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航空母艦「赤城號」第一航空戰隊旗艦「赤城號」航空母艦,1日軍航空母艦「赤城號」第一航空戰隊旗艦「赤城號」航空母艦,1日軍航空母艦「赤城號」第一航空戰隊旗艦「赤城號」航空母艦,1日軍航空母艦「赤城號」第一航空戰隊旗艦「赤城號」航空母艦,1

長眠中途島深海81年 日軍航艦「赤城號」現況首度曝光
舊日本帝國海軍機動部隊象徵,第一航空戰隊旗艦「赤城號」航空母艦,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被擊沉。(圖擷自Wiki)
長眠中途島深海81年 日軍航艦「赤城號」現況首度曝光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EEEvi8
2023/09/14 16:40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舊日本帝國海軍機動部隊象徵,第一航空戰隊旗艦「赤城號」航空母艦在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中被擊沉,直到2019年才在5281.1公尺深的海底被重新發現,近日在深海中長眠81年的「赤城號」現況曝光。
2019年10月,微軟共同創辦人艾倫(Paul Allen)生前所籌組的沉船搜索團隊「RV Petrel」於中途島海域發現日本機動部隊旗艦「赤城號」,船體靜躺在5281.1公尺深的海底,不過當時是用聲納探測進行鎖定,未直接潛入「赤城號」沉船地。
近日另外一個知名的水下考古學家巴拉德(Robert Ballard),其所率領的深海考察團曾首度發現「鐵達尼號」、德國戰艦「俾斯麥號」和美國航空母艦「約克鎮號」殘骸,這次他們接手「RV Petrel」未完成的任務,揭開在深海中長眠81年的「赤城號」現狀,他們的海研船「鸚鵡螺號」(E/V Nautilus)探索中途島海域,「赤城號」自1942年6月5日以後再次被世人所看見。
可以看到「赤城號」的一部分飛行甲板,艦艏、錨鍊、艦艉現貌也一一曝光,連右舷一側的高射炮「九六式25毫米連裝機槍」都捕捉到影像。
1942年6月4日中途島海戰爆發,當天上午10點許,機動部隊旗艦「赤城號」遭到美軍俯衝轟炸機突襲,1枚炸彈貫穿甲板在機庫內引爆,造成船隻大火,儘管一度控制狀況,但隨著航空燃油被點燃,「赤城號」火勢開始不可收拾,最後被迫棄艦;為避免航空母艦遭美軍俘獲,日軍隔日清晨用魚雷擊沉該艦。
長眠中途島深海81年 日軍航艦「赤城號」現況首度曝光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EEEvi8


日軍航空母艦「赤城號」第一航空戰隊旗艦「赤城號」航空母艦,1日軍航空母艦「赤城號」第一航空戰隊旗艦「赤城號」航空母艦,1日軍航空母艦「赤城號」第一航空戰隊旗艦「赤城號」航空母艦,1

再接再勵! 海燕找到日本赤城號沉艦
17:552019/10/21 中時新聞網 江飛宇
再接再勵! 海燕找到日本赤城號沉艦 - 軍事 - 中時新聞網 https://bit.ly/3rcwE8e
幾天前,深海探測船海燕號(Petrel)才在中途島附近海域發現加賀號航空母艦的殘骸,團隊繼續在該海域尋找,找到了與加賀號噸位相近的赤城號航空母艦。
