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矩。(?~西元627)字弘大,唐河東聞喜人。頗愛文藻,有智數。早仕北齊,後歸隋,同隋文帝四處征戰。矩知煬帝方勤遠略,欲吞并夷狄,乃訪西域風俗及山川險易、君長姓族、物產服章,撰《西域圖記》三卷,入朝呈奏,帝遂委以經略,拓地數千里。降唐後,與虞世南合撰《吉凶書儀》一書,參按故實,甚合禮度,為學者所稱。另有《開業平陳記》十二卷,行於當代。貞觀元年卒,贈絳州刺史,諡曰敬。
裴矩(五四七年~六二七年),字弘大,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裴矩被後世稱為官場的「不倒翁」。他一生奉侍過北齊、隋文帝、隋煬帝、宇文化及、竇建德、唐高祖、唐太宗,歷經三個王朝、七個主子,而且,都很受寵信,要做到這樣,確實不易。
他的仕途開始於北齊,齊亡後加入北周。北周末楊堅執政期間被召用。楊堅取代周建立隋朝,裴矩受到重用。曾經參加平陳之戰,安撫突厥啟民可汗,又參與隋禮的制定。隋煬帝即位後,裴矩繼續被重用,與蘇威、宇文述、裴蘊、虞世基等掌握朝政,合稱「五貴」。
裴矩一生中最重要的業績主要是為隋煬帝經營西域。大業元年(六○五年)至九年(六一三年)間,他奔波於甘州、涼州(今甘肅武威)、沙州(今甘肅敦煌)等地,大力開發商業,引胡商前往長安、洛陽,以首都貿易取代邊境貿易。與此同時,裴矩蒐集了西域各國山川地理、人物風俗等資料,繪畫各國貴族庶人的服飾儀表,製成《西域圖記》三卷(現僅存書序),並繪造地圖,記錄各地險要,獻給煬帝。裴矩引高昌王麴伯雅、伊吾吐屯設等入朝,並打擊西域貿易的競爭者吐谷渾。
大業十四年(六一八年),宇文化及弒逆煬帝,任裴矩為尚書右僕射。宇文化及失敗後,裴矩事竇建德;建德敗後,降唐。武德八年(六二五年)任太子詹事兼檢校侍中、民部尚書。貞觀元年(六二七年)卒。
裴矩為何會官運亨通?原因主要是他擅於揣摩皇帝的心思,擅於察言觀色。隋煬帝時,他知道隋煬帝好大喜功,貪圖享樂,他想方法滿足隋煬帝的虛榮心,也出了幾個壞點子,使他在隋朝被歸為佞臣。唐太宗時,他了解唐太宗痛恨貪汙受賄,又化身為善於納諫者,還曾被唐太宗表揚。故《資治通鑑》主編司馬光評論裴矩:「佞於隋而忠於唐。」
可以說,裴矩在官場上左右逢源,既不得罪皇帝和同僚,游離於忠奸之外,可謂聰明絕頂之人,才能夠在封建官場的大染缸裡,混得風生水起、如魚得水,也算是個官場現行記的成功典範,是功?是過?見仁見智!
【歷史你我他】裴矩──官場上的不倒翁 https://bit.ly/3W1avXm
---------------------
裴矩是唐初名臣,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讚許。但在唐朝之前,裴矩曾經是隋臣,同樣倍受器重。
隋煬帝即位之初,派遣時任吏部侍郎的裴矩到張掖、武威主管與西域的互市,了解西域民情,加強對西北地區的統治。裴矩善於揣摩隋煬帝的心思,投其所好。隋煬帝曾稱讚裴矩:「大識朕意,凡所陳奏,皆朕之成算,朕未發公頃,矩輒以聞。自非奉國用心,孰能若是?」隋煬帝好大喜功,裴矩就建議在東都洛陽舉行規模盛大的元宵慶典。隋煬帝渴望“四夷賓服、萬邦來朝”,裴矩就支持發動對外戰爭。
隋朝滅亡後,裴矩率部降唐。唐太宗納諫於朝,裴矩像變成了另一個人,螢言直諫,敢於為唐太宗糾錯。唐太宗褒獎他:“裴矩當官力爭,不為面從。倘每事皆然,何憂不治。”
宋朝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於隋而螢於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螢化為佞;君樂聞其過,則佞化為螢。是性情有變化。如果君主不願意聽自己的過錯,那麼正直的人也會變姦佞;如果君主願意聽真話,那麼姦佞的人也可以變得正直。大臣猶如君王的影子,身子怎麼動,影子就會怎麼動。
對裴矩的前諂後螢這個奇怪現象,元朝名相拜統解釋得更形象:「盂圓水圓,盂方水方」。他認為裴矩是水,在隋煬帝這個「圓盤子」裡,是個八面玲瓏的諫臣,在唐太宗這個「方盤子」裡,就是個忠直敢諫的詤臣。
---------------------------------
幫隋煬帝迫害百姓的「佞臣」,為何變身為唐太宗的「諫臣」?所有領導者都該深思的事
裴矩前後輔佐了隋、唐兩朝,在歷史上的評價兩極,有人稱他是佞臣,有人則讚許他是勇於進諫的良臣。你可以把裴矩想像成中階主管,兩位老闆都很喜歡他,但為何一換了老闆,就得到世人完全不同的評價?先來看看兩段故事:
故事一:和隋煬帝一起迫害百姓的壞人
