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至7月間,新竹縣市最多人到訪的景點是「新竹公園」,共吸引228多萬人次-第二名至第六名則依序是「新竹漁港(145多萬人)」、「獅頭山風景區(新竹地區)」(以84多萬人)、「內灣老街(78多萬人)」、「北埔老街(62多萬人)」、「六福村主題遊樂園(57多萬人)」 https://bit.ly/4do9SfS
今天是清明節,爸爸的宗族依循客家習俗,早在年初就已掃墓了,所以清明我們反而樂得清閒,全家騎著腳踏車出遊。不過呢,爸爸還是很認真,要我們到軍人公墓,先看看鄭用錫墓的祭掃儀式,然後,才往十八尖山前進。
停好了車,我們散步走上山頂,找了一處視野最佳的涼亭,一時整個新竹市都在我們眼前。爸爸說:「前幾天我們經過潛園與北郭園,對傾圯荒蕪的景象不勝唏吁,然而,這兩座園林終究是地主官員文人雅士吟風弄月的場所,市井小民根本不得其門而入。新竹城這一傳統的性格,直到殖民時代才被改變;而十八尖山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爸爸說得意味深長,可是我們卻完全摸不著頭腦,於是爸爸又接著說:
「漢人開發新竹之初,十八尖山是人跡罕見之地,原住民出沒,漢人望而怯步,清代在此畫定隔離漢人與原住民的土牛溝大多位於山腳或溪邊之地,十八尖山成了人為的區隔疆界。於是在這都市的邊緣設置了許多墳塜,只有清明才來這而掃墓掛紙。」爸爸指著山前略有起伏的小丘說著:
「新竹現代的公園觀念是日本政府引進來的,大正五年,也就是1916年,新竹廳長官依公園規則,在市街與十八尖山間籌建新竹公園;大正十三年間又在十八尖山建遊覽公園,依山稜線開闢環山汽車路及山頂展望亭。原來在十八尖山、虎頭山、枕頭山有許多墳墓,全部被拆遷,於是從山腳至鐵路之間,帶來了新的容顏。」
「難怪我們在軍人公墓那邊看到那麼多的墳墓,而十八尖山卻沒有,原來公園不是理所當然存在的,也是在新的市政概念下才形成的,所以從十八尖山就可以看出都市性格的改變。」我立刻呼應爸爸的說法。
新竹公園池畔遠眺自治會館
資料轉載《Taipics》
「新竹公園面積約十八公頃,除了建立遊賞景點外,還挖掘了一個兼具防洪作用的麗池。後來在昭和11年(1936)時,為了接待日本皇太子,興建二層式的洋樓作為自治會館,成為士紳、高官的聚會場所。麗池畔還有一處日本人開設的料亭,風景優美,是飲酒作樂的好去處。」爸爸說著說著,還表示我們中午就要去麗池附近午餐呢!
「那裡也是我們最愛來的地方,因為有動物園!」我想到讀幼稚園時,老師帶我們來動物園校外教學的趣事。
「沒錯,正是在1936年,公園內新闢兒童遊樂園,還附設小型動物園,就成了現在的動物園了!可別瞧這動物園小不點一個,它可是國內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動物園呢!」老爸說得得意,我也想起他從前講過小學三年級老師帶大家搭火車來新竹動物園遠足的往事。
「至於十八尖山則是森林公園,面積約有四十四公頃,在「御大典紀念事業」的名義下,慶祝昭和天皇登基,由市內軍民合建;昭和三年新竹街役場正式劃十八尖山為森林公園,種植數十種台灣固有的樹木,成為全島唯一的森林公園。公園的特色在森林鬱蒼,西向鳥瞰新竹市街,香山、舊港海上,往來中國船舶航行的海景,盡收眼底;東顧連連綿的山脈,隱約出現雲海,風光絕佳。昭和四年,也就是1928年,將安置在十八尖山的三十三尊觀音雕刻石柱開光,在清塚之後,藉此既可撫慰亡靈,又可使公園顯得莊嚴寧靜。」 正好此時我們行經一處觀音,立刻停下腳步,一起向菩薩合十致敬。
