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協,是臺灣臺南市後壁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區東部偏南與白河區交界地帶。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嘉苳里東南部大部分地區、長安里北部東側凸出部分的中西段大部分地區,以及白河區的秀祐里西北端。[1][2][3][4][5]
本協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922HrD
本地區境內主要聚落為本協,南部地區設有臺灣蘭花生物科技園區(北半部,其餘位於本地區南鄰烏樹林地區境內)。[1][2][4]
歷史
台灣日治初期,本協地區為一街庄,稱為「本協庄」(舊制街庄),隸屬於下茄苳南堡。該庄昔日西邊北段及西北邊與下茄苳庄為鄰,北與大排竹庄為鄰,東與頂秀祐庄為鄰,東南邊為下秀祐庄,南邊及西邊南段為烏樹林庄。[1]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11日,全台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庄隸屬於鹽水港廳。[6]1904年(明治三十七年)4月1日,該庄編入「安溪藔區」,隸屬於鹽水港廳。[7]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4月1日,鹽水港廳內管轄區域調整,該庄仍隸屬於「安溪藔區」。[8]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25日,全台合併二十廳為十二廳,安溪藔區改隸屬於嘉義廳。[9]1920年(大正九年)10月1日,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該庄改制為「本協」大字,隸屬於臺南州新營郡後壁庄(新制街庄)。[10]
戰後後壁庄改制為後壁鄉,隸屬於臺南縣,大字亦改制為村。1950年(民國39年)10月25日,雲、嘉、南分治,後壁鄉仍隸屬於臺南縣。[11]2010年(民國99年)12月25日,臺南縣、市合併為直轄臺南市,後壁鄉改制為後壁區,村亦改制為里。
聚落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為本協,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圖上已有記載。[1]
交通
市道172甲線是後壁至白河的道路,經過本地區東北端。由該道路西行可前往下茄苳地區的後壁聚落,並止於台鐵後壁車站前的省道台1線路口;東行可前往白河區的白河市區,並止於市道165號路口。[1][2][12]
區道南92線是竹圍子至溪洲的道路,其西側端點(起點)位於本地區東北端的市道172甲線路口。[1][2][5]
產業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灣蘭花生物科技園區(北半部,其餘位於本地區南鄰烏樹林地區境內)
本協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922HrD
--------------------------------------
(2) 許忠信 - 後壁區本協ㄧ地本為荷蘭時王田,明鄭時為營盤,清代建成韓公館並為1721年朱ㄧ貴逃亡地... | Facebook https://bit.ly/3tWcsZQ
後壁區本協ㄧ地本為荷蘭時王田,明鄭時為營盤,清代建成韓公館並為1721年朱ㄧ貴逃亡地
八掌溪與急水溪之間土地在清代已是重要穀倉,現在仍為後壁區與新營區稻米良田,其開發時點應是1624年荷蘭人來之前。這是因爲「本協」ㄧ地乃明鄭時期營盤田之稱號,而當地有紅毛井,所以,臺灣省文獻會主委林衡道在鯤島探源ㄧ書(頁730)判斷其在荷蘭人時代為一王田。鑑於荷蘭人採以原制漢政策,對歸順平埔族原住民的待遇優於對漢人的待遇,不侵奪其居地,本協有王田的存在表示1624年荷蘭人來到後壁時,當地原住民已被迫渡溪到嘉義或集中到東山哆囉嘓社了,所以,荷蘭人才在該地設王田,並抓當地四週的漢人住王田四週來耕種甘蔗(所以後壁區有后部糖部),並挖紅毛井灌溉。而於荷蘭人火槍隊在1624年來臺之前只有像林鳳集團這種有三千人以上有組織的男丁之力量才有辦法迫使哆囉嘓社從水源充分的平原退到東山山麓。這些漢人與平埔族密切通婚,因未有機會讀書,取地名多用眼睛可見之標的物,所以該地與上茄苳及下茄苳(皆眼睛可見)為當地最早開發之三個莊舎。到了明鄭時期,地名則多抽象,如永康,仁德或文賢等。
1661年鄭成功還在圍安平古堡中的荷蘭人時因缺糧,派部隊到臺南各地屯墾,最快速之方法為改荷蘭人「王田」為部隊屯墾之營盤田,將蔗園改成番薯園,所以,在本協附近設「營尾」,為鄭軍當時後衛軍,此由本協與後壁區其他莊舎多單姓(如後菁寮多姓黃)不同地有多姓氏居民可看出。
1683年入清後,很多公有營盤田被清軍軍官占有而成為私產(情況與1945年類似),本協ㄧ部分土地被清軍武官韓德茂私占建成韓公館,其旁有一紅毛井足證當地乃荷蘭時王田。而後壁區下茄苳在清初仍有旌忠廟能協助我們理解1721年朱ㄧ貴為何逃往該處。
1721年中梅雨季,朱ㄧ貴在南科基地(其中有太爺與道爺等鄭成功部隊屯田地)與藍廷珍總兵最後決戰敗遁曾文(灣裡)溪,逃往下茄苳,因爲下茄苳當時仍為鹽水東邊10里的水(急水溪支流)與陸(東線北上官道)運交匯之要衝,軍事地位重要,而且該處有本協(屬營尾或下茄苳之東側ㄧ部分)ㄧ地乃明鄭時期營盤田之稱號,因爲鄭軍在本協附近設「營尾」,為鄭軍當時後衛軍,而鄭軍單位區分爲營、鎮、協、班、鋒,本協為營尾之一協。
營尾(下茄苳)有一廟稱旌忠廟,供奉岳府元帥(岳飛),相傳建於清雍正年間。臺灣省文獻會主委林衡道在鯤島探源ㄧ書(頁731)指出,明朝時為激勵抗清士氣普設關岳廟,鼓勵人民與部隊向關羽及岳飛看齊。到清代,清廷痛恨抗金名將岳飛斬殺無數清廷滿人(後金人)之先人(金人),所以,將關岳廟改成關帝廟,肅清岳飛信仰。
下茄苳敢違逆清廷政策,不僅維持岳飛信仰,而且在雍正年間設廟,可見下茄苳(營尾)到雍正年間反清復明意志仍非常強烈,鄭成功精神仍存。這可解釋1721年聲稱要反清復明的朱ㄧ貴為何敗逃下茄苳,因爲朱ㄧ貴可能企求當地明鄭王國遺民助其東山再起或掩護其逃亡。
以上故事是臺南發展文創與觀光產業寶貴素材,是我教著作權法之教材,供您参考。
(作者為成大法律系教授許忠信)(2) 許忠信 - 後壁區本協ㄧ地本為荷蘭時王田,明鄭時為營盤,清代建成韓公館並為1721年朱ㄧ貴逃亡地... | Facebook https://bit.ly/3tWcsZQ
公告欄
facebook 姜太公廟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