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熱所致,欲服大黃湯,冷熱俱有益。如何為計,非臨床 -------- 張旭肚痛帖 https://bit.ly/3z58a4N
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熱所致欲服大黃湯冷熱俱有益如何為計非冷哉
無款,傳為唐張旭書。草書6行,共30字。
明王世貞跋雲:「張長史《肚痛帖》及《千字文》數行,出鬼入神,倘恍不可測。」此《肚痛帖》僅30 字,寫來洋洋灑灑一氣貫之。從刻帖可以看出,寫此幅字時是蘸飽一筆一次寫數字至墨竭為止,再蘸一筆。這樣做可以保持字與字之間的氣貫,還可以控制筆的粗細輕重變化,使整幅作品氣韻生成,產生「神虯出霄漢,夏雲出嵩華」的氣勢。
肚痛帖-張旭- 書法字典 https://bit.ly/3Zax79q
---------------------
「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熱所致,
欲服大黃湯,冷熱俱有益。
如何為計,非臨床。」
張旭《肚痛帖》
張旭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以草書著稱,故被稱為「草聖」,其筆觸瀟灑豪放,狂妄又不失章法,字裡行間顯見草聖張旭的率性與癲狂。張旭的草書作品有很多,而最有名的當數《肚痛帖》為代表。
而自《肚痛帖》這幅作品來看,從字裡行間的神韻和筆觸中,
不難看出當時張旭
真•的•肚•子•很•痛。
肚痛帖 - 鏡文學 Mirror Fiction https://bit.ly/3MxLywQ
--------------------------------------
張旭(生卒年不詳,一說658~747),字伯高,一字季明,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初仕為常熟尉,後官至金吾長史,人稱“張長史”。其母陸氏為初唐書家陸柬之的佷女,即虞世南的外孫女。張旭為人灑脫不羈,與李白、賀知章相友善,杜甫將他三人列入“飲中八仙”。張旭是一位極有個性的草書大家,因他常喝醉後呼叫狂走,落筆成書,甚至以頭發蘸墨書寫,故又有“張顛”的雅稱。後懷素繼承和發展了其筆法,也以草書得名,與之並稱“顛張醉素”。唐文宗曾下詔,以李白詩歌、裴�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又工詩,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
張旭的書法,始化于張芝、二王一路,又從張芝草書中汲取營養,創造出龍鸞飛騰、變幻莫測的狂草來,史稱“草聖”。相傳他見公主與擔夫爭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法之意;在河南鄴縣時愛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並因此而得草書之神。或言顏真卿及李陽冰是他的弟子,顏真卿曾兩度辭官向他請教筆法。唐韓愈《送高閑上人序》中贊之︰“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之。觀于物,見山水崖谷、烏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斗、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于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後世。”無怪後人論及唐人書法,對歐、虞、褚、顏、柳、素等均有褒貶,唯對張旭無不贊嘆不已,這是藝術史上絕無僅有的。傳世書跡有《古詩四帖》、《肚痛帖》、《郎官石柱記》等。本冊錄《古詩四帖》及《肚痛帖》。
《古詩四帖》,墨跡本,高二十八點八厘米,寬一百九十二點三厘米,五色箋,共四十行,凡一百八十八字。無款,明董其昌定為唐代著名書法家張旭書。後人多沿此說,但也存爭議。
博客來-張旭古詩四帖 肚痛帖 https://bit.ly/4dOycII
-------------------------------------------
