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社赤燈籠
完全跳脫中國的體系,採用神社屋頂樣式的燈籠,最初來源於神社,但是在江戶時代,遊廓等風月場所也為了展現豪華程度而設置神社赤燈籠。
燈籠 (建築裝飾)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z3gjWY
燈籠是一種東亞傳統照明用具,源自中國,後來傳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地,原是佛教供燈,後來廣泛用於寺廟和園林建築,除了以石材製成之外,還有木、金屬等材質。石燈籠也是爲了防止風吹滅燈火而製成的用具,室內神龕使用的燈籠是木質框架。而室外的則有堅實的石燈籠以及金屬燈籠,也有木或陶瓷製的,一般都是立在地上的燈幢,不過也有垂吊著類型。
傳統的燈籠利用油、蠟燭的燃燒產生光線。到了近代後,出現了使用煤氣與電力的光源。
基本構造 燈籠 (建築裝飾)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石燈籠的組成部份包括:
寶頂:日語稱寶珠(擬寶珠),幢頂上的洋蔥狀物。
幢頂:日語稱「笠」,燈室的屋頂部分。以六邊形、四邊形為主流,但也有圓的「雪見型」。多邊形的連線從寶珠下部分延伸出去,最末端突出,稱「蕨手」。
燈室:日語稱「火袋」,燈籠的主體,一些裝飾性的燈籠燈室從不點火。
幢身:日語稱「中台」,燈室最下部的基礎部份,有蓮座之類的裝飾。
竿:燈幢下部的長柱子。雪見型燈籠會省去這一部份。一般是圓柱體,也有四面、六面、八面體。可能有節狀飾物。也有人物、動物造型的。
基礎:最下部。以六邊形和圓形為主流。也有以瑞獸造型為基座。
各地的燈籠
中國
西安碑林所藏石牛寺唐代石燈
中國的石燈籠最遲出現在漢代,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唐代[1],見於寺院、廟宇、園林等,五代之後逐漸少見。佛寺一般都在殿堂正前方設置石燈,慧炬長明,代表佛的無窮智慧與法力[2]。現存中國境內最早的石燈為山西太原童子寺北齊石燈。唐代石燈則有大慶八年(773年)所建山西長子縣慈林山法興寺石燈、陝西乾縣石牛寺石燈、河北曲陽北嶽廟盤龍石燈等,此外還有黑龍江寧安渤海鎮的渤海國上京龍泉府興隆寺中的石燈[3]。
日本
庭園石燈籠
神社內為保佑船隻安全而設置的石燈籠(日本明石市住吉神社)
日本燈籠是由中國唐代經朝鮮半島傳入,並隨著佛教的傳入、寺院興建而開始在奈良時代大量出現,一般都是僧侶們使用。到了平安時代,神社也有了同類的獻燈。之後又發展出室內用的行燈、可摺疊攜帶的提燈。現在日本神社、寺院和舊街道依然有為數眾多的固定式燈籠。近代以前在港口地區還發展出了類似燈塔的常夜燈。石質的燈籠是日本庭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石質一般是花崗岩。京都高瀨川二條苑的吾妻屋風燈籠是日本國內現存最大的石燈籠,高13米[4][5]。
神社赤燈籠
神社赤燈籠
完全跳脫中國的體系,採用神社屋頂樣式的燈籠,最初來源於神社,但是在江戶時代,遊廓等風月場所也為了展現豪華程度而設置神社赤燈籠。
朝鮮半島
獅子基礎石燈(韓國忠清北道忠州市青龍寺)
朝鮮半島的石燈籠始見於三國時代,由中國傳入。最早見於百濟益山彌勒寺。新羅崇尚佛教,大量興建佛寺,寺內設置石燈籠[6][7][8]。而麗水市興國寺有一石燈基座為贔屭造型[9],而忠州青龍寺址普覺國師塔旁獅子石燈則以獅子為基座。除了見於寺廟、園林外,還有用於陵墓建築,如高麗恭愍王陵的石燈[8]。
越南
成對的塔型柱式石燈(越南大叻祇園寺)
