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外交」與「地方外交」之間:甲午戰爭期間王之春出使述論---pdf
https://history.nccu.edu.tw/upload/24/publication_file/321/1.pdf


抵抗精神深植於台灣人民的DNA中。台灣人民曾抵抗許多入侵者,包括荷蘭人、西班牙人、滿清帝國、日本(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以及中國國民黨政權(在一九四七年的二二八事件中,約一萬八○○○名至二萬八○○○名台灣人遇害;一九四九年後的白色恐怖時期,有超過三○○○人被處決,十四萬人遭到監禁,還有一九九○年的野百合學生運動)。然而,即使在民主時期,台灣人民也曾多次為捍衛民主而奮起,包括二○○八年的野草莓運動、二○一四年的太陽花運動,以及二○二四年五月的青鳥行動等。     https://bit.ly/4fjHE7x


《1895乙未》紀錄片|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姜紹祖(1876-1895),譜名金韞,號纘堂,生於光緒二年 1895保台乙未戰爭/1895年日本出版的《台灣征討圖繪》/1895保台乙未戰爭/1895年日本出版的《台灣征討圖繪》/

《1895乙未》紀錄片|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https://bit.ly/3SEG5Yw
《1895乙未》紀錄片 《1895乙未》紀錄片|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此影片為2021年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完成製作的《1895・乙未》紀錄片,內容介紹西元1894年清朝在甲午戰爭戰敗,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歷史背景下,記載島內民眾在面對清朝無情地放棄而群情激憤,在動盪變局之中,台灣島上不同背景的人群,做出了各自不同的抉擇,尤有眾多默默無名之士,毅然奔赴戰場,為保衛家園,不惜奮戰犧牲。
  1895年日軍登陸基隆澳底,乙未戰爭爆發,日軍快速攻佔基隆、台北,惟向南進攻至桃竹苗地區,遭到以客家族群為主的臺灣義軍奮勇抵抗,其中以桃園「大湳尾之役」、「安平鎮之役」、「龍潭陂之役」及「大嵙崁之役」等四大戰役,在地義軍抵抗特別激烈,死傷尤為慘重,在日軍攻陷彰化八卦山後,桃竹苗客家義軍勢力也幾乎瓦解,戰情急轉直下,最終日軍也順利向南完成臺灣接收。
  台灣人民面對異族統治,不分族群、不劃南北、不計年齡、不論性別,為保衛鄉土在全台各地組織義勇軍守衛家園,真正參與這場戰爭的不是那些位高權重的清國官員,而是在台灣土地上奮勇抗戰的無名百姓,當時台灣的文人仕紳紛紛動筆寫作,不僅用文字記錄這場戰爭,也記錄這一段動人的台灣歷史。《1895乙未》紀錄片|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https://bit.ly/3SEG5Yw

1895保台乙未戰爭/1895年日本出版的《台灣征討圖繪》/


1895保台乙未戰爭/1895年日本出版的《台灣征討圖繪》/1895保台乙未戰爭/1895年日本出版的《台灣征討圖繪》/ 1895保台乙未戰爭/1895年日本出版的《台灣征討圖繪》/

乙未戰爭 乙未戰爭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臺灣割讓日本後的抗日戰役。發生於1895年,為農曆乙未年,故稱乙未戰爭,又稱乙未之役。乙未戰爭有二種界定,一是1895年3月,日軍挾著擊敗北洋艦隊的餘威,三天內佔領澎湖的戰役;另一是5-11月,臺灣紳民成立「臺灣民主國」,並組織軍隊、鄉勇與日本對抗的戰役。
4月17日馬關條約簽訂後,清廷認為戰爭已經結束,但臺灣因抗日正方興未艾。日本方面認為仍須以武力的方式接收臺灣,為了戰爭而設的大本營,仍不能裁撤。
1895年5月29日,日軍登陸澳底(今臺北縣(註 1)貢寮鄉(註 2))。臺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統領丘逢甲分別離臺內渡。6月11日,日軍進入臺北城。6月19日,以近衛師團的「混成支隊」為主力,向桃園、新竹推進,分別遭到北部客家將領吳湯興、徐驤、姜紹祖等強烈抵抗,8月9日,近衛師團以優勢兵力及香山外海艦砲的支援,向新竹、苗栗間的尖筆山發動總攻擊,姜紹祖戰死,日軍隨後占領苗栗縣城;8月,吳湯興、徐驤,與清軍統領吳彭年等,會集重兵於八卦山,鎮守彰化縣城,29日,日軍渡過大肚溪,向八卦山發動總攻擊,此為乙未戰爭中最大規模的會戰,日軍攻佔彰化,吳彭年、吳湯興、徐驤皆在此役陣亡。 乙未戰爭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在近半年的戰鬥過程中,雙方進行持續三天以上的重大戰役,包括:臺北瑞芳、新竹市、雲林斗六與土庫、嘉義大林。臺灣義勇軍缺乏守城的重型武器,對於日軍的猛攻難以招架。多半採取游擊戰,以伏擊方式,造成日軍的傷亡。日本方面為儘快結束戰事,於10月派軍分別從嘉義布袋、屏東枋寮登陸,配合從臺北南攻的日軍主力,於10月19日三路合圍臺南府城。大將軍劉永福先行棄守府城內渡。日軍遂於10月23日進入臺南,乙未戰爭告終。日軍的攻臺戰役付出不小的代價,禁衛師團司令官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逝世,日軍病死、戰死者4千6百餘人。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593 https://bit.ly/4apIrkn

1895保台乙未戰爭/1895年日本出版的《台灣征討圖繪》/1895保台乙未戰爭/1895年日本出版的《台灣征討圖繪》/

乙未臺灣抗日-以女性抗日圖像為研究主題 = The Taiwanese Anti-Japan Battle in Yiwei Year-Research Topic of the Image of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Anti-Japan Battle|Airiti Library 華藝線上圖書館

