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6_150926


20230524005863 (1)168491438564890_P22236529photo (2)168500941211591_P22236528168491444420588_P222365271011002250_01

陽明交大客家周 展出植松文庫、芎林劉家古文物
00:102023/05/25 中時 邱立雅
陽明交大客家周 展出植松文庫、芎林劉家古文物 - 文化 - 中時 https://bit.ly/434UyjG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2017年獲贈大量日本已故學者植松明石研究成果,主要內容為對北台灣客家區域的田野調查手稿與影像,在客家文化學院整理下成立植松文庫,這些珍貴的紀錄,與芎林劉家古文物一同於24日開始的陽明交大客家周展出,期望透過植松文庫與芎林文物典藏展覽,展示客家文化學院多年來的跨國與跨界合作成果。
 客家文化學院院長簡美玲表示,植松明石教授是日本戰後最重要的女性人類學家,主要的研究領域包括民俗學與宗族研究,在台灣的田野蹲點於北台灣客家重點區域:新竹、竹北、新埔、湖口、新豐與竹東等地。植松明石自1976年起來到台灣研究,在短短20年間造訪台灣達19次之多。
 客家文化學院在2017年11月獲贈大量植松明石的手稿資料與影像紀錄後,成立植松文庫,文庫的資料初期由客家文化學院碩士班學生協助資料分類與建檔,近兩年再由多名博士班學生做最後的資料校正。
 芎林劉家古文物展覽始於2021年11月由校友芎林鄉代表劉名揚,以及祭祀公業劉阿別共同寄存古文物予客家文化學院,經學院博士候選人羅曉嵐與研究團隊展開文物數位化建置時,發現劉家遺失多年的祖先畫像典藏於國立台灣博物館,經3方研議共同協助複製畫像返回劉家宗祠,共同完成慎終追遠的信仰儀式。
 陽明交大副校長周倩表示,大學社會責任一直是近年來陽明交大的發展重心,客家文化學院在陽明交大是屬較小的學院,但透過植松文庫與芎林劉家古文書特展,充分展現客院的跨國性與在地性,這是全校唯一同時達成這兩個目的的學院。
陽明交大客家周 展出植松文庫、芎林劉家古文物 - 文化 - 中時 https://bit.ly/434UyjG
------------------------------------------
 陽明交大展植松文庫、芎林劉家古文物 展現客家文史
2023-05-24 15:37 聯合報/ 記者
陽明交大展植松文庫、芎林劉家古文物 展現客家文史 | 桃竹苗 | 地方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BXIEwb
日本「植松文庫」揭牌儀式,由(左起)客院黃紹恆教授、院長簡美玲、陽明交大副校長周倩、客委會副主委周江杰、南天書局負責人魏德文、芎林鄉長黃正彪、新竹縣文化局張愛倫科長,共同揭牌。記者郭政芬/攝影
  陽明交大客家周在今天開幕,即日起到7月24日舉辦「植松文庫靜態展」與「在祭與藏之間-芎林劉家古文物特展」,呈現出客家文化學院多年來跨國與跨界合作成果,其中已故的植松明石教授是日本戰後重要的女性人類學家,長期關注台灣北台灣客家重點區域,學校珍藏她萬筆文獻與資料,更看見人類學家生平的典藏。
 客家文化學院院長簡美玲表示,已故的植松明石教授是日本戰後最重要的女性人類學家,主要的研究領域包括:民俗學與宗族研究,其田野地涵蓋日本、沖繩與台灣。在台灣的田野蹲點於北台灣客家重點區域:新竹、竹北、新埔、湖口、新豐與竹東等地。植松老師自1976年起開始來到台灣進行研究,並在短短20年之間,造訪台灣達19次之多,相當於每年都來到台灣進行田野調查。
