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行樂圖》卷明絹本,設色縱36.7cm,橫690cm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明人朱瞻基行乐图卷-故宫名画记
明代宮廷繪畫中有一類表現帝王生活和重大歷史事件的作品。此幅描繪明宣宗朱瞻基便服簷帽與太監、侍臣在御園觀賞或參與各種體育競技遊戲的場面。畫面上從右至左依次為射箭、蹴鞠、打馬球、捶丸、投壺,場面宏大繁復而又具體入微,生動地表現出當時宮中的文體娛樂活動。本幅無作者款印。畫卷以工整細膩的寫實手法按照歷史原貌對明代皇宮的樓台殿閣作了既真實又概括的描繪,是研究明代宮廷歷史以及皇家建築的重要資料。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TNySzBGniue7anMT/?mibextid=xfxF2i
經過十八天的比賽,欣賞過世界精英健兒,交雜汗水與淚水的激烈比拼之後,四年一度的這場全球體壇盛事在巴黎畫上句號。
體育運動自古就有,明、清兩朝宮中畫院也留下不少「帝王行樂圖」,反映帝王宮中的娛樂活動、精神生活或節慶餘興。與清朝不同,明朝宮廷內的運動相對較無軍事及政治宣示意味,主要為娛樂效果。
例如故宮博物院藏《明宣宗朱瞻基行樂圖》(又名《朱瞻基行樂圖》卷),即描繪明宣宗在宮苑內觀賞各種體育競技表演的場面。這幅畫去年底至今年初,還「出宮」赴港,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故事新說」特展亮相。
明宣宗朱瞻基,明朝第五位皇帝。在位期間延續永樂朝統治措施,保持了明朝繁榮穩定局面。《明宣宗朱瞻基行樂圖》,絹本設色,縱三十六點七厘米,橫六百九十厘米。本幅無作者款印。此幅描繪明宣宗朱瞻基在御園觀賞各種體育競技表演的場面。畫面中,皇帝形象與傳世明宣宗畫像接近,戴着笠子盔帽,身穿淺色辮線襖式樣長袍,宦官身穿青綠等顏色的曳撒長袍,顯示出受到蒙元服飾影響。
全卷分六段,整幅畫卷從右至左依次表現射箭、蹴鞠、打馬球、捶丸、投壺(附圖,局部)及皇帝起駕回宮場景,場面恢宏繁複又具體入微,色彩鮮艷,是寫實的院體工筆繪畫,記錄了當時的宮廷生活。各段之間,以宮牆或屏障隔開,描繪大量建築,以反映特定的地點和環境。這幅長卷也是研究明朝宮廷歷史以及皇家建築的重要資料。館藏擷英/《明宣宗朱瞻基行樂圖》\閒雅 - 小公園 - 今日大公 https://bit.ly/3z0lsjb
朱瞻基行乐图_百度百科
體育運動自古就有,明、清兩朝宮中畫院也留下不少“帝王行樂圖”,反映帝王宮中的娛樂活動、精神生活或節慶餘興。與清朝不同,明朝宮廷內的運動相對較無軍事及政治宣示意味,主要為娛樂效果。
例如故宮博物院藏《明宣宗朱瞻基行樂圖》(又稱《朱瞻基行樂圖》卷),即描繪明宣宗在宮苑內觀賞各種運動競技表演的場面。這幅畫去年底至今年初,也「出宮」赴港,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故事新說」特展亮相。
