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質玉米、高粱、水稻3項農作物對固碳(吸碳)能力最強,官田菱角、蕎麥也有潛力
農作物淨零碳排新農業 台南官田菱角也可以成為碳金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ONM8an
低碳家園一起來!彰縣「銀級」認證村里數 中台灣第一名
彰化縣秀水鄉金陵社區的生態堆肥農園成效良好,獲得環境部的低碳永續「銀級」認證。(梁秀琴提供)
低碳家園一起來!彰縣「銀級」認證村里數 中台灣第一名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cSW6kS
2024/09/01 21:38
〔記者劉曉欣/彰化報導〕低碳家園一起來!面對氣候變遷的嚴峻挑戰,彰化縣全力在鄉里推動生活減碳,今年新增埔鹽鄉、秀水鄉金陵村、芬園鄉大埔村等1鄉2村,獲得環境部低碳永續家園的「銀級」認證,也讓全縣「銀級」認證累計1鄉鎮與12村里,居中台灣之冠,讓減碳不是口號,而是日常!
以往都是推動環保社區,為了讓環保意識更上層樓,縣府團隊全力輔導全縣鄉鎮,以及村里社區落實低碳生活,進而取得環境部的認證。目前全縣累計有10鄉鎮及89村里取得「銅級」認證,加上1鄉鎮、12村里取得「銀級」認證,村里社區的參與率超過9成,成績傲視中台灣。
環保局表示,今年埔鹽鄉取得低碳永續「銀級」認證,非常不容易,在鄉長許文萍的支持下,透過閒置空地綠美化、垃圾減量、資源回收、在地飲食、推廣設備節能與太陽光電系統等措施下,終於取得「銀級」認證。
環保局指出,今年新增「銀級」認證的,除了埔鹽鄉以外,還有秀水鄉金陵村與芬園鄉大埔村,其中,秀水鄉金陵村推動廚餘堆肥示範區,芬園鄉大埔村推動社區農園,都獲得一致肯定。
秀水鄉金陵村長劉宥慈表示,該社區把老人共餐的蔬果葉菜生廚餘,設置堆肥區來堆肥,不只達到資源回收,也有效達到垃圾減量,還可以自製肥料。
縣長王惠美強調,低碳家園是未來的趨勢,只有從生活落實,才是永續之道。環保局長江培根表示,低碳生活從村里出發,需要政府、地方公所與民眾一起努力,一起向碳排淨零的目標努力。
彰化縣秀水鄉金陵社區老人共餐回收蔬果葉菜進行生廚餘堆肥,獲得環境部的低碳永續「銀級」認證。(梁秀琴提供)
彰化縣秀水鄉金陵社區老人共餐回收蔬果葉菜進行生廚餘堆肥,獲得環境部的低碳永續「銀級」認證。(梁秀琴提供)
彰化縣秀水鄉金陵社區的園藝小廚房,還有雨水撲滿,獲得環境部的低碳永續「銀級」認證。(梁秀琴提供)
低碳家園一起來!彰縣「銀級」認證村里數 中台灣第一名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cSW6kS
溫室氣體排放解救地球-
受到極端氣候影響、熱浪來襲,美國多地體感溫度出現攝氏38度以上的高溫「超高溫警告」(excessive heat warnings)。另外,全美逾1.75億人收到過度高溫警告或建議,相關部門也呼籲民眾「多喝水,留在冷氣房內,避免曬太陽」,更特別警告從事戶外活動的民眾和高風險族群族群,需格外小心熱傷害。
報導指出,包含芝加哥、紐約、費城在內的大城市都已在公共圖書館與社區中心,為無處避暑的民眾設置「避溫中心」(Cooling Center)。其中,費城預估最高溫度有可能達到攝氏42度;波士頓市則在宣布高溫緊急狀態後,在網站上寫著「極端高溫對健康有害,甚至是致命的」,也將在特定路線提供水。全美熱爆! 多地體感飆至38度以上 逾1.75億人收高溫警告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79hktc
前瞻2050淨零碳排 周江杰:竹縣府應設永續經濟辦公室
民進黨新竹縣長候選人周江杰表示,為達2050淨零碳排目標,他提出未來新竹縣政府應設立永續經濟辦公室的政見,透過公部門輔導私部門的共同成長力量,打造永續發展的數位化智慧生態綠能城市。(記者廖雪茹攝)
