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武德宮,去年到今年9/12為止,碳排量是3150噸-全台首座碳中和環保金爐,這座金爐18號正式啟用耗費6年,不只能過濾懸浮物和PM2.5,減量碳排放,廟方還花500萬買碳權,能夠抵銷至少3年的排碳量 首座碳中和廟 https://bit.ly/4gtaP9r
高雄推淨零轉型 全台首座零耗能辦公室曝光
全台第一座零耗能辦公室「芒果樹辦公基地」位於高雄大寮。(高市府刊物高雄畫刊提供)
高雄推淨零轉型 全台首座零耗能辦公室曝光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a3DcGv
2024/05/03 21:34
〔記者葛祐豪/高雄報導〕高雄市長陳其邁力推淨零轉型,成立淨零學院培育人才,全台第一座零耗能辦公室「芒果樹辦公基地」,就位於高雄大寮,該基地使用在地材料、環保建材,並節省不必要建材,達成「零耗能建築」目標。
陳其邁強調,淨零轉型需要跨領域合作,全台第一座零耗能辦公室「芒果樹辦公基地」,就位於高雄市大寮區立德路528號,3層樓高圓弧曲線建築物,經過7年的孕育,芒果樹基地誕生,只為環境與芒果樹共生。
「當遇見這棵守護百年芒果樹,第一個念頭就是保留它!」陳其邁說,從樹木的健檢及調養開始,為芒果樹設計最適宜的生長環境,進行一系列環境監測,包含樹木根系、日照、通風環境等微氣候量測,導入實測1年的環境微氣候資料,進行環境模擬,目的為了打造人、樹及環境融合共處建築,成為自然共生新典範案例。
陳其邁表示,「芒果樹辦公基地」使用在地材料、環保建材,並節省不必要建材,正是淨零轉型關鍵,建築設計整合不同領域專業,包含建築、土木、植物、民間團體等專家,找出因應氣候變遷危機的環境與建築解決方案,達成「零耗能建築」目標,兼顧舒適、美學及省能源。
陳其邁認為,2050淨零碳排已成為世界各國共識,高雄排碳量約占全國20%,市府全力支持產業減碳計畫,全國最大的碳交易供需市場就在高雄,市府去年通過「淨零城市發展自治條例」,陸續成立淨零學院培育人才、發行全國首檔政府綠色債券,迎接碳權交易所正式掛牌,期盼綠色金融等市場從高雄出發。
高雄推淨零轉型 全台首座零耗能辦公室曝光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a3DcGv
收取碳費的機制,但具體費率、徵收方式、繳納流程等,還要留待子法訂定。張子敬表示,收取碳費目的是希望達到促進減碳的目的,不是為了收錢,未來訂定費率時會參考周邊國家狀況,像是日本一公噸就收取289日圓(約新台幣72.5元),但台灣到底要收多少,都還在討論階段。歐盟2023年起收取「碳關稅」,台灣212項高耗能產品受影響,以鋼鐵製品為大宗 https://bit.ly/3AeF9AC
歐盟的碳價格則隨市場浮動,近期(2023年3月)水準落在每公噸80歐元左右(約新台幣2500元)。對出口為導向的台灣來說,國內如不收取碳費,最後仍要繳錢給其他國家。恐怕這才是國內迅速達成碳費政策共識的主因。47%的企業即認為碳費應落在每公噸100元-目前國內碳費的討論落在每公噸新台幣30元至300元間,遠不及世界銀行40至80美金(約新台幣1140至2280元)的建議費率-新加坡於2019年開始徵收碳稅,起徵價為每公噸5星幣(約新台幣104元)2023年2月新加坡宣布2024年起碳稅將一舉調高四倍,達25星幣(約新台幣520元)-日本一公噸就收取289日圓(約新台幣72.5元)。-如果全球沒有做到2050溫室氣體淨排放量為零(2050 net-zero),且讓2050之後淨排放量降到負值,則地球的溫升將無法逆轉。他說,溫度持續上升,將使得大部分的地球區域成為不宜人居的地方,地球人口將大量減少,會是一個非常戰亂痛苦的過程。 擬對排放大戶收個每噸300元 https://bit.ly/3oukg1O
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
國家發展委員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 https://bit.ly/3wdbCp2
科學證實氣候變遷造成的影響已經相當緊急,氣候議題引發國際高度重視,各國陸續提出「2050淨零排放」的宣示與行動。為呼應全球淨零趨勢,2021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蔡總統宣示,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臺灣的目標。
我國於2022年3月正式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提供至2050年淨零之軌跡與行動路徑,以促進關鍵領域之技術、研究與創新,引導產業綠色轉型,帶動新一波經濟成長,並期盼在不同關鍵里程碑下,促進綠色融資與增加投資,確保公平與銜接過渡時期。
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將會以「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四大轉型,及「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兩大治理基礎,輔以「十二項關鍵戰略」,就能源、產業、生活轉型政策預期增長的重要領域制定行動計畫,落實淨零轉型目標。
透過打造具競爭力、循環永續、韌性且安全之各項轉型策略及治理基礎,以促進經濟成長、帶動民間投資、創造綠色就業、達成能源自主並提升社會福祉。「2050淨零轉型」不僅攸關競爭力,也關係環境永續,必須打下長治久安的基礎,才能留下一個更好的國家給年輕人。
國家發展委員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 https://bit.ly/3wdbCp2
碳費明年起徵 籲三年內銜接碳稅-台灣要達成淨零碳排的目標
簡嘉佑2023年4月19日 週三 下午5:15
碳費明年起徵 籲三年內銜接碳稅 https://bit.ly/3KVm6QG
臺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指出,台灣要達成淨零碳排的目標,需要從需求面找方法。(主辦單位提供)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加速企業脫碳進度,碳費制度應盡速立法銜接碳稅!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林彥廷19日於淨零轉型論壇指出,政府將採「短期碳費、長期碳稅」政策,並於2024年開徵碳費,及設立公眾參與的審議制度。中研院研究員蕭代基在會中指出,立法院仍應積極研擬碳稅的法規,於三年內銜接碳稅制度。
「碳費」依據特定目標課徵的費用,費用必須專款專用,例如用於發展減碳科技或成立氣候基金等。「碳稅」由財政機關統一徵收,視為整體政府的財政收入,這些稅收的用途將可以用在社會福利、發展基礎建設等。
配套需零碳電力
臺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指出,台灣要達成淨零碳排的目標,需要從需求面找方法,包括減少塑膠需求、補助服務業汰換老舊照明與空調設備,並廣泛設立充電樁,推動電動車的普及性。他說,政府也應打造零碳電力系統,盤點離岸風電量能,並積極鑽研地熱與儲能的潛力。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林彥廷指出,政府祭出「短期碳費、長期碳稅」的政策,但後續仍應提出具體的期程規劃,如多元協接碳稅、在用途、費率與課徵對象等範圍應有社會共識。他表示,無論是短期的碳費或長期的碳稅制度都不僅是費率問題,更需要配套措施規劃,如移除化石燃料補貼規劃、明定主管機關主責「碳稅」的用途。
碳費不該有優惠
「碳費若要有優惠費率的相關政策,就要先訂定高碳費標準,」林彥廷建議,上述的費率是考量各國碳費水準所訂定出來的價格,且碳費起徵後,不應立即啟動「優惠費率」的政策工具,才能使碳費成為減碳經濟的有效工具。
「建議政府實施三年的碳費制度後,即轉型為碳稅,」中研院經濟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說,希望在三年內完成《碳稅徵收條例》的立法程序。他也認為,在碳費研擬期間,不該有優惠費率的規定,因為申請優惠費率的行政程序與作業相當複雜,徒增高額的行政成本。
沒達標企業會被追討