「以前我漫步於十八尖山總不了解為什麼有這麼多觀音菩薩,原來是清塜之後所奉祀的!」聽完爸爸說明十八尖山公園的來龍去脈,對這城市的紋理,我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而今山腳下更多的文教機構集聚,除了原先的新竹高中與新竹高商外,又加上建華國中、培英國中、交大、清大及光復中學等,稱為學府路真是名副其實。等到科學園區的設置和鄰近新社區的快速發展,十八尖山不再是分界線,反而成為新城市的圓心。」 爸爸似乎說得有點誇大,不過每次放假來這兒健行時,看到四面八方的市民向這兒集中,登山入口人滿為患,甚至交通阻塞,確實顯示它已成為都市的另類中心。
已過了正午,我們下山之後,往麗池的方向騎去,在湖畔好好地享用午餐及下午茶後,然後再去玻璃工藝館欣賞最新的展賢。從小打從東大天橋遠望麗池公園時,總被橋後那夜裡如夢似幻的城堡光影深深吸引,以前喜歡那從童話故事複製出來的浪漫,而今,酣讀過它的歷史後,更增加了我對這個都市最真實的歷史情感。
大學、客家與老街: 13新竹公園_晨晨的新竹歷史踏查 https://bit.ly/4lprPzv
2024年8月新竹累積觀光人次排行
1、新竹公園 29萬4388人次
2、新竹漁港 24萬1767人次
3、六福村主題遊樂園 21萬3795人次
4、內灣老街 11萬14人次
5、獅頭山風景區(新竹地區) 8萬2241人次
6、北埔老街 7萬7688人次
7、小叮噹科學主題樂園 7萬532人次
8、 綠世界休閒農場 2萬6180人次
9、 萬瑞森林樂園 2626人次
10、南園人文客棧 660人次
不是內灣老街、六福村!新竹最強景點「單月吸近30萬人」,遊客讚:好吃好玩能待整天-風傳媒 https://bit.ly/3BTI59Z
竹市最強人氣景點! 新竹公園逾395萬人次造訪 帶動觀光遊憩人潮
發稿時間:2024/04/15 14:25:15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415 14:25:15)新竹市政府積極推動「美感新竹」、「宜居永續」政策,根據觀光署公布去年度觀光遊憩據點人次統計,新竹地區旅遊人次最高的景點為「新竹公園」,已累積逾395萬人次造訪。城銷處表示,今年度公園綠地全面規劃陸續重整升級,讓步行城市與綠帶更完整,市府也將持續推進新竹市公園建設,結合各類活動,讓公園成為市民親子假日休閒的好去處,更是外來旅客觀光必造訪的景點之一。
市長高虹安表示,新竹公園是竹市除十八尖山以外最貼近市民的一座複合式公園,其中包含目前台灣原址現存最老的新竹動物園,還有玻璃工藝博物館、昆蟲館、咖啡廳、孔廟、Live House等知名地標,每到櫻花盛開季節更是適合賞櫻的景點,不同年齡層遊客皆可在此進行休閒娛樂活動。另外,近郊的18尖山亦是市民的共同休憩空間,市府定期於每年3月間辦理賞花活動,獲得熱烈迴響並已深植市民心中,歡迎全台國人一同前來感受竹市公園的各種風貌。
高市長說明,市府積極營造友善、舒適且安全的生活環境,致力推動公園改建,包含建功綠帶改善工程、科園親子、愛民、民享公園改善工程及客雅溪大公園二期等皆已動工,透過保留大樹、改善排水、並根據環境狀況、民眾需求量身設計,打造出因地制宜獨一無二的風格,符合市民朋友期待,提供安全且完善的公園休憩環境。
城銷處長嚴翊琦表示,後續公園興建將針對鄰近竹科園區的金山面公園、北區的中光公園及香山區牛埔公園進行規劃設計,市府已於3月中向內政部國土署爭取中央補助經費,預計年底開工將梳理既有公園健康植栽及喬木、優化公園設施,提供全齡共融的鄰里公園、同時提升公園排水及透水機能,打造人本舒適的都市休憩空間。
城銷處說明,為提供更優質的城市環境,今年度市府陸續完工啟用多項公園建設,包含東光公園綠帶、客雅溪大公園首期、鹽水公園景觀環境改善工程、長春共融公園以及18尖山入口環境設施的改善等,讓市民享有更舒適的休憩環境。