前瞻2050淨零碳排 周江杰:竹縣府應設永續經濟辦公室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4p5ARH
2022/10/17 12:53
〔記者廖雪茹/新竹報導〕民進黨新竹縣長候選人周江杰表示,2050淨零碳排是台灣要跟上全球環保發展的目標,新竹縣是一個高科技城市不能置身事外,他聽取學界關於ESG(環境、社會、治理)的數位化城市發展策略建議後,提出未來新竹縣政府應設立永續經濟辦公室的政見,希望透過公部門輔導私部門的共同成長力量,打造新竹縣成為永續發展的數位化智慧生態綠能城市。
周江杰表示,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的官方網站資料,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將會以「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4大轉型,及「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兩大治理基礎,輔以「12項關鍵戰略」,就能源、產業、生活轉型政策預期增長的重要領域制定行動計畫,落實淨零轉型目標。
周江杰認為,新竹縣緊鄰新竹科學園區,分享到了高科技產業聚落外溢的效應,有越來越多的高科技產業進駐,這些產業跟「護國神山」台積電一樣,是台灣的「護國群山」,為了讓他們也能跟得上國際環保的腳步,擁有國際競爭力,公部門必須跟他們協同治理,讓城市與企業共同成長。
周江杰強調,地方政府在環保發展上必須扮演火車頭的角色,他當選縣長後會在縣府內設立永續經濟辦公室,導入外部專業團隊的輔導職能,爭取中央資源挹注地方,ESG的數位化城市發展策略,協助受輔導企業成長轉型。
周江杰表示,新竹縣是一個深具潛力的城市,未來發展可期,他相信永續經濟辦公室可以輔導優質農業、綠能產業、淨排產業、生技產業、醫療產業、健康產業、都會風格產業、生活文創產業等ESG經濟產業落地發展,讓新竹縣更蓬勃發展。
民進黨新竹縣長候選人周江杰表示,為達2050淨零碳排目標,他提出未來新竹縣政府應設立永續經濟辦公室的政見,透過公部門輔導私部門的共同成長力量,打造永續發展的數位化智慧生態綠能城市。(記者廖雪茹攝)
前瞻2050淨零碳排 周江杰:竹縣府應設永續經濟辦公室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4p5ARH
IPCC全球升溫1.5ºC特別報告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全球需要在 2030 年之前,減少全球一半以上的溫室氣體排放,並在此基礎上繼續2050實現淨零排放-避免更多民眾的生命與財產安全受到威脅。。
2022 上半年世界各地天災不斷:印度北部近 50 度高溫衝擊經濟民生;日本連續 9 天猛暑日,破了147 年高溫紀錄;歐洲熱浪引發野火,上萬人撤離家園。氣候變遷對全球環境帶來的衝擊正如此真實地發生著。目前全球平均氣溫上升攝氏 1.2 度,已使您我及地球家園面臨生存威脅,如果上升至 1.5 度與 2 度可能造成哪些傷害?全球該如何控制升溫?如果全球無法將升溫控制在攝氏 1.5 度內,地球將面臨關鍵性的轉變,因此,攝氏 1.5 度是地球環境快速惡化的「臨界點」。破紀錄的高溫、強降雨、乾旱等極端天氣事件,將更頻繁地闖入我們的生活。全球升溫攝氏 1.5 度,將導致野火燒毀面積增加 41%;升溫攝氏 2 度燒毀面積將增加 62%;而升溫攝氏 3 度增加 97%。事實上,2022 年 7月,熱浪不僅造成歐洲逾千人死亡,更助長野火席捲南歐地區,葡萄牙 40 度高溫和強風使野火燒近首都里斯本,郊區民眾更被迫緊急撤離。暴雨、洪水、颱風頻發,海平面上升將改變城市地貌-全球平均氣溫上升攝氏 1.5 度,還可能導致更頻繁的暴雨和洪水。每上升攝氏 1 度,預計日降水量將上升約 7%。由於大氣中的水蒸氣增加,加上海水溫度升高,形成超強颱風的頻率將增加,引發更多死傷。當平均溫度上升至攝氏 3 度,將導致冰川融化和海水溫度升高,使沿海地區海平面嚴重上升,邁阿密、上海和孟加拉等城市可能幾乎被海水淹沒。而全球目前已經升溫攝氏 1.2 度,剩下的時間不多了。全球升溫1.5度和2度差很大!控制地球暖化才能確保家園永續 https://bit.ly/3IZDRy1
