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用但不放心?令人愛恨相交的能源
2023/06/06 07:22LTN經濟通》好用但不放心?令人愛恨相交的能源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3GIOUz
全球多國電力吃緊,讓各國政府重新審思核能發電是否可行。(歐新社)
賴清德談話 引發聯想
〔記者李綺雯/綜合報導〕近年各國持續推動淨零碳排,但在俄烏戰、極端氣候與供應鏈瓶頸的擾亂之下,多國電力供給呈現緊繃狀態,不敵成本壓力紛紛調漲電價,而台灣也於4月調漲民生與產業用電,平均漲幅為11%。
據經濟部能源局統計,火力發電如:燃煤、燃氣、燃油,向來是台灣主要的基載電力,2022年我國發電量佔比中,燃煤以42%居冠,其次為燃氣38.8%、燃油1.54%,值得注意的是,再生能源8.27%,已略高於核能的8.2%,為首次再生能源全年度發電量超越核能。
日前副總統賴清德談及能源問題時表示,政府相關單位正規畫如何將已停機的核能機組維持未來度讓核能問題浮上檯面。「非核」向來是執政黨重大的能源政策之一,目前國內核一廠已進入除役階段,核二廠其中1號機已停機,2號機執照也於今年3月屆滿,核三廠1、2號機也將於2024、2025陸續到期除役,備受爭議的核四廠仍維持封存停工。
去年核能發電佔台灣發電比例約8.2%。圖為位於屏東的核三廠。(本報資料照)
俄烏戰引爆能源憂慮 日韓重擁核電
俄烏戰除了引發高通膨,也讓各國體認到能源自主的重要性,甚至決定重啟核電廠,以日本為例,過去核能曾供給日本30%的電力,但自311福島核災事件後,供電佔比銳減至去年僅剩6%,然而,隨著油電價格持續攀升,據《日經》調查,目前有超過7成的日本民眾支持重啟核電,去年日本已重啟10座核電廠,預計今年再重啟7座。
鄰近的南韓同樣因國際燃油飆高不敵虧損,今年更連2季調漲電價,與前總統文在寅的廢核立場相左,尹錫悅上任後,決定將核電再次納入能源戰略,喊出2030年前要將南韓核電佔比提升至30%以上,盼重回核電強國行列,同時積極向海外推銷韓國核電技術。
俄烏戰一度引爆能源危機,日韓政府決定重新支持核能發電。(路透)
俄天然氣斷供 歐盟把天然氣及核能同列綠能
將焦點轉向受俄烏戰爭衝擊最大的歐洲,各國政府去年起面臨棘手難題,要想抑制高通膨,必定不能放任能源價格持續飆升,但又必須在制裁俄國的同時平衡對能源的需求,因而轉向美國、挪威、卡達等購買天然氣與液化天然氣,此外,為了不背離減碳的初衷,去年歐盟執委會更提案將天然氣和核能列為綠能投資項目,這也讓歐洲各國重新將眼光放向核電。
去年英國天然氣與電價狂飆126%與66%,促使該國政府大力推動核能發展,前英國首相強森(Boris Johnson)卸任前表示,將在2030年前新建8座核電廠,盼停止對外國油氣的依賴,大幅降低碳排與家庭能源費用,不只如此,英國還有意將核能列入「綠能投資」,並對核電廠新建計劃給予資金補貼。
與此同時,法國也將復興核電產業,國會已於3月通過新的核能投資計畫,準備著手興建約6座核子反應爐,盼順利達成2050年碳中和目標,並讓法國成為能源自主國,降低對他國石化燃料的依賴。
保受能源短缺與高物價的衝擊,許多歐洲國家選擇重新擁核以求供電穩定。(路透)
多次核災事件 核電安全疑慮未減
不過,當初多國決定走上廢核之路,就意味著核能有著一定的危險性,雖然核能發電不會排放二氧化碳也不會造成空汙,但卻必須承受幅射物質可能外洩、危害環境與人類的風險,1979年因人為疏失引發的美國賓州三哩島核電廠事故,使核能的安全性遭受質疑;1986年車諾比核災事件更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廠意外,大量釋放的放射性物質導致烏克蘭、俄羅斯、白俄羅斯境內受到嚴重核汙染;還有2011年因地震、海嘯引起的日本福島核災事件。