隋煬帝楊廣是出了名的暴君,為了迎合他的好大喜功,裴矩出了不少「餿主意」。裴矩曾建議隋煬帝舉行為期一個月的元宵慶典,以向戎狄展現國力富強,為此召集全國數萬名藝人到洛陽表演,商店鋪上地毯、樹木纏上絲綢、還免費提供外國人食宿,所費不貲。諷刺的是,與此同時的長安正鬧飢荒,百姓流離失所,許多人活活餓死。
為了成就隋煬帝「四夷賓服、萬邦來朝」的夢想,裴矩還不顧民怨,支持發動高麗戰爭,三次出兵超過百萬人,最終失敗,嚴重消耗國力。甚至在隋朝末年、義軍四起時,為了穩定軍心,裴矩向隋煬帝建議把江都女子全徵召過來,分配給衛兵們縱慾,連尼姑也不放過。
隋煬帝曾讚裴矩:「若非奉國用心,孰能如是!」所有官員都以裴矩為榜樣,爭相效法,以獲君心。因此隋末,戰爭不止、沉重的兵役與賦稅,人民苦不堪言。隋煬帝不久被弒,隋朝滅亡。
故事二:輔佐唐太宗以德治國的良臣
天下從隋朝過渡到唐朝,唐太宗李世民開創了貞觀之治,在位期間國泰民安,百姓都能休養生息。當時,當面指正唐太宗的錯誤,不但不會惹來殺身之禍,反而有賞可領。裴矩,竟成了唐太宗的重要諫臣。
唐太宗為了革新吏治,決定使用「釣魚法」,派人主動將錢財送到官員府上,看誰敢收。結果有人真的敢收,唐太宗一聽大怒,要將他斬首示眾,殺雞儆猴。裴矩力勸唐太宗:「這人的確該死,但是您的手段也不光明磊落,算是故意陷害。您這可不是以德治國啊!恐怕不符合『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古訓。」
唐太宗很清楚裴矩在隋朝時的醜聞,從這次勸諫看出裴矩的改過自新,當面拍拍他的肩膀鼓勵一番,還召集了五品以上的官員,公開表揚裴矩,讚賞他直言勸諫的高尚行為,要大家向他學習,還說:「倘每事皆然,何憂不治。」
小故事‧大啟示:部屬的行為,是主管的鏡子
裴矩在隋煬帝、唐太宗的心中,都是難得一見的忠臣,為了讓領導者喜歡,而有不同的行為,對整個組織的存亡也有極大的影響。澤鈺智庫總經理李河泉老師在經理人商學院《從歷史學領導》課程中提到,「部屬看似有問題,但問題不是出在他們身上!」因為團隊的發展方向,取決於領導者的性格和態度,你想擁有怎樣的團隊,就必須先讓你自己成為怎樣的領導者。若你發現部屬有不當的行為,這時你就該反省你是不是管理出了問題,需要做出修正。


裴矩(547年—627年),字弘大,河東郡聞喜縣(今山西聞喜東北)人,隋末及唐初政治家。初名裴世矩,後避太宗名諱,單名矩。
裴矩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vL7lN3
生平
祖父,裴佗,北魏荊州刺史,父親裴訥之,北齊太子舍人,早卒。裴矩少好文學,甚有文采。仕途開始於北齊,齊亡後加入北周。周末楊堅執政期間被召用。楊堅取代周建立隋朝,裴矩受到重用。曾經參加平陳之戰,安撫突厥啟民可汗,又參與隋禮的制定。隋煬帝即位後,裴矩繼續被重用,與蘇威、宇文述、裴蘊、虞世基等掌握朝政,合稱「五貴」。
裴矩一生中最重要的業績為煬帝經營西域。大業元年(605年)至九年(613年)間,他至少四次奔波於甘州、涼州(今甘肅武威)、沙州(今甘肅敦煌)等地,大力開發商業,引胡商前往長安、洛陽,以首都貿易取代邊境貿易。與此同時,裴矩收集了西域各國山川地理、人物風俗等資料,繪畫各國貴族庶人的服飾儀表,製成《西域圖記》三卷,並繪造地圖,紀錄各地險要,獻給煬帝。裴矩引高昌王麴伯雅、伊吾吐屯設等入朝,並打擊西域貿易的競爭者吐谷渾。
大業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弒逆煬帝,任裴矩為尚書右僕射。宇文化及失敗後,裴矩事竇建德;建德敗後,降唐。武德八年(625年)任太子詹事兼檢校侍中、民部尚書。貞觀元年(627年)卒,年八十餘,贈絳州刺史,諡號敬。
作品
所撰《西域圖記》現僅存書序,記載了從敦煌到西海(今地中海)的三條主要路線,是中西交通的重要史料。還著有《開業平陳記》12卷、《鄴都故事》10卷、《高麗風俗》一卷,與虞世南共撰《大唐書儀》10卷。今均佚。
評價
裴矩雖有經略戎狄之功,但其初衷是為了迎合隋煬帝好大喜功的心理。
隋朝以重利招引西域胡商和外國使節,所經郡縣疲於迎送。故而《資治通鑑》中評論道「由是百姓失業,西方先困矣」,「……卒令中國疲敝以至於亡,皆矩之倡導也」。
公元610年裴矩鼓動隋煬帝用武力懾服高句麗。翌年隋煬帝出兵高句麗,這場戰爭直接引發了中國各地民變,並使隋朝統治走向滅亡。
《隋書》中對裴矩之評價為:「裴矩學涉經史,頗有幹局,至於恪勤匪懈,夙夜在公,求諸古人,殆未之有。與聞政事,多曆歲年,雖處危亂之中,未虧廉謹之節,美矣。然承望風旨,與時消息,使高昌入朝,伊吾獻地,聚糧且末,師出玉門,關右騷然,頗亦矩之由也。」
家庭
夫人
渤海高氏,北齊公主[1]
子女
裴宣機
裴奉高,隋朝左千牛
裴善昌
裴淑英,嫁李德武
參考資料