-------------------
限制升溫攝氏 1.5 度的目標,並建立全球必須採取的行動基準:2030 年前,全球碳排放量需減半,並且最晚在 2050 年前,達到淨零碳排(Net zero)避免更多民眾的生命與財產安全受到威脅。 https://bit.ly/3oRDG14
「臺灣2050 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報告概括了國內5大部門,雖範疇全面且篇幅豐富,但原訂2020年的減碳2%目標未達成,顯示在轉型路徑上仍無較具體之因應措施。舉例而言,SBTi的方法學(Science-based target setting manual)提及若要控制升溫在攝氏1.5度內,每年至少要減排4.2%(範疇一、二),但臺灣目前僅要求用電大戶,每年減排1%的減量,因此建議應更積極的要求企業減量並提供相對誘因,鼓勵與期望貼齊。再者,我國火力發電對於淨零轉型而言是個重大課題,火力發電是國內重度倚賴的發電能源,以民國110年而言,發電量就占了全國發電量的79.6%(臺灣電力公司,2022),對於民國139年要達到淨零排放而言,首要之務是必須減少火力發電的高碳排,以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與氫能逐步汰換,才能最終在民國139年達到總電力60~70%再生能源、9~12%氫能與20~27%顧及能源安全下使用碳捕捉之火力發電的占比
臺灣「2050 淨零碳排路徑圖」要如何實現 | 安永台灣 https://go.ey.com/3oPA7IO
-----------------------------------------
想把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攝氏1.5度內?這場會議是最後希望,台-ESG永續台灣 https://bit.ly/3qwgkP5
懶人包》氣候變遷因應法三讀過關!碳費即將開徵,重點整理一次看-ESG永續台灣
懶人包》氣候變遷因應法三讀過關!碳費即將開徵,重點整理一次看-ESG永續台灣
湖口大園山陣地,發現百年老樹群-木麻黃,拯救老樹-請縣政府固碳救林放棄殯葬園區開發,請大家來-護山(木麻黃)護窯(八卦窯)護動物(保育動物)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拯救世界的負碳技術超人身家背景大揭露
拯救世界的負碳技術超人身家背景大揭露 | 信傳媒 https://bit.ly/3K2vZMW
綠學院2023年7月16日 週日 上午8:05
負碳技術的原則就是要使這裡的「移除」碳排放量,大於排放到大氣中的人為額外碳排放量,才能算負排放行為(Greenhouse Gas Removal),否則頂多就是達到碳中和,沒有負碳效果。(圖片來源/綠學院授權轉載,下同)
"蝴蝶,蝴蝶,生得真美麗。頭戴著金絲,身穿花花衣。你愛花兒,花兒也愛你,你會跳舞,它有甜蜜。"|世界童謠
這幾年我時常周末就往山上跑,爬遍臺灣的大小百岳。一個每天待辦公室的生質能技術工作者在爬山的時候思索人與自然是否能像蝴蝶與花的關係,想著想著看現在天氣熱到像是地球要把人類團滅似的,不禁擔心綠學院專欄文章寫的節能、綠能、碳交易等碳中和策略是否來得及,也許我們工程師應該從技術的角度提供解方?
