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朋友有過失,該如何規勸
蔡禮旭老師 2013/07/21
問:「過不規,道兩虧」。看到朋友過失,但他們不願接受批評規勸。而且自己還有很多缺點沒有改過來,這樣不開口是否沒盡到自己的責任義務?
 蔡禮旭老師答:人家不願意接受批評跟規勸,我們很冷靜去觀察,一個人很凶可是他還是有很尊敬的人。你看這個人蠻不講理,可是他面對一些很有德行的人,他乖得跟綿羊差不多。你看他很兇惡,他也知道哪一些人值得他佩服。所以我們規勸別人,別人不能接受,還得要反求諸己。
 第一個我們的態度對不對?《弟子規》有教態度:「親有過」,這句話重要了,我們能不能把一切人都當作親人一樣的愛護,這個時候我們就能「怡吾色,柔吾聲」。你把他當仇人看那勸不了。第一個是我們的態度有沒有「怡吾色,柔吾聲」;有沒有設身處地不給他難堪。你看規勸裡面:「諫不入,悅復諫」。那個「悅」還要抓他高興的時候勸他,他脾氣很大的時候勸沒用。而且還要「規過於私室」。留住他的面子,私底下跟他談,不要一大堆人就說,我跟你說我這個人是很正直的,你要知道孔老夫子說什麼是好朋友,友直、友諒、友多聞,我很正直你要體會到。然後就啪給他批一頓,旁邊一堆人在聽。你看他聽一半說,你給我記住。這個就是你有沒有設身處地,純是一顆為他想的真誠心,就能勸得了啊。「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提到的我還有很多缺點沒改過來,是不是不適合開口?對。我們自己不先做好,很難感化別人,正己化人。不然他在那裡想,你五十步還笑我百步?那就不好了,我們要先做到讓人家佩服。再來要先建立好信任,信任夠了人家比較容易聽得進去。孔老夫子說,君子信而後勸諫。這個先後也是要具備條件、因緣。看到朋友有過失,該如何規勸 - 蔡禮旭老師 - 佛弟子文庫 https://bit.ly/3INg707
---------------------------------
朋友跟朋友之間有哪些應該盡的義務?
     第一個當然是要互相勸谏,所謂“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假如朋友有過失,我們沒有去勸,這樣就沒有盡到朋友的職責。所以第一個勸谏,第二個是要關懷,第三個要互相贊歎,“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第四個不言家丑,不可以把朋友一些家裡不好的事都講出去,這樣就很沒有道義。最後,要有通財之義。我們在課程當中,對於這個勸谏談得特別多。為什麼?因為現在的社會相當復雜,所以人只有一雙眼睛,不可能方方面面都顧慮到。所以父母、兒女很需要,上司、下屬也很需要,太太、兄弟、朋友的提醒。因為人提醒了,才會對更多的道理有所明白。我們一來要能接受別人的勸谏,二來也要懂得如何規勸親友,所以這個主題才會談得比較多。
   再來,關懷。關懷他人,事實上我們也要在時時處處去落實。我們可不能教孩子說:你的朋友跟親人才要關懷,其它的不用。這樣教對不對?人的心是一個,怎麼可以一心分兩邊用?所以當他對陌生人很冷漠,他會不會對親人很念恩?很難!所以當他能對一切人都有關懷之心,那離他最親的父母、兄弟,哪有可能不照顧的道理!所以我們比方說常常提醒孩子,見到行動比較不方便的人更應該恭敬。因為對方的心理,因為他人生已經有一點不順暢,我們假如又用異樣的眼光看他,就會讓他更不舒服。所以從這一點點細微長養孩子仁慈之心。比方說在坐公車的時候,只要有老弱婦孺上來,我們馬上帶著孩子讓座,這就是長養他關懷別人的這種心境。
   關懷朋友,不只要關懷他而已,還要愛屋及烏。所以當你敬其父,你尊敬他的父親,他就高興,甚至於他的兄弟姐妹都歡喜,你就可以跟他的家庭、家族處得很好,所以叫愛屋及烏。常常我們在打電話,也二、三個月沒聯系,在電話當中,你跟他說:你媽媽身體好嗎?你爸爸最近好不好?雖然是一句輕輕的問候,也會讓對方的心覺得怎麼樣?很溫暖。而現在我們又學了《弟子規》,你不只可以關心他的父母,更重要還可以關心他孩子的教育。現在幾乎所有的家庭大半都會為了孩子的教育傷透腦筋。所以我們在推展這一年多以來,太多的家庭都得到方法,家庭的轉變都相當大。