 《唐會要·卷三十六》:蘇氏議曰:創業君臣,俱是貴族,三代以後,無如我唐。高祖八柱國唐公之孫,周明懿、隋元真二皇后外戚,娶周太師竇毅女,毅則周太祖之婿也。宰相蕭瑀,陳叔達,梁、陳帝王之子。裴矩、宇文士及,齊、隋駙馬都尉。
裴矩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vL7lN3


裴矩(548年-627年),本名世矩,字弘大,後因避唐太宗諱而去“世”字。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中國隋及唐初政治家、外交家、地理學家。 [44] 
裴矩出身於官僚世家,在北齊朝任北平王兵曹從事及高平王文學。北齊滅亡後,北周定州總管楊堅召裴矩為記室。楊堅任丞相後,任命裴矩為相府記室事。楊堅稱帝后,裴矩官拜給事郎,參與機密。開皇十年(590年),裴矩奉詔率士卒平息了嶺南叛亂,因功升任開府,賜爵聞喜縣公,後又升任民部侍郎、內史侍郎、尚書左丞、吏部尚書等職。隋煬帝即位後,因西域各國商人多來張掖經商,詔命裴矩專管其事。隋大業三年(607年),隋煬帝命裴矩管理敦煌。大業六年(610年),隋帝在裴矩的建議下在長安端門外設置盛大的“百戲場”。隋朝滅亡後,裴矩先為宇文化及尚書右僕射,後又在竇建德軍中做官。唐朝建立後,擔任左庶子、太子詹事。在玄武門政變中,裴矩因功升民部尚書。唐貞觀元年(627年)卒,終年80歲。 [45] 
裴矩利用自己收集到的寶貴資料,編撰成《西域圖記》3卷。書中以文字介紹了44 國的國情,同時還繪製了地圖。標出了從敦煌到達地中海的3條大道,便是後世歷史上有名的“絲綢之路”。 [46]  裴矩一生最重要的活動是奉隋煬帝之命經營西域,隋朝打擊吐谷渾,離間、分裂和削弱了突厥等戰略目標。其間,裴拒致力於打通中西商貿、文化交流的孔道,直接促成西域40餘國或臣服、或朝貢於隋,開拓疆土數千裏。在制度建設方面,裴矩曾聯手牛弘參照《齊禮》,對喪葬禮儀進行修訂
早年經歷
裴矩幼年喪父,由伯父裴讓之撫養成人。他勤奮好學,文章華美,頗有心計,在北齊歷任司州兵曹從事、高平王文學。 [4] 
建德六年(577年),北齊為北周所滅。裴矩被北周的定州總管楊堅闢為記室,深受器重,後因母喪返回家鄉聞喜守孝。 [1] 
大象元年(579年),楊堅升任丞相,又遣使前往聞喜,召裴矩回京,授為丞相府記室。 [2] 
開皇元年(581年),楊堅代周稱帝,建立隋朝,史稱隋文帝。裴矩升任給事中,主持內史省事務,代理內史舍人。 [2] 
平定嶺南
開皇八年(588年),隋文帝任命晉王楊廣為元帥,率軍南伐陳國,裴矩則任元帥府記室。隋軍攻破丹陽後,楊廣命裴矩與高熲一同收集陳國的地圖、户籍。 [3] 
開皇十年(590年),裴矩奉詔巡撫嶺南地區。當時,高智慧、汪文進等正在江南作亂,吳越一帶道路難以通行。俚帥王仲宣進逼廣州,又命部將周師舉圍困東衡州。裴矩行至南康,聚集士卒數千人,與大將軍鹿願解東衡州之圍,先後在大庾嶺、原長嶺擊破叛軍,斬殺周師舉,一直打到南海。王仲宣大驚,潰散而回。後來,裴矩安撫嶺南二十餘州,並承製任命州中渠帥為刺史、縣令。他因此深得楊堅的讚揚,並在回朝後被授為開府,賜爵聞喜縣公,後又歷任民部侍郎、內史侍郎。 [5] 
討伐突厥
當時,突厥強盛,而都藍可汗之妻大義公主又是北周宗室女,因此常入侵邊境。開皇十三年(593年),大義公主與隨從私通,被長孫晟揭發。裴矩趁機請求出使突厥,遊説都藍可汗,讓他殺死大義公主。後來,大義公主果然被殺。 [6] 
開皇十九年(599年),都藍可汗與達頭可汗聯盟,並大敗啓民可汗。啓民可汗南下歸附隋朝。隋文帝任命太平公史萬歲為行軍總管、裴矩為行軍長史,出兵定襄道,趁機攻打突厥。同年十二月,都藍可汗被部下殺害,達頭可汗自立。 [7-8] 
開皇二十年(600年),史萬歲擊破達頭可汗,卻在回朝後被隋文帝冤殺。裴矩的戰績因此未被敍錄,後奉命撫慰啓民可汗,升任尚書左丞。仁壽二年(602年),獨孤皇后病逝。裴矩與牛弘參照《齊禮》,制定殯葬制度,改任吏部侍郎。 [9] 
經略西域
裴矩
裴矩 [11]
隋煬帝楊廣繼位後,西域諸國紛紛前往張掖,同中原往來通商,裴矩奉命監管互市。他知道隋煬帝有吞併西域的打算,便查訪西域的風俗、山川等情況,撰寫《西域圖記》三篇,回朝奏明朝廷。隋煬帝大喜,每日都向他詢問西域情況。裴矩盛讚西域珍寶,又提議吞併吐谷渾。隋煬帝遂命裴矩經略西域,又拜他為民部尚書。不久,裴矩升任黃門侍郎、參預朝政,並前往張掖,引導西域蕃邦入京朝貢。隋煬帝祭祀恆山時,西域有十幾個國家遣使助祭。 [10] 
大業四年(608年),裴矩遊説鐵勒,讓他們出兵攻打吐谷渾。吐谷渾大敗,可汗伏允向隋朝遣使請降,並求取救兵。隋煬帝命楊雄、宇文述率軍迎接。伏允畏懼隋軍,不敢投降,率部西遷。宇文述攻入吐谷渾境內,奪取曼頭、赤水二城,掠奪大量人口。吐谷渾大舉南遷,其原有領土東西四千裏、南北二千里皆被隋朝佔領。 [12] 