1895保台乙未戰爭/1895年日本出版的《台灣征討圖繪》/1895保台乙未戰爭/1895年日本出版的《台灣征討圖繪》/


1895保台乙未戰爭,張運發義士(作家-張典婉祖父)追隨義民1895保台乙未戰爭,張運發義士(作家-張典婉祖父)追隨義民1895保台乙未戰爭,張運發義士(作家-張典婉祖父)追隨義民1895保台乙未戰爭,張運發義士(作家-張典婉祖父)追隨義民1895保台乙未戰爭,張運發義士(作家-張典婉祖父)追隨義民1895保台乙未戰爭,張運發義士(作家-張典婉祖父)追隨義民1895保台乙未戰爭,張運發義士(作家-張典婉祖父)追隨義民1895保台乙未戰爭,張運發義士(作家-張典婉祖父)追隨義民1895保台乙未戰爭,張運發義士(作家-張典婉祖父)追隨義民

1895年日本出版的《台灣征討圖繪》臨時增刊 (圖9張)
1895年日本出版的《台灣征討圖繪》臨時增刊 (圖9張)-fafa01.com - 看頭條 https://bit.ly/3VmMJVD
1/9 日本東京東陽堂的《風俗畫報》,從1895 至1896 年,陸續出版發行有關專輯和「臨時增刊」《台灣征討圖繪》《台灣土匪掃蕩圖繪》《台灣蕃俗圖繪》等共十幾期,將台灣戰事和台灣風俗民情用繪畫的方式介紹給日本讀者,反映了侵台日軍的所見所聞,豐富了1895 年日軍侵台過程的歷史圖像。圖為《風俗畫報》臨時增刊的封面繪圖,反映日軍炮兵扛著分解的大炮零部件在台灣山地艱難行軍、渡河的情景。
2/9 《風俗畫報》臨時增刊的封面繪圖:日軍將領手持太陽旗攻城。
3/9 《風俗畫報》臨時增刊的封面繪圖:台灣「蕃民」準備襲擊砍伐神木的漢人。
4/9 《台灣征討圖繪》中,反映日軍進攻台北,在水返腳(原台北州汐止郡,今台北縣汐止鎮)遭到義軍反擊展開激戰的情景。
5/9 《台灣征討圖繪》中,反映日軍工兵決死隊進行爆破作業的情景。
6/9 《台灣征討圖繪》中,反映日軍草場支隊過河(左),驅逐山民(右上,「驅逐賊徒」),以及山民襲擊日軍(右下,「土匪潛襲軍營」)等情形。
7/9 《臺灣征討圖繪》中,內藤大佐率日軍左翼隊強渡大肚溪。
8/9《臺灣征討圖繪》中,日軍在大肚溪北岸隔河炮擊彰化城。
9/9 《臺灣征討圖繪》中,反映日軍在台南恆春石門攻打原住民的情景。1874 年日軍首次侵台時,也曾在石門發生過激戰。
1895年日本出版的《台灣征討圖繪》臨時增刊 (圖9張)-fafa01.com - 看頭條 https://bit.ly/3VmMJVD

1895保台乙未戰爭,張運發義士(作家-張典婉祖父)追隨義民1895保台乙未戰爭,張運發義士(作家-張典婉祖父)追隨義民1895保台乙未戰爭,張運發義士(作家-張典婉祖父)追隨義民1895保台乙未戰爭,張運發義士(作家-張典婉祖父)追隨義民1895保台乙未戰爭,張運發義士(作家-張典婉祖父)追隨義民1895保台乙未戰爭,張運發義士(作家-張典婉祖父)追隨義民

《風俗畫報》為日本東陽堂於1889年創刊的刊物,於1895年日本征服臺灣戰爭時,發行《臺灣征討圖繪》共計5編,有文有圖,為日本從軍記者所留下記錄,當時照片較為不普及,故畫報甚為流行。畫報會有繪者的主觀立場,相關系列畫作主要以日軍立場,描繪英勇殺敵的姿態,不過仍可看出臺灣人不善直接戰鬥而是以游擊戰方式對抗日軍的情形。還附有臺灣風俗介紹,基隆、臺北、馬公等地市街景象圖、臺北府附近地圖、臺北府附近婦女風俗圖、土民及生蕃器具等社會文化紀錄圖繪。《風俗畫報臺灣征討圖繪》(1895年) - 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臺史博線上博物館) https://bit.ly/43sjwKU
東陽堂發行《風俗畫報》第百五號《臺灣征討圖繪》第四編
《風俗畫報》是日本東陽堂自明治22年(1889)2月至大正5年(1916)3月間發行的月刊畫報。《臺灣征討圖繪》為《風俗畫報》因應報導乙未戰爭臨時增刊所出版之專號,總計有5編,即第98、101、103、105、109號。以新聞報導方式描寫1895年5月底至10月底間乙未戰爭戰事的情形,特別是對臺灣人方面的戰鬥描寫,具體生動,並配上寫實的戰爭石版圖繪,以圖畫搭配文字的方式記錄戰爭。由野口勝一、大田才次郎、山下重民等戰地記者主筆,松本洗耳、遠藤耕溪、尾形月耕、山本松谷等人繪畫。內容分為論說、記事、雜錄等三部分。
第4編於明治28年(1895)12月25日發行,封面圖描寫三木少佐於敵人城牆上插上日本聯隊旗,由尾形月耕繪,上有東陽堂發行之字樣及繪者落款印。內容從生蕃之制御論說起,報導9月2日至10月18日間佔領他里霧及雲林、彰化城攻擊行動、嘉義的三面圍攻、佔領東港、鳳山縣等追擊隊行動。全書文字34頁,插圖14頁(含封面圖),每本定價金拾錢。附有宜蘭城隍廟七爺及八爺圖、臺北大稻埕渡口等臺灣風俗圖,無雜錄。
東陽堂發行《風俗畫報》第百五號《臺灣征討圖繪》第四編-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s://bit.ly/3xbFhlY
--------------------------
東陽堂發行《風俗畫報》第百三號《臺灣征討圖繪》第三編 - 藏品資料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 https://bit.ly/4a2pHaS

東陽堂發行《風俗畫報》第百三號《臺灣征討圖繪》第三編 - 藏品資料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

