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超現實主義大師馬格利特的作品〈親密的朋友〉,下個月將在

超現實主義大師25年未公開畫作 拍賣預估價最高達20億元
比利時超現實主義大師馬格利特的作品〈親密的朋友〉,下個月將在佳士得倫敦拍賣會上競拍,預估成交價為3000萬至5000萬英鎊。(美聯社)
超現實主義大師25年未公開畫作 拍賣預估價最高達20億元 - 蒐奇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2nbMtf
2024/02/04 13:30
莊文仁/核稿編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比利時20世紀超現實主義大師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1958年完成的作品〈親密的朋友〉已有25年未公開展出,3月7日將在佳士得倫敦拍賣會上競拍,預估成交價為3000萬至5000萬英鎊(約新台幣12億至20億元)。
據《美聯社》報導,在這幅畫中可以看到身穿西裝、戴圓頂禮帽的男人背影,其身後懸浮著法國長棍麵包和酒杯。佳士得印象派和現代藝術副主席卡穆(Olivier Camu)表示,〈親密的朋友〉具有高度的詩意和夢幻,最後一次公開展出是在1998年的布魯塞爾。
佳士得3月7日在倫敦舉行的拍賣會,主要是為了紀念超現實主義創始人布勒東(Andre Breton)的《超現實主義宣言》100週年,而1967年去世的馬格利特,目前已成為所有超現實主義藝術家中最受歡迎的一位。相關作品近年來不斷飆升,例如〈光之帝國〉2022年就在蘇富比拍賣會以5940萬英鎊(約新台幣23.5億元)成交。
卡穆透露,馬格利特和達利等同時代藝術家不同,作品中幾乎沒有具體的文化或宗教參考,完全是概念性的,相當簡潔有力,〈親密的朋友〉先前由金融雜誌《機構投資者》創辦人卡普蘭(Gilbert Kaplan)收藏,在美國洛杉磯、紐約、香港巡迴展出後將在倫敦競拍。超現實主義大師25年未公開畫作 拍賣預估價最高達20億元 - 蒐奇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2nbMtf


比利時超現實主義大師馬格利特的作品〈親密的朋友〉,下個月將在比利時超現實主義大師馬格利特的作品〈親密的朋友〉,下個月將在

雷內·馬格利特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Sr4boL
雷內·弗朗索瓦·吉蘭·馬格利特(法語:René François Ghislain Magritte,法語發音:[ʁəne fʁɑ̃swa ɡilɛ̃ maɡʁit],1898年11月21日—1967年8月15日)是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並且因為其超現實主義作品中帶有些許詼諧以及許多引人審思的符號語言而聞名。他的作品對於許多觀察家對於事先設想現實狀況的情況提出挑戰,並且影響今日許多插畫風格
早年
雷內·馬格利特於1898年出生埃諾省萊西訥,他是裁縫暨紡織商人利奧波德·馬格利特(Léopold Magritte)的長子[1],母親雷吉納·貝爾坦尚(Régina)里賈納在結婚之前則是從事帽子製作工作。童年時候馬格利特一家經常搬家,大約自1910年開始雷內·馬格利特便開始嘗試學習繪畫,但是目前對於其早年生活仍然鮮為人知。不過母親在多年來曾經多次嘗試自殺以結束生命,這逼使得其丈夫利奧波德必須將她關進她自己的臥室監視著。