雖然俄烏戰爭引發能源安全疑慮,讓不少國家選擇重新擁核,不過,同樣受俄國斷氣威脅的工業大國-德國,雖一度出現反對關閉核電廠的聲浪,但原預計去年底除役的最後3座核電廠延到今年4月仍正式停用,這是因為德國認為核能的風險難以掌控,加上核災事故接連發生,前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決定分段關閉核電廠,並提高再生能源發電的比例,除了德國,丹麥、瑞士、義大利與奧地利等國也同樣支持廢核。
德國於4月關閉國內最後3座核電廠,告別60多年的核電時代。(法新社)
用電需求增 供電安全面臨考驗
供電與民生、產業息息相關,疫情、極端氣候導致用電需求大增,尤其半導體與電子產業更是用電大戶,2021年我國總用電量達2830億度,再創歷史新高,2022年則稍稍回落至2798.6億度,不過,距離「2025非核家園」已不到2年,代表台灣未來的供電情況很可能會更加吃緊。
雖然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曾呼籲應重啟核一、核二,不過總統蔡英文表示,核一、核二要想重啟有難度,因兩廠均面臨核廢料處置的難題,必須持續投資儲電設備與電網韌性建構,確保台灣得以供電無虞;而針對副總統賴清德核電機組備用的說法,經濟部長王美花表示,須與主管機關及專家研議安全使用機制並取得共識;至於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則對引進小型核電模組(SMR)等任何可能的改變抱持著開放態度。
因此,如何在兼顧民生用電需求的同時,逐步降低空汙與碳排,達到減碳、非核、展綠的目標,將是我國未來能源政策的重點。
受極端氣候與用電大增影響,台灣供電面臨考驗。(本報合成)LTN經濟通》好用但不放心?令人愛恨相交的能源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3GIOUz
學術調查:44%民眾誤認核能是台灣發電主力
能源素養與實況有所落差
2018年12月06日整理:彭瑞祥(環境資訊中心記者)學術調查:44%民眾誤認核能是台灣發電主力 |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bit.ly/43BfLBW
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5日舉辦「公投試煉後,如何重建台灣能源轉型的社會信任?」論壇,會議中公布「台灣長期能源轉型公眾感知調查」。根據中心執行長張國暉報告,82%民眾關心能源政策發展,但僅有32%受訪者正確了解燃煤火力為台灣目前主要發電方式,有44%受訪者認為主要發電方式是核能,另有57%受訪者不清楚政府在2025年訂出再生能源占比達到20%發電比例政策目標。
風險中心主任周桂田指出,民眾對能源現況的認知以與實際差距很大,顯示政府對能源轉型的政策溝通不足,亟需積極、透明的資訊流通和社會對話。
「公投試煉後的台灣能源轉型前景」論壇。左起:環境法律人協會理事長張譽尹、張國暉、周桂田、元泰能源董事長陳坤宏、台大法律系教授張文貞。
11月底的大選綁公投共有三案與能源政策有關;周桂田介紹,舉辦這次論壇的目的,是邀請各界共同思考對於公投對台灣能源政策未來發展的影響,同時報告6月23日到7月8日間,中心執行「台灣能源轉型公眾感知調查」的結果。他根據IPCC於今年10 月發表的1.5度C特別報告指出,全世界在2050年需將電力結構中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至77%以上,此系統轉型必須要藉由治理改革與社會學習促成,但台灣與世界各主要國家相比,再生能源發展占比相對落後。
張國暉基於問卷結果提出三項政策建議:
應依照能源發展綱領中「社會公平與公民參與原則」,進行多元、多層次的政策溝通;
政府要有清楚的路徑規劃,方可增進能源轉型的社會信任度,這個過程也還是需要溝通;
外部成本資訊對於民眾願付價格具有關鍵影響。
