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懺法門 平時我們衣服骯髒了,用水洗一洗就乾淨;地上污穢零亂拜懺法門 平時我們衣服骯髒了,用水洗一洗就乾淨;地上污穢零亂

各種懺法儀規,是由許多祖師根據佛經編成的,最盛行的,則有梁皇寶懺、三昧水懺、大悲懺、藥師懺、淨土懺、地藏懺、千佛懺等。修這些懺法的人,歷代以來,均有很多靈驗傳載,的確可謂「功不唐捐」。

拜懺影片 | Facebook https://bit.ly/3wH2uN6
業障會因為你拜懺而提前現前 - 夢參老和尚 - 佛弟子文庫 https://bit.ly/3UQhsbC
拜懺的意義,不只是在參與拜懺法會幾個小時的洗滌淨化,而是要將禮懺的精神延續到日常生活中,隨時自我觀照,「懺」才會對我們的生命產生根本改變。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知道自己犯了過失,就是覺性的顯現,覺察之後,要能覺照自心,了解煩惱所在,改正過錯;進一步更要覺悟,契悟實相之理,保持覺性的存在,永不再犯,這樣才是真懺悔。就像一場心靈的沐浴,對自己心靈的種種污染和污垢,進行一次一次徹底的清洗。從念頭開始,用願力督促自己,來祝福一切人。【禪修心得】拜懺的意義 https://bit.ly/4bGMnOs
------------
拜懺法門
平時我們衣服骯髒了,用水洗一洗就乾淨;地上污穢零亂,掃一掃就清潔;身體有了污垢,沐浴後,就舒服自在;但內心有了污染,如何去處理呢?要用清淨懺悔的法水洗滌, 才能使心地無污邪,使人生有意義。而懺悔法門是自佛法東來後,出現於世。懺法並非佛說,是歷代祖師大德所作,例如:《慈悲三昧水懺》即悟達國師所作。
拜懺時要注意什麼呢?首先要了解懺文內容及拜懺程序,並真誠發露懺悔不復再犯外,更要信願佛力的攝受加持,激發內心的清淨。另外也需心觀、口唱,才能與佛心感應道交, 產生不可思議功德。
一切罪惡,都是從內心所創造的,現在要懺除此罪惡,必須從自己內心懺悔起。人在誠心誠意懺悔過程中,可逐漸將心寂滅,不在貪瞋癡上打轉,罪業自然會消亡時,這就是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懺悔完後,尚需發願(如四弘誓願等)。
拜懺除了有解冤釋結,消除往昔罪惡,迴向無上菩提外,其拜懺時的懺悔心,其實就是我們生活裡時刻不可缺少的美德。因懺悔如法水,可洗淨我們罪業:懺悔文如橋樑, 可引導我們通往成佛之道,莊嚴我們的菩提道果。在《菜根譚》裡說:「蓋世功德,抵不了一個矜字;彌天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犯了錯而知道懺悔,再重的罪業也能消除, 這就是常行懺悔的好處與功德。
佛法為心地法門,重要是在身心做功夫,在六根門頭著手。而真誠的懺悔,必須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心」、「行」一致,也就是經上常說的:「守口、攝意、身莫犯」, 才符合懺摩旨意。並且在懺悔各種是非後,更要實踐佛法,給人信心、歡喜、服務、方便,生命自然就昇華起來
Hsi Fang Temple 西方寺 - 拜懺法門 https://bit.ly/3QT4fO2
----------------------
誦經是讓我們對著佛法的鏡子來照,懺悔是教我們把自己的心放進佛法的水中去洗。拜懺的功用,在於洗刷我們這顆染污著罪垢的心。對佛懺悔,並不是求佛赦罪,而是求佛證明,向佛坦白自己所作的罪業,下定決心,不再故意作惡。對他不起稱為懺,對己認錯稱為悔。
拜懺的作用,即是洗刷自己的罪業之心,我們向佛拜懺,漸漸地將罪垢懺除,就得著了清淨的解脫之心。最盛行的有梁皇寶懺、三昧水懺、大悲懺、藥師懺、淨土懺、地藏懺、千佛懺等。「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於餘者,示法性諦令解脫」,這個偈頌說明了眾生依照佛陀的開示,如實修持,才能獲得解脫。除此之外,如果自己不努力修行,就算諸佛為我們降下甘霖,或者親手為我們摩頂,我們也無法脫離輪迴。所以能否解脫的關鍵在於眾生自己是否依佛教誡,認真修行。 
想要徹底懺悔罪障,必須具備四力。而拜三十五佛懺時,虔誠禮拜三十五佛、誠心懺悔過去所造的罪業,並且發願從此制止,以及隨喜迴向,在拜懺的過程中,自己能夠依照佛陀的教誨,具備四力,自然能夠消除罪業,並不是自己完全不努力,而能透過其他方式消除罪障。「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那為什麼拜三十五佛懺就能消除罪障? https://bit.ly/3WN1r9a
----------------------------------------------------------
摘錄自《學佛知津》拜懺做什麼?
