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嘉義市普濟寺1709/觀世音菩薩/嘉義市所建立的九座

章高元(1843年—1912年)字鼎臣,安徽廬州府合肥縣人,清末淮軍將領清,臺灣鎮總兵,。1874年,日軍侵略臺灣,自琅嶠(今恆春)登陸。章高元奉命隨軍入臺灣,事後撤回大陸,駐江陰。1884年,法軍入侵臺灣,章高元隨劉銘傳渡海守衛臺灣。當時法軍已占至基隆,他誓死請戰,率部「乘夜蹈入法兵壘,短兵肉搏,鋒利不可當,法兵多死」。在西仔反淡水之役中,章高元率部取得大捷。戰後,他因功升簡署澎湖鎮總兵,賞換「年昌阿巴圖魯」勇號/1888年,以臺灣鎮總兵之名率副將萬國本參與討伐苗栗泰雅族馬那邦山的馬那邦社,作戰勝利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財團法人嘉義市普濟寺
財團法人嘉義市普濟寺 —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https://bit.ly/4aFqcbV
寺廟資料表
寺廟附表
基本資料
資料來源: 田野調查
座標定位方式: GPS 定位
坐向: 174
地址: 嘉義市中山路144號
電話: 05-2279682
主祀神明: 觀世音菩薩
陪祀神明:
關聖帝君
土地公
天上聖母
虎爺公
西方三聖
創立起始年: 1709
創立年代參考文獻:
清康熙48年   (1709)         (普濟寺沿革)
清康熙50年   (1711)         (陳清誥、謝石城,《台灣省嘉義縣市寺廟大觀》,文獻出版社,1964)
明末創建      (1661-1683) (林衡道,《台灣寺廟大全》,1974)
相傳明末創建(1661-1683) (林衡道,《台灣寺廟概覽》,台灣省文獻會,1978)
清康熙48年   (1709)         (顏尚文等編,《嘉義市志 卷十 宗教禮俗志》,嘉義市政府,2005)
建立沿革:
普濟寺沿革:
普濟寺位於嘉義市中山路,係於清康熙四十八年歲次乙丑(公元一七○九年),因兵丁孫大成募建,而由參將張國完成一座北朝南之觀音寺,四年後,參將翁國禎 、阮蔡文、守備游崇功等募建關帝廟於觀音殿前。當時本地稱內教場,四周空曠,為清代軍士操作之所,故亦有練兵場之稱。日據初期,將關帝廟移建觀音殿右側。原作為縣署之天后宮,改建為醫院,將天后宮遷建於觀音殿之左側,形成一佛道共存之三神廟,從此香火鼎盛。
民前五年(西元一九○六年),發生大地震,屋宇損毀,關帝廟神像則移祀溫陵媽廟二樓,而原天后宮內神像,移祀於城隍廟內。災後由林玉昆、劉耀良等大德倡募重建而於民前二年(西元一九一○年)竣工落成,然寺內僅供奉觀音菩蕯聖像,定名為普濟寺。
民二十六年日人侵華,而在台灣推行「皇民化」政策,將寺廟歸納濟美會,因之普濟寺被夷為平地,觀音聖像則由當時管理人遷於今嘉義市民權路上地藏廟中,供信眾膜拜。
迨至光復六年後,民國四十年(西元一九五一年)縣內首席推事吳天雲發起,邀集吳添丁、張草、楊興、余宗澤、黃其傳、江旺根、熊木川等鳩資,復建寺院,重燃香火,經三十餘寒暑後,普濟寺已柱斜屋漏,時寺內管理人余宗澤偕同洪增榮、柯金竹、盧長銘夫婦等大德延請林美(富美姑)來寺主持,且為籌募重建該寺事誼,而於民七十六年成立管理委員會,由林美(富美姑)擔任主任委員,余宗澤為副主任委員,總務為陳江玉霞委員兼任,盧長銘委員負責會計。在十方信眾護持之下,普濟寺於民七十六年十月二日動工,於民七十八年十二以十四日落成,其間經歷兩餘載,寺宇莊嚴,金碧輝煌。如此艱鉅之工程,幸賴林美(富美姑)廣結善緣,辛勞勸募,精心策畫本寺之重建有成,主持林美(富美姑)於民七十九年台中萬佛寺受具足戒,法號常嚴,普濟寺在信眾護持之常嚴法師領導下,必能為市內添一清境修道勝地也!
財團法人嘉義市普濟寺 —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https://bit.ly/4aFqcbV