1895保台乙未戰爭/1895年日本出版的《台灣征討圖繪》/1895保台乙未戰爭/1895年日本出版的《台灣征討圖繪》/


台北百城堂舊書店,在老闆桌上看見一疊舊書,可謂是日軍來台當時的第一手資料:《風俗畫報臨時增刊台灣征討圖繪》五本、《台灣土匪掃攘圖繪》兩本、《台灣蕃俗圖繪》兩本。吾雖粗淺,也知道碰上不得了的東西,心裡讚嘆這等只合放在博物館櫥窗的古物,竟然有朝得能親手翻閱。料想價值非凡,但多少知道行情以增見聞也好,便向主人詢價;價錢竟不如想像中高昂,欣喜如貧童得嘗八寶飯,當天遂將之帶回。(所以我從光華商場離開時,書包裡往往稀珍史料與糟糕光碟共存,常在想萬一我在此暴斃,記者翻開我書包時,不知會如何對我評語?「古書作掩,暴斃宅男擁大量A光」?「古書哥死狀淡定,書包搜出鹹濕光碟」?)
        《風俗畫報》是日本東陽堂於明治二十二年(1889)二月十號發行,延續至大正五年(1916)終刊的畫報;東陽堂發行這種雜誌型態的畫報,據說一共出了五百多冊。而這種遠在日本東京神田區發行的畫報,竟成為最早紀錄日軍來台過程的史料,原因是這畫報每期有不同專題,其中有些專題是和臺灣相關的。有人說這裡面有一本明治二十八年(1895)八月三十日發行的第九十八號,是最早繪有台灣風土民情的畫報,然而嚴格來講並不是。最早的應該是同年五月二十五日發行的第九十二號,該期是《征清圖會》,但有部份內容紀錄了日軍攻打澎湖群島的經過,這本才是廣義而言最早繪有台灣(台澎金馬)風土民情的畫報。
明治二十八年(1895)五月二十五日的第九十二號,該期是《征清圖會》,
但紀錄了日軍攻打澎湖群島的經過。活水來冊房: 明治年日本東陽堂風俗畫報台灣征討土匪掃攘蕃俗圖繪九冊 https://bit.ly/3TKvqMQ
兵馬倥傯之餘,也得來點香豔八卦。
        1895年日軍來台,記者及畫家也即時隨著軍隊南征北討,紀錄在台見聞。由於當時攝影技術未臻成熟,畫報內圖片皆以寫實性的寫生及版畫呈現。《風俗畫報臨時增刊台灣征討圖繪》主要分幾個項目,封面翻開就看得到「口繪」,以現代雜誌的概念來說,也就是「隨書附贈開卷折頁全彩大海報」。再來是「論說」,由編輯人野口勝一等撰寫當前戰況或未來展望。接著「記事」的部份是主體,描述各地之戰爭狀況以及台灣概況。最後的「雜錄」或「漫錄」則以文字和圖繪紀錄台灣的風土民情。一方面以戰爭的描述讓日人得知最新戰況及戰功,另一方面則以台灣的市街圖、民間習俗等讓讀者認識這塊新疆土。
        由於畫報中的報導是由隨軍記者寫的,因此保存了日治第一年親身經歷者的見聞。這種圖文並茂的畫報,比起一般只有文字說明的報導來得生動、有感染力,受到了大眾的歡迎,而且繪畫更能呈現相片無法表達的內心層面。除了記者親身的戰地見聞之外,畫報中也收錄了各種公私信函、公報、檄文以及臺灣民間的風情等,內容相當豐富,可補正史之不足。
        當然,這系列畫報是以征服者的立場來書寫,內容不免或有渲染之處;然而作為日治初期的歷史、美術文獻,雖然畫報的敘述是主觀的,但重要性絲毫不減。
《風俗畫報臨時增刊第九十八號:臺灣征討圖繪第一編》。明治二十八年八月三十日。
目錄
折頁彩圖
以寫實的圖畫,詳實紀錄臺灣的樣貌
進入台北城,舉行台灣始政祝典
臺灣的建築物。都被你們打垮了還好意思畫出來。
臺灣婦女傳統的髮型。有沒有人要帶這張圖片去跟髮廊設計師說「我要理這種頭」?
《風俗畫報臨時增刊第百一號:臺灣征討圖繪第二編》。明治二十八年十月二十八日。
聽說這張圖出現在國小五年級下學期的社會課本中
打到台北三峽了
以文字描述原住民的風俗
每期頁數大約是三十二頁左右。後面是廣告
《風俗畫報臨時增刊第百三號:臺灣征討圖繪第三編》。明治二十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說來發行的速度也是蠻快的,不快不行,因為日軍也打得很快。
日軍追緝兇賊,這圖太生動了,彷彿聽得到怒斥聲、桌椅翻倒聲、盤皿碎裂聲。
右上方似乎是說兇賊會殺童為盟(納投名狀?),
有可能是日人的污衊,但想一想漢民族本來就什麼事都做得出來了。
臺灣的市集
《風俗畫報臨時增刊第百五號:臺灣征討圖繪第四編》。明治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耶誕特輯?)
《風俗畫報臨時增刊第百九號:臺灣征討圖繪第五編》。明治二十九年二月二十五日。
第一篇文章是〈臺灣戡定祝詞〉,終於打完了。
有沒有看到?布袋嘴附近的居民自古就以慓悍最為出名。海賊蔡牽住過的地方就是威。
你以為打完了就沒事了嗎?不乖的繼續打。
《風俗畫報臨時增刊第百十一號:臺灣土匪掃攘圖繪第一編》。明治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五日。
台灣人辜顯榮氏小傳。
板橋林家花園。看看「豪族」這稱呼多勁啊!
《風俗畫報臨時增刊第百十五號:臺灣土匪掃攘圖繪第二編》。明治二十九年五月二十五日。
宜蘭流行的歌謠,是歌仔戲嗎?
土匪掃完,來講講原住民。
《風俗畫報臨時增刊第百二十九號:臺灣蕃俗圖繪第一編》。明治二十九年十二月一日。
原住民樣貌
《風俗畫報臨時增刊第百三十號:臺灣蕃俗圖繪其二》。明治二十九年十二月十日。
這一本其實大部分還是講日本其他風土民情,臺灣原住民的部份只有一點點。
這一張圖,國小翰林版社會教科書也曾引用,印在習作上。
        日前台北紀州庵舉辦了「古本鑑定團」,就像日本節目「開運鑑定團」一樣,歡迎大家將珍藏的舊書拿去讓專家鑑定,說說舊書的故事。文案說得浪漫:「書架最高的地方,倉庫最裡面的角落,總有那麼幾本書,不曉得從爸爸還是奶奶的時候就放在那裡,好像很珍貴,好像沒什麼」,但是絕少有什麼一般民眾把家裏不明來歷的舊書拿去鑑定,到場的人個個明知故問,把家藏珍本都拿了出來,假裝不知道那本書是什麼玩意兒請專家說說。為提振舊書收藏風氣,我便將這套書拿去讓舊香居女主人吳雅慧、茉莉書店執行總監傅月庵開話匣子。傅月庵見書大喜,因為遠流出版社曾經出版過一本《攻台見聞:風俗畫報.台灣征討圖繪》,便是這套畫報第九七、百一、百三、百五、百九號台灣征討圖繪五本的中譯本,而當時他正是遠流出版社的編輯,翻過從日本來的原書,今番又在紀州庵重見,讚不絕口,直說這一套比當年在遠流看到的品相更好;雅慧也說在舊書店流動的大多是散本,難見全套。會後應鳳凰老師也來向我借閱,直說魏德聖拍賽德克巴萊時應當要用這套書當作日治初期的服裝、建築考察資料。還有人問我「這套書是從你爺爺留下來的嗎?」,聞者哈哈大笑。
        後來回百城堂將紀州庵之事說了,老闆說這九本原來就不是一整套從他處買回來的,而是散本慢慢收集才配成全套。思及《風俗畫報》是在日發行之刊物,臺灣本無;日本記者來到臺灣,走訪各地,將戰場見聞化為圖文在東京出版,星散日本各地的《風俗畫報》又慢慢流到臺灣匯集成套,費時百餘載、橫跨數千里,一來一往,今朝落我手中,其中因緣之玄秘,耐人尋味。活水來冊房: 明治年日本東陽堂風俗畫報台灣征討土匪掃攘蕃俗圖繪九冊 https://bit.ly/3TKvqMQ