不過在1912年的某天,馬格利特的母親成功逃脫並且失蹤了好幾天。到了3月12日時她的屍體在附近一英哩左右的桑布爾河被發現,隨後認定是投河自殺但是實際原因不明。據傳當時13歲的馬格利特親眼看見其母親的屍體從水中撈上來,這使得一些說法認為由於當時母親浮屍時被發現時衣飾覆蓋臉部的畫面在他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而讓包括1927年至1928年的畫作《愛人》(Les Amants)等作品都常以衣布覆蓋著臉孔作為主要元素[2]。不過雷內·馬格利特本人並不喜歡這個解釋,而近來的研究已經否定這個故事並且認為這說法源自於家庭護士[3]。
繪畫
比利時500法郞上的馬格利特肖像
比利時500法郎背面,其中包含了《戈爾禮達》等其畫作元素
初期作品
已知最早的雷內·馬格利特畫作大約繪製於1915年,當時他還主要保留印象派風格[3]。1916年至1918年期間,馬格利特則前往位於布魯塞爾的比利時皇家美術學院跟隨康斯坦特·蒙塔爾學習,但是就學兩年後馬格利特發現該處十分平淡。自1919年到1922年期間他的畫作開始受到尚·梅金傑的未來主義和立體主義影響[3],同時自1918年開始他也對於大他10歲的義大利畫家喬治·德·基里科其超現實主義風格感到興趣,而這時期其作品大部分作品都有出現裸女元素。
1922年他與童年玩伴若爾熱特·貝爾熱結婚,其中兩人早在1913年時便已經認識。1920年12月至1921年9月期間,馬格利特曾經在駐紮於利奧波德斯布爾格附近的比利時陸軍服役。而在1922年至1933年期間他則曾經於壁紙工廠擔任工程繪圖人員,負責花紋設計以及海報暨廣告設計等工作。一直到1926年以後,他與在位於布魯塞爾新成立的人馬畫廊(Galerie Le Centaure)簽下合約後,開始從事全職的繪畫工作,
全職畫家
並於同年畫成《迷失的騎師》(Le jockey perdu),為第一幅超現實主義作品。並在1927年在布魯塞爾舉行首次的個人畫展,但遭到大量侮辱性的批評。這次失敗使他感到鬱悶,於是在1927年到1930年間,他移居巴黎。在這期間,他認識了安德烈·布勒東,並加入了超現實主義者的行列[4],大量的創造出具有神秘語意的迷人畫作,同時也為許多時裝海報或樂譜封面進行商業平面設計,1936年他的作品曾到美利堅合眾國紐約展出,後來又在1965年現代藝術博物館、1992年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舉行回顧展。
人馬畫廊在1929年年末關閉,馬格利特因此在次年返回布魯塞爾,繼續設計廣告[5]。他和兄弟保羅一起成立了一家公司,賺取微薄收入。1932年,他加入了共產黨。[5]
1936年夏,他參加了倫敦國際超現實主義展(International Surrealist Exhibition),經由薩爾瓦多·達利介紹,結識愛德華·詹姆斯。馬格利特在倫敦待了五周,期間就住在詹姆斯家。詹姆斯委託他畫三幅畫來裝飾自己家。 1937年1月,詹姆斯再次邀請馬格利特前往倫敦,請馬格利特在他家住一到兩個月來完成委託的作品。2月,馬格利特抵達倫敦。他在倫敦待了五周,期間詹姆斯把他介紹給了亨利·摩爾和羅伯托·馬塔。1938年1月,馬格利特又寫信給詹姆斯,提出對方可以以每年100鎊的價格僱他畫畫。詹姆斯沒接受這個條件,但後來還是買過幾幅馬格利特的作品。在隨後的戰爭年月,二人也仍然保持通信。[6]