這個解方就是負碳技術(Negative Emissions Technologies, NET),比較精準的用詞是負排放技術。我們之前文章說過,碳中和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企業把排放到大氣中的「人為額外」碳排放量透過植樹或工程技術移除,或運用碳交易等方式取得碳權來抵換,達到正負相抵,名義上不製造額外的碳。
負碳技術的原則就是要使這裡的「移除」碳排放量,大於排放到大氣中的人為額外碳排放量,才能算負排放行為(Greenhouse Gas Removal),否則頂多就是達到碳中和,沒有負碳效果。
三種負碳技術類型
負碳技術百百種,簡單理解有三種類型,一種是大自然的技術,兩種是人類的技術。
● 用自然碳匯儲存二氧化碳
自然碳匯已經儼然成為負碳技術中的時尚精品。幾位綠色帶路人私下開玩笑說,明明都是減相同的一噸碳,鍋爐節能、照明設備更換,甚至太陽能、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竟然在市場都沒有森林碳權有價值,大自然的負碳技術能力估值只怕比獨角獸企業還高!在《三分鐘帶你看懂綠碳、藍碳、黃碳》中,我們已經詳細介紹這三種自然碳匯儲存二氧化碳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儲存都不是永久儲存,以地球的時間尺度來說,自然碳匯儲存的二氧化碳終究會跑出來,只是以人類壽命長度來說,這儲存時間對我們來說夠用了。
● 用科學技術儲存二氧化碳
也就是碳捕集及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逐字翻譯CC是碳捕集,S是封存,總之就是用人為方式儲存二氧化碳。常聽到的燃燒前、燃燒後、富氧燃燒、直接空氣捕集等方式,只是會影響碳捕集的二氧化碳濃度、組成或捕集位置不同而已,如此排放行為經過這樣移除人為額外碳排放量,頂多達到碳中和,但絕對稱不上是負碳,碳補集及封存要有負碳的效果,其實需要走這兩種技術路線:
1.直接空氣捕集及封存技術(Direct Air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DACCS)
既然森林、海洋、土壤是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倉庫,那也可以動腦筋到空氣上,空氣中有16%左右的二氧化碳,可以透過技術將二氧化碳捕集下來並封存。實際較常使用的碳捕集技術原理,不外乎先用液態的吸收劑吸收二氧化碳或用固態吸附劑吸附二氧化碳,然後再釋放出高純度的二氧化碳,或是使用薄膜技術,藉由不同氣體穿透膜的能力不同,進而分離出二氧化碳,最後再藉由加壓的方式將分離出的二氧化碳強制灌到地下,使二氧化碳在地下岩層中逐漸礦化成岩石,達到長期貯存的目的。當然,這些也都有可能因為地殼運動而再次釋出。
2.生質能整合碳捕集及封存技術(Bioenergy with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BECCS)
為什麼要特別把生質能算一類?因為生質能電廠使用的原料就是前述吸收二氧化碳生長的生質物,燃燒會排放二氧化碳,但因這樣先吸收、再排放二氧化碳的方式剛好相互抵消,雖不能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但也不會增加二氧化碳,這時接著再將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捕集下來並封存,就是負碳了。
● 用產品或材料儲存二氧化碳
有自然碳匯,就會有人為碳匯,我們可以把二氧化碳儲存在生命週期長的產品或材料的肚子裡。例如,不要把木材拿去燒,而是將木材製成傢俱、建材、建築,木材的肚子就會繼續貯存它生前儲存的二氧化碳,符合碳儲存於長生命週期產品的特徵。
這裡很容易聯想到碳捕集、利用及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中的U利用,不過這兩者並不相同。CCUS中的U目前技術並不成熟,許多人認為的U利用,其實比較像循環經濟,必須要能把二氧化碳直接拿來再利用做成可以使用很久的產品,才有機會算負碳技術。
看完這篇文章我們得到了三個知識升級:
1.負碳技術的原則是要能讓「移除」碳排放量大於排放到大氣中的人為額外碳排放量,因此只要補集二氧化碳的來源是化石燃料,就不可能成為負碳,頂多達到碳中和
2.要達到負碳一定要連結生質物的種植與利用方式,否則就需要直接從大氣中直接移除二氧化碳
3.負碳技術算前沿綠色科技,自然也缺少方法學,因此除了森林碳匯之外,很少看到負碳技術申請到碳權
目前所有負碳技術的成熟度皆相當有限,成本昂貴,短期內不具競爭力,「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我們仍須先看綠學院的專欄文章從低碳做起,才能邁向負碳!