1895保台乙未戰爭,張運發義士(作家-張典婉祖父)追隨義民1895保台乙未戰爭,張運發義士(作家-張典婉祖父)追隨義民1895保台乙未戰爭,張運發義士(作家-張典婉祖父)追隨義民1895保台乙未戰爭,張運發義士(作家-張典婉祖父)追隨義民1895保台乙未戰爭,張運發義士(作家-張典婉祖父)追隨義民1895保台乙未戰爭,張運發義士(作家-張典婉祖父)追隨義民1895保台乙未戰爭,張運發義士(作家-張典婉祖父)追隨義民1895保台乙未戰爭,張運發義士(作家-張典婉祖父)追隨義民1895保台乙未戰爭,張運發義士(作家-張典婉祖父)追隨義民1895保台乙未戰爭,張運發義士(作家-張典婉祖父)追隨義民1895保台乙未戰爭,張運發義士(作家-張典婉祖父)追隨義民1895保台乙未戰爭,張運發義士(作家-張典婉祖父)追隨義民1895保台乙未戰爭/1895年日本出版的《台灣征討圖繪》/


《點石齋畫報》是近代中國最早、影響最大的一份新聞石印畫報。由英國旅滬商人美查創辦於1884年5月8日,1898年停刊。《點石齋畫報》以圖文並茂的形式「選擇新聞中可嘉可驚之事,繪製成圖,並附事略」,生動形象的反映了晚清西學東漸背景下的中國社會環境全貌和西方奇聞趣事。畫報為旬刊,逢初六、十六、廿六出版,每冊八頁九圖,16開本,由《申報》館申昌畫室發售,零售每冊銀五分。因由點石齋石印書局印刷,故得名為《點石齋畫報》。  乙未戰爭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點石齋畫報》是近代中國最早、影響最大的一份新聞石印畫報。[1]由英國旅滬商人美查創辦於1884年5月8日,1898年停刊。《點石齋畫報》以圖文並茂的形式「選擇新聞中可嘉可驚之事,繪製成圖,並附事略」,生動形象的反映了晚清西學東漸背景下的中國社會環境全貌和西方奇聞趣事。畫報為旬刊,逢初六、十六、廿六出版,每冊八頁九圖,16開本,由《申報》館申昌畫室發售,零售每冊銀五分。[2]因由點石齋石印書局印刷,故得名為《點石齋畫報》。
辦報歷史
西學東漸
「西學東漸」一詞,最早見於惲鐵樵、徐鳳石根據容閎英文回憶錄翻譯的《西學東漸記》 。所謂西學東漸是指西方學術思想在中國傳播的歷史過程,通常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兩個時期之中,歐洲及美國等地學術思想的傳入。[3]這期間西方以各個通商口岸以及香港、日本等作為主要宣傳平台,藉助傳教士、出洋華人、書籍、報刊為重要窗口,把西方的天文、物理、化學、醫學、地理、社會學、經濟學、法學、應用科技、文學、藝術等大量新知識帶進中國,對於中國整個社會的格局及學術思想、政治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
創辦背景
伴隨著鴉片戰爭結束,中國開始被動的與外國進行了更廣層面的文化交流。1860年,安納斯脫·美查和他的哥哥菲而特利克·美查一起到上海,從事營絲茶和棉布貿易。後來經營虧本,他發現外國人辦的華文報紙《上海新報》盈利空間很大,便躍躍欲試。1872年4月30日,美查連同他的三位友人開辦了《申報》。1885年中法戰爭的爆發,具有商業頭腦的美查立即抓住了這個機會,創辦了申報的副報——《點石齋畫報》,受到廣泛歡迎。
辦報過程
點石齋畫報創刊於光緒十年四月十四日(1884年5月8日),發行至光緒二十四年(1898)秋。停刊時間眾人說法不一。其中根據1983 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影印的《點石齋畫報》來看,點石齋畫報終刊於1898年9月這個說法比較可信。這期間《點石齋畫報》共出六集 44 冊 528 期,刊行圖畫 4600餘幅(依據廣東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本)。[4]到光緒末年,《申報》館出過點石齋畫報的合集,每部二十大洋。現今保留下來的很少。 乙未戰爭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點石齋畫報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adUSQq

