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iosacademiasinica/videos/381641321279235/

客家人與分類械鬥-柯志明 教授/福建布政使-高山/姜太公後裔

https://www.facebook.com/iosacademiasinica/videos/381641321279235/

Facebook


屏東縣客家文物館位於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六堆忠義祠旁    https://www.facebook.com/iosacademiasinica/videos/381641321279235/

六堆忠義祠,原名為「西勢忠義亭」,源起於西元1721年的朱一貴之亂時,下淡水溪岸的客家庄民相誓倡義,紛紛投效沙場,等亂平之後,清聖祖為賞其功,表彰忠義,並敕賜匾額,建此忠義亭。
這裡除供奉康熙末年殉難的義民外,西元1732年的吳福生革命,西元1786年的林爽文事件以及莊大田的天地會起義,西元1822年的陳洋事變等殉難的義民也集中祭祀於此,對六堆民眾來說,這裡不只是祭堂,也是六堆義軍出戰前誓師的聖殿。六堆忠義亭 > 屏東縣 > 交通部觀光署 https://bit.ly/3uIdclp

客家人與分類械鬥-柯志明 教授/福建布政使-高山/姜太公後裔客家人與分類械鬥-柯志明 教授/福建布政使-高山/姜太公後裔客家人與分類械鬥-柯志明 教授/福建布政使-高山/姜太公後裔


福建布政使高山

高山(?—?),字居東,魯瞻,號峙江,山東歷城人,中國清朝官員。
高山為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恩科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改刑部主事,雍正八年(1730年)至台灣擔任巡視台灣監察御史。以兵科掌印給事中官位任職的高山,於台灣留任共三年。
在台期間,高山以臺灣御史身分兼理學政,先後與滿人御史希德慎和覺羅柏修共事。曾因台灣地方政府指示侵入傀儡番界,造成原漢衝突的事件,共同指參主官臺灣道劉藩長失職。之後又與上奏清中央政府清查台灣流民,以杜社會亂象。除此,他又規定存臺的稻米食糧數額,要求地方官吏不得苛索。
任滿離臺後,繼續擔任地方官,官至福建布政使。福建布政使高山奏:遵旨前往臺灣,清查官莊地畝,安輯番民。得旨:所奏俱悉。此舉不過為民間清宿弊,並非為增益錢糧起見,...  https://bit.ly/48hSery
高山 (雍正進士)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bCHXZM


竹田鄉公所-西勢忠義祠 https://bit.ly/49iM4Zh

六堆忠義祠 —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六堆忠義祠」原名為「西勢忠義亭」, 忠義祠源起,清康熙六十年(西元一七二一年)發生朱一貴之亂時,下淡水溪岸的客家庄民相誓倡義,紛紛投效沙場,等亂平之後,清聖祖為賞其功,表彰忠義,並敕賜匾額,建此忠義亭。
這裡除供奉康熙末年殉難的義民外,後來在雍正10年(西元1732年)吳福生革命、乾隆51年(西元1786年)林爽文、莊大田的天地會起義,道光2年(西元1822年)陳洋事變等殉難的義民也集中祭祀於此,對六堆民眾來說,這裡不只是祭堂,也是六堆義軍出戰前誓師的聖殿。
竹田西勢村,在日據時代以前,原為閩人較多的村落,為何忠義亭會建於此呢?這事的原委有兩種說法﹕一是本來要建在濫濫座(因其為六堆的發祥地),但怕引起閩人不滿,才建於靠近濫濫座的西勢村,另一說辭是本想建在六堆的文化中心內埔村,但又有人認為西勢的風水好,於是鳳山知縣派人取兩地泥土來秤,果然西勢土較重,所以選擇了此地。


