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家鐘板/禪堂香案上方懸著一口鐘,鐘下掛著一塊厚木板。 按這五家鐘板/禪堂香案上方懸著一口鐘,鐘下掛著一塊厚木板。 按這五家鐘板/禪堂香案上方懸著一口鐘,鐘下掛著一塊厚木板。 按這五家鐘板/禪堂香案上方懸著一口鐘,鐘下掛著一塊厚木板。 按這五家鐘板/禪堂香案上方懸著一口鐘,鐘下掛著一塊厚木板。 按這五家鐘板/禪堂香案上方懸著一口鐘,鐘下掛著一塊厚木板。 按這五家鐘板/禪堂香案上方懸著一口鐘,鐘下掛著一塊厚木板。 按這五家鐘板/禪堂香案上方懸著一口鐘,鐘下掛著一塊厚木板。 按這五家鐘板/禪堂香案上方懸著一口鐘,鐘下掛著一塊厚木板。 按這五家鐘板/禪堂香案上方懸著一口鐘,鐘下掛著一塊厚木板。 按這五家鐘板/禪堂香案上方懸著一口鐘,鐘下掛著一塊厚木板。 按這

禪門五家鐘板
禪門五家鐘板 - 盛凡 https://bit.ly/3veh3H2
禪堂香案上方懸著一口鐘,鐘下掛著一塊厚木板。
按這座寺院所屬禪宗的不同宗派,其木板有不同形狀。
分為橫長方、豎長方、三角、半圓和圓形五種,稱為「五家鐘板」:
臨濟宗為橫長方形;“橫遍十方”
曹洞宗為豎長方形;“豎窮三際”
法眼宗為正三角形;“三類化身”
溈仰宗為下半圓形;“天下太平”
雲門宗為圓形;“圓滿報身”另有解釋,
橫式代表 “橫遍十方”、
直式代表“豎窮三際”、
圓式代表“圓滿報身” 、
三角代表“三類化身”、
半圓代表“天下太平”。
禪門五家鐘板
禪門五家鐘板
禪門五家鐘板
五家鐘板分別表徵了禪宗五家宗派的哪些法?
法眼宗鐘板:宗門指病,一切現成
法眼宗的開宗祖師為法眼文益禪師(885—958),
因聞雲門文偃禪師“一棒打死與狗子吃,貴圖天下太平”一語而開悟,
遂啟法眼度化眾生因緣。
《人天眼目》雲:
“法眼宗者,箭鋒相拄,句意合機;始則行行如也,終則激發。
漸服人心,削除情解,調機順物,斥滯磨昏。”
作為禪門最後創立的宗派,法眼宗宗風凜冽,宗門指病,針砭時弊,
文字棒喝交馳,當機應世的特點十分明顯。
又秉承“一切現成”之理,平實無華、直擊當下;
注重文字,匯合統攝各路教理,宗歸一心,
踐行“禪教合一”——用禪宗的方法檢驗漢傳佛教的教理結構;
在宗門猶如“僧值”,警戒時弊,戒飭偏差。
法眼宗法脈重續,鐘板樣式經虛雲老和尚確認為三角形,
以展揚由文字行持等種種方便,圓滿法身功德,
成就三類化身,廣度眾生。字句為“三類化身”。
雲門宗鐘板:雲門餅相,超脫言意
雲門宗宗風孤危聳峻,簡潔明快,
常以“雲門三句”(函蓋乾坤、截斷眾流、隨波逐流)、
“一字關”及“顧、鑒、咦”三字旨等宗旨接引學人。
無盡鋒芒,隨機拈示,隻言片語,超脫言意。
無伴為宗,不留情見。
雲門宗開山祖師雲門文偃禪師(864—949)舉揚弘傳禪法的方便,
常在牆壁上畫一個圓圈,以一圓相示“餅”,後人常舉“雲門餅,趙州茶”。
為展揚雲門祖師家風,後世弟子乃以八角的圓形鐘板,用作叢林中的鐘板號令。
字句為“圓滿報身”。
曹洞宗鐘板:君臣五位,不落有無
曹洞宗宗風綿密,如精耕細作的老農。
曹洞門庭設施“五位君臣”,分為偏正五位和功勳五位,以君臣、父子關係說之。
其中以偏正五位為基礎,辨明體用,掃蕩情塵,使物我雙忘,人法俱泯。
《人天眼目》雲:
“曹洞宗者,家風細密,言行相應。隨機利物,就語接人。
看他來處,忽有偏中認正者,忽有正中認偏者。
忽有兼帶,忽同忽異,示以偏正五位……大約曹洞家風,不過體用偏正賓主,以明向上一路。
要見曹洞麼,佛祖未生空劫外,正偏不落有無機。”
《宗門十規論》說曹洞宗“敲唱為用”,即師徒常相交接,
以回互不回互之妙用,使弟子悟本性真面目。
叢林有“臨濟將軍,曹洞士民”之說,
以言曹洞宗接引學人如精耕細作的農夫,綿密回互,妙用親切。
曹洞宗開山祖師為洞山良價禪師(807—869)當年行腳時,
路經水溪,因見水底自家倒影而開悟。
曹洞弟子以直式鐘板作叢林龍天號令之眼,以展揚家風,
字句為“立地登天”,後來改為“頂天立地”。
臨濟宗鐘板:棒喝交馳,狂心頓歇
臨濟宗以“棒喝門庭”著稱,有“臨濟喝,德山棒”之典故。
唐代德山宣鑒禪師平常遇學僧前來參學,多舉柱杖打去,以為接引,
自言:“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
”開山臨濟義玄禪師曾參黃檗希運禪師,問:“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黃檗禪師便打。
臨濟禪師如是三問,三度被打。
而臨濟義玄禪師也以棒喝接引學人,
“有時一喝如金剛寶王劍,有時一喝如踞地獅子,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汝作麼生會?”
僧擬議,師便喝。故雲:七尺棒頭開正眼,一聲喝下歇狂心。
又雲:香板頭上出祖師,大聲喝內出菩薩。
《五家宗旨纂要》雲:
“臨濟家風,全機大用,棒喝齊施,虎驟龍奔,星馳電掣。負沖天意氣,
用格外提持。卷舒縱擒,殺活自在。掃除情見,窘脫廉纖。
以無位真人為宗,或棒或喝,或豎拂明之。”
《人天眼目》雲:
“臨濟宗者,大機大用,脫羅籠,出窠臼。虎驟龍奔,星馳電激。
轉天關,斡地軸,負沖天意氣,用格外提持,卷舒擒縱,殺活自在 。”
五祖法演禪師言臨濟家風如“五逆五雷之喝”,
又如《歸心錄》所說:臨濟家風,白拈手段,勢如山崩,機似電卷。”
臨濟宗有一套靈活接化學人的手段,
主要有“臨濟三句”、“三玄三要”、“臨濟四喝”、“四賓主”、“四料簡”、“四照用”等。單刀直入,
棒喝交馳,照用並舉,蕩滌情識,一超直入,超佛越祖。
故言:“德山棒,打破虛空粉碎,非為了事;臨濟喝,震翻大地平沉,未盡全功。”
臨濟禪堂之風乃有“達大道兮過量,通佛心兮出度”之高格。
當年六祖慧能大師(638—713)開示南嶽懷讓禪師時說:
“西天般若多羅讖汝腳下出一馬駒(馬祖道一禪師),踏殺天下人。”
後來臨濟義玄禪師採用即沿用此讖語,展揚臨濟家風以接眾。
有如“馬駒踏殺天下人”之縱橫無礙,
臨濟鐘板樣貌為橫式,字句為“橫行天下”,該宗後學改為“橫遍十方”。
溈仰宗鐘板:師資唱和,春風化雨
溈仰宗宗風細密,手眼平順。師資唱和,理事並行。
溈仰祖師接引學人時,經常以各種圓相暗示學人,使學人深解其意。
《人天眼目》雲:
“溈仰宗者,父慈子孝,上令下從;
你欲吃飯,我便捧羹;你欲渡江,我便撐船;
隔山見煙知是火,隔牆見角知是牛。”
《五家宗旨纂要》亦雲:
“溈仰宗風,父子一家,師資唱和。
語默不露,體用雙彰,無舌人為宗,圓相明之。”
溈仰宗開山祖師溈山靈祐禪師(771—853),
曾於開示後學時雲:“我百年後去山下作水牯牛。”
溈仰宗接人,平和如春風化雨,溫良如大眾奴僕,
鐘板樣貌為半月形,字句為“天下太平”。”
按照雲居山真如的禪堂規約,
溈仰鐘板的具體尺寸為:長一尺八寸,高九寸九分,厚二寸五分,兩角鋸三寸。
五家鐘板分別表徵了禪宗五家宗派的哪些法?文章來自禪林博客
從六祖慧能之後,一花開五葉,正法流芳,又謂:
「五家鐘板,總同三十六下,若多若少,非為佛子之道也,
 西來大意,正法眼藏,人天路上,佛法為尊,
 祖師清規,尊重尊重,出家授戒,參學流通。」
禪門五家鐘板 - 盛凡 https://bit.ly/3veh3H2


禪堂法器之鐘板
禪堂法器之鐘板 https://bit.ly/3RUOoPZ
戒氍
禪堂又稱僧堂,始建於唐百丈懷海禪師時期(749—814),是禪寺集大眾生活參禪、飲食起居之場所。為了統領大眾,更能引導僧眾的日常生活和修行,禪堂裡一般都安立了各種各樣的法器,作為助道之方便。法器又稱佛器、佛具、道具,即指鐘、板、木魚、椎、磬、鐃鈸、鼓等物。鐘板又分大鐘、百八鐘、殿鐘、僧堂鐘、集眾鐘等等。這裡要介紹的鐘板,是指僧堂鐘,也就是禪堂鐘板
禪堂鐘板,貫穿寺院所有之法器使用,對於每日生活、四季修學最為重要。依據敲法不同,凸顯五宗不同之家風,令參學者一目了然,各安其職,各盡其責。歷史上,五宗(溈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道場各有各的鐘板,其中最主要的有兩種:臨濟三板一鐘、曹洞三板三鐘,都是朝暮各三通。如臨濟鐘,下堂、食茶、坐參一下,放參三下。曹洞鐘,下堂一下,食茶二下,坐參三下,放參三下;板,下堂時一下,喫茶時兩下,坐參時三下,放參時三通,都是由禪堂當值師來敲打。說戒、上堂,七下,相應禪堂外之大鐘,則由維那師來敲打。晚課燒香時,三下,由殿堂香燈師來敲。
禪堂司鐘板法則:鐘板者,乃引領大眾梵唱、行坐參修之法器,行者一天的作息,全憑鐘板號令行事。凡司鐘板者應謹慎盡職,如法敲。鐘板之敲打法有五宗之分。四止四開:一板一鐘,二板一鐘,三板一鐘,四止四開總共三十六下。以上的敲法,臨濟、溈仰、雲門三家用之。三止三開:一板一鐘,二板二鐘,三板三鐘,三止三開朝暮三十六下,曹洞、法眼兩家用之。五家鐘板,總共三十六下,不能多一下,也不能少一下。若有偏差,即不是佛子之道。如臨濟宗的寺院,懸掛臨濟鐘板,一天作為「四止四開」。從一板一鐘至三板一鐘止靜,及揚板開靜,不得錯亂。當值師司鐘板,應聽由維那師招呼行事,不得擅自敲打。司鐘板的當值師,起香前應打三陣叫香,集眾入堂,叫香應由慢至快,由大聲至小聲,每陣二十四下。當值司鐘板的輕重,應板打八分,鐘敲六分,速度不得參差不齊。當值師司鐘板,逢行香時,如有和尚或班首師父在場,送位應如法。凡司鐘板,聲響不得軟弱無力、無精打采,亦不得匆促急躁、尖銳刺耳,打人閒岔。司鐘板如法,能作為行者的助道因緣,令其攝心正念,精進辦道,集諸勝因良緣,反之,則動人道念,覆行者慧命,不可不慎!