竹市最強人氣景點! 新竹公園逾395萬人次造訪 帶動觀光遊憩人潮 | 中央社訊息平台 https://bit.ly/3V7elgZ
國內主要觀光遊憩據點遊客人數月別統計-交通部觀光署行政資訊網
國內主要觀光遊憩據點遊客人數月別統計-交通部觀光署行政資訊網
新竹市立動物園的「大象門」並非憑空出現,而是建築師參考德國漢堡的哈根貝克動物園所建造的。 二十世紀初,哈根貝克動物園是世界上名聲最響亮的動物園,日本建築師特地把在德國觀摩動物園的經驗帶回亞洲,成了臺灣透過日本間接與德國文化相遇的證明。
文:賀律銘
二○一七年因大幅整修而封園,到了二○一九年終於整建完畢的新竹市立動物園,其實是臺灣現址最古老的動物園,在將近九十年前落成,遺留了不少日本時代的痕跡。比如走進動物園裡逛一圈,可能會有遊人狐疑不已:怎麼一個園區有兩座大門,而且比較小、比較舊的入口前還擠滿了猛按快門的人群?
動物園舊大門上,鑄鐵製作的雄偉大象及獅子雕塑兩兩對視,鑲嵌在富麗、浪漫又典雅的牆柱上,充滿和洋兼容並蓄的美感。這入口蓋得不大,但來頭可一點也不小──正是一九三六年由日本建築師森田重所設計、完整保存至今的大門,現在已被列為歷史建築。
二○一七年的「新竹市立動物園Reborn」計畫,其中一項重點工作就是修復這日治時期留下來的大門,雕塑在許多專家的巧手下,褪去了高達十三層的顏料層,終於確認最初使用的是藍綠色,並以此為參照復原了這極富歷史意義的建築。
今日新竹動物園的舊大門一隅
當年,新竹市立動物園的「大象門」並非憑空出現,而是建築師參考德國漢堡的哈根貝克動物園(Tierpark Hagenbeck)所建造的,類似的大門也可在比新竹市立動物園早三年落成的福岡市立動物園看到。二十世紀初,哈根貝克動物園是世界上名聲最響亮的動物園,日本建築師特地把在德國觀摩動物園的經驗帶回亞洲,並將當時最新潮的展示方式實現在新竹市立動物園內,成了臺灣透過日本間接與德國文化相遇的證明。
但⋯⋯哈根貝克動物園究竟是特殊在哪裡,為什麼日本設計師會想遠渡重洋將德國的動物園模式帶回臺灣,它又為何是彼時全世界動物園產業的領頭羊呢?
一個從六隻海豹開始的傳奇
一八四八年的漢堡,一艘易北河下游的漁船上傳來一陣騷動:「魚網卡了六隻海豹!」
回港後,拖著魚網的漁工向老哈根貝克報告此事。儘管港口城市裡漁船進進出出,但捕到海豹可不是件常有的事。看著這幾隻海豹,老哈根貝克沈思片刻,叫人弄來兩個大木盆,稍晚,即在斯皮爾布登廣場(Spielbudenplatz)展示這幾隻海豹,參觀費每人酌收一分錢。
原本老哈根貝克只不過想試試水溫,誰也沒想到,人們居然真的擠破了頭、爭相搶著看這區區幾隻海豹,受歡迎的程度遠超過老哈根貝克的想像。這家人於是嗅到商機,風塵僕僕地跑到當時普魯士的首都柏林故技重施,在柏林政治動盪的革命中靠著幾隻海豹又撈了好一筆錢。
當時,年僅四歲的哈根貝克還懵懵懂懂,尚不曉得在賺得這筆意外之財的同時,他也從此結下與野生動物的不解之緣。
有了這次海豹的經驗,哈根貝克家族深刻體會到「異國」的動物是多大的商機,他們決定從魚販正式跨足野生動物貿易。在家族的努力之下,不到二十年,哈根貝克家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動物供應商,雇用專業的獵人與各地原住民為歐美各國的動物園、馬戲團提供動物。在德國尚未加入殖民地角逐的那個時代,能打造這樣的國際貿易網絡堪稱奇蹟。
一八七四年,長大後的哈根貝克利用自家後頭的空地與馬廄開了家族的第一間動物園,展示了蒙古野馬、侏儒河馬與海牛等珍奇異獸(甚至還有異國民族展示),吸引無數漢堡市民蜂擁而至。
但時間久了,哈根貝克開始感到不滿足:動物收藏稀有是稀有,但總覺得這動物園少了個味兒。問題出在哪呢?