大業五年(609年),隋煬帝打算西巡河右。裴矩遣使遊説高昌王麴伯雅與伊吾吐屯設等人,許以厚利,讓他們派使者入朝。三月,煬帝西巡,到達燕支山。高昌王、伊吾設等人與西域二十七國國主親自相迎,並佩金玉,披錦緞,焚香奏樂,歌舞喧譁,還讓武威、張掖等郡百姓穿着盛裝跟隨觀看,車馬堵塞,綿延十餘里,以顯示中原的強盛。隋煬帝非常高興,進封裴矩為銀青光祿大夫。 [13] 
大業六年(610年),隋煬帝到達東都洛陽。裴矩以“蠻夷朝貢者多”為由,建議隋煬帝召集四方藝人,在洛陽端門街陳列百戲,讓官員百姓盛裝華服,任意觀看。三市店肆還設置帷帳,大擺酒席,對蕃民盛情款待。蕃民嗟嘆不已,都稱中原是神仙之地。裴矩因此得到隋煬帝的讚賞,並協助薛世雄修築伊吾城。後來,裴矩又進獻反間計,使射匱可汗進攻處羅可汗,處羅可汗只得隨使者入朝。 [14] 
隨徵遼東
大業七年(611年),裴矩隨隋煬帝巡幸塞北,到達啓民可汗屬地。當時,高句麗已先遣使與突厥溝通。啓民可汗不敢隱瞞,便帶高麗使者前來拜見煬帝。裴矩趁機進言:“遼東早在周朝便是中國領土,先帝便有意討伐,陛下又怎能讓之仍為蠻夷之地。臣願當面告誡高句麗使者,讓他們告訴其國王,命其速來朝廷進見,不然便聯合突厥出兵征討。”隋煬帝採納了裴矩的建議,但高句麗國王高元卻不肯入朝。 [15] 
大業八年(612年),隋煬帝發兵征討高句麗,裴矩兼領武賁郎將,隨軍出征。隋軍最終兵敗而回。大業九年(613年),裴矩再次隨徵高句麗。當時,楊玄感叛亂,兵部侍郎斛斯政叛逃高句麗。裴矩兼掌軍中事務,進位右光祿大夫。八月,隋煬帝回師涿郡,剿滅楊玄感,又命裴矩安撫隴右一帶。裴矩前往會寧,撫慰曷薩那部落,並讓闕達度設入侵吐谷渾,大肆劫掠,壯大其部落。隋煬帝對他大加賞賜。 [16] 
總領北蕃
大業十年(614年),裴矩隨隋煬帝前往懷遠鎮,並總領北蕃軍事。他欲分化東突厥始畢可汗的勢力,便建議將宗室女嫁給始畢之弟叱吉設,並封其為南面可汗。叱吉設未敢接受,而始畢可汗也心生怨念。裴矩又進言:“突厥人本來很單純,容易離間,但卻有很多狡猾的西域胡人為他們出謀劃策。其中史蜀胡悉最為詭計多端,備受始畢信任,必須除掉此人。”他在得到煬帝的同意後,命人將史蜀胡悉誘騙到馬邑互市,加以殺害,並遣使回報始畢可汗,稱史蜀胡悉是背叛可汗。但始畢可汗知道事實真相,從此不再向隋朝朝貢。 [17] 
大業十一年(615年),隋煬帝巡狩北塞,被始畢可汗率領數十萬騎兵圍困在雁門關。裴矩與虞世基每日都留宿在朝堂之中,以備顧問。雁門解圍後,裴矩隨煬帝返回東都洛陽。後來,西突厥射匱可汗派侄子與西蕃諸胡一同入朝朝貢,隋煬帝命裴矩設宴接待。 [18] 
從幸江都
大業十二年(616年),裴矩隨隋煬帝前往江都(今江蘇揚州)。當時,天下大亂,義軍四起,各處郡縣紛紛上奏朝廷,裴矩奏知煬帝。煬帝大怒,讓他回長安接待蕃國使臣,但裴矩卻稱病未去。 [19]  後來,煬帝更加驕奢淫逸,裴矩只是逢迎取悦,不敢有所諫諍。 [20] 
義寧元年(617年),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屈突通駐守河東,但卻兵敗歸降,隋煬帝向裴矩問策。裴矩趁機勸諫,建議煬帝返回關中平叛,煬帝不聽。當時,驍果軍思家心切,紛紛逃離江都。裴矩向煬帝進言,建議將江都寡婦和未嫁女子配給士卒,讓他們在江都成家。驍果軍都對裴矩非常感激,軍心逐漸穩定。 [21]  同年十一月,李淵攻入長安,立代王楊侑為帝,自任大丞相、唐王。
輾轉歸唐
武德元年(618年),宇文化及發動江都之變,弒殺隋煬帝。裴矩當時正在上朝途中,也被叛亂的驍果軍擒獲,但因當初為驍果娶婦之舉,未被殺害。宇文化及立秦王楊浩為帝,任命裴矩為侍內(即侍中)。後來,宇文化及篡位,建立許國。裴矩被授為尚書右僕射、光祿大夫、河北道安撫大使,封蔡國公。 [22]  而這時,李淵早已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
武德二年(619年),宇文化及兵敗被殺,裴矩又被竇建德俘獲。竇建德認為裴矩是隋代舊臣,對他非常禮遇,任命他為吏部尚書。裴矩後又以尚書右僕射之職主持銓選,並制定朝綱禮儀,使得夏國法度完備。竇建德大悦,常向他諮詢政事。武德三年(620年),竇建德渡過黃河,攻打孟海公,命裴矩與大將曹旦一同留守洺州。 [23] 
武德四年(621年),竇建德在虎牢關之戰中被秦王李世民生擒。曹旦接受長史李公淹與唐朝使臣魏徵的勸説,決定降唐,便讓裴矩與李公淹、魏徵前往長安,並將崤山以東地區全部獻給唐朝。 [24]  裴矩被授為殿中侍御史,封安邑縣公。 [25]  武德五年(622年),裴矩被拜為太子左庶子,後改任太子詹事。 [26] 