二戰結束
在納粹德國佔領比利時王國期間,他堅持留在布魯塞爾,因而與安德烈決裂。在這段時期,他放棄在作品中展現野蠻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後來又恢復了。他的畫風變化不大,但也有稍許改變,例如1943年-1944年的「雷諾瓦時期」和1947年—1948年的「野獸派風格時期」等。
晚年他定居在比利時布魯塞爾。1967年8月15日因胰臟癌病逝,死後葬在蘇哈比公墓(Schaerbeek Cemetery)。
自1960年代起,馬格利特的作品引起公眾的高度興趣,更影響普普藝術、簡約主義及概念主義。[7]在2005年,他被列舉為「最偉大比利時人」瓦隆大區的第九位,在佛拉蒙大區的第十八位。
家庭
他和妻子若爾熱特·貝爾熱在1922年6月結婚。若爾熱特·貝爾熱是沙勒羅瓦一名屠夫的女兒,13歲時和馬格利特相識,那時馬格利特也只有15歲。他們第二次見面已是七年之後的1920年,地點為布魯塞爾。若爾熱特·貝爾熱當時是馬格利特的模特。1936年,馬格利特和年輕的表演藝術家塞拉·萊格(Sheila Legge,1911 – 1949))發生婚外情,他找來朋友保羅·科林特(Paul Colinet)幫他打掩護,但是科林特反而和貝爾熱產生了感情。馬格利特和貝爾熱直到1940年才和解。[8]
特色
最有代表性的超現實主義畫作為一幅寫有「你看到的不是煙斗」的煙斗畫作。創作於1929年,名為《形象的叛逆》。此畫經常被用來解釋超現實主義的觀點,並用於書籍和教學上。此外後世的學者認為他母親的投水自殺對他心理有很大的影響,此點可由他許多關於破碎的女體及包覆布匹的頭像畫作看出。
影響
Google全球首頁於2008年11月21日將Logo改為雷內·馬格利特風格的圖片(由戈爾孔達和《人子》混合製作而成),以紀念他110歲冥誕。他是一個完美的、技巧純熟的人 ,他通常畫一系列常見的物品,但這些物品在不同尋常的背景下有了新的含義。他也只畫一個不同的蘋果,但又用一個小標題否定它。[9]
博物館
主條目:馬格利特博物館和雷內·馬格利特博物館
馬格利特博物館
馬格利特博物館是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廣場上的博物館,以展出馬格利特等超現實主義作品為主的博物館。[10]
雷內·馬格利特博物館位於布魯塞爾熱特,是畫家及其妻子在1930年至1954年間的居所。博物館以畫家的生涯為主。
雷內·馬格利特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Sr4boL


神祕學觀藝術 這不是雷內・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 –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1964-《人子》又稱《男人之子》或《戴黑帽的男人》-789x1024比利時超現實主義大師馬格利特的作品〈親密的朋友〉,下個月將在比利時超現實主義大師馬格利特的作品〈親密的朋友〉,下個月將在比利時超現實主義大師馬格利特的作品〈親密的朋友〉,下個月將在比利時超現實主義大師馬格利特的作品〈親密的朋友〉,下個月將在比利時超現實主義大師馬格利特的作品〈親密的朋友〉,下個月將在