他在自傳中寫道:「我渴望給動物更多空間,我真的不想用籠子讓牠們擠在一起,我想讓牠們漫步在廣袤的空間中。」
對哈根貝克來說,看著在侷促空間裡踱步的動物,那跟看博物館裡的標本可真沒什麼不同。「我要透過最佳的角度呈現自然中的自由動物!」他幻想著有一天,一定要用最自然的方式來打造動物園,讓動物可以漫步在戶外的自然環境中(最好還要是與牠們原產地類似的環境);可惜的是,以他手邊這座動物園的條件,離達成夢想還有很長一段路。
於是,滿懷期待的哈根貝克開始著手尋找理想動物園的新地點,最後看中了有些山坡、有些窪地,一片位於漢堡近郊斯特林肯(Stellingen)的馬鈴薯田。
接著,哈根貝克僱用了來自蘇黎世的雕塑師艾根斯威爾(Urs Eggenschwyler)來設計他的新動物園。艾根斯威爾曾在他自己位於蘇黎世的私人小動物園中,初步嘗試透過壕溝來取代圈住獅子的圍籬——這種方式深得哈根貝克的心,以「壕溝」取代「圍籬」,動物當然看起來自由無比。而被大動物商找上的艾根斯威爾自然也很開心,他趕緊動員一票工班來到漢堡,想讓自己的構想與技術大放異彩。
一到漢堡,尷尬的問題來了:壕溝、假山固然潛力無窮,不過⋯⋯具體來說壕溝要挖多寬、多深?假山又要造多高、多陡呢?這種數據翻書找不到,問動物學家也一問三不知。但身為全球第一的資深野生動物販,哈根貝克可是早在前幾年就已經發展出一套測試動物體能的方法:先讓動物餓兩天,再把食物拿出來,不就可以輕易測出動物能跳多高、跳多遠嗎?
當這些數據提供給了設計團隊,艾根斯威爾笑了,工班也笑了,他們馬上就知道壕溝要怎麼挖、假山該怎麼糊,動物園的設計也得以如火如荼地進行下去。
就在一九○七年五月七日,哈根貝克的第二間動物園開幕,又是一次無與倫比的成功與轟動。
鐵籠與欄杆消失了⋯⋯哈根貝克的動物園革命
開幕當天是星期二,群眾的喧鬧聲劃破了斯特林肯的寧靜,剛開通就擠滿了人的輕軌列車也讓小鎮逐漸燥動了起來。
遊客與記者爭先恐後地湧到大門口(對,就是新竹市立動物園參考的那個大門口),入口處栩栩如生的雕塑,是一位年輕有才、熱愛動物的雕塑師約瑟夫・帕倫伯格(Joseph Pallenberg)創作的。
大門兩側柱上各有一隻亞洲象輕巧地拎起吊燈,柱子頂端一側是兩隻北極熊,另一側是兩隻獅子,寒帶與熱帶一網打盡,潛臺詞就是告訴遊客「一張門票可以讓你走遍全世界哦!」而兩種動物也代表了這間新動物園兩個重要的賣點──「極地全景」與「非洲全景」。
興奮的遊客從大門口走進景色怡人的園區,順著指標、穿過兩旁枝葉扶疏的林蔭步道來到動物園的廣場。煙囪騰著蒸汽,一旁的餐廳傳出陣陣香氣,廣場上規矩排列的樹木下被整齊地放上了長椅。遊客站在廣場中央,向左望去是「極地全景」,是蓋上雪白頭紗的壯麗冰山;向右望去是「非洲全景」,波光粼粼的大水池後頭是點綴著樹木的廣袤草原,一路緩升至聳峭的奇岩背景作結,任誰都會被這壯闊的聲勢給震懾。
在極地全景,遊客倚著及腰的欄杆,讚嘆一層層向上抬升的冰河谷。最靠近觀眾的是海豹及海象,有些在水中嬉戲,有些在岩石上懶洋洋地曬太陽。視線再往上,冰河在山壁上鑿出巨大的裂痕,如汽車大小的冰山碎塊從山谷中崩落,一群北極熊在這些岩塊及冰山構成的複雜世界中穿梭著。到了最頂端,幾隻馴鹿站在山壁最高處,偶爾探出頭向山壁下俯瞰。
