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田金三郎(1857年11月2日—1922年7月4日),日本山口縣出身的實業家,活躍於日本時代明治、大正時期的台灣。
賀田金三郎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Qldbfg
生平
安政四年九月十六日(1857年11月2日)賀田金三郎生於長門國阿武郡萩城下(今山口縣萩市)[1],1885年赴東京就職於藤田組,1887年就任於藤田組與大倉組合作的內外用達會社之伊予松山出張所主任,1891年內外用達會社解散,賀田改任大倉組松山支店長[2]。明治28年(1895年)渡台,就任大倉組台灣支社總負責人,成為日本陸軍與台灣總督府之御用商人,從事軍需用品的徵集,及糧食建材運送與工事建築。
明治30年(1897年)以大倉喜八郎的名義,賀田與山下秀實、金子圭介共同創設驛傳社,承攬國庫金的遞送與納稅金的匯集,及承包輕便鐵道建設的勞務,為賀田組事業的起點。驛傳社的成立,實際上事前並未得到大倉喜八郎的同意,後來大倉組退出驛傳社,賀田任驛傳社社長[3]。當時銀行業務不發達,政府公款皆以現金運送,驛傳社對總督府所委託運輸之公款,抽手續費一成,但亦須負全部賠償責任[3]。
明治32年(1899年)5月賀田組成立,經營官衙用達、建築、物品販賣、運送業等業務。同年臺灣銀行創設並向民間募股,賀田應募4338股與大倉組的2652股,持股比率分別為8.7%及5.3%,僅次於日本政府出資,分居第二、第三大股東。1901年10月臺灣神社舉行鎮座祭,民間總代的領銜人為賀田,足見其為日治初期人物的代表性。[4]
東台灣拓殖
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11月因臺灣總督府令第1585號,賀田組獲得加禮宛(花蓮縣新城鄉嘉里村與佳林村)、吳全城(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一帶)、馬黎馬憩(花蓮縣鳳林鎮萬里橋一帶)、加路蘭(花蓮縣豐濱鄉磯崎村)之土地開墾承租權,共約19822公頃[2]。並開始招募日本內地移民,設置賀田村,從事東台灣的開發。賀田除了開墾事業,也跨足金融、運輸、製冰、製糖、製腦、礦業等,之後又將事業擴大至日本內地和朝鮮。
主要事業
1897年3月,創立臺北電燈會社,任董事。[2]
1897年4月,與山田海三等創設臺北米穀市場,任監事。
1897年4月,與山下秀實創設驛傳社。
1897年6月,與久米民之助、永井岩太等組臺灣製冰會社。
1898年,台灣日日新報報社設立,任董事。
1899年7月,開設淡水、塗葛堀(臺中市龍井區一帶)定期航路。
1899年7月,臺灣銀行成立,任監事,為民間最大股東。
1899年11月,與荒井泰治等共同發起設立臺灣貯蓄銀行。
1899年11月,獲得開墾臺東原野許可,約19822公頃,開始東部拓殖。
1900年,投資臺灣製糖株式會社,任監事。
1908年,與荒井泰治共同經營四腳亭煤礦區。
1910年,與荒井泰治、藤崎三郎助等,發起設立臺灣肥料株式會社。
1920年,與基隆顏家、木村久太郎、林熊徵等,共同設立臺陽礦業株式會社,任社長。
賀田金三郎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Qldbfg

賀田金三郎肖像花蓮王開拓史的先驅/賀田金三郎1857年-1922年/189花蓮王開拓史的先驅/賀田金三郎1857年-1922年/189花蓮王開拓史的先驅/賀田金三郎1857年-1922年/189花蓮王開拓史的先驅/賀田金三郎1857年-1922年/189


花蓮開拓史的先驅──賀田組
作者 魚夫2017-11-04
花蓮開拓史的先驅──賀田組 | 魚夫 / 魚腸劍譜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M7auLQ
1899年(明治32年)的12月,一位日本商人賀田金三郎來到花蓮,他銜總督府之命,要來進行東部的墾拓。
早在11月間的總督府令第1585號,「賀田組」獲得花蓮港至台東間加禮宛(花蓮縣新城鄉嘉里村與佳林村)、吳全城(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一帶)、馬黎馬憩(花蓮縣鳳林鎮萬里橋一帶)、加路蘭(花蓮縣豐濱鄉磯崎村)等地的土地開墾承租權,共約19,822公頃;且展開招募日本內地移民、設置賀田村、開發東部製糖、製鹽、樟腦、菸草、採礦、畜牧、運輸等事業。當時,賀田組的辦公室就設在後來的舊花蓮港驛正前方。
從舊照看,賀田組的這棟辦公室蓋得很像台北市撫台街那棟「高石組」的石頭屋,同樣都有厚重的曼薩式屋頂、銅製魚鱗瓦,但屋身經研判為木材,座落在三角窗,主樓兩旁還有沿著道路展開的兩翼。綜合陸續畫出來的舊站重要建築,到日治末期,站前廣場應如下圖:
魚夫繪。
賀田金三郎於1895年以「大倉組」台灣總支配人身份來台,他迅速崛起,成為日治初期舉足輕重的人士。1904年(明治37年),他在吳全城創設製糖工場,生產紅糖運銷日本,是為花蓮製糖之始。在農地的耕作,起初採美國式的大農耕作,因為就地形而言,從卑南至花蓮港間的平原面積遼濶,極適機械操作。在採集樟腦及腦油的製造上,賀田組乃於花蓮港附近的吳全城及璞石閣兩處設立製腦所,因為璞石閣附近以及大庄背後的六十石崙山樟樹相當茂密。
他的開發成果良好,1906年達到高峰,入山工作人員(腦丁)含日人、漢人、番人等超過500人以上。然而7月、8月時,太魯閣社內威里溪的賀田組腦寮與在花蓮港七腳川溪西山中的腦寮分別為番人所襲擊,賀田組不得已放棄基地,集中到璞石閣生產。
賀田組的原址在照片中那家「黑金通」商店。魚夫攝。
「番害」對賀田組的事業打擊甚大,1908年的七腳川事件,還逼得賀田金三郎不得不遣其妻親見佐久間左馬太總督,請求派兵支援。另外,勞力結構問題及基礎建設曠日廢時,更使得資金周轉出現困難,再加上採腦的腦丁罹患瘧疾或逃跑者所在多有,使得公司不得不改弦易轍。1910年賀田金三郎與荒井泰治、槇哲、原脩次郎等合組「台東拓殖合資會社」,但實際上由荒井泰治主其事。其中製糖、礦業、製腦等事業群最後也併入荒井的鹽水港製糖會社,其餘繼承原有的賀田組事業群,亦逐步併入荒井旗下。
在花蓮開拓史上有兩位重要的先驅,分別是吳全和賀田金三郎。根據《台灣人物歷史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的記載,吳全這個人:
淡水人,力田起家。聞台東直隸州地廣人稀,土地膏腴,乃與其友吳伯玉合謀,於道光八年(1828)募噶瑪蘭二千八百餘人往墾。先至哆囉嘓(今花蓮縣新城鄉),因番害甚烈,乃率眾南下,築土城以居,劃田畝、興水利,數年漸成。唯其地多瘴氣,居者輒病,土番復時出擾;全百計防之,而莫能濟,憂勞以死。伯玉隨亦率眾他去。其地後稱吳全城,在今花蓮縣壽豐鄉平和、志學二村,花蓮溪西北側,北距花蓮市二十餘公里,為花東縱谷北端最早之漢人聚落之一,沿9號省道分佈,花東鐵路過此並設站。
1940年(昭和15年),日人在「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農場辦公室前廣場,樹立一座「開拓記念碑」,以紀念吳全、賀田金三郎以及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先後開發「吳全城」一帶之功績。碑文原為日文,花蓮縣文化局的譯文如下:
企圖拓荒開發被險山怒濤所阻隔的花蓮港平野者,前有吳全,後有賀田金三郎之兩君,然而由於遭受蕃害與瘴癘之難關 (或困難苦境),致其偉業竟未能達成。乃由鹽水港製糖會社繼承此大業,並聘請篤農大槻幸之助君擔任墾荒開拓大業。爾來移殖內地人(指日人),並愛撫使役本島人(日人專指台灣之漢人)、高砂族(指原住民)等而大規模的興起農耕事業,專心意志的用於灌溉排水、施肥驅蟲,尤其最致力於蕃害、惡疾防衛,從此遺寶(指土地)得逐年而有收穫,終於使萬頃土地之蔗業有薰風吹起波浪之今日,奠定了花蓮港發展之基礎。因此而建立此碑,以稱讚歌頌創業當時之氣魄,以及慰藉罹疫、遇害而殉職者在天之靈,並將其遺績傳留於千古。昭和十五年九月廿四日建立‧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
原本在花蓮舊站前的賀田組辦公室,於1922年將產權移轉給代理大阪商船的保險業者「朝日組」,戰後變成《更生日報》營業所,1951年於地震中倒塌而拆除。原址改建成鋼筋水泥的樓房,歷經民航空運、中華航空、七海報關行、安隆運輸、朱貝園咖啡廳、阿之寶瘋茶館,一直到如今的黑金通日式定食餐廳。
花蓮開拓史的先驅──賀田組 | 魚夫 / 魚腸劍譜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M7auLQ