文/聖嚴法師 圖/Jane Wu(1) Facebook https://bit.ly/3V72saM
拜懺,又稱為禮懺,就是禮拜諸佛菩薩,懺悔自己的一切罪業。
凡夫的言語行動,如果加以深切仔細考察,可以說經常都在犯罪造業。凡夫的生死輪迴,即是由於各自所造的「業力」所牽引,如在過去世中不曾造下罪業,現在便不會再做凡夫,如果今生斷除了一切罪業,當下就是聖人的境界。
凡夫是很苦惱的,對於過去生中所帶來的罪業,無可奈何;對於今生已造的罪業,也無可奈何;從今以後要想不再繼續造罪,仍是毫無可能。因此,我們偉大的佛陀,即以大慈悲心,為凡夫眾生,說了一個懺悔罪業的法門。
前面所說的誦經,是讓我們對著佛法的鏡子來照,現在所說的懺悔,是教我們把自己的心放進佛法的水中去洗。拜懺的功用,即在於洗刷我們這顆染污著罪垢的心。
所以,對佛懺悔,並不是求佛赦罪,而是求佛證明,向佛坦白自己所作的罪業,下定決心,不再故意作惡。對他不起稱為懺,對己認錯稱為悔。佛菩薩是如此的偉大慈悲與清淨圓滿,佛菩薩希望我們也成為偉大慈悲與清淨圓滿的聖人,而我們卻仍在自作自受的罪業中打滾,所以要懺悔。我們拜懺的作用,即是洗刷自己的罪業之心,好像是從沙裡淘金,漸漸地將沙淘去,就得著了黃金;我們向佛拜懺,漸漸地將罪垢懺除,就得著了清淨的解脫之心。
在中國的各種懺法儀規,是由許多祖師根據佛經編成的,最盛行的,則有梁皇寶懺、三昧水懺、大悲懺、藥師懺、淨土懺、地藏懺、千佛懺等。修這些懺法的人,歷代以來,均有很多靈驗傳載,的確可謂「功不唐捐」。
拜懺,最好當然是你自己親自來做,如你自己尚未學會,或者覺得拜的尚不夠多,禮請僧尼來做,或代你亡故的親友來做,自然也有功德的,其中的道理,則與誦經相同
-----------------------
以這種心態來拜懺,是不能滅罪的 - 良因法師 - 佛弟子文庫 https://bit.ly/3wxOaXp
「稱情愛戀,違意憎嫌,此不淨心,未足除罪。」這是說明在修懺的時候,有一些錯誤的心態,會使拜懺失敗。
「稱情愛戀」,在拜懺的時候,還是以前的那種習氣,喜歡的境界就貪戀不舍,比如看到這尊佛像非常莊嚴,心生貪戀;別人對自己飲食衣服等護持得很好,就起貪戀;他人的恭敬,也起貪戀……這叫稱情愛戀。
「違意憎嫌」,拜懺的時候,別人護持得很差,佛堂也很差,住的地方也很差,甚至他人的批評等等,內心就憎惡譏嫌。
「此不淨心,未足除罪。」這種不清淨的心是不能除罪的,為什麼呢?因為還是隨順於我執,而我執是一切罪業的根本。一方面努力的拜懺,一方面卻隨順於我執,就像一邊裝水,一邊有個洞在漏水,一邊裝一邊漏,水要裝到什麼時候才會滿呢?所以這樣不清淨的心態,是不能滅罪的。
所以應該有什麼樣的心態呢? 「要先折伏人我貪競,銜悲自咎,曲身退跡,推舉於他。」
「人我貪競」,也就是人我的對待,比如兩個人同時修懺,就開始比較,你一天兩百拜,那我一天五百拜,動機不是為了懺罪,而是為了攀比,我就是不想輸給你。
當然人與人之間適當的競爭,這不是壞事,但是如果整個拜懺的動機,就只是為了跟別人比較,比看誰定課多,見到瑞相多,瑞相比較殊勝……就全是顛倒妄想了。
所以有的人拜懺很用功,但始終沒有徵兆,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人我貪競,互相攀比,互相競爭,沒有意義。所以要時常提醒自己,我為什麼要拜懺?我不是跟別人比,是要折伏自己的罪業,這個最要緊。
以這種心態來拜懺,是不能滅罪的 - 良因法師 - 佛弟子文庫 https://bit.ly/3wxOaXp
----------------------------
禮《水懺》,看見「心」自己
■ 黃佳卿◆拜懺,迎好年◆懺悔,看見「心」自己 https://bit.ly/4dPkmX4
跨越千年時空,
《水懺》舉出的種種罪相,
依然切中現代人的內心問題。
展開懺本,隨著懺文一一看見自己的種種過失與煩惱習氣。
坦承過失之後,帶著清淨身心領納清涼法水,
為生命開展安樂自在的新氣象。
農曆新年到,你「除舊布新」了嗎?除了為生活環境大掃除,心靈累積的煩惱污垢,更需要清理刷洗一番。許多寺院道場在過年期間會舉辦《水懺》法會,便是希望在新年一開始,帶領大眾以法水浣滌三障諸煩惱,淨化身、口、意三業,帶著清淨的身心發下好願,迎向嶄新的一年。
以「水」為名,引眾生入清涼
《水懺》全名《慈悲三昧水懺法》,相傳由唐末的悟達國師,遇迦諾迦尊者化示三昧法水洗瘡,濯淨宿世怨業,因感其殊勝而作懺,使後世眾生都能得受法益。此懺一出,便盛行千年不退,各地僧俗無不廣為熏修禮懺,或自修懺悔,或用以共修、超薦累世怨親眷屬,是漢傳佛教重視的一部懺法。
《水懺》以「水」顯題,加上後人撰〈水懺序〉「人面瘡」故事,合托出「以水洗瘡」的法義。水具備淨化的功能,能滌清萬物;瘡痍象徵眾生的種種煩惱,需要以法水洗滌,恢復清淨的面貌。在《賢愚經》、《大般涅槃經》中,就有以水療治眾生苦惱病痛的譬喻;這種療治的方式,即是佛陀為眾生宣說正法,以法為藥,法流如水流,能清洗眾生的內心污垢。
《別譯雜阿含經》中,佛陀也將善法譬喻為法水,表示身心具足受戒、懺悔之法,如同讓自己時時沐浴在法水中,內心的垢穢自能淨除,更能領受佛法的清涼。聖嚴法師在《學佛知津》一書,便用水的概念,說明懺悔即是把自己的心,放進佛法的清涼水中,藉著一次又一次的懺悔,使染污罪垢的心逐次恢復清淨。
法水澡塵垢,由此理解制懺者的深心,《水懺》取水的淨除之意,契接懺悔法門的修行精神,引導大眾從自心深處發慚愧、懺悔,以法水洗淨身、口、意三業的染污。