1895保台乙未戰爭/1895年日本出版的《台灣征討圖繪》/謠言宜禁--點石齋點報1895保台乙未戰爭/1895年日本出版的《台灣征討圖繪》/


《點石齋畫報》描述抗日烈士-新竹北埔姜紹祖-賢母守城

1895保台乙未戰爭/1895年日本出版的《台灣征討圖繪》/1895保台乙未戰爭/1895年日本出版的《台灣征討圖繪》/1895保台乙未戰爭/1895年日本出版的《台灣征討圖繪》/1895保台乙未戰爭/1895年日本出版的《台灣征討圖繪》/1895保台乙未戰爭/1895年日本出版的《台灣征討圖繪》/

乙未臺灣抗日-以女性抗日圖像為研究主題 = The Taiwanese Anti-Japan Battle in Yiwei Year-Research Topic of the Image of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Anti-Japan Battle|Airiti Library 華藝線上圖書館


劉大將軍擒獲倭督樺山斬首全圖+劉小姐大破倭奴圖+東洋求和圖+三 個 上 將 - - 姜 紹 祖 、 吳 湯 興 、 徐 驤+空 軍 統 領 , 由 出 身 新 竹 , 年 僅 三 十 一 歲 的 陳 金 水 少 將 負 責 。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客家大草帽-廣東草帽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最早繪有台灣(台澎金馬)風土民情的畫報。1895年-臺灣征討圖繪,畫報上凸顯當時奮力抵抗外來侵略者為大廣東草帽的客家人及原住民。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良友畫報》1926年至1945年。《點石齋畫報》1884-1898,以圖文並茂的形式「選擇新聞中可嘉可驚之事,繪製成圖,並附事略」-是近代中國最早、影響最大的一份新聞石印畫報-1860年,安納斯脫·美查和他的哥哥菲而特利克·美查一起到上海,從事營絲茶和棉布貿易。後來經營虧本,他發現外國人辦的華文報紙《上海新報》盈利空間很大,便躍躍欲試。1872年4月30日,美查連同他的三位友人開辦了《申報》。1885年中法戰爭的爆發,具有商業頭腦的美查立即抓住了這個機會,創辦了申報的副報——《點石齋畫報》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1895保台乙未戰爭,張運發義士(作家-張典婉祖父)追隨義民軍北埔姜紹祖敢字營出生入死,後人立碑紀念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乙未臺灣抗日-以女性抗日圖像為研究主題 = The Taiwanese Anti-Japan Battle in Yiwei Year-Research Topic of the Image of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Anti-Japan Battle|Airiti Library 華藝線上圖書館


乙未戰爭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清末明初的士兵

1895保台乙未戰爭/1895年日本出版的《台灣征討圖繪》/


1895保台乙未戰爭/1895年日本出版的《台灣征討圖繪》/1895保台乙未戰爭/1895年日本出版的《台灣征討圖繪》/


1895保台乙未戰爭/1895年日本出版的《台灣征討圖繪》/1895保台乙未戰爭/1895年日本出版的《台灣征討圖繪》/1895保台乙未戰爭/1895年日本出版的《台灣征討圖繪》/1895保台乙未戰爭/1895年日本出版的《台灣征討圖繪》/1895保台乙未戰爭/1895年日本出版的《台灣征討圖繪》/1895保台乙未戰爭/1895年日本出版的《台灣征討圖繪》/1895保台乙未戰爭/1895年日本出版的《台灣征討圖繪》/1895保台乙未戰爭/1895年日本出版的《台灣征討圖繪》/1895保台乙未戰爭/1895年日本出版的《台灣征討圖繪》/1895保台乙未戰爭/1895年日本出版的《台灣征討圖繪》/1895保台乙未戰爭/1895年日本出版的《台灣征討圖繪》/

1895乙未戰爭竹苗之役

乙未戰爭,是臺灣史上規模最大的抗日戰爭,其中苗栗地區的尖筆山之役,由徐驤、吳湯興等客籍抗日將領,率領因土地認同、保衛家鄉而集結的義軍,阻止日軍南下進入苗栗的關鍵戰役,故列為苗栗大事件之一。
光緒20(1894)年清日甲午戰爭爆發,隔年(1895)戰敗後的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與澎湖,為了抵抗日本的接收統治,一場保鄉衛土的乙未戰爭於焉展開。隨著6月日軍佔領台北、新竹後,便南往苗栗。8 月逼近由徐驤、吳湯興帶領的客籍抗日義軍駐守的尖筆山,坐落於新竹、苗栗交界處(今苗栗縣竹南鎮)。是月8 日,義軍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的近衛師團交戰8小時。義軍戰敗,苗栗前線失守。徐驤、吳湯興率軍退守後壠(今苗栗後龍)。爾後日軍接續佔領中港、後壠、頭份和苗栗,並一路往南至台中、嘉義和台南等,10月全島抗亂始平定。乙未戰爭-尖筆山之役-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s://bit.ly/3YBp8SF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宿於竹南中港陳汝厚宅
明治二十八(1895)年5月底至11月,日軍接收臺灣的過程中,竹南地區士紳陳汝厚、許宗濂、蔡杜輝等人迎接日軍進入竹南中港,8月9日至12日四日間,陳汝厚提供其宅邸給征臺首領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使用,並由陳汝厚出面負責安撫此地區之人心。陳汝厚於明治三十(1897)年4月佩授紳章,在政治方面曾擔任參事、街庄長。因能久親王死後被日本官方神格化,本照片的中港陳汝厚宅邸被列為中港御舍營所加以紀念。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宿於竹南中港陳汝厚宅|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https://bit.ly/4fQTAxy