明宣宗朱瞻基,明朝第五位皇帝。在位期間延續永樂朝統治措施,維持了明朝繁榮穩定局面。 《明宣宗朱瞻基行樂圖》,絹本設色,縱三十六點七厘米,橫六百九十公分。本幅無作者款印。此幅描繪明宣宗朱瞻基在御園觀賞各種運動競技表演的場面。畫面中,皇帝形象與傳世明宣宗畫像接近,戴著笠子盔帽,身穿淺色辮子襖式樣長袍,宦官身穿青綠等顏色的曳撒長袍,顯示出受到蒙元服飾影響。
全捲分六段,整幅畫卷由右至左依序表現射箭、蹴鞠、打馬球、捶丸、投壺(附圖,局部)及皇帝起駕回宮場景,場面恢宏繁複又具體入微,色彩鮮豔,是寫實的院體工筆繪畫,記錄了當時的宮廷生活。各段之間,以宮牆或屏障隔開,描繪大量建築,以反映特定的地點和環境。這幅長卷也是研究明朝宮廷歷史以及皇家建築的重要資料。
《朱瞻基行樂圖》描繪明宣宗朱瞻基在御園觀賞、參與體育活動的情景。全卷依序展示了射箭、蹴鞠、馬球、捶丸、投壺五種競技活動。前半段朱瞻基端坐觀戰,看內侍射箭、蹴鞠、打馬球;後半段朱瞻基親自參與捶丸、投壺,樂在其中;卷尾朱瞻基坐步輦離開,回首張望,意猶未盡。全卷筆法工致細緻,設色鮮豔華麗,應是依據真實活動記錄而成,是研究明代宮廷體育活動的重要史料
--------
明代朱瞻基《行樂圖》每日一賞|中國國畫歷代精品高清展:(2183)明代朱瞻基《行樂圖》 https://bit.ly/4cSWoIE
每日一赏 |中国国画历代精品高清展:(2183)明代 朱瞻基《行乐图》
中國國畫歷代精品**展
第2183期:明代朱瞻基《行樂圖》
《朱瞻基行樂圖》卷
明
每日一赏 |中国国画历代精品高清展:(2183)明代 朱瞻基《行乐图》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明朝宮廷繪畫中有一類表現帝王生活和重大歷史事件的作品。此幅描繪明宣宗朱瞻基便服簷帽與太監、侍臣在御園觀賞或參與各種運動競技遊戲的場面。畫面上由右至左依序為射箭、蹴鞠、打馬球、捶丸、投壺,場面宏大繁復而又具體入微,生動地表現出當時宮中的文體娛樂活動。本幅無作者款印。畫卷以工整細膩的寫實手法按照歷史原貌對明代皇宮的樓台殿閣作了既真實又概括的描繪,是研究明代宮廷歷史以及皇家建築的重要資料。
畫卷賞析
皇室的健身體育活動,多從軍事訓練發展而來。畫卷中人物從事的各種運動競技,均能鍛鍊身體,愉悅精神,又可以培養速度耐力,可謂是寓訓練於競技之中。
射箭
此畫面繪朱瞻基坐在四角攢尖亭內觀賞侍臣射箭的情景。畫中有宮中射手十四人,其中一人正拉滿弓欲射,其餘十三人散立其左右。遠處立旗幟兩面,兩旗當中立侯。旗之兩側,各立二人準備拾箭。
射侯又稱“射鷂”,即後來的射箭遊藝。據《週禮·地官司徒·大司徒》記載:「三日六藝:禮、樂、射、禦、書、數。」即將射箭列入其中。侯、鋤指箭靶的中心。 《禮記·射義》有云:「故射者各射己之鷂。」侯用皮革或布製成,上畫以熊、虎、豹、麇等獸形。
古代神話中的後羿,堪稱遠古時代第一個優秀射手,傳說他用弓箭射落了九個給人類帶來災難的太陽,為百姓創造了幸福。隨著射箭運動的普遍發展,出現了不少身懷絕技的射手。據《禮記·射義》記載,「孔子射於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牆。」《戰國策·西周·蘇厲謂周君》有載,「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指處,一雁落寒空。 。