懺悔,是漢傳佛教重要的實踐法門之一,藉行懺清淨身心,消除罪障。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身心難免會出現種種障礙,拜懺便是從至誠懇切的懺悔中,將障礙一一去除,如同一灘濁水經過沉澱後,自然變得沉淨清朗。因此,懺悔也可以說是修學各種法門的前行功課。法鼓山香港分會講師果興法師便認為:「以拜懺做為各種法門的前行功課,是要我們淨化身心之後,才有辦法得到真正的修行利益。如果心中的煩惱障礙不除,心力不容易集中;若不懺悔,當因緣果報現前,煩惱便起,情況只會愈來愈糟。」
《水懺》如鏡,照見內心習氣
《水懺》以懺悔煩惱、業、果報三障為主軸,分上、中、下三卷,詳列出種種罪障,引領禮懺大眾逐一懺悔,並發願不再犯;特別的是,懺文還先提醒我們該用什麼心態來懺悔,即便我們起初生不起慚愧心、懺悔心,也很容易隨著懺文的引導,發起懺悔三障的深心。因此,展開《水懺》,就如同對著一面觀照自心的明鏡,照得許多習氣與煩惱無所遁形。
「三障都是從心而起,譬如當我們要接受身體上的種種業障時,自己的心也會有許多貪、瞋、癡煩惱。接受自己有許多煩惱、業障的同時,就必須要認識自己內心的種種想法。」果興法師表示,《水懺》從懺悔三障入手,便是從根本處讓人看清楚自己的內心,很適合做為進入專修法門前的基本工夫。
「懺」如同鏡子,幫助我們發現問題,「悔」則是擦洗改過,透過懺悔轉消煩惱,就能以清淨的身心承接善緣種子。法鼓山馬來西亞道場監院常藻法師,在出家前對《水懺》就有深刻的體驗,他形容,拜《水懺》就像「照鏡子」一樣,從面對整面的大鏡子,慢慢變成在放大鏡、顯微鏡下觀照自己,對於自己的種種煩惱與習氣,看得愈來愈清楚。透過《水懺》,常藻法師也體會到,一切外在因緣的最根本處,都是從我們的內心而起,當我們往內觀照,修正自己,外在的因緣也會逐漸轉變。
「這不是正在說我嗎?」因「法譬如水經藏演繹」而接觸《水懺》的大愛電視臺副總監何建明說,《水懺》懺文句句說中他的煩惱與習氣,讓他大為震撼。以往他待人不客氣,不順己意就容易發脾氣,《水懺》如同一部「佛法概論」,讓他明因果、知因緣。現在只要一想到因果業緣,就比較能控制自己,並提醒自己要止惡、行善,保持心情平和不生氣,將心力放在更多利益眾生的事情上。
從「心」開始,轉化生命氣象
懺如浣滌,一次一次清洗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習氣,讓心愈來愈清淨;我們的生命也像無止盡的水流,水變得乾淨或髒污,以及引導水流去向的力量,都由我們的心念主導。聖印法師在《慈悲三昧水懺講話》一書中指出,懺悔如同洗汰破垢的衣衫,洗好的衣衫就還我潔淨的本來面目,而世上原無洗不去的污垢,問題是發現污垢時,究竟是不是想盡力去除?
《水懺》結構整然,為我們建立看待因緣果報的正知見,儘管跨越千年,仍能切中現代人的內心問題,無異是一部小而美的「懺悔書」。懺文引導我們從意業煩惱開始懺悔,即是回歸行懺的究竟,提醒我們經由拜懺的方便法,為生命「破惡立善」。而如何讓懺悔在生命中發揮效用?法鼓山僧團果傳法師建議,檢視懺悔為生命帶來的轉變,最簡單的方法是自問:「自己的煩惱有沒有少一點?自己的快樂有沒有多一點?帶給別人的煩惱有沒有少一點?帶給別人的快樂有沒有多一點?」
懺悔得安樂!新年伊始,人人都期盼新年新氣象,那麼就以「懺悔」做為一年之計,當煩惱、業障、果報現前時,正是拜懺修行的好時機。無論自修或共修,跟著《水懺》懺文,發起慚愧懺悔心,踏踏實實地檢視自己,正視錯誤,修正過失,開展安樂自在的新氣象。◆拜懺,迎好年◆懺悔,看見「心」自己 https://bit.ly/4dPkmX4
-----------


拜懺法門 平時我們衣服骯髒了,用水洗一洗就乾淨;地上污穢零亂

問神達人王崇禮90分鐘影音實境教學,
讓你第一次問神就上手!博客來-一看就懂!拜拜都需要的與神溝通術(套組):問神達人問事祕技影音DVD+尋找幸福問神筆記 (贈送《全台第一本問事隨身手冊》) https://bit.ly/44MqNpq
人生的順風與逆境,都能暢通無礙!
送《全台第一本問事隨身手冊》
  ★神明加持,高雄梓官城隍爺與問神達人合作辦案、濟世救人
  ★完整收錄,博杯+抽籤+解籤,影像解說不漏勾
  ★精采實例,卡陰?迷花?直擊不為人知的問題點
  ★筆記完備,王老師片場花絮+問事筆記+12個月自填月誌,問事成功百分百
  ★獨家SOP問事流程圖+問事必勝祕訣
  在「問神系列」(《神啊!我要怎麼問你問題?》、《神啊!你到底在幫我什麼?》、《神明所教的60甲子籤詩解籤訣竅》、《解夢經典》、《問神達人雷雨師一百籤詩解籤大祕訣》、《神啊!教我如何把二個聖筊問出三個聖筊》、《神啊!教我如何扭轉乾坤》)熱烈暢銷期間,為了讓信眾與讀者能夠更清晰明瞭問神訣竅,於是問神達人王崇禮老師與高雄梓官城隍爺聯手出擊,推出完整影音收錄的問神DVD《問對了!神明才有辦法幫你》。
  專業團隊出機至高雄梓官城隍廟,問神達人親自示範解說,將詳實的文字轉換為生動活潑的實境,從頭帶你深入走一趟問事流程,只要90分鐘,一次搞懂問神訣竅,輕鬆上手。
  人生難免會遇到很多困難,其實神明有辦法幫你
  *給只懂燒香拜拜,卻不知道神明可以真正助人的你:許多人拿香跟拜卻只當作求心安,然而,只要搞懂如何跟神明問問題,選擇對的問事工具,正確解讀神意……,神明真的能幫你,這套影像書結合DVD和筆記,帶你輕鬆了解問事流程、眉角、迷思,是你第一次問神的最佳指南。
  *給看過「問神」系列書籍,卻還不敢自己問事的你:DVD由問神達人親自示範、解說,猶如本人從旁協助,加強你的信心,釐清你還不太確定的技巧。
  *給一直「掛不到號」的你:自助天助,完整問事流程+真實案例直擊,相關技巧都在裡面,勇敢硬起來,你也可以成為問神達人!
