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是中國明朝設立於地方的軍事指揮機關。
都指揮使司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7Gj3Fv
明初,廢元朝樞密(樞密院)、平章(同平章事)、元帥、總管、萬戶諸武官號。都指揮使司下設衛指揮使司、千戶、百戶、總旗、小旗不等。度山川形勢,分設衛所(衛所制)。大致五千六百人為衛、千人為千戶所、百人為百戶所。
前、後、左、右、中5個千戶所。千戶所又分為10個百戶所,每百戶所112人。各衛所平時屯守,戰時奉命攻守。每逢戰時,朝廷臨時命將,並非都司指揮作戰。
衛、所分屬於各省的都指揮使司,各省的都指揮使司又由中央的五軍都督府劃片管轄(雲南都指揮使司隸屬於中央右軍都督府)。都指揮使司下轄若干個衛,衛下轄一定數量的千戶所和百戶所。
明太祖洪武三年,升杭州、江西、燕山、青州四衛為都衛,復置河南、西安、太原、武昌四都衛。
五年,設親王護衛指揮使司,統諸親王府護衛。
八年,改在京留守都衛為留守衛指揮使司,諸外都衛為都指揮使司。燕山都衛為北平都指揮使司,西安都衛為陝西都指揮使司,西安行都衛為陝西行都指揮使司,太原都衛為山西都指揮使司,大同都衛為山西行都指揮使司,杭州都衛為浙江都指揮使司,江西都衛為江西都指揮使司,青州都衛為山東都指揮使司,成都都衛為四川都指揮使司,福州都衛為福建都指揮使司,建寧都衛為福建行都指揮使司,武昌都衛為湖廣都指揮使司,廣東都衛為廣東都指揮使司,廣西都衛為廣西都指揮使司,定遼都衛為遼東都指揮使司,河南都衛為河南都指揮使司。每司設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等官。
十四年,置中都留守司及貴州都指揮使司、雲南都指揮使司。
二十年,置大寧都指揮使司。第二年,改為北平行都指揮使司。永樂元年(1403年),復稱大寧都司。
洪武二十六年定天下都司衛所,共計都司十七,留守司一,內外衛三百二十九,守御千戶所六十五。其後沿革,設廢不一。
都指揮使司初隸屬於大都督府,洪武十三年, 丞相胡惟庸謀反,廢中書省,因析大都督府為五,分統諸軍司衛所。
皇陵所在各置衛,不隸於都指揮使司。
皇帝親軍上二十二衛,稱親軍指揮使司(錦衣衛即其中之一),不隸五都督府。
明初,都指揮使與布政使、按察使並稱都布按三司,同為封疆大吏,明朝共置有21個都指揮使司。[1]明武宗正德年間,皇帝好大喜功,多聚宵小之徒,俱充以軍職,遂為世所輕。
清代保留了三司當中的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與衛所一同廢除。
《明史》評稱「內之部科,外之監軍、督撫,疊相彈壓,五軍府如贅疣,弁帥如走卒。總兵領敕令於兵部,皆跽,間為長揖,即謂非禮。至於末季,衛所軍士,雖一諸生可役使之。積輕積弱,重以隱佔、虛冒諸弊,至舉天下之兵,不足以任戰守,而明遂亡矣。」
都指揮使司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7Gj3Fv
-------------------
都指揮使司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b4ZqcX
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是中國明朝設立於地方的軍事指揮機關。
明初,廢元朝樞密(樞密院)、平章(同平章事)、元帥、總管、萬戶諸武官號。都指揮使司下設衛指揮使司、千戶、百戶、總旗、小旗不等。度山川形勢,分設衛所(衛所制)。大致五千六百人為衛、千人為千戶所、百人為百戶所。
分前、後、左、右、中5個千戶所。千戶所又分為10個百戶所,每百戶所112人。各衛所平時屯守,戰時奉命攻守。每逢戰時,朝廷臨時命將,並非都司指揮作戰。
簡介
明太祖洪武三年,升杭州等八衛為都衛。五年,設親王護衛指揮使司,統諸親王府護衛。八年,改在京留守都衛為留守衛指揮使司,諸外都衛為都指揮使司,初設十三都指揮使司,設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等官。洪武二十六年定天下都司衛所,共計都司十七,留守司一,內外衛三百二十九,守御千戶所六十五。其後沿革,設廢不一。
都指揮使司初隸屬於大都督府,洪武十三年, 丞相胡惟庸謀反,廢中書省,因析大都督府為五,分統諸軍司衛所。
皇陵所在各置衛,不隸於都指揮使司。
皇帝親軍上二十二衛,稱親軍指揮使司(錦衣衛即其中之一),不隸五都督府。
明初,都指揮使與布政使、按察使並稱都布按三司,同為封疆大吏明朝共置有21個都指揮使司。[1]明武宗正德年間,皇帝好大喜功,多聚宵小之徒,俱充以軍職,遂為世所輕。