五家鐘板之形狀、字句,各有差別,代表了各家宗風及門庭施設之不同。①
沩仰宗:开祖沩山灵祐禅师(771—853),曾经在开示的时候讲:“我百年后去山下作水牯牛。”为了宣扬沩山的“水牯牛”精神,表达大乘佛教“三类化身”的思想,凸显“水牯牛”三字,故沩仰宗的钟板形状为三角形,字句为“三类化身”。
臨濟宗:當年六祖慧能大師(638—713)開示南嶽懷讓禪師時說:「西天般若多羅謔汝腳下出一馬駒(馬祖道一),踏殺天下人。」後來臨濟宗採用此謔語,表示本派為馬祖禪法之真傳,故其鐘板形狀為橫式,字句為“橫行天下”,後人改為“橫遍十方”。
曹洞宗:開祖洞山良價禪師(807—869),當年行腳的時候,路過溪邊,因見水底之影而開悟。為了凸顯這一悟道因緣,曹洞宗的鐘板形狀為直式,字句為“立地登天”,後來改為“頂天立地”。
雲門宗:開祖雲門文偃禪師(864—949),在傳法時,常在牆上畫一個圓圈,代表「餅」。後人講,“雲門餅,趙州茶”,即與此有聯繫。意思是畫餅不能充飢,佛法貴在實踐,而不只是講理論。其思想出自《楞嚴經》等經典。為了凸顯「雲門餅」這一機鋒,故其鐘板形狀是圓形或八角,字句為「圓滿報身」。
法眼宗:開祖法眼文益禪師(885—958),因聞雲門文偃禪師「一棒打死與狗子吃,貴圖天下太平」一語而開悟,為凸顯其開悟之因緣,其鐘板形式為“八卦”,字句為“天下太平”。
五家各立門庭,其鐘板形式代代相傳,流佈於海內外。由於禪堂鐘板主要起著表法的作用,它不僅體現了各家之宗風,同時貫穿寺院的日常生活和修行之全部,可以幫助大眾將佛法的精神更好地落實於生活當中,所以大眾必須對它們的敲法和意義非常熟悉。依據敲法不同,大眾自然而然就知道該做什麼了。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不明白鐘板的內在精神,也就是說,如果不了解安立鐘板的意義及作用,就不可能真正讀懂中國禪宗寺院裡的修行生活,也不可能真正理解禪宗能夠傳播到今天的生命力所在。鐘板猶如三代之禮樂,後代子孫欲得長發其祥,當慎而守護之,勤而履踐之。望大眾體解祖師大德安立鐘板之悲心。
①本文五家鐘板的形狀及解釋,依據同治九年(1870)鼓山湧泉寺三復住持淨空刻的為霖道霈(1615~1702年)康熙三十年十五重新制定的《叢林祝白清規科儀》。為霖道霈嗣法鼓山曹洞宗永覺元賢禪師(1578~1657年)。禪門五家之溈仰、法眼及雲門三宗法脈於五代、兩宋間相繼斷絕,現五家鐘板主要流行的有臨濟及曹洞。在臨濟、曹洞二家中,流行比較廣的是臨濟宗。筆者因於曹洞宗寺院出家,對曹洞宗頗有感情。早歲參學時,刻意留心天下禪林曹洞寺院之鐘板,幾乎看不見。目前,雲門山大覺禪寺已恢復雲門宗之鐘板。五宗法脈重新恢復,要歸功當代禪門泰鬥虛雲老和尚。對於五家鐘板形狀的解釋,筆者在諸清規中,暫時沒有遇到比《叢林祝白清規科儀》更早的資料。但目前流行的《禪門日誦》等禪宗文獻,又有不同的說法。如《禪門日誦》五家鐘板形狀,溈仰宗板為半圓形,法眼宗板為三角形,與本文說法有所出入。現在流行比較廣的,多以《禪門日誦》為主,望讀者抉擇之。
主要參考書目:《敕修百丈清規》、《高旻寺四寮規約》、《雲居山規約》、《金山規約》、《叢林祝白清規科儀》、《禪門日誦》、《禪林象器箋》、《虛雲和尚全集》第4卷〈規約〉。
禪堂法器之鐘板 https://bit.ly/3RUOoPZ


禪堂法器與規矩詳解 - 佛弟子文庫 https://bit.ly/48838kp
寺院的中心為禪堂。禪堂有四大法器:鐘板、香板、散香、慧命台上坐木魚。
禪堂內分東西兩大廣單,中有佛龕。佛龕後有維摩龕,廣單上每年請職貼單條,分東西兩序。東序有堂頭大和尚等列職;西序有首座、西堂、後堂、堂主。
禪堂每日以鐘板作為禪者行坐參修的主要生活引導,因此,禪堂的鐘板就是大眾的號令。《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下載:「於布薩、誦經、集合眾僧、飯食等,皆可敲鳴鉗椎」,所謂「龍天耳目」,必須相當尊重。鐘板的配合有時是臨濟宗的「一鐘一板一木魚」,有時是「二板一鐘一木魚」,或者「三板一鐘一木魚」,都代表了一些特殊的意義。總之,禪者的生活,不用語意,每天在單純的號令下,井然有序。
禪堂司鐘板法則
鐘板者,乃引領大眾梵唱、行坐參修之法器,行者一天的作息,全憑鐘板號令行事,凡司鐘板者應謹慎盡職,如法敲打。臨濟鐘板,一天作為「四止四開」。從一板一鐘至三板一鐘止靜,及揚板開靜,不得錯亂。當值司鐘板,應聽由維那招呼行事,不得擅自敲打。
司鐘板的當值,起香前應打三陣叫香,集眾入堂,叫香應由慢至快,由大聲至小聲,每陣二十四下。當值司鐘板的輕重,應板打八分,鐘敲六分,速度不得參差不齊。當值司鐘板,逢行香時,如有和尚或班首師父在場,送位應如法。凡司鐘板,聲響不得軟弱無力、無精打采,亦不得匆促急躁、尖銳刺耳,打人閑岔。司鐘板如法,能作為行者的助道因緣,令其攝心正念,精進辦道,集諸勝因良緣,反之則動人道念,覆行者慧命,不可不慎!
禪堂法器名稱
鐘板:鐘板懸掛於香桌上方,鐘上板下,規格隨禪堂的大小而有所不同。禪門五家鐘板,各有特色,橫式代表「橫遍十方」,直式代表「豎窮三際」,圓式代表「圓滿報身」。鐘板是禪堂大板香、起香,掛二板講開示、止靜及揚板所用。臨濟宗鐘板為一日作息「四止四開」的主要訊號。
催板:靠近鐘板,掛在牆上的一塊較小的板,為跑香中站板及講開示後催促再次跑香之用。
木魚:放置於維那香桌上,為起香、抽解、小香止靜、開靜之用。
叫香:以兩片長方形木塊互擊出聲,為集眾進堂、跑香中催香;抽解小淨後,警示進堂坐香及開靜後,維那示意下坐之用。
引磬:如碗狀的小鐘,以小鐵枹擊之。於其底部中央貫紐,附有握柄,便於把持。為大板起香、揚板與鐘板三結三交及開靜,問訊出堂之用。
香板:禪林用以警策修行之木板,形如寶劍,依使用目的不同,分有多種。
巡香香板:用以巡查坐禪昏沉者。
監香香板:於禪七時使用,一般由方丈、首座、西堂、維那等執行。
清規香板:是屬較嚴重者,犯了清規時,才會請清規香板來處罰。
堂規香板:用以懲誡違規者。
維那香板:以職取名,維那專用。
警策香板:用以警策用功辦道者。
禪堂鐘板訊號
禪堂外的訊號:寺院的打板,分為一板、二板、三板、四板、五板等。
起一板:大眾開大靜養息時,由巡夜人員敲擊的訊號。
起二板:夜巡完畢的訊號。
起三板:通知廚房典座人員起床的訊號。
起四板:通知大眾起床的訊號。
煞五板:完成起四板的訊號。
接報鐘:禪堂回應堂外的訊號。
打接鐘:鐘聲訊號與報鐘相接,共一百零八下。
打叫香:示意早齋將開始的訊號。
開梆:飯頭敲擊懸掛在齋堂外的大木魚梆,通知大眾即將開飯的訊號。
禪堂內的訊號
起香:大板香(一板一鐘二木魚)、小香(二木魚)。
掛二板:大板香(二板一鐘),為講開示的訊號。
站板:(一槌小板)小香跑香進行中停止的訊號。
催板:(二槌小板)聽開示後,再行跑香的訊號。
抽解:(一槌木魚)禪坐前上淨房的訊號。
止靜:大板香(三板一鐘)、小香(三槌木魚),為靜默坐禪參修的訊號。
開靜:大板香(一槌引磬)、小香(一槌木魚),禪者停止坐禪,聽許散動下座之訊號。
揚板:三陣(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臨濟鐘板四止四開,一日作息四次大開靜的訊號。
禪堂乃是選佛場,禪宗要地,規矩嚴謹,所謂:「開萬聖之圓乘,闡佛祖之慧命,弘宗門之大范,造學者之佛國」。舉止要有規則,自然肅靜無聲,大眾方能安心參禪,剋期取證,行住坐臥,自班首乃至清眾,均有儀規可循。
行香
行如風,如風之行止無跡,不得迴互盼顧,穿長褂不能抄手,須徐徐行步,輕輕擺手。行香擺手左手擺三分,右手甩七分,須順圈子而走,不得穿堂直過。進堂不問訊、不合掌,不得抄手而行,須兩手垂直,不得東張西望,不得低頭或昂腦,不得掉頭顧視,不得交頭接耳,必須將頭靠衣領,端嚴整肅。行走與前人相距三塊磚,行走近人之前,而失行之威儀。
住立
立如松,如松之挺直無有偏斜,不得以兩手抄後,不得叉手而立,必須雙手垂直,站立腳跟對齊,前八後二站定,端正無偏則心地公直矣。
坐香
坐如鐘,如鐘之安穩,不稍動搖,凡坐香皆跏趺坐,單跏趺即右腳在下左腳在上;雙跏趺即先左腳放右大腿上,再右腳放在左腿上。將底下兩大服角,先包右腿,後包左腿,再包兩膝,名為「兩把半」。膝頭平位邊,頭靠衣領,手捧彌陀印。坐香必須端身正坐,身端則心正,心正因直,因直則果自不紆曲矣。不但坐香,即一切處,人前背後亦然。

臥如弓,佛制四大威儀,臥時皆右手枕頭,左手搭膝,兩腿相疊,不得掉舉,不得仰睡,仰睡名修羅睡;不得左手枕頭右手搭膝,此名畜生睡;不得覆睡,覆睡名餓鬼睡;不得伸兩腳睡,伸腿名死人睡,皆不吉祥臥。吉祥臥者,十方諸佛同臥,歷代祖師同臥。不依吉祥臥者,乃蠢動含靈,六道四生同臥,所以天堂、地獄,凡聖兩途,只在臥時一念。
禪堂的規約
禪堂規約繁不勝舉,如「禪堂出入往返儀規」「禪堂上下廣單日行儀規」「禪堂調香儀規」「禪堂期頭大進堂儀規」等等。若依來果老和尚所訂《高旻寺四寮規約》,禪堂規約有近百條。
每年七月期頭,大進堂人數稍多,要齊集韋馱殿學習進堂,演練規矩。如和尚教規矩,即云:「今天演習禪定日行規矩,此一堂佛事大非等閑,何以開萬聖之圓乘,闡佛祖之慧命,弘宗門之大范,選學者之佛因。然老參師父或諸方住過叢林之大眾,雖大同小異,初發心之人,要加倍留心,眼晴要看好,耳朵要聽好。老住的人可在位上坐,新進堂的人,一齊站在佛前來。」和尚言畢,即教規矩。
所教如下:
第一散香演習,請交、敲、卓散香之規矩;
第二散香演習,散杯、倒茶、收杯。
第三散香演習,吃包子。
第四加香後散香事。
第五巡香演習,請香板、下香板、巡香大小規矩、散杯子數、倒茶、收杯子、卓香板、交香板。
第六喫茶事。
第七加香後同巡香裝香事,又巡香四種香板:沖盹打呼、前衝後仰、東歪西斜、靠壁扒位。
第八鋪卷棕墊蒲團。
第九演習衣、袍、具之搭抽及使用時機。
第十演練盤腿方法。
第十一位子上下。
第十二廣單上下。
第十三演習簾子之推放。
第十四演習架房規矩。
這些規矩是禪者必修的儀規。
禪門的規矩是為了奮迅而設,因此有「禪七」,剋期取證之禪修。禪七,通常以七天為單位,可連續七個星期,長達四十九天。禪七中只能在吃飯、大小解時離開禪堂,餘此都在禪堂內跑香、坐禪。打七期間不上早晚殿,早晚殿由悅眾師父誦持。
為了禪七做好準備,增加一回合的跑香和靜坐,是打「禪七」的預演,稱為「加香」。加香將至,和尚表堂警策,並招呼大眾演習加香法則。維那擬好監香名單,呈和尚審定。
十五日,起養息香,掛過二板喫茶畢,等茶壺出堂,維那表堂道:「班首師父慈悲,恭喜師父們,常住替你們加香了。加香這一堂佛事,專為你們加功進步,平時動靜閑忙,總有一點疏散,加香後請各監香發心,成就你們的道念,你們當要向道上會。被監香,下香板不能稍有動念。
監香共有八種香板,那八種呢?輕昏點頭,彈指抓癢,靜中講話,嘻笑放逸,沖盹打呼,東倒西歪,前衝後仰,靠壁扒位。如有犯此八事,監香盡可下香板。稍刻收過杯子,各監香聽報過名字,就位站定。正副悅眾捧香板跟維那後走,交監香。交待過了,各人留心記好。」
維那表堂畢,卓杯子,候杯籃出堂。取監香名單,即報云:「奉和尚命,請內外寮各監香,請某某書記……為監香。」
一一唱過名字,眾監香一齊就位站定。維那便從東繞到佛龕西前,悅眾捧監香香板隨後。維那橫持監香香板,對監香。監香對維那持的香板問訊,維那後將香板掉頭交監香,監香橫持向上一舉,維那對監香香板問訊。從西前到西後,又從東後到東前,交香板。交時新報名的監香就位站起立定,不動腳不轉臉。監香按過香板,隨將香板橫放位後,就位坐下。
維那交過香板後,歸位坐下。警策表堂云:「監香師父,既受常住職,必當盡職,不得有誤公事。輪到監香時,答‘起’字時,必奮勇向前,不能一日退後。香板頭上出祖師,到下香板時,必審定仔細,如下到那一位的香板,他有爭香板之處,立即告訴我,雖是助道,定要耐煩。交代過了,各人留心記好。」
當值打催板,大眾跑香四五個圈子。維那催香,打「連二香板」,即喊頭一個「起」字,眾監香和後,和尚、班首次第而喊。當值師平常經行跟維那後,至加香日起,不走維那後,就在外圈經行,但聽末後「起」字尾音,打鉗錘。散香不卓,維那候和尚到本位放香板,方舉步,從東繞西。散香、監值二人隨維那後,走至門邊,如常站立。惟散香不卓,維那歸位卓香板。監值掛簾子,進堂鋪拜墊。散香至堂外,敲同平常,大眾小圊回堂坐香。
當值師敲三板一鐘止靜,行禮畢,監值收蒲團,關門歸位。當值出香盤。巡香出位請香板,從東繞西,檢看草鞋可齊,至門口立定。稍後,監香下位,與巡香並立。皆依監香先動步為主,開步二人監巡。監香有一半警策,略謂八種香板:輕昏點頭,彈指抓癢,靜中講話,嘻笑放逸,沖盹打呼,東倒西歪、前衝後仰、靠壁扒位,巡香下後四種香板。
巡香香板,手拿懸肩,香字平耳朵。監香合掌香板,側掌當胸,板尖齊眉。凡監香、巡香,行步離人之坐位二尺許,在第三塊磚上行。如靠近了則有衣風,如離遠則不夠下香板,打香板要指實掌空。下香板時,須限領縫為度,正打在肩膀挑擔的部位,不得傷人頸耳,不得打在脊背上。