  *給身邊親朋好友很愛跑宮廟的你:呷好逗相報,如果你深受王老師及其問神技巧的幫助,更應該把這些受用的方法、正信的態度分享給周遭的人,讓他們也能同樣受益。本書珍藏之餘,亦十分適合送禮,可影響對方一生。
  問神祕技影音DVD→問神達人的5堂必修課,20年功力實境教戰
  *1片90分鐘,收錄問神達人王崇禮20年的問事功力,最重要最關鍵的眉角和原則都不錯過。
  *梓官城隍廟現場拍攝,城隍爺大顯神威:車子一開到梓官,原本的大雨竟然停了?城隍爺濟弱救貧、澤被萬民,和王老師連手出擊,為民眾找到人生困境的問題點,並出面幫忙解決!
  *完整收錄,精采呈現:專業製作團隊,拍攝出國內指標性問神DVD;還有活潑動畫+重點插卡+講堂複習,知識和趣味兼具。
  *內容完整,帶你走一趟問神流程:從提點問事心態、問問題的訣竅,到博杯、抽籤、解籤的步驟演練,突破問事瓶頸,讓你問神不繞遠路,更不怕走錯冤枉路!
  *真實案例現場直擊:拍攝王老師協助個案博杯問事過程(經當事人同意),從單純問感情、問工作、問健康,到發現背後的個性問題、參加喪事卡到陰、被「迷花」糾纏等不為人知的原因,迂迴曲折又離奇。
  尋找幸福問神筆記→拍片花絮、筆記、手帳,用起來好過癮
  *尺寸大小方便攜帶,讓你按表操課筆記問事過程的重點,替生命中的困惑和難題問到出口!
  *DVD未收錄的精采拍片花絮:從信徒的告白,到問神達人王老師認真又帥氣的片場寫真,記錄問神本應有的美好記憶。
  *簡明易懂的拜拜、抽籤步驟:拜拜抽籤不出錯,問出神意更有效率。
  *獨家設計的超實用筆記頁(20個):使用方法示範+步驟提醒,問事時邊記錄,重點不遺漏。
  *20個王老師精華小提醒:釐清問神要注意的迷思。
  *問事幸福月誌:結合自填式萬用月誌,不只是問神筆記,也是隨身手帳!
博客來-一看就懂!拜拜都需要的與神溝通術(套組):問神達人問事祕技影音DVD+尋找幸福問神筆記 (贈送《全台第一本問事隨身手冊》) https://bit.ly/44MqNpq


道教 拜懺

拜禮紫微法懺 | 開放博物館

拜懺法門 平時我們衣服骯髒了,用水洗一洗就乾淨;地上污穢零亂

拜禮紫微法懺 | 開放博物館


拜懺悔也是道教宮觀的主要宗教活動。跟誦經一起,稱為「經懺悔」。也叫“誦經拜懺悔”,所以可見拜告活動,是比較常見的科儀。
早期道教(天師道)就是用《三官手書》。一般人疾病纏綿,就拜進《三官手書》,懺悔自己的罪業,希望得到神明的赦宥,減輕通過,從而獲得福祉。
道教中的“拜懺悔”,有很多種。一般常用的是《三元滅罪水懺悔》、《玉皇宥罪錫福寶懺悔》、《淨土懺悔》、《十王懺悔》、《朝天懺悔》等等。
寶懺悔有二種組成形式,一種是懺悔文和諸天尊聖號;一種是懺悔文和經句,但在拜的過程中,哪位祖師的寶懺悔就在經句後加這位祖師聖號。 《寶懺悔》中稱誦天尊聖號,是「唱」和「拜」的形式,唱的同時一句聖號一跪拜。逐一拜誦諸天尊聖號以求懺悔,故稱之為“拜懺悔”,拜過之後再反回來吟誦。
拜懺悔也是道教宮觀的主要宗教活動。跟誦經一起,稱為「經懺悔」。也叫“誦經拜懺悔”,所以可見拜告活動,是比較常見的科儀。
拜懺悔- 知乎 https://bit.ly/3K7Isyp


念經拜懺有何作用?
道教修煉的法門眾多,誦經固然不是唯一的方法,但卻肯定是最殊勝的。任何宗教都有一套經文或禱文供信徒誦讀,而道教也不例外,有誦經、拜懺、持咒、念寶誥等念誦法門。有人說念經拜懺與老莊清靜無為之旨相距甚遠,殊不知誦經的目的就是要我們反思己過,淨化心靈,去除惡念,最終回復清靜純樸的本性,這與《道德經》之中「為道日損」的思想是完全相合的。經懺是仙真對人間的種種慈悲開示,具有特別的神聖意義,其內容主要是記述仙聖的境界、修行和訓示,旨在要我們尊道貴德,慈心於物,戒惡行善,積功累德。若依循仙真的方法修行,便可消災解厄,位證仙真。如《北斗本命延生真經》提到,持誦經文可令修持者「得道逍遙」、「證聖成真」、「出離生死」,所以誦經的功德非常殊勝。誠然,只是念經拜懺是不足夠的,我們還須依著經懺的宗旨在生活中貫徹修行。時常誦經可培養我們的慈愛之心,令我們改過遷善,招引福緣。只要我們懷著信心念經拜懺,自然能與道結緣,消災免難,增福延壽,獲益無量。


教的懺悔?