在這裡,遊客真的看不到籠子,熟稔阿爾卑斯山的艾根斯威爾再現了渾然天成的岩景,裡面則藏著哈根貝克精算過後的屏障,利用各種人工造景巧妙地把不同動物給隔開──海豹爬不上北極熊所在的平面,北極熊也越不過隔開牠們的假冰塊,馴鹿更無法從陡峭的山壁上一躍而下。
而到了非洲全景,四個獨立的展場被巧妙地融合成一大片壯觀的風景,各種非洲草原動物閒適地漫步著。每個展場微微向上傾斜,擋住了展場間的步道,遊客看到的就是一片坐擁水池、草原、山谷與高山的開闊風景。
第一層是棲息著紅鶴與其他水鳥的大水池;第二層是斑馬與鴕鳥奔跑的草原,一旁的樹下還有幾隻巨大的羚羊在反芻著;第三層是深受觀眾愛戴的獅子山谷;最後一層則是高聳的假山,好幾種山羊在充滿岩石的陡峭山壁上靈巧跳躍。沒了鐵籠,觀眾得以首次凝視不被圍欄遮擋的「完整」獅子,是震驚、是感動,教人久久不能自拔。
「極地全景」與「非洲全景」獲得了空前絕後的成功,如明信片般如詩如畫風景營造了強烈的視覺效果,在極富野性的展場中,捕食者與被捕食者共處在同一個視角裡,這種畫面也滿足了人們對於自然和諧的嚮往與期待──換句話說,哈根貝克動物園提供了一幅幅歌頌著伊甸園的風景畫。
「透過最佳角度呈現自然中的自由動物」,哈根貝克的夢想,終於在這優美的畫面中被真實呈現了。"《此地即世界》:一位德國商人,點燃撼動世界的動物園革命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57263?utm_source=flipboard&utm_content=user%2Fthenewslens
哈根貝克動物園攻略及週邊必遊景點推薦|雄獅旅遊 哈根貝克動物園 - Google 地圖
佩格貝克野生動物園位於德國漢堡的斯泰林根,是由1863年開始,藉由鯨魚賣家凡爾·海根貝克(Carl Hagenbeck Sr.)收集動物而創立。當海根貝克先生的兒子凡爾·海根貝克(Carl Hagenbeck Jr.)在1907年時,他將這些收集的動物展示於此。 海根貝克野生動物園被譽為首個使用挖把咆哮池、而不是籠子來模擬動物自然環境的野生動物園,成為著名的動物園之一。 此外,海根貝克野生動物園也曾經展示人類表演,展示凡斯勒和薩米人,以及一群馴鹿的生活。在1909年,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曾參觀此園。此外, 海根貝克也曾對諾比亞人、東加勒巴人和東北部的依斯魯朵夫人(Inuit people)展示於其園區中。 1886年,海根貝克也創立了一個馬戲團,隨著拍照技術的普及,表演元素逐步減少,馬戲團也得以轉型為以動物為主題的展覽。 海根貝克也為野生動物園多出超越了當時展覽技術的設計,成為現代野生動物園的啟蒙者,他將動物分組安排展示於一定的景觀中,並設計大片空間、挖把咆哮池用來把動物與人隔開,更能獲得人們的關注,他的設計也一度非常受歡迎,令到海根貝克野生動物園一直延續著至今。值得一提的是,1976年海根貝克野生動物園獲得一隻可說話的太平洋鯨豚,他用姊姊的名字安潔(Antje)稱呼它,安潔成為了北德國電視臺NDR的商標並改編成動畫和卡通人物,至今仍然受到人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