六堆忠義亭,曾名六堆忠義祠,是位於臺灣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的義民廟。 六堆忠義祠 —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沿革清治時期六堆忠義亭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UPi6HU
《重修鳳山縣志》:「直三等遂率眾來會。制府滿保將為首起義諸民,現拔李直三、侯觀德、邱永月、劉庚輔、陳展裕、鐘沐華、鐘沐純為千總,賞銀九百五十兩、米三百石、綵緞一百疋;旌其里曰:『懷忠里』,諭建亭曰:『忠義亭』,優恩蠲免差(徭立碑縣門,永為定例)。奉旨:『從優議敘;給臺地守土義民劄付一百一十五張、引兵殺賊義民劄付三十六張、擒賊義民劄付二十三張。』」
褒忠匾
朱一貴事件平定後,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閩浙總督覺羅滿保在中堆的西勢建立忠義亭,祭祀戰死的六堆客家人。之後吳福生事件、林爽文事變等民變,六堆都會在此亭誓師,幫助清廷平定。[2][3] 六堆忠義祠 —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六堆客家文物館興建時,張松生為整修捐獻地主張士輝的墳墓,因此展開募款修墳,並加蓋涼亭[4]
吳福生事件後,巡台御史覺羅柏修奉旨於1733年(雍正十一年)重修此亭。
林爽文事件後,乾隆帝賜御筆「褒忠」,並賜六堆客庄為「褒忠里」,頒賜玉製聖旨牌,安置於此亭。[3]
在清代共五次整修,分別在1733年(雍正十一年)、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1869年(同治八年)、1873年(同治十二年)和1894年(光緒二十年)。首次整修由官方撥款,其餘各次都由民間捐款,較特殊的是第四次整修係由閩南人捐款修繕。[3]
同治十二年的整修是由祖先建有海豐三山國王廟的海豐鄭家所捐,海豐莊貢生鄭元奎題銀一百二十員、鄭贊祿複捐銀六十員。碑文之下列出六堆總副理十九人名字,顯示出其鄭重程度。在此以前,雙方的關係並不和睦。透過捐助,海豐鄭家得到六堆的保護。[5]
此祠與江昶榮紀念碑
江昶榮曾省修建房屋的錢作修理忠義亭之用[6]。
日治時期 六堆忠義祠 —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乙未戰爭,聖旨牌失蹤[3]。在該時期,有三筆土地被涂阿生侵占[7]。
腐木廢堂壁破危,里人積竹作垣籬,
懷忠義士今何處,想起英魂淚滿碑。
「」
松崎仁三郎對忠義亭的頌詩[8]。
戰後時期
羅卓英所撰的〈六堆忠義祠史畧〉,位在前堂進門右牆,全文約一千四百字,卻無一字提及朱一貴。[2]
此廟已傾頹嚴重,1954年,忠義亭會管理人劉詒堂捐出土地放領所得的債券、股票。六堆科舉會管理人蕭秀利昆仲捐出該會全部財產變賣所得。麟洛的忠勇公會管理人徐雲祥捐出該會所有財產。加上各界捐款,原有的破舊建築被完全拆除重建。[3]
為了重修,六堆科舉會的田產全被變賣,該會早期的六甲多的田產是來自黃驤雲退回的捐款、內埔一位婦人的捐款。後來成立六堆文教基金會繼續獎助學金的任務。[7]