 她說,透過田野筆記、收集材料與拍攝照片,看見植松老師扎根在台灣社區、民俗信仰研究,呈現出女性的觀點,不只是在客家族群,更看見人類學家生平的典藏。陽明交大對文物的重視,也讓日本學者很感佩,這幾年陸續有日本學者前來參訪。
 陽明交大副校長周倩說,透過今天植松文庫與芎林劉家古文書特展充分展現客院的跨國性與在地性,這是全校唯一同時達成這兩個目的的學院。希望這樣的展覽除讓其他校區師生參觀外,也能向外推展。
 客委會副主委周江杰提及特展,他說最佩服的是日本的植松明石老師投入人類學的研究初心,而客委會明年開始也會著重在社區故事的推廣,例如:芎林月桃窩的抗日事件可歌可泣,不僅屬於在地人的故事,也是台灣人的故事,應讓更多人共同緬懷這一段歷史記憶。
 客家文化學院於2017年獲贈來自日本已故學者植松明石的田野調查手稿資料與影像紀錄,這5年來成立植松文庫,並由碩博班學生協助資料分類與建檔,以及資料校正。
 另一邊的展覽是芎林劉家古文物展覽,2021年由校友芎林鄉代表劉名揚,以及祭祀公業劉阿別共同寄存古文物給陽明交大,經博士候選人羅曉嵐與研究團隊進行文物數位化建置時,發現劉家遺失多年的祖先畫像典藏於國立臺灣博物館,經三方研議共同協助複製畫像返回劉家宗祠,共同完成慎終追遠的信仰儀式。
 現場除了完整呈現劉家寄藏的文物外,更首次展出劉承豪與其夫人複製畫像,歡迎對客家歷史文化有興趣的民眾前來參觀。
 已故的植松明石教授是日本戰後最重要的女性人類學家,主要的研究領域包括:民俗學與宗族研究。記者郭政芬/攝影
 植松明石教授扎根在台灣社區、民俗信仰研究,呈現出女性的觀點。記者郭政芬/攝影
 芎林劉家代表劉名揚(左二)導覽解說「劉家珍貴的古文物、古文書」。圖/交大提供陽明交大展植松文庫、芎林劉家古文物 展現客家文史 | 桃竹苗 | 地方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BXIEwb
---------------------
陽明交大客家週重量級展登場 一次看兩場「植松文庫」「芎林劉家」國家級收藏
24 5 月, 2023
 【何柏均、范修語/新竹報導】一掃疫情停辦陰霾,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客家週再度於今(24)日上午在竹北客家文化學院再度舉辦客家週活動,今年結合保存日本人類學教授植松明石的在台灣新竹客庄地區田野調查紀錄與文稿的「植松文庫」揭牌儀式,與保存新竹芎林劉家的古文物典藏「在祭與藏之間-芎林劉家古文物特展」開展,兩場國家等級珍貴文物的重點活動揭幕,充分展現客家文化跨國性與在地性。
  陽明交大展出兩大特展,前院長黃紹恆(左一)與客委會副主委周江杰(右二)與劉家後代劉名揚(右一)都到場揭幕。范修語攝
院長簡美玲教授表示,「植松文庫」因保存著植松明石教授在1976年後的20多年來,造訪台灣達19次時對新竹、竹北、新埔、湖口、新豐與竹東等地區進行調查研究,留下許多包括照片、底片及幻燈片等珍貴的田調資料、文物與研究成果,故命名為「植松文庫」。
 簡美玲說,植松明石是戰後最重要的女性人類學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民俗與宗族研究,師承「南方土俗」(註)學者馬淵東一教授,是臺灣解嚴後開放外國人進入臺灣進行田野研究的第一批學者,因此也留下珍貴的資料,包括義民祭典、客庄地區的婚喪喜慶等紀錄,彌補了當時對客庄地區調查的空白。
 (註:「南方土俗」是台北帝國大學為日本政府所設定的日本帝國南方研究重要方向,其所進行的研究重點在人文方面,特別設立了南洋史學、土俗學和人種學,區域包括當時的日本本土以南的琉球(沖繩)、台灣、甚至華南、南洋等地區與國家)