拯救世界的負碳技術超人身家背景大揭露 https://bit.ly/3NUU89d
拯救世界的負碳技術超人身家背景大揭露 | 信傳媒 https://bit.ly/3K2vZMW
拯救世界的負碳技術超人身家背景大揭露
拯救世界的負碳技術超人身家背景大揭露 | 信傳媒 https://bit.ly/3K2vZMW
綠學院2023年7月16日 週日 上午8:05
負碳技術的原則就是要使這裡的「移除」碳排放量,大於排放到大氣中的人為額外碳排放量,才能算負排放行為(Greenhouse Gas Removal),否則頂多就是達到碳中和,沒有負碳效果。(圖片來源/綠學院授權轉載,下同)
"蝴蝶,蝴蝶,生得真美麗。頭戴著金絲,身穿花花衣。你愛花兒,花兒也愛你,你會跳舞,它有甜蜜。"|世界童謠
這幾年我時常周末就往山上跑,爬遍臺灣的大小百岳。一個每天待辦公室的生質能技術工作者在爬山的時候思索人與自然是否能像蝴蝶與花的關係,想著想著看現在天氣熱到像是地球要把人類團滅似的,不禁擔心綠學院專欄文章寫的節能、綠能、碳交易等碳中和策略是否來得及,也許我們工程師應該從技術的角度提供解方?
這個解方就是負碳技術(Negative Emissions Technologies, NET),比較精準的用詞是負排放技術。我們之前文章說過,碳中和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企業把排放到大氣中的「人為額外」碳排放量透過植樹或工程技術移除,或運用碳交易等方式取得碳權來抵換,達到正負相抵,名義上不製造額外的碳。
負碳技術的原則就是要使這裡的「移除」碳排放量,大於排放到大氣中的人為額外碳排放量,才能算負排放行為(Greenhouse Gas Removal),否則頂多就是達到碳中和,沒有負碳效果。
三種負碳技術類型
負碳技術百百種,簡單理解有三種類型,一種是大自然的技術,兩種是人類的技術。
● 用自然碳匯儲存二氧化碳
自然碳匯已經儼然成為負碳技術中的時尚精品。幾位綠色帶路人私下開玩笑說,明明都是減相同的一噸碳,鍋爐節能、照明設備更換,甚至太陽能、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竟然在市場都沒有森林碳權有價值,大自然的負碳技術能力估值只怕比獨角獸企業還高!在《三分鐘帶你看懂綠碳、藍碳、黃碳》中,我們已經詳細介紹這三種自然碳匯儲存二氧化碳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儲存都不是永久儲存,以地球的時間尺度來說,自然碳匯儲存的二氧化碳終究會跑出來,只是以人類壽命長度來說,這儲存時間對我們來說夠用了。
● 用科學技術儲存二氧化碳
也就是碳捕集及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逐字翻譯CC是碳捕集,S是封存,總之就是用人為方式儲存二氧化碳。常聽到的燃燒前、燃燒後、富氧燃燒、直接空氣捕集等方式,只是會影響碳捕集的二氧化碳濃度、組成或捕集位置不同而已,如此排放行為經過這樣移除人為額外碳排放量,頂多達到碳中和,但絕對稱不上是負碳,碳補集及封存要有負碳的效果,其實需要走這兩種技術路線:
1.直接空氣捕集及封存技術(Direct Air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DACCS)
既然森林、海洋、土壤是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倉庫,那也可以動腦筋到空氣上,空氣中有16%左右的二氧化碳,可以透過技術將二氧化碳捕集下來並封存。實際較常使用的碳捕集技術原理,不外乎先用液態的吸收劑吸收二氧化碳或用固態吸附劑吸附二氧化碳,然後再釋放出高純度的二氧化碳,或是使用薄膜技術,藉由不同氣體穿透膜的能力不同,進而分離出二氧化碳,最後再藉由加壓的方式將分離出的二氧化碳強制灌到地下,使二氧化碳在地下岩層中逐漸礦化成岩石,達到長期貯存的目的。當然,這些也都有可能因為地殼運動而再次釋出。
2.生質能整合碳捕集及封存技術(Bioenergy with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BECCS)