見有昏沉,前衝後仰,東倒西歪,低頭打呼者,如欲下他的香板,必手速眼快,胳膝對胳膝,腳到手到,下過便走,不准互相眥望。既下香板,須當響亮,操手香板,不可太多,多則令人動念,亦不可久立,立久則巡照不周。不得觀望不清,便亂下香板,亦不得見已有昏沉者不下香板,亦不得打報復香板,亦不得無故打人,既受斯職,必須認真發心供養,乃助道因緣。
監香看香不多,先行歸位。巡香候香到開靜交香板。大眾吃包子畢,維那打叫香三下,放腿子,凡加香後,放腿子皆聽叫香。大眾行香,至打站板,眾人聽鉗錘一響,即立定,猶如鐵柱一般,不得動搖,面前有空地者罰。班首站在四角,監香靠兩邊位立,香板平執。
和尚講開示,如和尚不在堂,即班首開示,各依次講。前人在堂,後人無事不可外出。如班首不在堂,維那立本位講規矩,如班首替代維那可出位開示。當值聽招呼打催板,香到打抽解止靜。巡香請香板走過,監值鋪棕墊,打開一二尺,不可太長。
監香下位同上。到開大靜鉗錘後一拜,當值不拜,聽悅眾打引磬問訊,接木魚兩下,起六枝香。在開大靜當值揚頭陣板時,散香師至佛前請散香,煞二陣板,散香請下問訊。煞三陣板到佛龕後聽二椎木魚,西敲三下,東敲三下。諸師小圊吃開水,回堂經行不跟圈子。
大眾散行,惟監香一位跟著維那。喊「起」字時,維那與監香平喊平答。第一個「起」字在香桌前,維那先喊,監香後答。第二個「起」字,到司水角,監香先喊,維那後答。第三個「起」字與第一個相同。
打抽解,維那卓香板,大眾不出門,各歸位坐。散香出外,敲三陣,收一下進堂,交過歸位坐香。當值打木魚止靜,監值關門,巡香請香板,走草鞋圈子如常。監香不下位。六支香三個圈子,行坐共三寸香。巡香不下香板,香板斜持胸前,大頭向下。見稍有輕昏點頭,對面丁字步,站形如虎勢,卓香板一下。彼人即下位至棕氈跪參。如彼不知,死睡不醒,用手推醒,將彼草鞋拖出,三圈皆如是。至開靜交香板,開門掛簾子進堂,眾人下位,聽引磐禮佛三拜畢,各人小圊養息。
次日早起吃開水畢,收過杯子煞報鐘。巡香下位請香板,不走草鞋圈子。三個圈子巡法皆一順,從西至東。左肩搭衣,倘有昏沉,不便下鉗錘,故而香板決定下在右肩,皆下順手香板。走圈子,耳朵要聽大鐘,快鐘站佛前,慢鐘走圈子,扣好鐘畢,聽掛二板一鐘,交香板,餘者照常。
起七
起七是禪七的開始,按照江西雲居山《雲居暫行儀規》的規定:
起七的當天早上,僧眾早晚殿後回到禪堂,班首、維那在佛龕前站立,眾人分東西站立,不問訊,等候傳牌。大和尚的侍者捧「起七」牌進堂,居中一舉,再向西一舉,中間一舉,向東一舉,中間一舉。走向佛龕東邊,向維那一舉。維那合掌問訊接牌,向上一舉,維那師將「起七」牌交給香燈師,接放佛龕東邊,後掛禪堂門口。同時,當天上午灑淨,晚上禮祖,然後到方丈樓向大和尚「告生死假」,表明自己的決心,希望通過禪七中的修行,能夠了脫生死。
僧眾回到禪堂後,在佛龕兩邊站好,監香出位行禮。然後,維那師率領悅眾到方丈寮,迎請大和尚主七。到達禪堂,大和尚執香板,然後說法。說後,將香板卓地立:「起!」當值師催板,眾監香答「起」,這也是改變腳伐的號令。僧人低著頭,身彎三分,兩手垂於腿側,踮腳跑,每一個班首喊一個「起」,從首座順序喊,維那末後接一個「起」字。
維那喊「起」字時,隨手將香板繞一圈,走向香桌。這時有去解手的可以出堂,稱為「小圊」。維那還喊「小圊趕快」,催眾抓緊時間。所有的人回到禪堂,開始坐禪,稱為「養息香」。開靜後,護七散杯子,勘茶水、發包子,吃過,收杯子,開始跑香。
禪七開始後,每天坐十二支香,跑香十二支,總共二十四支。坐禪的十二支香分別稱為:早課香、早板香、早四支,早六支香,午板香、午四支香、晚課香、養息香、晚四支香、晚六支香、晚八支香、晚十支香。
禪七每天所行的二十四支香有著完整規矩,這是一個寺院的主修特點,規矩可參考《雲居暫行儀規》。
經過一個禪七或七個禪七的磨煉,主七和尚要考察大眾的成就,這稱為「大總考功」。主七大和尚考完後,還有持香板打警策,講開示等。
大眾開靜後,排班到韋馱殿請主七大和尚解七。主七和尚到禪堂後,先說法,然後直指圓相,說道:「解!」接著,大眾禮拜感謝主七和尚、班首等職事的奉獻。晚殿前還要禮祖,到方丈樓「消生死假」。整個禪七就告一個段落。
有關法卷
據法光法師講,法卷肇始於龍池幻有禪師,他是明末人,年輕時從江蘇乘船逆江而行,至湖北荊州,本想去終南山習定,因患眼疾,又遭明武宗滅法,隱住於荊州鄉下的一個縫鞋匠家中數載。
武宗滅法後,有一天,他問縫鞋匠,你去城裡縫鞋,是否看見有出家人,答道:已看見。師說:我有一物要賣,貨賣出家人,不賣俗人。說著從衲衣中打開背心一處,一塊黃布上有四字「正法眼藏」,囑咐說,你明天進城放在擔子前面。
第二天,鞋匠照辦,坐在城南門口做活,不一會兒來了一個「癩頭和尚」,一見此物,便問鞋匠,您這物從何處得來?鞋匠答曰:是住在我家的師父,今日要我賣給出家人,價錢由我師父面定。隨後二人回到鞋匠家,這時幻有禪師坐在堂中,出家人隨即三拜,幻有禪師就勢按住那和尚的頭,說:「好一個癩瓜。」那人休息二天,收拾背架接幻有禪師乘船而去江浙,弘宗演教,續佛慧命。那個和尚名叫「密雲悟祖」。
法卷有兩種寫法,虛雲老和尚是傳統寫法:「正法眼藏,佛祖源法」,八個大字。從釋迦牟尼佛靈山拈花,迦葉尊者破顏含笑,始為西天初祖,至廿八達磨菩提,至慧能六祖一花開五葉,五宗各宗的祖師傳承順序而寫。
如,「傳臨濟第四十」,再寫法偈一首,某某禪人善自護持,後書法派,佛曆:歲次某年某月吉日,蓋寺院及傳法師父的印章。謹識!
另一種寫法是:「正法眼藏」大字寫在黃綾上,從上諸祖備在傳燈,茲不重出,略書近代,以表源流。傳臨濟正宗第四十世,空林堂上第幾代,再寫付法偈一首,某某禪人善自護持,後書法派,佛曆歲次 某年某月吉日,後蓋寺院大印章,正法眼藏大印,傳法師父印章。謹識!
敲板和鐘的規矩
五個宗派敲板和鐘的規矩也不一樣:臨濟宗、曹洞宗、法眼宗每日四次,即早課後、早粥後、午齋後和晚課後。每次的敲法是一板一鐘、二板一鐘、三板一鐘,共九下,四次共三十六下。溈仰宗、雲門宗每日三次,即早粥後、午齋後和晚課後。每次的敲法是一板一鐘、二板二鐘、三板三鐘,共十二下,三次共三十六下,這些規矩都是不能隨意變動的。
故《禪門日誦》上說:五家鐘板,總同三十六下。若多若少者,非為佛子之道也。西來大意,正法眼藏;人天路上,佛法為尊;祖師清規,尊重尊重。
照板,長約一尺四寸,高約八寸,厚約二寸,上書「謹白大眾,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各宜醒覺,慎勿放逸」字樣,屬於報時的板。此板由巡照師掌握,每天打兩次。第一次在凌晨,繞寺院一週,邊走邊敲。每敲四下,好像是在呼喚:「上、座、師、請起!」然後再打一次催板,將起床信息交給禪堂報鐘。第二次在晚上,接止靜的鐘聲,最後打五下,收板。

簽是僧眾生活起居的信號,又是曉喻僧眾遵守叢林清規的執法象徵。簽由簽板和簽片兩部分組成。簽板是用一根長約五尺的大斑竹或摘竹對剖、打磨、上漆而製成,凸面的上部刻著「鐵面無私」四字;凹面的上部刻著「徇情者罰」四字。簽片共二十四片;每十二片重疊為一組,將兩組併列,用絲繩通過板孔固定在簽的中上部,分寫《叢林清規》二十四條。
巡簽一般由叢林的僧值(又名糾察)師擔任。僧值師拿上籤邊走邊搖,以簽片、簽板相互撞擊發出的聲音警醒僧眾。每天巡簽三次:第一次是在早晨,當寺院的鼓樓敲第一陣鼓時,僧值師巡視僧眾是否都起床,並作好上殿課誦的準備。第二次是在傍晚,當大殿的鐘敲第三響時,僧值師巡視僧眾是否都已穿袍搭農,陸續去大殿上晚課了。第三次是在晚間,當鐘樓響完「止靜」的鐘聲後,僧值師巡視僧眾是否都進入睡眠了。
在三次巡簽中,若發現有僧人違犯《叢林清規》二十四條處,僧值師首先對其進行規勸,若不聽從,即按「鐵面無私」和「不徇私情」的原則給予處罰。
禪堂法器與規矩詳解 - 佛弟子文庫 https://bit.ly/48838kp


禪宗自達摩祖師由印度傳來東土時就有預言,將來會形成「一花開五葉」的五個宗派,在六祖之後由南嶽懷讓禪師和青原行思禪師兩支分別流傳,經過數代傳承和提煉,最後終於形成了臨濟,曹洞,雲門,溈仰,法眼等五個宗派五宗祖師並非所悟有別,而在於接引學人和修學手段上各有特點,禪風各各不同,從而形成了禪宗多元化的發展,和唐宋時禪宗百花齊放的興盛局面。一時普天之下皆談禪,漢地也由原來“律寺”制度一而取代為由馬祖大師和百丈禪師開創的“叢林禪寺”,如今基本所有的漢地寺廟都是以叢林制度為依,以禪寺為名,即是此之由來。而禪宗的五宗在歷史的演變中傳承也各有不同,除臨濟宗和曹洞宗一脈相傳流傳至今,他雲門,溈仰和法眼宗都在傳承數代之後絕傳,故漢地向來有“臨濟臨天下,曹洞曹半邊」之語,即天下禪林基本上都是傳承的臨濟宗的法脈,並且尚有少數曹洞宗的持法脈者,而其他幾宗則不見兒孫了。近代禪宗大德虛雲老和尚,目睹禪門正法將墮,法脈凋零的現狀,發大願心振興禪宗命脈傳承,一人肩挑五宗法脈。除上接臨濟宗和曹洞宗的法卷傳承外,並以自身震古爍今的證德悟境恢復了已絕傳的其他幾宗的傳承法脈,使新中國的現代佛教又恢復了“一花開五葉」的局面,實在功德無量。如雲居山真如禪寺如今掛的是溈仰宗的鐘板,現今佛協會長傳印老和尚接的是滄仰宗的法卷韶關雲門寺佛源老和尚傳的是雲門宗法脈弘法寺本煥老和尚傳承的則是臨濟宗法脈等等。
  五宗既成,門庭各別,法統流傳,古時大德製定各宗的規則則有不同,如五宗的鐘板就各有特色:
  在禪林中形容五家宗風與見地手段各有語錄記載。如有形容其宗風的不同,有云“雲門如天子,臨濟如將軍,曹洞如農夫”,來形象和精闢的表現出雲門,臨濟和曹洞的三家宗風不同。而在《人天眼目》中對五家宗風則有總結與記載:
  臨濟門庭
  臨濟宗者,大機大用,脫羅籠,出窠臼。虎驟龍奔,星馳電激,轉天關,斡地軸。負沖天意氣,用格外提持,卷舒縱奪,殺活自在。是故示三玄三要、四賓主、四料簡、金剛王寶劍、踞地獅子、探竿影草,一喝不作一喝用。一喝分賓主,照用一時行。四料簡者,中下根人來,奪境不奪法;中上根人來,奪境奪法不奪人;上上根人來,入境兩俱奪;出格人來,入境俱不奪。四賓主者,師家有鼻孔,名主中主;學人有鼻孔,名賓中主;師家無鼻孔,名主中賓;學人無鼻孔,各賓中賓。與曹洞賓主不同。三玄者,玄中玄、體中玄、句中玄。三要者,一玄中具三要,自是一喝中,體攝三玄三要也。金剛王寶劍者,一刀揮盡一切情解。踞地獅子者,發言吐氣,威勢振立,百獸恐情,眾魔腦裂。探竿者,探爾有師承、無師承,有鼻孔、無鼻孔。影草者,欺瞞作賊,看見爾見也不見。一喝分賓主者,一喝中,自有賓有主也。照用一時行者,一喝中自有照有用。一喝不作一喝用者,一喝中具如是三玄三要、四料簡、四賓主之類。大約臨濟宗風,不過如此。要識臨濟麼?青天轟霹靂,陸地起波濤。
  雲門門庭
  雲門宗旨,絕斷眾流,不容提議。凡聖無路,情解不通。僧問:「如何是雪嶺泥牛吼?」師雲:「天地黑。」「如何是雲門木馬嘶?」師雲:「山河走。」「如何是學人自己?」師雲:「遊山玩水。」問:「機緣盡時如何?」師雲:「與我拈卻佛殿來,與汝商量。」「如何是透法身句?」雲:「北斗裡藏身。」「如何是教外傳?」雲:「對眾問將來。」大約雲門宗風,孤危聳峻,人難湊泊。非上上根,孰能窺其彷彿哉!詳雲門語句,雖有截流之機,且無隨波之意。法門雖殊,理歸一致。要見雲門麼?柱杖子脖跳上天,盞子裡諸佛說法。
  曹洞門庭
  曹洞宗者,家風細密,言行相應,隨機利物,就語接人。看他來處,忽有偏中認正者,忽有正中認偏者,忽有兼帶。忽同忽異,以示偏正五、四賓主、功勳五、君臣五、太子五、內外紹等事。偏正五位者,正中偏者,體起用出;偏中正者,用歸體也;兼中至,體用併至也;兼中到,體用俱泯也。四賓主不同於臨濟,主中賓,體中用也;賓中主,用中體也;賓中賓,用中用,頭上安頭也;主中主,物我雙忘,人法俱泯,不涉正偏位也。功勳五人,明參學功位至非功位也。王子五位者,明內紹本自圓成,外紹有終有始也。大約曹洞家風,不過體用偏正賓主,以明向上一路。要見曹洞麼?佛祖未生空劫外,正偏不落有無機。
  溈仰門庭
  溈仰宗者,父慈子孝,上令下從。爾欲捧飯,我便與羹;爾欲渡江,我便撐船。隔山見煙,便知是火;隔牆見角,便知是牛。溈山一日普請摘茶次,謂仰山曰:「終日只聞子聲,不見子形,仰山撼茶樹。」溈山雲:「子只得其用,不得其體。」仰曰:「和尚如何?」師良久。仰曰:「和尚只得其體,不得其用。」溈山曰:「放子三十棒。」乃至仰山過水,香嚴點茶,推木枕,展坐具,插鍬立,舉鍬行。大約溈仰宗風,舉緣明用,忘機得體,不過此也。見溈仰麼?月落潭無影,雲生山有衣。
  法眼門庭
  法眼宗者,箭鋒相拄,句意合機。始則行行如也,終則激發,漸服人心。消除情解,調機順物,斥滯磨昏,種種機緣不盡詳舉。觀其大概,法眼家風,對病施藥,相衣裁縫,隨其器量,掃除情解。要見法眼麼?人情盡處難留跡,家破從教四壁空。
  在禪宗中,多有禪師以詩偈來表達其禪悟的境界,並且留下許多不可多得的名詩名句,成為佛教文化的瑰寶。而禪師們開悟時和臨圓寂時作的詩句大多是非常難得的作品,非常值得留意,是敘述其用功和見地的珍貴「法寶」:
  臨濟宗
  如臨濟祖師的辭世偈:
  沿流不止問如何,真照無邊說似他;
  離相離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需磨。
  又有臨濟宗「四料簡」綱宗詩:
  僧問:“如何是奪人不奪境?”