財團法人嘉義市普濟寺1709/觀世音菩薩/嘉義市所建立的九座財團法人嘉義市普濟寺1709/觀世音菩薩/嘉義市所建立的九座財團法人嘉義市普濟寺1709/觀世音菩薩/嘉義市所建立的九座財團法人嘉義市普濟寺1709/觀世音菩薩/嘉義市所建立的九座


嘉義市普濟寺
廟宇簡介
• 主祀神祇:     觀世音菩薩
• 宗教類型:     佛教
• 組織方式:     董事會制

清代以來嘉義市觀音信仰寺廟類型之發展 https://bit.ly/3TYg1cD

清代以來嘉義市觀音信仰寺廟類型之發展
以清代在諸羅縣城(今嘉義市)所建立奉祀觀音菩薩為主要聖像的九座寺廟做研究單位,蒐集每一座寺廟相關的方志、寺廟台帳、檔案、報紙等文獻資料,再加上田野調查的實地印證與深度訪談,完整紀錄每一座觀音信仰寺廟,自清代創立迄今的發展過程。並進一步分析、歸納觀音信仰在不同的創立者、思想信仰、儀式活動、寺廟建築設施、佛像神聖空間配置的特質,以及每一座寺廟與嘉義市的政經、社會文化互動後所發展的演變類型。
清代在今日嘉義市所建立的九座觀音信仰寺廟,可分為三大類型。官方建立的寺廟大都能受到縣城中仕紳的支持與日本佛教宗派的支持,在長期發展中有機會轉型為教理型正信佛教,並進一步推展佛教文化的向上發展。在家佛教的齋堂,戰後也能順利轉型為研究教理的正信佛教。民間發展的觀音信仰寺廟,係沿著原住民聚落或水利開發、聚落形成過程中所建立的,雖然不能獲得官方的大力支持,但是深入紮根當地聚落家族平民的力量,也讓祂們能抵抗天災、政權等破壞而留傳二百餘年。民間佛教的觀音信仰寺廟金碧輝煌、香火興旺,是否能在未來資訊普及、教育發達等助緣中,再加上信徒信仰素質的提昇,而轉型為更高層次的信仰,仍有待觀察
佛教緣起於印度,其中的觀音菩薩信仰,隨著佛教的傳佈,而遍及中國、日本、台灣各地。觀世音菩薩,是慈悲、智慧的施無畏者,二千餘年來隨著佛教傳佈到世界各區域,而因應不同的地理環境、族群結構、風俗文化影響,產生不同的觀音菩薩信仰型態。二千餘年來觀音菩薩信仰的傳佈過程中,出現教理型、正信佛教與靈驗型、民間佛教等不同類型。教理型、正信的觀音信仰有般若經、法華經、華嚴經、楞嚴經、淨土經系與密教系等不同淵源的義理、儀式、行持傳承。六朝以來的觀音信仰傳承過程中,在中國出現大量以觀音信仰為主的感應記、偽經、變文、寳卷等,促使觀音信仰庶民化,尤其唐代以來的大悲觀音、水月觀音、白衣觀音、送子觀音、妙善公主傳說、魚藍觀音、南海觀音等圖像與信仰、儀式而使觀音信仰成為靈驗型民間佛教的主要內容
三百年前,諸羅縣建城以來,於清領時期(1683-1895)奉祀「觀音佛祖」為主要聖像的佛教寺廟共有九座,祂們在嘉義縣城社會文化的發展影響之下,分別發展成為何種觀音信仰型態?祂們是否可以歸納成為幾種不同觀音
信仰的寺廟發展類型?本文以清代以來在嘉義縣城(今嘉義市)所建立奉祀觀音菩薩為主要聖像的九座寺廟做研究單位,蒐集每一座寺廟相關的方志、寺廟台帳、檔案、報紙等文獻資料,再加上田野調查的實地印證與深度訪談,完整紀錄每一座觀音信仰寺廟,自清代創立迄今的發展過程。並進一步分析、歸納觀音信仰在不同的創立者、思想信仰、儀式活動、寺院建築設施、佛像神聖空間配置的特質,以及每一座寺廟與嘉義市的政經、社會文化互動後所發展的演變類型。
觀音菩薩信仰的研究,早在1928年日本學者後藤大用《觀世音菩薩本事》,就有清楚而完整的研究。[1]日本京都大學教授牧田諦亮《六朝古逸觀世音應驗記の研究》,開啟中國觀音信仰研究。[2]而于君方《Kuan-Yin: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Avalokitesvara》,是中國觀音信仰各類型轉變研究的集大成者。[3]李玉珉〈中國觀音的信仰與圖像〉,論述兩晉至明清的觀音信仰內容與圖像的轉變,另篇論文〈張勝溫「梵像卷」之觀音研究〉則對宋代大理國觀音信仰與漢、藏、東南亞諸地的複雜關係有進一步探討。[4]以上,觀音菩薩信仰的代表作,大都集中在印度、中國等地的研究,甚少對台灣三百年來的觀音信仰有進一步的探討。本文希望經由清代嘉義縣城內外(今嘉義市)建立的九座觀音信仰寺廟與當地政經、社會文化互動的不同類型變遷過程中,進一步探討觀音信仰在台灣發展的特色。也許,本研究有助於佛教對台灣區域社會文化發展的作用,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清代以來嘉義市觀音信仰寺廟類型之發展
清代以來嘉義市觀音信仰寺廟類型之發展 https://bit.ly/3TYg1cD