杜甫《哀江》一詩中「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嚙黃金勒。翻身向天仰射雲,一笑正墜雙飛翼。」正是對婦女們射箭技藝的形象描繪。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則參照古禮制定出“九射格”,即將古射禮納入酒令,並用九種動物繪為一個大侯,熊居中,上虎、下鹿,右繪雕、雉、猿,左側雁、兔、魚,每種動物各有籌,射中其物,則視籌所在位置而飲之。
射侯雖是閒時遊戲,但早期也是用於武備的。據清人曼殊震鈞《天咫偶聞》記載:「國家創業,以弧矢威天下,故八旗以騎射為本務,而士夫家居,亦以射為娛。家有射圃,良朋三五,約期為會,其射之法不一,日'射鷂子'。謂以“騎射立國”,所以清代的射箭活動也十分盛行。在滿族有這樣一個傳統習俗,當家裡生子時,必在門外掛一張小弓箭,祝他以後成為好射手。
蹴鞠
此畫面繪朱瞻基坐在長方形亭內觀賞侍臣踢球的畫面。宣宗曾作有《蹴踘》詩:“密密清蔭皆貝宮,錦衣花帽蹴東風。最憐宛轉如星度,今古風流氣概。”
據史料記載,足球源自蹴鞠,也稱蹴可幾、戲欋、蹋鞠。 「蹴」、「蹋」皆是用腳踢的意思,「鞠」就是球。據西漢學者劉向《別錄》記載:「蹴鞠者,傳言黃帝所作。或曰起戰國時,記黃帝蹴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才也。令軍事無事,得使蹴鞠。 「蹴踘後來也演變為「擊踘」、「捶丸」等球類遊戲。
據東漢歷史學家班固《漢書·傳·衛青霍去病傳》記載,「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躢鞠也。」漢武帝時,驃騎將軍霍去病遠徵塞外,在缺糧的情況下仍“穿域塌鞠”,以此鼓舞士氣。據《範陽拾記》記載:「薊之蹴鞠始傳於長安,每至孟冬行之,皆為消寒之效。」「蹴鞠者,聚於城郭之外,蹴鞠或傳於足下,或越於首上,其技變幻萬千,其形遊龍戲鳳,引路人觀之悅之。
到了唐代,鞠的製作技術由在皮革做的球裡填充毛髮而成的實心鞠,發展成用動物的膀胱充足氣作為球膽,再在外麵包上用八片皮革做成的球皮而成的充氣鞠。由此,蹴鞠開始向高空發展,並出現了多種多樣、趣味橫生的踢球方法。由於唐代的鞠體輕了,蹴鞠遊藝活動中激烈奔跑爭奪的程度有所減輕,因而,自漢代開始興起的女子蹴鞠在這時更為盛行。
到了明代,蹴鞠在京城更為盛行,參與者既有明軍、太監,也有寺院中的道士、和尚。據傳明成祖朱棣最初被朱元璋封為燕王,鎮守北平時,就是個蹴鞠迷,閒來無事便帶著一些手下人以蹴鞠為樂。 「靖難之戰」以後,朱棣當了皇上,隨後遷都北京,蹴鞠便被他禁止了,理由是防止“聚眾反叛”,但民間私下里仍然有蹴鞠者。當明代政治穩定後,物質生活日漸豐富,各種球戲活動廣泛流傳,連宮中的蹴球活動也十分盛行,皇帝、皇子、皇后、嬪妃和宮人們都喜好蹴球。
至清代,蹴鞠活動已主要變為婦女、兒童的遊樂內容,雖然愛好溜冰的滿族人曾將其與滑冰結合起來,發明了一種稱為“冰上蹴鞠”的遊藝形式,作為禁衛軍的訓練內容,但這也只不過是盛行於中國古代二千多年的傳統蹴鞠活動的餘韻而已。清代中葉以後,在社會因素的限制下,隨著西方近代足球的漸次傳人,中國傳統的蹴鞠遊藝活動終於被取代。
馬球
此畫面繪朱瞻基觀賞侍臣打馬球的情景。