日二戰沉沒航母加賀號殘骸 5千米深海尋獲
英國每日快報(express.co)報導,這項發現是由瓦肯控股公司(Vulcan Inc.)進行的,該公司是由已故的微軟創辦人保羅艾倫(Paul Allen)成立,艾倫在生前就很喜歡做一些特殊探險與研究,他希望找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個重要海戰沉没的軍艦最終的模樣。該團隊製作了深海探測船海燕號執行這個計畫,多年來,這艘76公尺長的調查船,已經已經發現了30多艘沉沒的軍艦。
赤城號1920年代的模樣,此時是複雜的三層甲板。(圖/naver.jp)
瓦肯控股公司海底作業主管羅比‧卡拉福特(Rob Kraft)說,週日對聲納數據進行的審查顯示,可能找到了日本的大型航空母艦,雖然不知道是哪一艘,在該海域的沉艦有可能是赤城號或是蒼龍號,不過從數據顯示,該艦的長度與加賀相近,都是260公尺,因此加賀號的可能性更大。蒼龍號雖然也是大型航空母艦,不過艦長是230公尺,較赤城、加賀來的小。
海燕團隊的聲納分析圖,目前判斷應是赤城號。(圖/RV Petrel)
中途島海戰是公認的太平洋戰爭轉折點,對日本來說是由盛轉衰,對美國而言是反敗為勝的契機,在該役中,日本艦隊遭到大敗,赤城、加賀、蒼龍、飛龍四艘航空母艦相繼沉沒,三隈號重型巡洋艦也在返航時沉没,而美國則損失約克鎮號航空母艦(USS Yarkton,CV-5)與哈曼號驅逐艦(USS Hammann ,DD-412)。美國艦隊司令雷蒙‧史普魯恩斯(Raymond Spruance)一戰成名,成為美軍最倚重的海軍指揮官;相對的,日本艦隊司令南雲忠一因作戰不力,被調到塞班島擔任要塞守備司令。
軍事歷史學家約翰·基根(John Keegan)稱其為「海戰史上最令人震驚的扭轉」。海軍歷史學家克雷格·西蒙斯(Craig Symonds)稱其為「世界歷史上最重要的海戰之一,可與薩拉米斯海戰(Battle of Salami,波斯艦隊遭雅典艦隊消滅),特拉法加海戰(Battle of Trafalgar,英國納爾遜子爵擊敗法國西班牙艦隊)和對馬海峽海戰(日俄戰爭的關鍵海戰,日本東鄉平八郎提督消滅俄國波羅的海艦隊)並列,在戰術上具有決定性,戰略上具有重大改變意義。
對美日雙方來說,中途島海戰的參戰軍艦,都是海軍歷史上的明星級軍艦,許多艦名都被保留沿用,比如現今的日本海上自衛隊,最新銳的輕型航空母艦-出雲級2號艦就叫加賀號(JS Kaga, DDH-184),而最新銳的柴電潛艦取名為蒼龍級。相同的,美國海軍「約克鎮號」也有沿用,最後一艘約克鎮號是提康德洛加級神盾巡洋艦的2號艦(CG-48 ,USS Yorktown),可惜該艦在2004年除役,目前美國海軍編制中,還沒有新的約克鎮號。
該團隊的下一步必然是尋找蒼龍號與飛龍號,蒼龍號沉沒地點大致與赤城、加賀相同,飛龍會離的遠一些。至於美國的沉艦約克鎮號,早在1998年就已被發現鐵達尼號沉船的羅伯巴拉德(Robert Ballard)團隊所發現。
再接再勵! 海燕找到日本赤城號沉艦 - 軍事 - 中時新聞網 https://bit.ly/3rcwE8e


日軍航空母艦「赤城號」第一航空戰隊旗艦「赤城號」航空母艦,1