環保署副署長沈志修則表示,優惠費率是要鼓勵企業自主減量、加大減量效果,如果企業沒有沒做到,環保署就會追繳碳費,達到國家減碳目標。
碳費明年起徵 籲三年內銜接碳稅 https://bit.ly/3KVm6QG
-------------------------
不吃牛肉+台灣每人每年平均碳排放量為11.3公噸,是全球平均值4.9公噸的2.3倍+1公斤牛肉消耗7公斤黃豆或玉米、1萬6千公升的水。牛會排氣、打嗝一天排出100公斤甲烷,等於1輛汽車跑100公里排放氣體,畜牧業排放量比汽車還多+決定台達電餐廳沒有牛肉。德國人每年平均食用近60公斤的肉類。美國和澳洲的人均肉食消費量則超過100公斤。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s://bit.ly/3FKJbUA
--------------------------
鑿井工程/深水井/清水地熱電廠隔30年重啟幕後鑽井四兄弟/全國的深淺層地熱發電潛能約達320億瓦,等同於11.7座核四廠的規模/宜蘭清水地熱發電廠-不排碳、不受天氣影響、能24小時穩定發電。這對設定能源轉型、淨零碳排目標的台灣來說,地熱發電量目前雖小,卻很實在。商轉典禮上,賴清德盛讚它是台灣「邁向淨零排放的關鍵1步」,曾文生宣示地熱發電是政府繼光電、風電後,力推的第三個重點項目/鑽地熱井的工程成本價格,1公尺單價是3、4萬起跳,當深度破千公尺時,成本、設備與物料更是2倍以上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s://bit.ly/3lqKEoK
------------------------------
二氧化碳吸存量/碳吸存能力 相思樹奪冠/行政院環保署的報告,2019 年台灣每人每年平均排放二氧化碳當量約為 10.96 公噸/人。十公噸大約等於一台大卡車的重量,聽起來相當驚悚,不過,你有沒有想過,要種多少棵樹,才能抵銷你排放的二氧化碳業障呢?台灣1年總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2億6千多萬公噸,但全部森林對碳的吸存量卻只有6.2%/相思樹碳吸存力最高,每公頃可吸380公噸二氧化碳、光臘樹排名第二,可吸345公噸、台灣櫸則排名第三/每公頃水稻田每日平均可吸收約423公斤二氧化碳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s://bit.ly/3ZGVf1n
臺灣2050淨零排放
臺灣2050淨零排放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重要政策) https://bit.ly/3mRYe8D
.臺灣2050淨零排放 共1張
一、 前言
鑑於氣候變遷對環境、人類生存和國家安全的威脅愈來愈大,也愈來愈緊急,全球已有130多國提出「2050淨零排放」的宣示與行動。為呼應此一全球趨勢,蔡總統亦於110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宣示,2050淨零轉型也是臺灣的目標。政府隨後於111年3月及12月分別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及「12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並於112年1月核定「淨零排放路徑112-115年綱要計畫」,針對淨零碳排目標進行各面向的減緩與調適。同時《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亦於112年1月10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同年2月15日總統公布施行,名稱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並納入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提升氣候治理層級、徵收碳費專款專用、增訂氣候變遷調適專章、納入碳足跡及產品標示管理機制,不僅對外展現我國邁向淨零排放目標之決心,對內也建構更為韌性的氣候法制基礎。
二、路徑、目標及戰略
(一) 路徑規劃
■ 電力能源去碳化:總電力60–70%為再生能源、9–12%之氫能,加上碳捕捉之火力發電20–27%,達成整體電力供應的去碳化。
■ 非電力能源去碳化:除加速電氣化進程外,亦將投入創新潔淨能源之開發,如氫能與生質能以取代化石燃料,並搭配碳捕存再利用技術;同時積極規劃山林溼地保育,擴增自然碳匯。
(二) 4個目標
■ 能源轉型更安全:藉由擴大再生能源設置,提升自產能源占比,翻轉高進口能源依賴風險,使進口能源依存度由110年97.4%,降至139年50%以下,降低國際能源市場衝擊與價格波動對我國能源安全影響。
■ 產業轉型更具競爭力:
1. 持續推動綠能布建提供足夠綠電外,同步帶動綠能產業鏈及本土供應鏈成長。
2. 推動產業滿足供應鏈與全球綠色倡議要求,並結合 ICT產業優勢,提供更高效、更低碳、更智慧的製程。
3. 進行前瞻技術布局,並發展本土優勢技術加速商業化,瞄準全球淨零轉型商機。
■ 生活轉型更永續:提升全民對氣候變遷及淨零轉型之認知與共識,進而引發全民行為改變,從食、衣、住、行各面向著手,改變生活型態、落實低碳生活;同時誘發廠商建構低碳商業模式,創造綠生活產業鏈。
■ 社會轉型更具韌性:強化「公正轉型」與「公民參與」之治理機制,以落實建立社會支持體系。
(三) 12項關鍵戰略
■ 風電與光電:以風電與光電為再生能源發展主力。
■ 氫能:以氫能為淨零主要選項,運用於產業零碳製程原料、運輸與發電無碳燃料等面向。
■ 前瞻能源:以基載型地熱與海洋能為發展重點,另擴大生質能使用,規劃139年前瞻能源設置裝置量達8–14GW。
■ 電力系統與儲能:推動分散式電網並強化電網韌性,推動電網數位化與操作彈性提升電網應變能力等。
■ 節能:擴大成熟技術應用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同步發展創新能源效率科技,並逐步導入前瞻技術。
■ 碳捕捉利用及封存:以碳捕捉再利用及封存技術移除產業及能源設施碳排放,並開發本土碳封存潛力場址,展開安全性驗證場域計畫。
■ 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發展電動車上下游相關產業,並整合儲能、充電樁、建築充電安全等基礎建設之技術研發與建置。
■ 資源循環零廢棄:加強產品源頭減量,促進綠色設計及綠色消費,並推動廢棄資源物質能資源化,打造零廢棄的資源永續循環世代。
■ 自然碳匯:執行造林及相關經營工作,降低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並建構負碳農法及海洋棲地、動植物保育技術,保護生物多樣性。
■ 淨零綠生活:推動「淨零綠生活」,透過共享商業模式、永續消費模式驅動及全民對話凝聚共識,營造永續、低碳生活型態。
■ 綠色金融:運用金融市場力量,導引企業重視淨零轉型及因應氣候變遷,將資金投入綠色及永續發展領域。
■ 公正轉型:以「盡力不遺落任何人」為目標,在淨零轉型過程中戮力追求政策目標平衡性、社會分配公平性與利害關係包容性。
三、結語
2050淨零排放是跨世代、跨領域、跨國際的大型轉型工程,也是我國史上最長遠的跨部會國家發展計畫,不僅攸關臺灣競爭力,也關係環境永續。臺灣自105年啟動能源轉型,已打下良好基礎,且能源政策和產業政策扣合,從「5+2」產業、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到發展氫能、擴充電網設施、儲能設備等,未來將帶動更多產業一起成長,化氣候風險為綠色轉型契機,與世界共同邁向淨零。
臺灣2050淨零排放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重要政策) https://bit.ly/3mRYe8D
-------------------------------------------
淨零知識小學堂
什麼是淨零排放(Net Zero)?
淨零排放指透過植樹造林、碳捕捉與封存等方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企業或組織即使有排放,可透過相關技術使溫室氣體淨排放為零。其定義較淨零碳排(碳中和)廣,泛指所有溫室氣體。
什麼是淨零碳排,和淨零排放不一樣嗎?