晚年拜相
武德八年(625年),裴矩兼任檢校侍中。 [27]  當時,西突厥統葉護可汗遣使入朝,請求和親。唐高祖認為西突厥距離唐朝甚遠,難以提供援助,因而猶豫不決。裴矩進言道:“如今東突厥強盛,為國家當前的利益着想,應該遠交近攻。臣認為應該答應和親,以威懾頡利可汗。等中原國力殷實,能對抗東突厥,我們再考慮適宜的對策。”唐高祖聽從了他的建議。 [28]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二王餘黨退守東宮,欲與李世民決戰。李世民命裴矩前往勸諭,東宮兵馬紛紛逃散。不久,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並於八月繼承帝位,是為唐太宗,任命裴矩為民部尚書。當時裴矩年近八十,但卻精神矍鑠,又精通典制,深受太宗推崇。 [29] 
貞觀元年(627年),裴矩病逝,時年80歲。追贈絳州刺史,諡號為敬。 [30] 
主要成就
裴矩是隋朝著名外交家、戰略家,曾用離間計分裂突厥,借內耗削弱其實力,從而減輕對中原的威脅,為日後唐朝戰勝突厥埋下伏筆。他還經略西域,致力於中西商貿和文化交流,使西域四十國臣服朝貢於隋朝,拓疆數千裏,史稱“交通中西,功比張騫”。 [31]  此外,裴矩還是著名的地理學家,曾編寫《西域圖記》三卷,記載西域四十四國的地理資料。 [32] 
軼事典故
選曹七貴
大業初年,牛弘雖然擔任吏部尚書,但卻不能專行銓選之權。隋煬帝另外命納言蘇威、左翊衞大將軍宇文述、左驍衞大將軍張瑾、內史侍郎虞世基、御史大夫裴藴、黃門侍郎裴矩參與銓選事務,時人遂將他們七人稱為“選曹七貴”。 [33] 
廷諫太宗
唐太宗繼位後,決意懲治腐敗,便讓人進行“釣魚執法”,結果刑部司門令史收受絹帛一匹。太宗大怒,欲將其處死。裴矩進諫道:“此人受賄,確實該殺,但陛下讓人試探,就是故意陷害別人,恐怕不符合導德齊禮的古訓。”唐太宗大悦,召集百官道:“裴矩能當廷諍諫,不肯面從,假如事事都能如此,天下何愁不治!” [34] 
歷史評價
裴讓之:觀汝神識,足成才士,欲求宦達,當資幹世之務。 [32] 
楊堅:韋洸將二萬兵,不能早度嶺,朕每患其兵少。裴矩以三千敝卒,徑至南康。有臣若此,朕亦何憂! [32] 
魏徵:裴矩學涉經史,頗有幹局,至於恪勤匪懈,夙夜在公,求諸古人,殆未之有。與聞政事,多歷歲年,雖處危亂之中,未虧廉謹之節,美矣。然承望風旨,與時消息,使高昌入朝,伊吾獻地,聚糧且末,師出玉門,關右騷然,頗亦矩之由也。 [32] 
劉昫:裴矩方略寬簡,士及通變謹密,皆一時之稱也。 [35] 
宋祁:封倫、裴矩,其奸足以亡隋,其知反以佐唐,何哉?惟奸人多才能,與時而成敗也。妖禽孽狐,當晝則伏自如,得夜乃為之祥。若倫偽行匿情,死乃暴聞,免兩觀之誅,幸矣。 [36] 
司馬光:① 西域諸胡往來相繼,所經郡縣,疲於送迎,糜費以萬萬計,卒令中國疲弊以至於亡,皆矩之唱導也。 [37]  ② 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於隋而忠於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動則景隨矣。 [38] 
主要作品
根據《新唐書·藝文志》記載,裴矩著有《開業平陳記》十二卷、《鄴都故事》十卷、《高麗風俗》一卷、《西域圖記》三卷,並與虞世南合撰《大唐書儀》十卷。 [39] 
人際關係
祖父:裴佗,曾仕北魏,官至東荊州刺史。 [40] 
父親:裴訥之,曾仕北齊,官至太子舍人。 [40] 
兒子:裴宣機,官至銀青光祿大夫、太子左中護。 [41] 
女兒:裴淑英,嫁鹿城縣令李德武。 [42] 
史料索引
《隋書·卷六十七·列傳第三十二》 [32] 
《北史·卷三十八·列傳第二十六》 [43] 
《舊唐書·卷六十三·列傳第十三》 [35] 
《新唐書·卷一百·列傳第二十五》 [36] 
文藝形象
小説形象
黃易武俠小説《大唐雙龍傳》中,裴矩是邪王石之軒在朝廷中的化名。
石之軒是魔門八大高手之首,身兼花間派和補天閣兩宗掌門。他為振興魔門,化名裴矩進入朝廷,成為煬帝心腹,並經略西域,在幾年之間連橫合縱,使得突厥分為二部,又唆使煬帝征討高句麗,最終成功顛覆隋朝。
影視形象
韓國電視劇《淵蓋蘇文》
韓國電視劇《淵蓋蘇文》
2006年韓國電視劇《淵蓋蘇文》,樸允裴飾演裴矩。裴矩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Ujv2W1


裴矩,河東聞喜人。
自西晉開國九公的裴秀以來,河東裴家就是不墜的大族。在北魏分裂之後,裴矩的家族歸於北齊。但他很小就成了孤兒。
叔父裴讓跟他說,要立志做大官,才能做大事。