赤城(あかぎ)是日本帝國海軍(下稱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是第一航空艦隊旗艦、第一航空戰隊戰艦成員之一。赤城號最初設計規劃為天城級戰鬥巡洋艦的2號艦,因華盛頓海軍條約而將天城級改裝為航空母艦;不過因為關東大地震的破壞讓天城號報廢,僅赤城號完成改造。本艦為日本海軍僅次於信濃號以及加賀號的第三大航空母艦,並以第一航空戰隊旗艦的名號服役了15年,並參加了太平洋戰爭初期重要的海戰,後於中途島海戰中戰沉。2019年10月,殘骸被尋獲。
赤城號航空母艦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RhHrc1
作為日本除信濃號外最大的航空母艦和最初建造的大型航母,赤城一直被視為機動部隊的象徵:帝國海軍於1928年以赤城為旗艦組建第一航空戰隊、1934年又以她為旗艦組建第二航空戰隊、1941年第一航空艦隊組建,赤城依然作為整個機動部隊的旗艦而存在,堪稱日本海軍航空兵的搖籃。
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曾擔任艦長;日本海軍航空主導論奠基人源田實、第一航空艦隊飛行總隊長淵田美津雄、「雷撃の神様」村田重治、瑞鶴飛行隊長島崎重和、飛龍飛行隊長友永丈市、赤松貞明、板谷茂、進藤三郎、中島正、柴田武雄、志賀淑雄等等王牌均曾在此服役。
艦名由來
艦名是以關東北部的赤城山來命名,為日本海軍中第二艘採用同典故艦名的軍艦。用山名來給航空母艦命名(航空母艦一開始的時候是使用飛翔的動物作為命名),是因為最初設計是巡洋戰艦,後來軍艦在建造過程中艦種變更沒有重新命名所致。日本海軍的命名慣例論參考日本船舶艦艇命名慣例。
建造歷史
1929年在海上航行的赤城號,煙囪當時仍為實驗配置,因此同時出現向上與向下排放的出口
根據1919年日本海軍制定的「八八艦隊計劃」,赤城於1920年12月6日作為巡洋戰艦在吳海軍船廠開工建造,屬於「天城級」巡洋戰艦的二號艦,日本第六艘建造的戰鬥巡洋艦。本艦雖屬巡洋戰艦,但裝備主炮的數量超過長門級戰艦,原先計畫為一艘41,000噸的軍艦,裝設41cm艦炮共10門,採用5座雙聯裝砲塔配置,最高航速預計約30節[1]。然而1922年簽訂華盛頓海軍條約時,此艦尚未完成艦體工程,但因協定因素而於1922年2月5日停工待後續處份;1923年11月19日,根據條約中規定允許日本將兩艘停建戰艦艦體用於改建成航空母艦,因此決定將2艘尚未完工的天城級改造成航空母艦,這項決議在1924年告知條約簽署國。然而將戰鬥巡洋艦的船體改造成航空母艦時卻因缺乏經驗等因素造成許多工程延宕甚至技術不足的狀況[2]。最後赤城號直到1925年4月22日下水[3]。1927年竣工,編入橫須賀鎮守府服役。
赤城號的原始方案為一艘全長254公尺(770英呎)、寬33公尺(110英呎)、排水量27,000噸、極速31.75節、艦載機36架的軍艦[4]。同樣改建成航艦的還有同級艦天城號,但關東大地震以致天城號從船臺滑落,龍骨遭到無法修復的破壞,因此由預定按條約規定停工拆除的加賀號戰艦接替天城號額度改造為航空母艦。與長門號戰艦在戰間期的角色類似,赤城號經常對外開放作為日本海軍國力的展示品,也經常接受拍攝而廣為日本國民所知。但是對外公開的技術資料上仍承襲著日本海軍慣用的假數據傳統,為一艘「全長232,56公尺、寬28,04公尺、普通排水量28,100公噸、極速28.5節、艦載機數機密」的航空母艦[5]。
設計特徵