  師雲:“煦雲發生鋪地錦,嬰兒垂發白如絲。”
  僧問:“如何是奪境不奪人?”
  師雲:“王令已行天下遍,將軍塞外絕煙塵。”
  僧問:“如何是人境俱奪?”
  師雲:“並汾絕信,獨處一方。”
  (併州和汾州均在山西省,併州相當於省級,汾州不過是其治下之一州郡,其實同處一地)
  僧問:“如何是人境俱不奪?”
  師雲:“王登寶殿,野老謳歌。”
  曹洞宗
  又如洞山良價禪師有辭世偈雲:
  學者恆沙無一悟,過在尋他舌頭路;
  欲忘行泯蹤跡,努力殷勤空裡步。
  曹山本寂禪師作的宗旨詩有:
  學者先須識自宗,莫將真際雜頑空。
  妙明體盡知傷觸,力在逢緣不借中。
  出語直教燒不著,潛行須與古人同。
  無身有事超歧路,無事無身落始終。
  雲門宗
  雲門文偃祖師詩偈:
  答僧問偈:
  雲門聳剔白雲低,水急遊魚不敢棲。
  入戶已知來見解,何勞更舉遼中泥。
  示眾偈:
  藥病相治學路醫,扶籬摸壁小兒戲。
  幽穀不語誰人測,管解師承孰不知。
  是機是對對機迷,闢機機遠機棲。
  夕日中誰有掛,因底底事隔情迷。
  卯歲依山人事稀,松下相逢話道奇。
  鋒前一句超調禦,擬問如何歷劫違?
  玩古高松雲不齊,鴻鷓鶴抱幾年棲?
  剖殼同時殊有異,羽張騰漢碧雲低。
  萬象森羅極細微,素話當人卻道非。
  相逢相見呵呵笑,顧儜停機復是誰?
  又有雲門宗天衣義懷禪師的辭世偈有:
  紅日照扶桑,寒雲封華岳。
  三更過鐵圍,拶折驪龍角。
  法眼宗
  法眼文益禪師的綱宗詩有
  法眼華嚴六相義頌:(禪與華嚴宗教理的結合)
  華嚴六相義,同中還有異。
  異若異於同,全非諸佛意。
  諸佛意總別,何曾有同異。
  男子身中入定時,女子身中不留意。
  不留意,絕名字,萬像明明無理事。
  法眼三界唯心頌:(禪與唯識教理的結合)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唯心唯識,眼聲耳色。
  色不到耳,聲何觸眼?
  眼色耳聲,萬法成辨。
  萬法匪緣,豈觀如幻。
  山河大地,誰堅誰變?
  法眼宗天台德韶國師開悟偈:
  通玄峰頂,不是人間。
  心外無法,滿目青山。
  溈仰宗
  最有名的有香嚴智閒禪師的開悟詩:
  1.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路,不墮悄悄機。
  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鹹言上機。
  2. 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
  去年貧,猶有立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
  3. 我有一機,瞬目視伊。
  若人不會,別喚沙彌。
  又有香嚴智閒禪師的三照語偈:
  本來照
  擬心開口隔山河,寂默無言也被呵。
  舒展無窮無盡,捲來絕跡已成多
  寂照
  不動如萬事休,澄潭徹底未曾流。
  個中正念常相續,月皎無心雲霧收。
  常照
  四威儀內不曾虧,今古初無間斷時。
  地獄天堂無變異,春回楊柳綠如絲。

禪宗的一花五葉各有特色風格的接引手段


禪宗自六祖惠能以後,衍成曹洞、臨濟、雲門、溈仰、法眼五派,稱為一花五葉。達磨謂可祖曰:「內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後代澆薄,疑慮競生,但出此衣,並吾法偈,用以表明。聽吾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五家之禪堂都懸有鐘板。「鐘」為寺院報時、集眾所敲打之法器。佛教在印度,召集大眾時常擊木製揵椎,在我國則代以銅鐘。鐘有兩種,大鐘懸掛在鐘樓,小鐘即報鐘懸掛在佛堂、禪堂中。禪堂是寺院的核心,報鐘每天最早敲響,然後鐘樓的大鐘才接上。
報鐘下方掛著一塊厚木板,「板」的形狀隨五家各異:溈仰宗為下半圓形,臨濟宗為橫長方形,曹洞宗為豎長方形,法眼宗為正三角形,雲門宗為圓形。每天坐禪時敲板和鐘,作為行止的訊息。
雲居山禪堂懸掛的是半圓形的溈仰宗鐘板
柏林禪寺禪堂懸掛的是橫長方形臨濟宗鐘板
本煥長老在禪七開示中告誡學人:「一真法界沒有方圓不成規矩。」五家鐘板就在這方圓之中:臨濟、曹洞在一尺八寸的方形中求,法眼、偽仰、雲門在一尺八寸的圓形中求,這五家鐘板的中心同在「禪」這個點上,這個點就是一真法界,又稱不二法門。


五家鍾板:中國禪宗五家鍾板有何不同?
五家鍾板:中國禪宗五家鍾板有何不同?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48sRqR8
禪宗自六祖惠能大師以後,衍成臨濟、曹洞、雲門、溈仰、法眼五派,稱為一花五葉。正應了達磨祖師對二祖慧可大師說的那句偈語:「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禪堂的鐘板是龍天之號令,也是叢林中禪修大眾二六時中起倒的眼目。禪門不同宗派的禪堂里掛著的鐘板形狀、尺寸各不相同,鉗錘打法也有差異,以此表徵五家法脈,展揚各宗家風。以下略說五家鍾板所表徵的各家禪法。
臨濟宗鍾板
——棒喝交馳,狂心頓歇
臨濟宗以「棒喝門庭」著稱,有「臨濟喝,德山棒」之典故。
《五家宗旨纂要》云:「臨濟家風,全機大用,棒喝齊施,虎驟龍奔,星馳電掣。負沖天意氣,用格外提持。卷舒縱擒,殺活自在。掃除情見,窘脫廉纖。以無位真人為宗,或棒或喝,或豎拂明之。」
五祖法演禪師言臨濟家風如「五逆五雷之喝」,又如《歸心錄》所說:「臨濟家風,白拈手段,勢如山崩,機似電卷。」
臨濟宗有一套靈活接化學人的手段,主要有「臨濟三句」、「三玄三要」、「臨濟四喝」、「四賓主」、「四料簡」、「四照用」等。單刀直入,棒喝交馳,照用並舉,蕩滌情識,一超直入,超佛越祖。故言:「德山棒,打破虛空粉碎,非為了事;臨濟喝,震翻大地平沉,未盡全功。」臨濟禪堂之風乃有「達大道兮過量,通佛心兮出度」之高格。
當年六祖慧能大師(638—713)開示南嶽懷讓禪師時說:「西天般若多羅讖汝腳下出一馬駒(馬祖道一禪師),踏殺天下人。」後來臨濟義玄禪師即沿用此讖語,展揚臨濟家風以接眾。有如「馬駒踏殺天下人」之縱橫無礙,臨濟鍾板樣貌為橫式,字句為「橫行天下」,該宗後學改為「橫遍十方」。
曹洞宗鍾板
——君臣五位,不落有無
曹洞宗宗風綿密,如精耕細作的老農。曹洞門庭設施「五位君臣」,分為偏正五位和功勳五位,以君臣、父子關係說之。其中以偏正五位為基礎,辨明體用,掃蕩情塵,使物我雙忘,人法俱泯。
《宗門十規論》說曹洞宗「敲唱為用」,即師徒常相交接,以回互不回互之妙用,使弟子悟本性真面目。叢林有「臨濟將軍,曹洞士民」之說,以言曹洞宗接引學人如精耕細作的農夫,綿密回互,妙用親切。
曹洞宗開山祖師為洞山良價禪師(807—869)當年行腳時,路經水溪,因見水底自家倒影而開悟。曹洞弟子以直式鍾板作叢林龍天號令之眼,以展揚家風,字句為「立地登天」,後來改為「頂天立地」。
雲門宗鍾板
——雲門餅相,超脫言意
雲門宗宗風孤危聳峻,簡潔明快,常以「雲門三句」(函蓋乾坤、截斷眾流、隨波逐流)、「一字關」及「顧、鑒、咦」三字旨等宗旨接引學人。無盡鋒芒,隨機拈示,隻言片語,超脫言意。無伴為宗,不留情見。
雲門宗開山祖師雲門文偃禪師(864—949)舉揚弘傳禪法的方便,常在牆壁上畫一個圓圈,以一圓相示「餅」,後人常舉「雲門餅,趙州茶」。為展揚雲門祖師家風,後世弟子乃以八角圓形鍾板,用作叢林中的鐘板號令。字句為「圓滿報身」。
溈仰宗鍾板
——師資唱和,春風化雨
溈仰宗宗風細密,手眼平順。師資唱和,理事並行。溈仰祖師接引學人時,經常以各種圓相暗示學人,使學人深解其意。
《人天眼目》云:「溈仰宗者,父慈子孝,上令下從;你欲吃飯,我便捧羹;你欲渡江,我便撐船;隔山見煙知是火,隔牆見角知是牛。」《五家宗旨纂要》亦云:「溈仰宗風,父子一家,師資唱和,語默不露,體用雙彰,無舌人為宗,圓相明之。」
溈仰宗開山祖師溈山靈祐禪師(771—853),曾於開示後學時云:「我百年後去山下作水牯牛。」溈仰宗接人,平和如春風化雨,溫良如大眾奴僕,鍾板樣貌為半月形,字句為「天下太平」。
法眼宗鍾板
——宗門指病,一切現成
法眼宗的開宗祖師為法眼文益禪師(885—958),因聞雲門文偃禪師「一棒打死與狗子吃,貴圖天下太平」一語而開悟,遂啟法眼度化眾生因緣。
《人天眼目》云:「法眼宗者,箭鋒相拄,句意合機;始則行行如也,終則激發。漸服人心,削除情解,調機順物,斥滯磨昏。」
作為禪門最後創立的宗派,法眼宗宗風凜冽,宗門指病,針砭時弊,文字棒喝交馳,當機應世的特點十分明顯。又秉承「一切現成」之理,平實無華、直擊當下;注重文字,匯合統攝各路教理,宗歸一心,踐行「禪教合一」——用禪宗的方法檢驗漢傳佛教的教理結構;在宗門猶如「僧值」,警戒時弊,戒飭偏差。
法眼宗法脈重續,鍾板樣式經虛雲老和尚確認為三角形,以展揚由文字行持等種種方便,圓滿法身功德,成就三類化身,廣度眾生。字句為「三類化身」。
五個宗派敲板和鐘的規矩也不一樣:
臨濟宗、溈仰宗每日四次,即早課後、早粥後、午齋後和晚課後。每次的敲法是一板一鍾、二板一鍾、三板一鍾,共九下,四次共三十六下。
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每日三次,即早粥後、午齋後和晚課後。每次的敲法是一板一鍾、二板二鍾、三板三鍾,共十二下,三次共三十六下。
這些規矩都是不能隨意變動的,乃至當值司鍾板的輕重,應板打八分,鐘敲六分,速度不得參差不齊,聲響不得軟弱無力、無精打采,亦不得匆促急躁、尖銳刺耳,打人閒岔。司鍾板如法,能作為行者的助道因緣,令其攝心正念,精進辦道,集諸勝因良緣,反之則動人道念,覆行者慧命,不可不慎!故《禪門日誦》上說:「五家鍾板總同三十六下,若多若少者,非為佛子之道也。西來大意,正法眼藏,人天路上,佛法為尊,祖師清規,尊重尊重。」
禪宗五家鍾板形狀與打法各異,叢林參學大眾,往往對於鍾板的打法和含義十分熟悉明確,聞板聲起倒作息,井然有序。鍾板是一座叢林宗風的象徵,天下行腳參學的禪和子即便沒有看見鍾板,但聞鍾板聲,便可知該叢林所屬的宗派。故歷來往往以鍾板的掛起,作為某宗叢林開啟的代表。也可以說,如果不明鍾板內涵,不了解鍾板存在的價值,恐怕也無法真正懂得禪宗修行的生活與精神。
或言鍾板猶如三代之禮樂,後代子孫欲長發其祥,當慎重守護。事實上,鍾板的意義不僅如禮樂,更是龍天之號令,佛法之長響。叢林因為有鍾板,眾行如法,宗風安穩;大眾因為有鍾板,內心有序,道業安和。故鍾板展揚宗風,聲傳佛法,是禪宗叢林不可或缺的重要法器。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fo/362gq6a.html
五家鍾板:中國禪宗五家鍾板有何不同?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48sRqR8


禪宗:禪堂法器之鐘板
禪宗:禪堂法器之鐘板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47rz1mV