原本就好學機智的裴矩,才開始留心政局世務。
雖然力爭上游,但北齊很快就亡國了。
所幸,一開始負責管理新取得的北齊領土者,是楊堅。
裴矩被楊堅徵召,在北方風雨飄搖之際,搭上了進入隋朝的頭班車。他不是高官,但是很重要的官員。
一直以來,裴矩都憑著自己的文學功底,在記室工作。
記室大約就是文書資料庫,由東漢光武帝時開始設置,諸幕府與縣級以上單位都有。
文件往來,記事,都是記室官的負責範圍。
東漢是一個在大破之後建立的王朝,很多規矩條例,都只能憑著前朝士人的記憶來恢復。
爭議性就很多啦,有這個會比較方便。
裴矩官不高,但知道的很多。
隋朝一開始,他就負責人事資料的整理。
一直到開皇八年,楊堅命楊廣與二相為元帥時,裴矩就擔任了楊廣的記室隨軍。
破陳後,裴矩開始負責收集整理陳朝的書籍。
開皇十年,楊堅給裴矩一個新任務,是要去巡撫廣東一帶。但還沒出發,吳地的叛亂就炸鍋了,南京要從福建南下的道路,不通了。
楊堅才打算撤銷命令,裴矩就自己上書說,應該要趁現在賊軍立足未穩,趕快讓我前往。
想想也有道理,楊堅就還是頒給裴矩符節出發了。
誰也沒料到,裴矩從水路先往武漢,轉贛江南下後,開始徵召兵力。
手握三千民兵的裴矩,翻山越嶺前往廣州,成功救援被圍困的政府軍。隨之進擊追打叛軍,並且立起隋朝大旗,周遭均來歸附。
這時嶺南的隋朝大部隊,都還在南海被包圍呢。
一個文書官這麼厲害?
其實,裴矩在這裡借用了「俚人聖母」的力量。
俚人的女性地位滿高,過去東漢初年,徵氏姊妹就是當時知名的俚人領袖。
這時候的聖母叫做「冼夫人」(通沈)。
冼夫人擅長行軍打仗,統治南越十餘萬戶山洞……這應該是祝融夫人的原型了。
為了和平,冼夫人也與南梁派駐的地方官員結婚。後來南梁將亡,她更支援陳霸先北上。不然陳霸先哪來的五十萬石糧食。
楊廣滅陳後,請陳後主寫信給冼夫人,冼夫人才決定跟隋朝合作。
這時候年紀也滿大了啦。
那緊接而來的叛亂,冼夫人就派兵去協助隋朝。
可手下覺得,應該要支持叛軍抵抗隋朝,就故意不前進。導致上面說的大部隊被困。
冼夫人得知後大怒,派人把領軍的手下抓起來,另外派人接管部隊。同時自己往廣州方向前進,與裴矩等軍勢會合。
當時的將軍名叫鹿願,裴矩只是個副將。
既然冼夫人都到了,叛軍也打垮了,裴矩的宣撫任務也變得輕鬆。夫人一聲令下,上千洞主莫有不從可不是嗎?
楊堅收到報告,當然是龍心大悅,給裴矩加官晉爵。
但說到底,這時楊堅是在收攏兵權的,楊素回朝尚且要卸下軍職,裴矩自然也不例外。
裴矩跟我們之前介紹過的大人物不同,即使立下戰功,他仍然是擔任副職:尚書省各部侍郎。
各部的主管名稱仍是「尚書」,次一級是尚書丞,再下去才是侍郎。
這不太正常,通常這種情況不是皇帝有給他額外任務,就是他自己有額外的志業。
而從《隋書》,我們也看不太出來,楊堅要他幹什麼。
這個男人,要說他有另一個身分,似乎也是合理的。
不過,僅僅是知曉皇宮國政,又有出人意表的打仗本領,那恐怕還不夠黃易為裴矩串上「邪王」這個身分。
事實上,裴矩的人生,就是「天子之劍」。
先定嶺南,再破漠北,又經營西域。
卻說平陳之後,楊堅把陳後主的一些珍奇事物,送給了突厥的大義公主。
大義公主不是突厥人,本是北周宇文氏的公主。
那楊堅篡周,這個宇文公主當然很不爽,就跟她老公沙缽略可汗說,我們應該打隋朝。
雖然有看《天子傳奇》就知道,突厥有很多可汗同時並立,跟過去匈奴冒頓單于的大帝國威風差很多,還是要不厭其煩的提醒一下。
開皇三年的時候,高熲就因而率兵迎戰沙缽略。
沙缽略雖然是個勇士,但不是笨蛋。他並不是真心想要侵隋,事實上,他是邀請了另外兩名可汗,並且趁機奪取他們的勢力。
本來是個妙計,沒想到沙缽略的叔叔突然橫插一手,救援了兩名可汗,與沙缽略對抗。
同時,東方的契丹人業已崛起,讓沙缽略很是慌亂。
兩突厥可汗立刻選擇跟隋朝罷戰,並且要求楊堅支援自己。
楊堅一概不理。
當時楊廣鎮守北邊疆,要求趁機攻打突厥,同樣遭到否決。
開皇五年,宇文公主親自上書,要求楊堅網開一面,雙方才締結了盟約。條件是宇文公主不能再作亂,更賜楊姓,改封大義公主。
兩年後,沙缽略過世,但繼承權上出了問題,反讓大義公主的「母權」更漲。
開皇十三年,大義公主再次藉口擾邊,而沙缽略的嫡子都藍為了討好隋朝,爭取統治權,就把慫恿大義公主出兵的人抓起來送給隋朝。
楊堅實在對這個大義公主很頭痛,但也不能發巡弋飛彈打她啊。
既然注意到都藍意不安穩,那就是個突破口了。
裴矩,當時一個內史侍郎,送送政務文書偶爾參與議論的角色,居然跟楊堅主動提出,要出使突厥,說服都藍殺掉大義公主。
這邊塞外記錄混亂,不同人的傳記,對這些事有不同因果的記錄,當故事看吧。
一如往常,裴矩沒有擔任主官,而是陪同長年出使突厥,為突厥諸可汗認可的勇士:長孫晟一起。
裴矩宣讀聖旨,表示大隋願與都藍合盟,但大義公主必須死。都藍也是覺得很賭爛啊,但怎麼辦才好呢?