 「植松文庫」保存了植松明石教授在1976年後的20多年來,造訪台灣達19次之多,對新竹、竹北、新埔、湖口、新豐與竹東等地區進行調查研究。范修語攝
不過這麼珍貴史料,差一點就無法留存,所幸當時一群學者極力奔走替這拼文物在台灣找到另外一個安身之處。客家學院前院長黃紹恆表示:「這麼珍貴的資料差一點被當垃圾丟掉」,他說因為植松教授在2017年7月離世後,所存放在橫濱倉庫裡珍貴的文獻與田調筆記,因倉庫保存期限的關係,差點被倉儲業者當垃圾清除處理;所幸經過日本都留文科大學山本芳美教授引介遺物的保管人,也是植松教授外甥吉澤忠成,答應無償轉來台灣保存、整理,才暫時留下。
 2017年底,跟時間賽跑,緊急委託日本貨運業者裝箱運送至交大客院,2018年開始,經由前兩任院長張維安與黃紹恆教授,及現任院長簡美玲,與該校研究所跟博士班學生共同整理與編號,共清點出 2,614 件各式文物與文獻,並成立「植松文庫」並於今日揭牌,提供後續客家研究珍貴的資料。
  多打 2,614 件各式文物與文獻,成立「植松文庫」,成為研究新竹客家地區重要的資料。范修語攝
 植松明石是喜愛「擼貓」的愛貓一族,也拍攝了許多貓咪的照片。范修語攝
簡美玲表示,整理文獻的過程中可以看到植松明石身為女性學者的細膩,包括手寫的田調筆記,都把當時對義民爺奉飯的紀錄手繪下來;喜好美食的植松,特別關注食譜與料理,許多剪報與記錄客庄地區的美味,包括爌肉(kongngiugˋ)等都在相關紀錄裡。成為「擼貓」一族的植松,也拍下許多貓咪的照片,連信紙、筆記本等都有貓咪的圖案。
 除了「植松文庫」,陽交大客家學院更舉辦了「芎林劉家古文物特展」,透過校友芎林鄉代表劉名揚,以及祭祀公業劉阿別共同寄存古文物予本院,經院內博士候選人羅曉嵐與研究團隊進行文物數位化建置時,發現劉家遺失多年的祖先畫像典藏於國立臺灣博物館,經三方研議共同協助複製畫像返回劉家宗祠,共同完成慎終追遠的信仰儀式。
 這批珍貴的芎林劉家古文物,包括了當時開墾的劉承豪向官方取得頭前溪區域第一張的墾批,還有乙未保台時,台灣民主國兵餉單等珍貴史料,甚至當時原、客發生衝突的戰利品「山頭目戰盔」,當時頭目精緻的竹藤頭盔,成為後續研究原住民族資料重要的物品。
  珍貴的芎林劉家古文物,包含當時原、客發生衝突的戰利品「山頭目戰盔」。范修語攝
 身為劉承豪後代子孫的芎林鄉代劉名揚站在祖先畫像前,兩者樣貌有幾分相似之處。范修語攝
劉名揚笑稱當時2019年回台灣後,高中班導問他:「你姓劉,那劉承豪你認識嗎?」他說:「亻厓毋知」,沒想到回去問長輩,竟發現竟是他的來台祖,才展開他追尋家族的歷史。劉名揚說,原本這批文物是放在台大圖書館,但家族長老想拿回家裡存放,沒想到久久拿出來看,發現文物狀況愈來愈差,趕快詢問交大願不願意接手文物。
 身為客家文化保存重要的據點,黃紹恆前院長也一口答應寄存,對劉名揚說:「趕快要保存下來,以免資料損壞!」於是在2021年11月底,交由陽明交大客家學院寄存。
 陽明交大副校長周倩說,大學社會責任一直是近年來陽明交大的發展重心,這次透過「植松文庫」與「芎林劉家古文物特展」充分展現客院的跨國性與在地性,這是全校唯一同時達成這兩個目的的學院。因此,希望這樣的展覽除了讓校內的學生參觀之外,希望也能讓更多人知道,提昇陽明交通大學在國際與地方的能見度。
 客委會也副主委周江杰也一起到場舉行揭牌儀式,他說今天的兩個特展,最佩服的是日本的植松明石老師投入人類學的研究初心,主委還特交代他:「身為新竹人要知道新竹的事」,因此他一定要來了解這兩個重要的展覽。他也透露,客委會明年開始會著重在社區故事的推廣,例如:芎林月桃窩的抗日事件可歌可泣,這不僅僅屬於在地人的故事,也是台灣人的故事,應該讓更多人共同知道這一段屬於臺灣的歷史記憶。