為什麼要特別把生質能算一類?因為生質能電廠使用的原料就是前述吸收二氧化碳生長的生質物,燃燒會排放二氧化碳,但因這樣先吸收、再排放二氧化碳的方式剛好相互抵消,雖不能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但也不會增加二氧化碳,這時接著再將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捕集下來並封存,就是負碳了。
● 用產品或材料儲存二氧化碳
有自然碳匯,就會有人為碳匯,我們可以把二氧化碳儲存在生命週期長的產品或材料的肚子裡。例如,不要把木材拿去燒,而是將木材製成傢俱、建材、建築,木材的肚子就會繼續貯存它生前儲存的二氧化碳,符合碳儲存於長生命週期產品的特徵。
這裡很容易聯想到碳捕集、利用及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中的U利用,不過這兩者並不相同。CCUS中的U目前技術並不成熟,許多人認為的U利用,其實比較像循環經濟,必須要能把二氧化碳直接拿來再利用做成可以使用很久的產品,才有機會算負碳技術。
看完這篇文章我們得到了三個知識升級:
1.負碳技術的原則是要能讓「移除」碳排放量大於排放到大氣中的人為額外碳排放量,因此只要補集二氧化碳的來源是化石燃料,就不可能成為負碳,頂多達到碳中和
2.要達到負碳一定要連結生質物的種植與利用方式,否則就需要直接從大氣中直接移除二氧化碳
3.負碳技術算前沿綠色科技,自然也缺少方法學,因此除了森林碳匯之外,很少看到負碳技術申請到碳權
目前所有負碳技術的成熟度皆相當有限,成本昂貴,短期內不具競爭力,「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我們仍須先看綠學院的專欄文章從低碳做起,才能邁向負碳!
拯救世界的負碳技術超人身家背景大揭露 https://bit.ly/3NUU89d
拯救世界的負碳技術超人身家背景大揭露 | 信傳媒 https://bit.ly/3K2vZMW
全台上市櫃公司僅7%承諾淨零 環團要求政府拿出決心督促企業減碳
2023/08/17 13:17
全台上市櫃公司僅7%承諾淨零 環團要求政府拿出決心督促企業減碳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KLthf8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等公民團體今(17日)舉行記者會,指出全台上市櫃公司僅7%宣示淨零,要求政府提出更有力的政策工具,督促企業減碳。(記者陳嘉怡攝)
〔記者陳嘉怡/台北報導〕企業是台灣能否落實淨零目標的重要關鍵,但目前全台1700多家的上市櫃公司中,僅有7%承諾淨零,多數企業因政府未有強制性規定,遲遲未宣示。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等公民團體今(17日)舉行記者會,指出國際趨勢已從自願性減碳承諾逐漸轉為強制性規定,要求政府拿出減碳決心,提出更有力的政策工具,督促企業邁向淨零。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曾虹文指出,全台1791家上市櫃企業,目前在金管會平台上承諾淨零的有118家、不到7%;完全沒有填報任何資料、無具體減碳承諾或目標的企業高達7成。關鍵原因就是金管會要求的填報規定不具強制力,但若按照目前企業公開的減碳承諾,很難達成2050淨零排放目標。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員林怡均表示,企業淨零承諾只是基礎,但當前國際趨勢已從自願性提出淨零及減碳承諾,逐步發展為強制性要求揭露氣候轉型計畫,檢視企業的資源是否正確投入到實質減碳工作上,而非錯置資源流於漂綠。台灣企業及政府應有所警覺、提前準備,不要像過去RE100、碳關稅等國際壓力席捲而來時,才手忙腳亂因應。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孫興瑄則說,台灣有許多企業都是歐盟供應鏈,現在歐盟正如火如荼討論「企業永續盡職管理指令(CSDDD)」草案,政府應參考並建立適當的監督機制,確保企業的氣候轉型符合2050淨零目標。