17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宿於新竹竹南陳汝厚宅中港監生陳武生/中港番社陳家古厝/世變與家道-中港陳汝厚家族中港監生陳武生/中港番社陳家古厝/世變與家道-中港陳汝厚家族1895保台乙未戰爭/1895年日本出版的《台灣征討圖繪》/1895保台乙未戰爭/1895年日本出版的《台灣征討圖繪》/1895保台乙未戰爭/1895年日本出版的《台灣征討圖繪》/1895保台乙未戰爭/1895年日本出版的《台灣征討圖繪》/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宿於竹南中港陳汝厚宅
點閱數5收藏分享列印問題回報
明治二十八(1895)年5月底至11月,日軍接收臺灣的過程中,竹南地區士紳陳汝厚、許宗濂、蔡杜輝等人迎接日軍進入竹南中港,8月9日至12日四日間,陳汝厚提供其宅邸給征臺首領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使用,並由陳汝厚出面負責安撫此地區之人心。陳汝厚於明治三十(1897)年4月佩授紳章,在政治方面曾擔任參事、街庄長。因能久親王死後被日本官方神格化,本照片的中港陳汝厚宅邸被列為中港御舍營所加以紀念。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宿於竹南中港陳汝厚宅|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https://bit.ly/4fQTAxy
-------------
那個曾經在苗栗中港住宿的日本皇族──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分類:cnhuansia302023-05-25發表於在地微觀,故事工坊,文史記錄,最新消息標籤:1895,竹南,苗栗,陳汝厚,北白川,北白川宮,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吳湯興,日本皇族,中港,中港御舍營所,乙未,乙未戰爭
什麼!日本皇族曾經來到苗栗並住在竹南中港?那是什麼時候的事情?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是誰?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清國將臺澎割與日本,當時臺灣各地人民憤慨不平,抵抗日本統治接收,發起大規模抗爭,由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近衛師團來臺,試圖平定臺灣反抗力量。文獻紀載上稱此事件為乙未戰爭、乙未之役。
奉命來臺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生於1847年,幼名滿宮,被仁孝天皇收為「猶子」(類似義子),也因此成為孝明天皇義弟與明治天皇的義叔。
隨著台灣人民反抗日本政府接收的事件愈演愈烈,時年48歲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與其率領的近衛師團以平定抗爭之名,自澳底登陸,展開長達數月的征途。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肖像
曾經在中港住宿北白川宮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肖像。
典藏者: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數位物件典藏者: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發佈於《開放博物館》https://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345be86a0b058fa218822d92cc70aa99#4513
・北白川宮揮軍南下,在尖筆山遭遇激烈對抗
5月時自澳底登陸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與其率領的近衛師團,隨著台灣人民反抗日本政府的力道愈發增強,揮軍南下展開長達數月的征途。
北白川宮與近衛師團的平定路線依序行經基隆、台北、新竹等地,於8月初抵達現今竹南鎮內的尖筆山,遭遇吳湯興等人激烈對抗。約一萬五千名日軍和吳湯興等人率領的七千多名反抗義軍在尖筆山發生激烈戰鬥,此場戰役是日軍登陸以來最激烈的戰鬥,日軍甚至發動海陸夾攻,聯合「吉野」、「浪速」兩艘軍艦砲轟尖筆山,雙方交戰8小時後義軍火力不足,逐步退守,義軍戰敗。
北白川宮抵達中港路線
北白川宮在中港住宿
北白川宮能久攻台地圖。
8月進入新竹苗栗一帶,和吳湯興等人尖筆山發生對戰。
戰後8/9進入中港。
來源:臺灣經世新報社《北白川宮》http://stfb.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book&s=id=%22jpli2010-bk-sxt_0741_173_1937%22.&searchmode=basic
・戰勝義軍,入駐中港
北白川宮進入各地均以當地名紳府第為御舍營所,在尖筆山戰勝義軍後,師團於8月9日進入中港城,當時日軍即將入城,中港地區人民人心惶惶,直到當地仕紳陳汝厚、許宗濂、蔡杜輝等人出面負責安撫人心,並在北白川宮與師團入中港城時迎接,邀請親王入駐陳汝厚宅,才使民心受到安撫,民眾不安的情緒得以緩解。
中港仕紳陳汝厚選擇與日人合作,往後成了總督府推動地方建設的首要人選,日本時期與官府互動好,成了殖民當局的統治幫手。也由於中港陳家在地方上的影響力,使家族的事業與地位更為發達,爾後更活絡了地方上的經濟與提升婦女的就業機會。
中港御舍營所,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宿於中港陳汝厚宅。
中港御舍營所,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宿於中港陳汝厚宅。
典藏者: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數位物件典藏者: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發佈於《開放博物館》https://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bbcbd299e6f2cdf35659d12937a7b113#4545
・異地戰死,成為平台之神
離開中港後,北白川宮與師團繼續揮軍南下清水、彰化、嘉義等地,根據日本官方說法,北白川宮親王最後因感染疫病,於10月28日病逝於台南。
台灣日治時期50年間,做為首位戰死異地的皇族,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在日本時代50年間被徹底神格化,成為全臺各重要神社的主祭神。
日本官方保留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進軍沿線居住與停歇之建物、以及攻台重要戰役的發生地點,中港陳汝厚宅邸也因此規劃成中港御舍營所加以紀念。
日治時期並將中港御舍營所指定為史蹟,並列入日本時期觀光旅遊的景點規劃。那個曾經在苗栗中港住宿的日本皇族──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 苗栗縣在地文化推廣協會 https://bit.ly/48W9HYh


1895乙未戰爭竹苗之役

乙未戰爭,是臺灣史上規模最大的抗日戰爭,其中苗栗地區的尖筆山之役,由徐驤、吳湯興等客籍抗日將領,率領因土地認同、保衛家鄉而集結的義軍,阻止日軍南下進入苗栗的關鍵戰役,故列為苗栗大事件之一。
光緒20(1894)年清日甲午戰爭爆發,隔年(1895)戰敗後的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與澎湖,為了抵抗日本的接收統治,一場保鄉衛土的乙未戰爭於焉展開。隨著6月日軍佔領台北、新竹後,便南往苗栗。8 月逼近由徐驤、吳湯興帶領的客籍抗日義軍駐守的尖筆山,坐落於新竹、苗栗交界處(今苗栗縣竹南鎮)。是月8 日,義軍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的近衛師團交戰8小時。義軍戰敗,苗栗前線失守。徐驤、吳湯興率軍退守後壠(今苗栗後龍)。爾後日軍接續佔領中港、後壠、頭份和苗栗,並一路往南至台中、嘉義和台南等,10月全島抗亂始平定。乙未戰爭-尖筆山之役-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s://bit.ly/3YBp8SF