賀田移民村
吳全社區內有一間開了五十幾年的雜貨店,老闆分享道,日本人賀田金三郎,於明治32年(1899)設立了賀田組,實施最初的民營移民,著手開墾加禮苑、吳城(志學)、鯉魚尾(壽豐)及鳳林等處之原野,興建了賀田移民村,跨足經營運輸、郵遞、金融、製糖、樟腦等事業,並招募日本人移民臺灣,從事東臺灣的開發,是影臺灣花蓮轉變的一位重要日本人。
賀田組在開墾之地種植甘蔗,明治37年(1904),賀田金三郎在吳全城設賀田組農場,生產紅糖運銷日本,此為花蓮製糖之肇始。除了製糖產業外,當地客家人、閩南人與原住民,也有協助開採樟腦、菸業等產業,其中製糖工廠的人手最為短缺,也曾募集過移民來臺的日本人民協助開墾。賀田移民村不但是第一座私營台灣日人移民村,也是臺灣首座同類型的移民村。
然而因為水土不服,加上與鄰近木瓜蕃社的衝突不斷,日本移民有死亡、逃歸者多,接踵而來的摧殘與衝突帶給賀田日本移民們非常大的衝擊,畏懼的心情造成了村民們的逃離,不到四年的時間,第一個臺灣移民村賀田移民村就這樣消失了,移民計畫終告失敗。
吳全城的賀田組農場事務所(1900年代)
1899年(明治32年)12月,日本人賀田金三郎(1857年-1922年(安政4年-大正11年))設「賀田組墾殖會社」,向臺灣總督府借地1萬2千甲土地,開墾花蓮加禮宛(今嘉里村)、吳全城、鯉魚尾(壽豐)、鳳林萬里橋一帶荒地,同時跨足經營運輸、郵遞、金融、製糖、製樟腦等事業,並招募日本移民臺灣,從事東臺灣的開發。1904年(明治37年),賀田金三郎在吳全城設賀田組農場,生產赤糖運銷日本,此為花蓮製糖之肇始。然而因水土不服,加上與鄰近木瓜蕃社的衝突不斷,日本移民有死亡、逃歸者多,移民計畫終告失敗,轉手臺東拓殖株式會社。不過,為紀念賀田組功勞,鄰近車站「知伯驛」於1918年(大正7年)更名為「賀田驛」(今志學車站)。照片為當時在吳全城的賀田組農場事務所,圖中的高聳的瞭望臺更添增日人與原住民衝突的緊張氣氛。今日,吳全村亦留有「賀田組開拓記念碑」供後人了解賀田組發展東部事業的面貌。
吳全城的賀田組農場事務所(1900年代)-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s://bit.ly/46XKFFU