清代保留了三司當中的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與衛所一同廢除。
《明史》評稱「內之部科,外之監軍、督撫,疊相彈壓,五軍府如贅疣,弁帥如走卒。總兵領敕令於兵部,皆跽,間為長揖,即謂非禮。至於末季,衛所軍士,雖一諸生可役使之。積輕積弱,重以隱佔、虛冒諸弊,至舉天下之兵,不足以任戰守,而明遂亡矣。」
都指揮使司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b4ZqcX
---------------
衛制_搜狗百科 https://bit.ly/47F5Lcj
衛所製度
衛所製度為明朝最主要的軍事制度,為明太祖所創立,其構想來自於隋唐時代的府兵制。
明代在與元朝及元末群雄爭戰期間,軍隊的來源,有諸將原有之兵,即所謂從徵,有元兵及群雄兵歸附的,有獲罪而諦發的,而最主要的來源則是籍選,亦即垛集軍,是由戶籍中抽丁而來。除此之外尚有簡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此外,明朝中期以後又有強使民為軍的方式,不過都屬於少數,衛所製仍是最主要的軍制。
明代自京師達於郡縣,皆設立衛、所,外統於都司,內統於五軍都督府。也就是說,衛、所分屬於各省的都指揮使司,各省的都指揮使司又由中央的五軍都督府劃片管轄(雲南都指揮使司隸屬於中央右軍都督府)。都指揮使司下轄若干個衛,衛下轄一定數量的千戶所和百戶所。
衛制_搜狗百科 https://bit.ly/47F5Lcj
-----------------------
明朝的都司衛所是怎麼回事?明朝的都司衛所是怎麼回事?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490Boye
明朝的都司衛所是怎麼回事?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490Boye
都司衛所是明太祖洪武初年建立的一種軍事機構,原名都司、行都衛,洪武八年(1375年)改為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行都指揮使司(簡稱行都司),到宣德年間逐漸固定下來。
明朝在全國共有十六都司、五行都司、二留守司。在全國十三個布政使司(即行省)都設有一個都司,其軍事長官備稱為都指揮使,與行省政治長官布政使同駐一城。
山東都司治濟南府,浙江都司治杭州府,江西都司治南昌府,福建都司治福州府,湖廣都司治武昌府,山西都司治太原府,陝西都司治西安府,四川都司治成都府,廣東都司治廣州府,廣西都司治桂林府,河南都司治開封府,雲南都司治雲南府(今昆明),貴州都司治貴陽府。
另外,大寧都司先治大寧衛(今遼寧寧城西),轄境相當於今天的河北長城以北和遼寧西拉木倫河以南地區,永樂元年(1403年)移治保定府。遼東都司治定遼中衛(今遼陽),轄境今天的遼寧大部。萬全都司治宣府左衛(今河北宣化),轄境現在的河北省內外長城一線的赤城、懷來以西和宣化、陽原以北地區。奴兒干都司治特林(今俄羅斯遠東州),轄境相當於現在的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到庫頁島一帶。
行都司則設在「邊境海疆」之地,治所不在省城內,以輔助本省都司,管理一部分衛所。陝西行都司治甘州衛(今甘肅張掖),山西行都司治大同府,福建行都司治建寧府(今南平),四川行都司治建昌衛(今西昌),湖廣行都司治鄖陽府(今湖北鄖縣)。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於安徽鳳陽府設置中都留守司,統領鳳陽等八衛,專門守護皇陵。嘉靖十八年(1539年)於湖廣承天府(今湖北鍾祥)置興都留守司,統領顯陵、承天二衛,專門守護顯陵,留守司的長官稱留守。
都司和行都司為明代地方的最高軍事機構,專門統轄各地衛所,分別直隸京師五軍都督府。
明初於京師和全國各地皆設有衛所,一府設所,數府設衛,洪武六年(1373年)定製,每衛設前後中左右五千戶所,大約五千六百人為一衛,一千一百二十人為一千戶所,一百一十二人為一百戶所。凡一衛統領十個千戶所,一個千戶所統領十個百戶所,每個百戶領總旗兩個(五十人為一總旗),一總旗領小旗五個(十人為一小旗)。
又有守御千戶所,獨駐一地,以守御某地為名,大部分直屬於都司管轄,少數隸屬於衛。還有屯田千戶所、群牧千戶所,它們都以農牧為主,品級同守御千戶所相當。衛的長官叫指揮使,所的長官稱為千戶、百戶。
據《明史-兵志》記載,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國共有「內外衛三百二十九,守御千戶所六十五。」後來逐漸增加,到明朝末年,「所屬衛四百九十有三,所二千五百九十有三,守御千戶所三百一十有五。」《明史-地理志》中記載,各衛所皆由各省的都司和行都司分別管理,兩直隸(北京和南京)境內的衛所則直屬於直隸兩京五軍都督府。