又稱為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國家、企業、組織或個人等等在一定時間內透過各種節能減碳策略(例如負碳技術、森林碳匯、使用低碳能源取代化石燃料……等等)或購買其他企業碳權,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
常常看到「碳足跡標籤」,這是指什麼意思呢?
又稱碳標籤(CarbonLabel)或碳排放標籤(Carbon Emission Label)。用以顯示公司、生產製程、產品(含服務)及個人碳排放量之標示方式,其涵義是指一個產品從原料取得,經過工廠製造、配送銷售、消費者使用到最後廢棄回收等生命週期各階段所產生的溫室氣體,經過換算成二氧化碳當量的總和。
什麼是碳捕捉、利用與封存技術?
為解決來自工業產品生產、化石燃料轉換能源過程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透過不同的技術捕捉二氧化碳進而利用或封存。
----------------------------
什麼是淨零、碳中和、氣候中和?一次搞懂Net Zero、Carbon Negative、Climate Neutral 圖文懶人包
黃昭勇;資訊設計.高偉倫、吳培弘
什麼是淨零、碳中和、氣候中和?一次搞懂Net Zero、Carbon Negative、Climate Neutral 圖文懶人包 - CSR@天下 https://bit.ly/40mZSge
什麼是淨零、碳中和、氣候中和?一次搞懂Net Zero、Carbon Negative、Climate Neutral 圖文懶人包
氣候議題是全球列強的最大公約數,淨零Net Zero已經成為全人類共同責任,是2050年所有人的目標,我們該有什麼行動?
Net Zero、Carbon Negative、Carbon Neutral、Climate Neutral、Carbon Footprint,這些關鍵字,已成為2021年各國政府、各大國際企業與環境組織、民眾最關心的議題。淨零、碳中和、氣候中和,不僅是企業、政府營運必須注意的風險,更是永續發展的契機。《CSR@天下》帶你一次搞懂跟淨零有關的大小事。
本篇文章會解答6個問題:
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有什麼?
淨零、碳中和、氣候中和怎麼出現的?
淨零、碳中和、氣候中和分別又差在哪?
達成淨零前,先搞懂有哪七種溫室氣體?
企業/組織要如何達到近零/淨零目標?
為何多數國家、企業都是設定達標期限是2030或2050年?
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有什麼?
2021年蔡英文總統特別在世界地球(4月22日),宣示台灣2050淨零排放。隔年,國發會主委龔明鑫協同各部會提出完整版的「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包含12項關鍵戰略,橫跨能源、交通、資源循環、碳匯、金融與綠生活,並於2022年底針對各項關鍵戰略,提出各部會中長期執行計畫。
緊接著,2023年1月立院三讀通過,修正《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並正式將「2050淨零排放」目標入法,足以顯示政府欲推動國家、產業與社會達成淨零排放的決心。
國家氣候治理法制化,再加上國發會的淨零排放路徑,顯見未來有關國家發展任何重大計畫都必須考量淨零排放目標。這兩年來,政府頻頻大動作修法、設定目標和計畫,都是為了盡快趕上國際發展趨勢,與社會、產業和公民溝通:什麼是淨零、怎麼達成淨零,也成為政府當前推動國家發展的重點之一。(你可能也想知道:【專訪】台灣碳費機制怎麼做?如何帶中小企業因應歐盟CBAM?)
一、為什麼會有淨零、碳中和、氣候中和?
資訊設計.高偉倫、吳培弘。
2020年1月,微軟(Microsoft)宣布堪比人類下一個「登月計劃(moonshot)」的挑戰:在2030年實現碳負排放,屆時,微軟從環境中消除的碳排將超過所排放的碳。微軟更承諾2050年將從環境中消除該公司自1975年成立以來產生的所有碳排放,包括直接排放或因用電產生的碳排放。
2020年7月,蘋果電腦(Apple)公司宣布整個商業活動、製造供應鏈與產品生命週期要在2030年達到碳中和,也展現出比IPCC(聯合國於1988年成立負責研究和評估變遷的組織)設定在2050年更積極的目標,最終要達到零氣候衝擊。
同一時間,微軟串連NIKE、星巴克、聯合利華、賓士汽車、達能等各產業龍頭,成立「Transform To Net Zero」聯盟,致力於推動各個產業往淨零排放轉型。
可以看出,不管是淨零(Net Zero)、負碳排(Carbon Negative)、碳中和(Carbon Neutral)還是氣候中和(Climate Neutral),都是一種氣候行動的目標,都是要減緩、調適甚至逆轉氣候危機下的人類文明生存挑戰。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現在的氣候危機很大原因是人類工業革命產生大量溫室氣體,造成了地球暖化升溫,如果不阻止地球升溫超過工業革命前1.5度C到2度C之內,地球很可能在2100年就不宜人類居住。而要阻止地球持續升溫,一大關鍵就是在2050年以前,全球碳排放要降回2005年的水準。
因此,淨零、負碳排、碳中和、氣候中和等等,都是用來設定氣候行動的目標。
(你可能也想知道:國外不同領域的產業龍頭怎麼轉型?立即點開【從近零到淨零】系列報導)
二、什麼是淨零、負碳排、碳中和、氣候中和?
淨零、負碳排等等都是針對氣候危機的行動目標,對大多數企業/組織來說,這些名詞的意義可能很接近,進一步分析這些名詞的不同定義,就可以看出對企業/組織的不同要求與使命。
資訊設計.高偉倫、吳培弘。
根據IPCC的定義:
碳中和 Carbon Neutral 是什麼?
是一家企業或一個組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經過清除二氧化碳達到平衡(衡量期間通常是一年)時,就代表達成碳中和,或是淨零排放二氧化碳(CO2)。
淨零、淨零碳排、淨零排放 Net Zero 是什麼?
是因為造成地球暖化的溫室氣體不是只有二氧化碳,還有甲烷等等,要逆轉氣候危機光是減碳還不夠,必須是要減少所有的溫室氣體排放,淨零指的就是溫室氣體排放接近零值。
IPCC指出,如果沒有自然的溫室效應,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會降到冰點以下,人類也無法生活。但燃燒化石燃料和濫砍濫伐等人類的活動,劇烈擴大了自然溫室效應,又會引起全球暖化。
科學家分析,地球的大氣99%以上由氮氣(N2)和氧氣(O2)組成,含量最高的氣體是氮氣(乾燥大氣中的含量為78%)和氧氣(21%),這兩種氣體幾乎不產生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主要來自於水氣,其次是二氧化碳(CO2),還有大氣中存在少量的甲烷(CH4)、臭氧(O3)、氧化亞氮(N2O)、氟氯碳化物(CFCs)、氟氯烴(HCFCs)、氫氟碳化物(HFCs)等也會導致溫室效應。
IPCC認為,在過去的一個世紀,汽車、飛機、發電廠、工廠中燃燒大量的煤和石油,排放大量的CO2,增強了溫室效應;此外,排放到空氣中的溫室氣體生命期長達數10年以上且穩定,自從人類工業革命以來二氧化碳的濃度急速增加,是最大的威脅。
負碳排 Carbon Negative 是什麼?
如果一個企業或組織清除的二氧化碳遠超過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就會達到 負碳排 carbon negative 的效果。
氣候中和 Climate Neutral 是什麼?
就是在努力讓各種溫室氣體朝向淨零排放之外,也考慮區域或局部的地球物理效應,例如來自飛機凝結痕跡的輻射強迫效應,企業或組織努力往零環境衝擊發展,就有機會達到氣候中和。
(延伸閱讀:一次搞懂「碳交易」關鍵字,什麼是碳稅、碳費、強制性碳權、自願性碳權?)