張國暉解釋,調查結果顯示民眾自認對氣候變遷、能源政策的關心程度都很高,40歲以上民眾對能源政策關心程度顯著高於18~39歲。
但民眾常是關心,卻不了解。僅有32%受訪者正確了解燃煤火力為台灣目前主要發電方式。所有受訪者有43.6%認為核能是最主要的發電方式,但若把年齡層聚焦在30~50歲民眾,則有超過五成有如此錯誤認知。實際上2017年核電的占比只有8%。
僅有41%的受訪者瞭解目前政府訂定的能源政策目標,透過交叉分析,關心能源政策的民眾中,有57%表示不太清楚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達20%的政策目標。
圖片來源:台大風險政策中心 RSPRC
張國暉說明,這次調查參考德國研究機構的能源轉型感知調查,針對台灣民眾對能源轉型的直觀屬性認知加以分析,發現到年輕和年長者覺得能源轉型議題特別迫切,但40~49歲比起其它年齡層覺得現行政策推動上特別混亂與略為不公平。
調查結果同時顯示電視為民眾吸收能源資訊的主要來源,另一方面也說明民眾具有高度能動性,轉發訊息比例高,LINE群組也顯得特別重要。其次,能源轉型白皮書參與式能源治理所規劃的機制對民眾來說,無論是線上或線下課程吸引力都有限,兩種課程都不願意參與的民眾比例非常高,特別是18至39歲此群體。而在再生能源設置支持面向,則顯示回饋機制和參與討論特別吸引民眾。
對於地方政府的能源政策,民眾仍關注是否規劃額外的節電獎金和獎勵,並輔導、監督產業的節電成效,也有興趣參與縣市能源轉型提案。
而油電價格是否能反應排碳與空污等外部成本此關鍵議題上,則發現民眾若願意提升電價,超過五成是因為保護環境的理由。
從年齡上,39歲以下能接受比較高的漲幅,60歲以上則有26%不願意提升。此外,仍有60%以上的民眾願意付出較高電價支持以再生能源替代核能,但比例相較2012年、本中心2015年調查結果(皆高達八成),有顯著削減的情況;不同年齡的支持度則以 「18至29歲」最高,「40至49歲」最低。在能源稅和碳稅面向,七成民眾可接受的漲幅在2元以下,並不高。在用途上則還是認為輔導產業改善優先,第二則是增加到節能與再生能源的投資,顯示仍認為能源稅應有專款專用的概念。其次則是交叉分析結果顯示,能源資訊認知正確度越高,越願意接受較高的碳稅。
在綠色資本流、電力市場改革和節能面向上,民眾都認為投資應考慮氣候變遷和低碳能源。其次,雖然有高達八成的人願意申設太陽能板,但欠缺裝設場所、覺得初始裝置價格昂貴、資訊缺乏、安全與維修疑慮和行政手續繁雜等,都阻礙了民眾的行動。
調查結果也顯示有六成以上民眾願意自由選擇電力公司,其中經濟(價格)因素還是最重要
的,其次是售後服務。值得一提的是,有四分之一的民眾會因為可選擇再生能源或其他來源等不同發電方式的因素,作為其選擇電力公司的依據。節能上,台灣民眾最常做的是「隨手關燈、關電器 」,但依據台電調查現行住宅中9年以上空調占比還達到1/3,但民眾願意汰換老舊電器比例未達四成,同時,建築翻修對節能也很重要,然民眾首要在意的仍是經濟誘因並考量屋況。
如何改變民眾的行為,張國暉指出經濟誘因和宣導成效都非常重要。
張國暉總結指出,雖然民眾極為關注能源轉型,但素養需強化,政府得積改變現況。其次需透過多重媒介,建立能源議題參與管道。調查顯示民眾具能動性、想要主動行動,但政府設計的管道可能不符合需求。此外,民眾支持污染者付費的概念,但也有近兩成的人抗拒漲電價;相對來說,還是年輕人比較願意這麼做。
周桂田也說明,能源轉型勢必遇到能源價格上漲的問題,但調查結果顯示,每個年齡族
群,都認為能源轉型所增加的主要成本,應由能源使用大戶來支付;且對能源轉型越清楚的民眾,越支持能源稅和價格上漲。
學術調查:44%民眾誤認核能是台灣發電主力 |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bit.ly/43BfLBW
反核/風力發電/風車/綠色電力認購量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