陽明交大客家週重量級展登場 一次看兩場「植松文庫」「芎林劉家」國家級收藏 – 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 Hakka Public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https://bit.ly/43oUvz0
----------------------
書籍介紹
本書論及伊能嘉矩、彭阿木、橋本萬太郎、中川學、周達生、植松明石、田仲一成、茂木計一郎、末成道男、渡邊欣雄、堀江俊一、瀨川昌久、緒方修、戴國煇,十四位日本民俗學者、人類學者、語言學者、歷史學者、建築學者,在不同年代,往返臺灣、香港、中國大陸等客家地方社會,進行田野工作的知識產出與貢獻。本書指出十九世紀以來,前輩學者走訪客家地區,並非侷限於特定族群認同、特性與文化建構,而是以區域比較視野,開展一條探索亞洲南方地域民族誌的路徑。百年往返: 走訪客家地區的日本學者 - GPI政府出版品資訊網 https://bit.ly/42abMLt
---------------------------------------
 陽明交大客家周 展出植松文庫、芎林劉家古文物中時新聞網     2023/05/25 00:10
電腦版 | 陽明交大客家周 展出植松文庫、芎林劉家古文物 | 生活新聞 | 20230525 | match生活網 https://bit.ly/3IGRJNF
 陽明交大客家周 展出植松文庫、芎林劉家古文物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2017年獲贈大量日本已故學者植松明石研究成果,主要內容為對北台灣客家區域的田野調查手稿與影像,在客家文化學院整理下成立植松文庫,這些珍貴的紀錄,與芎林劉家古文物一同於24日開始的陽明交大客家周展出,期望透過植松文庫與芎林文物典藏展覽,展示客家文化學院多年來的跨國與跨界合作成果。
 客家文化學院院長簡美玲表示,植松明石教授是日本戰後最重要的女性人類學家,主要的研究領域包括民俗學與宗族研究,在台灣的田野蹲點於北台灣客家重點區域:新竹、竹北、新埔、湖口、新豐與竹東等地。植松明石自1976年起來到台灣研究,在短短20年間造訪台灣達19次之多。
 客家文化學院在2017年11月獲贈大量植松明石的手稿資料與影像紀錄後,成立植松文庫,文庫的資料初期由客家文化學院碩士班學生協助資料分類與建檔,近兩年再由多名博士班學生做最後的資料校正。
 芎林劉家古文物展覽始於2021年11月由校友芎林鄉代表劉名揚,以及祭祀公業劉阿別共同寄存古文物予客家文化學院,經學院博士候選人羅曉嵐與研究團隊展開文物數位化建置時,發現劉家遺失多年的祖先畫像典藏於國立台灣博物館,經3方研議共同協助複製畫像返回劉家宗祠,共同完成慎終追遠的信仰儀式。
 陽明交大副校長周倩表示,大學社會責任一直是近年來陽明交大的發展重心,客家文化學院在陽明交大是屬較小的學院,但透過植松文庫與芎林劉家古文書特展,充分展現客院的跨國性與在地性,這是全校唯一同時達成這兩個目的的學院。
電腦版 | 陽明交大客家周 展出植松文庫、芎林劉家古文物 | 生活新聞 | 20230525 | match生活網 https://bit.ly/3IGRJNF
---------------------------------
客家史料的典藏與重生:以植松明石於新埔坊寮庄調 客家史料的典藏與重生:以植松明石於新埔坊寮庄調 客家史料的典藏與重生:以植松明石於新埔坊寮庄調 客家史料的典藏與重生:以植松明石於新埔坊寮庄調 查為基石結案報告
張貼日期:2019-02-19
年度:107
作者:黃紹恆
補助金額(萬元):14