三、溫室氣體是怎麼產生的?一張圖認識溫室氣體
資訊設計.高偉倫、吳培弘。
溫室氣體至少有下列七種:
二氧化碳(CO2):主要是燃燒化石燃料時產生;
甲烷(CH4):主要由反芻動物(如綿羊和母牛)以及垃圾填埋場產生排放;
一氧化二氮(N2O):主要因為農作物的肥料使用和牲畜肥料使用過程排放;
氫氟碳化合物(HFC):主要來自冷氣、製冷設備排放;
全氟化碳(PFC):主要是鋁產業排放;
六氟化硫(SF6):主要由開關設備排放;
三氟化氮(NF3):主要在電腦製造過程中排放。
二氧化碳是對環境威脅最大的溫室氣體,不但因為排放大,並且它在大氣中會存在數百年以上;另一類生命期限長的溫室氣體是一氧化二氮,壽命也超過100年。
也因此,大多數企業/組織都把二氧化碳作為優先要減除的溫室氣體。(你可能也想知道:「碳權」到底是什麼?碳交易、碳抵換真的可以實質減碳、邁向淨零?)
四、企業/組織要如何達到這些氣候行動目標?
要達到這些氣候行動目標,首先要知道自己所屬的企業/組織每年排放多少溫室氣體?有哪些營運或製造過程會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因此要針對自己的企業進行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盤查,包括營運過程、生產製造。
企業推動溫室氣體管理包括盤查、認知、申報、減量、交易及永續經營。資料來源/環保署。資訊設計.高偉倫、吳培弘。
在實務上,碳足跡盤查分為:
範疇一,是企業/組織直接的溫室氣體排放,例如製造過程使用甲烷等氣體;
範疇二,是能源的間接排放源,主要是用電、熱或蒸汽造成間接排放溫室氣體;
範疇三,則是組織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像是員工的移動過程產生的溫室氣體。
盤查之後,就要針對各種溫室氣體產生的狀態去分析,可以減少的就減少,不能減少的就替換。例如在範疇二的用電部分,節電就可以減少溫室氣體,但人類文明不可能不用電,因此就可以透過改變能源結構,像是大量採用再生能源替代燃煤或燃氣發電,就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你可能還想知道:碳盤查和碳揭露怎麼做?碳費開徵前,企業落實減排的「三個基本功」)
五、為何多數國家/企業都是設定2030或2050年為淨零行動期限?
聯合國在2015年制定了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當時的設想是多數目標要在2030年達成。例如,針對SDGs 1的消除貧窮,就要求在2030年前消除每天生活費不到1.25美元(約新台幣35元)的極度貧窮;或是在2030年確保每個人都可以有負擔得起的潔淨能源可以使用、落實森林生態保護等等。
資訊設計.高偉倫、吳培弘。
2015年的聯合國氣候峰會(COP 21)完成了《巴黎氣候協定》,有上百個國家同意在2050年以前達到碳中和的目標。巴黎氣候協定最重要的是同意的國家紛紛推動國內立法,將淨零目標立法,確保人類的共同目標可以達成。
美國在川普前總統時一度宣布要退出巴黎氣候協定,讓全球的減碳進程受到衝擊。但在拜登就任後,已經重新回到協定內。在拜登就任前,日本、韓國、中國大陸也都提出了淨零時程,歐盟更是藉由綠色新政加速減碳工作。(你可能也想知道:什麼是CBAM、EU ETS、CCA和Carbon Leakage?一次搞懂歐盟碳關稅的關鍵字)
因此,速度快的企業選擇在2030年達到淨零或是碳中和,最慢2050年達到這些行動目標,將會是所有企業與組織未來必須要完成的目標。
什麼是淨零、碳中和、氣候中和?一次搞懂Net Zero、Carbon Negative、Climate Neutral 圖文懶人包 - CSR@天下 https://bit.ly/40mZSge
一般熱帶林樹種每公頃的二氧化碳平均吸收量是 12~30 公噸-台灣每人每年平均產生約 11.9 公噸的碳足跡,那麼每公頃的相思樹是可以吸收一個人約 32 年的碳排放量,光蠟樹則是一個人 29 年的碳排放量,台灣櫸也可以吸收一個人約 26 年的碳排放量,肖楠跟樟樹分別是約 21 年及 16 年的碳排放量,這些數值是不是真的很可觀呀! 【綠樹專欄】原來樹之間也有減碳能力分班!
每公斤固碳排名
1. 相思樹 363
2. 台灣櫸 348
3. 光蠟樹 342
4. 木麻黃 312
5. 茄冬 304
相思樹密度在0.68(g/cm3)以上,是全球難得一見的硬質木材,加上它耐風、抗旱,在貧瘠的環境也生長良好,又分布於淺山地區、適合大面積栽植,可降低伐採成本。日治時期,日本人就相中相思木獨特好用,而將原分布於恆春半島的相思木,全島種滿種好,在常民生活當柴薪、木炭。相思木卻能緊緊抓住土地,不受動搖。台灣相思的平均壽命約50至60年-不砍原始林 https://bit.ly/3USck6l
相思樹原產臺灣的恆春半島,又名台灣相思、相思仔、相絲樹,也有人用台灣柳稱呼它。
假葉的迷思──相思樹 |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bit.ly/3UN2zXn
浪漫相思命名何來?