神祕學觀藝術 這不是雷內・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 –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超現實藝術家的謎夢人生》:把熟悉的世界用反常重組起來——沉迷於矛盾的馬格利特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SN00oR
馬格利特畫中的每個元素都描繪得非常真實,且立即可辨;沒有任何類型化的手法,也沒有任何扭曲或誇大,一切都是求真求實。說得更精確些,除了元素之間的關係以外。這些關係毫無真實可言,而且不合理、不合邏輯、矛盾不安、如夢似幻、尤其是自相矛盾。
文:德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 Morris)
賀內・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
比利時人・1927年加入巴黎超現實主義組織
出生——1898年12月21日生於比利時萊西恩(Lessines)
父母——父為裁縫及布商;母親製造女帽,有自殺傾向
定居——萊西恩1898|布魯塞爾1916|巴黎1927|布魯塞爾1930
伴侶——娶喬婕特・貝爾傑(Georgette Berger)1922-67|蕾格(Sheila Legge)1937(短暫交往)
過世──1967年8月15日於比利時斯哈爾貝克(Schaerbeek),死於胰臟癌
馬格利特
Photo Credit: 原點出版
馬格利特是個沉迷於矛盾的藝術家。最大的矛盾存在於怎麼畫和畫什麼之間。他的作畫方法傳統地乏味。他的用色單調,質感平面。這其實是深思熟慮導致的結果,因為他想讓平凡的傳統畫風和惹人注目的主題之間產生強烈對比。如果馬格利特畫的那位戴圓頂禮帽的商人看上去像是二流肖像畫家的作品,那麼原本應該是商人臉部的地方跑出個綠蘋果,就更令人震驚。平凡的繪畫風格強化了非理性意象的衝擊。
馬格利特畫中的每個元素都描繪得非常真實,且立即可辨;沒有任何類型化的手法,也沒有任何扭曲或誇大,一切都是求真求實。說得更精確些,除了元素之間的關係以外。這些關係毫無真實可言,而且不合理、不合邏輯、矛盾不安、如夢似幻、尤其是自相矛盾。馬格利特終其一生都在構思砭責日常陳腐價值觀的新方法。他採取十種主要策略:
1. 混合法:將兩個不同的事物合而為一
掛在衣櫃裡的睡衣有一對乳房
靴子有人的腳趾
坐著的人身軀是鳥籠
瓶頸是紅蘿蔔的外型和顏色
2. 對調法:將主題元素的順序對調過來
美人魚有魚的頭和女孩的腿
3. 透視法:將實體物件畫得像個開口,透過開口可看到遠方
透過飛鳥,可看到多雲蔚藍的天空
透過飛鳥,可看到綠森林
透過眼睛角膜,可看到多雲的天空
4. 不合比例法:更改主體的大小
一顆蘋果裝滿房間
小小的商人像雨水般掉落下來
騎師在一部開在路上的車上騎馬
一小朵白雲從敞開的大門鑽進房間
5. 時間矛盾法:擾亂主題的時間比例
畫家看著雞蛋作畫,畫布上卻是一隻鳥
天上是大白天,地上卻是夜間
長出來的樹根壓住砍倒樹的斧頭
6. 反重力法:描繪實體物件浮在半空中
巨石漂浮在海面上空
兩個男人在高空中站著說話
一條條法國麵包在空中飄蕩
7. 誤稱法:將熟悉物件標上不相干的標題
馬被標示為「門」
葉片被標示為「桌子」
水罐被標示為「鳥」
8. 蛻變法:描繪一個主體轉換為另一個主體
生長的植物長出鳥頭
山峰變成老鷹的頭
9. 變質法:描繪物件的材質發生改變
遊艇以海浪打造而成
裸女有木材紋理的皮膚
一盤石頭做的水果
立著的人是剪紙