改變臺灣的日本人系列:建立花蓮首例民營移民村的日本人 賀田金三郎
歷史 臺灣香港 2020.09.11
古川勝三 [作者簡介]改變臺灣的日本人系列:建立花蓮首例民營移民村的日本人 賀田金三郎 | Nippon.com https://bit.ly/3S6Nlgr
日治時期有很多農漁民從日本各地移民至臺灣東部。開拓移民之路,讓花蓮賀田村成為第一波移民村的是出生於日本山口縣的賀田金三郎。他獲得當時的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的信任,準備在花蓮扎根發展,卻不知等著他的是與原住民太魯閣族的激烈衝突。
成為臺灣移民第1號的賀田移民村
移民臺灣最有名的應該就是明治43年(1910) 臺灣東部花蓮港移民時期由臺灣總督府主導興建的「吉野村」了。接著是大正2年的「豐田村」跟大正3年的「林田村」也很出名。這些移民村都是根據臺灣總督府推出的「官制移民」政策所建造的移民村。
其實在臺灣總督府實施移民臺灣政策以前就已經有民營機構著手進行移民臺灣一事了,核心人物是一位名叫賀田金三郎的人。他就是建立了賀田組、實施最初的民營移民並興建賀田村的人。
賀田金三郎於安政4年(1857)11月2日,在山口縣萩市的賀田家出生,為長男。與賀田金三郎在臺灣相遇的後藤新平則是於同年6月4日生於岩手縣水澤市。
金三郎出生時,賀田家的第二代久兵衛經營名叫「坂田屋」的買賣中盤商,並到達了全盛時期。
明治13年(1880)5月16日,在父親辭世後金三郎的母親也過世。當時金三郎24歲。金三郎繼承了家業,弟弟富次郎前往東京就職於大倉組(之後的大倉財團)。繼承「坂田屋」的金三郎雖然充滿熱血,認真工作,但生意卻不順利。短短3年後,就仰賴當時已經轉職到藤田組(之後的藤田觀光)的富次郎幫忙,也前往東京,並開始在藤田組工作。
明治20年(1887)4月,大倉組跟藤田組共同出資,設立了兩個資金500萬日圓的股份公司。一個是以調度陸海軍用必需品為主要業務的「內外調度公司」,另一個是以承包土木工程為主的「日本土木公司」。
預期甲午戰爭而前往廣島
賀田兄弟一開始都是內外調度公司的一員。但是在明治24年(1891)5月,內外調度公司遭解散,業務都由大倉組接下。金三郎除了擔任愛媛縣大倉組伊豫松山分店主任,也兼任業績不斷提升的廣島分店店長。有感甲午戰爭即將爆發的金三郎,如他所預期的在日軍大本營設置的廣島工作。金三郎費盡精力獲得調度軍需品的重大工作,順而提升了業績。
明治28年(1895),甲午戰爭後將臺灣納入版圖的日本,開始著手統治臺灣,大倉組在4月的時候將金三郎送到臺灣做市場調查,7月他以大倉組臺灣總負責人的身分赴臺。當時金三郎38歲。金三郎赴任臺灣時,臺灣因蔓延著傳染病而被稱作「瘴癘之地」,加上不服日本統治的人在各地大肆發起游擊戰,而且當時臺灣還是鴉片患者為數眾多的島嶼。金三郎與大倉喜八郎、山下秀實等人趁著日本統治臺灣初期有基礎建設整備的需求,一起設立「驛傳社」,負責臺灣內部的郵遞與國庫資金的運送、勞力的供給等等交通運輸業務。
大倉喜八郎(筆者提供)
大倉喜八郎(國立國家圖書館)
隔年金三郎成功與小野田水泥公司簽訂在臺灣的獨斷販賣契約。一連串成功的經營手腕讓金三郎得到臺灣總督府的信任。但「驛傳社」不久後卻上演了悲劇。
在臺灣全島開設的「驛傳社」各分店被武裝勢力及原住民攻擊,除了現金被搶、職員被殺以外,還因交通事故使得郵件貨物的運輸遲延得繳交違約金跟賠償金等等,「驛傳社」遭到比預期還嚴重的損失。
得知此事後大倉喜八郎決定解散「驛傳社」,但是金三郎卻與之對立,認為臺灣有「驛傳社」存在的必要。結果金三郎辭去大倉組的職位並於明治32年(1899)5月在臺北書院街1丁目2號成立「賀田組」獨立,社長由金三郎本人擔任,副社長則交給他的胞弟富次郎擔任。
於花蓮打造出「賀田村」
「賀田組」在臺灣各地進行物資調度、建築業、運輸業、鐵道建設、港口事業以外,也因為在日俄戰爭中擔任陸海軍的各種調度而獲取巨額利益。之後因接收臺灣總督府回收臺灣東部花蓮至臺東的土地,在當地建造名為「賀田村」的農村,著手經營農場。金三郎之後被視為參與了創立臺灣銀行、臺灣製糖等大企業的臺灣財經界名人一樣成功,就是因為建造了臺灣第一個移民村「賀田村」。
明治31年(1898)2月26日奉命成為第4代臺灣總督的兒玉源太郎得知臺灣東部的開發遲遲沒有進展,就找後藤新平民政長官了解狀況,得到了「雖然困難重重但是發展的可能性很大」、「能實現開發的人非金三郎莫屬」等報告。金三郎不僅因為經營「驛傳社」而獲得總督府的信賴,也曾經幫助後藤長官解決很多難題,與後藤長官構築起深厚的信賴關係。
後藤新平(筆者提供)
後藤新平(國立國家圖書館)
明治32年(1899),金三郎依照「官有林野預約賣渡規則」,向臺灣總督府提出臺灣東部地區開發計畫書,同年11月16日總督府就核准開墾。金三郎原先申請臺灣東部開發的總面積為1萬6000平方公里的大平原。總督府在核准開墾的同時並將開墾期間設為最長15年。賀田組隨後利用此廣闊的東臺灣地區用地,除了經營製糖業外,還兼營製樟腦油業、畜牧業、移民事業、運輸業等等,進行多角的開發經營。
明治35年(1902),賀田組正式開始臺灣東部的開墾。雇用了120名原住民,第一年度開墾了吳全城100公頃月地,隔年更開墾了500公頃,並建立了「賀田村」,接著又開墾鄰接的鯉魚尾庄並設立「壽村」。
在開墾之地種植了甘蔗、菸草、芋頭等植物。另外還將臺灣原生種的甘蔗更改為夏威夷品種,並導入新型的壓榨機使製糖業近代化。但是在「賀田村」順利營運的時期,金三郎最信賴的胞弟也是公司的副社長突然過世。當時金三郎精神上深受打擊,卻將悲憤化為力量專注事業發展,慢慢走出悲傷。
栽培甘蔗成功的賀田組,將新型的製糖工廠設立在「壽村」,開始製造一次性精製粗糖。後來這間工廠被鹽水港製糖股份公司合併,二次大戰後再被臺灣製糖承接。
當時賀田組除了製糖業以外,還經營製樟腦油、酪農業、輕軌鐵道等多種事業的開發。其中就屬製糖業的人手最不足。為了穩定蔗糖、樟腦油的供給和擴大開墾面積,並使東臺灣地區的事業上軌道,怎麼樣都得增加人力才行。
募集日本的移民
明治39年(1906)時,曾經募集過日本的移民。當時約有60戶385人移居。另外還雇用多數的當地臺灣人與太魯閣族繼續當地的開墾。金三郎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後,開始著手發展製糖業跟製樟腦油的新事業,本應該是非常令人雀躍的階段,卻在2個月後夢想幻化一空。
吳全城的賀田村移民住宅(筆者提供)
吳全城的賀田村移民住宅(筆者提供)
當時,由金三郎擔任社長的賀田組進行樟腦的原料樟樹的採伐。但是附近一代住著有獵頭習慣的太魯閣族。
賀田組在當初欲開發東臺灣之時,為了防禦太魯閣族的襲擊,從臺灣總督府購入大量武器彈藥,並且雇用一些太魯閣族作為防禦警衛協助日本。但是,太魯閣族內仍因租地金的分配問題而發起抗爭。
察覺到危險的花蓮支廳長大山十郎警長與賀田組進行協議,決定關閉威利事務所並停止樟樹的採伐,並將此決定告知當時還對日本人抱有善意的太魯閣族人。但是卻激起原本關係友好的太魯閣族因停止採伐樟樹而斷絕了收入,轉而對賀田組懷抱仇恨。
從威利社地區全面撤退後,7月30日有2名日本鋸木工遭到太魯閣族的襲擊。31日,又有另外5名日本鋸木工也遭到襲擊。從這兩件殺害日本人的事件察覺出危險的大山十郎警長馬上下令賀田組威利事務所剩餘的員工全數避難,他本人也為了營救日本人直接前往威利事務所。但是,8月1日當天,在大山警長、阿部巡查、賀田組職員工山田海三、喜多川貞次郎等25名員工準備避難時,不幸被太魯閣族突襲並全員殺害。這件事就是後來俗稱的「威利事件」。
金三郎不僅被本來想要好好共存的太魯閣族背叛、重要的員工們性命也被奪取、威利事務所還被燒毀、製樟腦油的器具、樟腦1200公斤、樟腦油900公斤、伐木用衣服、甚至到糧食都被奪走。在8月19日,又發生太魯閣族殺害其他賀田組日本鋸木工10人的事件。
只有短短20幾天的時間,賀田組就有40人被太魯閣族殺害。金三郎怒髮沖天,請願當時剛上任不久的第五任總督府佐久間左馬太總督,決定要討伐太魯閣族。得知威利事件的佐久間總督也非常憤怒,決定要掃蕩太魯閣族。
威利事件想當然一定給賀田移民村的日本移民非常大的衝擊。不知何時會被襲擊的恐懼驅使著移民們從賀田移民村逃離。其中很多移民其實原先並沒有抱著堅定的決心要逃離日本來臺灣,他們離開賀田村後,農地被遺棄,不久變成了廢棄村落。第一個臺灣移民村賀田村在開村不到4年就消失匿跡。今天在臺灣已經找不到賀田移民村的遺跡,只能看到昭和15年(1940)於吳全城地區建造的鹽水港製糖公司的建地上設立的「開拓紀念碑」。
改變臺灣的日本人系列:建立花蓮首例民營移民村的日本人 賀田金三郎 | Nippon.com https://bit.ly/3S6Nlgr
標題圖片:花蓮林田神社遺址(攝影:野島剛)
改變臺灣的日本人系列:建立花蓮首例民營移民村的日本人 賀田金三郎 | Nippon.com https://bit.ly/3S6Nlgr