馬球,古代稱為擊鞠、打球或擊球,是騎在馬上以球杖擊球入門的一種遊藝形式。在我國古文獻中,「擊鞠」一詞最早出現於公元3世紀曹植寫的《名都篇》中。詩篇中盡情地讚揚了健兒們「連騎擊鞠」的技藝,已達到了「巧捷惟萬端」的熟練程度。 《名都篇》的寫作時間在曹丕代漢不久,因此,擊鞠至遲於東漢就已經出現了。
打馬球是「寓習武於娛樂」的體育活動,擊球者騎在健壯馬背,持杖擊球施展技藝,互相攻守,以此習武。古人擊鞠所用的馬球有拳頭大小,球體用柔韌輕巧的木頭製成,中間掏空,外施以朱漆。用來擊球的木棒,杖頭呈月牙形狀。參賽的運動員分為兩隊,他們用木製球桿擊球,哪一支球隊先將球打進球門則獲勝。
唐代盛行輕騎兵,它有著快速機動與遠程奔襲的特長,同時,馬上作戰、砍殺更為靈活。而馬球運動就是訓練騎術和馬上砍殺技術的最好手段。由於這項軍事目的,在統治者的提倡下,馬球運動在唐代風行一時。
在唐朝的擊鞠場上不僅有各類貴族公子(可能也有皇帝)的身影,很多時候還能看到女子參加擊鞠比賽。隨著女子馬球的盛行,一種體型較小,跑得較慢的騎驢打球形式——驢鞠,也在婦女當中應運而生,並成為唐代獨具特色的一項女子遊藝形式。五代後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不僅美,還打得一手好球,曾親自開班教宮女們擊鞠,正如其《宮詞》中所繪:“自教宮娥學打球,玉鞍初跨柳腰柔。
盛行了近千百年的馬球遊藝活動,流傳到明朝初年,還時有進行。如明永樂中書舍人王紱,曾在東苑陪朱棣觀看騎射擊球,並寫下了《端午賜觀騎射擊球侍宴》一詩,對當時皇帝下詔新開球場及舉行騎射、擊球等遊藝活動的盛況,特別是馬球分隊競賽的熱烈場面進行了形象的描繪。不過,從整體來看,這時的馬球已呈現衰落之勢。尤其是進入明中葉後,馬球只是作為宮廷禮製或民間節日活動才得以開展。到了清代初年,馬球這一顆在中華古文化史上放射了上下千餘年異彩的明珠,終於熄滅了。直到民國初年,西方現代馬球傳人我國,馬球運動才又緩慢地發展出來。
捶丸
此畫面繪朱瞻基親自持棒參加捶丸活動的畫面。
捶丸,捶者打也,丸者球也,是我國古代球戲之一。它的出現與盛行於唐代的球類活動有密切關係。唐代,除了足踢的蹴鞠、騎馬杖擊的馬球外,還出現了一種拿球桿徒步打的球類遊戲,叫做「步打球」。打時分隊,用杖擊球,以球入對方球門為勝,唐代王建《宮詞》中的「寒食宮人步打球」即指此球。唐代的這種步打球至宋代遂形成為又一種新型的球類遊藝,即捶丸。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出現了一部署名寧志齋老人編寫的專門論述捶丸的著作《丸經》。根據《丸經·集序》中「至宋徽宗、金章宗皆愛捶丸」的記述,可知捶丸形成期的下限至晚在北宋徽宗宣和七年。
捶丸,在其發展史上曾大盛於宋、金、元三代。上至皇帝大臣,下至三教九流,皆樂此不疲。捶丸最顯著的特徵是場上設球穴,以杖擊球。據《丸經·集序》所記,進行捶丸一般是在有地形變化、凹凸不平的空曠場地。因此,這類場地多設在野外。在場地上挖一些比丸稍大的球穴,在其旁插上彩旗作為標記。為了讓比賽者在擊球時能夠正對球穴,在場地上還畫有擊球點——基。基的長寬不滿一尺,要選擇正對球穴的地方畫基。球基和球穴的距離,遠的可以相隔50-60步,最遠的不得超過100步,近的至少寬於一丈。