10. 馬格利特1940年在下列聲明中總結他本身的繪畫手法:
我畫中的物件以實質外觀呈現出來,足具客觀風格……我將物件置放於永不可能出現的地方……創造新物件、轉化已知物件、改變某些物件的材質、以文字結合圖像……利用半睡半醒之際或睡夢中的意象,這些方式皆可在意識和外界之間建立連結。
他的作品標題令許多人迷惑不解,任何想在其中尋找隱含意義的人都該被事先告知,馬格利特經常邀請他的超現實主義朋友們晚上到他家,看誰能替他的新畫作想出最怪異荒誕的標題。馬格利特的作畫方式極其古怪。他沒有工作室,而且穿西裝在鋪著漂亮地毯的小房間作畫。我不知道還有哪個藝術家像他這樣整潔俐落地作畫。他也是一個有一長串個人成見的人,他說:「我厭惡……專業性的英雄主義……美好的感覺……裝飾藝術、民間傳說、廣告、發布公告的嗓音……童子軍、樟腦丸的氣味、當前發生的事和醉漢。」讀過他的各種評論、看過他的畫後,可以清楚看出,馬格利特確實是個怪人,不過,正如他的一位朋友所說,他假扮成過著資產階級生活的平凡人來隱瞞這一點。
馬格利特於19世紀末出生在比利時西南約20哩處的萊西恩。父親開裁縫店,母親曾販售女帽。馬格利特長大時,母親越來越抑鬱,曾試圖在家中閣樓的水槽中淹死自己。她沒有成功,事發後,為了她的安全著想,不得不把她關在臥室中。一天晚上,她逃了出來,在附近河裡投河溺斃。她的遺體被沖到下游,幾天後才被找到。最終發現她的屍體時,她的睡衣撩到頭部,像面具一樣蓋住她的臉。事發時,馬格利特年僅14歲,有些人指出,蒙住的臉孔出現在他的一些後期作品中,表明母親死亡的這一意象在他心頭揮之不去。馬格利特自己卻不肯承認,那或許是因為,他不喜歡人們嘗試解讀他的畫,他常說,他的畫只該被當作謎來欣賞。
次年,15歲的馬格利特去遊樂園時,在旋轉木馬上結識了年輕漂亮的喬婕特,後來嫁給了他。17歲時,他離開家搬去布魯塞爾,次年去念當地的藝術學院,在接下來的5年學習繪畫。22歲時結識梅森,同是超現實主義家的梅森成為他一輩子的朋友。幾乎同時,他再度遇見喬婕特,她這時候在城裡工作。他們各自走在植物園時巧遇彼此。他撒謊說他正要去會見他的情人,這使她感到難過。儘管他開了這無聊的玩笑,他們依然墜入情網,在兩年後的1922年結了婚。
1923年馬格利特首次看到基里訶的早期作品——這些作品也啟發過許多超現實主義家——從此對他產生重大影響。他細細咀嚼基里訶的奇特場景,沒過多久,他自己也開始採用新的作畫方法。(而根據記錄,基里訶不甚熱中於馬格利特的作品,說他的作品「詼諧機智,卻不悅目」。)1927年馬格利特想與法國超現實主義家建立聯繫,於是和喬婕特離開布魯塞爾前往巴黎。他不久就結識他們,1929年布勒東讓他成為正式的核心會員。不過那年冬天,馬格利特和布勒東之間建立的新友誼卻因布勒東侮辱喬婕特而粉碎。布勒東邀請這對夫妻以及布紐爾與其未婚妻共進晚餐,卻生了一晚的氣。他為了某件事而不高興,最後大發雷霆。據布紐爾在自傳中所述:「他突然指著馬格利特夫人戴在脖子上的小十字架,說這個十字架是一種無禮的挑釁,說她來他家應該戴別的東西。」
這一出奇不意的抨擊肯定讓喬婕特大不高興,尤其她戴的十字架是她祖母給她的心愛禮物。不消說,馬格利特不打算忍氣吞聲,於是站出來為妻子辯護。布紐爾繼續寫道:「馬格利特挺身為妻子講話,他們的爭論如火如荼持續了好一會兒。馬格利特夫婦盡量待到聚會結束,但後來有一段時間,兩個男人不再和對方講話。」有趣的是,30年後馬格利特夫婦接受一位美國作家的採訪時,卻極力對這件事輕描淡寫。據他們說,他們去參加一次超現實主義定期聚會時,布勒東大略提及,把宗教標記戴在身上很是俗氣,而不是針對喬婕特。但是馬格利特生了氣,於是和妻子走出房間。這一事件的兩個版本大不相同也不重要,卻不能不考慮到一個事實:不久之後,馬格利特和他妻子收拾行李離開巴黎回到布魯塞爾,他和布勒東有八年的時間互不交談,造成法國和比利時超現實主義之間的裂痕。