相思樹,有著相當浪漫的樹名,很多文人騷客喜歡將它入詩詞中,如1911年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啟超在林獻堂的邀請下曾來過台灣,寫下【台灣竹枝詞】10首,其中一首就寫到「相思樹底說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樹頭結得相思子,可是郎行思妾時?」
我一直對相思樹樹名的由來感到懷疑,很多人都會認為相思樹樹名的由來是源自於【搜神記】卷11中所描寫被宋康王拆散的韓憑夫婦,雖死後不能同葬,但自墓上迅速各長出兩大樹相抱在一起,後人將其稱作相思樹。
而把原文找出來:『宋康王舍人韓憑,娶妻何氏,美。康王奪之。憑怨,王囚之,論爲城旦。妻密遺憑書,繆其辭曰:「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當心。」既而王得其書,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蘇賀對曰:「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來也;日出當心,心有死志也。」俄而憑乃自殺。 其妻乃陰腐其衣。王與之登臺,妻遂自投台;左右攬之,衣不中手而死。遺書於帶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願以屍骨,賜憑合葬!」 王怒,弗聽,使裏人埋之,塚相望也。王曰:「爾夫婦相愛不已,若能使塚合,則吾弗阻也。」宿昔之間,便有大梓木生於二塚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體相就,根交於下,枝錯於上。又有鴛鴦雌雄各一,恒棲樹上,晨夕不去,交頸悲鳴,音聲感人。宋人哀之,遂號其木曰相思樹。相思之名,起於此也。南人謂此禽即韓憑夫婦之精魂。今睢陽有韓憑城。其歌謠至今猶存。』
我對這個很多人引用的故事感到不解,最大的理由有2個:
1. 相思樹原產於臺灣與菲律賓群島,跟這個故事的發生地有點距離。
2. 於文中所描述的「宿昔之間,便有大梓木生於二塚之端,旬日而大抱。」大梓木,應該跟我們的相思樹無關吧!古代所稱的梓木類的樹種是紫葳科,梓樹屬的樹種,也就是現在的梓樹(Catalpa ovata)及楸樹(Catalpa bungei)。這類的木材自古即是中國黃河流域的名木,通志:「梓與楸相似。」《韻會》:「楸與梓本同末異。」,而陸璣《毛詩草木鳥獸魚疏》:「楸之疏理白色而生子者為梓。」,再者《埤雅》中寫道:「梓為百木長,故呼梓為木王。」,因此,臺灣相思樹應該不是因為這個典故而命名才是。
相思,像絲
另外,中國福建省福清市林業局蘇祖榮先生在福建林業期刊中發表了1篇「相思樹底說相思──散步台灣林業文化」講到了一個傳說,大意是閩南某地有一對叫阿海與阿秀的恩愛小夫妻,阿海獨自一人到台灣謀生,留下5個月身孕的阿秀在大陸,反正就是阿秀在故鄉積勞成疾過世,阿海知道後把山上的相思樹當作是阿秀,不停地向相思樹傾述思念。回福建時,阿海挖了一株相思樹回去種在阿秀死的地方。從此相思樹在閩南繁衍。人們為了感懷阿海的真情便叫這樹為相思樹。
雖然我不相信這傳說,但可以知道中國大陸原來是沒有相思樹的, 所以【搜神記】所說的相思樹跟我們台灣的相思樹是無關的。
相思樹像絲狀一樣的假葉,而被叫做像絲一樣的樹,黃澄澄、毛絨熔的相思樹小花,圖片攝影:王升陽。那相思樹的名字是怎麼來的?我覺得這是一個美麗的錯誤,我的老師這樣稱呼相思樹的,台語裡,是不是都是說「相絲呀」?「思」跟「絲」這兩個字在台語的發音是不一樣的。如果要講相思,應該不會在語尾加呀的尾音。因此可能是因為相思樹的葉子(假葉)形狀,而被叫做像絲一樣的樹,後來又覺得相思樹這名字很好聽,所以就這樣叫了。
學名中Acacia的意思就是像針一樣的,這也說明這屬的植物葉子的特徵。相思樹屬的植物廣泛地分佈在地球上,台灣應該也現存10幾種。這類樹種的成分富含黃酮類及縮合型單寧,台灣相思樹也一樣。我系上的吳志鴻老師及其夫人童鈺棠博士2人的博士論文都是做相思樹的活性成分,他們二位都是台大張上鎮特聘教授的高徒,到目前為止張老師的團隊已對相思樹各部位的活性做了相當多的探討,主要還是集中在抗氧化的研究(我也有參與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張老師又發現相思樹的黃酮類除了抗發炎活性外,對抑制尿酸的過渡生成有著相當不錯的抑制活性,我也認為這個樹種具有發展的潛力。
上等炭材,化作焦炭也相思
而從木材利用的角度來看,相思樹的材質相當棒,只是台灣的相思樹分枝太多,不容易成材,因此如能從育種或基因體角度來著手,應該可以選殖出具良好材質的優良木材。北卡州立大學的張厚民教授和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張森教授,一直以來就是鼓吹台灣的林業界能整合出一個團隊,共同來研究相思樹這個鄉土樹種。最近好像有進展,在林務局的支持下結合了林試所游漢明研究員、蔡佳彬副研究員,台大森林系關秉宗教授、曲芳華教授等人已整合了研究團隊,將從分子生物學、選種、育苗來推展這優良樹種。
我很喜歡張曉風文章裏的一句話:『化作焦炭也相思』,你知道的,相思樹一直以來都是製造上等木炭的材料,相思炭,好好聽的名字。而且相思樹也是種香菇的太空包或段木的主要原料。在民俗植物中,吃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假葉的迷思──相思樹 |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bit.ly/3UN2zXn
湖口大園山陣地,發現百年老樹群-木麻黃,拯救老樹-請縣政府固碳救林放棄殯葬園區開發,請大家來-護山(木麻黃)護窯(八卦窯)護森林動物(保育動物)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湖口大園山陣地殯葬園區剷除綠地14公頃,溫室氣體排放628.6公噸/年,縣府"零排放與碳中和政策"在哪裡?
馬拉松也申請世界田徑總會的金標認證,認證內容也涵蓋環境永續課題,這些作為都是朝淨零碳排目標所作的努力。
國立清華大學運動事業及政策中心從去年底開始選定三場賽事進行跑友環境永續調查,了解跑友的環境永續意識、環境永續作為感受及支持賽事永續作為等,這也是路跑界第一次針對跑友在環境議題上進行大規模的調查
路跑》讓地球更美好! 台灣跑友需要有更具體作為 - 自由體育 https://bit.ly/43Pm19Y
大遷村大減碳》台灣新首富推動零碳生產鏈:這是全球生產革命,台灣時間不多了
封面故事| 製作人:呂國禎 撰文者: 呂國禎、管婺媛 研究員:楊乃錚 |出刊日期: 2023-04-20
台灣新首富深夜擔憂,當美國、歐盟、中國展開改變世界貿易規則的新百年工業革命,他看到了高雄小港碳資源與氫經濟整合的潛力。但同時,這碰觸到大林蒲遷村議題,誰該為千億大遷村埋單?政府唯有面對爭議,才能讓產業做到低碳、零碳生產,創造國際競爭力,讓高雄這座重工業之城,展開零碳黃金大轉骨。
減碳大趨勢
--------------------------------------------------
接軌國際趨勢 實踐淨零碳排 搶佔綠色商機 -D&B https://bit.ly/41Ljz2Z
接軌國際趨勢 實踐淨零碳排 搶佔綠色商機
歐盟將於2026年起開徵碳關稅 ,包括鋼鐵、水泥、石化等高耗能產品,以及半導體、汽車、我國第三大兆元產業機械等產業都將受到極大衝擊,推進綠色工具機、電動汽車的演進,並提升再生能源的使用率,例如產業龍頭英特爾與台積電就分別承諾於2030年、2050年100%使用再生能源!
為了達成減碳承諾,世界各國紛紛訂出具體的淨零碳排時間表。我國宣示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透過法令接軌國際減碳趨勢,中國則將時間點設定在2060年,目前正歷經減碳達標與經濟成長的拉鋸,牽動中小企業營運並衝擊全球供應鏈。國際間已出現許多衡量減碳的指標,包括投資導向及聚焦於供應鏈永續治理的ESG評比,其中後者有助於中小企業接軌國際減碳趨勢,進一步優化經營管理、搶占綠色商機、打入全球主流供應鏈!
全球政府新思維 綠色永續為王
節能減碳已經是全球共識!2015年聯合國195個成員國在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1)中通過巴黎協議,期待到了21世紀後半葉時,全球經濟不再依賴化石燃料,而在地球氣溫的上升幅度方面,與前工業時代(1750年)相比,期待控制在最多攝氏2度的範圍,並以1.5°C以下為積極目標。不丹與蘇利南共和國受惠於非重工業的產業結構,以及國土面積多為森林的先天優勢,已率先成為淨零排放國。
在今年4月登場的全球領袖視訊氣候峰會中 ,全球40位領導人參與並進一步提出短中期減碳目標。歐盟、美、日、韓、台灣都已宣示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中國則許諾2060年達標!
各國政府淨零時間表
各國政府淨零時間表
資料來源:European Commission
在今年8月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舉辦的「台達氣候沙龍」中,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分享 ,依據台灣歷史觀測趨勢觀察,台灣在過去110年以來,溫度已上升1.6度,超越全球平均1.07度!