改變臺灣的日本人系列:建立花蓮首例民營移民村的日本人 賀田金三郎
改變臺灣的日本人系列:建立花蓮首例民營移民村的日本人 賀田金三郎 https://bit.ly/45CQzez
2020年9月11日
日治時期有很多農漁民從日本各地移民至臺灣東部。開拓移民之路,讓花蓮賀田村成為第一波移民村的是出生於日本山口縣的賀田金三郎。他獲得當時的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的信任,準備在花蓮扎根發展,卻不知等著他的是與原住民太魯閣族的激烈衝突。
成為臺灣移民第1號的賀田移民村
移民臺灣最有名的應該就是明治43年(1910) 臺灣東部花蓮港移民時期由臺灣總督府主導興建的「吉野村」了。接著是大正2年的「豐田村」跟大正3年的「林田村」也很出名。這些移民村都是根據臺灣總督府推出的「官制移民」政策所建造的移民村。
其實在臺灣總督府實施移民臺灣政策以前就已經有民營機構著手進行移民臺灣一事了,核心人物是一位名叫賀田金三郎的人。他就是建立了賀田組、實施最初的民營移民並興建賀田村的人。
賀田金三郎(筆者提供)
賀田金三郎於安政4年(1857)11月2日,在山口縣萩市的賀田家出生,為長男。與賀田金三郎在臺灣相遇的後藤新平則是於同年6月4日生於岩手縣水澤市。
金三郎出生時,賀田家的第二代久兵衛經營名叫「坂田屋」的買賣中盤商,並到達了全盛時期。
明治13年(1880)5月16日,在父親辭世後金三郎的母親也過世。當時金三郎24歲。金三郎繼承了家業,弟弟富次郎前往東京就職於大倉組(之後的大倉財團)。繼承「坂田屋」的金三郎雖然充滿熱血,認真工作,但生意卻不順利。短短3年後,就仰賴當時已經轉職到藤田組(之後的藤田觀光)的富次郎幫忙,也前往東京,並開始在藤田組工作。
明治20年(1887)4月,大倉組跟藤田組共同出資,設立了兩個資金500萬日圓的股份公司。一個是以調度陸海軍用必需品為主要業務的「內外調度公司」,另一個是以承包土木工程為主的「日本土木公司」。
預期甲午戰爭而前往廣島
賀田兄弟一開始都是內外調度公司的一員。但是在明治24年(1891)5月,內外調度公司遭解散,業務都由大倉組接下。金三郎除了擔任愛媛縣大倉組伊豫松山分店主任,也兼任業績不斷提升的廣島分店店長。有感甲午戰爭即將爆發的金三郎,如他所預期的在日軍大本營設置的廣島工作。金三郎費盡精力獲得調度軍需品的重大工作,順而提升了業績。
明治28年(1895),甲午戰爭後將臺灣納入版圖的日本,開始著手統治臺灣,大倉組在4月的時候將金三郎送到臺灣做市場調查,7月他以大倉組臺灣總負責人的身分赴臺。當時金三郎38歲。金三郎赴任臺灣時,臺灣因蔓延著傳染病而被稱作「瘴癘之地」,加上不服日本統治的人在各地大肆發起游擊戰,而且當時臺灣還是鴉片患者為數眾多的島嶼。金三郎與大倉喜八郎、山下秀實等人趁著日本統治臺灣初期有基礎建設整備的需求,一起設立「驛傳社」,負責臺灣內部的郵遞與國庫資金的運送、勞力的供給等等交通運輸業務。
大倉喜八郎(筆者提供)
隔年金三郎成功與小野田水泥公司簽訂在臺灣的獨斷販賣契約。一連串成功的經營手腕讓金三郎得到臺灣總督府的信任。但「驛傳社」不久後卻上演了悲劇。
在臺灣全島開設的「驛傳社」各分店被武裝勢力及原住民攻擊,除了現金被搶、職員被殺以外,還因交通事故使得郵件貨物的運輸遲延得繳交違約金跟賠償金等等,「驛傳社」遭到比預期還嚴重的損失。
得知此事後大倉喜八郎決定解散「驛傳社」,但是金三郎卻與之對立,認為臺灣有「驛傳社」存在的必要。結果金三郎辭去大倉組的職位並於明治32年(1899)5月在臺北書院街1丁目2號成立「賀田組」獨立,社長由金三郎本人擔任,副社長則交給他的胞弟富次郎擔任。
於花蓮打造出「賀田村」
「賀田組」在臺灣各地進行物資調度、建築業、運輸業、鐵道建設、港口事業以外,也因為在日俄戰爭中擔任陸海軍的各種調度而獲取巨額利益。之後因接收臺灣總督府回收臺灣東部花蓮至臺東的土地,在當地建造名為「賀田村」的農村,著手經營農場。金三郎之後被視為參與了創立臺灣銀行、臺灣製糖等大企業的臺灣財經界名人一樣成功,就是因為建造了臺灣第一個移民村「賀田村」。
明治31年(1898)2月26日奉命成為第4代臺灣總督的兒玉源太郎得知臺灣東部的開發遲遲沒有進展,就找後藤新平民政長官了解狀況,得到了「雖然困難重重但是發展的可能性很大」、「能實現開發的人非金三郎莫屬」等報告。金三郎不僅因為經營「驛傳社」而獲得總督府的信賴,也曾經幫助後藤長官解決很多難題,與後藤長官構築起深厚的信賴關係。
後藤新平(筆者提供)
明治32年(1899),金三郎依照「官有林野預約賣渡規則」,向臺灣總督府提出臺灣東部地區開發計畫書,同年11月16日總督府就核准開墾。金三郎原先申請臺灣東部開發的總面積為1萬6000平方公里的大平原。總督府在核准開墾的同時並將開墾期間設為最長15年。賀田組隨後利用此廣闊的東臺灣地區用地,除了經營製糖業外,還兼營製樟腦油業、畜牧業、移民事業、運輸業等等,進行多角的開發經營。
明治35年(1902),賀田組正式開始臺灣東部的開墾。雇用了120名原住民,第一年度開墾了吳全城100公頃月地,隔年更開墾了500公頃,並建立了「賀田村」,接著又開墾鄰接的鯉魚尾庄並設立「壽村」。
在開墾之地種植了甘蔗、菸草、芋頭等植物。另外還將臺灣原生種的甘蔗更改為夏威夷品種,並導入新型的壓榨機使製糖業近代化。但是在「賀田村」順利營運的時期,金三郎最信賴的胞弟也是公司的副社長突然過世。當時金三郎精神上深受打擊,卻將悲憤化為力量專注事業發展,慢慢走出悲傷。
栽培甘蔗成功的賀田組,將新型的製糖工廠設立在「壽村」,開始製造一次性精製粗糖。後來這間工廠被鹽水港製糖股份公司合併,二次大戰後再被臺灣製糖承接。
當時賀田組除了製糖業以外,還經營製樟腦油、酪農業、輕軌鐵道等多種事業的開發。其中就屬製糖業的人手最不足。為了穩定蔗糖、樟腦油的供給和擴大開墾面積,並使東臺灣地區的事業上軌道,怎麼樣都得增加人力才行。
花蓮玉里神社的參道遺址(攝影:野島剛)
募集日本的移民
明治39年(1906)時,曾經募集過日本的移民。當時約有60戶385人移居。另外還雇用多數的當地臺灣人與太魯閣族繼續當地的開墾。金三郎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後,開始著手發展製糖業跟製樟腦油的新事業,本應該是非常令人雀躍的階段,卻在2個月後夢想幻化一空。
吳全城的賀田村移民住宅(筆者提供)
當時,由金三郎擔任社長的賀田組進行樟腦的原料樟樹的採伐。但是附近一代住著有獵頭習慣的太魯閣族。
賀田組在當初欲開發東臺灣之時,為了防禦太魯閣族的襲擊,從臺灣總督府購入大量武器彈藥,並且雇用一些太魯閣族作為防禦警衛協助日本。但是,太魯閣族內仍因租地金的分配問題而發起抗爭。
察覺到危險的花蓮支廳長大山十郎警長與賀田組進行協議,決定關閉威利事務所並停止樟樹的採伐,並將此決定告知當時還對日本人抱有善意的太魯閣族人。但是卻激起原本關係友好的太魯閣族因停止採伐樟樹而斷絕了收入,轉而對賀田組懷抱仇恨。
從威利社地區全面撤退後,7月30日有2名日本鋸木工遭到太魯閣族的襲擊。31日,又有另外5名日本鋸木工也遭到襲擊。從這兩件殺害日本人的事件察覺出危險的大山十郎警長馬上下令賀田組威利事務所剩餘的員工全數避難,他本人也為了營救日本人直接前往威利事務所。但是,8月1日當天,在大山警長、阿部巡查、賀田組職員工山田海三、喜多川貞次郎等25名員工準備避難時,不幸被太魯閣族突襲並全員殺害。這件事就是後來俗稱的「威利事件」。
金三郎不僅被本來想要好好共存的太魯閣族背叛、重要的員工們性命也被奪取、威利事務所還被燒毀、製樟腦油的器具、樟腦1200公斤、樟腦油900公斤、伐木用衣服、甚至到糧食都被奪走。在8月19日,又發生太魯閣族殺害其他賀田組日本鋸木工10人的事件。
只有短短20幾天的時間,賀田組就有40人被太魯閣族殺害。金三郎怒髮沖天,請願當時剛上任不久的第五任總督府佐久間左馬太總督,決定要討伐太魯閣族。得知威利事件的佐久間總督也非常憤怒,決定要掃蕩太魯閣族。
明治42年(1902)制定了「5年理藩計畫」,開啟了長達5年的「北藩」討伐。於大正3年(1914)動用軍隊與警察將抵抗到最後的太魯閣族包圍並使其降伏。隨後撤收大量的武器彈藥,結束了理藩事業。
威利事件想當然一定給賀田移民村的日本移民非常大的衝擊。不知何時會被襲擊的恐懼驅使著移民們從賀田移民村逃離。其中很多移民其實原先並沒有抱著堅定的決心要逃離日本來臺灣,他們離開賀田村後,農地被遺棄,不久變成了廢棄村落。第一個臺灣移民村賀田村在開村不到4年就消失匿跡。今天在臺灣已經找不到賀田移民村的遺跡,只能看到昭和15年(1940)於吳全城地區建造的鹽水港製糖公司的建地上設立的「開拓紀念碑」。
吳全城的鹽水港製糖廠風景(筆者提供)
標題圖片:花蓮林田神社遺址(攝影:野島剛)
古川勝三 [作者簡介]
1944年生於愛媛縣宇和島市,進入教育界擔任國中教師,1980年以日本文部省海外派遣教師的身分,在高雄市日僑學校任教3年。著有《臺灣之道:歷史與原住民族》、《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傳》、《日本人不可不知的「臺灣歷史」》、《愛臺日人系列第二部:KANO棒球隊名教練近藤兵太郎傳》。為促進日臺友好,目前在日本全國巡迴演講,並執筆「愛臺日人系列作」的第三部-磯永吉的一生。
改變臺灣的日本人系列:建立花蓮首例民營移民村的日本人 賀田金三郎 https://bit.ly/45CQzez

賀田組及其在東台灣的開發—日治時期私營移民之個案研究(1899-1908)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bit.ly/3Qou8p9