布紐爾的版本似乎較為可靠,因為只有兩個男人之間的當面對峙才足以導致如此長時間的分隔。這或許也能解釋為什麼馬格利特一回到布魯塞爾,便花了一整晚的時間將他在巴黎期間的相關信件、手冊和其他文件全數燒毀。直到1937年,布勒東和馬格利特才又一次為超現實主義計畫而有所接觸。
1937年在倫敦為了排遣無聊,他和年輕貌美的超現實主義粉絲蕾格有過一段短暫戀情。被稱作「超現實主義化身」的她在1936年倫敦國際超現實主義大展開幕式中,滿頭蓋著玫瑰花在特拉發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上招搖而行,因而一舉成名。馬格利特的朋友梅森為籌劃該展遷居倫敦,要在當地開設畫廊,勸說蕾格來當他的畫廊接待員。有名的色狼梅森顯然別有用心,蕾格拒絕了他的提議。迷人的馬格利特顯然另當別論。然而這肯定是一段最短的插曲(除了她為了跟他待在一起而和他出國旅行之外),因為馬格利特1937年在倫敦只待了五個星期,1938年為自己在梅森的倫敦畫廊舉辦的個展開幕儀式又待了幾天。
或許因為感到內疚,馬格利特於是鋌而走險,他在寫給密友超現實主義詩人克林內(Paul Colinet)的信上說:「我不在家的時候,我要你盡量讓我太太不那麼難熬。」克林內對自己的職責過於認真了點,他和喬婕特展開了一段戀情。有一段時間,他們的戀情日趨濃烈,使得喬婕特向馬格利特提出離婚。就我們所知,這是馬格利特唯一一次婚姻觸礁。事實上,他和喬婕特是一對恩愛夫妻,從小深愛對方,直到死去,儘管他們沒有孩子。他和蕾格的短暫情緣,以及喬婕特和克林內的情事,不過就是許多幸福夫妻都曾面臨的中年危機。此事也免不了有戲劇性的時刻發生。馬格利特從倫敦回到布魯塞爾後得知此事,於是,相當詭異地,他「說服一名員警陪他跟蹤這對情侶,以因應不可避免的對立」。他為何覺得需要員警保護,原因並不清楚,除非他只是想讓這對愛侶難堪、迫使他們分手。無論原因為何,他並未成功,這段戀情持續了一段時間。
這件事我們之所以知道,是因為1939年二戰爆發,幾個月後納粹入侵比利時所發生的事。馬格利特發表了幾次政治性的公開談話,說他擔心成為德軍眼前的目標,德軍入侵五天後,他南逃巴黎。他顯然要喬婕特跟著他去,她卻拒絕了。克林內仍待在國內,她不願離開他,這說明他們的戀情在展開三年後的1940年依然未死也仍能引起摩擦。因此,馬格利特不得不獨自離開,這使他很難向一些朋友解釋。他的解決方式是撒謊;他告訴朋友說,她才動過盲腸炎手術,無法隨他同行。來到巴黎後短缺資金,他把一幅畫賣給古根漢,她在匆忙前往美國前正在建立她的超現實主義藝術收藏。馬格利特和比利時超現實主義朋友史古特耐爾(Louis Scutenaire 1905-87)而後動身前往法國最南部,在古寨城卡卡頌(Carcassonne)靜觀事態發展。馬格利特難以忍受和喬婕特各分兩地,他在3個月後即回到他們在比利時的家。他在布魯塞爾安靜度過接下來的戰爭歲月,根據謠傳,他時而把他的畫作賣給德國駐軍,賺點外快。
1943年,為了支付即將出版的作品集當中昂貴的彩色插圖費用,據說馬格利特創作並出售多幅膺品。根據他的朋友馬連(1920-93)在1983年的文章中說,他洋洋得意地偽造畢卡索、布拉克、克利、恩斯特、基里訶、格里斯(Juan Gris)、甚至提香(Titian)等人的畫作,還說如果膺品賺更多錢,他寧可放棄他本身的藝術創作。喬婕特仗義為已故丈夫正名,上法院控告馬連,但是他有馬格利特寫給他的明信片作為證明。一家現代畫廊如何著手評估馬格利特創作的畢卡索,想想也著實有趣。