赤城號由於在改造時已事先完成艦體的建造工程,導致只能在原先戰鬥巡洋艦艦體主甲板之上搭建其他航艦必備結構;雖然減少了航艦操作空間,但是在防護規格在大鳳號航空母艦服役前為日本帝國海軍航艦中居首。後來赤城號相關的技術數據與納粹德國交換製造大和級戰艦的工具機。
航空設備
赤城號具有三層機庫、三層飛行甲板結構、兩座升降機,目的是採用多甲板分散起飛與降落業務,增加航空管制效率。甲板最頂層為降落甲板,長190.2公尺、中層為輕型機起飛甲板兼主砲甲板,跑道長僅15公尺、下層為重型機起飛甲板,跑道長55.02公尺。赤城號的機庫因為受改造空間限制,與其它航艦不太相同;她設有2個主要機庫、1個輔助機庫。主要機庫是在飛行甲板的中層、下層甲板,在下層甲板下方尚設置輔助機庫,容納拆解儲存的備用機。主要機庫總容積7,467.1平方公尺、輔助機庫791.1平方公尺。
赤城號的升降機設置在艦體中段右方與尾部,中段升降機尺寸11.8 x 13公尺、尾部升降機尺寸12.8 x 8.4公尺,只有尾部升降機有貫通三個機庫,中段只有通往上、中層機庫。
動力配置
赤城號的原型為戰鬥巡洋艦改裝,因為航速需要赤城號裝備了19座重油與油煤混燒鍋爐,鍋爐工作壓力20公斤/平方公分,驅動4部艦政本部式蒸氣渦輪引擎。戰鬥巡洋艦規劃時代她被評估只能達成28.5節的極速;但是因航空母艦的噸位較輕,在相同動力裝置下赤城號在1927年6月17日海試時曾達成32.5節的高速表現。然而對赤城號帶來最多麻煩的還是煙囪設計。
1920年代,日本海軍唯一有操作實績的鳳翔號煙囪設計並不理想,然而海軍航空設備研究重鎮霞浦海軍研究所卻也一籌莫展,只能在新造的兩艘改造航艦上來實驗煙囪配置的最佳方式。赤城號的設計則是在右舷分成兩道煙囪排放,前方第一煙囪集合了重油鍋爐排煙,以30度傾角向下彎曲朝舷外排放廢氣,讓海水自然冷卻熱氣流;後方第二煙囪則整合了油煤混燒鍋爐向艦體上方直接排放,煙囪出口裝有水冷循環裝置降低廢氣溫度。向下外傾的煙囪實驗配置相較之下比較不影響飛機操作,在經過改良成為後來日本航艦的一大特色。
武裝
赤城號建造時,沒有人知道未來航空母艦的運用方式,所以仍配置可以和巡洋艦一搏的火力。赤城號的三年式20公分艦炮分別有單裝、聯裝砲塔型號,聯裝炮塔的俯仰角度可達正70度,具備有限防空機能。
近代化改造
由於艦載機的發展迅速,1920年代航空母艦的設計逐漸無法滿足操作要求,不能滿足後來新式飛機增加的重量和所需起飛的空間,因此1935年到1938年赤城號在佐世保海軍工廠進行現代化改裝;然而相較於較早執行改造的加賀號,赤城號受限經濟大恐慌期間預算樽節之限,改造的時間不但推延、而且改造的程度也不如加賀號。最明顯的差別為艦用火炮,加賀號將十年式12公分高射砲更換成為新型的八九式127公厘高射炮,還增裝200公厘單裝艦砲彌補艦艏砲塔拆除後的火力缺失,這些工程在赤城號上均未實施。當然,也沒有增裝當時剛服役的九六式25毫米高射機炮,因此在偷襲珍珠港時赤城的防空火力是六艘航艦中最弱的一艘。
經過加賀號的現代化工程後,日本海軍修正許多不成功的實驗設計。最主要的改造就是取消三段飛行甲板,讓主要航空起降管制都在單一飛行甲板實施。擴建飛行甲板後,上層、中層機庫容積增加成8600平方公尺、輔助機庫容積則不變;飛行甲板則延伸至艦艏用立柱支撐。