 本計畫原本為以植松明石教授遺留戰後臺灣北部客庄之研究資料為核心,所進行的史料典藏與重生多年計畫的第一年,本年主要為植松教授遺物之清點與分類。植松教授為戰後臺灣當局開放外國人進入臺灣進行田野研究的第一批學者,新竹縣新埔鎮枋寮地區進行約二十餘年的調查研究,留下許多包括照片、底片及幻燈片珍貴的田調資料、文物與研究成果。本計畫就交大客院所獲贈之植松教授遺物進行整理工作,共清點出2,614件各式文物與文獻,除涉及植松教授個人隱私之外,期待日後在取得充足經費的情況下,進行近一步研究並建立植松文庫,以對海內外學術界公開。
客家史料的典藏與重生:以植松明石於新埔坊寮庄調 客家史料的典藏與重生:以植松明石於新埔坊寮庄調 客家史料的典藏與重生:以植松明石於新埔坊寮庄調 客家史料的典藏與重生:以植松明石於新埔坊寮庄調 查為基石結案報告 | 客家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https://bit.ly/3OIBQKA


Mabuchi_Tōichi_with_Yami_children2023-05-26_150106

馬淵東一(1909年1月6日—1988年1月8日),日本籍台灣人類學者。
 馬淵東一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IDtm3m
生平
出生於日本千葉縣,1931年(昭和6年)畢業於台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史學科。他從學生時代即被台灣原住民文化所吸引,每年暑假入山進行田野調查,畢業後留校擔任助教,後來升到副教授,戰後回到日本,歷經東京都立大學等校教授。
 馬淵東一在台灣長達18年,調查對象鎖定於鄒族與布農族,調查內容著重於社會構造、宗教、咒術等,尤其是神話和宗教儀式或與社會組織的關係。他曾主張台灣原住民文化與南洋、琉球等地文化具有關連性[1]。他在台灣進行原住民田野調查所寫下的許多著作,都已成為台灣現今研究人類學及民族學的重要參考文獻[2]。
 馬淵東一對台灣懷有深厚情感,逝世後將一半骨灰葬於台灣台東縣池上鄉公墓[3]。
 著作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1935年):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馬淵東一合著
《高砂族の分類:學史的回顧》(1953年)
《高砂族に関する社會人類學》(1954年)
《高砂族の移動および 第1部》(1954年)
《慣習土地法と囯有地擬制》(1964年)
《インドネシアの社會構造》(1969年):岸幸一、馬淵東一合著
《西南太平洋民族硏究》(1971年)
《台灣の民族と文化》(1987年):宮本延人、瀨川孝吉、馬淵東一合著
《馬淵東一座談錄》(1988年):東京河出書房新社出版。
《布農族與鄒族的親屬名稱(二)》,手稿/未出版,台灣政治大學圖書館收藏。
譯作
《妖術 紛爭.疑惑.咒詛の世界》(1970年):梅亞(Mair, L.)原著,馬淵東一、喜多村正合譯
馬淵東一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IDtm3m


2023-05-26_1459062023-05-26_1509262023-05-26_1504062023-05-26_150939


【中心公告】百年往返:臺灣與日本客家研究之對話國際研討會 交大登場- 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全球資訊網-中文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