花蓮王開拓史的先驅/賀田金三郎1857年-1922年/189


花蓮王開拓史的先驅/賀田金三郎1857年-1922年/189花蓮王開拓史的先驅/賀田金三郎1857年-1922年/189

花蓮港興築歷史與客貨運的興衰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bit.ly/3Q7lTwm
黃榮墩【好人周記】<br>再懷念一位花蓮前輩 ∣ 明潮 M'INT https://bit.ly/46zexJ2
梅野清太,日本九州長崎縣人,出生於明治10年(1877)9月14日。出身長崎縣金城中學,明治37年(1904)12月進入軍隊,官拜陸軍砲兵少尉,退役時,陞任陸軍砲兵中尉,明治41年(1908)前往花蓮港,開設賀田組。大正9年(1920)擔任花蓮港街長期間致力於地方事務。昭和元年(1926)辭任花蓮港街長,專注於實業界的經營,以賀田組為中心,歷經30餘年的經營,終成規模,同時,其亦在東臺灣的實業界站穩腳步,歷任花蓮港商工會長、東臺灣新報社長、花蓮港電器株式會社社長、株式會社朝日組社長、株式會社櫻組社長、臺灣貯蓄銀行監查役、頂雙溪炭礦株式會社董事、東海自動車株式會社董事等要職,對於東臺灣的開拓具有重要影響力。
梅野清太故居,坐落花蓮港廳花蓮港街入船通34,即今日(2020)花蓮縣花蓮市花蓮街與五權街一帶,今已不復舊貌,現址為更生日報總社。
梅野清太
 梅野清太,日本人,於台灣日據時期曾因承造東部鐵道工程、花蓮港工程及臨海道路等工程而來到花蓮。當林桂興於1921年以台灣原住民為主成立高砂棒球隊後不久,這批會打棒球的少年進入甫成立的「花蓮港農業補習學校」,梅野清太和當時的花蓮廳長江口良三郎,認為山胞尚有出草的習俗,所以為了防止山胞滋事,維持良好的治安,於是在教化功能下將原先的高砂棒球隊中的少年組成以能高山為名的棒球隊「能高團」,正式成立於1923年,是台灣棒球史上十分重要的一支球隊。

花蓮王開拓史的先驅/賀田金三郎1857年-1922年/189

殖民地邊區的企業日治時期東臺灣的會社及其企業家+_01花蓮王開拓史的先驅/賀田金三郎1857年-1922年/189


052在朝日組門前合影。前排正中央為古賀朝一郎,後排身高最高者為林桂興

朝日組門前合影。前排正中央為古賀朝一郎,後排身高最高者為林桂興
大正8年8月(1919年)林桂興離開台東來到花蓮港,雖然換了新東家,但仍在同一個企業集團裡面,老闆就是當時著名的企業家梅野清太。照片前排正中央的古賀朝一郎為朝日組總經理,根據大正15年(1926年)的戶籍顯示,林桂興的職業欄曾登錄為花蓮朝日組的「苦力頭」,負責四處招募身強體壯,可以承受貨物搬運大量勞力的工人,在花蓮港邊進行管理。也因為如此,林桂興藉由此類工作結識了不少原住民好友,其中大多為阿美族。同時,林桂興在朝日組內擔任棒球隊的主力投手,是當時少數從事棒球運動的台籍精英。
本書為葉柏強先生於2014年至林桂興的故居,向其媳婦訪談,並取得的老照片與相關文獻資料而完成。書中包含林桂興先生的生平、歷程與遭遇,是臺灣棒球運動的濫觴,也是花蓮重要的一段歷史記憶。朝日組門前合影。前排正中央為古賀朝一郎,後排身高最高者為林桂興-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s://bit.ly/3QoJRVi


花蓮港廳從1909年從臺東廳獨立劃出,隨著花蓮地區發展,地方人士便提出申請設立花蓮港神社。在1915年2月,由花蓮港神社氏子總代:中村五九介、古賀朝一郎、勝部鐘一郎、增田俊太郎、貞廣茂吉、大嶽廣三郎、林儀鳳、鄭國賓、闕旺泉等9人,向花蓮港廳申請撥用花蓮港街5番地之官有地(面積6甲2分1厘),並在1915年8月19日經台灣總督府通過申請許可[1]。然而在1915年11月30日,神社總代考量原神社基地易受暴風雨侵害,於是申請將神社基地遷到花蓮港街北側米崙莊的米崙山南側山腳下,此處北、東、南三面環山能阻擋風勢,且風景較佳[2]。1916年9月19日,中村五九介前往臺灣神社奉請御分靈,並在臺灣神社宮司山口透的陪同下,從基隆港搭乘長春丸返抵花蓮港[3]。1916年9月22日,花蓮港神社舉行鎮座式。1921年3月2日,花蓮港神社列格為「縣社」。1931年6月,花蓮港神社擴建完工,使神社範圍擴大至約為原本的五倍[4]。1933年9月,花蓮港神社前方的吊橋「宮之橋」完工 花蓮港神社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花蓮港神社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6XZZ5K


這是商工團成員在台灣商工銀行花蓮港支店前的合照,中央雙手叉腰者為梅野清太,他是商工銀行監事,左邊是古賀朝一郎。球員在花蓮港大旗幟合照,球衣繡有"SHOKO"
參考資料:葉柏強,2014。台灣棒球史第一人-林桂興與他的時代,頁34。花蓮:花蓮縣文化局。
葉柏強,2014。台灣棒球史第一人-林桂興與他的時代,頁34。花蓮:花蓮縣文化局。
商工團選手合照 - 藏品資料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 https://bit.ly/401Fti2

花蓮王開拓史的先驅/賀田金三郎1857年-1922年/189

花蓮王開拓史的先驅/賀田金三郎1857年-1922年/189

1. 本張照片為某年朝日組獲得花蓮港大會優勝的合照,後面最左邊拿著旗子就是林桂興,而中央坐著的三位可以說是當時花蓮港廳企業三巨頭,右邊的就是當時花蓮港體育協會會長,朝日組董事中村五九介,中央留著鬍子的正是朝日組社長,有著東台灣總督之稱的梅野清太,左邊則是朝日組總經理古賀朝一郎,前排右1為林桂龍,前排右3為林修文。計分板上寫有「大阪每日新聞」,「鐵」和「朝」兩隊共打九局比數為3:8。照片下寫有選手名單:林弟、原、OO、中原、藤井、石田、中村、瀨戶川、梅O、野口、古O、漆O、岡崎、林、OO
參考資料
葉柏強,2014。台灣棒球史第一人-林桂興與他的時代,頁32。花蓮:花蓮縣文化局。
優勝團朝日選手合照 - 藏品資料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 https://bit.ly/3tJG4sY


 