1940至1944年比利時被納粹占領,隨著悲慘歲月緩慢前進,馬格利特對戰爭的淒慘所做出的反應頗為奇特。他並未描繪當時的恐懼、緊張、和恐怖,反而決定反向出擊,創作燦爛、樂天、逃避現實的繪畫作品。奇怪的是,從1943到1946年間,他開始採取雷諾瓦風格畫他的一貫主題,但是這一階段的畫作一點都不受他的忠實追隨者歡迎。更不受歡迎的是他在稍後1947年「愚蠢」(vache)時期的創作。這些古怪作品共計25幅,刻意集醜陋愚蠢之能事。這些作品是為了1948年的一次巴黎展出而畫,打算蓄意侮辱法國的超現實主義同儕,因為在他看來,他們越來越馬虎而自滿。他的主題vache字義是「牛」,源於法文的fauves,意謂「野獸」——野獸粗野,他卻溫順。
那幾年間,馬格利特的一個失敗之處在於接訂單創作繪畫。某收藏家想要的某幅畫作若早已賣給其他人,他便迅速畫出另一幅副本。有時為了增加銷售量,同一幅畫作他會創作好幾個版本。這種明目張膽的市儈手法驚動了他的一些朋友。馬連尤其大動肝火,決定開馬格利特一個玩笑。1962年馬連和他的攝影師朋友多門(Leo Dohmen)出版了一本宣稱是馬格利特本人所寫的小冊子,名為La Grande Baisse,大致可譯為「大降價」。在冊子中,馬格利特說任何人想買他的新作品,都能拿到大幅折扣,甚至願意給買主提供任何尺寸的畫作。這本冊子極具說服力,不得不讓每個人都相信確實出自馬格利特之手。甚至布勒東也如此認為,還盛讚馬格利特的荒誕。馬格利特意識到發生什麼事之後大發雷霆,再沒有同馬連說過話,儘管他們是25年的莫逆之交。當然,他之所以無法欣賞這個笑話,是因為背後有一定的真實成分。
直到生命後期,馬格利特已享譽世界,1965年紐約現代美術館為他舉辦了一次大型回顧展。他的健康雖逐漸衰退,卻仍親自參展,這是他唯一一次的美國之行。次年,他和喬婕特也走訪了義大利和以色列,不過他的人生已走到盡頭,15個月後,他在布魯塞爾的家因癌症過世,年僅69歲。如今,馬格利特恐怕是最著名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唯有達利能與之媲美。有些評論家或許視他為愛開視覺玩笑的丑角,然而他遠遠不止於此。他把我們熟悉的世界拆卸開來,用一種反常的方式重組起來,令研究其作品的人魂牽夢縈。他的評論者似乎未領會到的一個重點是:他不僅僅以奇特的方式將事物組合起來,而且經過嫻熟的篩選,以統一的視覺效果創造濃烈的異界—馬格利特的獨特世界。許多人試圖分析那個世界,馬格利特給他們的回答是:「我們無法談論謎,只能為謎所支配。」
相關書摘 ►《超現實藝術家的謎夢人生》:便斗有我的簽名,而且數量有限——顛覆藝術的杜象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超現實藝術家的謎夢人生:他們真實人生的第一手見證》,原點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德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 Morris)
譯者:何佩樺
說出藝術史上怪咖如雲,最具想像力畫派的真實故事
「叛徒的本質,正是性格古怪和個人主義。」
一般藝術書裡看不到(或不敢說的)真實人生&混亂愛情
什麼樣的性格,造就了他們的藝術成就?