為了減緩升溫速度,台灣啟動積極作為。相較於2005年,台灣期許在2030年減碳20%,並逐步推動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在具體做為上,台灣在2015年已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簡稱溫管法) ,並且接軌國際減碳趨勢,將碳交易入法,然而,由於碳交易制度涉及碳定價、排放限值核配、減碳路徑等議題,相關子法並未上路、確實實施。
目前《溫管法》修法規劃的內容,就是參考國際碳定價做法,納入「污染者付費」機制,率先鎖定石化、鋼鐵等製造業碳排大戶為主要碳費收費對象,未來勢必逐步擴及中小企業,影響企業經營成本。因此中小企業必須提前布局因應準備,例如先從了解自身碳排為起點,成立溫室氣體盤查團隊,將盤查作業流程系統化,進一步預估碳費衝擊、擬定減排對策;導入ISO50001能源管理系統等國際能源管理實務典範,建立能源管理系統,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整合性、系統化降低能源消耗並改善能源成本,增添企業永續競爭力。
中國與台灣在經濟、空品空污皆有強烈連動。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國,碳排將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隨後逐步進行減排,並在2060年達到淨零。
中國限電衝擊 連動全球市場
近期全球產業的重磅新聞就是,9月26日中國東北各省突然大規模限電,製造業重鎮廣東、江蘇等省份也陸續傳出限電。這一場限電危機,可以追溯到去年底,當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將在2030年減少65%碳排放量,隨後要求地方政法落實控管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兩種指標的「能耗雙控」政策;今年9月發改委進一步發布《完善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度方案》 ,導致地方突擊式停產限電,
中國此波大規模限電,大大衝擊紡織、汽車零組件、半導體設備、精密機械……等各個產業的台廠,眾多在中國設有生產基地的台灣上市櫃公司因此停工,並且面臨原物料採購、庫存預估、生產排程、交貨時間、人力調度……等多重巨大挑戰,可謂啟動新一波的產業綠色淘汰賽。
中國眾多省市皆已實施限電政策,雖然有部分地區略為鬆綁,產業界卻預估,限電措施極有可能將延續到2022年第一季,企業必須做好長期應對「限電常態化」的準備!而因為限電而導致工時縮短、產能下降、產品良率降低,以及未來可能面臨的電費調漲,添購、租用發電機應急等應變措施,都將大幅增加製造業生產成本,影響各個產業、供應鏈與終端產品價格。
減碳國際指標 引領永續風潮
除了各國政府力拼減碳,國際間早已出現許多衡量減碳的指標,以下介紹幾個主要的國際指標。
碳揭露計畫(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CDP)
始於2000年,由匯豐銀行(HSBC)、瑞士銀行(UBS)等國際主流法人投資機構發起,針對投資標的進行CDP碳揭露計畫,以降低投資風險。如今包括德意志銀行、ING集團、瑞士再保險、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富蘭克林坦伯頓基金、加州公務員退休系統(CalPERS)等都參與其中。在2020年CDP的評鑑中,台灣共有九家企業獲得A級評比,全球則有88個城市獲得A級肯定,包括我國的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和屏東縣!
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GRI)
在2016年發佈最新永續性報告準則(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Standards,簡稱GRI準則)。我國上市公司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必須符合證交法規,揭露內容必須對應GRI準則相關的內容索引,幫助利害關係人更準確地獲取企業永續資訊。
其他還包括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UN Goals)、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UN PRI)……等,也都是全球衡量減碳的重要指標。
領導指數評比機構 領航永續未來
市面上目前評比機構相當多元,主要分為以供應鏈管理以及投資目的的ESG評比兩大類型。
以供應鏈永續治理為目的ESG評比
近年面對疫情,品牌企業受到供應鏈斷鏈的衝擊,如何創造永續供應鏈治理,或是轉型以平穩度過疫情,成為重要課題。例如低碳經濟轉型及循環經濟模式的開發,不僅產品設計、原物料開採及製程調整都需要供應鏈共同努力,對於資源相對較少的台灣中小企業來說,落實ESG的任務則更為艱鉅。因此,對中小企業來說,一個以供應鏈永續治理為目的ESG評比確有其必要性。
鄧白氏ESG評比 (D&B ESG Ranking)
鄧白氏ESG評比是根據國際六大永續準則建構,涵蓋13大評比主題、31項永續議題,全球市場對於供應鏈風險控制和企業社會責任(CSR)的需求不斷增長,鄧白氏透過第三方客觀評比機制,為公司提供全面的企業社會責任 (CSR) 評級服務。
將企業評估的結果,以清楚易讀的記分卡方式表現整體ESG分數,依環境、社會、公司治理三個面向給予評分,提供關於優勢和改進事項的建議,受評估公司可以使用這些建議來持續改進,並制定改進行動計劃來提高企業社會責任表現。例如在環境面向水資源管理就是一個很重要的評比指標,台灣被多個境外評比機構認定為高度水資源風險的國家,未來更極端或是更頻繁發生的氣候現象,如暴雨、缺水可能更趨常態化。從企業的角度,如何打造能因應如此不穩定降雨和水資源供應的韌性企業,就是能在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以投資為目的的ESG評比
ESG永續投資已經成為全球共識,許多市場領導指數評比機構持續領航永續投資與企業經營。然而,每間公司對永續主題投入程度的評估,不僅涉及到量化的指標,也涉及到許多質化的調查,一般人很難自己做到全面評估,因此投資人透過評級機構的評分來簡化這個過程。其中較為知名的有道瓊永續指數與明晟永續指數。
道瓊永續指數(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ex,簡稱DJSI)
於1999年由美國標準普爾道瓊指數公司與瑞士永續集團共同建立,是全球第一個企業永續投資評比指標,也是公認最重要、最具公信力的永續發展參考標竿。針對經濟、社會與環境三大面向,以投資角度評比企業推動永續發展的能力。每年邀請全球數千家企業進行評比,在各產業中僅有永續發展得分最高的前10%企業方能入選為DJSI成分股,全球有超過50億美元資產配置皆以DJSI為基礎。2020年企業參與家數創下新高,較2019年增長近19%,台灣有26家企業入榜!