有關北客與林田山林場開發以及聚落發展的關係
作者: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時間:2022/10/20地點:花蓮縣鳳林鎮
追溯花蓮縣客家人比率最高的客家莊─鳳林鎮的開發,可至日治初期;因為墾殖、伐樟製腦事業,而展開鳳林聚落的發展,以及爾後大量的移民進入林田山林場的開發。樟腦在鳳林地區開發時期,因入「蕃地」伐樟製腦,常有「蕃人」入侵襲擾事件發生,其中最嚴重的一個事件,發生於明治39年(1906)春天。
鳳林鎮客家莊之源起
若追溯花蓮縣客家人比率最高的客家莊─鳳林鎮的開發,可至日治初期;是因為墾殖、伐樟製腦事業,而展開鳳林聚落的發展,以及爾後大量的移民進入林田山林場的開發。樟腦在鳳林地區開發時期,因入「蕃地」伐樟製腦,常有「蕃人」入侵襲擾事件發生,其中最嚴重的一個事件,發生於明治39年(1906)春天。
總部設在壽豐吳全城的賀田組,雇用內地人(日本人)從事伐運樟木(木挽工)及製樟腦工(腦丁)共15名,在林田山山麓地區(今林榮(舊稱「平林」)一帶)工作,突遭「蕃人」襲擾,共有14名遭到殺害,幸存活者1名。在此事件後,賀田組的內地工作人員人心惶惶,強烈建議賀田組放棄鳳林方面樟腦事業的發展。
饒永昌先生(新竹州頭份庄客家人),是這一波放棄聲浪中,持反對意見的重要人士。他勸說賀田組繼續經營林田山、鳳林山(馬里勿山)一帶的伐樟製樟事業,因為是當時臺灣重要的經濟產業,並把他的主張化為具體行動。他遠赴新竹廳招募腦丁,共召集了150個腦灶,也促成了100戶以上的客家人(北客)進行農業拓殖,並移民到鳳林,進行土地開墾與製樟腦事業1。農業的拓殖活動,與伐樟製腦展開了鳳林地區發展序幕。
大正9年(1920)之前,臺灣總督府尚未進行地方制度改革,鳳林是花蓮港廳下轄的鳳林支廳。由於樟腦、甘蔗、木材等產業發展迅速,鳳林郡鳳林街在大正15年(1926)人口達1千8百多人,其中內地人(日本人)有250多人居住於此,是花蓮港廳人口排名第三位的市街。
漢族的客家人在1910年後,因為賀田組的開發,居住在新竹州頭份庄及附近的北部客家人,開始在本島內進行第二次大規模的移民,經濟移民或產業移民遷居到鳳林,奠定了鳳林鎮的發展基礎。因此,當1938年「臺灣興業株式會社」在鳳林郡籌建林田山事業所,客家人已經具有地域性的優勢,在林田山聚落裡形成一個數量龐大的族群。
關於我們家族的故事
我們來到林田山來是民國28年(1939),我父親先跟著大伯父來,我二伯父跟叔叔還沒有來。晚了幾年以後,我二伯還有小叔才過來,就全部家族過來。後來,就連新竹那邊的房子,大部分就全部賣掉了,賣掉後,祖先那些的墳,都移到這個地方了,墳墓都移到光復太巴塱放。墳墓是在太巴塱,本來放在鳳林那邊,但是鳳林那邊濕氣太重,後來又把祖墳搬到光復太巴塱,那邊比較乾燥。
因為伐樟製腦產業的興盛,臺灣北部的客家人便自發性的進行第二次的島內移居,且大都由新竹州頭份地區開始移入。除了製樟、伐木,之後的蔗糖產業也吸引了內地與島內移民。臺灣興業株式會社於昭和14年(1939)在林田山設置營業所,開發林田山往王武塔山方向的森林,提供羅東紙廠所需之紙漿原料,另一波的伐木、造材、製材、銷售產業,促成了更多的產業移民移入,「摩里沙卡」聚落也從此時開始形成。
「我家原來住在中壢,住在中壢埔頂那邊、普義里那邊,好像是民國28年、29年,我爸爸把全家帶過來這邊,來的時候先住在光復糖廠那邊。那時候蓋草茅房子,就是菅蓁(閩南語:gua qin)去翻的、去弄的,屋頂用甘蔗葉覆蓋。我爸爸就是在糖廠砍那個甘蔗。做那個甘蔗工作,做得很辛苦。他在那邊差不多做一年啦,這裡有固定工作,就搬過來這邊(林田山)。我爸爸在製材場工作,搬來這裡,就住這個房子。當時就有兩棟,包含前面那一棟,這兩棟都是日本人蓋的房子。」
對於林田山的印象
「林田山它到底特殊的人文、人才,是怎麼出來的?那時候我才想到,有一個穩定工作的家庭,對孩子教育的注重(很重要)。當年有林田山出來的同學,不論是上、下年紀的,他們都是非常優秀的子弟,不管男女都一樣。林田山給我的印象當中,它是東部地區一個小小的人才庫。」
林田山給我的第一個印象就是在這個山谷裡,竟然有這麼大的聚落,這麼豐富的族群在裡頭。其實以我們小時候的想法,外省人是很少在鳳林的,除了在鳳林平原地區有一點外省人以外,林田山是更早的,很早就有少數的外省人進來。當時從南投過來的林業開發人員,或是從南洋地區過來花蓮的林業工作人員,來到了鳳林定居以後,吸引了更多的客家人來。
客家人來林田山的伐木過程,據我私下了解,是從新竹,越嶺先到宜蘭地區、南方澳,再到花蓮來。從那邊有伐木的經驗,部分有經驗的人就會轉到林田山去。但是去到林場的感覺是,它有一個很豐富的人文環境,而且能夠自力營生的一個小聚落,不管食衣住行都是完整的。
以上文字內容節錄自【戀戀摩里沙卡—林田山林業史】有關北客與林田山林場開發以及聚落發展的關係-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s://bit.ly/3s4VI1h
------------------------------

