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文化局-竹塹文獻雜誌

新竹市江氏節烈坊/江氏倓娘,鄭琳之妻,因夫病死,悲痛下從死,新竹市江氏節烈坊/江氏倓娘,鄭琳之妻,因夫病死,悲痛下從死,新竹市江氏節烈坊/江氏倓娘,鄭琳之妻,因夫病死,悲痛下從死,HCCAB-CCHM-10287329-015-0000-竹塹文獻雜誌第15期封面_f

新竹市文化局-竹塹文獻雜誌


消失的江氏節烈坊PDF--

消失的江氏節烈坊   
分類國家文化記憶庫分類-藝術與人文
創作者張德南
媒體類型圖書及手冊
原件著作權註記及使用限制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旌表」在傳統社會上扮演著維護倫理綱常的角色,於《欽定大清會典事例》中,旌表的種類分成多類,其中節孝是最多也是最複雜的一項。節孝所包含的貞孝節烈觀念,在宋代理學風氣陶染下,更加旺盛,自然而然也為明、清代以後的傳統社會帶來很大的影響。 在明鄭及清代初期為夫殉死者的節烈行為,其悲酸慘苦較令人景仰、易受到社會肯定,因此部分牌坊予以建立,但到了康熙二十七年時,為了避免輕生從死帶來風氣,開始嚴禁私自從死,在「孝義兼全」的要求下,節烈標準提高,節孝成為社會較為接受的烈女主體。 節孝常見的旌表方式為贈匾、立石刻名,少數准旌表建坊為官給銀三十兩自行建,但建坊鉅額,因此節孝坊多在子孫功成名就後才建成,節烈坊則更難建成,除在朝廷方面不易獲准,節烈者上下得以出面者乏,各方面困難重重,因此於道光十七年提准旌表建坊的竹塹城江氏節烈坊的意義尤以特別。 江氏倓娘,鄭琳之妻,因夫病死,悲痛下從死,死後約二十年在鄭家聲望正隆下,由地方士紳在淡水廳儒學成立後呈請,再約三十年後由嗣長子華迪建造江氏節烈坊,但民國五十年因鄭氏子孫無法保存最終被拆毀,是為台灣地區最後獲准且最後消失的節烈坊。 https://culture.hccg.gov.tw/ch/home.jsp?id=296&parentpath=0,5,238&mcustomize=onemessages_view.jsp&toolsflag=Y&dataserno=201809130016&t=HcccbOnes&mserno=201809060001
撰寫者新竹市文化局
--------------------------
新竹市明湖路的李錫金孝子坊,民國50年從原來的湳雅街遷移而來。孝子坊4根直立的石柱中,正面左邊第2根石柱,遷移時因施工發生斷裂,而從另一座牌坊─江氏節烈坊「嫁接」而來,形成一段特殊的「石柱奇緣」。
竹塹城從清朝道光到光緒年間共興建5座石坊,最早興建的楊氏節孝坊,位於石坊街,其餘4座都興建在湳雅一帶,分別是江氏節烈坊、張氏節孝坊、蘇氏節孝坊及李錫金孝子坊,形成台灣少見的石坊群,石坊群的路徑是竹塹城北上艋舺的「官道」
江氏節烈坊「嫁接」孝子坊 |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bit.ly/3rqWyVZ

消失的江氏節烈坊PDF--

新竹市江氏節烈坊/江氏倓娘,鄭琳之妻,因夫病死,悲痛下從死,新竹市江氏節烈坊/江氏倓娘,鄭琳之妻,因夫病死,悲痛下從死,新竹市江氏節烈坊/江氏倓娘,鄭琳之妻,因夫病死,悲痛下從死,新竹市江氏節烈坊/江氏倓娘,鄭琳之妻,因夫病死,悲痛下從死,新竹市江氏節烈坊/江氏倓娘,鄭琳之妻,因夫病死,悲痛下從死,

新竹市江氏節烈坊/江氏倓娘,鄭琳之妻,因夫病死,悲痛下從死,

消失的江氏節烈坊PDF--


李錫金孝子坊(明湖路-原址於湳雅)+江氏節烈坊(已毀)/新竹-張氏節孝坊與李錫金孝子坊同時出現一起/指定「舊港導航標桿」為市定古蹟,但因位在私人養雞場內,地主訴請撤銷市定古蹟認定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