採用三層機庫,搭載(包括備用機)為全日本航空母艦第二:第一層為190*23米、第二層為190*23米、第三層為50*15,機庫總面積8640平方米,僅次於加賀10060平方米,遠大於第三的雙層機庫設計的翔鶴級5712平米。同時搭載第一航空艦隊司令所和相關通信指揮設施。值得一提的是,赤城和飛龍是世界上唯二左舷安置艦橋的航空母艦。這種設計的初衷是為了照顧雙艦並行時的避免航空管制的相互干擾,以及重量上與右舷的煙囪配平,可以增大艦橋體積搭載司令部(第一航空艦隊指揮所就設於赤城艦橋下方顯眼的裝甲堡內,IJN具備同樣設施的只有大鳳和信濃了)聯合艦隊曾經用剛服役的翔鶴接替赤城作為第一航空艦隊的旗艦,但由於翔鶴空間內部太小難以工作,所以僅僅13天後南雲忠一又將司令部搬了回去。當然,左側艦島的設計實踐證明這是一種不實用的設計,並且存在與右舷煙囪引發亂流和降落事故方面的問題。飛龍之後,世界上所有擁有島式艦橋的航母一律將艦橋設計在右舷。
飛行甲板長度增加到249.17公尺使得機庫容積增加後,赤城號的編制飛機總量也增為86架(61架現役、25架備用)。為了適應新型戰機,赤城號增裝第三台升降機,尺寸為11.8 x 13公尺。
遺憾的則是,改造鍋爐需要耗費極為昂貴,由於經濟危機原計劃的改裝也未能實施,赤城沒有向加賀一樣大幅度更換鍋爐增強動力,僅僅通過更換輪機部件略微增強了持續出力;如果參照加賀的改造模式進行徹底改造,赤城將至少具備不遜於其他新式航母的主機出力和33節的航速。經過改裝後,雖然增強了動力系統,但是由於重量提高了近1萬噸,航速下降至31.2節,高於加賀3節,低於雙鶴雙龍3節。同樣原因也帶來的續航力問題。這也成為了赤城號的另一項弱點,在偷襲珍珠港的計劃時曾經有考量續航力問題而將其剔除出作戰規劃的計劃,但因為其成員擁有最豐富的戰鬥經驗而沒有實施,而通過艦上卸掉所有小艇、攜帶900個油桶的重油來提供額外航程。
服役紀錄
1927年3月25日赤城號完工,8月正式編入聯合艦隊旗下。1928年4月,編入第一航空戰隊戰列;赤城號早期服役的經歷堪稱四平八穩,主要任務都是在執行訓練以及測試。1931年12月1日,赤城號暫時編入預備艦入塢整修;這次入塢更換了攔截索、通訊設備、艦內通風機件,正好因此沒有參與2個月後的一·二八事變。
1933年4月25日,赤城號重新復役,在隔年納編於新成立的第二航空戰隊,參與該年的重要演訓。
1935年赤城號入塢實施大規模改造工程,再度錯過1937年的淞滬會戰;直到1938年復役後,赤城號與所屬航空機組在1939年1月代替加賀號編入第一航空戰隊旗艦,當時的赤城號艦載機編制為12架九六艦戰(儲存4架備用機)、19架九六艦爆(5架備用機)、35架九六艦攻(16架備用機),很快地在1月底赤城號在第二十九驅逐隊(追風、疾風)護航下自橫須賀出航[6][7],開赴中國華南地區為2月10日發動的海南島戰役提供空中支援。在行經佐世保時,魚雷轟炸機隊更換為新服役的九七式艦上攻擊機;在對華用兵時,赤城號的編制是艦戰18架、艦爆12架、艦攻18架[8]。
1939年2月3日,赤城號靠泊香港萬山群島,與南支方面艦隊會合。雖然說任務是協助海軍陸戰隊及陸軍登島,但其航空隊甚至有攻擊桂林與柳州的紀錄。由於攻島順遂,赤城號很快地在1939年2月19日結束派遣返國。但從1939年3月27日至1940年4月2日,赤城號多次開赴中國華南沿海提供掩護,直到1940年11月15日再度編入特務艦入塢整修。
經過短暫的整修以及換裝,赤城號在1941年9月起停泊在九州的有明海,她的艦載機隊則和其他第一航空艦隊的戰機一同在鹿兒島實施嚴格的訓練,增加偷襲珍珠港的成功率。