客家移民花東的族群-政經關係.pdf
https://thcdc.hakka.gov.tw

花蓮王開拓史的先驅/賀田金三郎1857年-1922年/189花蓮王開拓史的先驅/賀田金三郎1857年-1922年/189花蓮王開拓史的先驅/賀田金三郎1857年-1922年/189花蓮王開拓史的先驅/賀田金三郎1857年-1922年/189
饒永昌(1880~1949年),臺灣客家人。 在日治時期的1900年代,由新竹至花蓮鳳林開墾。 取得當地樟腦開採權後,在他的持續招募之下,花蓮地區的客家人口快速成長。
清未,花東地區的客家移民不多,大部分聚居某一個聚落,北路移民經基隆或蘇澳港坐船而至,故大部分客家鄉親聚在洄瀾港附近,也就是今天的花蓮市、吉安及壽 豊一帶;中路移民,落腳於璞石閣(玉里)及富源一帶;南路北遷的移民,散落的點較多,南從猴仔蘭(舊香蘭)到卑南平原,都有他們的蹤跡;日據前期,隨著移 入客家鄉親的增加,居住的地點較為擴散,北部移民除分佔奇萊平原的國慶、吉安、壽豐、豐田、鳳林、長橋(萬里穚)等地,也從田浦南下,進入花蓮溪東岸的月 眉、山興等地;南部地區的客家人,在台東建立的據點,除舊香蘭、下檳榔、鹿野、關山、池上等地外,由於海路交通逐漸順暢,部分客家人落腳於成功、長濱以及 梓原等地,成為東部海岸線上的客家據點。
一八九五年甲午戰爭後,台灣割讓與日本,日治台灣時期開始。依歷史紀錄,花蓮地區乃台灣最晚開發地區。日治「皇民化」政策自一八九六年起,即一步步計畫開 發花蓮的同時,移民政策逐漸受到重視,包括私營移民,如:日本財團賀田金三郎的「賀田組」。而官營移民從一九0六到一九一七年展開,至一九二一年日本又開 始另一項移民計畫,此次是針對台灣本地人進行的專業農民移墾計畫。以種植煙業、茶業、甘蔗為主。因此,自一九0六年到一九三0年間,進入台灣東部的台灣西 部移民中,即所謂的「二次移民」大部份都是從當時的台北州、新竹州移來的,而其中新竹州(即現今之桃、竹、苗地區)的客家移民開始成為花東縱谷開荒闢地的 主力之一,而鳳林地區即在此時空背景下,在日本人移民村,閩客漢人及原住 民族群逐漸發展。
鳳林客家遷徙
鳳林舊名「馬力勿」,為泰雅族語上坡的意思。這裡最早是泰雅族和阿美族勢力的緩衝地帶,清代未葉開始有漢人入墾,客家人也在清末曰初來到此地,到了日本時 代初期便墾拓成獨立聚落,其中尤以長橋里為濫觴,直到今天仍是花東縱谷中最「純」的客家庄。鳳林鎮的客家人,大多來自於新竹以及苗栗地區,泗縣話是最常用 的語言,根據日本時代戶籍資料,西元一八八七年,就有葉步專入墾六階鼻庄(今山興),一八九九年有張細萬遷入,一九00年有許碧珠,一九0六年有張阿溪入 墾,一九0七年有張阿匏落戶,他們都不約而同先搬到六階鼻,然後才找機會渡河來到鳳林庄,一九0八年入墾的饒永昌和吳坤,則是直接遷到鳳林庄開墾,至於日 本官營或者私營而招徠的客家人,數量更是相當的多。這些早年為了生計,翻山越嶺來到後山的客家人,今天不僅在後山闢出了一片開闊的天空,更難能可貴地留存 住了許多客家民族珍貴的文化。
分佈情況     
以長橋里所佔比例最高,達八成左右,而鳳林最主要的聚落區,鳳仁、鳳義、鳳禮、鳳智、大榮、南平、林榮、北林等里,客家人口數都高達六至七成左右,鳳信里 雖為阿美族和退役老兵居多,仍有不少客家人居於此間,另外森榮里的居民雖大多為原住民及花蓮溪對岸的山興里,則多以阿美族為主,也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客家 人的蹤跡。
墾拓痕跡    
墾拓痕跡
漢人足跡初履花蓮,可以遠溯至明代未葉。清康熙年代有誤,鄭克塽見清廷圖台日亟,隨時有戰爭的可能,於是加緊徵集軍需,派遣陳進輝至哆囉滿(今新城鄉)採 金,這是漢人到花蓮最早的時期。不久,鄭氏即投降清廷,他們幾乎未在花蓮落腳。康熙年代有誤,陳文、林侃因為船破而漂流至崇爻(花蓮),因為通泰雅族語, 所以就留下來,這應是漢人定居花蓮的開始。 
客家人到花蓮墾殖可溯及咸豐三年(一八五三年),廣東人沈私有、陳唐、羅江利等 由中央山脈至璞石閣(玉里)。明治三十六年(一九0三年),台灣西部平原大部分已被開墾,而東部的花東縱谷內荒野遼闊,日本政府為了安頓本國的移民,將東 部劃為預約墾地,規劃日本農 民移居到花蓮,一九一五年前,至少建立了吉野村子(吉安鄉)等三個日式移民村。惟吳全城附近、鯉魚尾、鳳林村等地,由賀田金三郎經營的賀田農場獲得成功。 日本人希望在東部建立典型的日式農村,由於農場面積廣闊,四百八十五位日本農人的人力足,而日本人認為客家人較勸勞,即自新竹、中壢客家庄招來漢人,給予 五年免租金,五年後種甘蔗始收租金的獎勵措施。故許多客家鄉親即到部發展,並在這兒落地生根。
先民開墾     
花東地區本是原住民的居住地,清代漢人開始遷入;日據時期,配合日本移民村開墾,客家人大量自西部移入,不同族群間的包容與融合,塑造出迥異於西部的客家 文化,惟注重教育,用心栽培後代子孫的想法則頗為一致,寧可犧牲自已,一定要成就下一代,甚至樂於照顧較後遷入或生活困難無著的鄉親。
  東部客家人不畏難辛,開墾荒郊,將他鄉變故鄉的韌性精神,絲毫不輸其他地區的客家人,但他們的文化與特色,甚少受到應有的注意,既使學術研究,這些客 家子民也常有被遺忘的感覺。
  台灣北部客家人善於改良惡質的土地,入墾桃園、新竹、苗栗地區時,歷經無數次失敗後,獲得向環境學習的寶貴經驗;北部客家鄉親,大部分居住在丘陵地 區,僅能種植果樹,要種稻子一需開闢田園,以利引水灌溉,才能種出豐碩的作物。
  到花蓮的客家人,找不到肥沃的平野,更沒有日本人配給的田舍,面對的是「境沿山入海的溪河,夏秋雨多,水阻隔而不能通往來者,歲必有一、二月之久。地 勢如此,水勢如此,是以經營已二十多年而土不加辟、民不加多也」(胡傳《台灣日記與稟啟》)的環境,也只得重新學習先人,向河床爭地,一畝一畝的石頭田就 這樣築起來,特別是新竹的客家人具備這方面能耐,不至於像其他地方的移民一樣,找不到賴以維生之處,移民的人數自然會比其他區的人多出許多倍。
移民鳳林史    
移民鳳林史
花蓮縣鳳林鎮現有人口約有一萬四千人,其中至少有九千人是客家人,分散居住在鳳林鎮各里,大多數從是農業工作。從田野調查得知,發現今日住在鳳林鎮的客家 鄉親,大部份從新竹、苗栗、桃園等縣移民過來的,亦有來自中國大陸。從田野調查與各種文獻史料及耆老口述歷史得知,來自不同地區的客家鄉親,因在不同的時 代背景因素下,移民鳳林,現在分別說明如下:
(一)    翻開鳳林的開發過程的發展史,不可忘記饒永昌先生,他是苗栗縣頭份鎮人,生於民前32年(公元1880)。幼年家貧,替人看牛之牧童,依靠親友供醬菜才能 過日子。約在民前7年(25歲)饒永昌先生單槍匹馬,由基隆坐船到花蓮外海,再乘竹筏登陸,結識二位阿美族人,欲到玉里發展,路過溪口一帶遇到原住民出草 (高山族下山殺人頭)追殺,二位阿美族人飛奔逃命,饒永昌先生潛入草叢中躲過一劫。   
逃到鳳林地方,發現鄰近原始林以樟腦樹為多,土地平坦又肥沃,認可開發的處女地很多,事後三人商議,立志開發鳳林不再南下。從此開始回家鄉頭份鎮招兵買 馬,帶領一大批的「腦丁」( 蒸餾樟腦油的工人)和「隘勇」(保護產業的勇士)等人員來,開始在鳳林落腳發展。饒永昌先生向政府申請樟腦事業登記及專賣品獨家生意。因其有旺盛的事業奮 發鬥志,當時可說只要有 樟腦樹的地方,就有「腦丁」,和「隘勇」的蹤跡
,足見其事業版塊之廣,所以需要許多工人,故當時饒永昌先生的總管家(長工頭)鄧阿秀先生(苗栗頭份人)每年利用回家鄉掃墓之便招募一些同鄉來鳳林工作。
(二)    敘說鳳林「車路背」居民:車路背,位在鳳林鐵路的西邊,早年地方街名不詳細的情形之下,一般人稱鳳林鐵路西邊的地方為「車路背」。當地的居民以徐姓和陳姓 為多,其因要追溯約在九十年前,由饒永昌先生率領一批腦丁和隘勇青年來到鳳林開墾,當時饒永昌先生手下擔任總管(長工頭),名叫鄧阿秀先生,係苗栗縣頭份 鎮人。他在饒永昌先生手下工作非常順利,有一年,春節回家鄉遊玩時,看到姐夫娶了小老婆後,姐姐和外甥(徐秀春先生)生活困苦之外,還要受姐夫的虐待非常 可憐,勸姐姐和外甥一起來鳳林謀生打拼。
另外住在新竹縣峨眉鄉的妹妹和妹夫(陳德旺先生),在大家族分家時,分到的土地少,又貧瘠。生活當然困苦,也一起邀請妹妹和妹夫一同到鳳林謀生打拼。在這 樣的情形之下,鄧阿秀先生帶姐姐、外甥、妹妹、妹夫一同到鳳林創業。徐、陳倆家人,到鳳林後,在鄧阿秀先生的安排下,努力工作,沒有幾年的工夫,創下一點 事業。
回家鄉探親及掃墓時,家鄉的親朋好友,看到徐、陳倆家人,到花蓮縣鳳林,創業有成紛紛要求,帶他們來鳳林投靠,以後繼續另外一批的來投靠,一批又一批的 來,所以「車路背」就成徐、陳兩姓人親戚的部落,故有人稱鳳林好像小頭份。
(三)    敘說鳳林「會社」(要用客語和閩南語發音)指現在鳳林鎮鳳仁里第二、三鄰地區。早年有一位年輕小伙子名叫林泉安先生(新竹縣竹東人)年輕到鳳林創業,服務 於日據時代台灣鹽糖株式會社(台灣糖業公司的前身)鳳林原料事務所。
當時種植甘蔗需要很多工人,林泉安先生只好回故鄉竹東招募工人,於是林泉安先生的內外親戚朋友因而跟隨前來,大家就在事務所附近搭建工寮,從事會社種植甘 蔗及農耕生活。林泉安先生本身事業有成,又好客,經常殺雞、殺鴨、殺豬招待他們,從前沒有冰箱時代,吃剩下的豬肉只好用鹽醃起來以免壞掉。林泉安先生所淹 製的鹹豬肉又特別好吃,這些親朋好友認為在鳳林 工作那麼享受,就留下來一同開發工作。從此鳳林人稱此地區為「會社」而居此地區之居民九成為林、鍾兩姓人家。
花蓮縣鳳林鎮公所-移民史 https://bit.ly/3M9D9A9
-----------------
鳳林情 鳳林事 大家談鳳林
由"饒永昌"談鬼屋(下)
話說饒永昌先生經營鳳林之初, 因熬樟事業發展順利, 轉而投資各種事業有成(大多與日人合夥, 可見其當時的身分及與日本政府之關係密切), 鳳林街路能迅速用電與飲用自來水, 皆出自於他的規劃或投資.
就在饒永昌先生政商皆有成之際, 並擁有大量的土地於鳳林地區, 就在日治時期鳳林郡街役所(位於今之鎮民廣場就是停車場現址) 對面地上興建一棟宅第, 四周並以水泥牆圈住, 該圍牆仍可在原中正路二段花蓮企銀, 今為三姊妹美髮店現址南側,與林 0 財先生隔鄰處, 還能看見該水泥牆, 約有2公尺高 ,大門記憶中非常宏偉為一典型日式建築, 類似現今日本大河劇中之武士宅第之建築外觀 ,入門不遠處 , 依稀記得就是主建築宅第的大型木構建築物 ,宅第周遭有許多高大的喬木, 以樟樹居多. 宅院占地極廣,東以中正路起, 西屆今之中美路, 南向與今公正街口中正路上的石 0 榮老師家起算(隔鄰即原客運站),至前述林 0 財先生宅北側為界, 基地範圍極為方正.
是故,就因饒先生地位, 財富與權勢, 鳳林地區無人匹敵, 因此地方上就有流行於當時的客家諺語 "阿昌棍介門樓", 甚或有"阿昌棍介勢頭" ,其實力由此可見一般 ,乃非同小可啊!!! (鳳林開發過程有許多人物在拓墾發展石留下許多類此有關"頭"之諺語, 前時曾向各位提過的"石水伯介湯頭"就是其中之一)...
也就在饒先生聲勢及地位之下, 地方也陸續有許多相關傳言, 就是利用其勢力, 若有不從者, 即將其構陷拘禁, 或施予私刑 ,以令從之, 此即上述相關"門樓"或"勢頭"諺語之由來, 期間甚或有私刑致死事件, 就於廣大宅院一隅挖坑掩埋了事的傳言.
饒先生婚後育有一子三女, 皆在東瀛就學 ,其長子饒正太郎曾就讀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 , 後因故早逝, 造成饒永昌先生極大的打擊, 至心生怨恨予其長媳身上, 迨其媳返鳳林家中之時, 某日就將其媳婦殺害於家中,該年即為1942年, 自此後所有職務皆被免除, 全家走入所謂的厄運吧 !!!
1945年終戰後 ,該屋舍因無人居住, 又疏於管理, 腐壞甚速, 戰後又因鳳林國小校舍不足, 又遇1958年之溫妮颱風肆虐, 教室吹毀,該棟木造屋舍曾被短暫借用來充當鳳林國小幼稚園教室, 庶幾又淪為空屋, 加上庭院深深, 又有前述相關事故與傳言, 致流言四起, 以訛傳訛, 致該棟宅第久而久之, 就淪為鬼屋之說不逕而起 ......
1960年代饒家後代也無心管理該處土地, 便將該土地逐一分割賣出, 此亦是鳳林發展史上第二次的黃金時代, 就是老編我前曾談過的繁華過往1950至1970年代....
時空遞延 ,一代又一代 ,不停傳換 ,前有來者 ,後有追者, 無可停頓, 啊達兄的一句話 " 談談鬼屋 " ,竟也讓我不勝唏噓啊 !!!!也留下一些無奈與惆悵!!!!!
鳳林文史 - 鳳林情 鳳林事 大家談鳳林 由"饒永昌"談鬼屋(下) 話說饒永昌先生經營鳳林之初, 因熬樟事業發展順利,... | Facebook https://bit.ly/48UzTSV
由『饒永昌』談鬼屋(下)
話說饒永昌先生經營鳳林之初,因熬樟事業發展順利,轉而投資各種事業有成(大多與日人合夥,可見其當時的身分及與日本政府之關係密切),鳳林街路能迅速用電與飲用自來水,皆出自於他的規劃或投資。
就在饒永昌先生政商皆有成之際,並擁有大量的土地於鳳林地區,就在日治時期鳳林郡街役所(位於今之鎮民廣場就是停車場現址)對面地上興建一棟宅第,四周並以水泥牆圈住,該圍牆仍可在原中正路二段花蓮企銀,今為三姊妹美髮店現址南側,與林O財先生隔鄰處,還能看見該水泥牆,約有2公尺高,大門記憶中非常宏偉為一典型日式建築,類似現今日本大河劇中之武士宅第之建築外觀,入門不遠處,依稀記得就是主建築宅第的大型木構建築物,宅第周遭有許多高大的喬木,以樟樹居多。宅院占地極廣,東以中正路起,西屆今之中美路,南向與今公正街口中正路上的石O榮老師家起算(隔鄰即原客運站),至前述林O財先生宅北側為界,基地範圍極為方正。
是故,就因饒先生地位,財富與權勢,鳳林地區無人匹敵,因此地方上就有流行於當時的客家諺語「阿昌棍介門樓」,甚或有「阿昌棍介勢頭」,其實力由此可見一般,乃非同小可啊!(鳳林開發過程有許多人物在拓墾發展時,留下許多類此有關「頭」之諺語,前時曾向各位提過的「石水伯介湯頭」就是其中之一)...
也就在饒先生聲勢及地位之下,地方也陸續有許多相關傳言,就是利用其勢力,若有不從者,即將其構陷拘禁,或施予私刑,以令從之,此即上述相關「門樓」或「勢頭」諺語之由來,期間甚或有私刑致死事件,就於廣大宅院一隅挖坑掩埋了事的傳言。
饒先生婚後育有一子三女,皆在東瀛就學,其長子饒正太郎曾就讀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後因故早逝,造成饒永昌先生極大的打擊,至心生怨恨予其長媳身上,迨其媳返鳳林家中之時,某日就將其媳婦殺害於家中,該年即為 1942 年,自此後所有職務皆被免除,全家走入所謂的厄運吧!
1945 年終戰後,該屋舍因無人居住,又疏於管理,腐壞甚速,戰後又因鳳林國小校舍不足,又遇 1958 年之溫妮颱風肆虐,教室吹毀,該棟木造屋舍曾被短暫借用來充當鳳林國小幼稚園教室,庶幾又淪為空屋,加上庭院深深,又有前述相關事故與傳言,致流言四起,以訛傳訛,致該棟宅第久而久之,就淪為鬼屋之說不逕而起 ...
1960 年代饒家後代也無心管理該處土地,便將該土地逐一分割賣出,此亦是鳳林發展史上第二次的黃金時代,就是老編我前曾談過的繁華過往 1950 至 1970 年代 ...
時空遞延,一代又一代,不停傳換,前有來者,後有追者,無可停頓。阿達兄的一句話「談談鬼屋」,竟也讓我不勝唏噓啊!也留下一些無奈與惆悵!
-------------------

