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透過欹器的“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教育弟子為人處世“滿招損,謙受益,戒盈持滿”

紫禁城中和殿中,“允執厥中”的匾額高懸,這四字來自《尚書》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十六字心傳歷久彌新。

欹器中的中庸之道《孔子觀欹器圖軸》 欹器,又稱“宥卮”,作為欹器中的中庸之道《孔子觀欹器圖軸》 欹器,又稱“宥卮”,作為欹器中的中庸之道《孔子觀欹器圖軸》 欹器,又稱“宥卮”,作為欹器中的中庸之道《孔子觀欹器圖軸》 欹器,又稱“宥卮”,作為欹器中的中庸之道《孔子觀欹器圖軸》 欹器,又稱“宥卮”,作為欹器中的中庸之道《孔子觀欹器圖軸》 欹器,又稱“宥卮”,作為欹器中的中庸之道《孔子觀欹器圖軸》 欹器,又稱“宥卮”,作為欹器中的中庸之道《孔子觀欹器圖軸》 欹器,又稱“宥卮”,作為欹器中的中庸之道《孔子觀欹器圖軸》 欹器,又稱“宥卮”,作為欹器中的中庸之道《孔子觀欹器圖軸》 欹器,又稱“宥卮”,作為下載 (69)下載 (68)