張旭肚痛帖
年 代:
北宋嘉佑三年(1058)刻
撰書者:
張旭書
簡 介:
《肚痛帖》是張旭肚痛時自診的一紙醫案。全帖六行30字,文曰:「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熱所致,欲服大黃湯,冷熱俱有益。如何為計,非臨床。」字如飛瀑奔瀉,細筆如絲、粗筆如墨,沉穩遒邁。
作品開頭的三個字,寫得還比較規正,字與字之間不相連接。從第四字開始,上下映帶,纏綿相連,越寫越快,越寫越狂,意象迭出,將草書的情境表現到了極致。
------------
《肚痛帖》為宋嘉祐三年(1058)摹刻上石,傳唐張旭書,一説為宋僧彥修書,但歷來多沿承張旭説。內容為瑣事書牘。張旭,字伯高,江蘇蘇州人,官至金吾長史,人稱“張長史”。以草書知名。傳其嗜酒,與李白、賀知章等號“飲中八仙”。嘗醉後以發濡墨書字,世稱“顛張”。時以張旭狂草、李白詩歌、裴旻劍舞並稱“三絕”。
唐(618—907年)張旭書。高41釐米,寬34釐米。此石為北宋嘉由三年(1058年)摹刻。
肚痛帖臨作
肚痛帖臨作
明王世貞跋雲:“張長史《肚痛帖》及《千字文》數行,出鬼入神,倘恍不可測。”此《肚痛帖》僅30字,寫來洋洋灑灑一氣貫之。從刻帖中可以看出,寫此幅字時是蘸飽一筆一次寫數字至墨竭為止,再蘸一筆。這樣做可以保持字與字之間的氣貫,還可以控制筆的粗細輕重變化,使整幅作品氣韻生成,產生“神虯出霄漢,夏雲出嵩華”的氣勢。
釋文: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熱所致/欲服大黃湯/冷熱俱有益/如何為計/非臨牀。
作者簡介
張長史,即張旭,唐吳郡(江蘇蘇州)人,生卒年月不詳。字伯高,官至金吾長史,故世稱張長史。喜飲酒,往往大醉後揮毫作書,或以頭髮濡墨作書,如醉如痴,世人稱之為“張顛”,與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進、崔宗之、蘇晉、焦遂稱為酒中八仙。他精工楷書、草書,尤以草書稱著。他的書法得於二王,而又獨創新意。楷書《郎官石柱記》,取歐陽詢、虞世南筆法,端莊嚴謹,不失規矩,展現出楷書的精妙。《宣和書譜》中評説:“其名本以顛草,而至於小楷行草又不減草字之妙,其草字雖然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無一點畫不該規矩者。”
他得書法得之於“二王”而又能獨創新意。他的楷書端正謹嚴。規矩至極,黃山谷譽為“唐人正書無能出其右者”。若説他的楷書是繼承多於創造,那麼他的草書則是書法上了不起的創新與發展了。韓愈説:“旭善草書,不治他技故旭之書,變動如鬼神,不可端睨。”杜甫在《八仙歌》中寫道:“張旭三杯草聖傳,脱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他能把書法藝術昇華到,用抽象的點線去表現書法家思想情感高度的藝術境界。在書法藝術中,他的字貌似怪而不怪,關鍵在於點畫用筆完全符合傳統規矩。可以説,他是用傳統技法表現自己的個性,而在書法上成了有創造力的無愧於自己時代的書法家。博大清新,縱逸豪放之處,遠遠超過了前代書法家的作品,具有強烈的盛唐氣象。
張旭性格豪放,嗜好飲酒,常在大醉後手舞足蹈,然後回到桌前,提筆落墨,一揮而就。
有人説他粗魯,給他取了個張癲的雅號。其實他很細心,他認為在日常生活中所觸到的事物,都能啓發寫字。偶有所獲,即熔冶於自己的書法中。
當時人們只要得到他的片紙隻字,都視若珍品,世襲真藏。那時候,張旭有個鄰居,家境貧困,聽説張旭性情慷慨,就寫信給張旭,希望得到他的資助。張旭非常同情鄰人,便在信中説道:您只要説這信是張旭寫的,要價可上百金。鄰人將信照着他的話上街售賣,果然不到半日就被爭購一空。鄰人高興地回到家,並向張旭致萬分的感謝。當時人們把張旭的草書與李白的詩詞,裴旻的劍舞合稱三絕。
他的傳世書跡除楷書《郎官石柱記》外,草書有《肚痛帖》、《古詩四帖》等,較為著名。
1、《肚痛帖》:單刻帖。無款。草書,6行30字。此帖用筆頓挫使轉,剛柔相趣濟,內撅外拓,千變萬化,神采飄逸,極有情趣。
2、《古詩四帖》:墨跡本。無款明董其昌定為張旭書。草書,此帖雄強奇偉,筆勢縱逸。董其昌評説:“有懸崖墜,急雨旋風之勢。”
賞析