明晟永續指數(MSCI ESG)
最早開始研究ESG的評比,最早可追溯至1972年,並且在1999年開始以ESG指標作為股票評級。MSCI ESG定義每一個產業的主要衡量指標,鎖定環保、社會、公司治理三大主軸,並發展出自然資源、產品責任、公司治理等10大關注主題。評級基於1,000個與ESG相關的數據,評估企業在37項ESG關鍵指標上相對於同業的表現;根據全球產業劃分原則 (GICS, Global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standard),決定每個指標的權重,並且根據產業特性,加權計算指標,得出從最優(AAA)到最差(CCC)共七種企業評級。2020年台積電首次獲得MSCI ESG最高等級AAA評級,也是台灣第一家AAA級企業,在人才發展、水資源管理、原物料採購皆超前同業。
其他還包括富時永續指數(FTSE4Good Index Series)、臺灣指數公司與富時國際有限公司合編臺灣永續指數、ISS ESG 和Morning Star旗下的Sustainalytics…等,也都是目前投資界常見的ESG指數。
關於鄧白氏 ESG
「淨零碳排」、「減碳」、「溫室氣體排放」計算,都只是 ESG 永續評量指標中 E 的部分。ESG 是由三個字組成的縮寫: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以及公司治理( Corporate Governance),ESG 透過可量化數據指標來定義、衡量企業健全狀態以及穩定程度。例如鄧白氏現有 D&B Hoovers數據庫提供 ESG 三方面的分析洞察應用:
在 E 方面,雲端伺服器業者利用鄧白氏數據鎖定綠能產品的潛在客戶
在 S 方面,汽車召回新聞分析了解品牌商產品品質議題
在 G 方面,監測跨國金融風險事件(如雷曼事件)對企業公司治理的影響
鄧白氏提供完整的 企業永續ESG解決方案,客觀的數據建模方法,透過公正第三方角度,提供企業ESG洞察,幫助企業辨識ESG表現優異的客戶或是供應商。鄧白氏 ESG 評比與六大永續準則(包含CDP, SASB, GRI, UN SDGs, TCFD, UN PRI) 同步,提供一致的基準,幫助企業兼顧短期獲利與長期競爭力,透過各項指標的量化,加以評估、改善與追蹤。
接軌國際趨勢 實踐淨零碳排 搶佔綠色商機 -D&B https://bit.ly/41Ljz2Z
智邦攜手供應鏈推動減碳 宣示2050淨零碳排
2023/05/02 17:08智邦攜手供應鏈推動減碳 宣示2050淨零碳排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1WMu3S
智邦攜手供應鏈推動減碳行動,宣示2050淨零碳排,2030年達到碳排放減少50%。(智邦提供)
〔記者王憶紅/台北報導〕智邦日前舉行智邦零碳鏈計畫供應商分享大會,智邦董事長林明蓉表示,基於智邦定調的人文、創新、永續、共好的ESG發展精神,將與供應商夥伴凝聚共識,共同擘劃ESG永續減碳行動計畫,透過以「零碳鏈」作為供應商大會主題,強調未來ESG永續減碳在智邦集團整體供應鏈管理中的重要性。
林明蓉說,智邦以2030年達到碳排放減少50%、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為目標未來智邦將以綠色採購策略主軸,其中涵蓋範圍包括責任生產、綠色產品設計、及在地供應優化等,智邦將攜手關鍵供應商進行綠色產品設計,並落實在地供應綠色優化。
會中,AWS台灣暨香港總經理王定愷表示,因應全球氣候快速變遷,為協助企業邁向永續發展,AWS很高興能與智邦合作打造智慧能源監控系統,讓製造業者可透過雲端平台與IoT服務,簡化工業設備資訊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並以直覺可視化方式呈現,使業者掌握設備用電狀態,從而制定精準的能源使用策略。未來亦將攜手智邦科技持續協助不同領域的企業優化能源使用效益,落實ESG願景。
另外,智邦也與舞雲智網董事長陳來助合作共同規劃零碳轉型系列課程,以共創模式協助企業及早因應訂定其減碳願景、溫室氣體盤查、能源管理及數位轉型等目標,共同因應氣候變遷衝擊,化危機為轉機並掌握商機。智邦攜手供應鏈推動減碳 宣示2050淨零碳排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1WMu3S
日本的能源自給率在2019年僅有12%/台灣目前的能源自給率2%/南韓首爾的能源自給率為3%-6.4%/各國電價資訊/排碳指標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獨董協會:67%上市櫃公司開始碳盤查 完成者低於10%
獨董協會:67%上市櫃公司開始碳盤查 完成者低於10% | 產業熱點 | 產業 | 經濟日報 https://bit.ly/3JNaobj
2023/06/06 19:30:44中央社 記者潘智義台北6日電
中華獨立董事協會理事長駱秉寬今天表示,67.73%上市櫃公司已開始進行碳盤查,但不到10%公司完成,有25%完全還沒開始進行,另有57.73%的公司還沒找到第三方機構來進行碳盤查。
駱秉寬在「2023公司治理暨永續高峰論壇」致詞時指出,今年4月19日總統蔡英文首度宣布,「碳金融」是達成能源供應鏈穩定和多樣性目標的關鍵,國內將成立自主的碳交易平台,就是碳權交易所,負責碳權的額度交易、碳權買賣和碳顧問諮詢,來達成減碳目標,共同讓台灣實現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
台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致詞時表示,台灣碳權交易所預計7月底設立,由證交所與國發基金共同投資,若環保署將相關子法完成立法,即可為碳權訂價、交易;盼在環保署訂定規則下,如期完成零碳排目標。
在碳管理方面,中華獨立董事協會說明,有67.73%的上市櫃公司已著手進行碳盤查和碳足跡相關工作,顯示上市櫃公司的積極性。然而,著手進行調查者僅有不到10%的公司完成,尚有不到25%的公司尚未開展工作,顯示碳管理改善也仍有很大空間。
另外,57.73%的公司尚未委請第三方機構進行碳盤查認證,意味著在碳管理方面的投入和進展不夠明顯。
上市櫃公司推動董事性別多元化方面,截至今年3月底止,上市櫃公司仍有497家並沒有一名女性董事,占近28%,其中有163家上市櫃公司明年任期屆滿,必須在改選後有一名女性董事。
截至今年3月底止,上市櫃公司當中,女性董事未滿1/3的公司有225家,占比13%。
獨董協會:67%上市櫃公司開始碳盤查 完成者低於10% | 產業熱點 | 產業 | 經濟日報 https://bit.ly/3JNaobj
獨董協會:67%上市櫃公司開始碳盤查 完成者低於10%
獨董協會:67%上市櫃公司開始碳盤查 完成者低於10% | 產業熱點 | 產業 | 經濟日報 https://bit.ly/3JNaobj
2023/06/06 19:30:44中央社 記者潘智義台北6日電
中華獨立董事協會理事長駱秉寬今天表示,67.73%上市櫃公司已開始進行碳盤查,但不到10%公司完成,有25%完全還沒開始進行,另有57.73%的公司還沒找到第三方機構來進行碳盤查。
駱秉寬在「2023公司治理暨永續高峰論壇」致詞時指出,今年4月19日總統蔡英文首度宣布,「碳金融」是達成能源供應鏈穩定和多樣性目標的關鍵,國內將成立自主的碳交易平台,就是碳權交易所,負責碳權的額度交易、碳權買賣和碳顧問諮詢,來達成減碳目標,共同讓台灣實現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
台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致詞時表示,台灣碳權交易所預計7月底設立,由證交所與國發基金共同投資,若環保署將相關子法完成立法,即可為碳權訂價、交易;盼在環保署訂定規則下,如期完成零碳排目標。
在碳管理方面,中華獨立董事協會說明,有67.73%的上市櫃公司已著手進行碳盤查和碳足跡相關工作,顯示上市櫃公司的積極性。然而,著手進行調查者僅有不到10%的公司完成,尚有不到25%的公司尚未開展工作,顯示碳管理改善也仍有很大空間。
另外,57.73%的公司尚未委請第三方機構進行碳盤查認證,意味著在碳管理方面的投入和進展不夠明顯。
上市櫃公司推動董事性別多元化方面,截至今年3月底止,上市櫃公司仍有497家並沒有一名女性董事,占近28%,其中有163家上市櫃公司明年任期屆滿,必須在改選後有一名女性董事。
截至今年3月底止,上市櫃公司當中,女性董事未滿1/3的公司有225家,占比13%。
獨董協會:67%上市櫃公司開始碳盤查 完成者低於10% | 產業熱點 | 產業 | 經濟日報 https://bit.ly/3JNaobj
前瞻2050淨零碳排 周江杰:竹縣府應設永續經濟辦公室