欹器中的中庸之道
欹(qī)器,又稱“宥卮”,作為勸誡之器,在周代曾被供奉於廟堂之上。孔子曾於魯桓公之廟見過欹器,由其「滿則覆,中則正,虛則欹」的特點,告誡弟子「滿招損,謙受益,戒盈持滿」的中庸人生道理。
下面這件就是欹器,是清光緒年間造辦處製作進呈給光緒帝的。
光緒鎏金銅欹器,故宮博物院藏
孔子博物館藏明代《孔子觀欹器圖軸》(局部)
「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展間設置有欹器展示裝置
"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_網易訂閱 https://bit.ly/3VQoHlu
-------------------------------------
【月盈則虧 水滿則溢 小滿者 滿而不損也】
《孔子觀欹器圖軸》明代,一級文物。絹本,設色。現藏於孔子博物館。
孔子借器喻意,講述:【虛則歆、中則正、滿則覆】的道理。
通觀此圖軸,直觀的展現出了歆器「虛則歆、中則正、滿則覆」的特點:圖中最右側的歆器為「虛則欹」,當欹器無水或水量較少時,就只能欹斜地放著,即使把它扶正後,一放手它會立刻欹斜;圖中中間的欹器為「中則測正」,在欹器中注入適量的水,就可使其端正地擺放;而圖中最左側的欹器即為「滿則覆」,注入了過量的水,歆器會自動向另一側翻倒,將水倒出。
《荀子·宥坐》中記載,孔子觀歆器後感嘆道「惡有滿而不覆者哉!」這體現出子孔子的"中南"的思想,不偏不倚的處世態度。也不斷提醒後人,為人處世,既不頹廢,更不自滿,中正仁和,物極必反。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2LFcffc8bG9VH6Mc/?mibextid=A7sQZp
------------------------------
孔子透過欹器教育弟子,那欹器長什麼樣子?那時的課本又長什麼樣子? 
2020-09-17 20:49 來源: 青春儒學孔子透過欹器教育弟子,那欹器長什麼樣子?那時的課本又長什麼樣子? _子路 https://bit.ly/3z7jnBF
孔子曾在魯桓公的廟堂中見到欹器,它放在座位的右邊,後世座右銘即來源於此。圖為清光緒年間造銅鎏金欹器,欹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由此感嘆為人處世“滿招損,謙受益”。
圖為孔子觀欹器的場景。
明清兩代出現了大量以孔子生平為題材的連環畫。這是清人焦秉貞所繪《孔子聖跡圖》中的《學琴師襄》。
東漢《熹平石經》殘石。 《熹平石經》是我國刻於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它皆以典雅的隸書撰寫,在書法史上亦極有價值。
座右銘是怎麼來的
畢業紀念冊上常有「座右銘」一欄,座右銘是我們對自己的勉勵與提醒,往往字數不多,卻寓意深刻。
有時我們會將座右銘鄭重寫下,懸掛在書房一角,讓我們時得見,加深對它的印象。
座右銘起源於何處?戰國時期的荀子在自己的著作中有一篇《宥坐》,宥通右,這篇講了春秋時期孔子的一則小故事。
孔子與弟子們在魯桓公的廟堂中見到了一種欹器即中空傾斜的器皿,孔子不知道這是什麼器皿,恭敬地向守廟者請教,守廟者說這就是放在座位右邊用以自警的器皿。
孔子說:“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
這種器皿原來中空時是傾斜的,往其中註入適量的水後,它的位置就端正了,如果注入的水過多,就會傾覆,灑出水來。
這只是孔子聽說的,是否真實,還要當場試驗一番,孔子讓弟子們往器皿中註水,果然驗證孔子聽說的無誤。
孔子由此不禁感慨,天下萬物哪有滿而不覆的呢?
孔子得意的弟子子路又問,敢問老師有沒有「持滿之道」?孔子回答:“聰明聖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撫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挹而損之道也。”
優秀的師者,能從生活中尋找到教育學生的好材料。孔子透過欹器的“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教育弟子為人處世“滿招損,謙受益,戒盈持滿”
這種欹器容納瞭如此深刻的做人道理,確乎適合放在座右以時刻提醒自己。
但欹器究竟長什麼樣子呢?欹器在漢代以後逐漸失傳,後代雖然多有研究和仿製,但存世者寥寥,我們看到的這個欹器是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清宮造辦處製造的。
此外,在展覽中一幅明代的《孔子觀欹器圖軸》中,我們看到了三個並排懸掛在橫樑上的欹器,它們正好展示了上述欹器的三種狀態
欹器所蘊含的戒滿與持中的道理影響後世深遠,無論是高居廟堂,或是野處江湖,這一道理都行得通。
紫禁城中和殿中,“允執厥中”的匾額高懸,這四字來自《尚書》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十六字心傳歷久彌新。
而對於市立百姓、鄉野村夫,他們從戲曲、說書中所覓食的,依舊是「三條大路走中央」的勸告。
孔子如何向師襄學琴
相傳孔子曾“刪詩書,修春秋,定禮樂,序易傳”,對“六經”做了一番整理,後來由於《樂經》失傳,變成了“五經”。
孔子“述而不作”,其學術根本、思想旨趣都體現在對經典的整理,及後世記其言行的《論語》等書中了。
除了透過文字了解孔子,我們還可以透過圖像了解孔子,這是一種更直觀、更富趣味性的了解方式。
孔子影像產生於漢朝,這幾年頗受關注的西漢海昏侯劉賀墓中,出土了有孔子和其弟子形象的衣鏡框,而孔子見老子的故事,則是漢代畫像石上最流行的題材之一。