揭露32位藝術巨星/怪才的超現實之路
阿爾普∣培根∣考爾德∣基里訶∣達利∣杜象∣恩斯特∣賈克梅第∣
馬格利特∣米羅∣亨利・摩爾∣畢卡索∣曼・雷……
作者莫里斯(Desmond Morris)1928年出生,至今90高齡,是目前在世的末代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成員,趕上1940年代運動即將結束之時,於1948年舉辦第一次個展,1950年與米羅在倫敦聯展。他的寫作生涯極為傳奇,藝術家之外也是英國知名的動物學家,曾撰寫名列史上百大暢銷書《裸猿》,暢銷迄今50年,全球銷售逾千萬冊,被譽為身為人類,一生必讀的科學經典。
這一次,他要書寫他的32位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朋友們,他們時而怪異、時而諷刺的真實人生。史上沒有其他藝術運動,像超現實主義一樣包含了像馬格利特和米羅,兩個如此截然不同的藝術家,他們當中不乏藝術大師,如賈克梅第、達利、畢卡索、考爾德、杜象、馬格利特、亨利・摩爾、米羅、培根、恩斯特、基里訶、曼・雷等人。
超現實主義與其說是重要的現代藝術運動,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群經歷兩次世界大戰藝術家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因此與其去評論他們的作品,莫里斯更想透過自己與他們的交往回憶,去認識他們不平凡的一面──作為一個「人」的性格、愛情和人生。他們多半享受社交生活還是情願獨自一人?個性究竟大膽還是膽怯?他們在性方面是正常人或變態狂?他們是無師自通或者受過專業訓練?甚麼樣的性格,造就了他們的藝術成就?
恩斯特像鳥,艾呂雅浪漫古典,布勒東像獅子,坦基古怪、神經質、容易激動,達利引人注目、性格暴躁,米羅天真爛漫。本書的另類之處在於,作者不去分析或細談超現實主義家們的作品,他把那些留待評論家和藝術史學家去解決,把重點放在他們的生活,在人生的暮年,追憶超現實哲學帶來的衝擊,道出一位歷史見證者的藝術真心話。
挑選感興趣的超現實藝術家32人
莫里斯在挑選上僅限於視覺藝術家,挑出他最感興趣的32人。1920年代,超現實主義運動在巴黎興起,1930年代持續蓬勃發展。1939年二戰爆發,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四散奔逃,許多人以難民身分在紐約落腳。他們雖持續創作,1945年戰爭結束重返巴黎後,卻發現難以重啟這場運動,這一組織從此快速走向衰退。大部分的重要藝術家都在此時拋棄城市生活,前往別處創作。他們並未停止創作重要的超現實主義作品,此時卻是作為獨立自主的個體。
32位藝術家分別配有一張肖像照片,及上一幅典型作品。選出的肖像照用以說明他們在運動全盛時期的樣貌,盡可能避開他們作為成熟藝術家的熟悉照片。在挑選32件藝術作品時,作者特別側重於二戰結束前的作品——換句話說,運動高峰期的繪畫和雕塑作品。
《超現實藝術家的謎夢人生》:把熟悉的世界用反常重組起來——沉迷於矛盾的馬格利特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SN00oR

比利時超現實主義大師馬格利特的作品〈親密的朋友〉,下個月將在


「眼睛看見的,不一定是真實。」超現實主義大師—雷內・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 |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比利時超現實主義大師馬格利特的作品〈親密的朋友〉,下個月將在比利時超現實主義大師馬格利特的作品〈親密的朋友〉,下個月將在比利時超現實主義大師馬格利特的作品〈親密的朋友〉,下個月將在比利時超現實主義大師馬格利特的作品〈親密的朋友〉,下個月將在比利時超現實主義大師馬格利特的作品〈親密的朋友〉,下個月將在比利時超現實主義大師馬格利特的作品〈親密的朋友〉,下個月將在比利時超現實主義大師馬格利特的作品〈親密的朋友〉,下個月將在比利時超現實主義大師馬格利特的作品〈親密的朋友〉,下個月將在

「眼睛看見的,不一定是真實。」超現實主義大師—雷內・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 |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消失的臉-為何馬格利特愛畫看不見的人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