重建工程由美濃的李阿水設計,於1955年6月動工,1957年10月完工。1958年1月3日(農曆十一月十四)子時舉行先烈牌位陞座大典,蔣中正總統特頒「民族正氣」牌匾,以及中央各院及部會首長多人贈匾。並將六堆抗日烈士入祀。「忠義亭」改稱「忠義祠」。[3]
1968年,涂阿生孫子涂修德不顧管理委員會第一任主委鍾貴興的阻止,在侵占的土地上蓋住家、曬穀場、倉庫、豬舍、雞舍等,又種農作物[7]。1981年,東西兩廳樑角腐朽,省民政廳及屏東縣政府共同撥款整修[3]。
忠義祠曾苦無經費,費用都由六堆文化基金會協助。溫興春推薦的張松生當主任後,日日打掃、奉茶、祭拜,西勢村的曾蘭香、曾鶴林也常來幫忙,住頭崙村的李秀雲常來此拿鮮花供養。為了追回被涂姓家族侵占的三筆土地,祠方與涂修德兒子涂招興談判,後者開價一百萬元或在台北市西門町買屋補償。張松生只好開始打官司,1986年到1987年的一到三審,都獲得勝訴。當祠方要拆掉被涂家侵占土地的地上物時,張松生與曾蘭香遭到死亡恐嚇,時任立法委員的溫興春從台北回到竹田鄉西勢派出所,要警方保護他們。1987年,涂家地上物被拆時,涂家人到場抗議,祠方為了息事寧人,補助三十萬給涂家,事情才告一段落。為增加此祠收入,溫興春曾建議興建第二殿,供奉文天祥、孫中山等人,但被否決,但建議在旁興建客家文化館則被接受。[7]
921大地震導致東西兩廳結構毀損,乃向六堆紳民募款重建,於2002年12月重建完成[3]。2015年10月18日,馬英九總統親自主持『忠義亭300年正名』揭牌儀式,「六堆忠義祠」正名為「忠義亭」,並在2016年重修擴建完成後刻於廟額[9]。
祭祀
牌位
除最先的朱一貴事件死難的客家人外,吳福生、林爽文事變等捐軀者也都會奉安在忠義亭內[2][3]。
屏東縣客家文物館
1982年3月20日,六堆文教基金會與六堆忠義祠管理委員會招開會員大會暨六堆忠義祠東西廂廳修建籌備會議,決定供奉戰後時期的六堆客家人牌位。當年夏,六堆文教基金會總幹事鍾永發請鍾肇文到屏東縣政府兵役科抄錄六堆籍烈士名單,共得六堆因公殞暨戰亡烈士名單有四十八位,六堆忠義祠查得資料共四位。[10]
2016年的六堆忠義亭牌位,已不同2007年馮清春所說狀況
此祠神龕上神位計分前、中、後三排,有「清雍正乾隆嘉慶年間六堆民眾衛鄉平亂之忠勇義烈諸神位」、「粵東來台開創基創業之義士先烈之諸神位」、「清康熙年間六堆民眾衛鄉平亂之忠勇義烈諸神位」、「明延平郡王克服台灣粵東官民隨參戰役之忠勇義烈諸神位」、「清光緒乙未台民救台抗日六堆參戰之忠勇義烈諸神位」、「清道光咸豐同治年間六堆民眾衛鄉平亂之忠勇義烈諸神位」、「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台民歷參抗日之忠勇義烈諸神位」、「臺灣光復後六堆籍因公殞暨陣亡烈士」等牌位。前排曾只有一個大牌位的「中華民族列祖列宗神位」,被馮清春在2007年投稿認為喧賓奪主,應該是「清康熙年間六堆民眾衛鄉平亂之忠勇義烈諸神位」要在前面才對。[11]
祭典
二十世紀初,兒玉源太郎總督拜訪此亭,由萬巒人、臺灣縣參事李廷光隨從、內埔公學校畢業生代表鍾幹郎迎接。兒玉源太郎見此亭荒廢,屋頂已生芒草,就令隨從把梯子拿來,親自去屋頂拔草,又並訓令忠義亭管理人應妥善管理。除捐贈祭祀費用外,更令地方官員要按時舉辦祭典,並派學生參加,以培養忠義精神。故於日治時間每年農曆十月二十四日由地方官紳辦理隆重祭典佐藤謙太郎亦親赴此亭祭祀。兒玉源太郎當時曾說:「忠義二字得來誠非容易,今後幾百年、此二字為子孫之規訓,亦為祭拜先祖靈之慰。」[3][8]