這些影像都是單幅的,到明清兩朝,講述孔子一生經歷的連環畫大量問世,它們被稱為《孔子聖跡圖》,有黑白的也有彩色的,一般都有文字予以解說。除了孔子外,孟子等聖賢也有對應的聖跡圖。
翻閱《孔子聖跡圖》,這位被尊稱為「至聖先者」的師者,本身就是位虛心好學的學生。我們結合對應的圖像,來講兩個孔子問學的故事。
孔子還不到而立之年的時候,曾以博學的郯子為師。
郯子有一回來魯國訪問,當被問及少昊氏為何以鳥名官時,鄯子因少昊氏是其祖先,故了解個中緣由,少昊氏即位時,恰有鳳鳥來臨,故以鳥名官。
孔子聽聞此事後,就去拜訪郯子,討教上古官制,後來孔子深感「天子失官,學在四夷」。
孔子去拜訪郯子的路上,還發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他在路上遇見了一位有名的賢士程子,兩人一見如故、相去甚遠。
不一會兒,孔子喚弟子子路取一束帛來贈給先生,子路不答,再過了一會兒,孔子又以相同的話吩咐子路,子路還是不答。
子路心中有個疙瘩,他聽說士人之間若不經中間人介紹就相見,就如未有媒妁之言便嫁娶一樣,是君子所不為的。
孔子開導子路,程子乃賢士,此時若不向他表示自己的敬意,以後還不知何時能再見,何必拘泥於小節呢?由此可知,孔子重禮儀,但卻不拘泥於繁文縟節。
後來,孔子又向師襄學琴,這時孔子已有了一定的基礎,師襄建議他可以學些新東西了,孔子說:“我還沒有掌握好這曲子的節奏”,於是繼續練習。
過了一段時間後,師襄認為他已掌握了節奏,可以往下一步了,孔子說:“我還沒有領悟到這曲子的內涵。”
過了一段時間後,師襄認為他已經能了解內涵了,可以往下一步了,孔子又說:“我還沒有理解這曲子讚頌的人是誰呢。”
過了一段時間後,師襄觀察到孔子的神情與之前不太一樣,他分明讀出了他神情中的恭敬,還有一種登高望遠鏡的自信,孔子說他感覺到這曲子所讚頌的人是文王,師襄肅然起敬,說這曲子正是《文王操》。
這則故事既是孔子學琴的故事,也是良師善教的故事,教學應循序漸進,不僅教授技術,亦啟迪心靈,最終要達到的是改變人的氣質的目的。
孔子從三十多歲就開始教導學生,他打破「學在王官」的桎梏,讓一般人也有機會接受教育。
孔子在杏壇設教,培養出七十二賢,他們又開枝散葉,將文化的星火傳承下去。一代又一代的師者,夯實文化的根基,壯大文化的規模。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唯有學盛,才能國強。
漢朝人的課本長什麼樣
新學期一到,學生們手捧新課本,對新的學期充滿了期待。那麼古人的課本長什麼樣子呢?我們先來看看這件《熹平石經》殘石。
眾所周知,漢代獨尊儒術,漢武帝設立「五經博士」以傳教儒家經典,漢代選拔人才亦注重其經學修養,但當時造紙術和印刷術都還不發達,學生們只能透過傳抄的方式獲得經典文本,而在傳抄的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這對於準確理解經典、通曉聖賢之意帶來了許多障礙。
漢靈帝時,才女蔡文姬的父親蔡邕發現“經籍去聖久遠,文字多謬,俗儒穿鑿,疑誤後學”,熹平四年(175年),他和其他關心此事的人向朝廷上奏,請求“正定六經文字”,獲得漢靈帝同意。
蔡邕是當時知名的書法家,他親自上陣,「書丹於碑,使工錮刻立於太學門外」。
這批立於都城洛陽太學門外的石碑被稱為《熹平石經》,是我國刻於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
《熹平石經》對外開放,史書記載石經落成後,前來抄經的學生絡繹不絕,把街道都堵塞了。
《熹平石經》共46碑,我們如今只能想像它完整立在洛陽太學門外的恢宏場面了,石經落成已在東漢末年,戰亂頻仍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就要來臨了,洛陽城池飽受戰火,石經也殘損嚴重,及至今日,我們只能見到一些殘石,但即便是殘石也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那漂亮的隸書,被認為是漢代書法的高峰。
《熹平石經》開創了後世將儒家經典刻石傳播的傳統,在此之後,曹魏、唐朝、後蜀、北宋、南宋、清朝均刻立儒家石經,其中一些完整保留到了今天。
讀者朋友們可以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看到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完成的《開成石經》,114塊高兩米的石經填滿了整個展室,這是一座真正的“經典之林」。
在北京的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可以看到完整的《乾隆石经》,这时印刷术与造纸术已相当发达,学生们早已人手一套儒家经书,石经的课本功能不再显著,而越发彰显出接续传统、弘扬儒学的纪念碑功能。
從《熹平石經》到《乾隆石經》逾一千五百年,課本內容也不斷增加,《熹平石經》所刻的經典是《周易》《詩經》《尚書》《儀禮》《春秋》及詮釋《春秋》的《公羊傳》,這些是「五經博士」傳承的經典,此外《熹平石經》也刻寫了《論語》,因此共計七種經典。
到《開成石經》,又增加了《週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穀梁傳》《孝經》《爾雅》,總計十二種經典。
到《乾隆石經》增加了《孟子》,總計十三種經典,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儒家十三經」。
孔子透過欹器教育弟子,那欹器長什麼樣子?那時的課本又長什麼樣子? _子路 https://bit.ly/3z7jnBF