在1941年底,加賀號編入第一航空戰隊,同時赤城號成為第一航空艦隊旗艦;原本在1941年9月12日裁示的「昭和17年度海軍戰時編制」中,第一航空戰隊將由最新式之翔鶴號航空母艦與第十一驅逐隊(吹雪、白雪、初雪)移編[9],原本的一航戰所屬航艦則與第51驅逐隊合組第五航空戰隊[10]。但是這項決策最後並未遂行,新造好的翔鶴級則編入第五航空戰隊序列。1941年11月9日至14日,赤城號補充了900個裝滿重油的汽油桶,並卸下所有小艇[11];準備迎接她生涯中第一場大規模戰役珍珠港事件。當時的第一航空戰隊機組,艦上攻擊機部隊64架駐紮在鹿兒島機場、艦上轟炸機45架駐紮在富高機場、艦上戰鬥機與第二航空戰隊共72架在佐伯機場訓練。11月16日,第一航空艦隊司令官南雲忠一中將坐鎮指揮,除了加賀號以外的第一航空艦隊從佐世保海軍基地出發,開赴佐伯灣收容所有陸上基地訓練中的艦載機部隊,一時間佐伯灣集結了24艘大小艦艇。11月17日下午,山本五十六視察艦隊後,第一航空艦隊便準備各自執行航行任務。11月18日凌晨4點,第一水雷戰隊旗艦阿武隈號輕巡洋艦及下轄9艘驅逐艦以分散編隊的方式陸續離開佐伯灣;赤城號則在早上9點啟航,各自採不同航道開赴千島群島擇捉島單冠灣。11月22號,赤城號開入單冠灣;艦隊進行物資調度等事項後,11月26日駛離該地,直撲夏威夷珍珠港,發動珍珠港事件。
1941年12月7日,赤城號發動兩波攻勢,配置機數如下:
第一波攻擊部隊:九七艦攻27架(水平轟炸群15架,指揮官淵田美津雄中校、魚雷轟炸群12架,指揮官村田重治少校),零戰9架(指揮官板谷茂少校)
第二波攻擊部隊:九九艦爆18架(指揮官分隊長千早猛彥上尉)、零戰9架(指揮官:分隊長進藤三郎上尉)
兩波奇襲下,赤城號第一波損失了1架零戰,10架飛機中彈,共戰死2人;第二波損失4架九九艦爆、13架飛機中彈,共戰死8人。
戰役結束後,赤城號在12月24日回到日本;1942年1月,赤城號開始她的南向掃蕩之旅,首先是開赴拉包爾發動攻擊;2月,對澳洲達爾文港發動轟炸。印度洋海戰中屢戰屢勝,並在錫蘭外海16投16中,打出了日本海軍航空兵艦爆隊實戰最高記錄,創下無敵機動部隊的名聲。不過經過多月征討,赤城號在4月1日印度洋攻勢發動時只剩下18架艦戰、18架艦攻、18架艦爆,和蒼龍與飛龍等中型航艦戰力已趨伯仲,因此在4月24日,赤城號開回母港橫須賀進行短暫補充及休整。
1942年6月4日中途島海戰中,「赤城」亦作為第一機動部隊旗艦的身分參戰。上午10時20分,遭來自美軍企業號航空母艦VB-6轟炸機分隊3架SBD式俯衝轟炸機投彈攻擊,其中一枚命中了中部升降機附近,並貫穿飛行甲板於機庫引爆;另一枚則是近矢彈,擦過艦艉後方甲板並破壞了舵機。[12]當時機庫內正在進行艦上攻擊機的加油與將陸用炸彈改換裝攻艦炸彈的掛彈作業,炸彈帶來的連鎖爆炸使得艦上火災一發不可收拾,但是火災並未延燒到赤城的下部結構,因此火災於中午12點一度已被控制,由於航空汽油著火,赤城號上的狀況持續惡化。到晚間7點20時,鑑於堅持已無意義,艦長青木泰二郎下令棄艦,傷員和倖存人員向驅逐艦嵐號和野分號轉移。同時,請求下令擊沉赤城號。位於後方大和號上的山本五十六接到了這份電報,面對自己曾經擔任過艦長的赤城號,他的心情是複雜的;如果還有一絲希望,他也不想放棄機動部隊歷史悠久的旗艦。7點25分,大和:「赤城の処分は待て(暫緩對赤城的處分)。」、並向第四驅逐艦隊下達「今夜は赤城の警戒に任じ、敵艦來たらば刺違え戦法をもってこれを撃滅せんとす(今晚擔負赤城警戒、對來犯之敵予以殲滅)」的命令。南雲也曾經向第十戰隊司令官木村進少將發出過「長良で赤城を曳航できないか(長良能否拖曳赤城航行?)」的詢問。