綠盟指出,目前83家需要進行碳盤查的上市櫃企業中,仍有4成未提出減碳或淨零目標。(記者陳嘉怡攝)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元陳震遠認為,要讓目前尚在觀望的企業儘速提出減碳目標及期程,政府制定更積極的耗能產業減量路徑,例如環保署除要求企業做碳盤查外,也應要求排碳大戶制定並公開溫室氣體排放管理計畫。而金管會也必須針對企業揭露的資訊,是否符合淨零政策目標進行通盤檢討。
環保署氣候變遷署籌備處副主任黃偉鳴表示,現階段確實尚未要求企業提氣候轉型計畫,但氣候法子法「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登錄管理辦法」草案已新增業者須說明原物料、燃料及生產營銷相關內容,目的就是要更細緻掌握企業減少碳排的作法,這已經超越過去單一數據揭露。不過,由於今年7月草案研商會上,有不少業者擔心相關揭露涉及商業機密,這部分還會持續溝通。全台上市櫃公司僅7%承諾淨零 環團要求政府拿出決心督促企業減碳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KLthf8
近5成高碳排產業勞工不懂淨零 淨零轉型恐受阻
2023/12/20 14:52近5成高碳排產業勞工不懂淨零 淨零轉型恐受阻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RQximj
台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今天發布「2023年台灣高碳排產業之公正轉型調查報告」,顯示近5成的高碳排產業勞工仍不清楚淨零政策、2成憂淨零會導致失業。(記者陳嘉怡攝)
〔記者陳嘉怡/台北報導〕台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今(20)天發布「2023年台灣高碳排產業之公正轉型調查報告」,顯示近5成的高碳排產業勞工仍不清楚淨零政策、2成憂淨零會導致失業;若勞工對淨零的意識愈薄弱,未來愈容易發生抗爭。
台大風險中心兼任博士後研究員王瑞庚表示,此次調查對象是針對台灣高碳排產業的從業人員進行調查,但卻有近48.9%不了解政府淨零政策、84.1%表示公司未設定減碳目標、44.9%不清楚公司有無投資低碳設備或技術。此外,更有20%的高碳排產業勞工擔心自己失業,其中青年世代與女性擔憂企業將減碳責任轉嫁給員工承擔。
台大風險中心主任周桂田表示,因應國際供應鏈減碳壓力,許多企業已起身推動淨零,但應該拉著勞工一起,尤其勞工是企業的主體,若在淨零轉型過程中發生抗爭,恐不利淨零政策推動。例如2018年老舊柴油車駕駛抗議環保署汰換政策走上街頭,導致空污法修法延後,應避免類似事件重演。他也建議政府成立氣候社會基金或公正轉型基金,補償受衝擊的勞工並輔導其就業。
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林佳和也指出,台灣過去面對勞動問題,多停留在金錢補償,並未針對就業有太多安排,高污染產業轉型勢必牽涉到勞工問題,且大部分高污染產業都有強烈的在地連結,政策工具必須要預先規劃搭配,協助受衝擊勞工在當地就業。
全國產業總工會秘書長戴國榮認為,台灣76.8%企業僱用員工人數在30人以下,依法不能籌組工會,導致國內企業工會覆蓋率僅占7%,應推動行業別勞資對話、簽訂團體協約才能達到不遺落任何人;此外應讓大學人才培育和產業無縫接軌,台灣才能順利完成2050淨零目標。
王瑞庚表示,針對淨零全球都搭建在數位分析,韓國不只製造業、服務業也在發展,台灣的數位發展部也應朝此方向規劃,協助產業朝數位、低碳轉型,並呼籲各部會應加強淨零轉型工作,不要等到「火燒罟寮」才有意識。
近5成高碳排產業勞工不懂淨零 淨零轉型恐受阻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RQximj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