欹器中的中庸之道《孔子觀欹器圖軸》 欹器,又稱“宥卮”,作為欹器中的中庸之道《孔子觀欹器圖軸》 欹器,又稱“宥卮”,作為欹器中的中庸之道《孔子觀欹器圖軸》 欹器,又稱“宥卮”,作為

(唐大章)《孔子觀欹器圖》 唐大章《孔子觀欹器圖》篆額 -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唐大章《孔子觀欹器圖》篆額 -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https://bit.ly/3LbIA0B
(萬恭)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夫子問於守廟者曰:「此謂何器?」對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明君以為至誡,故常置之於坐側。」顧謂弟子曰:「試注水焉。」乃注之水,中則正,滿則覆。夫子喟然歎曰:「嗚呼!夫物惡有滿而不覆哉!」子路進曰:「敢問持滿有道乎?」子曰:「聰明叡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損之又損之之道也。」     鈐印:萬恭、甲辰進士
(翁大立)孔子觀欹器圖。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顧謂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孔子喟然而歎曰∶「吁!惡有滿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問持滿有道乎?」孔子曰∶「聰明聖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撫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挹而損之之道也。」周公謂魯公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今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輕矣。然嘗乙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予在洛下得欹器三,在江東得欹器圖一,居常置座右,周孔之訓儼然對焉,深有味于其言也。爰令儒士唐大章篆書勒諸南禮部,俾在位君子咸知省云。萬曆五年(1577)初夏餘姚翁大立謹識。
解題
欹器,又稱歌器,是一種計時器,類似沙漏。有雙耳可穿繩懸掛,底厚而收尖,利於空瓶時向下垂直;口薄而敞開,利於盛滿大量的水時而傾倒。其上放置勻速滴水,則形成周期性自動滴入水、傾倒水、空瓶立正,循環往復。
關於「欹器」最早記載,可見於《荀子》‹宥坐›編。此處「宥」字同「右」。「宥坐」也即「右坐」或「右座」。魯王用「欹器」代替今人所說的「座右銘」。《宥坐》篇云:「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復。孔子顧弟子日: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滿而復,虛而欹。孔子喟然而嘆日:吁!惡有滿而不復者哉!」 唐大章《孔子觀欹器圖》篆額 -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唐大章《孔子觀欹器圖》篆額 -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https://bit.ly/3LbIA0B

欹器中的中庸之道《孔子觀欹器圖軸》 欹器,又稱“宥卮”,作為未命865名欹器中的中庸之道《孔子觀欹器圖軸》 欹器,又稱“宥卮”,作為欹器中的中庸之道《孔子觀欹器圖軸》 欹器,又稱“宥卮”,作為未5698命名


北京瞬间(4054):明佚名绘孔子观欹器图轴_厚德东方_新浪博客

欹器中的中庸之道《孔子觀欹器圖軸》 欹器,又稱“宥卮”,作為欹器中的中庸之道《孔子觀欹器圖軸》 欹器,又稱“宥卮”,作為欹器中的中庸之道《孔子觀欹器圖軸》 欹器,又稱“宥卮”,作為欹器中的中庸之道《孔子觀欹器圖軸》 欹器,又稱“宥卮”,作為欹器中的中庸之道《孔子觀欹器圖軸》 欹器,又稱“宥卮”,作為

北京瞬间(4054):明佚名绘孔子观欹器图轴_厚德东方_新浪博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