民進黨新竹縣長候選人周江杰表示,為達2050淨零碳排目標,他提出未來新竹縣政府應設立永續經濟辦公室的政見,透過公部門輔導私部門的共同成長力量,打造永續發展的數位化智慧生態綠能城市。(記者廖雪茹攝)
前瞻2050淨零碳排 周江杰:竹縣府應設永續經濟辦公室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4p5ARH
2022/10/17 12:53
〔記者廖雪茹/新竹報導〕民進黨新竹縣長候選人周江杰表示,2050淨零碳排是台灣要跟上全球環保發展的目標,新竹縣是一個高科技城市不能置身事外,他聽取學界關於ESG(環境、社會、治理)的數位化城市發展策略建議後,提出未來新竹縣政府應設立永續經濟辦公室的政見,希望透過公部門輔導私部門的共同成長力量,打造新竹縣成為永續發展的數位化智慧生態綠能城市。
周江杰表示,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的官方網站資料,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將會以「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4大轉型,及「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兩大治理基礎,輔以「12項關鍵戰略」,就能源、產業、生活轉型政策預期增長的重要領域制定行動計畫,落實淨零轉型目標。
周江杰認為,新竹縣緊鄰新竹科學園區,分享到了高科技產業聚落外溢的效應,有越來越多的高科技產業進駐,這些產業跟「護國神山」台積電一樣,是台灣的「護國群山」,為了讓他們也能跟得上國際環保的腳步,擁有國際競爭力,公部門必須跟他們協同治理,讓城市與企業共同成長。
周江杰強調,地方政府在環保發展上必須扮演火車頭的角色,他當選縣長後會在縣府內設立永續經濟辦公室,導入外部專業團隊的輔導職能,爭取中央資源挹注地方,ESG的數位化城市發展策略,協助受輔導企業成長轉型。
周江杰表示,新竹縣是一個深具潛力的城市,未來發展可期,他相信永續經濟辦公室可以輔導優質農業、綠能產業、淨排產業、生技產業、醫療產業、健康產業、都會風格產業、生活文創產業等ESG經濟產業落地發展,讓新竹縣更蓬勃發展。
民進黨新竹縣長候選人周江杰表示,為達2050淨零碳排目標,他提出未來新竹縣政府應設立永續經濟辦公室的政見,透過公部門輔導私部門的共同成長力量,打造永續發展的數位化智慧生態綠能城市。(記者廖雪茹攝)
前瞻2050淨零碳排 周江杰:竹縣府應設永續經濟辦公室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44p5ARH
拯救世界的負碳技術超人身家背景大揭露
拯救世界的負碳技術超人身家背景大揭露 | 信傳媒 https://bit.ly/3K2vZMW
綠學院2023年7月16日 週日 上午8:05
負碳技術的原則就是要使這裡的「移除」碳排放量,大於排放到大氣中的人為額外碳排放量,才能算負排放行為(Greenhouse Gas Removal),否則頂多就是達到碳中和,沒有負碳效果。(圖片來源/綠學院授權轉載,下同)
"蝴蝶,蝴蝶,生得真美麗。頭戴著金絲,身穿花花衣。你愛花兒,花兒也愛你,你會跳舞,它有甜蜜。"|世界童謠
這幾年我時常周末就往山上跑,爬遍臺灣的大小百岳。一個每天待辦公室的生質能技術工作者在爬山的時候思索人與自然是否能像蝴蝶與花的關係,想著想著看現在天氣熱到像是地球要把人類團滅似的,不禁擔心綠學院專欄文章寫的節能、綠能、碳交易等碳中和策略是否來得及,也許我們工程師應該從技術的角度提供解方?
這個解方就是負碳技術(Negative Emissions Technologies, NET),比較精準的用詞是負排放技術。我們之前文章說過,碳中和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企業把排放到大氣中的「人為額外」碳排放量透過植樹或工程技術移除,或運用碳交易等方式取得碳權來抵換,達到正負相抵,名義上不製造額外的碳。
負碳技術的原則就是要使這裡的「移除」碳排放量,大於排放到大氣中的人為額外碳排放量,才能算負排放行為(Greenhouse Gas Removal),否則頂多就是達到碳中和,沒有負碳效果。
三種負碳技術類型
負碳技術百百種,簡單理解有三種類型,一種是大自然的技術,兩種是人類的技術。
● 用自然碳匯儲存二氧化碳
自然碳匯已經儼然成為負碳技術中的時尚精品。幾位綠色帶路人私下開玩笑說,明明都是減相同的一噸碳,鍋爐節能、照明設備更換,甚至太陽能、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竟然在市場都沒有森林碳權有價值,大自然的負碳技術能力估值只怕比獨角獸企業還高!在《三分鐘帶你看懂綠碳、藍碳、黃碳》中,我們已經詳細介紹這三種自然碳匯儲存二氧化碳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儲存都不是永久儲存,以地球的時間尺度來說,自然碳匯儲存的二氧化碳終究會跑出來,只是以人類壽命長度來說,這儲存時間對我們來說夠用了。
● 用科學技術儲存二氧化碳
也就是碳捕集及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逐字翻譯CC是碳捕集,S是封存,總之就是用人為方式儲存二氧化碳。常聽到的燃燒前、燃燒後、富氧燃燒、直接空氣捕集等方式,只是會影響碳捕集的二氧化碳濃度、組成或捕集位置不同而已,如此排放行為經過這樣移除人為額外碳排放量,頂多達到碳中和,但絕對稱不上是負碳,碳補集及封存要有負碳的效果,其實需要走這兩種技術路線:
1.直接空氣捕集及封存技術(Direct Air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DACCS)
既然森林、海洋、土壤是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倉庫,那也可以動腦筋到空氣上,空氣中有16%左右的二氧化碳,可以透過技術將二氧化碳捕集下來並封存。實際較常使用的碳捕集技術原理,不外乎先用液態的吸收劑吸收二氧化碳或用固態吸附劑吸附二氧化碳,然後再釋放出高純度的二氧化碳,或是使用薄膜技術,藉由不同氣體穿透膜的能力不同,進而分離出二氧化碳,最後再藉由加壓的方式將分離出的二氧化碳強制灌到地下,使二氧化碳在地下岩層中逐漸礦化成岩石,達到長期貯存的目的。當然,這些也都有可能因為地殼運動而再次釋出。
2.生質能整合碳捕集及封存技術(Bioenergy with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BECCS)
為什麼要特別把生質能算一類?因為生質能電廠使用的原料就是前述吸收二氧化碳生長的生質物,燃燒會排放二氧化碳,但因這樣先吸收、再排放二氧化碳的方式剛好相互抵消,雖不能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但也不會增加二氧化碳,這時接著再將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捕集下來並封存,就是負碳了。
● 用產品或材料儲存二氧化碳
有自然碳匯,就會有人為碳匯,我們可以把二氧化碳儲存在生命週期長的產品或材料的肚子裡。例如,不要把木材拿去燒,而是將木材製成傢俱、建材、建築,木材的肚子就會繼續貯存它生前儲存的二氧化碳,符合碳儲存於長生命週期產品的特徵。
這裡很容易聯想到碳捕集、利用及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中的U利用,不過這兩者並不相同。CCUS中的U目前技術並不成熟,許多人認為的U利用,其實比較像循環經濟,必須要能把二氧化碳直接拿來再利用做成可以使用很久的產品,才有機會算負碳技術。
看完這篇文章我們得到了三個知識升級:
1.負碳技術的原則是要能讓「移除」碳排放量大於排放到大氣中的人為額外碳排放量,因此只要補集二氧化碳的來源是化石燃料,就不可能成為負碳,頂多達到碳中和
2.要達到負碳一定要連結生質物的種植與利用方式,否則就需要直接從大氣中直接移除二氧化碳
3.負碳技術算前沿綠色科技,自然也缺少方法學,因此除了森林碳匯之外,很少看到負碳技術申請到碳權
目前所有負碳技術的成熟度皆相當有限,成本昂貴,短期內不具競爭力,「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我們仍須先看綠學院的專欄文章從低碳做起,才能邁向負碳!
拯救世界的負碳技術超人身家背景大揭露 https://bit.ly/3NUU89d
拯救世界的負碳技術超人身家背景大揭露 | 信傳媒 https://bit.ly/3K2vZMW
溫室氣體排放解救地球 全球暖化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溫室氣體排放解救地球 全球暖化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