禪堂又稱僧堂,始建於唐百丈懷海禪師時期(749—814),是禪寺集大眾生活參禪、飲食起居之場所。為了統領大眾,更好地引導僧眾的日常生活和修行,禪堂里一般都安立了各種各樣的法器,作為助道之方便。法器又稱佛器、佛具、道具,即指鍾、板、木魚、椎、磬、鐃鈸、鼓等物。鍾板又分大鐘、百八鍾、殿鍾、僧堂鍾、集眾鍾等等。這裡要介紹的鐘板,是指僧堂鍾,也就是禪堂鍾板。
禪堂鍾板,貫穿著寺院所有之法器使用,對於每日生活、四季修學最為重要。依據敲法不同,凸顯五宗不同之家風,令參學者一目了然,各安其職,各盡其責。歷史上,五宗(溈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道場各有各的鐘板,其中最主要的有兩種:臨濟三板一鍾、曹洞三板三鍾,都是朝暮各三通。如臨濟鍾,下堂、食茶、坐參一下,放參三下。曹洞鍾,下堂一下,食茶二下,坐參三下,放參三下;板,下堂時一下,吃茶時兩下,坐參時三下,放參時三通,都是由禪堂當值師來敲打。說戒、上堂,七下,相應禪堂外之大鐘,則由維那師來敲打。晚課燒香時,三下,由殿堂香燈師來敲打。
禪堂司鍾板法則:鍾板者,乃引領大眾梵唱、行坐參修之法器,行者一天的作息,全憑鍾板號令行事。凡司鍾板者應謹慎盡職,如法敲打。鍾板之敲打方法有五宗之分。四止四開:一板一鍾,二板一鍾,三板一鍾,四止四開總共三十六下。以上的敲法,臨濟、溈仰、雲門三家用之。三止三開:一板一鍾,二板二鍾,三板三鍾,三止三開朝暮三十六下,曹洞、法眼兩家用之。五家鍾板,總共三十六下,不能多一下,也不能少一下。若有偏差,即不是佛子之道。如臨濟宗的寺院,懸掛臨濟鍾板,一天作為「四止四開」。從一板一鍾至三板一鍾止靜,及揚板開靜,不得錯亂。當值師司鍾板,應聽由維那師招呼行事,不得擅自敲打。司鍾板的當值師,起香前應打三陣叫香,集眾入堂,叫香應由慢至快,由大聲至小聲,每陣二十四下。當值司鍾板的輕重,應板打八分,鐘敲六分,速度不得參差不齊。當值師司鍾板,逢行香時,如有和尚或班首師父在場,送位應如法。凡司鍾板,聲響不得軟弱無力、無精打采,亦不得匆促急躁、尖銳刺耳,打人閒岔。司鍾板如法,能作為行者的助道因緣,令其攝心正念,精進辦道,集諸勝因良緣,反之,則動人道念,覆行者慧命,不可不慎!
五家鍾板之形狀、字句,各有差別,代表了各家宗風及門庭施設之不同。①
溈仰宗:開祖溈山靈祐禪師(771—853),曾經在開示的時候講:「我百年後去山下作水牯牛。」為了宣揚溈山的「水牯牛」精神,表達大乘佛教「三類化身」的思想,凸顯「水牯牛」三字,故溈仰宗的鐘板形狀為三角形,字句為「三類化身」。
臨濟宗:當年六祖慧能大師(638—713)開示南嶽懷讓禪師時說:「西天般若多羅讖汝腳下出一馬駒(馬祖道一),踏殺天下人。」後來臨濟宗採用此讖語,表示本派為馬祖禪法之真傳,故其鍾板形狀為橫式,字句為「橫行天下」,後人改為「橫遍十方」。
曹洞宗:開祖洞山良價禪師(807—869),當年行腳的時候,路過溪邊,因見水底之影而開悟。為了凸顯這一悟道因緣,曹洞宗的鐘板形狀為直式,字句為「立地登天」,後來改為「頂天立地」。
雲門宗:開祖雲門文偃禪師(864—949),在傳法時,經常在牆壁上畫一個圓圈,代表「餅」。後人講,「雲門餅,趙州茶」,即與此有聯繫。意思是畫餅不能充飢,佛法貴在實踐,而不只是講理論。其思想出自《楞嚴經》等經典。為了凸顯「雲門餅」這一機鋒,故其鍾板形狀是圓形或八角,字句為「圓滿報身」。
法眼宗:開祖法眼文益禪師(885—958),因聞雲門文偃禪師「一棒打死與狗子吃,貴圖天下太平」一語而開悟,為凸顯其開悟之因緣,其鍾板形式為「八卦」,字句為「天下太平」。
五家各立門庭,其鍾板形式代代相傳,流布於海內外。由於禪堂鍾板主要起著表法的作用,它不僅體現了各家之宗風,同時貫穿寺院的日常生活和修行之全部,可以幫助大眾將佛法的精神更好地落實於生活當中,所以大眾必須對它們的敲法和含義非常熟悉。依據敲法不同,大眾自然而然就知道該幹什麼了。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不明白鍾板的內在精神,也就是說,如果不了解安立鍾板的意義及作用,就不可能真正讀懂中國禪宗寺院裡的修行生活,也不可能真正理解禪宗能夠傳播到今天的生命力所在。鍾板猶如三代之禮樂,後代子孫欲得長發其祥,當慎而守護之,勤而履踐之。望大眾體解祖師大德安立鍾板之悲心。
①本文五家鍾板的形狀及解釋,依據同治九年(1870)鼓山湧泉寺三復住持淨空刻的為霖道霈(1615~1702年)康熙三十年十月十五重新制定的《叢林祝白清規科儀》。為霖道霈嗣法鼓山曹洞宗永覺元賢禪師(1578~1657年)。禪門五家之溈仰、法眼及雲門三宗法脈於五代、兩宋間相繼斷絕,現五家鍾板主要流行的有臨濟及曹洞。在臨濟、曹洞二家中,流行比較廣的是臨濟宗。筆者因於曹洞宗寺院出家,對曹洞宗頗有感情。早歲參學時,特意留心天下禪林曹洞寺院之鐘板,幾乎看不到。目前,雲門山大覺禪寺已恢復雲門宗之鐘板。五宗法脈重新恢復,要歸功當代禪門泰斗虛雲老和尚。對於五家鍾板形狀的解釋,筆者在諸清規中,暫時沒有遇到比《叢林祝白清規科儀》更早的資料。但目前流行的《禪門日誦》等禪宗文獻,又有不同的說法。如《禪門日誦》五家鍾板形狀,溈仰宗板為半圓形,法眼宗板為三角形,與本文說法有所出入。現在流行比較廣的,多以《禪門日誦》為主,望讀者抉擇之。
主要參考書目:《敕修百丈清規》、《高旻寺四寮規約》、《雲居山規約》、《金山規約》、《叢林祝白清規科儀》、《禪門日誦》、《禪林象器箋》、《虛雲和尚全集》第4卷〈規約〉。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fo/pb8g4zj.html
禪宗:禪堂法器之鐘板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47rz1mV


五家鐘板
禪堂的法器與儀規 - 心澄法師 - 佛弟子文庫 https://bit.ly/3GUiUTP
中國禪宗在六祖之後,形成了五家七派的弘法模式。五家七派每個宗派都有自己的鐘板,近代以來虛雲老和尚的傳播使五家法門都得到很好的傳承。
中國成立之後,有兩位開悟的禪師住世,一位是虛雲老和尚,一位是來果禪師,兩位老和尚延續了從唐朝以來一千三百多年的禪宗家規,使得五家鐘板延續下來:溈仰宗的鐘板是三角形,它代表「三類化身」,臨濟宗的鐘板是長方形,寓意「橫遍十方」,曹洞宗的鐘板是豎形,寓義「豎窮三際」,雲門宗的鐘板是圓形,寓意「圓滿報身」;法眼宗的鐘板是八卦形,寓意「天下太平」。
在廣東地區這五家鐘板都能看到,江蘇臨濟宗、曹洞宗比較多,金山江天禪寺屬於臨濟宗,焦山定慧寺屬於曹洞宗,根據各個寺院掛的鐘板就能夠判定它是哪家哪派,平時各位引禮師在各個道場傳戒,也可根據每一家的宗風,每一宗派的傳承對傳戒做出整體的部署、周密的安排。
為什麼傳戒要知道禪堂的清規呢?因為我們知道禪宗的出和入,在在處處都要遵守宗門的規矩,律宗掛的鐘板和禪宗的鐘板是不一樣的,大家去過寶華山就知道寶華山的鐘板是平掛的,敲鐘板是從下往上敲,禪宗的鐘板是掛著,橫著敲的。每個叢林,每家宗派,每家寺院的規矩不同,要求各位引禮師對所在叢林的規矩系統地把握。
金山傳承臨濟宗,臨濟宗在敲打鐘板乃至一天的修行分為「四止四開」,何為「四止四開」呢?就是在一天之中,從早晨到晚上有四次止靜,四次開靜,分別為:早課香、早板香、午板香、養息香,四止四開代表整個叢林的起居,必須按照這四止四開的要求,五家中臨濟宗、溈仰宗、雲門宗共用。除了四止四開,還有三止三開,為曹洞宗、法眼宗兩家所用。這兩種鐘板都是敲三十六下,鐘板敲法各不相同,代表不同的訊號,一板一鐘一木魚是起香的訊號;兩板一鐘是聽開示的訊號;三板一鐘是止靜的訊號。一板一鐘是大眾跑香的時間,聽到兩板一鐘全體立定,聽維那師招呼,班首師父在這個時候講開示,要求大家站在佛龕的左右,大家就要圍繞佛龕而站,如果班首師父要求大家坐在禪凳上,那大家就要回到自己的位置上,開示完後繼續跑香;三板一鐘止靜,是大眾坐禪時間。禪堂早課香、早板香、午板香、養息香,任何一支香都由一板一鐘、兩板一鐘、三板一鐘組成。四止四開和三止三開所敲鐘板都是三十六下,這就要求我們無論在堂內堂外,對三十六下鐘板都要非常熟悉,這個程序熟悉之後,才能按照這種訊號如法地去跑香、聽開示、坐香,完成一天修行。
禪宗跟其他宗派的修行不一樣,禪宗的修行是不立文字,見性成佛,所有的行持法務,都是以鐘板、法器的各種敲法為訊號,所以不立文字。過去在學校、在單位經常見到書面通知,喇叭通知,什麼時候開會,什麼時候學習,可禪宗寺院沒有通知這一傳統,一系列的功課、生活、修學都是聽法器行事,禪堂之外有禪堂之外的法器,禪堂之內有禪堂之內的法器,真正的叢林,大家很少開口說話,除了早晚功課、唱誦以外,其他開口機會非常少,為什麼祖師們要把一天日常修行功課由法器來傳播,而不是以語言來傳播?目的是讓大眾集中精神,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堂中修行。
禪堂之外的法器
打板,禪堂之外一天要打五板,我們在座的各位知道一天這五板都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打、怎麼打嗎?改革開放以來,佛教恢復叢林規矩,每個叢林無論是大寺院、小寺院都這樣執行,每天從一板到五板延續傳統。
一板是養息香之後,大殿開靜後打,是讓大家熄燈養息的訊號,大眾聽到一板響起進房間熄燈休息。過去的社會不像現在這麼發達,今日電燈可以通宵達旦,過去的叢林點的是蠟燭,每個人分到的蠟燭都是有限的,到天黑聽到一板敲響,每個人都必須要熄燈,八九點以後全部熄燈休息。
當今社會的八九點鐘大家夜生活剛剛開始,可叢林裡八九點鐘大家已經養息了,社會上一些人很奇怪,出家人每天吃素,可他們壽命都非常地長,有活到八九十歲、一百歲、一百二十歲的,在素食營養不是很足的情況下為什麼那麼長壽?原因很簡單,生活很規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了天黑時候就上床睡覺,天亮了就起床勞作,無論是讀書人還是務農的,都非常珍惜有陽光的時候。《論語》有一段記載對我們理解古人很有幫助,孔子有個學生叫宰予,他白天睡覺,論語裡面是這麼說的,「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這是說什麼呢?宰予白天睡覺真是沒出息,就像土砌的牆不可粉刷它,一粉刷就全部掉下來,朽木不可以用於雕刻,不可能成材的,為什麼孔子對於弟子要求這麼嚴格呢?因為那時候晚上沒有電燈,要求白天有太陽的時候要趕緊看書、趕緊學習、趕緊用功。
叢林生活也是這樣,早晨起來上早殿,上了早殿後一天的修行就開始了,從四點鐘到晚上八九點鐘,這麼長的時間,晚上八九點鐘休息早嗎?還真的不早,我想各位這個年齡可能早了,像我這個年齡真的不早了。在中國佛學院的時候電燈任憑我們用,精力任憑我們支付,十一二點睡覺沒關係,可是回到了叢林,像我們金山寺地處鄉下,吃飯都成問題,哪有那麼多的電讓你浪費啊,所以到了晚上聽到一板休息的訊號,大家自覺回寮房休息。
二板是在一板結束後所敲,也稱為一板的煞板。聽到一板的時候大家都進寮房休息,然後夜巡到禪堂門口煞二板,打了二板之後接著敲「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三陣。