《邱祖懺悔文》是道教關於懺悔的一部經文。相傳為邱祖撰寫。在全真早壇功課中,諸真寶誥《普化誥》的下面,《中堂贊》接著就是懺悔文。《邱祖懺悔文》的大意為人從歷劫以來,因做了種種“離了道”“偏了法”的事情而造下了諸多過錯,使人諸事不順,無法稱心如意。而人在遇到這種“遭遇”時就要反省自己,只要真心懺悔,依法行持,悔過修善,這樣就能減免自身的苦難。
眾生為什麼會犯錯誤,為什麼會有過失,是因為後天的貪欲、嗔恨、癡愛等等迷惑了人們先天本來純樸的道性。就是因為後天各方面的影響,才使得我們在修行途中障礙重重。
經文上說:“常行殺盜與淫邪,兩舌妄言並綺語。誹謗大乘真正教,鬥亂親朋離間人,貪嗔癡暗縱三心。這些罪業道教稱為“十惡”。《初真戒說》上說十惡指:“貪、嗔、癡、淫、殺、盜、惡口、綺語、兩舌、妄言”。其中貪嗔癡屬心業,殺盜淫屬身業、惡口、兩舌、妄言屬口業。
我們道教講的先天為純樸,後天為世俗。人的本來狀態是合於道的,是清虛自然的。人善與惡的念頭只在一瞬之間,為什麼這樣講?念頭就像風箏一樣,風向哪邊吹,它就往哪邊走,它就是恍惚不定的。然而當今社會誘惑眾多,花花世界讓人眼花繚亂。所以人要堅定自己的念頭,具備分辨善惡是非的本領。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哪個是順應天理,哪個是違反自己良知的。要做到認清善惡果報,明白禍福由來。
人們不但要知道自己過錯的根源,更要懂得過錯之後去懺悔。用赤誠的真心,懺悔自身的過錯。而懺悔法門在修行路上是很重要的。無論是社會大眾還是出家修行的道友,“懺悔”這門功課是要行持修練的。
《初真戒說》雲:“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十惡等業,愚迷執著,嬌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禁止,永不復起。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十惡等業,愚迷執著,嬌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皇經注解》雲:“懺,自陳己過,願永滅此惡;悔,懊恨前非,願自改圖,即罪人自首也”。
從這兩段開示告訴我們,懺悔就是對自己所犯的錯誤,生起悔過真心,痛改前非,發願不再犯第二次了。懺悔,懺名陳露先惡,悔名改往修來。不僅要“懺其前愆”,以前所造的過錯要懺除,也要“悔其後過”,讓以後的過錯不再產生,一般人只知“懺其前愆”,而不知“悔其後過”,以致前罪還沒消滅,後過又產生了。當一個人出現了“後過”,就代表懺悔的不夠真誠徹底,如果要能真正的將前罪懺除掉,就必須要能真正的“悔其後過”,也就是,相同的過錯,絕不重複。當一個人可以“不二過”時,我們就可以說,我們已經完全懺除我們的前過了。而要能夠除過,不論是“前過”或“後過”,我們就必須坦誠我們的過錯,或看清楚我們的過錯是什麼!所以,懺悔,就意味著,卸載所有心靈的武裝或偽裝,不管是意識或潛意識裡,任何“合理化”的偽裝。
懺悔是做為一個人必須要具備的條件,不論自己這一生之中是否犯了過失,都應該懺悔。因為你要懺悔的不是光你這一生的,而是累生累劫的。經中第一句就告訴我們從無始劫以來所造的罪業,都要懺悔。而且我們懺悔要懺滌的也是萬劫千生的諸種罪垢。聖人說:人非聖賢,熟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
道經上祖師垂示我們:人的根性有三種情況。第一種,也是根性最好的,是“上士”。這種人見聞了經法以後能如理如法地去修學,生活,他不會去犯罪。第二種就是“中士”雖然也見聞經教,偶爾也會去做犯罪的事,但事後有悔改之心。一點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就是有了錯誤沒有悔改之心,放任自由,越陷越深,罪孽越積越大。第三種就是“下士”,有了錯不知悔改。
(1) 道站 - 什麼是道教的懺悔?... | Facebook https://bit.ly/4aqIAnt


齋醮本有別
齋醮是指道教設壇祭禱鬼神、消災祈福的儀式。「齋」的意思是齋戒、潔淨,就是在祭祀前必須沐浴更衣,不食葷酒,不居內寢,整潔身、心、口,以示虔誠、敬畏。道教齋法繁多,大抵可分為三類:「設供齋」、「節食齋」與「心齋」。前二者屬祭祀前的準備工夫,後者則是恆常的鍛煉修為。三者之中,以「心齋」最重,要求修道者清心寡欲、摒絕雜念,超脫凡俗,以求與神明交感,懺悔謝恩。「醮」即是祭祀,本來是中國古代的禮儀,後來被道教吸收、繼承並發展成醮。有清醮與幽醮之分,前者是祈福禳災,後者屬攝召亡魂。道教的主要醮事包括祭天、賀誕、禮斗、濟幽、三元法會等。由於派別不同,各道壇的醮儀並不一致,但都是大同小異,一般包括設壇上供、焚香發爐、鳴鼓敲磬、降神迎駕、獻禮贊誦丶上表宣詞、祝神送神等。道教本另有拜懺科儀。古代道教「醮」、「懺」分立,「醮」重上表謝恩、「懺」重拔罪悔過。拜懺,又叫禮懺,佛道兩家均十分重視。拜懺是禮拜諸佛菩薩,懺悔自己的一切罪業。自晉代以後,醮與懺已合而為一。此外,齋法與醮法後來亦因目的均在消災解厄,且作法又近似,「齋釀」 逐漸合稱,流傳到現在,成為道教法事的代名詞。
齋醮的源流