1920年代,香蕉業促進六堆地方經濟,富有的地方人士建祠堂、修族譜,但忠義亭則在該地社會禮儀中的地位日漸衰落。1930年代,此亭才再次受到日本政府關注。編寫《嗚呼忠義亭》一書的松崎仁三郎,將殖民者的主流價值觀念納入,認為義民為武士道相近、與赤穗浪士的忠義相類,也主張重修忠義亭並復祭。但1937年皇民化運動興起,忠義亭成為地方教化中心殿堂的努力無疾而終。[12]
早期忠義亭並未設神壇、也無乩童、扶鸞,以致一般社會人士無靈驗可求。日治中期其信仰在當地逐漸式微,加上當時傳染病、水患的影響,需要慰藉的村人轉而依靠其鸞堂等信仰,如該村在1933年建立西勢覺善堂。[13]
2004年,劉錦鴻擔任主委,在曾彩金總幹事的擘劃下,組織三十多人的工作團,並擴大春秋兩祭,轉型成為文化與宗教的大型活動,信徒增加。[7]
義民憤起討公仇,百萬蒼生解暗憂,
赫赫功勳神鬼泣,精忠貰日照千秋。
松崎仁三郎對忠義亭的頌詩[8]。
2006年,為配合六堆嘉年華,舉辦開祠二百八十四年來第一次忠勇公遶境活動,係由行政院客委會主辦,六堆忠義祠承辦,預訂從10月15日起至20日止,為期六天,遶境六堆各鄉鎮。由時任行政院長的蘇貞昌擔任榮譽大總理,榮譽副大總理則由鍾榮吉、葉菊蘭、楊秋興、曹啟鴻及六堆大老邱連輝、溫興春擔任。第一天,竹田鄉、萬巒鄉、新埤鄉;第二天,新埤鄉、佳冬鄉、高樹鄉;第三天,高樹鄉、六龜鄉、甲仙鄉、杉林鄉、美濃鎮;第四天,美濃鎮、旗山鎮手巾寮、里港鄉武洛、鹽埔鄉七份子、九如鄉圳寮、屏東市田寮、長治鄉;第五日,長治鄉、麟洛鄉;最後一日,麟洛鄉、內埔鄉、竹田鄉,返駕安座。[14]
2014年秋祭,管委會總幹事傅民雄表示要將各地的忠勇公要請回來參加,如高樹恩公廟,長治火燒庄烈士祠、新埤忠勇祠、佳冬忠英祠等[15]。
2015年10月17日,竹田公所首度邀集鄉內十五村、十九間宮廟,以跨族群的概念舉竹田鄉遶境活動,以紀念與客家人一同為家園奮戰的閩南、原住民族群[16]。 2021年1月17日,六堆忠義祠第十六屆管理委員會改選後成立。管理委員會全數支持下,選任出前堆邱展新先生為第十六屆主任委員。
《嗚呼忠義亭》
台灣日治時期,內埔公學校校長松崎仁三郎探訪六堆忠義亭時,發現殘破不堪,有感於六堆客家文化出現斷層,又聽到州知事野口敏治希望大家多重視鄉土教材[17]。
1932年1月,高雄州下小公學校長會議上,松崎仁三郎主張將此亭加入鄉土教材,並向高雄州知事申請補助重修。時任高雄州內務部教育課長的金子義村,遂指示松崎仁三郎調查研究忠義亭歷史。於是,松崎仁三郎在內埔庄長鍾幹郎協助下,編寫《嗚呼忠義亭》一書。[12]
松崎仁三郎花近四年的時間調查、記錄,於1935年出書,為第一部以日本人觀點,記載跨越近八十年歷史的客家歷史書。他返日之後依然從事教育。臺灣戰後時期,六堆文化研究學會理事長劉錦鴻請屏東縣客家事務處協助,邀請鍾孝上等以三年的時間完成《嗚呼忠義亭》一書的翻譯與註解,於2011年3月6日在此祠舉辦新書發表會。當日包括多位六堆客家文化工作者、學者出席盛會。松崎仁三郎之孫松崎俊弘夫婦,特地從日本茨城縣與會。松崎俊弘表示對於此次能夠代表祖父來到六堆忠義祠,向六堆客家鄉親述說祖父生平與編寫《呼嗚忠義亭》的經過,乃一大榮幸
六堆忠義亭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UPi6HU