1895已歸順日軍的大嵙崁總兵余清勝

余清勝為起蓋兵勇營房曉諭圭崙嶺地方人民告示-本告示為頭品頂戴統領台北隘屯防軍砲隊等營記名簡放總鎮靖勇巴圖魯余所出示的曉諭告示。內容為余清勝統領奉唐景崧巡撫調派,將隘勇後營及新募之勝果砲隊駐紮圭崙嶺(即今桃園縣龜山鄉),一開始都是搭設帳棚
大嵙崁
主力部隊與另兩支部隊在7月24日掃蕩三角湧附近可能藏匿民兵的區域後,便解散回到各自的營地,禮密臣隨主力部隊回到大嵙崁。大嵙崁最早的名稱為「大姑陷」,源自於平埔族霄裡社語「Takoham」之音譯,即為今日桃園市大溪區。而流經大溪的主要河流稱為「大姑陷溪」將其分為東西兩半。大姑陷後來又改名為「大姑崁,更於同治四年(1865)為慶賀李騰芳科舉考中舉人,遂改稱「大科崁」。劉銘傳任臺灣巡撫時,又再次將此改名為「大嵙崁」到了大正九年(1920),將大嵙崁改稱為大溪街。大嵙崁|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https://bit.ly/4avEwnm
--------------
乙未桃園前哨戰探訪│張健豐
平鎮褒忠祠亦稱義民廟,創建於清乾隆56年(1791),是林爽文事件中,廣東客家人組織義軍支援清兵打仗,皇帝賜「褒忠」所致乙未戰爭時,客籍(家)出身的吳光亮,以「抗敵守土」的義民精神,號召南桃園的客家志士自由抗戰。義軍前進指揮所就設在褒忠祠,打響平鎮區保鄉衛土運動的第一戰。
8月26日,位於桃園市中壢在地的中原大學主辦《韌性客庄研習營》的《乙未戰役記憶探索》座談,筆者受邀主講《乙未戰爭與客家精神》。隨後,桃園龍潭導覽協會理事長徐鳳園發表《乙未戰爭‧桃園四大戰役影響與展望》。
平鎮褒忠祠的由來
座談會所在的褒忠祠也稱褒忠亭,隸屬桃園市平鎮區義民里。附近有聯新國際醫院、復旦中學、1895乙未保台紀念公園等,生活機能頗佳。褒忠祠內供奉義民爺的牌位及神像,是全台義民廟中最先有聖像的廟宇。政府在1955年間特頒定每年農曆7月20日為義民節,為全台宗教最早有節慶日的宗廟。
廟內目前可見的最早史料,首推咸豐10年(1860)8月所立的《重修廣興庄褒忠亭碑記》。該碑記載:「自乾隆伍拾六年間我鄉民急公向義,遵奉憲諭,星夜爭先,赴救府縣,各竭忠勇,務除寇亂,以安官全民而已。果爾馬到功成!蒙上憲保奏朝廷,親自御筆「褒忠」分別獎賞慰勞義民,所有沒于王事者。時在鳳(鳳山縣〈今高屏地區〉)南既立亭祀,而淡(淡水廳)北缺焉,將何以崇聖典而妥義靈耶?茲廣興莊前總理宋廷龍首倡義舉,就地築亭一座。…咸豐柒年總理宋寶雲復倡義重修,增其式廓後堂,原舊前堂更新,敝者葺之,略者詳之,竹苞松茂,儘制度之得宜。」
該碑所提乾隆56年間「鄉民急公向義」、「赴救府縣,各竭忠勇,務除寇亂」,指的是乾隆52年(1787)在台中大里杙(大里),由漳州人林爽文發動的民變事件。因「廣東、泉州等庄」的客家人、泉州人組織義軍支援清兵打仗。乾隆皇帝乃賞給廣東、泉州等莊「褒忠」、「旌義」里名。今日,位於雲林縣北港鎮義民里旌義街的義民廟,以及新竹縣新埔鎮枋寮的褒忠亭義民廟,皆是因此事件而建廟。
而「時在鳳南既立亭祀,而淡北缺焉」一句,說明「鳳南」的今六堆客家地區的茄苳腳(今屏東縣佳冬鄉)已有褒忠亭祀,而「淡北」的今南桃園卻沒有,故宋廷龍當初才倡議創建褒忠亭。據該廟的簡介,它是由新埔鎮的枋寮褒忠亭分香奉祀。祭典轄區有今中壢區、平鎮區、楊梅區等13大庄的信眾。
褒忠亭在1933年後改稱「宋屋褒忠義民廟」,因其所屬的廣興庄,在清乾隆9年(1744)由客家先民在此拓墾,它和大湳尾與高山下三個墾庄,合稱「宋屋」,意指宋姓客家移民所集散的聚落。
大湳尾戰役的打響
1895年乙未,日軍近衛師團於陽曆6月22日攻占新竹後,當時坐鎮台南的客家抗日義首劉永福,要求駐守新竹、苗栗兩處的前台灣鎮總兵吳光亮,如「該處兵力,卑薄吃緊難恃,可將其統領飛虎新苗各軍移駐台灣(台中)府城(今彰化),再添營勇,以固半壁。」客籍出身的吳光亮乃以「抗敵守土」的義民精神,號召南桃園的客家志士自由抗戰。
於是,當日軍以桃園到新竹的劉銘傳鐵路所串起城鎮,組成兵站補給線後。據守南桃園的龍潭坡(今龍潭區),大嵙崁(今大溪區)市街、安平鎮庄(今平鎮區鎮興里)的客家抗日義軍,以中壢西南方的宋屋一帶因有埤塘、沼澤溼地作為天險,加上劉銘傳鐵路和清官道(今台一線)沿著此地鋪設,坡陡路斜,是襲擊敵軍的好場所。因此,宋屋戰區便位居南桃園抗戰的第一線前哨地,義軍前進指揮所就設在褒忠祠。
隨後,客家義軍襲擊日軍運糧車隊和兵站基地,並破壞電線,造成台北到新竹之間的聯絡中斷。6月24日駐守台北的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親王派遣澀谷在明中佐(中校)率領兩個步兵中隊約600多人南援,25日來到大湳尾時,當地客家義軍宋阿榮等阻止,打響平鎮區保鄉衛土運動的第一戰。
「大湳尾之役」的來由
桃園四大戰役之一的「大湳尾之役」稱呼,首見於前台灣省文獻會編纂委員陳漢光(1921-1973)的《台灣抗日史》(守堅藏書室,1948);日軍戰史則稱「6月25日廣背庄附近之小戰鬥」。廣背庄約位於今平鎮區平鎮里,土地公潭一帶。靠近縱貫線鐵路,即劉銘傳鐵路的遺址,大湳尾則在鐵路北方不遠處。
前引《台灣抗日史》描述該戰役為:「新竹失後,日軍人據中壢街,並設兵站。義民張兆麟、徐子勳、宋阿榮等率子弟軍數百人駐廣興庄義民廟,廿三日襲擊日軍兵站,日軍受創後自台北調澀谷中佐率大隊來助,潘良(又作潘龍)、邱明琳、黃德、謝乞、張生、陳富、劉秋、劉長、彭相、徐傳、趙英、胡元等為響應新竹廿五日之逆襲,於是日清晨,分率數百人分據大湳尾及上店仔庄村落內,以阻日軍南援。八時四十分果有日軍數百人自北而南,義軍遂開槍阻擊,日軍受創不能進。激戰數刻,日軍不勝,遂冒死衝鋒先後三次,均不敵而退。嗣引火焚屋,潘良見四面火起,知不能久抗,收隊欲還,不幸為日軍所陷,死傷數十人,潘良亦死,是日日軍亦頗有死傷。」
在「大湳尾之役」犧牲的潘良,是大嵙崁防蕃將軍余清勝的副將,余將軍決定順應《萬國公法》及大清下達駐守官員內渡命令時歸順日軍,潘良則表示保家衛土乃職責所在,便歸順吳光亮的旗下。
大湳尾戰役後,日軍從軍記者嘆道:「去年日清(甲午)戰爭之際,兵站線綿延長達五百餘哩(約近一千公里),兵站部的設置也為數不少,但此次兵站線受到抗日軍如此猛烈的襲擊,這還是頭一遭。」
北白川宮親王遂派代理近衛步兵第一聯隊長的第一大隊長三木一步兵少佐(少校),從台北到中壢守備兵站補給線,並沿途掃蕩。於是,有6月28日和7月1日安平鎮戰役的濫觴。日軍在安平鎮吃了敗仗後,向日本大本營求援。陽曆7月初,從中國東北來援的山根信成少將率領的近衛第二旅團組成的山根支隊,兵分三路掃蕩南桃園地區,7月14日攻占龍潭坡,7月15、16日攻陷大嵙崁。
乙未桃園前哨戰探訪│張健豐 https://bit.ly/4iZkntM
建立紀念公園和戰祭活動
1932年,日本當局為籌建紀念北白川宮親王,於1895年7月30日在中壢新街的仁海宮(媽祖廟)舍營,規劃在仁海宮前方臨石頭溪(今新街溪)微高地點興建紀念碑。原址建於1875年的聖蹟亭則遭到拆除。加上1961年春,日本仁海宮國際關係責任調查團,為蒐集與親王有關物品以奉還其親屬而來,受到當地人士協助。日人用5千元將仁海宮門板買回帶回故國,交給北白川家,再由北白川家奉獻給靖國神社寶物館。可見殖民歷史的傷痕深深刻在中壢人的心中。
直到2015年乙未抗日兩甲子,在日軍安平鎮忠魂碑的原址,由張安樂出資興建抗日紀念碑和忠義亭,並首創平鎮戰祭活動。當時的桃園市長鄭文燦進而在平鎮區及龍潭區,舉辦2018年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成為客家委員會「客庄12大節慶」之一;並將褒忠祠旁的第8公墓遷葬改造,催生平鎮第一座義民歷史公園─1895乙未保台紀念公園,除呈現桃園四大戰役,並用藝術景觀喚起民眾的歷史記憶,成為歷史教育地點。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
大嵙崁戰役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2qw4DX