道教齋醮歷史悠久,可上溯至夏商周時期的巫祝祭祀。春秋戰國時期,南方楚地祭神活動盛行,有降神、頌神、送神儀式,更輔以樂曲法器,是現今齋醮科儀的雛型。東漢末年,張道陵創立「五斗米道」,替患病的信眾上書天、地、水三官,稱為「三官手書」,成為後世齋醮時道侶上表神靈之始。魏晉南北朝,上清派於茅山設「上清法壇」,靈寶派於合皂山建 「靈寶玄壇」,兩派逐漸編訂完整的科儀。北魏時,齋醮加入音樂元素,誦經時的 「直誦」已改為「音誦」了。齋醮科儀經唐、宋兩代的發展,至金、元之際漸趨成熟,各宗派沿用並改良。明代道教轉衰,簡化後的小型齋醮,開始於民間出現,一直流傳至今。
太平清醮
香港新界很多鄉村,至今仍保留定期舉行「太平清醮」的傳統。太平清醮是齋醮的一種,目的祈求神靈保祐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些齋醮(新界人多稱之為「打醮」)有些一年一次,有些是五年,甚至十年才一次的。那些幾年才一次的打醮活動,往往被視為鄉中大事,移居海外的鄉民,紛紛趕回來參與慶典。而打醮儀式中的種種,亦充分反映了廣東傳統文化。從前新界鄉間的打醮活動,一般都由正一派道士主持,但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各道堂亦有參與主持這種祈求境內。
齋醮的名稱
至於齋醮的名稱,根據龍虎山天師道祖庭的調查收集,統計有:一、太平清醮,也叫羅天大醮(屬於陽醮),用於普祭眾神、祈求平安、賜福降吉;二、功德醮(屬於陽醮),用於晚輩對長輩思念其功德而作;三、壽醮(屬陽醮),用於祝壽;四、火醮,用於防火、滅火、退火;五、蟲醮,用於防治蝗蟲和侵食莊稼的害蟲;六、萬門醮,是一村或一鎮集體做的平安醮;七、五雷醮,是被雷打後舉行的醮儀;八、保福醮,用於求福、求壽;九、瘟疫醮,發生瘟疫傳染時翠行的醮;十、譜醮,修宗譜時給全族人作的祈禱。此外,還有祈晴、求雨、春祈、秋報等。
認識道教 齋與醮| 李丞責 https://bit.ly/4bHN2ix
-----------------------
道教禮儀---教儀
每一個宗教都有他獨立的宇宙觀和生命觀,和五個獨立的條件:教義、神秘、經典、儀式、倫理,組合成一個完美的文化體系,在人類社會上生根茁壯,為了有效的推展精神文明,為人類更大福祉,因此須要透過一個健全而有制度的組織,有計劃的主導運作,這個組織就是教會創造。
  道教是我國固有宗教,是華夏古宗教之繼承者,長期以來,曾經伴著我們的祖先走過歷史長河,迄今依然。道教不但有精微的教義、合情的倫理、完備的經典, 更有莊嚴肅穆的儀式。基本上道教儀式可分經儀、教儀和法儀三種,經儀亦即通常之誦經拜懺,重在去意凝神,萬緣離心,正心誠意在神前誦演經文,須知知止方明 造化,誠意始覺妙音,故誦經有守真悟明之妙,代天宣化之功。
  教儀旨在對神崇拜和頌揚,故重讚頌和禮樂,因此演教時多無經懺之誦禮。至法儀則針對特定目的由高功運神行法,可奪天地之造化,拯眾生於無邊。但不論演 經演教或演法,其重點厥在程序問題。通常道教教儀之進行,在程序上皆有祝香,祈盟、啟頌、拜誥、進爵、獻供、入意、禮願等過程,而在文表上亦含謝罪、頌 揚、祈恩之意,道教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由儀式即可窺見。中華民族是一個重倫理,講報本的民族,故曰道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祖宗者類 之本也的說法,為了報此三本,而形成了許多崇德報本的思想及祭祀的宗教活動。古代天子以封禪郊祀以彰天地之德,「封」及「郊」就是敬天,「禪」及「祀」則 是祭地,都是非常隆重的大典。
  道教是我國唯一固有的宗教,一方面以道家的思想及經典為基礎,一方面也沿襲了古制祭法,而加以分類變化,其儀式因事而異,統稱科醮或「齋醮」,「醮」 就是「郊天」之郊,是敬天酬神祈禳乞福科典,而「齋」則是度亡超薦的幽法。杜廣成先生刪定散壇醮儀:以牲牷血食稱祭,蔬果精珍稱醮。醮就是祭的別稱,是傳 統的道教儀式,河圖經品三洞之中,計有四十二等,咸以太上為主,次以北斗為宗,但能禮備樂周,心誠丹罄,必能除患降善,醮祭重禮儀,不尚縻費,唯誠為貴。
  一般醮典多稱「金籙道場」,而齋科則稱「玉籙道場」或「黃籙道場」,因為啟建道場必須「請籙」。「籙」是神的秘籍,記錄天曹各官屬吏的名諱及各種函牒 文憑。道教所行之宗教儀式可上溯至上古時之明堂制度,明堂始自黃帝,後世因襲其制,古時祭祀上帝、祖先,或朝諸侯、敬老尊賢,一切重大典禮必在明堂舉行, 故明堂是古代政教合一之所在。依據唐六典規定道教醮祭有七:一者金籙道場,為天子之醮,旨在調和陰陽,防止災害並祈求帝王福壽。二者黃籙道場,旨在拯救一 切先祖。三者明真齋,專為拯救道士先祖。四者八節齋,於八節之日祭神求仙。五者三元齋,於三元之日懺悔罪過。六者塗炭齋,旨在拯救一切急難者。七者自然 齋,旨在祈求眾生之福。且科儀嚴謹,禮樂和諧,古來皆有法度。例如法儀上壇之先,首設九職:高功、都講、監齋、知磬、知鐘、侍經、伺香、表白、伺懺。在師 壇稟師請法,再由巽門入戶,右足先左足隨,高功鳴天鐘以應三十六天,於洞案三進香,叩齒擊動天門,旨在上正神罡,外伏魔靈,內集神真,然後嚥液九過,繼而 發爐朝真,依序演法。道者須受完整道教教育,並有高度道教修養,累積豐富道教經驗,並經傳度,授職,領有法籙之資深道士,做到道德內充,威儀外備,才能擔 任高功之職,故古代道士其名貴者在此。