客家人與分類械鬥-柯志明 教授/福建布政使-高山/姜太公後裔客家人與分類械鬥-柯志明 教授/福建布政使-高山/姜太公後裔六堆忠義祠後殿客家人與分類械鬥-柯志明 教授/福建布政使-高山/姜太公後裔客家人與分類械鬥-柯志明 教授/福建布政使-高山/姜太公後裔客家人與分類械鬥-柯志明 教授/福建布政使-高山/姜太公後裔客家人與分類械鬥-柯志明 教授/福建布政使-高山/姜太公後裔客家人與分類械鬥-柯志明 教授/福建布政使-高山/姜太公後裔客家人與分類械鬥-柯志明 教授/福建布政使-高山/姜太公後裔客家人與分類械鬥-柯志明 教授/福建布政使-高山/姜太公後裔客家人與分類械鬥-柯志明 教授/福建布政使-高山/姜太公後裔


客家人與分類械鬥-柯志明 教授/福建布政使-高山/姜太公後裔

客家人與分類械鬥-柯志明 教授/福建布政使-高山/姜太公後裔客家人與分類械鬥-柯志明 教授/福建布政使-高山/姜太公後裔客家人與分類械鬥-柯志明 教授/福建布政使-高山/姜太公後裔客家人與分類械鬥-柯志明 教授/福建布政使-高山/姜太公後裔客家人與分類械鬥-柯志明 教授/福建布政使-高山/姜太公後裔客家人與分類械鬥-柯志明 教授/福建布政使-高山/姜太公後裔


六堆忠義祠,原名為「西勢忠義亭」,源起於西元1721年的朱一貴之亂時,下淡水溪岸的客家庄民相誓倡義,紛紛投效沙場,等亂平之後,清聖祖為賞其功,表彰忠義,並敕賜匾額,建此忠義亭。
🙌這裡除供奉康熙末年殉難的義民外,西元1732年的吳福生革命,西元1786年的林爽文事件以及莊大田的天地會起義,西元1822年的陳洋事變等殉難的義民也集中祭祀於此,對六堆民眾來說,這裡不只是祭堂,也是六堆義軍出戰前誓師的聖殿。👉六堆忠義祠,原名為「西勢忠義亭」,源起於西元1721年的朱一貴之亂時,下淡水溪岸的客家庄民相...  Facebook https://bit.ly/3UKLlf4


屏東縣客家文物館位於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六堆忠義祠旁。位於六堆地區中心位置,乃是傳承客家移民精神,並處於閩客交界之傳統館舍。館舍仿客家的圓樓造型,是台灣第一個仿圓樓造型的館舍建築,十分具有特色。館內設有接待大廳、展覽室、典藏室、教室等空間,提供客家文化與文物的研究、典藏、保存和展示、推廣等功能,並藉由典藏、展示、推廣客家文化,凝聚地方意識,達成交流與推廣教育的建館目的  館所資訊 - 博物之島 https://bit.ly/3UIB1Eh

客家人與分類械鬥-柯志明 教授/福建布政使-高山/姜太公後裔

竹田客家文物館
竹田客家文物館主要的目的在於推展六堆客家文化、發揮忠義精神及展示客家文物,其建築以深具客家原鄉風貌的「圍籠屋」建築而成,表達對於親族的重視。館內規畫有客家移民墾拓展示區、客家農村生活展示區、客家文化與傳承展示區等主題空間,讓參觀的民眾能體會客家族群勤儉耐勞、敦風勵俗的文化。


【屏東旅遊景點】六堆忠義亭 @ Y Hua 就愛旅遊攝影 :: 痞客邦 ::