相簿|2018慈航普濟匾紀錄

財團法人嘉義市普濟寺1709/觀世音菩薩/嘉義市所建立的九座財團法人嘉義市普濟寺1709/觀世音菩薩/嘉義市所建立的九座財團法人嘉義市普濟寺1709/觀世音菩薩/嘉義市所建立的九座財團法人嘉義市普濟寺1709/觀世音菩薩/嘉義市所建立的九座財團法人嘉義市普濟寺1709/觀世音菩薩/嘉義市所建立的九座

相簿|2018慈航普濟匾紀錄


祈福寺廟網: 嘉義普濟寺 https://bit.ly/48eara3
普濟寺位於嘉義市中山路,係於清康熙四十八年歲次乙丑(公元一七0九年),因兵丁孫大成募建,而由參將張國完成一座坐北朝南方位之觀音寺,四年後,參將翁國禎、阮蔡文,守備游崇功等募建關帝廟於觀音殿前。當時本地稱內教場,四周空曠,為清代軍士操作之所,故亦有練兵場之稱。日據初期,將關帝廟移建觀音殿右側。原作為縣署之天后宮,改建為醫院,將天后宮遷建於觀音殿之左側,形成一佛道共存之三神廟,從此香火鼎盛。
    民前五年(西元一九0六年)發生大地震,屋宇損毀,關帝廟神像則移祀於溫陵媽廟二樓,而原天后宮內神像,移祀於城隍廟內。災後由林玉昆、劉耀良等大德倡募重建,前於民前二年(西元一九一0年)竣工落成,然寺內僅供奉觀音菩薩聖像,定名為普濟寺。
    民國二十六年日人侵華,而在台灣推行「皇民化」政策,將寺廟歸納濟美會,因之普濟寺被夷為平地,觀音聖像則由當時管理人洪寶玉遷於今嘉義市民權路地藏廟中,供信眾膜拜。
    迨至台灣光復六年後,民四十年(西元一九五一年)縣內首席推事吳天雲發起,邀集吳添丁、張草、楊興、余宗澤、黃其傳、江旺根、熊木川等鳩資,復建寺院,重燃香火,經卅餘寒暑後,普濟寺已柱斜屋漏,時寺內管理人余宗澤偕同洪增榮、柯金竹、盧長銘夫婦等大德延請富美姑(林美)來寺主持,且為籌募重建該寺事誼,而於民國七十六年成立管理委員會,由富美姑擔任主任委員,余宗澤為副主任委員,總務由陳江王霞委員兼任,盧長銘委員負責會計。
    在十方信眾護持之下,普濟寺於民七十六年十月二日動工,於民七十八年十二月十四日落成,其間歷經兩年餘,寺宇莊嚴,金碧輝煌。如此艱巨之工程,幸賴富美姑廣結善緣,辛勞勸募,精心策劃本寺之重建斯有所成,住持富美姑於民七十九年台中萬佛寺受具足戒,法號常嚴,普濟寺在信眾護持之常嚴法師領導下,必能為市內添一清淨修道勝地也!
    常嚴法師,俗姓林名美,民國三十一年四月八日生,嘉義市人,父林公從事公職,家道小康,母持早齋,虔誠禮佛,林美自幼穎悟過人,深感人生是苦,世間無常,十歲茹素後,即在佛教界中,四處雲遊,於民國五十年至嘉義地藏庵中,精修佛法,並領眾共修,開示佛法,曾協助重建地藏庵完成,然於民國七十五年普濟寺管理人,余宗澤偕同洪增榮、柯金竹、盧長銘夫婦等大德,延請林美來寺擔任住持,並商重建普濟寺,於萬般迎請之下,方予應允,然管理委員會成立之後,林美感於寺之建地狹小,而於七十六年重建之中,一面建寺,另一面承購寺後土地廿餘坪。
    又於民國八十一年九月,從濟美會手中,收回普濟寺本有的土地所有權,使得寺的土地建全。民國七十八年林美往台中慈明寺依聖印大師出家,而於七十九年萬佛寺受具足戒,而今普濟寺重建後,寺宇莊嚴,金碧輝煌,這一切盡是師精心闢劃。常嚴法師勇於承擔,不辭艱辛,待人謙和,心地慈悲,領眾護法之結果,不愧為二百八十餘年之普濟寺中興法師。