道教的儀軌亦稱科儀,每一個醮典或齋會都包括了若干種科儀及經懺,最常見的科儀如升燈揚幡、玉壇發奏、啟師請神、開 光點眼、宿啟、捲簾、分燈、進表、朝斗、朝科及開路、沐浴、破獄、遊詣、祭橋、施慣*等等不勝枚舉。而醮科亦有清、瘟、水、火、土等的區別,分門別類均有 定製,俗稱之三朝醮、五朝醮則係指舉行朝科次數之謂,朝即朝禮之意,科目也很多,但仍以早朝三清、午朝玉帝、晚朝青玄為主體,亦有早朝普化晚朝天師的,係 以醮會範圍而異的。道教以醮會為主要教典,其目的在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因此設醮咸被視為大事。依據古制建醮設壇尚有「醮分三階;壇分九等」的規定,不可 任意僭越;上階三等為國君所設,上階上等醮稱為普天大醮,壇稱順天國興壇,設三千六百星辰聖位,行科四十九晝夜。上階中等醮稱周天大醮,壇稱延祚保生壇, 設二千四百星辰聖位,行科三十晝夜。上階下等醮稱羅天大醮,壇稱祈穀福時壇,設一千二百星辰聖位,行科十二晝夜。二階三等為文武公卿群僚所設,二階上等醮 稱通天大醮,壇稱黃籙延生壇,設六百四十星辰聖位,行科九晝夜。二階中等醮稱祈天大醮,壇稱黃籙臻慶壇,設四百九十星辰聖位,行科七晝夜。二階下等醮稱保 禳大醮,壇稱黃籙卻邪壇,設星辰聖位三百六十,行科五晝夜。三階三等為鄉宦士庶所設;三階上等醮稱延壽醮,壇稱贖命壇,設二百四十二星辰聖位,行科三晝 夜。三階中等醮稱降裕醮,壇稱集福壇,設一百二十四星辰聖位,行科三晝夜。三階下等醮稱保護醮,壇稱卻災壇,設八十一星辰聖位,行科一晝夜。由此可知道教 建醮制度之嚴謹,及主持高功(大法師)之道行都不可能一蹴而成的。另者煉度的齋法亦分為以下五 :玉震 (度人)、鐵 (度鬼)、水 (度水亡)、火 (度火死)、血 (度凶喪)。不論齋儀或醮典,以其範圍而配置科儀及經懺,均有定製,大凡建醮修齋,為求完美圓隆,多有開誦「道品經」、「霞品經」及「桂品經」以求其完 整,道品為神霄真言,霞品是紫府秘笈,而桂品則係文昌規範,另在文書上又至為講究,不但有上行下行的分別,還有榜、表、疏、悃、函、牒、劄、引、等等種 類,都是其他宗教所欠缺的,一時也無法詳盡的介紹。建醮期間應該全面齋戒,所以又有「封山禁海」的規定,也就是禁止漁獵的意思,至於對神的供品,僅須四喜 五果及四供 、六供 、七供 或十供 ,絕不主張殺豬宰牛的,四喜就是「茶、酒、麵、飯」,四供 就是香、花、水、燭,以香代表「無為」,花代表「自然」,水代表「清淨」,燭代表「順化」,以表達「清淨無為自然順化」的道教基本教義,七供 即是香、花、燈、荼、果、食、樂。十供 就是香、花、燈、荼、果、茶、食、寶、珠、衣,而不以「血食」敬神的。諺以「和尚不拜斗,道士無焰口」為道佛二教在儀式上之基本差異,向為二教教徒所遵 守,近年似已漸趨混用,且日益嚴重,此種不負宗教責任之態度,欺神欺人是不足為法的。
  若遇神誕或廟慶,亦有個別的慶賀祝聖科儀,不但有莊嚴的儀禮,亦有飄逸動聽的讚曲,可惜現時台灣道教宮、觀、院、堂之常住道眾,除習靜煉養、宏法利生 外,每日早晚,都有早課及晚課的儀式,的道廟之中,難能見到傳統的儀軌,深值道教徒的猛省。僅就道教儀式一項而言,絕對是高度制度化的,也完全是民族文化 的精髓,是非常值得探討和研究的。
  在宗教行為上,儀式分為祈禱及祭祀二類,就祈禱目的而言,又有崇拜、頌揚、求恕、感恩諸項,藉儀式之進行而致其宗教功果。中華民族是一個重倫理講報本 的民族,故在道教儀式中,咸以崇德報本感恩祈願為主,在科儀程序上,含有懺悔、祈盟、頌揚、獻供、入意、禮願等內容,在儀式實踐中,則分為齋醮及祭祀二 種,齋醮是道教的制式教儀,醮是敬天的儀禮,齋是度亡的幽法,齋醮分類細膩、項目繁多,難以備述,前段已作簡略介紹。祭祀則是我國上古的宗教行為,於封禪 郊祀時用之,祭祀要件先須齋戒,所謂「齋戒沐浴以事上帝 」即指此,另則即所謂煙祀也。必備犧牲、祭品、酒醴及圭璧幣帛、祭畢藉「燔燎」之一縷輕煙,將此赤忱上達天庭,即所謂煙祀也。其犧牲又分全牛、全羊、全豬 之太牢之祭及全羊全豬之少牢之祭,祭品則採農作物,醴酒係祭祀要件,所謂三獻即三奠酒也,獻圭璧係崇隆神之地位及權威,以及尊貴無染,幣帛則類同獻財,或 曰「用幣於社」即今民間金紙之起源也。
  過去列入官祀之廟,如關帝廟、媽祖廟等,往往沿用此法,但道觀則不用之,蓋因道教禁殺,不得宰殺牲畜,廣成先生杜光庭刪定散壇醮儀說:「牲牷血食稱 祭,蔬果精珍稱醮」,是知醮是祭的別稱,但忌殺生,臺灣道廟眾多,除醮會延請道士執掌外,年例祭典採三獻禮者眾,第以過程不一,且多不明含義,實失恭敬之 意,為求儀注劃一,並能節省時間,復能盡其禮數,特為調整,爰列其要點並說明之: 一、道廟祭禮不同於祭孔,蓋以孔廟每年僅有春秋二祭,平日並無香火,故祭之始須啟扉迎神,祭畢須送神合扉,但道廟係宗教上建築物,終年香火鼎盛,信徒絡繹 不絕,神恆在焉,豈須迎神,更不可將神送走,是以道廟之祭不可有「啟扉迎神」及「送神合扉」之程序,當前道廟有「接駕」「送駕」之舉全屬非是。
二、道教崇尚自然,藉鐘鼓聲數及輕重徐疾以象徵天象變化,除宮觀之晨鐘暮鼓另有敲擊之法外,在祭祀時常用卅六鐘七十二鼓以示隆重,七二、三六之數是曰「風 調雨順」也,亦即國有明君,中悉清官,下皆良民,世界無有歹人,因而全無壞事,如此聖王之世,天必降瑞,是則五日一風十日一雨,年有七十二風三十六雨,此 即風調雨順也,陰陽交泰天人和諧,則自然國泰民安,故道廟有事,亦必以此為禱,並於祭祀中行之,除另以文字表達外,亦以鐘鼓之數以象聖世。