客家人與分類械鬥-柯志明 教授/福建布政使-高山/姜太公後裔客家人與分類械鬥-柯志明 教授/福建布政使-高山/姜太公後裔客家人與分類械鬥-柯志明 教授/福建布政使-高山/姜太公後裔客家人與分類械鬥-柯志明 教授/福建布政使-高山/姜太公後裔客家人與分類械鬥-柯志明 教授/福建布政使-高山/姜太公後裔客家人與分類械鬥-柯志明 教授/福建布政使-高山/姜太公後裔

【屏東旅遊景點】六堆忠義亭 @ Y Hua 就愛旅遊攝影 :: 痞客邦 ::


 

清初移墾臺灣偷渡盛行的原因探討
文:葉正洋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culture.org.tw/permalink/7234492823254453/?mibextid=xfxF2i
  對於清康熙23年臺灣納入清帝國統治之後,在屏東平原之處的漢人(包含閩南及客家)究竟是循怎樣的路徑入墾到下淡水地區?在過去的史料,很少談及這一部分,尤其是漢人,或許要論及自己的祖先是「非合法管道入臺墾拓」,好像也會難以啟齒?或許用「私渡」較符合當時社會環境狀態。是在施琅過世之後,海禁鬆弛,沒人在乎是不是符合清法律有規定的官渡?或私渡?前仆後繼縱使有「勸君切莫過台灣、台灣恰似鬼門關、千個人去無人轉、知生知死誰都難…云云」的渡台悲歌,但是現實環境,閩省沿海受「遷界」影響,田園荒蕪、人民流離、生計困頓,不得不移民台灣粵省,山多田地少,謀生困難,聽説台灣地廣又肥,都想來創業開基。膽大的便走上偷渡之路。
清初移墾臺灣私渡(偷渡)盛行的原因探討如下:
(一)清初政府治台的政策--「為防臺而治臺」的消極態度
  1.遣回原籍,造成人去業荒。
  清朝治臺灣初期,也受到早先內地有支持明鄭勢力而實施「遷界」之陰影所影響,因此也不信任原本住在臺灣的人民,清政府將在臺之鄭氏官兵和部分原籍漳、泉的百姓遣回原籍,總數當以十萬計。據臺灣首任知府蔣毓英於康熙24年(1685)所撰《臺灣府志》的記載,當時臺灣只剩民口30229人,番口8108人。造成人去業荒,成為後來巡臺御史尹秦所言:「臺灣佃丁系漳、泉、惠、潮客民,因貪地寬,可以私墾,故冒險渡臺。
  2.依施琅之建議頒布「渡臺禁令」:(一)禁止粵屬潮、惠二地人民嚴禁渡臺。(二)需申請照單:內地欲渡航赴臺灣者,需先向原籍地方縣級申請照單,經分巡臺廈兵備道之稽查,依臺灣海防同知之審驗許可後通行之。
  3.渡臺的合法港口(正港),只限廈門及鹿耳門對度。初期合法渡臺之人民均先落腳在臺灣府城,再輾轉移往可拓墾的地方。因此,臺南府城為開臺之始,離府城愈遠,係屬漢人「人跡罕到之處」。
  4. 清初鳳山縣因「文武職官多僑居府治 」,因而官府政令所及僅限於臺灣縣而已。
(二)官員的態度
  1.官員多以府城以外之地為「人跡罕到之處」理由,不願到縣治地辦公而僑居府治。
  2.康熙35年施琅過世之後,海禁鬆弛,一直到康熙末年(1722)間,對兩岸往來的寬放態度,如康熙50年(1711)臺灣知府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閩、廣之梯船日眾,綜稽廣籍,每歲以十數萬計」。
  3. 藍鼎元《平臺記略》所言:「廣東潮惠二府人民皆于歲終賣穀還粵,置產贍家,春初又復之臺,歲以為常。」清雍正元年(1723年)藍鼎元也在〈粵中風聞台灣事論〉所述「廣東潮惠人民,在臺種地傭工,謂之客子。所居莊曰客莊。人眾不下數十萬,皆無妻孥,時聞強悍。然其志在力田謀生,不敢稍萌異念。往年渡禁稍寬,皆于歲終賣穀還粵,置產贍家,春初又復之臺,歲以為常。」
(三)捨合法渡台原因及偷渡到下淡水地區的海口路徑
  1.合法渡台,盤費過多,貧不能措者,改偷渡管道。
  清代舉人黃香鐵在1822所著《石窟一徵》中記載﹕「往台灣者,例由本籍縣官給照至泉州、廈門、海防同知驗收,方準渡海﹔然盤費過多,貧不能措者,常在潮州樟林徑渡台灣。」可見,古時蕉嶺人往臺路線,在渡海前,由蕉嶺出發,主要靠步行或搭民船經松口、三河遠見卓識直至潮州,在澄海縣樟林港渡台灣。
  2.正如巡臺御史尹秦所言:「臺灣佃丁系漳、泉、惠、潮客民,因貪地寬,可以私墾,故冒險渡臺。 」
  3.康熙61年(1722)黃叔璥《臺海使槎錄》所載,當時下淡水地區雖無良港深澳,但東港(指舊東港)、茄藤港(大鵬灣)、放索港(林邊溪出海口)等均可通杉板船,其餘港汊(ㄔㄚˋ)亦只能小船進出往來, 但並無礙偷渡之入墾,而且,東港、茄藤港或鱉興港等處均有河流貫穿,抵港後可順者河道水路向上耕墾。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culture.org.tw/permalink/7234492823254453/?mibextid=xfxF2i