     甫落成的「普濟寺」屬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樓高四層,美侖美奐,金碧輝煌。我們且就從一樓慢慢看起。
    一樓入口的石柱有三首詩偈,是描寫寶殿內外的情況。
    其一
    普照人無恙梵宮高聳中山路
    濟施佛有緣般若宏開內教場
    其二
    普佑黎民觀察羅山憑慧眼
    濟欽菩薩慈悲南海證禪心
    其三
    關公垂德澤靈威西蜀山河壯
    聖母仰慈儀顯赫湄洲日月昭
    「內教場」是「普濟寺」附近的舊稱,老一輩的嘉義人都還沿用至今。詩偈二所提到的「羅山」正是嘉義古名「諸羅山」的簡稱。
    一樓大殿的供奉不出詩偈的描述,中間供奉的是觀世音菩薩,觀世音前有三寶佛、彌勒佛及伽藍跟韋馱護法,右邊是關聖帝君,左邊則是天上聖母媽祖。牆上除了有光明燈的供奉之外,還有十八羅漢的安立,石柱上讚觀世音菩薩的偈寫道:
    隨處化身南海恩施甘露水
    尋聲救苦西方德佈普陀山
    拾級而上,二樓名曰「華嚴寶殿」,供奉的是華嚴三聖(釋迦文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寶殿內有讚偈:
    萬卷佛經功德莊嚴開法界
    千秋蓮座身心圓妙仰牟尼
    殿外的詩偈也不可錯過:
    菩薩仰文殊弘法傳經門開不二
    普賢安武邑化身渡眾澤及三千
    佛力無邊法護羅山晨鐘開覺路
    祖心自在恩覃寶島暮鼓指迷津
    再上三樓,名曰「大悲殿」,是挑高式建築,採光十分良好,讚佛偈題曰:
    千枝手舉法輪常轉消民劫
    千古眼瞻佛道佈施拯眾災
    殿口另有二偈:
    大夢本虛空與佛有緣歸正果
    悲歡皆色相為人無慮悟玄機
    觀念無遮願拯眾生離苦海
    音宣正覺宏敲一杵響空山
   「普濟寺」的斜對面是嘉義消防隊的駐紮處,右邊過兩條街則是嘉義縣政府所在地,「普濟寺」在車水馬龍的都市中屹立著,默默地做著度化眾生的如來家業。
    「普濟寺」從二百八十年前走過來,雖然經過天災而多次改建,但是,寺根卻深紮,精神並未隨著寺貌的改變而改變,「普濟寺」歡迎眾生參訪。
祈福寺廟網: 嘉義普濟寺 https://bit.ly/48eara3


章高元(1843年—1912年)字鼎臣,安徽廬州府合肥縣人,清末淮軍將領清,臺灣鎮總兵,。1874年,日軍侵略臺灣,自琅嶠(今恆春)登陸。章高元奉命隨軍入臺灣,事後撤回大陸,駐江陰。1884年,法軍入侵臺灣,章高元隨劉銘傳渡海守衛臺灣。當時法軍已占至基隆,他誓死請戰,率部「乘夜蹈入法兵壘,短兵肉搏,鋒利不可當,法兵多死」。在西仔反淡水之役中,章高元率部取得大捷。戰後,他因功升簡署澎湖鎮總兵,賞換「年昌阿巴圖魯」勇號/1888年,以臺灣鎮總兵之名率副將萬國本參與討伐苗栗泰雅族馬那邦山的馬那邦社,作戰勝利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