《肚痛帖》真跡不傳,有宋刻本,明代重刻,如今西安碑林。全帖六行30字,似是張旭肚痛時自診的一紙醫案。文曰:“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熱所致,欲服大黃湯,冷熱俱有益。如何為計,非臨牀。”這幅作品開頭的三個字,寫得還比較規正,字與字之間不相連接。從第四字開始,便每行一筆到底,上下映帶,纏綿相連,越寫越快,越寫越狂,越寫越奇,意象迭出,顛味十足,將草書的情境表現發揮到了極致。可以看出,張旭這種縱橫豪放的情懷,張揚恣肆的宣泄,泰山壓頂的氣概,變幻莫測的態勢,在奮筆疾書的狂草中,橫空出世,讓觀者驚心動魄。
特點介紹
《肚痛帖》是張旭的代表作,是狂放大膽書風的代表。字如飛瀑奔瀉,時而濃墨粗筆,沉穩遒邁,時而細筆如絲,連綿直下,氣勢連貫,渾若天成。在粗與細、輕與重、虛與實、斷與連、疏與密、開與合、狂與正之間迴環往復,將諸多矛盾不可思議地合而為一,表現出如此的合諧一致,展現出一幅氣韻生動、生機勃勃、波瀾壯闊的藝術畫卷,天馬行空的胸襟與氣質,無處不體現作者創作時的藝術衝動和無拘無束。明王世貞跋:“張長史冊痛帖及千文數行,出鬼入神,惝怳不可測。”清張廷濟《清儀閣題跋》雲:“顛、素俱善草書,顛以《肚痛帖》為最,素以《聖母帖》為最。”
評價
張旭狂草之所以得到歷代書家的高度評價,我認為主要有三點,一是他把握了時代的審美趨向,創立了奇態紛呈,風情萬種的狂草新體;二是他淵源有自,功力深厚,他所創立的又顛又奇的狂草,儘管書寫難度極高,但一點一劃盡合唐法典範,突顯了他傑出的草書天才;三是開創了浪漫主義書風,展現了以自然天性為追求的創作風格。他以酒酣為催發劑,在恍兮惚兮之間,使天性得到最大的激發,將潛意識中的“天地萬物,風雲氣象”,作了妙不可言的發揮和宣泄。成為浪漫書風的開山鼻祖。
肚痛帖_百度百科 https://bit.ly/4dQvcvg
--------------------------------------
一九八六年二月二十五日寫於香港。
原載香港《書譜》一九八六年第二期,pp.72-75。
一 至張旭筆法始弘
筆法是書法的基本技法。筆法的由來,或曰始自蔡邕,或曰起自崔瑗,或曰始於張芝,總之,大約是東漢後期中國書法出現第 一個高潮(漢隸碑群)時產生的,而筆法的誕生也證明了中國書法已達到成熟。在此以前的作品,並不是說沒有筆法,只是筆法從實踐上升為理論,成為一種系統 的、代代相傳的用筆技巧,應當說是始自這一時代。這一點,不僅有流傳至今的蔡邕《筆論》、《九勢》,趙壹《非草書》等典籍為證,並且有這一時代的書法作品 實物印證,大致是可信的。
張旭《肚痛帖》張旭肚痛帖
筆法是書法藝術的祕訣和鑰匙,自然引起學書者的極大注意。不過在典籍中看,筆法一般是秘而不宣的。相傳宋翼為鍾繇弟子,作字平直相似,狀如算子,鍾繇叱 之,翼三年不敢見繇,即潛心改跡。晉太康中有人於許下破鍾公墓,遂得《筆勢論》,翼乃讀學,名遂大振。此事只是傳說,然求學之難,可見一斑。唐陸彥遠得筆 法於其父陸柬之,雖用功,筆跡終不及古賢,乃求教於當時大書家褚遂良,褚答︰「用筆當須如印印泥。」陸百思不悟。後在江島以錐劃沙,才知褚意。清包世臣於 乾隆乙亥夏,在揚州遇黃小仲,請教筆法,辯證三月。小仲告之曰︰「唐以前書,皆始艮終乾;南宋以後書,皆始巽終坤。」包聞之茫然,服念彌旬,差有所得,照 其習之二年。嘉慶丁酉,包將小仲之筆法收入所著《藝舟雙楫》一書中。道光辛巳,過常州唔小仲,出稿相質。小仲說︰「用筆者天,書中盡之;始艮終乾,正所謂 流美者地,書中闡發善矣,然非吾意。」包氏再請他詳細講一講,卒不肯言。近蘇州友人造訪,言及「江南第一書家」蕭退庵先生授課鄧散木,亦不肯盡言筆法。此 蕭氏晚年對友人自道之,二家為姻親,諒不為虛。這種情況,在過去是很常見的,不僅是書法界,其他如醫學界、武術界、飲食業、勞工界可說比比皆是,不足為 奇。
但筆法畢竟還是流傳了下來,未致中絕。這種流傳,基本上是父傳子、師傳徒(限於一、二個最得意的門生)的單線傳授。唐大中年間,張彥遠編成《法書要錄》一書,這是中國第一部書學論文集,其影響至為深遠。在這書中,張記載了歷代筆法的傳授︰
「蔡邕授於神人,而傳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鍾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王獻之傳之外甥羊欣,羊欣傳之王僧虔,王僧虔 傳之蕭子雲,蕭子雲傳之僧智永,智永傳之虞世南,世南傳之,授於歐陽詢,詢傳之陸柬之,柬之傳之姪彥遠,彥遠傳之張旭,旭傳之李陽冰,陽冰傳徐浩、顏真 卿、鄔彤、韋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文傳終於此矣。」