6月5日,經過一夜的思量,山本決定撤退。凌晨2點55,山本下達聯合艦隊第161號命令,命令中途島方面各部隊撤退。在撤退之前,首席參謀黑島龜人對山本說道:「長官,赤城號還沒有沉沒,依然浮在水上,如果被美國人拖去當做戰利品,豈不是奇恥大辱麼?」山本回道:「我曾經是赤城的艦長和一航戰司令官,所有責任由我一人承擔......我回去後向天皇陛下謝罪。」山本在6月5日4時50分下令,由第四驅逐隊擊沉依然漂浮在海面上的赤城號。
第四驅逐隊司令有賀幸作大佐(末代大和號艦長)向所部的「舞風」、「萩風」、「野分」和「嵐」4艘驅逐艦下達了擊沉赤城號的命令。在20分鐘內,4艘驅逐艦都射出了魚雷,3發命中(野分未命中)。7分鐘之後,這艘日本海軍最大的航空母艦緩緩向左橫倒,驅逐艦舞風艦長中杉清治描述「なにか生きているものの悲鳴のように思えた(就像是有生命的東西在悲鳴一樣)」,海水漸漸沒過她的甲板,最終沉沒於北緯30度30分、西經178度40分,準確沉沒時間是凌晨4時55分----距離日出5分鐘前,赤城終究沒有看到第二天的太陽。
全艦官兵1630人、以及64名第一航空艦隊幕僚中,8名軍官、213名士兵戰死,損失飛行員7人-----其中3人戰死,4人在艦上陣亡。獲救人員轉移到後方主力部隊。
赤城和長門一樣是經常開放給民眾參觀的艦船,在民間有著極高的知名度。由於赤城沉沒的影響惡劣,日本於3個多月後才公布信息,其生還飛行員部分留任教官或者進入陸基航空兵服役,其餘約半數調入翔鶴,組成新編第一航空戰隊。
2019年10月20日,美國研究人員利用「海燕號」科考船(RV Petrel)在太平洋中部海平面以下約17,000英尺(約5,200米)深處海底發現赤城號航空母艦殘骸
赤城號航空母艦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RhHrc1


日軍航空母艦「赤城號」第一航空戰隊旗艦「赤城號」航空母艦,1

日本海軍 航空母艦
赤城號
赤城號的全通式甲板時代
 
諸元表
建造所    吳海軍工廠
起工    大正九年十二月六日
下水    大正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
竣工    昭和二年三月二十五日
排水量    26900噸
全長    261.2m
全幅    29m
速力    31節
航續力    14節/時8000浬
飛行機    60架
兵裝    20cm主砲十門
12cm高角砲十二門
近代化改裝
昭和十三年八月三十一日改裝完了
改裝後的要目:
排水量    36500噸
全長    260.67m
全幅    31.32m
航續力    16節/時8200浬
速力    31.2節
飛行機    91架
兵裝    20cm主砲六門
12cm高角砲十二門
25mm機槍二十八挺
喪失:昭和17年(1942)6月6日
艦名由來:赤城山,乃為群馬縣赤城,榛名,妙義的上毛三山之一
 
太平洋戰爭中的艦長: 
長古川喜一    (海兵42期)    昭和16.3.25
青木泰二郎    (海兵41期)    昭和17.4.25
 
赤城號本來是八八艦隊計劃中天城級巡洋戰艦的一艘,但是適逢華盛頓軍縮會議,本來被列為廢艦,但是卻藉著變成航空母艦而留存了下來.