明代都司衛所的任務,對外具有防止侵略,鞏固邊防,對內則是鎮壓國內叛亂,維護統治的工具。留守司只掌管中都和興都兩個皇陵的守御防護任務。自衛指揮使以下的官職大多為世襲制,衛所士卒也大多為父子相繼。
國家一旦需要,則有朝廷調遣將官擔任總兵官,統率衛所軍士出征待戰事平息還朝之後,軍士各回衛所駐地。平時由國家撥付耕牛進行屯田生產,並進行軍事訓練,起先並不與地方政府有任何聯繫。
後來,由於邊境地區地區屯田制度日漸廢弛,軍士和當地百姓完全融合,衛所為了保證軍士的給養,不得不負責治理民政。同時,又於未設置州縣的地方皆設置都司衛所,既管軍事,又管民政。於是,這兩部分衛所,既有軍隊,也有百姓生活在其中,由單一的軍區管理逐漸轉變為一種行政區劃。
《明史-地理志》中將這種涉及民政較深且擁有大量屯田的衛所被稱之為實土衛所,依附於個省布政使司名下。至於內地,因為民戶多於軍伍,衛所田地較少,且無力治理民政,軍需主要靠官府供給,成為無實土衛所,純粹是一種軍事組織。
據《明史-地理志》的記載,十六都司中,遼東都司全部都屬於實土衛所,萬全都司大半是實土,大寧都司初治大寧路,皆實土,永樂元年(1403年)大寧都司遷往保定府,所轄衛所變為無實土。山東等十三都司及其所轄衛所,因設在各省州縣境內,絕大多數無實土,其中只有陝西、四川、湖廣、雲南、貴州五都司有少數實土衛所。五行都司中,只有陝西、四川有實土衛所,山西、湖廣、福建無實土衛所。留守司主要負責守衛皇陵,不參與屯田,所以都沒有實土。
都司與布政使司,直隸衛所與直隸州縣的區劃和轄境,基本上相同,僅有個別衛所不在本省或直隸境內。可以說這是朱元璋所設計的軍政分管體系的重要環節,以此杜絕地方割據勢力的出現,但由於此後屯田制度的廢弛,軍士被官宦肆意徵用成為他們的私人佃農,最終破壞了原本完善的衛所制度,使其在明朝末年空有大量的紙面人員,但卻沒有任何實力來維護國家的安定,抵禦外族的入侵。
明朝的都司衛所是怎麼回事?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490Boye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568y6kk.html
--------------------------
碭石衛
明朝都司衛所列表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7VCjz3
明朝都司衛所列表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8TjpcK
廣東都指揮使司,明朝十六個都指揮使司之一。
洪武四年(1371年)十一月置廣東都衛,治廣州府。洪武八年(1375年)十月改廣東都衛為廣東都指揮使司。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改廣東行中書省為廣東承宣布政使司。廣東都指揮使司屬於前軍都督府。
下轄衛所
廣州前衛、廣州左衛、廣州右衛、南海衛、潮州衛、雷州衛、海南衛、清遠衛、惠州衛、肇慶衛、廣州後衛、程鄉千戶所、高州千戶所、廉州千戶所(後為廉州衛)、萬州千戶所、儋州千戶所、崖州千戶所、南雄千戶所、韶州千戶所、德慶千戶所、新興千戶所、陽江千戶所、新會千戶所、龍川千戶所
後來改制:
廣州前衛、廣州後衛、廣州左衛、廣州右衛、南海衛、潮州衛、雷州衛、海南衛、清遠衛、惠州衛、肇慶衛、廣海衛,
添設:碭石衛、神電衛、廉州衛(原千戶所)
新會千戶所、韶州千戶所、南雄千戶所、龍川千戶所、程鄉千戶所、德慶千戶所、新興千戶所、陽江千戶所、高州千戶所、儋州千戶所、新寧千戶所、萬州千戶所、崖州千戶所、增城千戶所、東莞千戶所
添設:大鵬千戶所、香山千戶所、連州千戶所、河源千戶所、長樂千戶所、平海千戶所、海豐千戶所、捷勝千戶所、甲子門千戶所、大城千戶所、海門千戶所、靖海千戶所、蓬州千戶所、澄海千戶所、廣寧千戶所、四會千戶所、陽春千戶所、海朗千戶所、雙魚千戶所、寧川千戶所、信宜千戶所、石城千戶所、永安千戶所、欽州千戶所、靈山千戶所、海康千戶所、樂民千戶所、海安千戶所、錦囊千戶所、清瀾千戶所、昌化千戶所、南山千戶所、瀧水千戶所、從化千戶所、封門千戶所、函口千戶所、富霖千戶所
廣東都指揮使司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b4HM9e
明朝都司衛所列表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7VCjz3
明朝都司衛所列表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8TjpcK
