王船從龍骨的開斧至彩繪完成,當中過程較複雜,以簡單述訴方法相信較為易懂,以下為建造過程:
擲筊決定尺寸
採購木材
擇日龍骨開斧
打版
裁製各部位木料
安裝支骨仔
擇日「豎舟參」
組裝船身、隔艙
製作船桅、房舍、各類器物
釘甲板
補土
磨砂打光
擇日安龍目
糊紗布
補土
磨砂打光
上漆
白描、上色彩繪
安裝水手及各配備器物
擇日開光
王船與王船公的開光,依一般道教開光儀式進行,祭祀科儀則與大祭典的敬王儀式相同,在眾多的祭品中,發粿最為重要,它象徵大發大利、代表漁船滿載而歸大發財。
東港漁民在新船建好下水前的祭拜必須準備發粿,祭拜後也必切一大塊送給造船司感謝其造船技藝,然後再發給鄰居和船下等待撿糖果的小孩,2009年開始按造船例俗撒糖果與銅板讓信眾分享。
東隆宮亦備二籠大發粿,一籠給王船組師傅分享,一籠則分發給各級總理與參加祭祀人員,大家分享沾沾喜氣,最後請造船司主持切發粿儀式,科儀才算完成,自始王船可正式讓信徒參拜添載和參觀。
澎湖、台南、東港的王船造形各有各的款式文化,本地王船依照傳統南澳古船(東隆宮二樓兩艘百年祭祀王船)形態,及實際設施而建,王船組組員義務的共同為王船建造而盡心盡力,也因此為東港的王船文化,奠定了自我的文化基礎。
東港迎王祭典,七角頭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亦是迎王的主要動力,由於不計辛勞的付出,因而特別獲准進入王府謁駕敬王,在舊制的規定下是項殊榮(以前除了各級總理、內書、班頭、轎班等可入王府敬王,其餘人員、寺廟皆不得進入王府)。
早期七角頭的發展並無特有角頭廟,有些角頭開始發展就以該角頭的信仰中心為主體,但一部分依然沒有自己的角頭廟宇,之後為配合祭典與東隆宮建醮活動,才選擇以該地區的公廟或老廟為角頭主廟。
當東隆宮、朝隆宮、福安宮三大公廟舉行宗教活動時,七角頭請出該角頭廟宇的主神共同參與,也因此七角頭與東隆宮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七角頭在東港發展史中,亦是重要的一頁。
發展至今,不論時代如何的轉變,向外發展的角頭居民及子孫,每逢3年的平安祭典,亦會回鄉參加,畢竟這裡是血緣地親的點。
中軍府安座
中軍府可說是代天巡狩千歲爺的前鋒部隊,中軍府的安座亦是代表神界已進入迎王祭典的準備階段。
中軍府的到來,王船亦可正式建造,中軍府安座時間,約在大科年的前一年農曆八月,而今為提早建造王船,東隆宮會在王船「豎舟參」前,先恭請值年中軍府安座,以便督視王船的建造。
根據參與祭典的耆老的說法,中軍府不只監造科年王船,亦在代天巡狩千歲爺尚未到達時,紀錄信眾所許的心願與還願之各項供品,每日巡察巡狩區域,於神界在千歲爺到達時,負責各項軍品糧食之採買⋯⋯等等。
在中軍府職務上分值年、與正科,一般值年中軍府令座背後只書寫「代天巡狩值年中軍府」,而正科則是寫著「奉玉旨代天巡狩中軍府」。
昔日中軍府安座時,全鎮鎮民會家中擺設香案,迎接中軍府蒞臨,但現今因工商時代,居民大都外出工作,家中設置香案的已逐漸減少中,因應於此故今科年當正負中軍府開光後,特繞行東港七角頭區域,正式告知鎮民,回宮安座後由大總理率各級總理、角頭爐主,以敬王科儀崇祀之。
進表
東隆宮的迎王祭典最可貴的是,保留著清代祀典科儀,進表即是其中之一。
進表的時間是在大科年的前一月,典務科主事者先向溫府千歲擲筊訂期時辰,日期一到東隆宮即在廟埕擺設天案,大總理迎請溫府千歲金身,各級總理跟隨於後。