這段記載,是唐朝人所記,故說「文傳終於此矣」,張彥遠只能記到此時此地。但張彥遠的記載,有兩點不妥︰第一說蔡邕的筆法得之於神人,這比宋陳思《書苑菁 華‧秦漢魏四朝用筆法》所記蔡邕在嵩山石室內得素書還不可信。不過古代始作俑者都有神奇的聯想,時代壓之,無法苛求。第二是筆法傳到張旭,下面的徐浩、顏 真卿、鄔彤、韋玩、崔邈都歸之於李陽冰門下,這是大謬不經的。這幾位大師,無疑都是得之於張旭直接傳授,史有明文,斑斑可稽。我懷疑「陽冰傳」三字乃衍 文。元鄭杓《衍極》劉有定注的記載為﹕「(陸)彥遠傳張旭,彥遠,張之舅也。旭又得褚遂良餘論,以授顏真卿、李陽冰、徐浩、韓滉、鄔彤、魏仲犀、韋玩、崔邈等二十餘人」,此說可與唐人著作如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韓方明《授筆要說》、盧攜《臨池訣》相印證,無可懷疑。
筆法傳授至唐代的張旭,立雪門下的人特別多,如果推及到如懷素這樣雖未得張指授、但取法於顏真卿、鄔彤的「徒孫」一輩,則更陣容壯大。看來,張旭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書法家,而且是一位出色的書法教學大師。古代相傳的筆法,是至張旭始為廣為流傳。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一文記,張旭在洛京裴儆宅時,「人 或問筆法者,張公皆大笑,而對之便草書,或三紙,或五紙,皆乘興而散,竟不復有得其言者。」表面看來,張旭似乎也是一位不肯直言的人,但顏真卿又記載說, 張認為「筆法玄微,難妄傳授,非志士高人,詎可言其要妙」,則張只是擇人而教,並非是故秘其說。雖然有些不合「有教無類」得精神,但從他的教學效果來說, 也無可厚非。黃簡書法論著‧張旭的筆法 https://bit.ly/3XuDIu7
-------------------------------
唐代三絕-張旭的草書李白的詩-裴旻劍舞-唐文宗李昂在位時,下諭旨封「李白的詩、張旭的草書、裴旻的劍舞」為唐代三絕,三人被後世稱為「詩仙、草聖、劍聖」/詩人王維寫《贈裴將軍》讚曰:“腰間寶劍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戰勳。見見雲中擒黠虜,始知天上有將軍/顏真卿的《贈裴將軍》:「大君制六合,猛將清九垓。戰馬若龍虎,騰陵何壯哉。將軍臨北荒,烜赫耀英材。劍舞躍遊電,隨風縈且回。成報天子,可以畫麟台。-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https://bit.ly/3XtgTan
張旭肚痛帖/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熱所致,欲服大黃湯,冷熱俱有益。如何為計,非臨床/張旭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以草書著稱,故被稱為「草聖」,其筆觸瀟灑豪放,狂妄又不失章法,字裡行間顯見草聖張旭的率性與癲狂/張旭為人灑脫不羈,與李白、賀知章相友善,杜甫將他三人列入“飲中八仙”。張旭是一位極有個性的草書大家,因他常喝醉後呼叫狂走,落筆成書-唐文宗曾下詔,以李白詩歌、裴�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又工詩,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https://bit.ly/3Xw68Ej
《聖母帖》系唐代狂草僧人懷素為東陵聖母所寫於唐貞元九年五月(793)所書,是記述-女道士杜姜和她的徒弟康紫霞-東陵聖母-躡靈升天-福佑江淮百姓的故事,以及唐代淮南節度觀察使禮部尚書 ——杜佑(735-812)重修聖母觀的經過-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https://bit.ly/3XtRA7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