花蓮王開拓史的先驅/賀田金三郎1857年-1922年/189
饒正太郎(1912年—1941年)是台灣花蓮縣出身的詩人及官僚。日治時代在東京從事文筆活動。
經歷
大正元年(1912年),生於花蓮港廳,是花蓮地方名士饒永昌之長男,母親是山口縣人。幼少期即在日本內地求學,昭和7年(1932年),進入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在學中也在百田宗治主持的詩誌『椎之木』發表詩作,並創刊『20世紀』,擔任編輯。昭和11年(1936年),畢業後進入拓務省大臣官房秘書課就職,工作之餘也在『新領土』等發表作品,和『20世紀』的詩人伊東昌子結婚,育有二子。昭和16年(1941年)病逝於東京。
饒正太郎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6A4KT9
鳳林名人饒永昌日本皇太子來台也來拜訪
記者田德財/報導依相關史料,饒永昌於一八八○年十一月十日出生,本籍在新竹州竹南郡頭分庄。後遷到花蓮港廳鳳林區鳳林。 他的太太是日本山口縣人,高女畢,一 ...">鳳林名人饒永昌日本皇太子來台也來拜訪 


《自己的村史自己寫》花蓮壽豐鄉吳全村-客家村/大和志:一個村落的誕生 作者: 赫恪/日治時期花蓮港驛舊照/客家文史寶庫/吳全、賀田金三郎/賀田移民村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HTQn_D_y6GnMycGdJQDUdBG4dXLnZvnJ/view?usp=share_link

殖民地邊區的企業日治時期東臺灣的會社及其企業家PDF


宜蘭線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tH6LOT
北迴線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Qo2AQH
臺東線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Qrt5VH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曾在花、東一帶進行大規模的「移民政策」,

地神/『豐田』官營移民村/豐田客家村/日本移民村/花蓮縣壽豐鄉豐山村、豐裡村、豐坪村等三村總稱/日治時代的官營移民村,以棋盤式劃分道路與住宅,每戶住宅面積為441坪格局/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曾在花、東一帶進行大規模的「移民政策」,在東台灣建立了多處頗具規模的移民村,如吉野、豐田、林田、瑞穗、鹿野等等。這些日本移民多來自日本農村地區,到東台灣建立「大和民族模範村」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花蓮王開拓史的先驅/賀田金三郎1857年-1922年/1895年渡台,就任大倉組台灣支社總負責人,成為日本陸軍與台灣總督府之御用商人,從事軍需用品的徵集,及糧食建材運送與工事建築。1899年11月因臺灣總督府令第1585號,賀田組獲得加禮宛(花蓮縣新城鄉嘉里村與佳林村)、吳全城(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一帶)、馬黎馬憩(花蓮縣鳳林鎮萬里橋一帶)、加路蘭(花蓮縣豐濱鄉磯崎村)之土地開墾承租權,共約19822公頃。並開始招募日本內地移民,設置賀田村,從事東台灣的開發/梅野清太/古賀朝一郎/林桂興/饒永昌-客家人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曾在花、東一帶進行大規模的「移民政策」,在東台灣建立了多處頗具規模的移民村,如吉野、豐田、林田、瑞穗、鹿野等等。這些日本移民多來自日本農村地區,到東台灣建立「大和民族模範村」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