----------------------
明代衛所時空變遷研究    明代
中華文明之時空基礎架構--明代衛所時空變遷研究 https://bit.ly/3vI3G23
研究說明
。明代衛所為具有軍事性質的地理單位,管轄軍戶,承擔軍役。 明代宣德年間,都司衛所設置成定制。全國共有十六都司、五行都司、二留守司,其中十三都司屬於十三布政使司(山東、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山西、河南、廣東、廣西、陝西、四川、貴州、雲南),都指揮使司與布政使司同治一地,掌一省軍政,統轄所屬衛所。 其餘都司(遼東、大寧、萬全)置於邊區。行都司治所不在省會城內,用來輔助本省都司,管理部分衛所,包括陝西(治甘州衛)、山西(治大同府) 、四川(治建昌衛)、湖廣(治鄖陽府)、福建(治建寧府)等。 留守司為守護皇陵而設,有中都(鳳陽行都督府)、興都(承天府)兩司。
。本研究首先由匯整明代衛所建置沿革著手,建立基礎資料庫。資料庫以事件紀錄為理念來建置,掌握衛所改名、改隸、改制、位置遷移等變遷歷程,逐一收錄其起迄年代、隸屬單位、所在位置、變動緣由、參照文獻來源等內容。已完成具有將近2500筆資料的明代衛所沿革資料庫。
。由明代衛所建置沿革資料庫中,擷取萬曆二十年(1582)存在衛所之位置分布點資料,總計994筆,與譚圖所繪出明代(1582年)衛所資料共369筆,作一比對,可以概覽本研究對於以往可參照圖層之資料擴充概況。
明代衛所建置成果示例(以1528年衛所分布為例)
。明代長城九邊防禦體系,經長期演變,至嘉靖年間已形成都司衛所與九邊總兵鎮守並行的軍事體制;沿長城一帶的關隘與屯堡密集分布,與衛所布防相互呼應,在資源配置、軍事組織與空間結構上,形成環環相扣、層次分明的防禦體系。在本研究建立明代衛所分布資料的基礎上,結合邊鎮屯戍相關研究資料,可逐步釐清軍事鎮戍體系之空間結構與意義
中華文明之時空基礎架構--明代衛所時空變遷研究 https://bit.ly/3vI3G23

中華文明之時空基礎架構--明代衛所時空變遷研究

碭石衛/明朝共置有21個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是明朝設立於地碭石衛/明朝共置有21個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是明朝設立於地碭石衛/明朝共置有21個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是明朝設立於地碭石衛/明朝共置有21個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是明朝設立於地碭石衛/明朝共置有21個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是明朝設立於地碭石衛/明朝共置有21個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是明朝設立於地碭石衛/明朝共置有21個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是明朝設立於地碭石衛/明朝共置有21個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是明朝設立於地碭石衛/明朝共置有21個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是明朝設立於地碭石衛/明朝共置有21個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是明朝設立於地

中華文明之時空基礎架構--明代衛所時空變遷研究


碣石鎮(1389)設立碣石衛,為全國36衛之一/新竹姜氏族譜記載,明朝洪武年間,姜世良公在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江(紅)豆村發跡,之後子孫繁衍,遷移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今陸豐市)碣石衛(今碣石頭)鸕鶿寮(今羅西村)墾闢。子孫再遷徙陸豐市大安墟(今大安鎮)鹽墩鄉鹽墩村方角都(今艷墩村)創立家業。 葬于今廣東省陸豐市碣石鎮羅西村姜厝邊/明朝建立之初,因海患把全國180萬軍隊定為衛、所駐軍,5600人為衛、1200人為千戶所、120人為百戶所,後因倭害嚴重,又增碣石、神電等24衛。劉永福黑旗軍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