越南的石燈籠多見於漢傳佛教寺院佛寺和大型廟宇,此外也有陶瓷製的燈籠。除了類似其他地區的形狀外,還有些燈室形狀近似覆缽式塔的燈籠,有些會配上數節鼓腹型的竿,多配以塔剎狀的寶珠[10]。也有些竿很長,燈身很高的燈籠,成對設置,竿通常呈方形,有些竿上刻有對聯,有些設置在入口處作為楹柱之用。也有些燈籠的燈室不止一層,呈塔狀。一些石燈籠會髹上其他顏色,或以琉璃瓦覆蓋幢頂。有些會以石獅子代替幢頂。當地一些南傳佛教寺院受京族文化影響,也有設置石燈籠,這些石燈籠配有東南亞式屋頂狀的幢頂,與東亞式建築中的石燈籠有明顯差異。
種類
以下是幾種主要的燈籠類型:
有基座的燈籠
金銅燈籠(日本奈良東大寺)
立燈籠(立ち灯籠)是最常見的燈籠,有基座,笠上有雕花,其下分類眾多:[11]
蟠龍石燈
又作盤龍石燈,竿上雕上蟠龍圖案的石燈籠。
春日燈籠(春日灯籠)
以春日大社為名,是神社佛閣常見的燈籠類型,竿長、火袋高。一般會設置在園路兩旁。需要有固定設施以防地震時摔倒。[12]
人物像石燈(韓國全羅南道華嚴寺)
柚木燈籠(柚ノ木灯篭)
日本第二古老的燈籠,發現於春日大社。[13] 其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平安時代,竿可能是神社附近的柚木造成的,的上、中、下部有三個圓環,基座是六邊形蓮花,笠上無蕨手。[14]
越南寺廟內的覆缽式塔型石燈
獅子石燈
竿為獅子造型,也有些是在竿上較下部份雕上獅子圖案[8][15]。
鼓腹型石燈
竿較短,分數節,中間部份較寬,如韓國潭陽開仙寺址石燈[15]。
高燈籠(日本琴平町)
柱式石燈
較高,常作楹柱用,竿呈方柱形,成對擺放,有些會刻有對聯。
塔型石燈
燈室多於一層,呈塔型。
覆缽式塔型石燈
燈室呈覆缽式塔狀,多以塔剎狀組件代替寶珠[10]。
雙獅子石燈(韓國忠清北道報恩郡法住寺
燃燈塔
基座及柱較燈室寬,整座呈塔狀,如長子縣法興寺石燈[16]
埋燈籠
無基座的埋燈籠
埋燈籠(活け込み燈籠)是沒有基座,直接插入土中的燈籠:[17]
織部燈籠(織部灯籠)
用來給手水缽照明而建,四邊形火袋的高度可以調節。是江戶時代的茶人古田織部特別喜愛的一種燈籠,也由此得名「織部」,但並沒有證據顯示是古田設計了這種燈籠。[18][19]
吉利支丹燈籠(キリシタン灯籠)
是織部燈籠的一種,石竿上可能刻有十字以及基督教聖人肖像,因此得名(吉利支丹即當時對天主教徒的稱呼)。[18]
水螢燈籠(水蛍燈籠)
典型的水螢燈籠火袋有四個面,其中兩個有方形開口,另外兩個則是對頂三角形開口,見於京都桂離宮,笠有方圓兩種。[18]
岬燈籠
沒有基礎,一般是在河岸港灣處模擬燈塔而建。
可移動
置燈籠(置き燈籠),沒有竿和基礎,雖然可以放置在地上,但是很難固定,其中包括三光燈籠(三光灯籠),個體很小,「三光」指的是其火袋透光口,通常模擬日、月、星的形狀。[18] 長置於水邊,也見於桂離宮。
雪見燈籠
沒有竿和中台所以很低。主要用來照亮水面,常見的是三足燈籠,其中一足在陸上,其餘兩足在水中,也有四足燈籠。有圓笠的丸雪見和六邊形的六角雪見。
出現於桃山時代,現存最古老的雪見燈籠位於京都桂離宮,其歷史可追溯到江戶時代。[11]
徽軫燈籠
兩足,多置於水邊,一足在陸上,另一足在水中。見於兼六園。
野面燈籠
野面燈籠指的是用未經打磨的粗糙石頭製成的燈籠
燈籠 (建築裝飾)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z3gjWY
😃石燈籠😃各部分的構造都有名稱-從春日大社石燈籠原型發展出來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p4dRHtvQd3Ls192Y/?mibextid=A7sQZ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