三、 道教不尚血食之祭,故廟祀祭品亦以下列各物為準:
【一】香:無為也 【七】玉圭(用畢收藏永可使用)
【二】花:自然也 【八】玉璧(用畢收藏)
【三】燭(火):順化也 【九】天金(幣也)
【四】荼(水):清淨也道教以「清靜無為自然順化」為基本教義,道教禮神採用「香花水燭」四供養,即係象徵其基本理念及精神。 【十】束帛(以五色紙捲代用)
【五】果:水果五、乾果五(天有五緯、地有五嶽、數有五行、人有五臟,一為數之根、九為數之尊,五為戊己土,又為中數故取其中) 【十一】壽桃
【六】齋:齋筵六味、大順之數 【十二】壽麵 祭品十二項分三階段陳獻,每次四種以象四時如意、三次成禮以為三獻。
四、一般三獻禮以三奠酒為準,我國有「無酒不成禮」的俗諺,不論是道士的齋醮或是家族之祭祖都有奠酒之過程,天師道創建之初,主持教典之道長,稱曰「祭酒」,是知禮神亦須酒醴,故道廟三獻中,應有「獻爵」之程序。初獻中爵,亞獻左爵,三獻右爵。
五、臺灣道廟最多,但廟會祭典多不養亦多不深究其含意,致有不倫不類者,即祭祖亦然。事神祭祀,唯有合理方能符禮,凡我同道,豈可不慎。為此爰將道教教儀及祭祀合為祝聖三獻科儀,作為統一道教科儀之首要工作,深盼各大宮廟樂予採用,共同為振興道教文化做出必要貢獻。
茲將道廟三獻大典程序列後以供參考:
道廟三獻大典程序 ----通贊(司儀)就位司禮。禮生排班
一、 大典開始
二、 奏樂
三、 執事者各司其職(獻禮生就龍虎位、鍍鼓土、正副引各就其位)
四、 主獻者、分獻者詣盥洗處(正副引前導、主分沐手、副引進巾)
五、 主獻者、分獻者、陪獻者各就其位(正副引導至殿外向內排班肅立)
六、 樂止
七、 鐘鼓交鳴(一鐘二鼓計卅六遍。祈五日一風十日一雨,風調雨順之意也)
八、 長官上香(正副引導由青龍(入相)至內殿正案前,青龍生傳香,舉畢白虎生接香,行三鞠躬禮,導由白(出將)回席,無長官上香者,由主獻者上香,入殿出殿同,行三跪九叩禮。)
九、 行初獻禮(樂作、正副引導主獻、分獻、陪獻由青龍入內殿、主獻在中案、分獻在左右案、陪在後,均肅立、獻中爵、龍虎生各司其職、畢、獻供養)。
【一】獻香(檀爐,無為也) 【三】獻燭(順化也)
【二】獻花(花盤,自然也) 【四】獻荼(淨水一盂清淨也)
十、 行三跪九叩禮(司禮唱數禮畢「樂止」,正副引導由白虎邊至殿外復位)
十一、 行亞獻禮(樂作、儀同初獻、獻左爵、繼進供養)
【一】獻果(乾果五、水果五舉一色舉進) 【三】獻圭
【二】獻齋(六齋取一味舉進) 【四】獻璧
十二、行三跪九叩禮(儀同初獻,禮畢「樂止」復位)
十三、行終獻禮(樂作、儀如前,獻右爵、繼進供養)
【一】獻幣(天金一封) 【三】獻桃(壽桃成對大年無極也)
【二】獻帛(五色束帛) 【四】獻麵(麵線一束天命不忽也)
十四、 行三跪九叩禮(儀如前式、禮畢「樂止」)
十五、 宣讀表文(讀文者跪、主獻以次均俯伏)
十六、 燔燎(司表者捧表、司帛者捧幣帛赴金亭化焚、主獻、分獻、陪獻詣廟門口望燎、三鞠躬、復位再拜)
十七、 飲福納祥(主、分、陪獻人,酌飲備妥之「福圓茶」)
十八、 禮成(鳴炮百響)
中華道教總會 https://bit.ly/3K6nIHt
---------------------------
(1) 道站 - 拜懺是祖師慈悲憫救眾生懺滌罪愆的法門... | Facebook https://bit.ly/3KbFklf
拜懺是祖師慈悲憫救眾生懺滌罪愆的法門
拜懺也叫禮懺。道教有很多懺儀,如玉皇懺、三官懺、天師懺、太上碧落洞天慈航靈感度世寶懺、關聖帝君寶懺及呂祖無極寶懺等等。拜懺是祖師慈悲方便,憫救眾生的寬宥法門,在虔誠的禮拜中,懺滌罪愆,以達到罪滅福生的目的。拜懺的意思就是懺悔,懺就是懺除我們過去所有的業障,悔就是悔改,未來更不再造諸多的業障
懺悔是我們至誠懇切的在神明前懺悔反省,由神靈天尊的慈悲攝受,地官大帝赦罪寬宥,正視自己過現的罪業,從而獲得靈魂深處的清淨解脫。通過拜懺釋出心中久久不散的原罪,還自己一片澄澈的真空妙有。發露自己過現的罪業,誓願未來永不重做如此惡業,並在懺悔後複不再造。
信徒禮懺、求懺悔有兩種形式。一種就是到宮觀隨道長們一起禮懺。另一種就是自己在家中靜室拜寶懺或誦懺悔文以達懺滌罪愆的目的。
寶懺有二種組成形式,一種就是懺文和諸天尊聖號;一種就是懺文和經句。寶懺中稱誦天尊聖號,是唱和拜的形式,唱的同時一句聖號一跪拜。通過拜誦諸天尊聖號以求懺悔,故稱之為拜懺,拜過之後再反回來吟誦。
道教的寶懺有很多品類,日常懺悔用的最多是玉皇懺,它共分十段。即啟懺、讚歎、除罪、斷障、消災、集福、滿願、成真、結意、回向。先是表明禮懺的齋意和讚歎神的功德,繼而除罪斷障,以達到透過懺悔布施而獲得消災集福,滿願成真的目的。
拜懺的功德利益:通過拜懺可以為眾生帶來很大受用,不管是身體、工作和家庭,還是災厄消除等等方面感應靈敏,即使是為別人祈福消災也有很多感應。甚至是通過拜懺修行而了生脫死的情況也時有所聞。所以拜懺是目前最普遍的修行手段,甚至很多沒有信仰的人,也常常請道士參台設醮、幫助做懺悔的道場。希望通過這樣的懺悔法會,達到消災延壽、祈禱吉祥、身心健康、工作順利、事業有成等等效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