張之洞/割地時紳民不服-臺灣割讓/號稱「東亞第一個民主國」誕張之洞/割地時紳民不服-臺灣割讓/號稱「東亞第一個民主國」誕163598.大嵙崁堡圖張之洞/割地時紳民不服-臺灣割讓/號稱「東亞第一個民主國」誕 張之洞/割地時紳民不服-臺灣割讓/號稱「東亞第一個民主國」誕


張之洞/割地時紳民不服-臺灣割讓/號稱「東亞第一個民主國」誕

見證乙未之役:一八九五年台灣社會的實態 - 聚珍臺灣


張之洞/割地時紳民不服-臺灣割讓/號稱「東亞第一個民主國」誕


乙未戰爭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張之洞/割地時紳民不服-臺灣割讓/號稱「東亞第一個民主國」誕


(義民正勇右哨)(義民伏勇哨營)


記名提督臺灣鎮總兵官萬國本進賀皇太后徽號表文 |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萬國本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藏品檢索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

張之洞/割地時紳民不服-臺灣割讓/號稱「東亞第一個民主國」誕


臺灣記憶 Taiwan Memory

張之洞/割地時紳民不服-臺灣割讓/號稱「東亞第一個民主國」誕張之洞/割地時紳民不服-臺灣割讓/號稱「東亞第一個民主國」誕張之洞/割地時紳民不服-臺灣割讓/號稱「東亞第一個民主國」誕

臺灣記憶 Taiwan Memor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