長孫晟就跟都藍可汗說,聽說大義公主偷漢子,我們已經掌握了證據。隨後把人犯交給都藍可汗發落。
事已至此,都藍只好殺個乾淨,然後跟長孫晟說:「你們要求的事情我已經辦到,希望大隋能再嫁一個公主給我,永結同好。」
前面說了,沙缽略死後的繼承權是有問題的。都藍跟大義公主,並沒有完全吃下沙缽略的勢力。
沙缽略還有一個勇武過人的兒子在更北邊。
老沙當年就是憑著戰鬥能力成為可汗的唷。
這個勇士是突利可汗,就是在《大唐雙龍傳》中戲分很吃重的突利可汗……的阿公。
他同時也向隋朝請求締結婚姻之盟。
長孫晟給楊堅的建議,就是同時向雙方許婚,讓他們互相制衡。符合隋朝的利益,但恐怕就不符合魔門的期望了(誤)。
開皇十七年,都藍可汗才發現,隋朝居然兩面討好,打算作收漁翁之利。
都藍停止了進貢,開始跟突利輪番侵擾隋朝邊疆。
開皇二十年,當初跟沙缽略做對的西突厥可汗:達頭,也加入了戰局。
楊堅下令,命楊廣與楊素從靈武道出兵,漢王楊諒跟史萬歲出馬邑,走定襄道迎擊。
後面那組人都不認識也沒關係,重點是,裴矩就是史萬歲的軍師。
史萬歲過去曾在敦煌揚威,是李廣那個級別的英雄。
裴矩就派人去跟達頭可汗宣揚史萬歲威名,並且趁著達頭決定避戰撤退時予以追擊。
然而,晚一步才趕到的楊素,決定回報楊堅:突厥並無敵意,反是史萬歲輕啟戰端。
於是史萬歲也沒有功勞了,裴矩也沒有功勞了。
其實楊堅不是那麼好騙,就是一個打蛇隨棍上。
當時楊堅要廢太子楊勇,並且清查楊勇的黨羽--史萬歲就在黑名單上。
反觀裴矩此戰雖不錄功,但仍出使撫慰突利可汗。
仁壽二年,裴矩回返京師,又調任尚書左丞。
裴矩不拉幫結夥,也沒有像叔父當年說的立志當大官。他似乎像是不滿意官位提高,很快趁著該年獨孤皇后過世,請調到大學士牛弘底下,一同制定皇后的祭祀禮儀。
之後牛弘轉吏部尚書,裴矩也跟著去當吏部侍郎,甚是稱職。
前面提過的隋朝大官:高熲,楊素,牛弘,宇文述。他們人生重要的軌跡,你都看得見裴矩的影子,但因而高升的永遠不是裴矩。
甚而且之,我想應該很多人都注意到了:隋朝大事,無不圍繞楊廣奪嫡展開。但裴矩也沒有去親近楊廣。
可裴矩的實力,不只楊堅,楊廣也十分清楚的感覺。
仁壽四年,隋文楊堅過世,楊廣即位。怎麼死的來日再說。
楊廣上任後,命楊素與建大興城的宇文愷,再營東都洛陽,同時打通洛陽以下的運河,勢要一路從長安走水路直達江都。
裴矩又跟著去了,他不負責建築,負責的是建置官署。
費時九個月完工。
楊廣究竟在想著什麼?不知道。可以肯定的是,他要花很多很多的錢。
其實,先前楊堅任內的大工程,就沒有少過。新的長安大興城,北方離宮仁壽宮,各地大小型糧倉不計其數。
平陳所打造的船艦,軍費,長安通往洛陽的運河……
「開皇十七年,戶口滋盛,中外倉庫,無不盈積。所有賚給,不踰經費,京司帑屋旣充,積於廊廡之下,高祖遂停此年正賦,以賜黎元。」
楊堅的經濟政策,一改魏晉南北朝三百年的對外貿易模式,回到以中央集權互通有無的方法來封閉國內平衡。
也就是中國的古聖賢之道……其實還滿社會主義傾向。
他個人禁奢華的性格,在這裡就發揮了很大作用。
上行下效,不效殺頭。
君不見官高如宇文述,什麼華服聽戲看歌舞都沒有,只能跟其他官員賭錢取樂。
開皇的富庶,可以說很大部分來自於「有錢沒地方花」。
照道理來說,楊廣要同樣做工程,打仗,國家也負擔得起啊。
同樣上行下效的問題。
楊廣喜歡奢華。
當了二十幾年窮酸皇子好愉快的嗎?
其實我們稍為想一下,楊廣本在北方苦寒之地跟著老爸縮衣節食好多年,開皇九年平陳之後,陳朝透過海上貿易帶來的各種珍寶,那還不叫楊廣大開眼界嗎?
為什麼一上位就要讓船運可以連通長安跟南京?