    會議當時決定各國都把建造中的主力艦全部廢止,而美日雙方可以將排水量三萬三千噸以內的巡洋戰艦兩隻轉換為航空母艦.日方是用赤城號和天城號兩艘作為轉換艦,而美方則是用建造中的巡洋戰艦薩拉托加號和列克星敦號.後來天城號的艦體在關東大地震中嚴重毀壞,就以戰艦加賀號作為代替品.
    由於本來是巡洋戰艦,名字自然就是以山名為準.軍艦的命名是很重要的,不能因為改成了航空母艦就亂改.赤城號艦體龐大,但因為原來是艘巡洋戰艦,所使用的機關能賦予他不慢的速度.
    完成後即成為航空戰隊的主力.並在昭和十三(1938)年改去了三段式甲板的設計,並加強了防空武器.赤城號極擁有日本空母的特色,他有一個向下彎曲的煙囪,這設計是為了避免排煙影響到飛機的起降,但排煙常常滲入艦內,令艦內生活十分困擾.雖然如此,它仍然是聯合艦隊中倍受寵愛的艦隻,三本五十六長官曾經擔任過赤城號的艦長.他的艦橋是在左舷,煙囪在右舷,這和日本其他空母都不一樣,除了赤城號和飛龍號外,其他空母的艦橋都在右舷.如果仔細觀察赤城號的外表,可以發現他的船身十分高,最前部的飛行甲板由數根柱子架在那巡洋戰艦過分尖細的艦首上.此外,兩舷在艦尾附近各有三門舷側副砲.
    太平洋戰爭開戰時是為第一航空艦隊旗艦,帶領著六艘空母突襲了珍珠港.在這之後,由於一直是航空艦隊的中心,所以從臘包爾攻擊直到達爾文港的空襲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昭和十七(1942)年四月,進出印度洋,擊沉了英空母哈密斯號和重巡洋艦多賽特夏號.
    但在昭和十七(1942)年六月五日的中途島海戰中受到美機的集中爆擊而大破起火,翌6日,受到驅逐艦嵐號,野分號的魚雷處分.
新網頁1 https://bit.ly/3Rn3iii


1923年造金剛號戰艦-1923年,攝政皇太子裕仁應臺灣總督田健治郎邀請,於4月16日搭乘「金剛」訪問臺灣12天,遍及基隆、臺北、新竹、臺中、臺南、高雄、澎湖等地-之後每隔數年的皇室成員率艦隊來訪-1935年臺灣博覽會來臺灣,9年後在臺灣海峽被魚雷擊中最後於基隆外海沉沒。金剛(こんごう)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第一艘超弩級巡洋戰艦(即西方的超無畏級戰鬥巡洋艦)金剛型的一號艦。「金剛」也是日本海軍最後一艘在英國下訂的軍艦-太平洋戰爭中,唯一一艘日本海軍所使用的外國製戰艦,也是唯一因潛艦攻擊而損失的戰艦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大和號戰艦是大日本帝國海軍建造,史上最大的戰艦。大和型戰艦一號艦。正式稱呼為「軍艦 大和」。艦名的由來是以古代令制國之一的大和國來命名-當時日本最高的技術而建成,在全世界戰艦史上擁有最大排水量及配備有最大的46厘米主砲/1945年(昭和20年)4月7日,「大和」在天一號作戰期間,遭受美軍特遣艦隊大量艦載機的猛烈飽和攻擊,於坊之岬海戰中被擊沉。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