三板是早晨三點左右、寅時的時候敲。三板在什麼地方敲,怎麼敲?大家知道在廚房大聖緊那羅王菩薩像右下方,掛著一塊較小的長方形板,三板就是在那裡敲,敲三下,是叫醒廚房煮早飯的法師們,趕快起床做早飯。法師們早上四點鐘起床上早殿,早殿後就要吃早飯,所以做早飯的先起床,這就要求外寮的當值師負責任,到了三點鐘一定要去打那個板,打板之後還要去把做早飯的法師們叫醒,一天的生活從打三板開始。
四板,三板打完了之後,當值稍作休息,到了四點鐘左右,開始打四板。打四板大家都知道,四板是上早課的訊號,大家聽到了四板,立即起床上早殿。
五板在哪裡呢?四板結束之後,當值到禪堂的門口,接著就打五板。我想四板怎麼打,五板怎麼打,因為大家都是引禮師,這個不用我來說,大家都應該是很熟悉的,打五板結束之後,還要敲五陣「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然後把板送到禪堂,禪堂開始敲報鐘,準備上殿。
敲法器要給人以寧靜和安詳
敲法器有一定的規矩可循,敲金屬法器的時候,如鐘、火鼎等銅製的法器時,敲「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會上佛菩薩」三遍,如早晨敲報鐘的,敲一鐘,當值在禪堂跑一圈,敲一鐘,當值在禪堂跑一圈,為什麼當值的身體好啊,一大早你說他要跑多少圈,為什麼要敲這麼慢呢,因為他要等法師們全部起床,敲完報鐘後,開始止靜,隨止隨開,出堂,上早課。
我們剛才說的敲金屬法器敲「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會上佛菩薩」三遍,不能為了省事,把敲火鼎也變成了「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敲木質法器,如木魚、報鐘下面掛的板等,都是以「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來敲,這與敲金屬法器有區別的。
敲「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會上佛菩薩」與「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從字面上看有七字、五字的不同,節奏完全不一樣,速度、效果更不一樣,給法師們的感覺也不一樣,因為節奏敲的快,使人心生浮躁,節奏慢,一槌接著一槌敲,則聞者心生寧靜。早晨萬籟俱靜,我們聽到敲擊的聲音,如果太快易產生急躁,修行好的雖然心不隨境轉,可是我們還有很多初學的法師就會心存急躁,所以要求敲法器,特別是上殿的時候敲法器,要沉靜,因為法器是龍天耳目,要帶給我們寧靜與安詳。
剛才我們說了每天五板的敲法,大家回去以後也可以問問家裡的法師,有幾個法師能敲得起來,有幾個法師能回答出來。我是上世紀80年代出家的,那時候我們出家從小沙彌開始,包括從打叫香開始,從敲鐘板開始,每一種法器都要輪流去敲,這樣經常敲、經常敲,讓我們記住了叢林裡面的生活,聽到鐘板訊號後,立即隨訊號修學。聽到了四板不起來,感覺渾身不自在,就是賴睡一兩分鐘之後,還是覺得起來舒服,所以養成這種好的習慣之後,聽到訊號很快起床上殿隨眾早課。
晨鐘暮鼓
剛才我們提到了敲報鐘,報鐘結束後送四下給大殿敲大鐘、大鼓,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晨鐘暮鼓,晨鐘暮鼓實際上是大殿敲鐘鼓的先後次第,早晨先敲鐘,晚上先敲鼓。早晨敲鐘接三送四,接禪堂報鐘三下,送大鼓四下,共敲鐘108下,由三陣快18慢18組成,敲大鼓按風、調、雨、順節奏進行。
大鐘、大鼓、開梆乃至於打叫香,都是在禪堂之外完成的,由當值師負責,也有些是悅眾完成的。什麼是悅眾?能給大眾帶來喜悅、快樂的稱為悅眾。
無論是悅眾,還是管悅眾的,特別是我們各位引禮師,我們手上經常不離的是引磬、鐺、鉿、魚、鼓這些法器,手上拿著的都是龍天耳目,常住大眾的法身慧命都寄託在我們常住悅眾的手上,法器是不能敲錯的,一旦敲錯,僧值師父回堂之後,必然會依規處罰,為什麼呢?因為打了師父們的閑岔,擾亂了殿堂的程序,所以古代叢林有「寧斷千江水,不動道人心」之說。
法器敲得如法能增長智慧、增加福報
法器敲得如法、如理,會給每個敲法器的人增長智慧、增加福報,反之會減損福報、減損智慧,上晚殿的時候放蒙山,我們經常說增福的蒙山,減福的焰口,為什麼焰口那麼多人喜歡放卻得不到福報呢?焰口是以飯食和佛法,來為那些超度的對像和那些惡鬼去結緣的,本來是來享用飯食,來聽聞佛法,結果因法器敲得不如法,擾亂了他們的身心,憤憤地離開道場,這樣的法會對眾生沒有任何的益處,做了還有什麼意義呢?縱觀古今大多數法師做焰口越做越莊嚴,越做福報越大,確實是達到了「唱誦利人天」的初衷、達到了弘揚佛法的目的,只有少數人做法會不認真,給自己帶來麻煩,這就要求我們對佛事、對法器要像敬重佛法,尊重龍天一樣,祖師製作了法器,製定了法規來嚴格要求我們,來規範法務,為的是讓常住大眾按照各種秩序、各種訊號如理、如法地從事宗教活動。
香板
進入禪堂,首先見到的是香板,香板形如寶劍,為什麼會有如此造形呢?這跟江蘇揚州高旻寺的一個老和尚有關係。玉琳國師度化清朝順治皇帝出家後,雍正皇帝對玉琳國師的高風德行非常敬重,於是很想把玉琳國師門下的高人請到北京供養,請到皇宮來傳播禪法,經過很長時間的尋找,結果在揚州高旻寺找到一位癩頭和尚自稱是國師的徒孫,住持就送他到北京面見皇上,哪知雍正皇帝見他道不出眾,非常不悅,就問老和尚修行法門,老和尚答道:「且看我第一話頭」,雍正抽出寶劍說:「寶劍起落,你的話頭何在?」老和尚無言,雍正斷定老和尚沒有開悟,於是另辟宮殿為禪堂,限定七天之內必須開悟,並且把寶劍掛在禪堂門口, 「如果七天之內不開悟,且看我寶劍是如何削了你的第一話頭」。
老和尚每天對著寶劍在禪堂用功,跑香坐香,一天沒開悟,兩天沒開悟,到了第七天,眼看時間就快到了,老和尚仍然在禪堂裡跑香,宮廷太監看到老和尚在禪堂裡面跑香,跑得飛起來了,拿起禪堂門口的寶劍朝雍正住處奔跑,口中高聲喊道:「你雍正不是要拿下我的第一話頭嗎?我先拿下你的頭。」護七的人立即報知雍正皇帝,皇帝滿心歡喜,知道老和尚真的開悟了。由於這一掌故,天下叢林都用木頭做成類似寶劍形狀的香板,用來警策禪者,三百多年來,禪堂裡用的香板就這樣延續下來。
禪堂裡面有多少香板呢?平時有三塊,打七數十塊。維那師父用的刻有「維那」兩字,另外還有警策與清規兩塊,這三塊香板是放在維那師父桌上,桌上一共放了幾樣東西呢,一個木魚,一個生死牌,牌子上面寫著:「大眾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顧,罪歸汝身」,這是警策維那師父的,大眾在禪堂之內,性命全交給了維那,維那如果不顧及大眾的話,大眾不開悟的罪過都由你一人承擔,所以維那的職責非常大。這三個香板都是維那師父用的,所以平時大家到了禪堂裡面看到的就只有這三個香板。
打禪七的時候需要很多香板,大和尚的香板、班首師父的警策香板,還有監香的香板,共有三十塊之多,這些香板都是來幫助我們收攝身心的。德林老和尚一百歲的時候,還親自到禪堂裡面打香板,和大眾師父們一道參禪,老人家的家風嚴峻,到了禪堂,不管你是什麼人,都以吃他的香板為榮,一般人以為到禪堂裡面被香板打會害怕 ,可是到了高旻寺禪堂大眾爭著請老和尚打香板,高旻寺和金山寺一江之隔,我們也經常去親近老人家、請老人家打香板。高旻寺每年要打十個禪七,被打香板的都特別多。
禪堂裡面還有催板,催板掛在當值師父的旁邊,是聽開示後繼續跑香的訊號。另外還有站板,站板也是一塊小板,它是跑香的時候聽到站板,就必須全部站立的訊號。另外還有木魚,木魚在禪堂裡是上淨房的訊號,聽到木魚響可以出去上淨房。另外還有引磬,打引磬是開靜的訊號。
從堂內和堂外用的這些法器,我們可以看到祖師製定的這些規矩,每個叢林至今仍在使用,除了我們剛才說的起香、跑香、聽開示、止靜、抽解,乃至堂內發出的訊號,我們都應準確掌握,至於一板一鐘,兩板一鐘,三板一鐘的敲法,我想各位都是引禮師就不用多說了,自然是熟稔於心。
單繃子
禪堂之中除了這些法器之外,禪堂的兩邊還有單繃子,它是把禪堂中所有組成人員在單繃子上列出來。單繃子是什麼時候貼呢?是進入冬季後,在打禪七的兩個禮拜之前貼,單繃子上的所有成員是由堂頭和尚與執事研究決定之後,然後書記把單繃子全部寫好,舉行一個貼單繃子的儀式,再把它貼出來 ,單繃子的組成人員分東單和西單,就是東序和西序。
西序第一單是堂頭和尚,堂頭和尚在叢林組織中,我們又把他稱為住持,住持作為一個寺院的住持僧,主持寺院的各項法務,如法如理地展開,他也是促使佛教的正法傳播,從住持弘揚佛法的角度來說稱為住持。堂頭和尚又稱為大和尚,什麼是和尚呢?和藹高尚、領眾熏修、作為一堂大眾之主的稱為和尚,整個堂內的無論是掛單的,無論是常住的,都是依止於堂頭和尚。
方丈
堂頭和尚也稱為方丈,我們知道「方丈」這個詞出自於《維摩詰經》,維摩詰住的地方稱為方丈,經中說「芥子納須彌」,方丈室能夠容納三千大千世界,百千萬菩薩在裡面共同弘法。在中國住持住的地方稱為「方丈」,是一丈見方地方,寓意方丈住的地方雖然很小,作為一名方丈,要有包容心,能包容三千大千世界,包容整個寺院,要包容每一位法師。
我本人常住在金山江天禪寺,金山的方丈室我沒住,因為我師父在金山寺六十年了,從來沒有住過方丈室,我是這麼想的,我師父都沒住,我怎麼能住呢?所以到目前為止我沒住,我想以後也不會去住,那個方丈室留著幹什麼呢,我把方丈室留給了社會大眾,只要大家來金山,到方丈室去,需要我們接待的,我們的當家、知客都會進去為大家服務。2002年,我到焦山定慧寺去,承蒙組織上信任,讓我擔任住持,焦山也有丈室,可我也沒住,為什麼沒進去呢?因為我對焦山沒有任何的貢獻,焦山的一磚一瓦都是茗老留給我們的,這個方丈室茗老最配住,所以方丈室我們留給了茗老。
我想一個方丈住在什麼地方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具備方丈的德行,只要具備了方丈的慈悲、智慧、包容,不論你住在哪兒,哪兒都是方丈,不在於形式上住方丈室。一個堂頭和尚有幾種稱呼,一是住持,一是大和尚,一是方丈,所以禪堂的單繃子第一位就是堂頭和尚。
請職
叢林排序分東序西序,職位分成序職和列職,共有48個職務,什麼是序職,就是前後排序,序列。從方丈和尚開始,一直到香燈,都有一定的排序。現在寺廟動輒幾百人、幾千人,前後順序怎麼排,按照什麼排,誰在前面誰在後面,歷代祖師在叢林清規中寫得非常清楚,所以請職的時候,我們先是序職,後是列職。
在禪堂裡面,西單按照序職排,東單按列職排。叢林請職每年請兩次,一是正月十六,一是七月十六,兩次請職,掛請職牌的時候,我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沒有,請職的順序先序職後列職,這是按照傳統排列,有一定的規矩,不是說請職的時候就直接掛牌,某某人為當家師,某某人為監院,某某人為……而是「奉和尚命,請某某某為首座,請某某某為西堂」,然後代監院,先序職後列職。請某某某為書記代維那,某某某為書記代知客、代僧值,也是按照先序職後列職排列。
序職和列職之間,班首和列職可以交叉的,如請監院,最起碼的監院應該是班首,班首指的是哪些?指的是首座、西堂、後堂、堂主,堂主之上稱為班首,他是排在最前面的,請一個監院,掛書記號,這合適嗎?書記排在班首後面,監院還怎麼去工作,怎麼去服務?