上面說了,楊堅在平陳之前就開通北方運河,讓北朝境內物資可以快速流通。
楊廣只是照辦煮碗,務求更快速的獲得所想所望。而且他就像嬴胡亥,是那種世間的美好就應該跟大家一起分享的人。
我們都知道楊廣造了龍舟樓船下江南,他不是自己爽的那種人耶。
龍舟是他搭的,五品官以上每個人都配一艘樓船,九品到五品之間,也有黃篾舫。所有的服裝,美食,一口氣要求提上來。
這個時候,封閉式的經濟環境,就開始供不應求了。
楊廣的眼光,看向了張掖。
隋朝封閉國境,只保留了西涼的交易區:武威,張掖,酒泉,敦煌。漢武帝當年設的河西四郡。
裴矩知道,楊廣要的不只是交易。
二十四年中央集權下來,不要說楊廣,楊堅死前都開始以真天子自居了。
楊廣更期待的,是把西域諸國納入版圖,不用花錢就能互通有無,豈不美哉?
裴矩又一次主動請命,前往張掖管理交易區。凡是商胡來做生意,裴矩一定叫來問話,慢慢把大家的國家,地理,特產種種訊息套出來,整理成冊,繪製圖解。
是為《西域圖記》。
簡稱攻略本。
裴矩還很親切的附上了導讀:先破吐谷渾。
楊廣再不猶豫,提拔裴矩成為自己的黃門侍郎,經營西域。
裴矩憑著縱橫之術,說服了二十七國前來朝貢。楊廣更親自巡視西域,受到熱烈歡迎。
換作是你,還會懷疑裴矩的軍略嗎?
大業五年,隋軍大舉入侵吐谷渾。
征服。
這一年,是隋朝真正的頂峰。
西方人再次帶來了金銀財寶,奇技異藝,在東都洛陽舉行了一整個月的慶典,與隋人同樂。
但對於裴矩來說,不過是四夷經營的一個里程碑罷了。
大業六年,隋煬帝楊廣再次西巡,但突厥可汗處羅卻藉故不來迎接。
裴矩說:「處羅自恃強大,臣以為,可以扶助其下酋長射匱,分裂突厥的力量。」
楊廣依計行事,許婚射匱,命其襲擊處羅可汗。
處羅猝不及防,被打得東躲西藏。射匱找不到他,可裴矩找得到。整個西域,都是裴矩的眼線。
裴矩趁此時又前往說服處羅,入長安向楊廣表示臣服,解除了突厥之患。
西域既平,楊廣接著巡視塞北,前來迎接的突利可汗,卻報告高麗遣使與突厥聯盟,圖謀不軌。
還有什麼好想的?楊廣自然就是與裴矩商議征高麗之策。
三征高麗,裴矩至少參加了兩次,更以黃門侍郎身分兼領兵部事。
從裴矩傳的角度,我們可以發現,隋煬帝的統治崩壞,三征高麗只是比較具代表性的戰爭。
事實上,應該說是「征服四夷」這件事,就耗盡了隋朝的國力。
聰明如你一定想到了,就是漢武帝在幹的事情。差別在於漢武帝收斂了戰爭,而三征高麗把隋朝完全掏空。
在裴矩經營西北的時候,隋朝國內叛亂就開始爆發了。
高麗打兩次,楊素的兒子也叛變了。
也就是說,當我們去看《隋書》,很容易就可以注意到,把隋朝弄倒的始作俑者,就是裴矩。
就是邪王石之軒。
要加碼說明的是,裴矩所有出發點都是好的,是符合漢儒對真天子要求的。而隨著政治敗壞,裴矩更是不收賄賂,也一貫的獨來獨往。
意思是,當儒者對裴矩做出評價時,那是一等一的良臣。
良臣可以滅國,道心可以種魔。
黃易把隋朝錯綜複雜的國際關係,透過武林宗師來表現,展開了《大唐雙龍傳》的局勢。
裴矩總是在邊疆與楊廣的身邊來回移動,這在先秦兩漢的時代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但真正的原因,並非他是絕等武功高手啦,而是交通能力的大幅提高。
楊廣臨終之前,裴矩仍在為他出計平定江都之亂。
細節就留待演義篇再來看,我們這邊簡單說一件事就好。
裴矩所出之策,在於優待江都兵士。最後宇文化及造反,叛軍都知道,裴公是為他們著想的大好人。非但沒有人傷害裴矩,宇文化及更拜其為高官。
這就是邪王本色的最終詮釋了。
表面上出良策,實際上是為了明哲保身。
楚漢相爭的陳平跟張良都做得到。
但即使他們挑動天下亂,終為求一個亂世的完結。
裴矩,卻是把一個和平治世,打得四分五裂。
《隋書》沒有記載他的結局,事實上,就連唐太宗李世民都對裴矩禮敬有加。
他不是政治要角,卻是天下要人。
裴矩一生究竟是功?是過?
是善?是惡?
或許,「邪」就是裴矩最佳的寫照。
那是不屬於握有話語權正義的,另一種偉大。


楊再思-唐朝的大臣-在武則天武周時代和唐中宗時擔任宰相,史家多批評他的阿諛。有人問他官居宰輔,爲什麽這樣低聲下氣。他說,世道艱難,剛直的人招災禍,不諂媚,怎麼保全自己?左補闕戴令言寫了一篇《兩腳狐賦》,諷刺楊再思是一隻兩隻腳的狐狸/楊再思,初唐時人,曾在高宗、武周、中宗三朝任要職,擔任武則天與中宗兩朝宰相,為人諂媚奸詐,善於阿諛逢迎。《唐書》楊再思一生「歷事三主,知政十餘年,未嘗有所薦達。為人巧佞邪媚」「畏慎足恭,未嚐忤物」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人物-《新唐書·列傳》楊再思“為人佞而智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