捶丸所用杖,俗稱“棒”,有著不同的類形。如「攛棒」、「杓棒」、「樸棒」、「單手」等,供人在不同條件下選用,打出不同的球。球棒的製作也很講究,在秋冬之季最宜取木製棒,並用牛筋、牛膠加固,柄用南方大竹製作,取其剛堅厚實。制棒的時間應在風和日麗的春天和夏天,以便使各種材料能牢固地結合在一起。
捶丸之球,一般用贅木製成,這種贅木即指樹身上結成絞瘤的部分。此類木質生長不規則,樹纖維絞結緊密,十分牢固,久擊而不壞。同時,所製作的球,要輕重適宜。
捶丸比賽時,既可分組,亦可不分組。以參加人數的多寡又有相應的不同各稱,幾十人參加的叫“大會”,七八人參加的為“中會”,五六人的則為'小會”,而三四人的稱為「一朋」。自己領得的籌中付給。比賽對不道德的行為還有種種嚴格的規定,如不能加土或做坑阻攔別人球的行進,不能妨礙他人擊球,不能隨便移動球的位置,比賽中不能換球棒等等。
捶丸遊藝經過了宋遼金元以至明代的發展繁榮後,於清代趨向衰落。所見的是盛行於婦女、兒童間的簡單的捶丸遊藝。後來在蘇格蘭出現的現代高爾夫球,其形制、運動規則與我國的古代捶丸有著驚人的相似,顯然具有源與流的關係,而且捶丸的歷史記述比高爾夫球的最初出現還要早三四百年。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高爾夫球這項吸引了成千上萬愛好者的現代西方體育活動的源頭,有可能就是在古代中國文明大地上盛行了千餘年的捶丸。
此畫面繪明宣宗端坐於馬杌上投壺的情景。投壺置於離席位約二矢半的距離,宣宗所投三支箭矢皆入壺中,而其對手所投三支則彈出於地上。
投壺,又稱“射壺”,是從先秦延續至清末的中國傳統禮儀和宴飲遊戲,投壺禮來自射禮。由於庭院不夠寬闊,不足以張侯置餛飩;或者由於賓客眾多,不足以備弓比耦;或者有的賓客的確不會射箭,故而以投壺代替彎弓,以樂嘉賓,以習禮儀。宋代金石學家呂大臨在《禮記傳》中雲:「投壺,射之細也。燕飲有射以樂賓,以習容而講藝也。」投壺是用手將箭投進酒壺,在戰國時期較為盛行,尤其是在唐朝,得到了發揚光大。
根據《禮記·投壺》記載,投壺開始前,主賓須三請三讓才能開始遊戲。明代程通《投壺》一詩有「佳客乘閒興味清,投壺深院響錚錚。飛梭躍矢心身正,定鼎論籌揖讓明。賓燕始終施舊禮,雅歌歡笑罰深觥。 」清代弘曆《詠投壺》一詩有「詩歌狸首樂惟雅,酒奠豐觴語戒喧。並存的。
朱瞻基
朱瞻基(1399-1435年),即明代宣德皇帝。自號長春真人,明仁宗長子,在位十年(1426-1435年),廟號宣宗,諫號章皇帝。朱瞻基是明朝較有作為的一位帝王,性格活躍,修養深厚,雅尚翰墨,書法出自華亭沈氏兄弟,而能夠於圓熟之外以遒勁出之。尤工畫,山水、人物、走獸、花鳥、草蟲等無不臻妙。常將自己的畫作賞賜給重臣,並於其上書年月及受賜者姓名。在位期間著力經營畫院,成績斐然。明朝萬歷崇禎時人何喬遠《名山藏》評其曰:「庶幾不忘儉德,未嘗一日去書,下筆蜂擁,皆修齊治平之道。翰墨圖書,隨意所在,皆極盡精妙。歲秋冬巡邊閱武,親常健騎射,威震乎殊俗,休矣哉,文武恭儉之主也。
每日一賞|中國國畫歷代精品高清展:(2183)明代朱瞻基《行樂圖》 https://bit.ly/4cSWoIE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