我在江蘇,每年到了請職的時候,我會有意無意地到各個叢林去看看,去學習,發現問題我們就開學習班,開學習班的時候大家一起坐下來,一起來研究,從前是怎麼辦的,現在如何辦,我們就請一些老人家現身說法,借他們的口把這些叢林規矩貫徹下來,落實下去。
請序職和列職,沒有住過叢林的未必知道。還有就是我們現在很多都是學院派,學院派沒有經過叢林嚴格訓練,也不知道怎麼請職,大家若想未來做住持,乘現在這個學習班掌握這些規矩,用的時候就能得心應手。
我本人並沒有想做方丈,一旦方丈落到我身上了怎麼辦。我第一次請職的時候是2003年,2002年到焦山陞座,九月初九,九時九分,我繼任焦山第九十九代方丈,茗老是八十九歲,我是三十九歲,開始讓我接茗老做方丈,我不肯去,因為我對叢林規矩一點也不知道,加之茗老位置太高,我的位置太小,一個太高大了,一個太渺小了,我去了誰聽我的,嚇都把我嚇死了,後來我師父對我說:你不要害怕,我跟你一道到焦山去,請職的事情我來教你,哪曉得我師父過年之後就走了,我只好去揚州請教德老,2003年正月十六,根據德老所教,我開始有生以來第一次請職,先從東序和西序開始,西序有座元、首座、西堂、後堂、堂主、書記、莊主、知藏、參頭、燒香、記錄、侍者,至於西堂要請幾個,後堂要請幾個,根據需要請。東序的請職是列職,都監、監院、副寺、維那,僧值、知客、衣缽、湯浴、悅眾、寮元、管頭、庫頭、鐘頭、殿主、夜巡、門頭、香燈、司水。
西序都是一些長老,堂中領眾熏修,東序都是為常住發心做事情的年輕人。東西兩序,從單繃子上我們可以看到,領眾的長老排在前面,做事情的年輕人排在後面,細細想來叢林這些規矩還是蠻有道理的,為什麼呢?有權的不一定要給名,有名的就少給點權,從請職過程就可以看出,佛教是尊重長老的,是以修行為中心的,是以了脫生死為目的的,西單的長老領著東單的這些年輕執事修行、發心,這是一個好的傳承,起到傳幫帶的作用,所以請職不是隨便請的。
貼單繃子的時候對這些序職和列職要非常的清楚,為什麼要貼單繃子,因為安排座位必須按照這個順序,從靠著門的那個位置開始,依次排列,首先是座元,座元後面是首座,首座後面是西堂、後堂,然後再按照這個請職的順序一個一個地往下排,大和尚坐在哪兒啊,大和尚是坐在佛像後面的維摩龕子裡面。大和尚正好是銜接東單和西單,一邊是班首,一邊是年輕執事,一邊是長老級的,一邊是年輕的。
所以說做一個住持也好,做一個班首、做一個引禮也好,大家對這個排列清楚了,對自己的職責,對自己的位置,究竟在什麼位置,坐在哪兒,走在哪裡就明白了,禪堂裡面坐的時候必須按照自己的位置坐,跑香的時候必須按照自己的位置跑,你的位置在哪兒,是在佛龕的裡手,還是在外邊。在裡邊跑的是東單的、列職的、年輕的靠著佛龕裡面走,因為佛龕很小,佛龕越小,跑的圈數越多,跑的圈子越多,就跑得越快,跑的圈子越多,這就要求跑裡邊的人體力要好,跑的圈子多,如果身體不好就會頭暈。所以維那師父、引禮師父都要注意,班首跑在佛龕裡面不合適,最外圈是班首,座元、西堂 、後堂都是在外圍,外圍他圈子大,可以跑得比較慢,特別是到了養息香,如猛虎下山,那種陣勢你只有在禪堂裡面才能體會,跑得那麼快,要體力非常好,越是年輕人越要靠裡面跑,越是長老級的越要靠外面跑。班首在外圈跑,維那喊「起」隨時回到自己位置。
大和尚上殿站在哪兒?站在西單的門格子旁邊,東單的那個格子是僧值站的,僧值站在東單,悅眾、維那、敲法器的都在東單,僧值師父經常從東單到各位悅眾後面,去指導他們敲法器。
都監
都監是在具體的事情上對寺院進行監督的,他要把執行過程當中遇到的一切問題,及時地反饋給決策層,但是,都監不能直接向決策層下達命令。都監是方丈的「左膀」。都監大多是由那些在寺院擔任過多年的監院、有豐富的寺院管理經驗和執行能力的人來擔當的,因為對執行過程當中的每一個細節都非常了解。所以,執行層反饋回來的情況,都監都能夠瞭如指掌。
都監在獲得反饋信息時,首先要對反饋信息,以及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均衡的評估,然後再將反饋回來的情況和自我評估及時地告訴方丈。以監院為首的執行層,主要負責對寺廟的理念、決策進行具體的實施,在實施過程中對決策進行檢驗。
都監對上是來輔佐住持,對下是幫助監院,所以這個職務非常重要,有一些叢林裡面都監權利很大,當家都屬於他管,叫「匡正監院」,好多監院年輕,言行舉止不一定如法的時候,誰來管?不是住持管,是都監管,都監可以管他;如果都監歲數大了,不需要管的時候,就多請幾個監院;也有一些寺院把退休的當家請到都監的位置上,因為在監院的位置上歲數大了不便於工作,又做不了大和尚,那就把他放在都監位置上,都監也是一個犒勞的位置;還有一種是換了新的住持,為了獎勵過去的當家多年辛苦,請為都監,一般情況下不能把當家拿掉,不請他了。
歷史上我們所有的請職,只有朝上進步,沒有朝下退步,上一期是當家,這一期請他做知客,這就不合適。有沒有這種事情呢?還真的有,我在全省寺廟巡視的時候,就發現過,有一寺院在請職時,上一期請一法師為監院,這一期變成知客了。不用監院,可以請他為都監,千萬不要從監院位置一下子變成知客,這不合適,請職是有規矩的,不能任性。
都監有兩類,第一類是來輔佐住持,我從焦山到金山做住持的時候,就請了一位都監,是我師父時代的老當家,我請他做都監,由他來輔佐我,幫助二十幾歲的監院,我做方丈的時候三十九歲,三十九歲做住持,又找了個年輕的當家,必須請個都監來幫助我們,協助管理常住內外事務。
1978年改革開放恢復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新請回長老住持法務,這些長老們從年歲上看,實際上都是我們的師公,可我們都禮敬他們為師父,因為我們的師父被文革耽誤了,我們是以師公為師父,我與我的師父年歲上相差五十歲,我跟茗老也是五十歲,五十歲之間應該還有一個二十五歲的環節是我們的師父輩。所以今天我們這一代人都提前接班做了住持、提前接班做了會長,按住持、會長的標準,我們的差距還很大,這就要我們不斷學習,努力修持,爭取早日做名符其實的住持、名符其實的會長。
還有就是做住持的、做當家的、做執事的,怎樣讓常住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呢?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別人能做的事情讓別人做,別人做的事情我們不要去重複,我們做別人無法做的,重複別人既浪費光陰,又讓別人沒自信,沒事做。住持最主要職責是知人善用;領眾熏修、上殿過堂是住持的職責;寺院建設與管理是住持的職責。
由於人民政府對宗教的重視,住持經常出席各級人大、政協委員、佛教協會的會議,需要開的會議,需要做的事情,我們必須把它做好,而當家做的事情住持也不要重複,當家對下面執事也是這樣,這樣叢林裡面每個人做好自己的工作,一年下來總結起來份量就很重了,否則一年很快就過去了,住持請職的時候要根據每個人的特色,每個崗位都要請好,用好一個人,帶動一大片,用錯一個人,傷害一大片。
監院
監督寺院一切事務的稱為監院、監督、監管。監院居住持之下,掌管四眾一切行政事務,也稱為當家,是禪宗六大執事之一。這個職務責任重大,我在我師父座前當了十年監院,那十年我學會了很多,經歷了很多,成長了很多,沒有十年在監院位置上的歷練就不可能有今天的修學。十年當家的歲月令我珍惜,那十年經常外出參學,我參加過中佛協組織、各地方佛協組織和寺院組織的參學,到各地弘揚水陸法會,如北京廣化寺、山西五台山等大叢林水陸都是我們去做的,當家的位置確實能培養人,好多住持都是從當家開始的、從當家這個位置提拔上來的,所以這個位置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位置,做得好的時刻記住因果兩字,如果做得不好,也會栽跟頭的。
監院平時辛苦,現在一些寺院的監院實際不只承擔監院職責,知客的職責也兼了,侍者的職責也兼了,陪方丈和尚開會啊,陪方丈和尚到各地弘法啊,所以有些寺院裡面監院請得很多,其實監院要請多少個,不知道,反正我在金山和焦山一個寺院只有一個監院,為什麼呢?一個鄉下的小廟,要那麼多監院幹什麼,我認為像我們這些小廟,一個監院至少省了我多少事啊,如果請三四個監院、五六個監院,整天在監院間協調,我覺得自己沒這個智慧。
維那
維那負責禪堂內的事務,還包含上殿舉腔、過堂舉腔、念誦文書、敲大磬、禪堂調香,打禪七負責內務七和外務七安排,乃至代表常住到他方叢林傳播禪七,所以維那人選第一道心要好,要發心為大家服務;第二唱腔要好,喉嚨要好。
從明朝開始就形成了今天的兩堂功課這種模式,這種模式凸顯了維那的重要性,大家念誦,梵音嘹亮,以唱誦來利益眾生,利益大眾,都得靠維那帶得好。寶華山從悅眾到維那需要十幾年功夫,山上悅眾多,一個一個排,一輩子能開一次堂就很了不起,開堂規矩儀式非常熟悉,一旦從寶華下山就可以做宗下寺院的住持,經過十幾年的熏陶,規矩儀式熟記於心,業務非常精通。
僧值
僧值主要職責是代方丈管理檢查僧眾威儀。僧值必須每天領僧眾上殿課誦等,從早到晚須監督和檢查僧眾的紀律和行、立、坐、臥四種威儀,發現違犯者要進行批評和給予處罰。因此,僧值又叫糾察。僧值從山門門前管到門後,同時也是每個修行者各自守持的沙彌戒、比丘戒,乃至滿菩薩戒的監護者;律是我們大家共同遵守的,例如我們的六和敬以及中國佛教協會製定的《漢傳佛教共住規約》、各大叢林裡面的《禪堂規約》,這些屬於律的範圍,都是由僧值來執行的。
戒和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戒是個人修行的法則,律是大家必須執行的,大家共同住在一塊,必須按律行事,我們過去在小學中學的時候,老師經常會寫個紀律制度貼在黑板旁邊 ,大家都要執行。如果說各人修行各人好,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飯各人飽,在戒的執行上不會影響到別人,可是律就不一樣了,大家必須遵守,如果不遵守,你就會影響到別人,影響到別人,按照最重的處罰就是不共住,不共住就要遷單,誰遷單?由知客和僧值共同來完成。
佛教建制,第一重殿是天王殿,裡面供奉的是金剛,第二重殿是大殿,供奉的是諸佛菩薩,佛教既重視菩薩的慈悲,也重視金剛怒目。既要有金剛霹靂手段,又具備菩薩的慈悲心腸,這兩者實際上是寺院管理學,作為一個修行者必須具備菩薩的慈悲心腸,作為一個管理者必須具備金剛霹靂手段,該遷單的不遷單,常住還怎麼維持下去,國家有公檢法維持國家的長治久安,寺院裡面有以僧值為代表來維持常住各項規章制度。
作為一個僧值,學習韋陀菩薩和四大金剛,具備霹靂手段;做大和尚是菩薩的慈悲。江蘇佛教協會經常舉辦學習班,請大學教授講學,記得有一次講的主題是「領導藝術」,通過老師講授大家收穫很深,該清眾做的事必須由清眾去做,做僧值就必須做好僧值事。
知客和衣缽
知客是寺院客堂的主要負責人,職掌接待外來賓客的事務,他是寺院與外界聯繫的紐帶,另外他協助僧值師父來執行常住的規章制度。知客職責非常重要,因為他是常住的門面,代表整個常住對外的接待,整個對外的形象基本上都是在客堂裡面完成的。客是什麼呢,客就是賓客,凡不是本寺常住的都稱為客。所以說就要求我們知客對整個常住的師父非常熟悉,人家問到什麼你要能夠回答上來,你要能熱愛這個工作,還要能對常住非常的熟悉,然後還要服務於掛單的這些師父們和我們的四眾弟子。