客家人與分類械鬥-柯志明 教授/福建布政使-高山/姜太公後裔客家人與分類械鬥-柯志明 教授/福建布政使-高山/姜太公後裔客家人與分類械鬥-柯志明 教授/福建布政使-高山/姜太公後裔

 


繼《番頭家》柯志明教授《熟番與奸民:清代臺灣的治理部署與抗爭政治》以平埔族岸裡社群作為主要案例,探討清代臺灣的治理部署與抗爭政治。除說明三層式族群空間體制如何在國家權力策略性的治理部署與底層──「熟番」與「奸民」──的對應行動和反抗下,生成與轉化之外,同時試圖闡明國家權力在十九世紀時於前述常態治理體制之外兼行運用權變部署,「兼用經權」,利用漳泉客社群分類矛盾分化漢人社會,終至以權害經,造成民間林爽文事件武力的坐大與失控,以致殃及前者。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清代台灣地區的實際統治者--台灣道 1684--1895/1888台灣省最高行政長官全稱為“福建台灣巡撫”/1887福建臺灣布政使,臺灣內政最高官員/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呂、盧、高、許、紀]五個姓氏均源自湖北烈山,故稱「烈山五姓」烈山五姓的始祖炎帝(炎帝居於姜水流域,以姜為姓,到商末有姜子牙)。本起烈山,史稱烈山氏;又因他教民務農,也稱為神農氏(姜姓)。紀、許與呂同源;高、盧為姜太公之分支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姜太公後裔-高姓+高拱乾-編《臺灣府志》-台廈道,台灣最高行政長官/祭祖的桌子,是張八仙桌。八仙桌的上方掛了族譜-族譜的兩側,有一副對聯是「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客家與分類械鬥-柯志明 教授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381641321279235

屏東縣客家文物館+忠義亭 :: https://bit.ly/3wsPD0r


洪欉比霧峰林家更早發跡 草屯洪家才是19世紀前期中台灣"谷地之王" 洪欉驍勇一生卻慘死 甚至被碎屍萬段 但怕被誅九族 後代移居後有人改姓不姓洪/阿罩霧林家支持官軍,林家坐擁上谷地區,勢力強大,但與周遭豪族常有利益衝突、關係不睦-洪家則因掌握「霧峰水圳」,傳阿罩霧人對取水條件不滿,洪家首領洪番因此被阿罩霧人殺害,雙方暴力事件頻傳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