當溫府千歲聖安奉天案後,隨即進行祭祀科儀,上香叩首、獻茶進糕,一切進獻按舊制依序行禮。
禮儀行至一半跪拜呈文,由大總理與各總理代表全鎮鎮民,恭請居於天河宮代天巡狩千歲爺屆時駕臨,能為地方淨域除疫,讓魍魎潛形、農業豐收、商業繁榮、漁業滿載、閤境平安。
當表文恭讀完畢,祭祀科儀如從繼續進行,三獻爵、進牲禮、獻金帛,三跪九叩首,後振文堂內司帶領大總理等,將邀請文疏放置於金爐內焚化,燒金燃炮,進表儀式即告完成。
解密東港迎王祭的儀式意涵1:造王船遊天河、中軍府安座,與進表邀千歲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XQXhfg
當王船、王爺信仰,被誤認成鬼船、鬼王:從學者的誤解,看容易產生迷思的民俗失語症 – 民俗亂彈
王船文化館斥資6.2億!鎮館之寶「典藏王船」一比一打造
2025/01/02 13:15:00
王船文化館斥資6.2億!鎮館之寶「典藏王船」一比一打造 | 生活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https://bit.ly/3W0AUUB
勝過瓶瓶罐罐!保養步驟變少了,睡醒氣色卻更亮了
PR・三得利健康網路商店
連2天全台有雨!下波冷空氣挑戰「強烈冷氣團」 恐探10度低溫
獨家/流感爆發了!除了打疫苗口罩也戴上 美國專家獻8招防病毒傳播
蜂王乳怎挑?權威:最重要的癸烯酸需含芝麻明E保護
記者洪淑珠、黃智忠/屏東報導
提到廟宇王船,三年一科屏東「東港迎王」平安祭典被列為國家重要無形文化資產,最重要的是文化科儀活動保有「清代祭祀」禮儀,嚴格遵守老一輩所傳留下來的規矩,為了把傳統給保存下來,屏東縣花了6.2億元打造了「王船文化館」,找來王船製作團隊比照東港王船,打造縮小版的「典藏王船」。
斥資6.2億元打造的王船文化館,2024年底正式開館,光雕秀、投射、海洋意象概念,內部更有看頭,老師傅手繪雕刻木造王船,內部門板對聯以及船身龍形圖案,一筆一畫慢工形塑。
這艘比造三年一科東隆宮王船建造的典藏王船,船身42尺、寬11尺4寸、高15尺,跟東隆宮迎王平安祭典的王船,船身46尺、寬12尺、高15尺,船身較小,一比一打造。
導覽員:「八仙的部分我們用了水族,跟一般我們所看到的八仙坐騎不一樣,所以上面會有螃蟹、黑鮪魚。」
鎮館之寶「典藏王船」圖案,工藝師傅略作調整,把八仙圖「眾神騰雲駕霧」改為腳踩螃蟹以及東港黑鮪魚、鬼頭刀、旗魚。
其他像是船身、大型龍形圖騰就跟東隆宮王船極為相似,而甲板上站立的水手,五王厝、王船公,船上的配置就跟祭祀王船一模一樣。
在地民眾;「非常的壯觀,而且我覺得把東港在地的文化傳承出去。」
在地民眾:「活在東港是宇宙最美好的地方。」
王船文化館把清朝時期禮俗全部保留,像是桅(為)帆、獠牙也有特殊意義。
王船製作師傅蔡文化:「獠牙意思是代表避邪的意思,地方百姓旁邊隨駕有仙氣意思。」
東港王船文化館組長陳重仁:「怕後代子孫沒辦法看到後續的完成,怕技術斷層,打造一比一的王船在本館設置。」
東港迎王王船平安祭典三年一科,為了把傳統工藝保留下來讓更多人了解,縮小版的王船一比一打造,船身、甲板,遵循古法建造,全部大公開。
王船文化館斥資6.2億!鎮館之寶「典藏王船」一比一打造 | 生活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https://bit.ly/3W0AU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