衣缽是方丈和尚的辦事機構衣缽閣的負責人,又稱衣缽侍者。實際上,衣缽是方丈和尚的直接助手,不限於掌管資財,寺院的所有文物、經書等事務都是由衣缽負責。實際上我們現在很多地方,這個職務做好了之後,常住的財務就有保障了,衣缽就相當於現在的財務會計。
廣單
單繃子上排列的序列都是住在禪堂之內的,外寮住在禪堂之外,過去禪堂之內有廣單,在禪堂兩邊置通鋪供堂內師父們住,每人住不超過一米的地方,寺廟裡派給他的也就一米寬、兩米長的地方是他的私人空間,其他空間都不屬於他。所以在禪堂之中貼單繃子,給每個人定位,在堂內的定位,堂外的定位,都統一在禪堂內。
早上上早殿繞佛,每個人站的位置,有明確地要求,這個排列的順序在寺院裡是貼在禪堂單繃子,班首站哪個位置,當家站在什麼位置,完全按照禪堂的位置來排列。過堂吃飯的時候按照單繃子順序,所有的對外接待和綜合的法會,都是以這個順序為準。中國佛教協會作為一個團體,在參加一些重要活動的時候,每一位會長、副會長、辦公室各個部門也有一個順序,雖然平時沒有提到你站在哪兒,他站在哪兒,可每次活動大家都很清楚,自己位置在哪兒,如果不知道的話站到別人的位置,別人會感覺到很奇怪,所以個人要把自己的位置找準,既不要越位也不要謙虛。
我們經常發現很多人非常地謙虛,把位置讓給別人。站自己的位置要當仁不讓,成佛作祖都敢當,為什麼站自己位置都不敢,不必要的謙虛會擾亂整個秩序,一個蘿蔔一個坑,該是你的你不要謙虛,不該你的不要去爭著搶位置,爭著搶來的位置佔了也不自在,別人看你的眼神都不對,所以遇到重大法會的時候,大家一定要注意按順序排列。
以戒為師、尊重長老
開國際性大會議的時候,如世界佛教論壇,怎麼來排列這些順序?排序是以戒為師,戒齡長的站在中間,其他兩邊排。江蘇佛協舉辦法務活動,包括開光、寺院落成、陞座慶典,乃至省佛教協會開會,都不是會長坐中間,而是歲數大、戒齡長坐中間,這樣既符合佛制,又符合江蘇叢林清規。江蘇佛教界規約眾多,長老對規約非常熟悉,以規約指導我們的生活,用理論指導我們的實踐,不能把理論寫在紙上、貼在牆上,到了實踐的時候不執行。我們省裡開會的時候,明老九十多歲了,每一次我們請他,明老往中間一坐,左邊是無老,右邊是松老,幾位老和尚往中間一坐,整個會場都靜下來了。
試想一下,明老來了坐在旁邊,無老、松老坐在旁邊,會長坐在中間,人家怎麼想?這個會議怎麼開?會議精神怎麼落實?佛教界有以戒為師的傳統,尊重老人的傳統應該繼承下來發揚光大。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對長老尊敬,長老更會愛護我們,愛護佛教,否則對長老不尊重,下一次有活動,請長老參加,長老侍者也許會說,長老歲數大了,腰酸背痛,老眼昏花,就不去了,侍者就把你回掉了,所以平時多尊重長老。長老清淨的法相、威嚴的宗風,能使得整個道場顯得更加莊嚴。
今日社會有兩種人最受尊重,一是老年中醫,一是老年出家人,因為他們的經驗最豐富,一個是治療身病,一個是治理心病,叢林的興盛,叢林的管理,可從很小的細節中體現出來,我們經常說禪,禪在何處?禪在生活之中,禪在日常點點滴滴之中。
禪七
打禪七,每個寺院儀式不一樣,能打禪七的寺院也不多,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了,江蘇有全國重點寺院十三所,省重點寺院二十四所,認定備案寺院一千兩百多所、僧人有兩千五百多人,能舉辦禪七的寺院五十所左右。能打兩個禪七的道場不是很多,現在打禪七最多的寺院是揚州高旻寺。
在禪堂剋期取證這是打禪七的初衷。一般的寺院以一七為期,然後伺機增加,有的兩個,有的三個,最多的有十幾個。禪七之前先要做一些準備,要準備點心、茶、放餐。吃的這部分在律宗裡面是過午不食,可是打禪七,凡是過午者常住都要求他們不能進堂。為什麼過午不進堂呢?因為禪堂跑香是個體力活,每天要跑的裡數恐怕比我們快走減肥都要多,速度非常快,體力消耗非常大,所以說體力的消耗必須要能量來補足。怎麼補?從禪七開始,我們就一天來說,早餐加點心,到了九點鐘左右又一餐點心,中午吃了飯之後先喝茶,喝了茶到兩點鐘之後是水果,三點鐘上晚殿,到了五點半鐘坐養息香,養息香開始首先吃點心,過去都是吃一些炒米一類、油炸的小吃,現在不一樣了,如今吃的東西可多了,也許現在的消耗會更大,坐在禪堂裡面胃口也特別好,外護七負責點心調劑。養息香之後就是放餐,放餐吃大包子、麻油飯,從早上開始,單是吃的比平時多得多,不是說嘴饞要吃,而是身體需要,只有讓大家把身體調到最好的狀態,每個人精神飽滿,才能用功參禪,勇猛精進。
起七
起七有一個簡短的儀式,起七的當天先掛晚二板,衣缽傳起七牌。起七牌本來是在禪堂門外,先把起七牌傳入堂中行十方禮,向上左右行禮再把起七牌掛到禪堂門外。維那師父來招呼兩悅眾到韋馱殿(一般禪堂門口是韋馱殿,韋馱菩薩護持禪七),請堂頭和尚起七,和尚穿海青,拿香板,進禪堂。禪堂裡面預先放著一塊清規的板,清規板放在椅子上,大和尚進了禪堂之後拿香板指清規板,悅眾把那把椅子搬出去,和尚持香板說起七法語,法語根據當時禪境說四句偈,隨後和尚喊「起」,大眾師開始跑香,和尚也跟著跑,跑到維摩龕,維那師父招呼所有的班首師父喊「起」,起七儀式圓滿。然後打抽解,禪七正式開始。
禪七期間每天講開示,早板香、午板香、養息香各講兩次,由班首師父輪流講,每晚養息香和尚講開示,開示內容可以是一年常住修行的回顧,一年來道行的點評,一年來常住的發展,也可講禪門典故,古今祖師大德行誼。從第二天開始講禪堂的規矩,可以讓大眾參話頭,讓大眾從公案中,從祖師的修行中得到啟示。宋朝宗昊禪師開始參公案,我們也可以講一些公案給大家來做些參考,也可以從如來禪的修法和祖師禪的修法,給大家一些啟示和開示。平時早板香、午板香講禪堂規矩,可以請班首師父講,請維那師父講,早板香、午板香都可以講。
原則上和尚坐在禪堂裡面,其他的班首師父就不講了,除非大和尚點名講,大和尚不點名可以不講,一般講開示的時候大和尚先離開,比如早板香大和尚離開了之後,首座和尚講,首座和尚講好了之後離開了,第二個班首師父開始接在後面講,講開示也有先後次序。為什麼呢?一是大和尚在堂裡,其他班首不好意思講,也不知道講什麼,更不能開示大和尚,待大和尚離開了之後再講。
上過世紀90年代,我從北京迴金山,那時剛從佛學院畢業,年紀輕記憶力也好,經常看些公案,禪七期間法師們聽我公案就像聽故事會一樣地喜歡,結果他們一傳就傳到我師父那兒去了,說當家師講故事講得很好,我師父一聽,「講得很好?我來聽聽」。晚上進堂後,晚二板開示時間,師父就坐在維摩龕,我是講還是不講啊,因為師父在、班首師父也在,我是不能講,後來我師父直接點名讓我講,可嚇壞我了,就這樣大膽講起了公案。那時候我師父每天坐禪,經常讓我講,剛參禪沒有什麼經驗,講什麼呢?我選擇過去這些高僧大德們修行的歷程,留下的故事、公案,乃至一些經典有啟發性的來講,這樣大家聽了之後可能有些興趣,後來我師父每年到了禪七的時候,特別是到了講開示的時間就出去,讓我們年輕人鍛煉講,有時直接點名講,每年禪七給了我們學習機會,使我們漸漸掌握堂中的規矩,坐禪的儀式。
第一次參加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辦公會的時候,記得是在江蘇開,傳老主持會議,在討論的時候,排在我前面那麼多的副會長都沒有講,因為在江蘇開我是東道主,要不要先對大家來江蘇表示歡迎,怎麼辦?我選擇慢慢等,輪到我講時我就講,輪不到的時候我就不能講,那麼多副會長都沒有講,自己講了也不得體啊。佛教講究長幼有序,講秩序懂規矩對我們參禪也好、修學也好,這個時候起作用了,點到我講必須要講,不點到我,按照秩序該講就講。在禪堂講開示如此,各位引禮師父也是如此,開堂師父沒有讓你講,你再想講,不讓你講憋得難受也別講。開堂師父、陪堂師父都在,你講什麼?所以說講必須分場合,該你講的時候一定要講,開堂如此,講開示也是如此。
解七
解七也有一定的程序,解七當天先掛解七牌,解七牌掛好了之後,維那師父招呼衣缽把解七牌傳入堂中,堂中的師父們,東西兩序排列整齊,衣缽向佛前舉牌,然後向左邊班首師父舉牌,向中間佛陀舉牌,向右邊維那師父舉牌,行十方禮。
十方禮行畢,請堂頭和尚進堂說解七法語,解七法語是對整個禪七的總結,法語最好是自己的心得,也可參照古代高僧大德的法語。不要隨便說幾句,禪堂是藏龍臥虎的地方,堂中那麼多老參師父,所以法語雖不能震懾一大片,也要能讓大家從你的法語中明白去處,得到啟示,看到希望,受到鼓勁。
解七還有一個考試,法語說完之後,大家繼續跑香,維那喊起,大眾圍繞佛龕站立,考試開始,第一個是和尚考,和尚先拿香板供養每一位法師,平時大和尚不打香板,此時每個人普同供養兩香板。
普同供養,包括班首師父嗎?班首師父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供養的是站在佛龕旁邊的法師,所以不包括班首。供養完畢,和尚說一段公案讓大家來參,由這段公案提出問題,如果有見地的,就把境界表達出來,如果沒有見地的,就不要開口,如果有開悟的,就給他印證。
怎麼印證啊?如果有契佛心意開悟的,禪堂掛的報鐘不擊自鳴。就像金山寺,梁武帝在金山舉行水陸法會,水陸儀軌製作圓滿,梁武帝對著儀軌起了三個誓,如果我的儀軌契合於佛的心意,不燭自明(不點蠟燭,蠟燭就自己亮起來了),結果當他拜下去之後,所有的蠟燭自己亮起來了。這個典故大家都知道,凡是做過水陸、放過焰口的都明白「不燭自明」的出處。
有一法師問:建國以來有兩位大德開悟了,一位是來果禪師,一位是虛雲禪師,他們開悟了,誰給他們印證,誰能證明他開悟呢?答曰:一、開悟大德,已契合佛之心意,與佛心心相印,他自己能夠見到佛像,得到瑞象,證明開悟了;二、開悟大德所住的禪堂報鐘不擊自鳴(不用去敲,鐘自己響了),以此證明開悟了。歷代禪師開悟以心印心,與佛心心相應,語言文字無法表達聖者境界。
考試的時候就以古德公案提問,如果真開悟了,就要成就他,請諸山印證,如果沒開悟則勉勵繼續努力。和尚考完後,班首師父依次考,考試結束後,維那師父招呼止靜,和尚靜中開示,鼓勵全體大眾繼續發心,明心見性,開佛知見,成就眾生,開靜後禮謝和尚、班首、維那、內外護七,至此禪七功德圓滿
禪堂的法器與儀規 - 心澄法師 - 佛弟子文庫 https://bit.ly/3GUiUTP


常識|禪堂五家鐘板

五家鐘板/禪堂香案上方懸著一口鐘,鐘下掛著一塊厚木板。 按這五家鐘板/禪堂香案上方懸著一口鐘,鐘下掛著一塊厚木板。 按這五家鐘板/禪堂香案上方懸著一口鐘,鐘下掛著一塊厚木板。 按這五家鐘板/禪堂香案上方懸著一口鐘,鐘下掛著一塊厚木板。 按這五家鐘板/禪堂香案上方懸著一口鐘,鐘下掛著一塊厚木板。 按這五家鐘板/禪堂香案上方懸著一口鐘,鐘下掛著一塊厚木板。 按這五家鐘板/禪堂香案上方懸著一口鐘,鐘下掛著一塊厚木板。 按這五家鐘板/禪堂香案上方懸著一口鐘,鐘下掛著一塊厚木板。 按這五家鐘板/禪堂香案上方懸著一口鐘,鐘下掛著一塊厚木板。 按這

常識|禪堂五家鐘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