   有一個太太,我在深圳上課的時候,她全家,先生也來,四個孩子都來。孩子也都十幾歲了,上初中,上高中,一起來聽課。結果很有意思,這一位太太剛好夫妻之間有一點不愉快。後來上完課,她就跟我說,本來都看是對方錯,聽完課之後,知道我們儒家的核心、的心法,叫做“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所以她這一念心回過頭來,就覺得自己還做得不夠好,沒有資格去嫌對方。然後對孩子也是一樣,以前本來到處都看孩子這裡不好,孩子那裡不好,現在會想:是不是我做榜樣做得不到位?所以心念一轉,障礙自然就去除掉。所以我們要關懷朋友,進而關懷他的家庭,關懷他的生活。
   接下來要互相贊賞、互相肯定。因為我們在人生的旅途當中,常常也會情緒起伏,這個時候特別需要朋友的支持、朋友的安慰。又有一句話說“文人相輕”,為什麼文人相輕?長了傲慢,甚至於因為有嫉妒心。那我們來思考一下,當這個文人、這個讀書人生起對別人的輕慢,覺得自己的學問、文章比較好,他的比較差。當他起了這一念心,其實他已經在墮落,他的學問這一生能不能成就?不可能。所謂“學問深時意氣平”。真學問的人看一切人都很平和、都很歡喜。怎麼可能會輕慢?
   所以我們讀聖賢書要對治一個自己的殺手,就是嫉妒之心。而且這個嫉妒的心發出來,不只自己受害,不只對方受影響,更大的問題是會讓社會的人受影響。比方說,這一個讀書人很有德行、很多的人都跟他學習,結果你現在又嫉妒他,甚至於用言詞毀謗他,造成這一大群人對他失去信心,這個罪過可就結大。所以一個人假如處處嫉妒別人,他一定會愈來腦筋愈不靈活。因為他障礙別人學習聖教,學習智慧的機會。所以法布施得聰明智慧,那假如障礙別人法布施就會得愚癡的結果。所以我們要擴寬心量去欣賞別人,去力行“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跻”。當朋友跟朋友之間,都可以互相隨喜、互相贊歎,那團體也好,或者是我們學術界也好,都會一片祥和之氣。這是要贊賞。
   第四個要不言家丑,因為朋友信任我們,可能會把一些家庭比較隱私的事跟我們討論。所以這些話語我們要特別謹慎,不可以講出去。因為你有時候講出去,會被有心的人拿去制造一些謠傳,這樣就會傷到朋友的內心,或者他的家庭。所以當別人已經推心置腹,我們更應該謹慎小心自己的言語。那當然其實家裡很多隱私的事也不必要到處跟人家講。比方說,自己的先生有哪些不好,就到處跟鄰居講,跟朋友講,講到最後可能這些話會傳到誰的耳朵裡?都傳到自己先生耳朵裡。他一定會火冒,到時候對夫妻關系那可有很不好的影響。而且不只夫妻關系不好,還會惹來眾人對你的輕視、輕慢。甚至於還對你的先生同樣的不尊重,這樣就很不好。所以對先生還是要隱惡揚善,假如有一天他發現,我做得又不是很好,我太太都在外面贊歎我、肯定我,他一定會覺得我應該更努力,不能辜負了我太太對我的期許。這就很重要,所以要不言家丑。
   最後一個要有通財之義。這個“財”不單指錢財、物品,我們還可以把它延伸出來是內財跟外財;內財指的是勞力、經驗、智慧,外財才是鈔票、才是物品。那因為人生難免起伏,所以當朋友確確實實有很緊急的狀況。比方說,他的父母剛好生了重病,他一下子又籌不到這麼多錢,所以我們要救人危急,趕快有能力的時候幫助他。惠不在大,恩惠不在大小,在乎當危,在那個危急當中,你能夠送給他這樣的關懷幫助,他會非常感動。這是我們朋友之間有通財之義。我記得在小時候,常常開學有一些親戚沒有錢給孩子注冊,我父親一定都會拿出來幫忙。而且拿出這個錢,我都可以感受到父親的態度是什麼?誠懇以外,那個態度就是不會想他還錢,就當作親人之間互相的幫助。所以其實父母所做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蔡禮旭:朋友跟朋友之間有哪些應該盡的義務? @ 從「心」開始 :: 痞客邦 :: https://bit.ly/43hpPA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